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鍾茂森:一函遍覆,印光大師開示(第4集)


時間:2016/7/28 作者:果林果梅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印光大師的「一函遍覆」。昨天我們講到「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這段,我們先把這段從頭到尾念一遍。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菩薩。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

這段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希望在危難、恐怖當中念『觀世音菩薩』得到感應,得到觀世音菩薩加持解脫,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個『改過遷善、自利利人的心』。這個心我們現在就要發,不能等到真在急難當中,恐怕都忘了。現在發起來,每天要認真改過,要做個善人、做個好人,就用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來對照自己的身口意,凡是不符合經典所說的,我們都要把它改過來,認真的反省、認真懺悔改過,真正到急難恐怖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就自然有感應。我們平時要存養一顆慈悲心,也就是一顆愛心,對待一切人、一切眾生都要懂得關懷照顧,不可以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自己要吃素戒殺。每天都能夠念佛號、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是加強跟佛菩薩的感應道交,到真正臨急抱佛腳的時候,也能夠感應現前。

所以念觀世音菩薩也要能夠發起至誠懇切的心。至誠心,至就是極的意思,極其真誠,真誠裡面就沒有妄想。如果邊念觀世音菩薩,還邊想著其他的事,還想著其他的人,那個誠心就不足,不能叫做至誠,念得就不懇切。真正懇切的心,是念念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我,讓我能夠離苦得樂,永脫苦海。祈求救度的心,就像一個人漂浮在大海裡面,四處都沒有救援,這個時候就念觀世音菩薩,祈求觀世音菩薩來救我、救命,這樣的一種感覺。『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只要有這個真誠心、懇切的心,心誠則靈,一定能夠得到菩薩的慈悲護佑,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就不致有任何危險。下面說:

【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

所以印祖這裡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心還存有不善,還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還一天到晚都貪瞋痴慢,還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搞自私自利,追求名聞利養,這有很多不善夾雜在我們心裡,心就不誠、就不純,感應就不會那樣的及時和明顯。這麼念好不好?好,總比不念的好,但是不能得到現時感應,感應是在未來,那是為未來種個善根,你跟觀世音菩薩結個緣;但是真正有難,自己如果心行不善,念觀世音菩薩也沒用,得不到感應。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平時要養成慈悲心、無私的心,可以跟觀世音菩薩感應,所以平時斷惡修善就非常非常重要。《無量壽經》上講的,「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你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觀世音菩薩才能夠得到解脫;如果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念觀世音菩薩就得不到解脫。

這裡講的善,標準不算很高,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他不需要到出世間。出世間的善那是標準很高的,淨業三福全部要做到,這才能真正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阿彌陀經》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要淨業三福做到。世間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在哪裡?三福裡面做到第一福,前面四句,就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把這四條做到,這叫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你真正孝養父母,對父母盡孝,能奉事師長的,心裡有孝道、有師道,慈心不殺,有慈悲心,不傷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的,這種人念觀世音菩薩就有感應。

【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印祖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為什麼不善的心念觀世音菩薩得不到感應?因為佛菩薩所成就的是人的善念,他幫助你成就善念,絕對不幫助你成就惡念,你成就惡念那是墮落,他不會成就你墮落。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他不來跟你顯現,跟你沒有感應,其實也是慈悲,不成就人的惡念,不會把人往三惡道里推,這是菩薩的慈悲。所以我們『若不發心改過遷善』,不肯改過,不肯修善,所求的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還有損人利己的念頭。有的甚至念觀世音菩薩求什麼?求自己升官發財,還求打官司打贏,或者求把鄰居家的房子占了,求種種的,都是惡事,滿足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念頭,他是妄求。『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來成就自己的惡事,『決無感應』,這個道理我們就很清楚。所以切勿生此顛倒之想,不要顛倒錯亂。求要求正的、善的這些事情,才會有感應。下面說到: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嘆語。亦屬心口功德。】

