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不比較,不計較,自然無煩惱


時間:2016/8/26 作者:妙音居士

生活中的許多煩惱,皆因人們愛比較,太計較。得失的計較,有無的計較,好壞的計較.....真的是自己缺憾少了什麼嗎?當然不是,是因為總想著某些地方要比別人好,正是這種相互比較的心理,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了數不盡的煩惱。

春秋時期,魯國有這樣一條法律:凡是魯國國民在其他國家看到自己的同胞被販賣為奴,只要花錢將他們贖回來,回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賠償和獎勵。此法實施以後,很多被販賣為奴的魯國人因此而得以重返家園。

孔子有一名叫子貢的弟子,十分有錢,從外地贖回了許多魯國人,但是他卻不願意接受國家的賠償和獎勵。因為他認為自己很有錢,理應做這些事,為國家分憂。這件事被孔子知道後,孔子不但沒有讚賞子貢的做法,反而十分生氣地批評子貢道:「國家立法如此,不過是要求人們心中有個『義』字,國家給予賠償和獎勵,是不想人們在做善舉的時候有所損失,這樣願意做善事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你的所作所為雖然為自己贏得了更好的榮譽,但卻在無形中提高了人們對『義』的要求。以後再有人出錢贖那些同胞回來,不但可能得不到應有的稱讚,還會因為拿了國家的賠償和獎勵而遭到人們的恥笑。」

結果真如孔子所說,從子貢以後,很少有人肯出錢贖同胞回國,因為他們不像子貢那樣有錢,也不願意受到別人的嘲笑。

本來是善舉,卻因為人們相互比較的心理,由「義」變「利」。這會讓人們心理失衡,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讓人感受不到快樂,對人和事常常感到不滿和憤怒;讓人變得心胸狹窄,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因為太想得到而無法輕鬆地生活,有時甚至會為自己引來痲煩。如果能夠安於自己現在的生活,不與別人相互比較,那麼自然也會減少許多煩惱。

寺廟裡的蘋果園需要雇用工人,早晨天還沒亮,一個精壯的小伙子就敲開了寺廟的門,表示他願意到此當工人。負責此事的塵緣大師與其商議好,工作一天給他三十元錢,小伙子高興地答應了。

幾個小時過去了,大師見小伙子一個人有些忙不過來,於是又下山雇了一個中年人到果園幫忙,並對他說:「做一天工給三十元錢。」中年人很爽快地答應了。快到中午時,大師發現果園有些髒亂,於是再次下山,雇了兩名婦女上來,要她們打掃果園,一天結束後,給她們一人三十元錢。兩個婦女答應了,活幹得利落又認真。

天快黑時,大師再次下山,在路邊看見一個上了歲數的老伯,大師問:「你怎麼站在這裡呢?」老伯回答:「我都站了一天了,但是因為歲數大,沒有人願意雇用我。」大師聽後,說:「你到寺廟的果園幹活吧,乾到天黑後,我給你三十元我。」老伯聽後,立即起身向寺廟走去。

天黑了,果園的工人都收工了,大師把他們叫到大殿中,從老人開始,每人發了三十元錢。最先到果園做工的年輕人見此,心中有些不服氣,自己來得最早,而老人天快黑才來,顯然自己做的活最多,但領的錢卻一樣。於是,年輕人向大師抱怨道:「我從早乾到晚,做的工作最多,他們才做了幾個時辰,你就給了三十元錢。」

大師聽後,說:「一天三十元的工錢是我們事先說好了的,而給每一個工人多少錢是我的事情,難道你還要管我怎麼支配自己的錢嗎?還是你不允許我對別人比對你好?」

小伙子聽了,不知道怎樣回答,的確他沒有權力去管大師怎麼做,於是灰溜溜地離開了。

古語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至上的大道不難,只怕有人挑這挑那。佛陀信手拈來一朵花是道,品茶也是道,一言一行皆是道,是因為佛陀從不挑揀。星雲大師曾為人題字「不比較,不計較」,因為大師認為,人生各種煩惱的主要來源就是比較和計較。

所以,我們只要秉持著「不比較,不計較」的人生態度,才能在為人處世中體諒他人,寬容自己。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