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敏公上師:放生吃素之倡議


時間:2017/4/22 作者:北京放生協會

敏公上師:放生吃素之倡議

朗月光華 照臨萬物——放生吃素之倡議

(注:此文是智敏上師2014年春節之倡議)

早春二月,兩個身著棉襖胖乎乎的孩子趴在窗台上俯視著窗外雀巢中同樣胖乎乎可愛的兩隻小鳥,大孩子友愛地用手指著它們,好像在對另一個孩子說:快看,小鳥在跟我們說話呢!小鳥則無比信賴地對孩子們伸著小腦袋……這是《護生畫集》中的一幅畫:《雀巢可俯而窺》,安寧祥和的氣氛使讀者如同沐浴在和煦溫暖的春風之中。「人不害物,物不驚擾,猶如明月,眾星圍繞」.朋友,您是否嚮往這至真、至善、至純的世界?是否希望自己和親人能一直生活在如此溫馨美好的世界呢?

有一方法,「淺而易見」而又蘊含「深而難明」之理,只要人人肯恆久堅持去做,便能共建真正的大同世界。此法便是--放生。

一、何謂放生?

救護那些被擒、被抓、將被宰殺、命在垂危的眾生的命,將被捕獲的魚、鳥等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稱之為「放生」.

二、為何放生?(放生的意義和目的)「萬物傷亡總痛情,雖然蟲蟻亦貪生。」有情眾生最珍愛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釋迦牟尼佛曾在《佛說海龍王經》中這樣勸告我們:「千萬不要為了自他的生存而去殺害眾生的生命!為什麼呢?因為每個眾生都珍視自己的生命。」

動物被殺時是極其痛苦的,《俱舍論》中說,體積越大的動物,被殺時越痛苦。這個也是我們能夠現量看到的。

被殺,是多麼的恐怖!所以,推己及人,我們應當盡己所能地去放生。我們在放其他生命的時候,首先就是能夠施眾生於無畏,讓它們脫離失去性命之憂惱、恐怖。

不僅如此,偉大的佛陀還告訴我們,眾生無始以來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六度集經》中記載了佛陀在過去生中捨身飼虎、割肉飼鷹等故事,佛陀親身告訴我們:在生命的天平上,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人們對於某處發生大災難、傷亡成千上萬的人,都會悲痛一時,但如果說自己的親友、父母、丈夫、妻子任何一位發生意外,則會引起極大的刺激與長時的悲痛,甚至延續一生,遠遠超出上述悲痛。同樣地,每一個眾生對自身的痛苦關注程度也是遠遠超出了對其他事物的關注,我們不能忽視這種心態。若受傷而失去了自己的一隻手一隻腳,則更加難忍,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眾生都不願受苦--最切身的自己,乃至親友……以此類推,而及一切。」

三、放生的功德放生的功德利益,佛教經典中講述得十分詳盡。

《大智度論》中說:「以是故,知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蕅益大師云: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於放生,放生一法,唯廣與久,一杯水不救車薪火,唯設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車火未有不滅者,今殺運紛紛,並同分惡業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靈峰宗論》卷六之三)印光大師云:人惟欲眷屬團聚,壽命延長,身心安樂,諸緣如意,正應發大悲心,行放生業,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愛物之誠,則向之所欲,當可即得。

弘一大師云: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圓瑛法師的《放生會開示》中說:即遇壽辰、結婚、生子、是自己求生,慶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殺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另外,放生還能夠清淨我們無始以來的殺生罪業,獲得長壽無病之果報。

《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又云:「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

換個角度,暫且不說以前的生生世世,就是今生今世我們每個人有意無意中殺害的生靈也不在少數,要想使這些殺業得以清淨,放生並如理如法地發心和回向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放生是報現世父母恩之有力方式,為父母放生能令父母長壽、少病、心情愉悅、家庭和睦。放生亦是報前世父母恩之方式,由一切眾生前世皆為己之母,於己有深恩,今見彼臨殺之苦而救之是為報恩,又能化解眾生在輪迴中的冤讎。一切眾生與我,無始劫以來,展轉相殺。彼固因惡業力,或於人中,或於異類受我殺戮;我亦因惡業力,或於人中,或於異類,受彼殺戮,彼此怨怨相報,了無止時!若我今日從屠者手中將生命救出,即令屠者殺業不成就。不殺此生命就不會有此生命下世向屠者尋仇之怨結,也沒有了屠者被殺之苦。

