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怡西法師:對全體志願者的開示(下)


時間:2018/7/19 作者:怡西法師

對全體志願者的開示(下)

——怡西法師講於揚州祇陀林

2017年夏安居

尊敬的諸位志願者們、居士同修們,大家好,阿彌陀佛!

我們接著上節課的內容,繼續來探討有關志願者的問題。

我遇到一些大眾,他們糾結自己能力有限,或者覺得自己所布施的東西很普通,拿不出手。接下來我要講一個《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裡面的公案給你聽:有位比丘吐唾沫的時候發了布施的心,一個餓鬼就得到了,得到之後還不捨得吃,一直用手捧著,因為他想留給他的孩子們吃。餓鬼說:「我為了找吃的去了很多地方,很多年了,只得到了這一點唾液。那個比丘發心清淨,我才得到了他的唾液,其他什麼也沒有找到。」

由此我們知道到再卑微的,哪怕是污穢的東西,也是可以幫助到其他眾生的。不是因為你刻意去給他們供養這些東西,而是他們宿世的業力只能得到這類的東西。若你能給他們,對他們來講也是珍貴難得的。

佛門還有一個貧女供燈的公案:貧女難陀靠乞討為生,有一次她看到全城的人都在準備開一個供燈法會,供養佛陀。那些大富長者所供的燈都極盡華美,可是她確實身無分文。乞討了一天只討到一個錢,她就拿這一個錢買了一隻最陋劣的小燈和一點點燈油,至誠供養到法會上。

一晚上過去了,其他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有她的小燈還在亮著。佛讓目連尊者去熄滅她的燈,可是任憑目連尊者怎麼用神通都不能熄滅它。尊者去請問佛陀是什麼原因致使這一盞小燈不能熄滅?佛回答說:因為難陀至誠心所致。

可見一切的功德勝妙利益,不在於物質價值多少,而在於虔誠恭敬的發心。如果你沒有錢,但是你想幫助他人的心意足夠真誠,盡所能去幫助,則是圓滿,例如上面公案中提到的貧女難陀。如果你很有錢,你拿出來或多或少的錢物來幫助,心裡也念著希望我所拿出來的錢物給那些需要的大眾帶來真實利益,同樣也是圓滿的。無論貧富,只要真心真意去做都是圓滿的。

台灣作家三毛談到自己的愛情觀時說過一句話,她說:「如果我不愛他,他是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愛他,他是千萬富翁我也嫁。」

為什麼要跟大家提到這句話,師父不是在講志願者,講布施嗎?怎麼突然切換到愛情?講這句話的原因是因為三毛談到自己的真心跟物質無關。從這一點上來說,跟我們所講的布施以真心為依準,和物質價值的多少無關是一個道理。

無論窮人富人,只要真誠的想付出慈悲善良,都是圓滿的,在發出這顆慈悲善良真心的同時,功德福報已經成就。

這一點在我們做的公益事業當中體現特別明顯,參與公益事業的有企業家也有普通百姓,為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儘可能的幫助,心意都是那麼殷切而真誠。我聽到王院長跟我講其中發生的一些事,我真是非常感動,同時非常讚嘆,不一定所有參與公益項目的人都是佛教徒,但是他們所做的菩薩的事業卻是相同的,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我非常讚嘆。

王院長曾經跟我有一段對話,她問:「師父,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我的菩提心和慈悲心較之去年是否有所增長?身口意的修行方面是否有所增上?」

我就反過來問她說:「那你自己看你所做的事是否比去年做起來更有力量,過程中是否更加清淨歡喜?」

她回答說:「是的。確實更有力量,更歡喜。」

我就告訴她說:「既然是這樣,那一定是你的慈悲心在增長,身口意的修行在增上所致。」為什麼?一切的外境都是心的顯現,如果心根本沒有,外相上絕對顯現不出來。心量有多大,外相上所顯現出的就有多大。既然能夠幫助的範圍更大,行動的力量更強,過程更加清淨歡喜,這不是心之所現的又是什麼?

