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夢參老和尚:《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時間:2016/10/6 作者:積善之家

第四品就是「閻浮眾生業感品」,說明這個地獄的苦果是怎麼來的,「業感」兩個字,就是你做業所感應、感召的果。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

以下就說明閻浮眾生的業感。做業,我們大家都知道了;感果,我們要是講深一點,因果不失。

現在我們修空觀,很多人都念《金剛經》或者念《心經》,《心經》最平常了,很普遍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地獄是不是屬於色法?如果你空了,那麼「對境本空唯心造」,是你心造的。心要是沒有了?還有什麼!沒有體了,無所依了,就是這樣子。

聽了《地藏經》,你要跟《金剛經》合起來思惟。這個有也是不可思議的有,眾生的心,眾生造的業,是不可思議的。現在我們才五、六十個人,如果把這五、六十個人總合起來,我們這個心用多少張紙也寫不完。我們一個人累積幾十年,心裡所想的,內心所做的,做的已經成業了,還有心裡所想的發諸於身、口七支,這是有的。這個有的東西,依著什麼而有?我們從生下來,有了,死了之後,沒有了,斷了嗎?怎麼來的呢?從什麼地方來的?死了,去了,去到什麼地方?不一定都下地獄吧!地獄本來沒有的,也是你自己的業力所幻現的。如果你這樣修觀,經常思惟,你就不會造業了,苦果也就沒有了。

但是現在不是這樣,假如我們有造業,這個果就一定得感。為什麼要造業?當你做一樁事,或想做一件事情,你得問一問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當你做這件事,並不一定掌握得住目的、後果。

例如說,想經營商業,經營商業的目的是想發財,想多賺幾個錢,你能掙得到嗎?你有把握嗎?在果上,你能有百分之百的掌握,一做就賺錢?我看不可能吧!好多做的業,在果上,你是掌握不住的。

當你聽了這部經,稱了聖號,你相信嗎?信將來這個果是這樣子的?信不信?或者是一時的殊勝感,覺得菩薩說的、佛說的我哪能不信呢?一定不信!

「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已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汝既畢是往願,累劫重誓廣度罪輩,吾復何慮?」

佛跟地藏王菩薩的對話當中,地藏王菩薩就說:「世尊不要憂慮了,我一定把在佛法之中有一毛一渧一沙一塵這麼一點點功德的眾生度脫了。」佛就對他說:「這是你自己的願。」我們前面說了,地藏王菩薩在最初因地的時候發了度盡眾生的願,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累劫發了這個願。發什麼願呢?「廣度罪輩」,把一切有罪的人,做了墮地獄因果的人,都度了。「從你往昔願故,我就不再憂慮了。」

從這個對話當中,我們體會到,這是完全就事上來說的,不是說理。就事來說,因為你所做業的因果是不亡的,你做什麼業就受什麼果。釋迦牟尼佛囑託地藏王菩薩度眾生的時候,還是要眾生自己度自己,只能顯示一種方法。持咒,或者持佛的聖號,或者拜懺、讀誦大乘,你要去做才能得脫。同時要仰仗地藏王菩薩的慈悲加持力,以種種方便的方法,讓你脫離這個苦難。所以佛對地藏王菩薩說:「我已經沒有憂慮了,我知道你過去發了很多的願是要度盡眾生的。我就是不囑累你,你也是要度眾生,從你往昔的願故;不過你再增加你的力量,囑託你。」涵義是這樣子的。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定自在王。」

就在佛跟地藏王菩薩說話的時候,忉利天的法會當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叫「定自在王」。

「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累劫以來各發何願,今蒙世尊殷勤讚嘆,唯願世尊略而說之。」

這有兩種原因。一個原因是前面在讚嘆地藏王菩薩功德的時候,定自在王菩薩還沒有來。另一種原因,定自在王對前面所說的功德,覺得還沒有圓滿,所以他又請示一下。他說:「究竟地藏王菩薩在過去劫當中,他都發了什麼願?」因為前面有句話,世尊說累劫重誓是地藏王菩薩發的願,說:「過去發了許多的願,發了很多的誓,要把一切有罪眾生度盡。」定自在王菩薩是根據佛所教授的語言來請問,說:「現在世尊一再的讚揚、讚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我希望世尊再說一說。」是略說,不是廣說。「略」的意思,就是定自在王菩薩了解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很多,那麼希望佛能扼要的說一說,使與會的大眾生起欣樂心。

在〈閻浮眾生業感品〉當中,發起因緣的是地藏王菩薩。每一品都有一個發起的因緣,這是第四品。第一品是佛放光。這一品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發願。發願的業是善業,這種業能夠感招善果,脫離地獄,脫離三塗。眾生的罪業很多,因此感招地獄的苦果。這一品,因為有願,有感招的苦果,也有感招的善果,就看你的發願、誓願如何,這就是這一品的要義。

所以我們要修行,就要發願,看見什麼境界相就發什麼願。地藏王菩薩看見眾生苦、地獄苦,我們看到人間的求不得苦、現在種種的火害苦,不管是在報紙上看見或是在什麼地方聽到,就發願利益眾生,同時把聞法的功德、皈依三寶的功德,乃至於自己持誦大乘稱揚聖號的功德,迴向給他們,使他們免難。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佛就答應定自在王菩薩,說地藏王菩薩過去累劫所發的願。這個當機眾是定自在王菩薩。「定」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三昧」,也可以說是「思惟修」。也就是說人要有定力,不要太浮躁了,太浮躁了,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必須要沉靜的思惟、觀察,就是修觀、修行的意思,也就是思惟修。因為你修才能得到自在。

「王」本身也是「自在」意;有了定的功夫你就自在了,就像王一樣,有權有財勢。這位菩薩一定是由三摩地而證得的解脫,是由定修的入門而得解脫。觀世音菩薩是因為得到耳根圓通,而得到自在解脫,定自在王菩薩是以定,而得到自在解脫。

所以佛就囑咐他了:「你請問的,我可以給你說,但是你必須諦聽諦聽。」每一品都有對請問的說「諦聽諦聽」,只要佛對他的弟子開示的時候都囑咐他諦聽。「諦聽」是說你不要盡在色相上琢磨,你得如理的觀察,「諦」就是「實」的意思,叫「諦實」。換句話說,不要隨音聲轉,而要符合實相義,這個實相義很深。只要是聞法的都是色,必須跟我們自己的自性相結合。我們要是修這種觀的話,能夠得到體,才能夠不在色相上執著。聞法要會聞,必須要如實聞,如理觀察,所以要「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聽是聞慧,聞慧必須加上思,思是觀照的意思。聽了這個話了,你就思惟想一下,用到世間上去,不論什麼人跟你說什麼,你要冷靜的聽聽人家說話的意思是什麼,要觀察它的原因、目的、所指,這屬於聞慧。經過反覆的思惟之後,你就要去做。佛教導給我們的法門很多,有哪一個法門對你相應呢?你就要「諦聽諦聽」。聽過了之後你就要觀,要如實的觀察,所以叫「諦觀諦觀」。如實的觀察之後,你要如實的修,也就是「諦修諦修」。好比聽了任何的事情、任何的話,你用你的思想觀察一下子:「他說這話的目的何在?」這樣你就知道怎麼去處理這個問題了。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也就是囑咐他:「你可以諦觀諦觀地藏王菩薩的功德,你要是想知道地藏王菩薩是怎麼樣發的願,是怎麼度眾生的,我再詳細的跟你說。」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在「過去無量阿增祇那由他劫」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阿僧祇」翻「無量數」,無量數就是沒有數字可以說的。

把「無量數」再加上「那由他」那麼多數字,重重迭迭的,顯示時間很長,也就是說地藏王菩薩發願的時間很長很長。

在很久遠很久遠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佛出世,號「一切智成就如來」。「切智」就是佛所證得的智慧光明,是究竟成就的智慧,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真正的智慧。

以下是佛的十號。「一切智成就」是別名,就像「釋迦牟尼」、「阿彌陀」、「藥師琉璃光」,這都是別號;以下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通號,一成了佛果了,都具足這十號。這十號是經常講的,不過我們再把它重複一下子。

「如來」的「如」是不動的意思,不動怎麼又會來了呢?就是沒有來,來即無來。「如」者是體,就像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是體。此處「如」字的體,包括了一切眾生,我們跟佛無二無別,就是「如」。所不同的是「來」,我們的「來」是業來;佛的「來」是功德來,是為利益眾生來,是願來,由於他的願,要自願度眾生的,他證得體之後要利益眾生。所以這就是大用,這個「用」裡頭含有從體而起的相、用,這個涵義在哪部大乘經典都是這個意思,像「大方廣」就是體、相、用。

「如來」的意思,不論是大乘、小乘的精神都是一樣的,小乘也如是解釋。「如」者就是寂滅的般若,證得般若一切智了,它的智慧光明,如體上而起的妙用。我們眾生雖然也有這個體,但我們的體已經迷了,沒有這個智慧了。

所以我們的「來」不是乘願的,而是業報感來的;我們的「來」不是乘體而來的,是迷體而來的。對於「如來」解釋,各家的解釋很多了,怎麼解釋都可以。你要是能得到這個「體」,你就能夠「於一毫端現寶王剎,一微塵里轉大法輪」,一個毫毛尖上就收攝十方世界,就是把體變為妙用,這就是如來的涵義。

「應供」,「供」是誰供呢?天、人—天道、人道。阿羅漢也叫「應供」,但是跟佛的「應供」不同,因為他不是究竟的。出家的比丘,有居士或在家的信徒請你吃飯受齋,也都叫「應供」。佛是示現比丘相,「應供」就是接客群生的供養,給眾生消災。