總之,放生能使諸事呈吉祥,使您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工作順利。只要您去做了,猶如耕田,有播種就一定會有收穫。因為慈悲是超越了宗教界限的,只要您懷著對生命的珍愛去放生,即使善良的您不求任何回報,但您的生活一定吉祥如意。

四、放生的意樂加行

(一)意樂

放生的意樂,除了要領會前文所說的放生之意義功德外,最主要的就是悲心了。出於悲心,不忍一切生命受苦,不忍一切生命被殘殺。

那麼,我們是否用平等心設身處地的、真正深入思惟觀想過動物的苦呢?就如同我們自己不願意讓刀片割破手指一樣,任何動物也都不願領受被宰割殺害之苦。

就如同我們面臨將要被殺之恐怖場面時,內心惶恐、無助,希望得到他人相救。任何動物也都希望臨被殺時能脫離被殺之怖畏,能獲得救護,不再受網捕相加、牢獄、屠宰之苦。

就如同我們脫離他人殺害之苦、獲得救護後的身心安寧、心情快樂一般,動物亦由於脫離他人殺害之苦而獲得無比之快樂。因此我們主要是為了讓其他眾生離開被殺之身苦心憂,令它們獲得身安心悅而進行放生。

(二)加行

所謂加行,就是為了放生而作的預備工作,比如規劃放生地點及購買生命等。

假如具備了上文所提的意樂--悲心,那麼放生前有很多細節我們便自然而然會去關注了。

當然,放生光有慈悲心還不夠,還須具有相應的知識和智慧才行。

在採購放生物命上,採取不預定、不定時、不定點的形式;我們還要對不同物命的生活習性有所了知,放到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中。例如靜水與動水動物、熱帶與寒帶動物不能混,淡水與鹹水動物不能混,具有攻擊性的肉食性水族動物不能放在狹小水域,或者原來不曾有此種外來物種的區域,否則會造成其他物種的滅絕性傷害。這樣,方才圓滿地完成救護生命的善業。

我們要隨緣刀下救生,因此在放生物命的種類選擇上,主要有如下原則:非被宰殺類(觀賞類寵物類等等)不放;多放野生的本地物種;放生命力強的物種;對破壞生態環境、不適合放生環境、不適應季節的生命則慎重放生。

五、放生的正行什麼叫放生的正行?

例如,在購買水族眾生之後,親自將所買眾生放回水域的過程。以此類推。

在具備了放生的意樂並調整動機之後,放生時我們一定會用輕柔的動作來對待每一個生命,而不是抓起來就摔倒水裡。也不會嫌棄所放生命的腥臭和骯髒,不會挑選自己比較喜歡的生命去放,而那些比較「噁心」、「醜陋」的生命就避開讓他人去放--一切生命,沒有不可愛的。

正行所作是否為慈悲所攝,同樣取決於意樂動機是否是出於悲心。意樂猶如種子,加行猶如花,正行則是果。慈悲的種子開出的必是慈悲的花,結出的又必是慈悲的果實。放的過程中儘量大聲誦念佛菩薩名號,讓所放眾生能夠聽聞到。

在放生完畢之後,一定不要馬上離開,而是停留一段時間,觀察有沒有人來捕捉,所放生命是否安全。若有人捕捉的話,可隨緣向他們善巧說明放生的功德利益。

六、放生的回向

回向與發願的不同之處在於有沒有所造之善根所攝持,發願通常在作善之前,回向在作善之後,希願所作善根得到某種果報。有究竟的,例如成佛,有暫時的,例如下世獲人天身、此世自己或親友無病長壽,所放眾生離開被殺之苦、獲得解脫的機會等等。

「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這是印光大師在書信中對回向的開示。若只為自己,「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可能剛開始放生時,我們念回向文,往往只是念歸念,但是沒到心裡去,有時甚至還在打妄想,連自利的心態都沒有,只是糊裡糊塗的。隨著對放生功德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慈悲的心量逐步增加時,回向時所念的文也許還是一樣,可是卻承載了不一樣的內涵。

不管您是否佛教徒,放生時都請讓我們真誠回向,回向所有的生命都能夠離苦得樂,回向這個世界變得猶如淨土一般美好!