這是講到我們平時存養善心,念佛功夫才能夠得力,『念佛最要緊』的,是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敦倫盡分,敦倫,倫是倫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要處理好,不要跟任何人結怨,要跟人和諧相處;盡分,儘自己的本分,為人父就做好父親,為人子就做好兒子,在這五倫關係中盡到自己的義務。「閑邪存誠」,內心裡不要有邪念,存真誠;「諸惡莫作」,凡是惡事都不做;「眾善奉行」,凡是善事我們都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這樣認真去做,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去做;即使沒有能力的,也要發起這個善心,我要改過遷善,我要發起隨喜的心,或者是自己不能做的,勸別人來做。譬如說弘法利生,這是大好事,自己有能力的,我發心弘法利生;自己不能做的,我鼓勵別人去做,鼓勵年輕人,有這個志願的,我們隨喜他,生『歡喜心,出讚嘆語』,鼓勵他,這也是屬於『心口功德』。功德,實際上不是說你非要有這個能力才能夠做,你只要動一個善念、出一句善言,你就有功德,叫隨喜功德,隨喜功德跟你真正自己做功德一樣大,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如果不能夠自己去做:

【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

這是講到有一類人心量狹小,自己不能去做好事,見到別人做好事,心裡還生妒忌心,不能夠隨喜。因為看到別人做好事,為大家服務,得到大家的愛戴敬仰,看到他有名聞利養,心裡妒忌的念頭就生起來,這種妒忌屬於瞋恚。瞋恚的根還在於貪念,因為心裡還貪這個名聞利養。貪圖這些,自己得不到,別人得到,他就妒忌,這就是瞋恚,地獄的業因。這是成為奸惡小人了,『奸惡小人心行』,現生『決定折福折壽』,沒有好結果。我們從歷史上看到,凡是妒忌人的都沒有好下場。你看看,南宋時代的秦檜妒忌岳飛,他進讒言,把岳飛置之死地,最後自己沒落個好下場,得到的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這個世間人看到他是這樣,這是花報,果報那是墮大地獄。所以『宜痛戒之』,要把自己嫉妒的念頭戒掉,要承認一切眾生跟我一體,不要有這些你我的分別。一件好事你去做很好,跟我做沒有兩樣,你我是一體,要有這樣的一種心量,學佛才能夠入門。世間人也要講求個雅量,正人君子他都不會妒忌人,更何況修出世道的,對這個世間一切都放得下,還貪圖個什麼,還嫉妒個什麼?下面還有一類,也是印祖批評的:

【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還有一類的修行人,他的問題就是會出現『做假招子』,意思就是說,他內心裡並不是真正改過遷善,而故意做出個改過遷善的樣子給別人看,讓別人對他生起恭敬、讚嘆、供養,說你是修行人,改過遷善,真的是好人。實際上他做的種種的好事,都沒有真正發起個為眾生的念頭,還是為自己『沽名釣譽』,為自己掙得個好名聲。這種心行虛偽,儒家講的叫偽君子。偽君子跟小人差不多,這種心行實際上是為天地鬼神所厭惡的,所以他的災殃必定會更多。

我們看到明朝俞淨意先生,他遇到灶神,開悟了,斷惡修善,改造命運。在沒有遇到灶神之前,他也是這類人,都是做個假招子,就是外表很好看。在自己的家鄉設文昌社,跟大家一起惜字、放生,戒淫殺、口過,做種種的善事,依《文昌帝君陰騭文》修行;可是自己實際上沒有從內心深切的願意改過遷善,他只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看而已,他所提倡的這些美德,自己都沒真正做到。真正做到了再來提倡,這是聖人,做到再說是聖人,說到做到是賢人,如果說到做不到,那叫騙人。所以俞淨意先生雖然在他的鄉里提倡善事,大家也都尊稱他為一個好人,一個君子,可是他的命運卻是愈來愈糟糕。生了九個兒女,最後只剩一個,死的死,散的散,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因為哭兒女的原因,眼睛都哭瞎了。自己又考不上功名,當了秀才以後,幾十年都考不上舉人,只能夠教點書維持生活,家境非常貧寒。天天都禱告灶神,希望灶神爺降福,結果命運是愈來愈差。最後灶神爺來點化他,說你不可以做這些假招子的事情,沽名釣譽,這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都厭惡。所以告訴他,你再不改你的心,這種虛偽的心,可能你的災禍會更多,你還想要祈福?你的心行不善,這個因不善,果怎麼可能是善?就好像遍地的荊棘、野草種下去,你痴痴然妄收嘉禾。就是你想收穫好的稻米、農作物,可是你沒種好的種子,你怎麼能夠收成?