「正遍知」,「遍」者普遍的意思,所有法界一切事物都能知。我們在《金剛經》上說:「如微塵、如恆河沙數那樣的眾生,他們所有的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我都能夠知道。」「遍」的意思,是指一切眾生的心,也知道菩薩、聲聞、緣覺,所有九法界眾生心裡所要做的事情乃至他們的業果,佛都是清清楚楚的。「正」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那個「正」,是正覺,能夠遍一切都知道的意思。「正遍知」就是無遺余的意思。

「明行足」,「明」,一般小乘是指三明;在大乘,「明」者就是智慧,「明」就是照了的意思。就像《心經》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就是「明」,就是「照」,用智明照了。「行」就是他所有利益眾生的事業,「足」是滿足了,圓滿成就,自利、利他都圓滿了。

「善逝」是指佛去的時候,跟「如來」是相對的,「善逝」就是「涅盤」。佛走的時候也是如理而走的,叫「善逝」,佛的涅槃也就是沒有涅槃。

「善逝」、「世間解」,這兩個是相對的。

「世間解」就是世、出世間法,廣說是世間法,就是不失一切眾生機,能夠滿足眾生機的願而說一切法。就像佛在世的時候,他示現的是人類,是以人類而成佛的,那麼在人類就有人類的一切世間法;如五明菩薩一切皆明,所以叫做「世間解」。在世間一切法上,佛全是解脫的,沒有一法不知的,而不著一切法。

「無上士」,在人法界、天法界,沒有人再比他更高貴的。

「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御眾生的意思。就像現在我們掌著方向盤調御汽車似的,或是駕馬的、調象的,但是這裡是指駕馭一切眾生,這是大丈夫的事業。

「天人師」,給天給人做師,「師」者就是我們的先生,教導我們做一切事的。

「佛」,就是智者、覺者的意思。

「世尊」,印度話叫做「薄伽梵」,是三世所尊重的。這個名詞,有六種尊重,所以稱為「世尊」。這六種尊重,大家如果想學,查一查詞典就知道了。

「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這是無量劫以前的事,「一切智成就如來」未成佛以前,在他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一位小國的國王;像現在我們地球上分成好多個國家的一個國王。跟他相鄰的國家也有一位國王,他們兩人做了朋友。兩個國家共同的行十善業,教育他們的國民不貪、不瞋、不癡、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就是十善業,以這十善業來做為他們的國策,國家裡的所有國民都要遵守的。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一切智成就如來擔任小國的國王,地藏王菩薩那時候也擔任一個小國的國王,兩人是很好的朋友,兩人訂下要以十善業做為兩國的法律。鄰國國王所教化的人民則造了很多的惡業,也就是不按他們的法律規章去做。這種情形我們可以理解,就像我們現在當前的世界,儘管訂好多的法律,但是只要把報紙一打開,每天都有槍殺案。如果看看台灣、看看大陸、看看全世界,那太多了。眾生造的業是很不容易教化過來的。

這兩位國王共同商量:「我們得用什麼方便來教化呢?」「廣設方便」,就是想種種的方便法子來教育人民。

要怎麼樣能夠使這一切世界的罪消除,不造罪業呢?要用疏導的方法,讓他心裡明白,單用強制性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得廣設方便,就是你得動腦筋。我們大家都明了,如果那個水流,我們用泥土或什麼工具來堵都不好,最好是把它疏導,讓它流到湖裡去,從湖裡再流到海里去,使它不至於為害,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疏導。換句話說,就是多給他種種的方便。《地藏經》就是方便,所說的那些地獄,就是要你別造業,要你生起恐怖感,這也是一種方便。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這兩個王,各人的思想不同,也就是說願力不同。一個國王發願說:「我要成佛,成了佛我才能度眾生。」這就是一切智王發的願。

地藏王發的願,他說:「不!如果眾生沒有度盡的話,我絕不成佛。」

從這個發願,我們知道,佛也好、菩薩也好,永遠度眾生的,你將來也如此。所以你從凡夫地就發心要度眾生,因你這個發心,有這個願力,你得道了,一直到成了佛,你還是度眾生的;你的任務、職業就是度眾生。雖然發願不同,還是殊途同歸的。這裡是彰顯地藏王菩薩的願力之大、願力之深,與一切菩薩、諸佛都不同。所以讚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意義就在這裡。

這兩種願力、兩種情況,爾後產生的效果就是兩種事實了。由於過去宿世的因緣,或者像定自在王讚嘆地藏王菩薩:「你看!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大不大?」但如果地藏王菩薩那時候發願成佛,他當然也是跟一切智如來一起成就了。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定自在王菩薩不是請佛讚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嗎?說一說他往昔都發了什麼願?這就是他發的願。這個願就是後來總結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還不僅僅是地獄不空;就是地獄空了,眾生界還有眾生,他也不成佛。不僅僅是這一世的願,而是累劫的誓願。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

「復於過去」,在這個之前,「無量阿僧祇劫」,也就是不可計數的時間。「有佛出世」,這位佛叫做「清淨蓮花目如來」,這位佛的壽命是四十大劫。前面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的壽命是六萬劫,這位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壽命是四十劫。

「清淨」是無垢染的意思,到什麼時候才無垢染呢?到成佛的時候才無有垢染。我們聽人說:「這個人的面目很惡,從他的眼睛就可以看出來很兇。」很兇就是不清淨,有瞋恨心;或者過去沒有,現在有瞋恨心。你看他慈眉善目的,總是一個慈悲相,那麼他的眼神就是慈悲,總是慈悲攝客群生,就是清淨的意思。但是在眾生界度眾生而示現的就像蓮花似的,在污泥而不染。這是比方,清淨得像什麼樣子呢?就像蓮花那樣;蓮花在污泥而不染,就是在度眾生的時候,他是清淨的。這裡是說他的眼睛如清淨的蓮花,目無垢染,是慈悲的意思,每個人看了都很喜歡。這位佛出世住世是四十劫。

「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

「像法」就是四十劫已經過去了。依我們看四十劫很長,但是他住世時間也跟我們的百年差不多,「時無定體」。佛涅槃之後,並不是正法的時候,而是到了像法。這時候「有一羅漢」,「羅漢」就是證得了阿羅漢果,翻作「無生」,也翻作「殺賊」;就是證得阿羅漢果,把煩惱賊都殺盡了;無生,就是他證得了,了了人我執,證得了清淨的涅槃,這個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是有餘的涅槃。

「福度眾生」,「福」就是行善業,給眾生福田。凡是比丘都叫「福田僧」,在佛是「應供」,在羅漢也是「應供」。羅漢也證了果,所證的雖然不究竟,但這是以大乘來說;在小乘的教義,證了阿羅漢果,他就成道了,就究竟成就了,不會在三界裡輪轉受生死了。羅漢都是給眾生種福的,隨著他的乞食,誰布施他飲食,誰就得福。

不只是阿羅漢,凡是僧人都叫「福田僧」。我們披的這件衣服,一塊一塊的,就像田地似的,這個地是種福的,不是種高梁、穀子的,誰要在這塊地上下了種子,你的福就種下了。如果知道哪位和尚不好,雖然和尚不好,但是他披的衣服是好的。你種福田僧,不要起分別心,不管他有沒有成道,你把他做為佛想,那你就種了佛的福;你要是把他觀成是阿羅漢想,那你種的福就是阿羅漢的福田;你要是覺得這位和尚不好,你什麼福都沒有了,反而種了不好的福田,同時你還犯了一個謗僧的罪。

莫起分別心!這個很要緊的。眾生若能供養阿羅漢,福德特別大,來生也不受窮了,也不害病了,一切都吉祥;而且因你供養一個阿羅漢,你將來也一定能夠成道,這就是因緣,你有這個因,將來一定得這個果的。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羅漢托缽乞食就叫「教化」,他托缽乞食的時候是沿門乞討,這跟叫化子不同,叫化子沿門乞討是要飯來餵飽肚子,羅漢並不是如此的,他有另一個涵義是要度眾生的。羅漢要是入定,他一年不吃也沒有關係;但是他要是示現在人間,他必須得度眾生,讓眾生得福,再不受苦,再不受窮。誰也不願意受窮,沒有錢用多苦啊!但是你要種點福,你不積福,福要哪兒來?

