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新白話版2


時間:2018/4/7 作者:常念彌陀

又申勸

淨土法門,雖然是所有的佛、所有的祖師共同讚揚,但當世的人們,對於一代時教,沒有經過眼目,如果不是過去有靈根,怎麼能聽到就深信?如今略舉一二大經、要論,作為概括,使人們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容易生起信樂的心。

就拿《華嚴》一經來說,教門廣大,是所有經中的王。譬如火紅的太陽當空,掩蓋了眾星的光彩,如須彌山的橫行海上(香水海),顯出了群峰的低矮。其中說到世界啊,不說「恆河沙數」,而說「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普賢菩薩用智通力,一眼就普遍看到無邊的香水海無邊的剎土,如掌中的果實。從近到遠,各個方面,指出每一名號、相狀。極樂世界在毗盧遮那本剎土中,剎土有二十層,上寬下窄,形狀如倒立的塔。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這一層內有十三佛剎土微塵數世界圍繞,極樂世界是其中的一個罷了。看本剎土世界的數量,猶如所有南贍部洲一百年收成的穀米,總合起來,極樂世界與其中一粒相似。更何況看本剎土外無邊剎種(世界集合數)的所有世界,還可以言說想像計算嗎?這樣廣大內容的經文,在末後結尾處,卻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只提倡往生安養世界,只願見到阿彌陀佛。那專一切願勸告發心,反覆叮嚀,都在《行願品》中,這裡不細說了。

再說佛滅度後六百年,西天竺國(印度)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應合佛的預言,重興正法。綜合一百洛叉(十萬)的大乘經典,造作了一部論著,名叫《大乘起信論》,能使末法的眾生,發起大乘正信。譬如交錯眾多色彩而成為錦秀,釀製百種花粉而成就甜蜜。那分析闡述的道理,大小都窮盡了。既然詳細說明了一切法門,種種的三昧,使人能修習正信。又考慮到一切法門,種種的三昧,都難修又容易退步。就在末後,再開示佛法的勝異方便說:「再其次初學菩薩,住在這娑婆世界,或遇到寒熱、風雨不定、飢餓等苦,或見到不善可畏的眾生,三毒(貪嗔痴)纏繞,習慣作惡。初學菩薩在其中,心中生起怯弱,恐怕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產生懷疑要退卻的,應發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因為有決定心,所以在命終時,必定能往生到佛土中,見到佛菩薩,永遠脫離惡道。如經中說:『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得入正位。』」於是知道佛在世時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佛滅度後的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些大士們,都勸往生淨土,並且發願自已往生親近彌陀。

其他如《寶積經》、《大集經》等大部經中,對淨土的稱揚贊勸,不能全都列舉了。

但十方諸佛的淨土是無量的,經論偏偏指歸極樂世界,大槪有三個意義:一是因為那佛與本土的人最有緣。不分貴賤,不分賢愚,不分老幼,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若有苦痛委屈,開口發聲,沒有不稱念那佛名的。二是因為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的願力殊勝。攝取二十一億清淨佛土的所有莊嚴事項,總合為極樂世界一剎土的莊嚴。發四十八個宏大誓願,廣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來投生那佛國。因為諸佛的果德,雖然實際平等,但在因地中的願力不同,隨緣度化眾生,所以在沒有差別中有差別。三是阿彌陀佛就是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就是蓮華藏海。見一佛就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土就是生無量剎土,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就是被一切佛所護念。因此法界與藏身不二,眾生與佛不二,能念與所念不二啊。