所以種善因才能得善果。這個善是要真正的善,從外表到內心都是這麼純善的,沒有夾雜著絲毫的虛偽、諂曲這種心。以這種真誠心、純善心來念觀世音菩薩,當然得到感應,即使是在大災難當中,眾生共業當中,你是別業,你不受災難。所以我們學佛就是改心,把那種不善的、虛偽的心,改成真誠慈悲的心。所以印祖勉勵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下面我們繼續來看下一段:

【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愛兒女。虐待婢僕。或屬填房。虐待前房兒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僕。教養恩撫前房兒女。實為世間聖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淨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

這是印祖要特別的提醒在家女眾,因為末法時代佛門裡面女眾比較多,這是末法中的現象,大家環顧四周看一看,是不是女眾比男眾多?印祖那個時候已經是這樣,所以印祖對女眾的開示就特別多。他講到世間女人,這是講有些不明事理的女眾,她在家不懂得孝順公公婆婆。沒有成家之前,沒嫁出去,在自己本家要孝敬父母,嫁出去以後要孝敬公公婆婆,如果不能夠孝敬公公婆婆,這就不是善人。『欺侮丈夫』,就是欺負丈夫,現在很多當先生的都怕老婆,老婆很厲害,常常欺負丈夫,這個是沒有夫和婦順。一個家裡面,夫婦是一室,那是生活得最親近的兩個人,一定要和順。所謂夫義婦聽,這是古德教導我們的,做丈夫的要有道義、恩義、情義,做太太的要懂得相夫教子、和順丈夫,跟丈夫能夠配合得很好,孝敬公公婆婆。先生在外工作掙錢養家,太太是家裡的頂樑柱,要對公公婆婆,還有底下的兒女,都要盡到義務。

下面說,『溺愛兒女,虐待婢僕』,如果不明事理的人,任性的,從小沒有很好的家教,長大以後她就任性,對自己兒女喜歡她就溺愛,不懂得教育,把兒女都寵壞了。養大以後,這兒女不會孝敬父母,反而自己自私自利,欲望無比的膨脹,跟父母沒有一點報恩的心,只有永無休止的索取,溺愛兒女最後就得這麼個結果,所以活到老氣到老,氣死拉倒。所以兒女,要懂得教育他,教導兒女要恩威並施,對他要愛,但是更要讓他學會倫理道德,學會這些規矩,他有這種德行,將來長大成人他會感恩你,他會孝敬你,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活到老笑到老。虐待婢僕的,這是古代大家族家裡都有傭人,當主人的心行不善,動不動就打罵這些僕人,這都是心不善。還有『或屬填房』的,就是丈夫前房過世了,留下的有兒女,現在又娶了太太。那太太對待前房的兒女,也要像愛自己兒女一樣,不可以偏心,更不能虐待,這是仁愛的心。

還有『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這是做媳婦的在家裡要負起這種義務,第一是孝敬公公婆婆,這跟孝敬自己父母是一樣,因為先生跟自己是一體,先生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敬丈夫」,對丈夫要敬要順,所謂女子以陰柔為美,女子如果是性格太剛強,氣也粗、聲也大,這個不美,以陰柔為美。男屬陽,女屬陰,男子以陽剛為美,女子要懂得和順,這是符合天道的,這樣的家庭一定是很幸福很美滿。如果是陰盛陽衰的家庭,男子不敢出聲的,太太在那裡動氣發粗,肯定這家庭不和,它不符合天道。做女子很重要的個使命就是教養兒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後是真正能夠傳承家道的人。能夠傳承家道,就是他要有倫理道德,他是個正人君子,才能傳承家道;如果沒有道德,家庭很快就會衰落,家道就衰。

所以教養兒女,當母親的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她這個責任比先生還要重,男主外、女主內,內比外更重要。不孝有三是無後為大,有沒有後看母親的,所以母親為大。當先生的,實際上他等於是個外護,真正內護是當母親的,所以整個社會是由家庭組成,社會的下一代出自於母親的手。所以印光大師常說,治國平天下的大權掌控在誰手上?掌控在母親手上。大家當母親的,你們來培養將來治國平天下的人才,如果國家沒有這些人才,這個是母親沒做好。世間現在為什麼缺少聖賢人?這是因為缺少聖賢的母親。所以我們想要真正為這個社會造福,在哪裡?在家裡就能造福社會,盡好自己的本分義務,教導好下一代,這就是給人類、給社會帶來最大的福祉,以這種功德來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下面又講『惠婢僕』,這是對於下人要有仁慈心,常常關懷他們。對『前房兒女』要多多的教養撫育,跟自己親生兒女沒有兩樣,平等的心。