「因次教化」,乞食有規矩的,不許嫌貧愛富,不許挑富貴家去乞求,對你所教化的村落你必須挨著一家一家乞,在哪一家得到了,你就不能再乞,就要回去了。我們和尚的那個飯碗—缽,叫「缽多羅」,翻做「應量器」,你知道你的肚子有多大,你就求多少,求多了你吃不了,倒掉是不行的;少了,你晚上就肚子飢,佛在世的時候都是日中一食的。

他行乞食教化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的名字就叫「光目」,「設食供養」。這有兩種解釋,有的在家裡做好飯了,在印度一般是這個規矩,但必須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他不會做的。佛教徒一定等師父來乞食過了,他們才吃飯。飯菜做好了等著,當然這段時間都是一定的,知道師父什麼時候會來。一般的家庭當中,有女兒的,有兒子的,一般都是子女出去供養,表示清淨的意思;如果沒有子女,就由主婦出去供養,一定要跪著,把供養的飯菜倒在缽裡頭。如果夠了,這位師父就不到第二家去了;如果不夠,再挨家走。

有的供養不是捨不得,想到:「這是福田,讓大家都種點福田,我就給這麼一份。」完了,師父又走到第二家;一直到量夠了,應供了,就回去了。

有的是這樣子,好比師父來了,今天我們家有什麼吉祥事情,或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想求師父加被,就設食供養,就是請師父進到他家裡頭設食供養,師父吃完了要念迴向,就是問他所求,問:「施主!你今天供養,請我到裡面來吃,一定有事情。你有什麼求?」一定要問一問。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光目答言: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這個普度眾生的阿羅漢,就問光目:「你今天供養我,想求什麼願?」這光目女要使她母親得生善地,不墮三塗。她說:「我母親死亡的時候,我想救拔她、資助她,或者用我的錢,或者用她的遺物,用我們家庭的物資布施供養,希望消災免難。但是我不知道我這樣做,她有沒有得到好處?她到哪一道去了?」她供養阿羅漢就是這個目的。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羅漢不入定跟我們凡夫一樣的。她求了羅漢,羅漢就修法入定觀察,看到她媽媽在惡趣受苦。這個「惡趣」是指地獄,不是畜生,也不是餓鬼道。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羅漢就問她:「你母親化生的地方並不好,你母親生前都做些什麼事情?」「作何行業」,是做些什麼事業,乃至包括她的生活、工作、為人。就說她現在是受了報了,一定是她生前做得不好,所以「今在惡趣受極大苦」。「極大苦」當然是指地獄說的。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噉魚鼈之屬。所食魚代,多食其子。」

光目說:「我媽媽在世的時候貪口味。」「食」、「噉」都是吃的意思。「魚鱉之屬」,淨吃魚類的。而且「多食其子」,專炒魚肚子裡面的子吃。還有,像有人愛把小魚油酥了。不論大小,每一個都是一個生命。這點西藏人做得很對,西藏人不吃魚,不吃雞,不吃小動物。吃魚子的,你想那一盤魚子要炒好多魚吧!魚子都會變魚的。我只是聽人家說,我沒有吃過,也沒有看過,我很土,但也很少造業。還有蝦,還有那個小魚。我在天津看到他們吃蚱蜢炒痲子—很小的小蟲子,炒那一盤要好多小蟲子,沒有辦法數的!

「或炒或煮,恣情食噉。」

多數是炒是煮的,因為這樣才有味道。

「計其命數,千萬復倍。」

「吃了好多,我也數不清了。反正要算她的命債,那太多了。」「千萬復倍」,比千萬還多。

「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我供養你的目的,就是想請你救我媽媽,你大慈大悲,憐憫我媽媽受苦,你救我媽媽吧!」這樣要求他,請求他救。

吃魚的人,或者是吃葷的人,並沒有感覺到這是罪,因為在人間的法律上,不論哪一國的法律,不管是吃魚、吃羊、吃雞,有什麼罪?沒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在我們,講的是因果,必定要受報的,這是肯定的。這一類的感應太多了。豐子愷畫有《護生記》,我們這裡也有,弘一法師給他題的詞:「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那個魚擱在板子上刮鱗的時候,那個魚還是在跳的,它一樣的有痛苦。光目女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她媽媽,她就發願了,這個羅漢是無盡意菩薩的前生,我們念〈普門品〉就有無盡意菩薩。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羅漢為她做方便,「勸光目言」,說:「我的道力還是不行,還不能夠幫你把媽媽從地獄救拔出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一種方法,你去做。你要懇切的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同時你還要塑畫佛像,或者是用畫,或者用泥或木頭雕,都可以。你如果再供佛,再請佛像,你可以得福報,死人也可以得到脫難,再不受三塗之苦了。」就告訴她這麼一個法門。

假使我們現在請了一尊地藏像,我們也這樣求,要知道我們的媽媽到那兒去,靈不靈呢?那要看你誠不誠心?至誠了,絕對靈。她求清淨蓮華目如來,你可以求釋迦牟尼佛,也可以求阿彌陀佛,乃至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文殊、彌勒、觀音、地藏,都會靈的,就看你誠不誠心。我們的道友之中,有很多人是得到感應的。

「光目聞已即舍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光目孝女聽到這個方法,她就照著做了。把她自己所最珍惜的,或者是寶物、財產,換成錢,拿去塑畫佛像,然後供養。再以至誠心、恭敬心「悲泣瞻禮」,就是禮拜。不是說你一定要痛哭流涕,你心誠就行了,而是是至誠的懇請乞求。這一求,得到感應了。

「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纔覺饑寒,即當言說。」

因為她求了,感應到清淨蓮華目如來現身了。她夢中見佛的光明非常殊勝,佛就對她說:「汝母不久當生汝家。」脫了地獄苦了,到你家來了。「纔覺饑寒」,就是剛一懂事,一知道要吃東西做是「飢」,一知道冷就是

「寒」。他一懂得饑寒了,就會說話。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

醒了之後,她家裡頭的傭人生了一個小孩子,還不到三天就能說話了,一邊說話,一邊磕頭,「告於光目」,說:「生死業緣,果報自受。」這個果報因緣受苦受難,是自作自受,生造什麼業,死就受什麼果;業是因,緣是助成的,促使你受死的痛苦。「果報自受」,自己做的業自己受。

「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

我是你的媽媽,自別了你之後,一直在黑暗不見光明的地獄裡頭受苦。因為你祈禱的福,使我又能夠轉化為人了。

「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我原來是這個家的主人,但是現在生下來變成這家僕人的孩子,壽命又不長,壽年十三,更落惡道。你還有什麼辦法,使我能夠脫離免再墮惡道的苦難?

從《地藏經》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體會到,她女兒求佛,雖然使她免難了,但不是徹底的。她生到這家,從地獄苦中又得為人,但是當個下賤人,而且壽命很短,十三歲就會死;死了之後,還要墮惡道,還要受罪。那就是說,我們給親人做佛事,或者一個七、兩個七,或者是臨時的加持,他能脫離苦難,但這不是究竟。為什麼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為什麼我們要經常念經,經常的給六親眷屬、冤親債主迴向?為什麼佛教寺廟的塔院,初一、十五都要去念念經?就是希望不論他生到哪一道,都可以增加他的福慧,減少他的痛苦。

在過去我們中國人都有這麼一個傳統,經常的懷念祖先,經常給他們祈禱。我們家裡不是都有祖先牌位嗎?現在是沒有了,所以現在的苦難更加厲害,因為連這個都不信了。為什麼有祖先?我們中國人說「敬神如神在」,不管他投生哪道去,我們恭敬他,乃至於給他作功德,他會收到而得到好處的。燒紙錢是沒有用的,乃至於紙做的各種用具也是沒有用的。我看大陸上做佛事,扎紙洋樓,乃至汽車,還扎些傭人,是沒有用的!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

光目一聽,知道這是她媽媽再世了,她沒有什麼可疑惑的了。她就問她:「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什麼事,你的行為是造了什麼業,才使你墮入惡道?」

「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除了殺害之外,又有毀罵罪,因為這兩種業受了報了。「要不是你給我祈求,供了清淨蓮華目如來,我現在還不能脫苦。因為以我這樣的業,我是解脫不了的。」

「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

你在地獄受苦,可不可以說一說地獄罪報是什麼情況?

「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她說:「我忍不下心再去說那些罪苦的事情,我不願意形容地獄苦的事情,你要讓我說,百千歲我都說不完啊!而我在人間才只有十三歲。」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

這裡光目女並沒有對著誰說,而是對空界說的。像我們在佛堂,要想求個什麼,發什麼願,在佛堂里說就可以了。「啼淚號泣」,很痛苦很悲哀。而白空界:「我現在發願,替我母親求,希望她永遠脫離地獄,再不受地獄苦。在她十三歲,人間的報受圓滿了,再也沒有罪了,再也不到惡道輪迴去了。我發願替她消罪。」這個願是光目為她母親,只有這個願就太小了,以下她要發的才是大願。

「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對空中說,是向十方諸佛說的。「十方諸佛」是指普遍的意思,不只清淨蓮華目如來一佛,而是十方的諸佛。「慈悲憐憫我,聽許我給我母親發願。假使我母親,從十三歲報滿之後,再不受三塗了,永不為下賤及女人之身,能夠永遠的再不受這些罪業。」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

我願意度一切的眾生,不論未來百千萬億劫中,所有的這些世界國度之中,所有的地獄,乃至於在三惡道受苦的一切眾生,我誓願把他們都救出來,令他們離開地獄惡趣、畜生惡趣、餓鬼惡趣。

「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這是「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沒有度盡,我就不成佛。在久遠劫來,就發如是大願。這個願,我們每天做功課的時候都會念:「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個是度眾生,一個是成佛,每個人都會念,念到成了口頭禪,效果就不大了,必須動心!怎麼樣叫「動心」呢?就像你碰到危難了,在最危險的時候,那時候想起三寶來了,想起佛來了,所發的願。

我們都發過這個願,因為大家做早晚課時都會發,天天發,效果呢?這就是發心的誠意,乃至於發心的願力,是不是精誠?是不是從自己的心發出來的?在念佛,知道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發願也是,要念念從心裡發願,你這個願永遠不要離開你的思念當中,隨時觀想這個願,這樣效果就大了。

我們雖然不能夠發那麼大願,但是我們天天這樣的隨著發願,將來也一定能滿願的。但是從現在就得這樣做,不要等到將來才去做,將來我們就不知道了。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今生你等著,沒有什麼可以等的。你一天多念一遍《地藏經》,多念千聲聖號,你就積累了。這就是地藏王菩薩所發的大願。定自在王不是問佛,說佛這樣讚嘆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發何種願?佛就跟他說了:「發度盡眾生的願,『一切罪眾都成佛了,然後方成正覺。』」