七、有關放生的問題

在放生的過程中,大家一定遇到或存在很多問題與困惑。

平時遇到問題時,只要我們能把握住放生的意樂--悲心,然後自己與自己進行一次對話:是否將搶救生命視為高於一切的原則?我的所作所為是否真正出自悲心?那麼,相信原先的疑惑會猶如日出之後的積雪,消融於自心的答案之中。

在此,本文摘錄印光大師《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和清朝周安士居士《萬善先資》中的章節(已譯成白話文),以期能夠和大家共同學習、掌握放生真正的精神內涵。

以下問答出自印光大師《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問:鰥寡孤獨和貧窮患難的人,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為什麼不去周濟他們,反倒很急切地去關心那些與我們不相關的異類生命,這樣不是將輕重緩急顛倒了嗎?

答:您不明白釋迦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道理所在啊。人與動物雖有不同,佛性原本是相同的。它們因為造下惡業而淪為動物,我們因為善業而幸運地得到人身。倘若我們對動物不加悲愍體恤,盡情放縱自己殺生吃肉的話,一旦我們的福報享盡,而它們的罪業了結之時,那麼我們難免要從頭償還而成為它們的口腹之食。要知道戰爭這樣的劫難,都是因為過去世所造的殺業所招感而來的;如果沒有殺業,縱使親身遭遇盜賊寇匪,對方也會起善心,不會對我們施加殺害。又何況瘟疫、水、火……種種橫禍災難,戒殺放生的人是極少遇到的。所以說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戒殺能夠使自己避免遭遇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鰥寡孤獨和貧窮患難的人,當然也應該隨我們自己的分量和能力來周濟他們,難道戒殺放生的人,就一定不去做這一類的功德善事嗎?不過,鰥寡孤獨者雖令人深深憐憫,但還不至於馬上就到了即將被殺的地步;而那些動物,如果不對它們進行救贖的話,眼看著就要被烹煮煎熬,成為別人的口腹之食了。

又問:動物的數量是無窮無盡的,能放生的又有多少呢?

答:要知道放生這件事,實為發起大家普遍愛護動物最殊勝的善心。希望大家都能體會理解放生的意義,胸中生起惻隱之心,不忍心再吃它們的肉。既然不吃肉,那麼捕捉的行為便沒有了。這樣,眾多水中、地上、空中的生命,能夠依它們的天性在各自的生活環境中自由安寧地生活。那麼這就是不放生的大放生,不正是所說的把天下作為放生池嗎?縱然不能人人做到這樣,但只要一人不忍心吃肉,那麼無數的水陸生命得以倖免被殺,何況不止一個人呢?為了大家的現在、未來,而斷去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因,種下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的緣。這正是預先進行周濟,令未來生生世世永遠不遭遇鰥寡等苦,而長久享受健康、富裕等快樂,這不正是所謂舉國都能蒙受福祉嗎?怎麼可以漠然置之呢?請您仔細考慮其中的道理,戒殺放生一事,究竟是急於為人,還是僅僅為了急於救物命,這是輕重緩急倒置嗎?

以下問答出自《安士全書》之《萬善先資》:

問:我們放生的物命,再被人捕捉去,怎麼辦?

答:他捕他的,你放你的。譬如醫術好的醫生替人治療疾病,卻不能保證病人將來不死;譬如災年施人粥飯,不能保證他將來永遠不餓;又譬如工程師建構大廈,卻不能保證久遠不頹壞。世間上任何事都是這個道理,為何獨獨對於放生一事而生疑呢?現在的人在追逐名利方面,興致勃勃而毫無顧慮,唯獨在善事面前倒是猶豫畏縮了,千方百計挑其毛病,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了我們這個痛苦的娑婆世界啊。

問:動物既然已經受傷了,放了也未必能存活,何苦白白浪費了錢財呢?