這是『世間聖賢之道』,真正能這麼做的,這是聖賢女子。男子、女子都可以成聖成賢,世間的聖人。你看孔子、孟子、文王、武王、周公這類的聖人,他們都是出自聖母之手。沒有孔母就沒有孔子,沒有孟母就沒有孟子,沒有周朝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就沒有文王、武王、周公。所以你想想,做女人的對這個社會有多大的功德!不僅是世間聖賢之道,也『是佛門敦本之法』,一切教育都要懂得抓住根本,根本是什麼?是孝道。所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跟我們講,《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說,一切道德的根本。世間的儒道以孝為本,佛法也是以孝為本。印光大師特別撰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佛教以孝為本論」。所以佛法建立在哪裡?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所以敦本之法就是孝道。孝道,包括在五論關係當中盡好自己的義務,也包括自己好好的修德立身,做個正人君子,成就世間聖賢之道。這都屬於孝道的內容,也就是倫理道德,這是本。所以師父上人現在勸勉我們大家也是要落實三個根,這是敦本之法,三個根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有了這個根本,我們將來道業成就才大。就好像一棵樹,它的根深,它的葉才茂。

『具此功德,以修淨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所以功德在哪修?不要說我得跑到寺院道場裡才叫修功德,那在心外求法;就在自己家裡面就能修功德,好好盡好自己的本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就是修功德,積功累德,真的就在自己的角色、自己的本分上面就能做到。做個善人,做個正人君子,用這種功德來回向求生淨土,加以信願持名,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就決定可以得到。現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這世間福報你能夠得到,為什麼?善有善報,有德之人才有福。所以名聞利養那些不是自己想求就求得來的,是自己真有德行,名譽日隆,就是你的美名、你的聲名就廣泛的流傳,不是自己想要去出名,是別人來宣揚的,因為他們很希望看到個好的榜樣。

現代社會為什麼會亂?榜樣太少,所以你能做得好,你能敦倫盡分,你在家做個孝子,做女子的出嫁了能孝敬公公婆婆,能夠相夫教子,盡到自己的人倫本分,你就是好的樣子。大家也就效法你、學習你,所以你名譽日隆,福增壽永,你的福報愈來愈增加。福報增加,就是你不管做什麼事都很順利,不會有什麼煩惱,人每天過得快快樂樂、無憂無慮,這是福報現象。不一定是你有很多的錢財、很高的地位,那個不一定是真實福報。你很多錢財、很高的地位,可能天天都活在痛苦和煩惱當中,天天擔心別人會偷我的錢財、謀我的家產;名位高的,又怕別人來妒忌、來下手把我推翻,有這些憂慮,這不是福報。真正福報是內心裏面得到快樂,壽命長遠。壽永,永是永遠的永,壽命現生你得高壽,而且到晚年還不得病,這才叫福。如果年歲很大,壽命很長,但是基本上後半輩子都躺在病床上過,這個不是福,這樣壽命愈長愈痛苦。壽命要什麼?要健康的壽命,要快樂的壽命,這才是福報。怎麼得到?修善修德。往生極樂世界之後,那真的是壽永,那個無量壽,永遠不會再搞生死輪迴。

『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這臨命終的時候,自然感得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在九品蓮花化生。所以我們一生就希求這個。你說人一輩子圖個什麼?就圖我這晚年能夠自自在在的、快快樂樂的,自在往生極樂世界,這生就算沒白來。其他的,哪怕是大富大貴,那都是虛幻的,一個輪迴過來,這些東西全部都沒有了,一樣都帶不去。所以始終要把往生淨土當作第一重要的事情來辦,所有的善事功德,只回向自己順利往生。

【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於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