從前有一個道友,我們兩人都住在上房(方)山。他住在地藏殿,我住在一斗泉(就是那個洞的名字),他來看我的時候,我跟他說:「你一天都在拜地藏王菩薩,這火你消得多了,我就不行了。」他說:「我成佛一定成在地藏王菩薩前頭,你成佛也一定成在地藏王菩薩前頭。」我說:「你怎麼知道?誰給我們授的記?」他說是釋迦牟尼佛。我說:「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說的?」他說:「《地藏經》裡地藏王菩薩說的,一切罪報眾生都成了佛了,他才成佛的,我們兩個不都是成佛成在地藏王菩薩前頭去了。」我說:「這樣我可不敢承擔,那還得看修行。地藏王菩薩度眾生,無生可度,看到的都是空的,他不著相了。我們現在一著相,早超過他度的範圍了。」他說:「不!你沒有這個信心,我有絕對的信心,你成佛一定成在他前頭。還不只成在他前頭,我在普賢殿也住過,我也成在普賢菩薩前頭;因為普賢菩薩永遠要當菩薩,他的十大願不容易滿啊!」我說:「好吧!四大菩薩永遠都不成佛,他們就是成佛了,還是得回來度眾生。」

這雖然是開玩笑的閒談,但有一定的道理。現在大家都自己慶幸,我們成佛都在地藏王菩薩前頭。我們現在念《地藏經》,稱地藏王菩薩聖號,他要把我們都度盡了,他才成佛。但是你可不要等著,這中間恐怕還是要受苦的。要精進一點,否則容易產生懈怠心。

「發誓願已,具聞清淨蓮華目如來而告之言: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

她這一發願相應了,一感就應,是真正的相應。清淨蓮華目如來就告訴她說:「你這麼樣發願是大慈愍,為你母親發的這個願是最大的願了。」像我們有人就想起要怎麼為媽媽免難,就沒有想到為別的眾生免苦。所以我們打佛七也好,做佛事也好,你用心時不只要先想到你媽媽,還要想到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你的父母。

無量劫來,乃至於我們的冤親債主,不只要迴向給我們的父母,就是跟我們最有仇的,感覺上跟你最彆扭,這個人最整你害你的,你發願先度他。這樣的壞人讓他不要在這世界上了,讓他成佛!成了佛了,他就再不壞了。你度一個壞人,比度一萬個善人還好。這個發願是對所有眾生髮的,所以清淨蓮華目如來就讚嘆她說:「你給你母親發這個大願,從這個願里,你母親就已經免難了。」

「吾觀汝母十三歲畢,舍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恆河沙。」

清淨蓮華目如來看她的媽媽,在十三歲以後死了,舍了這個報身轉世做修道者。「梵志」是印度的學者,學什麼的?學清淨行的。「梵志」就是志向要生梵天。做了「梵志」,壽命百歲,之後就生到無憂國土,那時他的壽命就不可計劫了,不是以時間來算他活多少年。不知是生到極樂世界,或者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那個時候他生的淨土叫做「無憂世界」。

「廣度人天,數如恆河沙」,這是說她媽媽。因為地藏王菩薩發這個大願,她媽媽得到什麼好處了呢?得到了十三歲壽命舍完了,生做梵志,壽命百歲;乃至梵志的壽命盡了,又生到無憂國土,那時的壽命就沒有窮盡了;一直到成佛,成了佛之後度一切眾生,所度眾生的數量多如恆河沙數。

這是地藏王菩薩過去的故事。如果大家想對道友講,不要按經上講,就跟他講故事好了。你說:「我給你們講一個人,這個人他怎麼發願,他過去怎麼度他媽媽。」你把這個故事給他一講,他認為很好,他也會發願的,他要度盡眾生。就是把這種好事都讓給別人,你隨緣這樣子做,你就是弘揚地藏法門了,你就是在實行地藏王菩薩的願。他的目的是在度眾生,你常常勸人家這樣做,不也是在度眾生?不一定非得要講經,或是鄭重其事的才算是度眾生。

有一個弟子,他在工廠里,勸了很多人信佛了。雖然是個小工廠,反正見了一個勸一個,見兩個勸兩個,這個功德是無量的。你說沒有看到功德利益,這是不可見相的,不一定都會看到。也不能說你現在就受,因為你現在有些困難也不見得會解決。就像那個羅漢福度光目女,光目女求,也不是現在她媽媽就會怎麼了,但是脫了地獄了,生做一個下賤人,十三歲就死了。別看眼前,等以後就好了!生為梵志了,以後就逐漸學道了,到無憂國去了。應當這樣看。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個故事講完了,佛就跟定自在王菩薩說:「你知不知道,那時候的羅漢是誰?無盡意菩薩是。光目的媽媽是誰?就是現在的解脫菩薩,還沒有成佛,現在也都在這個法會裡。光目女就是地藏王菩薩。」

我們就講到這裡。今天的雨很大,大家還是來了,就是一念心!這種道心,會有感應的!有些問題不要看得過深了,我們把它現實化,就是看成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把它融於現在的日常生活當中。經上教導我們的,都要求我們把它連繫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我們有什麼具體困難、有什麼苦難,都可以這樣求,求的時候你要發願。像光目女說要度一切眾生,這只是個願,她當還是個女孩子,但是這個願可以導致她行菩薩道,因為她今生髮願、來生髮願、生生髮願,永遠不停歇的發願,永遠不停歇的度眾生。

我們的眼光不要看得太淺近了,不要看一世、兩世,更不要看我們現在當前的富貴、貧賤,不要注意這個。要注意什麼呢?現在眾生的火難。我們時時的發願,念經也好,念佛也好,希望這一切火難不要發生,乃至於用我們自己的力量,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我們信佛的是這樣,但是不信的就幸火樂禍,如果哪裡打架,看熱鬧的人多得很。聽說哪兒發水火了,他就說:「我早就知道它該遭殃。」他哪兒知道了?看人家地震了,他自己的沒塌,他很高興倖免了。現在很多人都幸火樂禍,這也是願,不過,是惡願。就沖這個願,非下地獄不可,不管有沒有做,這比你親自殺一個人惡得多。

我希望我們的佛弟子,凡是聽到《地藏經》,大家都發願,願這個世界消除火難,聽到哪裡有火難,你馬上就迴向,你念十聲「地藏王菩薩」也好,念一部《心經》也好,就只要幾分鐘,效果如何,你不要問。為什麼呢?這個效果是你所看不到的,你周圍的氣氛也都不同了。

「過去久遠劫中,如是慈愍發恆河沙願,廣度眾生。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我們的現在世就是佛在忉利天說法的未來世,從現在起,未來的未來是很長遠的,未來的眾生也是無窮無盡的。

「有」,這是專指做惡業的,善業的不在此限,不論男人、女人,不行善、行惡的人。

「不行善者、行惡者」指意業,甚至於不信因果。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他不信因果,如果他認為做惡要償還、有果報的話,他就不敢作惡,他要是相信未來還要受多少劫來還這個罪,就不敢造惡。他只顧到現時,從事槍殺、盜竊的人,是不相信因果的,如果他相信惡業因果,就不敢做這些事了。

因此,這些不信因果、邪淫妄語者,邪淫是身業,妄語是口業,兩舌惡口是口業,邪淫就是濫交,不是夫婦關係;妄語是說瞎話,這裡有深、有淺,有大、有小。罪惡也有大小,最大的妄語是欺騙人家的錢財,欺騙的方式不同;或者迷惑眾生,或者說自己得道了,這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有,說自己得了什麼神通,證了什麼道果,這種妄語是大妄語,不是我們一般的說瞎話,這都叫妄語。

存心欺騙人家是有目的,為了名聞利養,這種妄語都算是。兩舌是挑撥是非,當彼說此,當此說彼,這種罪要受什麼果報,到後面看地獄的名字,就知道了。當時說話沒有想到後果,如果人人想到兩舌要割舌頭,要下地獄受無量劫的痛苦,再也不敢說,既使要說也會考慮一下。

惡口就是說粗話,對人家說粗話、毀謗大乘,這是指經典而言,不知不覺就犯了。我們學顯教的毀謗密教,學密教的毀謗顯教,學淨土的毀謗禪宗,學禪宗的毀謗淨土,乃至學法相的毀謗法性宗,總而言之,都是毀謗之類。乃至於此經上說,誦《地藏經》功德相當大的,你卻說沒有功德,或者見人家誦經,想盡種種方法破壞人家,這些罪都是惡業,而且是重惡業,一定要墮亞惡道。

趨向於惡趣,這個惡趣是指地獄道而言,假使造了這麼多惡業,一定要到惡道受痛苦。在現生當中,我們也造了很多錯,大小都有,甚至於自己犯了罪還不知道,沒有認識到,也沒有認識到後果的嚴重性,在還沒有受報以前,如果遇到一位善知識,對佛法能有深切的了解,能應機幫我們脫離苦海,都叫善知識,意義是很廣的。

