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人間天:供養觀世音菩薩,福德綿延無盡


時間:2017/10/19 作者:定臻

《普門品》給我們展現了一幅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間菩薩的畫面,原文如下,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這句話說的是,無盡意菩薩對佛陀說:世尊,我現在應該供養這位觀世音菩薩。隨即解下脖子上戴的珠寶瓔珞,這串瓔珞價值十萬兩金,以這串瓔珞供養給觀世音菩薩,並這樣說:仁慈的聖者啊,請接受此法施的珍寶瓔珞!

1.無盡意菩薩的瓔珞

一般佛經里出現的連續數字多是相乘的關係,所以百千就是一百乘以一千,如果是百千萬那就是十億了;當然有的解釋為泛指眾多,並不去追求真實的數字。其中多少兩金的部分就是很典型的中國特有的,各位可能理解為這串瓔珞是價值十萬兩黃金,不過如果放在中國古代的財務領域,金的前面不加注黃金,那麼就是銅的意思,也就是十萬兩的錢。

瓔珞一般是以各種貝殼、海螺等等串成的,也會有各種珠寶作為點綴。珠寶顯實法,瓔珞因為是中空所以顯的是權法。借瓔珞珠寶的串成就把權法方便和實法究竟連線在一起,所以珠寶瓔珞並提並非是強調其珍貴,而是表法意味更重一些。一串瓔珞價值十萬兩這也算是很貴重了,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裡提到龍女菩薩以龍珠獻給佛陀,此龍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而《普門品》裡無盡意菩薩的瓔珞卻是十萬兩金,好像有很大的差距,因為龍只有一個龍珠,龍珠丟失,命也就沒了,所以龍女菩薩當時是以龍珠獻給世尊,是全身心的供養奉獻,是完全無我的了,所以才能疾證佛果,對龍而言龍珠就是一切,當然也就是相當於一個世界那麼重要。

2.瓔珞的表法意義

無盡意菩薩的這串瓔珞代表什麼呢?首先我們知道當時的佛弟子一般是不許蓄物的,不能說我收藏點東西存到以後用,在八關齋戒里涉及到不塗抹香花、不佩戴首飾、不坐高廣大床、不參與娛樂嬉戲!所以對菩薩如此佩戴而言,明顯和當時的佛弟子的狀態不相協調。既然不協調,為什麼那些大菩薩多佩戴的很豐富呢?各位看地藏菩薩,如果他顯示的是僧像,就沒有那麼多的配飾;如果顯示戴帽子也有很多的配飾;其他的菩薩也多有配飾,其中不乏如一件就百千萬價值的貴重物品。

菩薩出現在世界,以此配飾顯示的是菩薩的富饒。就像《華嚴經》又叫富貴華嚴,不讀華嚴經不知道佛家真富貴。而這個富貴就不是指錢財了,如古德解釋說「不知法,就是貧!」所以菩薩攜帶重寶瓔珞等等,並不是想證明自己有錢,而是代表菩薩在法上的富饒。這也揭示了一尊菩薩久遠劫來,於無量佛所躬行承事、聞法實修;代表了菩薩的求法不厭;代表了菩薩無量劫來以法莊嚴其身,以其不自莊嚴而莊嚴法界。所以無盡意菩薩的這串珠寶瓔珞,表面上代表錢財,應該是錢財的供養;深入里表法是實權二法的結合;更是代表了菩薩以無量法門莊嚴其身。那麼菩薩為什麼要學無量法門?這就貼到《四宏誓願》了。因為菩薩要救度眾生,因為眾生需要法門救度,所以菩薩才要學習更多的法門,擁有更多法門代表菩薩可以救度更多的眾生、救度更多眾生的更多困苦艱難。