然而所有經論雖然廣泛讚揚,但本國眾生,最初卻沒有知道的。唯獨晉朝的慧遠公,在廬山崛起,創始興建蓮社。一時間名流賢士,不約自來,如劉遺民以及宗少文、雷仲倫等人,都敬服請教慧遠公,佛法於是極大振興。自從唐、宋以來,禪學漸漸興盛,上流知識分子有智商的,大多愛慕宗門,趨向高超奇異。但是上下千百年間,那真能見性的,不過是楊億侍郎、李遵勖駙馬,以及許式郎中等數人而已,其餘都是在門庭外遊戲罷了。於是使這不可思議的勝異法門,委屈為愚夫愚婦的勾當,中間雖然有三、五個大德高僧,互相論述的祖師,但未必能更多接引高層上流,廣度其他眾生。延續到明朝末年,才有雲棲宏大師出世,承接過去世的悲願,以純儒身份脫俗,專門宏揚淨業。當世的名賢,歸信他的固然很多,懷疑毀謗攻擊的,也是不少。大師憑著宏才妙辯,百戰不屈,反到成了法喜的樂趣。從此信眾悅服,幾乎就如慧遠公復活、永明大師再世,淨土的道法,又得到極大振興。那麼重起一千多年已經墜落的法門,他的功德不是巨大嗎?烏呼!現今都成往事了。末法的方向迷亂,眾生的業障深重,在險惡的輪迴道中,失掉這樣的優良導師,能不為此長長地嘆息嗎?我出生也太晚,不能得到大師的親身教誨,寶貴的遺言,哪裡只是美玉可比?每當展讀大師的書,就不禁涕淚橫流,心意激動。

現今住持這普仁寺以來,常有群賢聚會,早晚行道,正好滿足我的心愿。但每當遇到友人參與法會,我不敢以俗士看待,心中暗想:「蓮華國土中,又增添一勝侶了!」昔日我釋迦本師,預言本土有六十七億菩薩往生極樂國,這必是其中一個啊。雖然知道忽忽悠悠退失墮落的很多,但既然發心念佛,就已經入了彌陀願海,如人吃了一點金剛,終究不會消化,縱然是勤與懶、快與慢不同,終究必生那國土。生到那國土,終究必定得到果證,再來示現八相成道,廣度眾生。所以現今剛入會時,就以未來諸佛期待他,不是虛妄啊。但不知眾佛友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如果能像我期待的那樣期待自己,那麼現前所有善友,都是我的同一枝上的蓮花了。然而我看今天富貴發達的人,或貪戀粗俗的聲色,不知那是苦的根本;或貪著蝸牛角一般的名利,不覺悟那是虛幻不實;或又貪愛賺錢發財,算計經營,現在忙碌一生,將來隨業力流轉輪迴。那佛土中,依報正報莊嚴,無量殊勝美妙的樂事,不聞不知,從生到死,沒有產生過一念嚮往的心。反倒不如窮困愚笨的匹夫,多能念佛,從黑暗進入光明,轉生到殊勝處啊。所以今天敬勸友人們,既然各自簽名加入蓮社,就是三界火宅中的優曇花(吉祥靈花)。必定也具有真實願,發欣喜極樂厭離娑婆的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毒藥,視名利如枷鎖,視數十年的興衰苦樂如同昨天的夢,視娑婆世界一期的生命果報如在旅途,隔夜就舍離,只把回家作為當務之急。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捨得一寸光陰(時間),一心念佛去。果能如此,還不能往生淨土的話,那諸佛所說都成誑語了,願共同努力吧!

起三年長期示眾

凡是要參與佛期念佛,使功夫不虛耗的,應當發三種心,作為方便:

第一發痛惜光陰的心。雖然約定三年,光陰並沒有多久。古人比喻如連著幾天發瘧疾,三度寒熱交替,就算告終。若不是勤奮鞭策身心,爭分奪秒,未免就以為時間長了。若是以為時間長,就悠悠歲月,心懷糊塗,厭倦容易生起,淨功不能達成,豈不是太可惜了嗎?況且人命在呼吸間,怎麼能保證三年?縱然達到三年,豈能長久?所謂如囚犯赴刑場,如羊到屠場,只能前行,步步接近死亡。只須要晝夜孜孜不倦,寒暑努力不斷,一句洪名,沒有間歇,不用彌陀接引,淨土決定可以往生。凡是我的同修,千萬不要有始無終,看待三年如一日、如一剎那就可以啊。