「勸令一彈指間」,時間很短的意思。勸你皈依地藏菩薩,你造了這麼多的罪,將來的後果一定不堪構想,最好皈依地藏王菩薩吧!但這不見得一定有效果,看見造業的人去規勸他,即使是你的六親眷屬,乃至於勸你的父母、先生、太太都不見得生效。因為他不信因果;相信的人,彈指間皈依,就解脫三惡道報。像我們念了很多《地藏經》,天天稱誦地藏王聖號,當然沒有事,一定可以脫離三惡道。但是如果一邊讚歡佛,一邊在做業,我想我們都如是,天天在犯,一邊念經、拜佛、拜懺,一邊兩舌、惡口、妄語,還有門戶之見,皈依這位師父,說那位師父不好,隨便說一說,你還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係,這就是毀謗大乘,無論誰這樣說、這樣做,就是毀謗大乘。

如果你真的悟得了,無我了,人無我,法無我,證道了,不是存心毀謗他,也不是存心去破壞這個法,目的是想對當前的機,救度他,你能有力量使他入道,這就另當別論。如果你沒有這種本事,也沒有證道,以人我之見,毀謗這個法那個法,這都是錯誤的。修《法華經》的,說修《地藏經》不好,修《地藏經》的毀謗修《法華經》的,這種罪過很深的。因為,你畢竟還沒有成佛,佛不是這樣說的,大菩薩也不是這樣做的,文殊、普賢都是互相贊歡,沒有說你不如我。記住,這樣會在不如不覺當中犯了很嚴重的五逆罪惡,破壞大乘,不過只要你有深切的信心,造了這種罪,就皈依地藏王菩薩懺悔。

在《地藏經》中特別推崇地藏王菩薩功德,造了五逆十惡的罪,一彈指間皈依地藏王菩薩就可以解脫三惡道報,不墮三塗;但是必須相信因果,因為相信因果,你的心念就清淨了,隨順法性而說。如果你不做這些業,反過來就是善業,十惡不做,就是十善,惡業也是性,什麼性?穢性,心裡不乾淨,連性體也不乾淨。習性的性,是我們原來本具性德的性,那個性也沒有染污,也沒有清淨,這裡是說習種性,現前的。一個是能藏的,一個是所藏的,能藏的就是這些業,所藏的就是清淨的心,淨心做的都是淨業,污染心做的都是污染業。因為心是主體,要做什麼事,不能離開你的心,不能離開意念、思惟。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因為地藏王菩薩在過去發了很多利益眾生的大願,假使在今生,有的眾生皈依他,仗他的力量消除了你的火難,不墮三塗,因為一皈依地藏王菩薩,你的心就淨了,穢業就消失了。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只要你一彈指間念一聲「南無地藏王菩薩」,並且能誠心,制心一處皈命敬禮,或瞻禮地藏菩薩的相,讚嘆地藏王菩薩的功德,或供養香華,誠心供養菩薩種種珍寶。不過這就隨意了,因為大珍寶,窮人是沒有的,一般家庭吃飯前,最好是中午那一餐盛點米飯、菜供在佛像前或菩薩前,這都叫供佛。心到佛知,我們至誠心歸敬,佛菩薩都明了的,一切護法神也明了的,這是表達自己的心,這就不僅僅是免除三塗之難了,在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從你現在至心恭敬起,經過百千萬劫那麼長的時間再不受三塗苦了。

「常在諸天受勝妙樂」,享受天福,光是樂沒有苦,所有聖人看見天人還是苦,為什麼?因為還是屬於分段身,百千萬億還是有盡的時候,還是一段一段的,但天人本身不覺得苦,假使天福盡了,百千萬劫的時間到了,福德的力量就盡了。

供養地藏王菩薩的福德,還是有時限的。因為這不是證得的,也不是種性的。天福盡了,享受人間的福德,到人間為國王為將相,功德福德無量的。福德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能知宿命因果,本來有宿命通,能知道過去百千萬億劫中,從什麼時候發心供養過地藏王菩薩,經過了百千萬億,這麼長的劫分,完了在天上享樂,樂享完了又到人間。他如果知道宿命因果本末,還會造惡嗎?他會繼續為善,重點在此。也就是說他的惡止了,他能繼續為善,福德又增長了;聞法之後悟解,悟解後修了道了,斷了人我,證了阿羅漢果;了生死,六道不輪迴,如果發了大菩提心和地藏王菩薩一樣的,這樣就無窮無盡了。

現在大家不知宿命因果,如果知道,就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就有了智慧,也絕對不會造業。如果大家認為我有錢了,生活好了,不造業了,那就相反了,生活愈好愈造業。

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不只是脫離三塗,不受苦了,還要享樂,但皈依的方式、情景不一樣。前面是彈指皈依,這裡是至誠皈敬,還要瞻禮讚嘆供養。如果讀過〈普賢行願品〉,皈敬讚嘆供養,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三個願,皈敬不只是皈依一位地藏王菩薩,也不只是一尊菩薩,而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諸佛菩薩,無窮無盡,這樣的皈敬,這樣的讚嘆、供養,同時把自己化現無數身在那裡禮敬,乃至於世間所有的事物,想到什麼,就供養什麼。

如果這樣用心,走到花店,用你的心力把這裡的花移去供養佛菩薩,這就是普賢菩薩的供養。如果擴大一點,那不只是未來百千萬億劫,也就是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劫,而且你本身就是地藏王菩薩,這樣的供養,供養自己,供養無邊的身雲。

所以端看你怎麼用心,也就是指我們現在凡夫的一念心,你一天當中是怎麼想的,做些什麼,想些什麼,也不需要打卦、算命,這些經上,都告訴你了,只要一念間就行了,一彈指間皈依就脫離三塗了,如果至心誠懇的念一部《地藏經》,經經都是互通的,或者念〈普門品〉、〈普賢行願品〉、《金剛經》。每部經典都是相通的,就看修行的人,受持讀誦的人怎樣用心,把孩子、父母都觀成地藏王菩薩,我替他們服務的,跟給地藏王菩薩服務的,一樣是通的。

地是心地,性是藏性,人人都有心地,都有藏性,你供養誰都一樣,不過這種境界、這種觀不容易修,你臨時想一下都行,如果靜下來十分鐘都可以,如果你讚嘆一切佛,讚嘆一切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菩薩都可以。

我這樣是開闊的說,剛才那段經文是局限的,你要是這樣來講因果,這個因所得的果就不可思議,最後就成就佛果。如果你一天就做家事,每月拿點工資吃飯,有空就隨便念念經,你的功德很小。要是把它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把他變化一下,反正都是想,為什麼不想好一點,大一點?你的心愈開闊愈好,總比想煩惱好,煩惱到這裡來就會產生變化,煩惱到這裡也變成智慧了,煩惱即菩提,涵義就在此。

如果你一天到晚在想煩惱,你的一點經歷或皈依地藏王菩薩的功德也變成煩惱了,你正在念經,家人打閒岔,心裡過意不去,剛拿起經本,家人就來了,你就做煩惱想?應做智慧想,這下剛好,他也得到好處了,就給他回向一下,千萬莫作煩惱想,就看你的用心怎麼用。所以要是能至心歸敬瞻禮讚嘆供養,當然要得福報,不要求世福,也不要求天福,而是要求智慧,求佛的福德,把這個百千萬劫在天上受勝妙的福德布施了,這就叫布施。

「定自在王!如是地藏菩薩有如此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廣利眾生,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

這段經文是定自在王請佛說地藏王菩薩過去的種種功德,利生的行門。佛就說了,說地藏王菩薩就有這麼大的威德力,有這麼大利生的方便善巧,使眾生得到很好的利益。

「汝等諸菩薩當記是經,廣宣流布」,佛對每一位菩薩都囑託他要去流通《地藏經》,應當把地藏王菩薩利益眾生的事跡向一切眾生宣傳,「廣宣流布」,廣者是無限量的意思,宣是宣揚,流布是流通,不讓它喪失,永遠流布人間。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願不有慮,我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必能承佛威神,廣演是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

定自在王在佛囑託之後,就向佛發願表白說,世尊不要為這件事憂慮,現在在這個法會上有千萬億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摩訶薩是大的意思,必能承佛威力,一定仗著佛的力量「廣演是經」,到處宣揚《地藏經》。「於閻浮提利益眾生」,應為廣宣流布一切法界;「廣演是經」是普遍性的,閻浮提為重點,前面佛說閻浮眾生,性識無定,惡習結業,所以提出「於閻浮提,利益眾生」,因為閻浮提這個地方的眾生性識無定,造惡業的多,行一點善事,又去做惡,因此著重於南贍部洲。

「定自在王菩薩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第四品是定自在王請佛演說地藏菩薩的功德,現在說完了,他是當機眾,佛的解釋也圓滿了,定自在王也發了願流通這部經,便向佛合掌恭敬頂禮而退,不在當機演法的位置上了,他退下去,四天王又請法了。

「爾時,四方天王俱從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薩於久遠劫來,發如是大願。云何至今猶度未絕,更發廣大誓言?唯願世尊為我等說。」

四天王懷疑說:「地藏王菩薩有這麼大的願,早該把眾生度完了,為什麼還有眾生沒有度呢?現在度不盡又繼續發廣大誓願?惟願世尊為我等說。」

四天王是忉利天之下,在須彌山的山腰,屬於善神,是擁護四大部洲的眾生。他們住的地方是由他的福所感召的,比在人間好多了。但是他也在地表上,並沒有脫離地表,忉利天也跟人間相連線的,他住的地點和《彌陀經》上所說的也差不多,也有七寶池、七寶宮殿、七重欄楯、七重寶鈴,這是他福報所感的,也是很好的,但是跟極樂世界不能比,極樂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化現的。

四大天王分東西南北,東方表金色的持國天王,南方是表琉璃的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方是水境寶城的多聞天王,四大天王管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北俱盧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四大天王以北方的多聞天王為主,也是有一個領導人物。