3.大乘菩薩的求法無厭

在《法華經》裡佛陀為大弟子授記的時候,四大弟子提到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他們對大乘法是生不起追求的心,所以就算聽佛講法也往往是靠修為的力量硬挺著,勉強艱難的在下面坐著,他們聽大乘法很艱難(因為內心的不貼合)。所以菩薩「求法無厭」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要更多的救度眾生,所以才要有更豐富的法來補充、圓滿自己的救度版圖和救度範疇。所以對大乘的菩薩而言,救度眾生就是所有的動力。追求般若智慧是為救度眾生;維護佛教是為了正法流傳,流傳正法也是為了救度眾生;於是流布宣傳經文,還是為了救度眾生。三項具體行做最後都是為救度眾生而服務的。既然都是為了救度眾生,就要掌握救度眾生的方法手段了,這才是大乘人應該研究的事情。所以表面上看是很多條路,最後完全在救度眾生上合一了。

為了救度眾生,那麼就要了解眾生,就要貼近眾生,就要能真實地理解眾生,才能說話不腰痛。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學來學去,最後的目的就是為了救度眾生;如果佛法把我們弄的虛火上亢,就差栓繩飛了,這種腳不沾地的佛法,絕對不可能代表大乘的真正精髓和要義。如果大乘佛法的任何一個法門脫離了救度眾生的根本目的,這個所謂的大乘法門肯定是假的。

怎麼救度眾生?出來了好像人五人六的,掐腰瞪眼,指點江山,這合適嗎?所以過去和各位一直說:如果有傲慢心,在這個大乘佛法里是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成就的。學到最後就是學到了一堆佛教的名詞、學成了世智聰辯而已。

於是你怎麼救度眾生?你怎麼擴大自己的救度版圖?我們如果有一天做菩薩了,然後眾生求我們這個那個,「很抱歉這位眾生,你的問題我解決不了!」這菩薩當得就心虛,對不對?如果我們還要把某類的眾生刨除在外,「很遺憾這類眾生,我不能救他,我幫不了他!」這個菩薩就當得有瑕疵,對不對?所以學習法門、豐富救度眾生的手段方法,這是菩薩看到都要眼前一亮的事情。

如果有能救度眾生、幫助眾生的更好的方法,菩薩遇到卻當成沒看到,這菩薩當退墮。因為他的菩提心有夾雜、不純粹,因地不真;因為他的善根有缺乏,聞不能信;因為他的智慧不圓滿,聞不能解;因為他的行門有漏洞,聞不能行。願行、福慧、理事都不在菩薩狀態,怎麼可能保持住菩薩的果位不退?

如果學習法門而心有傲慢,這個法門就學不會、學不紮實、學不到精髓,導致有傲慢心,在大乘佛法里沒有進步的可能。

4.無盡意菩薩的五層法供養

第一層的法施供養,來自於瓔珞的表法。

當無盡意菩薩聽到佛陀如此讚嘆觀世音菩薩,聽到觀世音菩薩的行持如此,他即聽懂了應該供養觀音的信息,也看到了眾生不解佛意的愚鈍,所以作為《普門品》的契機眾,他當仁不讓地站起來,要帶頭供養觀世音菩薩。

這就是大菩薩的作風了,佛陀你這樣說了,我馬上照辦;我沒有別的東西可拿,用代表權實合一的這串瓔珞供養。這時此串瓔珞就超越了錢財多少的範疇,對無盡意菩薩而言這串瓔珞就不是錢財物品了,所以自然他說「這是法施的供養」了。這是第一層的法施供養,來自於瓔珞的表法。

第二層的法施,為了利益大眾而啟問。

為什麼用施字,他應該用「供養」的,佛陀也說「應該供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到他這裡就改成「法施」了?在《普門品》無盡意菩薩是契機眾,因為由無盡意菩薩的啟問,才有了這一品的內容,所以無盡意菩薩此次問佛的問題,就已經含藏了法施的本意了。他難道不知道觀世音菩薩嗎?《地藏經》裡光目女遇到的羅漢就是後來的無盡意,他成羅漢那麼久,入菩薩位也相當久遠,難道和其他菩薩不熟?因為他在不眴佛國普賢如來座下,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座下,所以他們不怎麼見面?既然菩薩間很熟悉,為什麼還要問佛這樣簡單的問題?於是哪一尊大菩薩又不是三十二相救度眾生?《普門品》提到的所有內容,真的有無盡意菩薩做不到的嗎?他是為了大眾能聽聞、能了解、能有一個救度的方便,才啟問佛陀;所以啟問時的當初發心就已經是要施法與眾了。