這是印光大師提醒我們因果不爽,有因就有果,種善因必得善果,造惡因必得惡報。自己能夠『種孝敬慈愛之因』,在家裡敦倫盡分,對父母、對公婆能夠盡孝道,對先生或者是對太太,夫婦之間能夠和順,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對兒女要認真的養育教育,把五倫關係處好,這就是德,這就是善,這種善因必得善果。你能孝敬父母公婆,將來你的兒女也能孝敬你,這個是很明顯的。世間的因果最明顯的就是孝,你現在能夠孝敬父母公婆,給兒女做個好樣子,兒女學到了,他長大以後自然也就孝敬你。所以孝敬父母,這個是父母來給兒女做個好樣子,兒女是這麼來學孝道的。像我母親,她就是對我的公公姥姥很孝敬,對我的爺爺奶奶也是很孝敬。從小就已經有一種習慣,養成這種思惟,處處都要關懷老人,常常要替老人服務,讓老人開心。這是家庭裡面已經養成這種氛圍,所以自己長大以後很自然的就能做到。所以孝道,它是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這麼做,兒女也就學到,所以這因果是這一生就能見到。

『為人即是為己』,所以你對人好,最後就是對自己好。『害人甚於害己』,如果是害別人,損人利己,實際上損人絕對不利己,損人是害己,害人的報應是很慘的,自己最後就吃自己所種的苦果。就像我們看到古時候的一個故事,講到有個家裡,父親帶著孩子,把他的老母親用個小車,一個有輪的小車,把他母親裝在車裡,推到山上,把他的母親就扔到山裡面,放生了。什麼叫放生?就是不管了。結果他帶著孩子把這事做完以後,要回到家裡,孩子還把這個車推回來。他父親就跟孩子說:這車用完就不要了,還拿回來幹什麼?這孩子說:等你將來老了,我還得用這個車把你推到山裡來。你看,害人甚於害己,你給他做什麼樣的榜樣,孩子就學什麼樣。所以自己不孝,肯定兒女對我就不孝。所以應該盡我的職分,職是職責,分是本分,盡到我的職責本分。『以期佛天共鑒也』,期望佛菩薩、天人、鬼神都能夠來給我做證明,證明我是個善人。我們修德行善不需要世間人來證明,世間人不知道也無所謂,我們對自己負責,對佛菩薩負責,對皇天、上蒼負責,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天地,這就行了。下面繼續看底下一段:

【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

這是印祖又特別開示我們如何教導兒女,就像我們現在師父上人強調大家從《弟子規》來學起,《弟子規》是過去給小孩就開始學的《童蒙養正》的讀本。《弟子規》講的是什麼?就是倫理道德,從小就要學。從小有知識的時候,就是他懂事、他能夠明白點事的時候,就要教他『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倫理道德就要教導他。教他做人,教他守規矩,教他正直誠實,教他愛人敬人、敬事敬物,從小就要教。還要教導他因果,『三世因果』的道理要跟他講,讓他知道有前生、有來世,知道有報應,如果自己做了錯事,將來就會有惡報。

而且教他每天要懂得反省懺悔。孩子,每天要問他,你自己想一想,你從早到晚,到現在這個時間,做了什麼錯事,趕快向父母承認、懺悔;如果不懺悔,這有因果的,你這個惡業積在心裡,將來會有報應。就這麼告訴他,讓他自己就要學會反省懺悔,他就能夠斷惡修善。讓他也知道,自己的心跟天地鬼神、佛菩薩的心都息息相通的,他起心動念,天地鬼神、佛菩薩都知道,都很清楚。大人也要留心,因為小孩,只要你生活一段時間,你就知道他的生活規律,他的起心動念,他都有規律的。所以他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你基本上能看出來他心裡想什麼,這個時候就提醒他。你知道他起心動念了,提醒他,你這個念頭起來,父母已經知道了;不僅父母知道,天地鬼神都知道,佛菩薩那更知道,你騙得了誰?所以小孩如果是有虛偽、有欺瞞,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不能放過他,不能讓他養成個不誠實的心。

像我們的華嚴講堂現在有位小朋友,每天也在拜佛,規定他早上起來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他自己拿計數器。如果是沒拜夠一百拜,他自己也會把它摁夠一百拜,六歲的小兒都已經懂得這些事。譬如說他拜了三十拜,他就說拜了一百拜,就懶了,不想拜了。這個時候就要非常嚴厲的來糾正他,不能夠讓他養成一種欺瞞的心,你起這些虛偽的念頭,不要以為大人不知道,不要以為天地鬼神不知道,都知道,比你自己更清楚。所以該打的時候就得打,該罵的時候就得罵。小孩從小最重要的是導之以正,童蒙養正,心要正。心要是歪邪,他養成習慣,將來就很難扭轉。所以下面印祖說:

【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

小孩要用因果教育,用因果和倫理道德合起來,來教導他。身要正,心要正,行為要正,不可以有絲毫不孝不敬的念頭,不可以有絲毫欺瞞狡詐的念頭,不可以有貪心、圖自己私利的心,不可以為了自己的欲望,而把欲望看作高於一切。所以,吃不必給他吃很好,睡也不必給他睡很飽,就是通過苦行、通過規矩,讓他的根子長正,這個很重要。如果他起了個不正的念頭,譬如說他起貪心,看見糖果他自己就想要,就拿走,沒有經過父母的同意,或者沒有經過主人的同意。這種行為一定要導之以正,剛發現有,立即嚴厲的懲處,讓他以後永遠記住。甚至他起個念頭不正,你在旁邊看到眼神不對,或者是他的行為有點不正常,你就知道他心裡想什麼。因為小孩容易觀察,他每天活動就這麼一點,你知道,他到什麼時間就會起什麼念頭,你做父母的只要留心就能夠觀察出來。這個時候,他一有不正的念頭,馬上提醒他,你知道,天地鬼神、佛菩薩都知道,趕緊要把這個念頭放下。對天地鬼神、佛菩薩,我們起個念頭,就好像鏡子照得清清楚楚,什麼樣的醜相全部給照出來,沒有你隱瞞逃避的地方。真正這麼幫助小兒導之以正,他的真誠心就養成,他起心動念都不會有欺騙人的念頭。他既然不會有欺騙人的念頭,他就不會有妄舉,他就不會有偷盜,他就不會有邪思,這個很重要。

所以讓小孩從小要有一種敬畏的心理,當父母的不能夠光是寵他、溺愛他,樣樣滿足他的欲望,想吃什麼吃什麼,想要什麼要什麼,這樣太順他的意思,就對他沒有好處。應該什麼?他不想要的就給他,譬如說小孩子,他喜歡吃甜食,不喜歡吃有苦味的,這種小孩,偏偏多夾點苦瓜,苦的東西多給他,最不愛吃的偏偏給他,把他的那种放縱的心理打掉。他愛吃的,儘量的只要滿足他身體客觀需要就行了,不需要過分的滿足,欲不可長,不可以滋長他的欲望。「對飲食,勿揀擇」,不能有挑剔的心,不能夠在好醜、好壞上面起太多的分別,這些都是從小要養成他的習慣。父母跟兒女是有親情交流的時候,但是也不可以太過親近,親近得沒大沒小,孩子可以騎到父母頭上來,這就不行。孩子要對父母,特別是對父親要有敬畏之心,他恭敬你,又敬你、又愛你、又怕你,就那麼個心,這是最好的。所以父母兩個人配合,父親可以扮黑臉,母親可以扮白臉,黑白相間,合起來,配合著把這孩子教好。要打的時候,那得真正把那威勢造起來,讓他生起恐懼心,而且讓他自己知道為什麼要打他。當然打也不要打得太狠,就是要把那威勢製造出來就可以,讓他知道自己錯了。其實小孩,你打得他再疼,他以後都會忘掉;但是你那個威勢製造出來,他心裡對這個事情會記得很清楚,他以後不敢犯,這就是教育的效果。下面繼續看到:

【無論何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

這是對教導兒女方面,乃至教導奴婢,這是家裡的傭人,教導晚輩、下人,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不許打罵』,這個打罵是真生起瞋恨心,這是自己生氣了,用打罵來發洩,不可以。這樣子的話,萬一真失手把人打傷、打死就不好了,很痲煩。但是也不排除你用一種教育的心來打罵,這個打和罵,剛才講最重要是把那個威勢要造起來,讓他知道自己錯了,自己承認,這效果就達到了。實際上打也不必打得很厲害,那要不要打?有必要的還是要打。就像我們師父上人以前學經教的時候(他常跟我們講),他老師李炳老(雪公)教導大家學經教,也是有打有罵。你這句話要是聽不清楚、聽不懂,老師說了一次,聽不懂,以後你再問老師,老師就打你,打你還不告訴你,這是什麼?讓大家有一種真正恭敬學習的態度。當然這老師打不是發瞋恨心的那種打,他是愛心打,真的,打就是愛、罵就是疼,不忍心看你墮落,用這種嚴厲的手段來激勵你改過自新,這種是可以。如果是心有瞋恨就不可以,做父母、做長輩的,自己要有那種修養,學那種定力,不可以真生氣,真生氣,那自己未度,何能度人?