四天王又從座起,把心裡未瞭然的事請佛說一說,他們認為,以地薩菩薩這麼大的神力度眾生,該度得差不多了,為什麼現在又發願要度呢?「惟願世尊為我等說」,這一段經文是以四天王為當機眾。

「佛告四大王: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未來現在天人眾等廣利益故,說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內,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

佛是只要有人請法就會說的,慈悲為懷,讚嘆他們問得好,因為這種懷疑一般眾生都是有的。「善哉,善哉!」即稱揚他們問得好極了。「吾今為汝」,我現在在忉利天的會場當中,及現在未來的天人眾等,也有些沒有到會,像人間的四眾弟子就沒有到會,也沒有阿羅漢,這裡都是地藏王菩薩所教化的,還有十萬菩薩。

所以佛說完之後,就是利益這些現在和未來的天人。未來的要靠傳播,《地藏經》的流通,廣利益故,說地藏王菩薩在南閻浮提六道輪迴度眾生的生死道中,怎樣度、怎樣慈悲哀憫。慈是給他快樂,哀憫眾生受苦,給他一些快樂,怎麼樣叫慈哀救拔呢?像我們發生了困難,希望有人拯救拔我們的苦,給我們快樂,度脫一切罪苦,眾生方便之事,方便的事太多了,各個菩薩所用的方便法門也不一樣,在《華嚴經》中說無量億的方便法門,如恆河沙的方便法門,每位菩薩用的方便法門太多了,我們有時認識不到。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薩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以是之故,又發重願。」

「唯然」就是答應的很快,「佛跟我們說的太好了,世尊,我們極歡喜聽一聽。」「願」就是希望之意,「樂」就是很快樂,佛把地藏王菩薩為什麼又發願的原因跟四天王說。地藏菩薩久遠劫來,這是前面說的那個四重大願,做長者子、做婆羅門女、做光目女都是發了願了,一次發一次願度脫眾生,猶未畢願,到了現在那個願還沒有滿,為什麼呢?為了哀愍救濟,這個世上受罪苦的眾生,不只現在,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在未來無量劫因蔓不斷,像藤似的,一個跟一個不中斷,因果相續,眾生的業緣,永遠不盡,因為這種緣故,所以又發重願,又再發願。

現在這個世上的火難,我們總想有清淨的一天,可是永遠清淨不了,現在水火、火火,好多戰禍,也是永遠沒得完,眾生業無盡,所以他怎會不感果呢?地藏王菩薩的願永遠滿不了,不只如此,觀世音菩薩的願,普賢菩薩的願乃至一切諸佛的願都如是。

我們看到聽到這些事就發願,發願不是空的嗎?現在是有點空的,但你發這個願有一定時間,就不空了,因為這願的本身就使你的心清淨了。你發一願就清一願,就有利益眾生的目的,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有些願,現在是空的,將來會不空,你的願不會虛發;但是發惡願也是不空的,也是不虛發的,你想整人想害人,那個願也不虛的,來生遇到時會現前的。

為什麼見到一個人不知不覺感到特別討厭,產生極大的怨恨心,這是前生宿業牽連的。人家對你也是這樣,無緣無故給你兩槍,你要想到因果,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為你欠他的,現在新結的冤業也有,過去沒有,那他欠你的,將來再還你。有惡怨有善怨,緣也有善有惡,正因為如此,這兩者是相聚的,見了誰都喜歡,把你的冤家當父母一樣,那冤家就化解了,再不會冤了,如果你生起歡喜心,他再怎麼生氣,火也發不起來,這是很有關係。

「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

以下就開始講地藏王菩薩善巧方便的方法,地藏王菩薩化導眾生,現在特別注重娑婆世界閻浮提,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惡業特別重,而且地藏王菩薩發願,特別著重在這個世界的眾生,所以說地藏王菩薩跟此土,也就是指娑婆世界的南閻浮提,因特別重,緣特別深,所用的教化方法也有百千萬億方便。應以何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這是一種。應以何種法門得度者說《地藏經》,這也是一個法門。

《地藏經》還有示凡的作用,像在安徽九華山,那是地藏王菩薩化身以此為方便。地藏王菩薩到了北京拈花寺,遍融老和尚是他的化身,他又以打掃清潔為方便,專門打掃寺院的廁所,誰又想到這是地藏王菩薩來做的打掃清潔,到臨死時,他現個神通,才知道這是地藏王菩薩化現的。

至於說百千萬億方便,他到這個地方是什麼目的,化度那些人,因為我們不在,像在九華山,到了現在還是利益很多的人。凡是朝山的,到那裡去禮拜地藏王菩薩的,都會得到一定的好處,乃至於這尊地藏王菩薩像,我們在這裡學習《地藏經》,燒香供養,恭敬禮拜,就這麼一念之間就脫離三塗苦了,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百千億的方便。

既然是方便,對菩薩就沒有約束力了,菩薩利益眾生也是沒有拘束的,他的意念是要度這個眾生,要度他,乃至示現種種方便,這是沒有拘束,沒有限量的,示現同事,是女的他就示現女的,是男的就現男的,做生意的就示現做生意的,要度他,你必須跟他建立因緣,無緣還是度不起來的,怎麼結緣呢?現在你念念《地藏經》見了地藏像,問訊問訊,磕個頭,燒支香,這個緣就結下了,地藏王菩薩現身就會度你。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佛就對四天王說,千萬億方便是指哪些方便呢?「若遇殺生者」,地藏菩薩要是碰見殺害眾生的眾生,打獵的獵夫,做屠宰業的人,就說宿殃短命報。你今生殺別的眾生,來生會經常害病,壽命不長;因為你短少了別人的命,自然感果,也受短命的報。這還不是還債,你欠命債,還得還,短命報只是一種華報的果,容易生病都是華報,還不是因報;因報是你必須殺那個眾生,還那個眾生的命債。要是遇見殺生者,就跟他說這種話,但是必須要有善巧方便,不可以直來直往,說法也得看情況,人家要聽,你給人說,人家不聽,你勉強他是絕不可能的。得他自己發心,而且要有因緣,這樣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複雜,千頭萬緒。所以說法要有時機,示現善巧方便得示現愛語說,你度他,得先說好話。

「若遇竊盜者」,偷東西呢?你跟他說莫要偷人家的,偷人家的要受窮,要受苦,為什麼現在有窮有富?為什麼別人有錢你沒有錢,為什麼同一個行業,人家做就賺錢,你做就賠錢。我們經常講機運,巧合,那個機遇關係大的很,前腳走慢了一步,窮就趕上你了,你還是受窮,走快了,窮在前面等著你,你到哪裡就窮了,這叫機緣。業果不失,你偷人家的,總想占人便宜,總想多得一點,愈占愈窮,這類事太多了。

「若遇邪淫者」,雀、鴿子、鴛鴦是飛禽小動物,有些人講情愛?就拿鴛鴦做比喻,像梁山伯與祝英台最後變成蝴蝶飛起來了,好像很好,大家想一想,做人好還是蝴蝶好?

「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諍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

「若遇惡口者」,這是說口業,口有四種業。現在為什麼有家庭不合,一天到晚在吵架,在美國都是夫婦兩人,在中國大陸是大家庭,幾代人在同一個地方住著,經常吵架,為什麼呢?過去的惡口業造太多了,口裡總是不乾不淨的,說話總帶髒字,這好像是一個地方風俗習慣的惡口,乃至說很多髒話,各個地方都不同。

「若遇毀謗者」,你覺得今生做什麼事,總是閒言閒語是非很多,這是你過去毀謗人家太多了,前面說兩舌,在張三面前說李四,在李四面前說張三,到處挑撥。要是知道這種因果,記得不要隨便開口罵人,說不清淨語言,一定會遭報的。要是毀謗三寶,更不用說了,但那不在這之內,而是犯五逆了。

眾生讚嘆隨喜的業不大成熟,人家一說誰好,他總要挑點毛病,就連出家人也一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乃至於做一點小事,看見什麼都隨喜一下,這個世界雖然說怎麼壞,我看好事還是很多。你一天當中所收進來的隨喜功德不可思議,功德無量,乃至一點小事,法會也好,做佛事也好,幫助人也好,隨便一點,要隨喜人家功德,說:「我很高興!我讚嘆隨喜!」這功德不可思議,都成了你自己的,把所有一切功德都成了你自己的,你不是缺功德嗎?他做即我做,但是要毀謗,他非即我非。

看人家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永遠成就不了,在你的思想意識中,儘是壞東西,還清淨得了嗎?你的心就污染了,同時要遭果報,沒有舌頭,說不出話。現在口裡總長瘡,舌頭總是爛的,有時是火大,知道了自己要注意一下,隨喜功德占的便宜最大,特別是隨喜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時,都在度眾生,你用不著看見,你發願就好了,隨喜功德,照著〈普賢菩薩行願品〉,觀想現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你怎麼不隨喜一下,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你常隨喜一下,十方法界一切諸佛都在說法,為什麼不隨喜,反而一天到晚睜著眼睛看眾生的過惡?所以要注意,不要毀謗別人,要稱揚別人,一個人能生存必定有他的好處,你就隨順他這一點,他有一點好就可以,你就會積福了。