第三層的法施,為眾生聽明白佛的意圖而作供養。

各位看《地藏經》只有在最後的時候,佛陀才大段的讚嘆的了地藏菩薩,在其他品都是讚嘆兩句就被菩薩打斷了,為什麼啊?而在《普門品》裡就算講完了三十二應身,與會大眾中竟然沒有人站起來說:這位觀世音菩薩如此功德巍巍,我當真心讚嘆供養!沒有如《地藏經》那樣的熱烈場面。所以佛陀才多說一句啊「你們應該供養」汝等、汝等啊,這話說的心裡沉甸甸的,因為聽不明白佛陀的意思,佛都如此讚嘆不可思議方便之力了,竟然沒人站起來說「我要供養他,我要讚嘆他!」各位想一想:這一群聽眾是什麼狀態啊?就像我們看演出,到精彩處自發鼓掌、歡呼、流淚,不是台上演員要提醒我們要這樣配合,而是我們自動的理解了,感受到了,才會由心的去隨之而動。

可《普門品》進行到此,聽眾的反應並不樂觀,所以佛陀說「汝等應該供養」,無盡意菩薩理解,「即解」馬上就解下了瓔珞,這個時候這串瓔珞也並不再是無盡意菩薩一人的付出了,而是無盡意菩薩要為了眾生聽明白佛的意圖而配合演出,他要表演供養觀世音菩薩,給大家看佛是這個意思。作為契機眾,聽到佛陀講要供養,他馬上站起來做,這是第三層的法施。

第四層的法施,代表與會大眾供養觀世音菩薩。

因為無盡意菩薩的供養是代表與會大眾供養的,也就是說他的這一串瓔珞是代表大會聽眾一起供養給觀世音菩薩的。這個時候對無盡意而言,他是供養觀世音菩薩;但無盡意菩薩對大眾而言,是無盡意菩薩用自己的瓔珞代替大家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了,所以這個施是因為他施與大眾了一個供養,所以才說這是法施。

第五層的法施,為眾生福德綿延無盡的供養

隨《普門品》的流傳,無盡意菩薩的這一個代表大眾的供養,就會伴隨每個聽聞到《普門品》的眾生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理解了無盡意菩薩是代表大眾供養觀世音菩薩,那麼我們聽聞如此,我們也當升起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心,也當如無盡意菩薩那樣馬上發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並以此利樂其他眾生,促成福德綿延無盡的局面。奈何我們福薄業重,沒能參與如此盛大的法華法會,沒能如此親聞佛菩薩涓涓軟語,所以我們沒有在彼時供養觀世音菩薩;而當我們展開經文,無盡意菩薩的這個供養,也是代表我們在供養觀世音菩薩!這是無盡意菩薩對我們的法施了,佛經穿越三千年,一束溫暖直達心底。南無無盡意菩薩慈悲如此!南無觀世音菩薩慈悲如此!隨經文的傳遞,只要有人能讀懂無盡意菩薩的這個法施,也就是代表無盡意菩薩為他做了供養觀世音菩薩的事情。各位,我們聽懂這一節也能如此思維跟隨、也能發心想著「若我在場,也當如此供養!」就瞬間得了無量無邊的福德了。

這個供養雖然在三千年前就定格了,但無盡意菩薩說「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我今、我今、我今啊!就是我現在,而不再是三千年前的塵埃隔絕了,就是現在、就是當下這一刻、這一念、這一時,就是現在無盡意在供養觀世音菩薩,所以我也能如此一念,即合無盡意菩薩之意,即是被無盡意菩薩法施所潤養,即是被無盡意菩薩救護垂愛了。

所以讀懂經文的收穫頗豐,我們理解了這一層內容,是否在內心裡也涌動了供養觀世音菩薩的心念?是否也升起讚嘆無盡意菩薩救度眾生無盡綿延之意?所以會學佛的人,聽到這裡就會如此發心:我也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哪怕你舉一杯水、舉一個栗子,做一個《普門施食》或《普門供養》,你就瞬間得了如此無量無邊的利益了。