答:動物既然已經受傷,則更加應該憐憫它們。如果因放生而存活下去,固然是很大的功德。如果不幸還是死亡了,但能使它們安然而逝,不是遠遠勝過在鍋中烹煮煎熬嗎?譬如牢獄中的囚犯,明知他是無辜的,就要釋放他,又怎能因他形貌枯槁反而置其於死地呢?

問:見到他人殺生,雖然想發願救度被殺的生命,可是力不從心,怎麼辦呢?

答:可在心中默念一切佛教咒語,或者稱念佛菩薩名號,或者代被殺的動物發懺悔心、出離世間的心,那麼被殺的動物自然能受益的。

欲了解詳細的內容,請參閱《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藥師經》、《竹窗隨筆》、《安士全書之萬善先資》、《戒殺放生文》等。

八、放生的形式與細節

在長期放生的摸索基礎上,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應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季候與環境,採取靈活的放生形式較好。主要有大規模放生與分散放生相結合,定期放生與不定期放生相結合等形式,並保證每次安排放生活動時儘量細心周全。

(一) 經常做小規模的放生小規模的放生可以根據不同季節放不同物種,並隨緣隨力不定期地增加一些當季較多的生物,如夏秋季痲雀較多時,主要放痲雀等,冬季主要放泥鰍、蚯蚓等等。放生規模雖不大,但可以經常做,天天做,著重關注培養人的慈悲心。每日放生每日行善,大家可日日培養串習慈悲心,令生歡喜心並不斷增上。「善無大小,惟貴久長,日日增之,月月累之,善多則行廣,行廣則福崇矣」.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此外,小規模放生的形式也是靈活多變的。救起落在水中的小蟲、將水泥地上的蚯蚓送回到泥土中都是放生。 「有力者恩周多命,固陰功也;無力者,惠及一蟲,亦善事也。毋曰小善為無益而勿為也。世有不明此理者,必擇身細數多之生,方肯買放;路遇大生,目視而過,此則惟貪自己之福,非憫眾生之苦也。其福甚少,戒之戒之。」(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二) 隨緣隨力進行大放生此類放生一般可考慮安排在周末和節假日,既能讓平時少有機會放生的人來參加以培養慈悲心,又能大批量地解救物命。安排大放生往往需要經過一番考察和策劃,根據季節氣候和生物的習性選擇合適的放生環境和物命來放。要隨著季候和環境情況的改變不斷總結探索,積累大放生的經驗。

放生應多放野生的物種,各地不同環境的放生小組(如海濱的、山區的)可相互多交流經驗。地處山區的丘陵地帶,野生動物資源非常豐富,常見的有野鴿子、野山雞、貓頭鷹、鴣鴣、野鴨、雉雞、水鳥、野兔等十幾種野生物命,在放生規模不斷增上的趨勢下,分散到山村放生是一種有效辦法,可使那裡的許多野生物命得到解救、免遭殺害。

(三) 有機種植在原有的買物放生的基礎上,拓展了放生的理念,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放生。通過生態自種及推廣健康產品,如有機種植,土地不打農藥化肥,這樣,無數原本可能會被化學物質直接間接毒害的生命能夠得以生存。

(四) 吃素是最好的放生在這個時代及帶著愛護生命之意樂進行吃素亦是放生。《動物解放》的作者彼得·辛格指出,雖然反對物種歧視的許多事情都該做,諸如為動物的利益公開抗議、教育孩子等,「但還有另一件最最重要的事情我們能做。這件事是支撐我們為動物的利益所做的所有其他活動的基礎,使我們的活動言行一致、富有意義。」這件事就是停止吃動物,成為素食者。

「最好的放生就是大家吃素。你吃素,人家才不殺生了,如果你要吃的話,那麼市場裡他就供應你,他就要殺了,如果我們大家都不吃了,他殺了沒用了,那他就不殺了。」

素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美容、減肥、健康,不是僅為利己,而是要真正帶著愛護生命之意樂。若能做到此,前者也會不求自來,利他的最終結果才真正是利己。跟放生一樣,素食,「若不明其理,縱能行其事,其心決不能至誠惻怛,其福田利益,亦隨其心量而致成微淺。倘遇不知者阻誹,遂可被彼所轉,而一腔善心,隨即消滅者有之。」(印光大師《南潯極樂寺重修放生池疏》) 因此,素食也需善為調整動機。