「苦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

「若遇瞋恚者」,瞋恚就是發火、發脾氣,家中都有照相機,當大人小孩發火時,把他照下來洗出來看一看,都是橫眉豎眼的表情。人的像貌本來很好看,但是一起瞋恚心,馬上就變了,對人常起瞋恨心是不好的,果報是什麼呢?一者是引火燒身,瞋恨就是火,你看他臉紅的,自己燒自己身體,一發脾氣心就亂了意,做什麼事都會慌亂無章的。在憤怒之下,千萬不要處理什麼問題,絕不恰當,也容易自殺。死了還要受報,要下地獄,地獄的那些火都是發脾氣所發的,瞋恚就是業障大,這樣生了變成人,像貌一定不好看,那麼醜誰看了都憎惡,或者殘廢或者聾子,反正六根不全,這是瞋恨的果報。假使來生變人,還得經過地獄無量劫的時間,所以千萬不要發火。

自己心裡要時常觀察,怎麼對付瞋恨心呢?對一切人慈悲,像彌勒菩薩就是慈氏,他不起瞋恨心,總是笑呵呵的。

「若遇慳吝者」,慳吝,就是不肯布施,碰到窮人跟他討錢,他的臉馬上掛下來,佛弟子千萬要慈悲,也有騙人的,但你給他的時候,你是行菩薩道的,你管他是什麼用心呢?沒有帶錢,你也高高興興、善言巧語的安慰人家,你見到窮人就瞪眼睛,那你永遠也富不了,要想發財就要布施,來生就真發財了。慳是慳貪,吝是吝嗇,要是遇到貪吝的,來生要想求什麼事都不成,今生你貪求吝嗇,來生你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如意。

「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

「若遇飲食無度者」,一天到晚的吃,小孩子除外,因為他還不知道。有些成年人見到什麼就想吃,肚子雖然不餓,就是嘴饞想吃,和尚過午不食,是不是怕來生得果報?是要減少飲食。佛教中說比丘有病,當減飲食,若有了病少吃點,病自然就好,這叫飢餓療法。飲食無度是貪吃,吃得咽喉生病,吃不下去,想喝水沒有,想吃飯沒有,到地獄去,想吃烊銅灌口,飢火燒身。飲食不要數數無度,一天三頓飯,也有因體力勞動,多吃一、兩頓,但這都是不好的。

「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火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

這裡說的很複雜,各種報感的果都不同,為什麼有那麼多地獄呢?這是雜報,因為你生前所造的業,所以感什麼果。

「若遇畋獵恣情者」,「畋獵」是指打獵的,這也是一種習慣,有的以此為生,打獵有幾種情況,拿槍打的、做陷阱的、用弓箭、石頭,還有用樹的,使被害的獸類產生驚狂恐怖感,來生所感的果,像有很多瘋子突然驚狂,乃至於喪失性命,這和過去的業有關,因為過去造的業成熟了。

「若遇悖逆父母者」,對父母忤逆的,這就很多了。悖者,即違背的意思,總是愛頂嘴,不順老人的意思,特別對父母年紀大的,總認為他不合實際,做事不是那麼靈巧,很多子女對父母教育的話都不愛聽,這要受天地火殺報。各種的自然火害,如水、火火、地震、戰爭的火害,你總是趕去受,這是你過去的業驅使你的。

「若遇燒山林木者」,燒山林木者,犯的人不多,得住在離山林近的,燒山林木會燒死很多眾生,除林木之外,所得的果報是瘋狂,也就是心迷了。

「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或再嫁再娶的,對人家帶來的孩子不好,遭的果報是返生鞭撻現受報。

「若遇網捕生雛者」,這和畋獵是一個類型,打魚、捕雞所得的果報是骨肉分離報,自己的至親眷屬經常不能團聚在一起。

「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喑瘂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汙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這一段是說明雜報,因果業報很雜的,沒有專指那一種說,這裡說的名詞都是傷害眾生生命的手法、工具。

「若遇湯火斬斫傷身者,「湯」就是滾水、沸水,這個水雖然不是火,但燒滾了,可是跟火一樣的,到下了地獄受果報時,把油燒開了,把身體沾油或滾水也能澆爛了,或用刀斬腦殼,「斫」即挫的意思,把刀來回鋸的意思,不管湯也好,火也好,刀也好,傷害眾生生命時,會輪迴遞償報。

你用什麼方法害別人,將來你受報,就要受什麼法子的苦難,所以下地獄有種種名詞,就因前面這些雜報的因果而來。「斬」即斬腦殼,「斫」就是肢解四肢身體的意思,砍手、砍腳、四肢受輪迴遞償報,將來你要還給人家的時候,你應如是還。《楞嚴經》中說:人食羊,羊食人。人死了為羊,之後又被人吃,這是還報的意思,我們沒有神通是不知道的,只能看見眼前的,有了神通就能認得到了。

以前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一掌祖師為什麼要說相命、批八字呢?因為他受了好處,有一個相士跟他說:「師父!你的壽命不長了,只有三斗米的命。」因此,他就到一個經常供養他的施主家中,他對施主說:「你不要再請我吃齋了,給我三斗米好了。」施主很奇怪說:「你要三斗米做什麼?」他說:「我的壽命只有三斗米的量,我受你一頓齋飯差不多就去了一半了,你給我三斗米,我回去慢慢吃,慢慢用,將來或許會修成道業也不可知。」施主就給他了,他背回洞裡去,在山上修行,每頓飯餓的不得了,就用舌頭舔,手掌到米里沾,沾了這麼一掌,就算吃完了。

有一天,他這麼一沾一沾的,等到三斗米盡了,他的壽命已經變了,道業已經修成,有神通了,於是他寫了一本相書,說相命不一定準確,他又到施主家中去看,他這三斗米吃了很長的時間,剛好他的施主結婚。他在門上一看就哭了,旁人不太歡喜,向他說辦喜事,你怎麼哭了?他說:「苦啊!苦啊!」旁人問:「那裡苦啊?」他說:「可嘆眾生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里煮。」

我這是解釋《楞嚴經》所說的,即交相食著還報,解釋輪迴遞償報。你吃他,他就吃你,汝負我命,我還汝債。因此說長劫輪迴,在六道輪迴經過多少劫,就是這麼冤冤替償,經百千劫這樣還報,這叫輪迴遞償,都要償還的。「若遇破戒犯齋者」,破戒,大家受過八關齋戒,戒就是八戒,齋即吃飯,齋者,期也,有一個時間的界限,過午不食,這叫齋。若是破戒,犯齋者將來受飢餓,因為變成禽或獸,沒有定量也沒有定頓,遇到了就吃,沒有遇到就沒得吃,要是受報成了老鼠,可就倒霉了,老鼠吃的可就沒有固定,而且最討人厭。或者變成蚊蟲,臭蟲,這都不一定的,因緣果報沒有一定的。

因為你破戒犯齋的緣故,就說禽獸飢餓報,這是佛對四天王說的,說地藏王菩薩在因地中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時,就說這些法,讓你持清淨戒,不要破戒,也不要犯齋,受了就要受持,如果你無力負擔、怕犯戒,就不要受。

「若遇非理毀用者」,這裡專指三寶、常住物說的,你沒有得到允許來取用是不可以的;或在三寶寺廟中把三寶的物損壞了、打破了,你要賠償的。沒有要求你賠償,你也一定要賠;屬於三寶的一草一木都要慎重,都有因果的。假使得到準許,可以用,或者寺廟有些東西要毀壞建立新的,這個不算,這是開緣。不合理的就要犯罪,要受什麼報呢?今生來生所求的都不能滿願,資生四具,衣食住行求的都不能滿足你的要求,或者短缺,或者絕對沒有。

「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貢高我慢,每人都有自尊心,這是好的,但我慢是不好。總感覺自己比別人強,輕慢別人,抬高自己。我慢還有多種形式,有些人自己不如人,例如看見別人當博士、碩士,他自己連一個學士也沒有,這種忌妒心裡產生了,但是他還要我慢貢高,博士有什麼了不起,這種例子很多。

像我們在大陸,住在南普陀寺跟廈門大學住在一起,看見小販騎著車掛個筐,賣點青菜什麼的,大學門口有位教授跟他買青菜,大概爭執價錢,這位年輕人說了些很不好聽的話,說:「你買得起不?連這點青菜錢也磨菇個老半天,你到底是買不買?你那些知識有什麼用!」就把那位老教授挖苦了一頓,我在旁邊聽了心裡很不舒服,老教授嘆聲氣就走了,他可能連中學也沒有畢業,太不禮貌了,還認為自己很高,他如果有高學歷還可原諒,但他根本不高,自己不高卻總要比別人強,這是一種貢高。

還有,例如我們修行的人,學佛法的人,本來就不高,你也不知道也不去問,總覺得問人好像是恥辱似的,或同參的道友,自己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或自己沒有得道的,或沒有證得聖境,產生感應,卻說自己得到,這是很危險的,這是犯大妄語戒。

貢高有多種多類的形式,不過總要謙虛卑下,這個卑下不是說我比人家矮一等,要把一切眾生當父母想,這是大菩薩的用心,我們恐怕做不到;但不要認為自己總超過人家,明明自己不行,還以為自己很高,這都屬於我慢;你越是瞧不起人家,將來受報越是做下賤的工作,給人當傭人,反正總經理、董事長沒有你的份,頂多打工而已。這還是好的,卑使下賤比這個還不如。

「若遇兩舌斗亂者」,也就是挑撥離間,前面是說喑啞,這裡說無舌百舌報,無舌即生生世世沒有舌頭,是啞吧,百舌呢?是舌多了不能說話,沒有完整的舌頭,很小很小的,發不出音來。