5.從經文中找到獲益的法門和方法

我們說藉由《普門品》和觀音系列來做培福,福報哪裡來啊?就是呱呱的讀經文就有嗎?誠然《法華經》確實提到:能讀到一偈一句都是無量福德的!但是我們如果攫取其中的義理,那就會收穫更豐富,這就是進了寶山了,你心念一起就挖到了一大塊鑽石了,占了多大的便宜啊?學佛誠然不應該貪,但是求法應該無厭足,應該在學習法門上不能止步、不能滿足的,所以進了佛法的寶山,我們挖不著東西,學佛得不到利益,就怪不著別人了,只能說自己魯鈍。如果我說到如此,各位還沒升起讚嘆供養菩薩的心來,那個魯鈍就已經鈍出銹了。

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也代表了供養這個行門;

聽聞佛陀如此說,馬上去做,代表了聞即奉行的行門;

配合佛陀慈悲做演,明知故問如此淺顯問題,代表了菩薩救度眾生的行門;

為利益大眾請法,代表了請佛住世的行門;

為大眾明法意,故舍瓔珞供養,代表了菩薩的不貪身命財物的行門;

以瓔珞供養,權實合一,代表菩薩的不住無為、不禁有為的自在行門;

代替與會大眾供養菩薩,代表了無盡意菩薩慈悲擁護眾生的行門;

代替後世一切眾生供養觀世音菩薩,亦代表了無盡意菩薩救護無盡、福德綿延的行門。

這才是大菩薩幹得出來的!以一個簡單的舉動能利益無盡,其中無量法門奔流而來。我們也念過《普賢菩薩行願品》怎麼供養?怎麼回向?怎麼請佛住世?怎麼讚嘆?如果這些法門開啟不了我們的內心、不能激發我們也如此奉行,這就是我們沒學會,沒學明白,沒得到其中的大利益。

如果經文說的都是和我沒關係,那都是幾千年前的事情,都塵埃落定了,這樣我們就會,

丟失了佛陀和菩薩為我們做演的利益;

丟失了佛菩薩為我們宣講佛法的利益;

丟失了佛菩薩對我們當下提點的利益;

丟失了激發自己心性的利益;

丟失了跟隨向上、向好、向光明的利益;

自然也就丟失了學佛的不落三惡道的利益。

所以想不落三惡道,並不是我們聽到了一句經文、佛號;不是我們會念了一個什麼咒語、會背了什麼經文!

我們不能隨而行之,怎麼可能不落惡道啊?亦如輕法慢教的罪過,能不能扣到自己腦袋上?如果佛陀說「你們應該供養」,我讀《普門品》了,我看到佛陀說「汝等」了,也自然是佛陀在對我講的,我就應該供養;我不去做,這算什麼事?當佛的話為無物,還說自己學佛、我求般若智慧、我求無上菩提、我想成佛?你連當下應該做什麼都不知道,你求那些非常遙遠事情,不覺得自己已經腳不沾地的飛了嗎?沒有腳下這一部走得出萬里長征嗎?

這不就是輕法慢教了!就像我提到《阿彌陀經》裡佛陀三次說「所以你們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發了沒?沒發的話,我算不算做出了輕慢佛法的事情?這個帽子我們能摘得下嗎?所以學佛,要會學才能拿到利益;不會學,最後混到死,才知道學的是假的,那個時候再明白也晚了些。所以輕慢教誨和遵循教誨就是一念之差,也是成就天地之別的原因。為什麼他學佛可以那樣那樣,我卻不行?看看自己做了什麼?佛說的話已經提點到如此了:你應該、你們應該!都沒打動我,我得多頑固,我得多大傲慢啊?

也因為我們根性差,所以才勞煩佛菩薩慈悲做演,過去沒學明白,不要緊,但是總不學明白,這事就要說道說道了。我們到底要去哪裡啊?佛法學不明白,我們又能去哪裡?不要拿那些佛教的名詞、那些他人的境界典故、那些別人的是非當成自己在學佛!所以讀懂經文對當下的我們太重要了,也希望各位能積極參與《九字讀經》練習,不要辜負這樣好的學習時光。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幻海迷局新浪部落格(原人間天新浪部落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