第二發專求出離的心。須知這三年的功夫,不只是不求世間福報,也並不求功德智慧,辯才悟解,與那生生世世做僧人興顯佛法等願。只願命終能往生極樂國,脫離生死的苦,這個願只須要時時刻刻現前。如昔日有人被石磨覆蓋在千尺枯井中,學了野狐訣,注視磨孔,一心想出來。注視了很久,孔沒有變大,身體沒有變小,就自然飛出。念佛也是這樣,專念那佛,一心求生,念到真切,佛其實沒有來,我其實沒有去,就自然能往生。有這一願,就見佛聞法,斷惑證果,不用藉助方便,自然心開意解。百千的三昧,隨念頭就現前,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的大願,同時具足。可貴的是真信力行,始終專一,才有成就啊。

第三發和順守約的心。堂中既然人數不多,早晚共住,稱為同行善知識。各自應當防身護口,謙恭和順,互相鼓勵,互為榜樣。在這三年內,例如閉關禁足,應當以山門為界,不能出外行走。即使親友病亡的大事,也不能破例出去,開啟他人效仿自作主張的先例。每天的功課,不能懈怠廢缺。除了病患以外,不能飲食,但不管坐臥,也必須默默念佛,因為在病患中,尤其應當急切啊。功課外有多餘時間,必須檢點自己,不要放縱身心空過。不得閒談雜話、放逸戲笑,耽誤自己妨礙別人。更不能閱覽佛典以外的書,吟詠詩偈,不但是浪費光陰,也是辜負了施主。

本堂輪流一人作監直,五天一換,掛牌交代。有不守約、不如法的,監直師就應當勸諫。一諫就聽的是好的。若是三諫不聽的,讓大家商議處罰。若是監直師徇情隱瞞,不諫不舉的,根據事情考慮處罰。若是各位師長自嚴自重,各自精進不放逸,使規約變得無用,就更好啊。努力努力!

起精進七期示眾

七天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沒有間斷沒有夾雜,不是一定要快念、多念為優勝啊。只要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也不昏沉。這樣的持名,可算是事相上能一心精進的了。

若是真正的修道人,就能直接體會到萬法如一,沒有二個相。所謂眾生與佛不二,自己與他人不二,因與果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淨與穢不二,苦與樂不二,欣喜與厭離不二,取與舍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這些對立的二法,都是同一相,一樣的清淨,不用勉強安排,只要自己如實體會。體會到極處,與自己的本心忽然契合,才知道穿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都是佛事。一心亂心,終究成為戲論,一天到晚,想找到毫髮的差異也是不可得的。雖然至心稱念,也同隨口亂罵一樣;雖然精進修持,也是夢中的苦行。這樣的了悟通達,才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的持名啊。

前一心不亂似乎難其實容易,後一心不亂似乎容易其實難。但是能夠前一心不亂的,往生是必定了,並且能夠後一心不亂的,上品可以達到。然而這兩種一心不亂,都是博地凡夫邊上的事,凡是有心的,都可以修學。同堂的信眾,切不要抬高了聖境,自己甘心處在下劣,各自須要勤奮鞭策身心,近的就在七天內,遠的就是一生中,常作這樣的信願,常修這樣的心行。縱然不能證到,因地也是很強,蓮華的品級,必定不在中下了。倘若在七天之後,置若罔聞,熟處(世法)畢竟不生疏,生處(佛法)依然難熟悉,無明的業力習氣,牽纏糾結。僅僅是想做七天的功夫,而這七天又沒有到一心不亂的田地,正所謂「少善根福德因緣」,怎麼能夠有希望往生那極樂國?致使佛的金口誠言,反被疑為狂妄,是誰的過錯呢?同七的淨眾,願各自審察並誡勉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