「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邪見」就是看問題看得不正確,而且我見很重,堅持不捨,感的果報是生在沒有佛法、沒有三寶的地方,永遠聞不到佛法,這種雜報相當的多,在經上也沒有講很多。到寺廟或道場中不要多說話;不要說這個道友、那個道友、這個師父、那個師父,這是很容易犯錯誤的。給廟發心做好事,用常住物要特別注意,要用得適當,當用則用,不當用則不用,如不明白要請示。例如破齋,在廟中當然都有人管,他知道的。例如過午不食,廟中晚上是不該吃的,他就不會給你吃,如果他給你吃了,他跟你犯同樣的罪,本來你吃是你犯罪,他給你也犯破齋了,兩個人罪是相等的。

不過佛法到中國來,好像不太注重這個戒,好多寺廟晚上都是公開用齋,除非學戒律的如寶華山,那是堅持過午不食,其它寺廟說是聖上恩準的。好多建廟的,是按皇上所開、是照國法,而不是佛法,但是在印度絕不行。

還有,過午不食不只是佛教,修行梵行的也不吃,印度都是這樣。乃至於外道,婆羅門也有行齋法的,也不吃。回教有齋月,他是白天不吃夜間吃。佛在世時,在印度的齋法,連婆羅門梵天,也學梵志,修梵天行的清境行,他們也吃齋法,這叫齋法,到中土來就不是普遍行的。之後中國的禪宗盛行,住在山裡的老修行,不管白天黑天三天五天,他一出定了或用完功就要吃,用功時不論早上中午都不吃,出家人有些打淨不吃飯,為了減少飲食,清洗腸胃,不但晚上不吃,中午早上都不吃,或者一天、兩天、三天都不吃。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今粗略說。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地藏菩薩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佛對四天王說,像上面都是閻浮提眾生依身口意而造的惡,這是因,有了這個因,一定要感果。

「惡習」就是惡作,由身口意所做的不恰當的事,就是不善,就是惡,看你的不恰當到了什麼程度,所造的因大還是小,惡重、惡輕,所感的果也不同,為什麼有這些惡因,還要造惡業呢?多生累劫的習慣事例,像說話帶粗惡語,就是惡口,習慣了,那一方的風俗習慣就是這樣子。像四川人叫別人是龜兒子,自稱格老子,已經成習慣了,這叫「惡習」。因此習慣事例所組成的必然要做惡,雖然不是有意的做,也都是做惡。

中國晉朝時代有一個五歲小女孩叫謝道韞,她沒有學習詩詞,作詩做得非常好,這是善業,善習。她父親限制她不準她作詩,再做就要打,她記下來,早上起來,古來教育子女一定要掃掃地,洗碗掃地是必然的。五歲小孩起來就掃地,她一邊掃地一邊詩興就來了,「慢掃庭前地,輕挪塞中箕。」她父親在那裡一聽就跳出來,不要你作詩,怎麼又作起詩來了!」她說:「分明是說話,又說我作詩!」這就成了很好的詩,很自然,這也是習慣事例。

以前的劊子手,他的習慣事例是專砍人家後腦勺,在那裡下刀,不論誰都先看你脖子怎麼長的,他好下刀,這也叫習。還有馬戲團中飛車走壁的,這叫慣例也是習,有些作惡的人雖然無心做惡,但做出來的就是惡,這叫慣例,雖是果報,但是輕微的,所以至心為上。

「百千」是形容報應太多了,一個是感得了應,一個是報因。你因地感召你報得的應,受苦的應。「今粗略說」,佛對四天王說:「我粗略的跟你們說一點。」這就表示,如果詳細地說,像這種身口意的業,惡習結果的還多得多呢!

「如是等閻浮提眾生業感差別」,這個業感就是你的業因所感的果報,在閻浮提這個世界的眾生叫「堪忍世界」,「堪忍」是指在忍受苦的時候,能承受,他能夠受苦而不求出離,而且連續不斷的受苦,連續不斷的造業,業積的太多了,苦怎麼能得到了脫呢?這個是南閻浮提眾生的特點,他的業戚差別相當多,對於這類眾生,地藏王菩薩是百千方便而教化之,地藏王菩薩就說種種法門教化這類眾生,莫要造惡,要轉變你的習慣、習氣。

例如佛弟子都轉變過去的習慣,上廟隨順做佛事,在家自己念念經修修觀,多做利益人的好事,多做善人的事,逐漸的轉變習慣,因為從心裡想的就可以知道你所做的。如果常受三寶、十善業的薰習,不貪、不瞋、不癡、不妄言、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殺、不盜、不淫,心裡常如是想就變成善習了,地藏王菩薩教我們很多方便,這就是《地藏經》所說的方便法。

附帶再說一個,《優婆塞戒經》,優婆塞即近事男,這部持五戒的經說:報有四種報,籠統說就是果報,但是報有四種,第一種是現報,也就是你今生做的現,現就受報,現世現報;現在這個時候做的業馬上就受報。第二種是生報,今生不受了,轉一生;現在做的業今生沒有受,那就等來生受。第三種是後報,今生做的業要經過三生,四生,五生或多生以後才受報。

第四種有些做的業並沒有報,什麼業呢?像我剛才說的,說人家是龜兒子,那是無意的,雖然他自己惡口,對別人沒有什麼損害,只是說話占人家便宜,像這樣不會受報。同樣的,我們有些做的業不夠,善業得有程度,無記業就不受報,不記善不記惡,詳細說起來這個報太複雜了,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有的是將要受報的時候,他改了,而且特別的猛利,補過補的特彆強,因為把業轉了就不受報。報不定報,就像我們念地藏王聖號或念一部《地藏經》能得到好處,明明該受報的,轉了,只是自己還不知道。平平安安的過這一生,不知今生要受什麼報,但由於求佛菩薩加被,修行的關係,得到冥報,冥冥加持,不是很明顯的,但是業轉了。

有一種業,你的報是非受不可,是定的,只是什麼時候受,時間不定。報是定的,時間不定,因為你做的業力,這個報絕不能改,但時間能轉化,也就是延到以後再來還,但這也得靠有定力,你做的功夫力,有一種時也定了,報也定了,又沒有轉變的辦法,那就按時按業受報,絕對要受。

所以經上教導我們,念了《地藏經》,供了地藏像,就不下地獄不墮三塗,這就是轉業了。本來一定會墮三塗,一定要受報,但轉化了,怎麼轉化呢?一者是地藏菩薩的加持力,一者是習力,惡習給善習,你這個報就可以不受,兩種結合。還有我們正做業時,想殺害他,做到一半,後悔了,那麼這個報輕微了,或者已經把人殺死了,後悔了,給他做法事懺悔,還他的債,這個命債是可以免除的。

「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是故汝等護人、護國,無令是諸眾業迷惑眾生。」

這一段話是釋迦牟尼佛囑咐四天王說的,說你們要護持一個國家,使這個國家沒有危難,護持每一個人不令他迷惑、造業。千萬別讓造業的眾生,讓業來迷惑他,假使他受到業的迷惑,不知業的因緣怎樣產生,不知怎樣流浪生死,報是怎樣受的,你們也要跟他說。這是囑累四天王向眾生說的。說這些眾生做了那些業因,將來要受報的,這個報屬於華報,完了一定要下地獄。華報就是現生受的轉了,之後,你的業沒有轉重時,還是照樣受,華報如欠命還命,欠債還錢。

還有另一個罪,這是附加罪。你一定得下地獄。地獄出來或轉畜生或轉餓鬼六道輪迴,這是華報,受完了要受地獄的果報,一到地獄就經無數劫了。所以報的因緣很複雜,眾生之所以在六道中不停輪迴,受的時間長的原因就在此,生天了或又到人間,因為有福報的關係。你的福盡了,在人間沒有做善事,新的福還沒有造又造了新業,那麼你的福報盡了又墮下去了,又去流轉了。

「四天王聞已,涕淚悲嘆,合掌而退。」

四天王聽了,悲嘆眾生苦,沒有離開六道,眾生造業只想快樂。快樂中容易造業,造業之後仍然墮落,一切業都是自做的。

我們經常說地獄本空,為什麼要受這麼長的苦呢?心造的地獄本空,唯心造,自己做的自己受,我們說人間監獄是誰造的?自己造的,造了監獄就有人要進。法律是誰訂的?人訂的,這都是造業,以這種造業來制止造業,法律規定你不能這樣做,維持一個集體的秩序,這也是造業。但是你犯法,又造業,業上加業,要受報了,就住監獄,這都是現世現報。做了業馬上犯法,馬上抓起來住監獄,監獄和地獄是相符合的,兩情相依;但是你沒有這個業,你沒有看見,想看也不行,你要造了那個業,想不去也不行。

所以人間的監獄,你也得有因緣才看得到,否則看不到。還有,監獄也是形形色色的,地獄名詞很多,人間監獄的名詞也很多,各國不同,監獄中編的房號也不同,有輕刑犯、重刑犯,待遇也不同,地獄中名詞不同,受苦也就有差別了。因為眾生造了那麼多業,對號入座,哪一號就到哪一個監獄,不是這個號的,來也來不到,是這個號也脫離不了。有沒有解脫的辦法呢?有,到了地獄門口,念一聲地藏菩薩聖號,那個地獄就空了,環境都變了,鬼卒也沒了,地獄也空了,就生天了。地獄的這些名號是什麼意思呢?是眾生的業感,前面指閻浮提,不只閻浮提,十方法界都是這樣,在中國有監獄,台灣也有,美國也有,十方法界都有地獄,不只閻浮提,那裡都有罪業的,那裡都有受苦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