「自己暫時做不到吃素的,自己不要親手殺,也不要教人殺,也不要見聞隨喜!那就是三淨肉了,見殺、聞殺、教殺都不要吃!……我們的要求並不是說一步登天,叫你吃葷的馬上就吃素,可以一步一步來,一個星期吃幾天素,或者一天吃一頓素、兩頓素,慢慢地做到全部吃素。」

對一位真正愛護動物的人來說,衣食住行都是「素」的,不僅吃素,同時他也不用皮包、不穿皮衣、皮鞋,不服用含動物成分的藥品、不塗抹含動物成分的化妝品等等。

以下有護生方便十一則,摘錄自《安士全書》之《萬善先資》:

天上人間勝事,勤修方便為先。今年錯過待明年,可惜光陰荏苒。日裡云為動靜,宜思裕後光前。護生之術本無邊,惟在隨機自勉。

一 、秋間田畝既涸,其中深潭,猶有餘水,聚集小魚蝦無算,見此涸轍之 鱗,或出貲喚人,或隨力自救,皆可積德。若 出 門 預 持 一小杓,更善。

二 、河岸有撈起螺螄,宜投之中流。

三 、暑天雨後,庭中倘有積水,宜實時掃去。

四 、夏月泥溝內,細蟲蝟聚,一經烈日,真有屈伸無路之慘,宜障之。

五 、夏間若曬有蟲之物,宜於太陽初出時,即置庭中,待日光漸漸煏熱,諸蟲方可逃竄。若棄腐敗之物,當投日光不至之所。

六 、宴會之後,地上所遺殘羹剩骨,每能引誘群蟻,故案桌下,宜先置一廢爐受之。不然,或於賓將退時,作速掃開,切勿經宿。

七 、夏間食物果品,其子與殼,有甘味者,勿棄於地。

八 、拾化字紙,宜理去其中細蟲。

九 、行路見聚蟻於道,宜指示人知(或方便遷入草堆、人所不經之地)。若以食物濟其餓,須擇無礙之所。

十 、庭中所結蜘網,宜不時撈去。

十一、真實好生者,見他人帳內飽血蚊虻,往往私自揮去。

放生又可分為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三類。

九、美好的理想

《護生畫集》中有一幅大家都很熟悉的《中秋同樂會》:坐在湖邊邊賞月的兩人背影,湖內可見魚兒安閒地游來游去,鬱鬱蒼蒼的大樹之下蹲著一對溫順可愛的小白兔,其神態、姿勢跟賞月之人是何其相似啊。遠處一抹青山,青山之上一輪朗朗明月,人字形南飛的大雁則更在明月之上……此情此景,其樂融融。相信每個人都十分嚮往這樣的畫面:我們願意看到小雞們簇擁著老母雞安詳地吃食、散步,老母牛慈愛地舔著小牛犢的頭,群鴨在水中嬉戲,被放生的大小魚類、泥鰍不斷地在水中踴躍,慶幸重生之樂。這是多麼幸福與歡樂的吉祥氣氛,沒有怨恨暴戾之象。這是真正的「等與群生樂」.各位,這些事是我們完全能夠做得到的,甚至只須高抬貴手或說一句話。譬如在親友們點菜時,說一句「今日我吃素」,或者「不吃活的」,在親友要為我們盛情招待葷腥時,我們的一句話,就能令許多生命獲得解放重生。有時我們只想到礙於情面,但實際上親友更需要的是我們的歡喜,只要我們表達對生命的關懷與尊敬,親友一般也會理解。可能在第一、二次會難於突破,但實際在生命與情面的天平上,生命更為重要。

最後,以弘一大師為《中秋同樂會》所題之詩作為此《倡議》的結束:

朗月光華,照臨萬物,山川草木,清涼純潔,蠕動飛沉,團樂和悅,共浴靈輝,如登樂國。

願每一個眾生都能被清涼慈悲的柔和月光所照耀,願我們的父母、親人永遠生活在安寧、快樂、和平的淨土。

期待您的共同努力!

比丘 智敏甲午年正月初一(2014.1.3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