『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這是教導兒女、小輩要敬事尊長。譬如說,小孩子五、六歲就懂事了,你教給他什麼,他就能夠學著做。你走到哪裡,你可以講,譬如說爸爸走到這裡了,門你要搶先兩步給爸爸打開,爸爸進門了,你把這門關上,這是敬事尊長。《弟子規》上講的「晨則省,昏則定,冬則溫,夏則凊」,冬天冷了,想到給父母多蓋點被子,現在有電熱褥,先把它開好,開好以後被褥暖了,再把插頭拔下來,不要插著電睡覺。小孩,你告訴他這些事他就懂,就讓他做,他做的時候就生起這種對父母敬事的心。夏天也是,夏則凊,古時候夏天孩子給父母搧扇子,讓父母好好入睡,把涼蓆都給搧涼了,才讓父母睡覺;那現在孩子他會摁空調機那個遙控器,臥室空調打開讓孩子來做,孩子會做了,他的敬事尊長的心就能養成。要學會「卑以自牧」,自己要謙卑,永遠要學著服務別人,恭敬別人。

而且要『珍惜字紙』,珍惜紙張,珍惜紙張就是珍惜資源。紙張是木材做的,森林現在大面積的被砍伐,資源都很少了,很珍貴,我們要珍惜,儘量的節省。好像用過的紙,正面用過的反面還有空白,還繼續用。大部分紙都用完了,還有點空白的,剪下那一條,那條可以做便簽。有些包裝盒,像牙膏盒那些,你把它剪開之後反面還能夠寫字,這珍惜字紙。最重要的,珍惜文字,文字是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來的珍貴的文化遺產,尊重文字就是尊重聖賢之道,所以有字的紙我們不可以亂扔,都要有專門的回收。特別是佛經的這些書,善書,我們都不可以亂扔。古時候要用焚化,燒掉,但是現在紙張資源很緊缺,我們也就不要去焚化。把這些有字之紙、經書妥善的收好,可以一個團體,譬如說一個道場收在一塊,專門送到造紙廠重新打漿造紙。或者是你把它包好,定期送給資源回收筒。這是珍惜字紙。

『愛惜五穀』,愛惜糧食,惜福,愛惜衣服、雜物,對每樣東西都要珍惜,用的時候要很小心。還有『護惜蟲蟻』,對小生命,哪怕是螞蟻,再小的生命都要愛護,培養慈悲心。『禁止零食』,不能夠亂吃零食。吃零食,第一個對身體不好,小孩吃零食多的,很多是虛胖,不健康,正式的飯他就不吃了,零食都吃飽了,營養就不均衡。一日三餐,就吃這三餐,其他時候最好不要吃東西。另外對牙齒也不好,吃的零食裡面有很多糖果,甜食,這腐蝕牙齒。另外還有個更大的問題,就是孩子愛吃零食,他欲望增長得很快,因為他可以想吃就吃,想拿就拿。零食,零食就是隨便什麼時候要吃就吃,他欲望沒有個節制,這對他品德修養是個大的障礙。還有禁止零食,『免致受病』,不僅身體的病,還有心理的病。能如此去教,這樣按照印祖所說的,用倫理道德因果來教育,讓他起心動念都知道收斂,養成好的習慣,養成孝敬、奉事尊長的習慣,惜福的習慣等等。這樣教導,孩子大了一定『賢善』,是個賢人、善人,將來學佛必定有成就。這是講到如何教子。最後一段說:

【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覆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覆。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為覆。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為略說。後有信來。以此見寄。縱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至過勞也。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豎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

從這字裡行間,我們看出印祖的慈悲,如《無量壽經》上所說,佛菩薩對眾生「甚於父母念子」,給我們都是最切要最真實的教誨。所以祖師最後勸導我們的就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只有到西方,才是一切圓滿,真的是徹底悲心!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也算是圓滿了。謝謝大家。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諸位法師大德多多批評指正,感恩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