我告訴她說:不用懷疑,你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一定是逐漸增長的,因為有確確實實的外相顯現出來。心我們不好說大了小了,但我們可以觀察外在的相,心和外相是相應的關係,通過觀察外相來觀察到內心。這樣就能給予自己確定的信心,堅持這樣做是對的。

碰巧的是在我和王院長談過話的第二天,北京有一位居士來問同樣的問題。我把前一天和王院長的對話說給她聽,她聽過之後,問:「師父,我也想讓我的慈悲心擴大,我該怎麼做?我還是不知道從哪做。」

我說:「你能不能把你每天都吃的十塊錢的冰淇淋改成五塊錢的?省下的五塊錢隨你拿來幫助任何需要幫助的人?」我知道她特別愛吃冰淇淋、蛋糕這類的甜食。她說:「能」。我說:「好了,那你每天其他修行的功課照做,冰淇淋減半。回去吧。」

她很驚訝,「就這麼簡單嗎?」我說:「是的,就這麼簡單。只要你想做,你必然能做到。」

會發心,會做布施的人,一把米,一碗剩飯,一個勞力,一句話,甚至是前面講的卑微的東西,都可以成就布施,不要不敢去做,也不需要一定拿很多錢,很多東西。

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以我們當下這一念心為主,要看我們布施的這念心是不是真誠、清淨、平等。如果是以恭敬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來布施,就是最大的功德,相反的,如果是帶著種種交換的想法,有條件的限制,雖然會有福報,但功德果報卻是有限。

佛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貧窮的夫妻以乞討為生,他們唯一的財產是一條毯子,這條毯子是他們最寶貴的財物。夫妻二人檢討反省,這一生這麼窮困,是因為過去世沒有行善修福,不喜歡奉獻,吝嗇的緣故。

這時正好是釋迦牟尼佛住世,四處托缽行化,他們就商量,想把唯一的毯子拿去供養佛陀。可是這個毯子又髒、又臭、又舊,供養佛陀會不會不恭敬?會不會招罪過呢?於是他們在精舍外面徘徊、猶豫。

佛陀知道了這對老夫妻心裡的想法,就讓弟子出去請他們進來。老夫妻看到佛陀是那樣的慈悲、和藹,就放下了心中的憂慮,虔誠恭敬地把這條毯子供養給佛。

佛叫目連尊者把毯子拿到海邊洗一洗,當目連尊者把這條毯子拿去洗的時候,忽然波浪滔天。目連尊者運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想要鎮伏波浪,但是須彌山放到海浪當中,就像一個小藥丸一樣,根本無濟於事,仍然波浪滔天,而且越來越洶湧。於是,目連尊者只好趕回精舍請示釋迦牟尼佛。

佛拿了一粒米給目連尊者,說:「你把這一粒米投到海浪當中,海浪自然就會平息。」目連尊者把這粒米投到海中,真的立刻風平浪靜了。目連尊者覺得很奇怪,用神通力把須彌山移過來都不能平息海浪,為什麼小小一粒米能夠平息?

於是請釋迦牟尼佛說明原因,佛陀開示:你不要小看這粒米,這一粒米代表宇宙間因緣和合的真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這一粒米,是以種子為因,以外面的水分、陽光、空氣種種條件為緣,還有種種人為的因素,共同加起來,才有這粒米的存在。

就如佛經里講,種子有過去、現在、未來,自始至終都是因緣和合、生生不息,這粒米也是,所以把它投到海浪裡面去,海浪自然就會平息。

多種因緣和合,條件具足才有這粒米,雖然是小小一粒米,因為多種因緣聚合的關係,承載著的因果的力量很大。

然而,那又為什麼會如此波濤洶湧呢?佛說:這對老夫妻的毯子雖然又髒、又臭、又舊,可是,由於老夫妻的發心是真誠廣大的,而且又有慚愧心,所以,洗毯子的水流到海中,臭水變成光明的香水,乃至於化成七寶宮殿。東西南北四海龍王們看到這不可思議的功德,都來歡喜讚嘆,所以產生這麼大的海浪。老夫妻這念布施的心清淨、光明、虔誠而平等,所以功德甚至超過須彌山。

所以,布施最重要的是這一念心是否具足清淨、真誠、平等以及慚愧心,若有了這些,福報就是不可思議的。

以前如果不知道,不會布施,不懂這些道理,而現在知道了應該怎麼發心,卻不發心,不去做,白白浪費了廣修供養,積功累德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

有一個人跑到佛面前哭訴:「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佛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布施。」

「可我是一個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顏施。以慈悲、喜悅的容顏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口可以生善業,也可以造惡業,關於口業,我在《十善業道經》當中有詳細的解釋。簡單來說,這三寸的舌頭是禍福之門,假若從前口業不善,那現在將它變為善。總之要說話就說好話,不說無益語,所謂「無益語」,就是對自他都沒好處的話。不是只有罵人是沒好處的,浪費光陰在閒而無聊的話上也是對自他都沒好處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沒做到,浪費在無益語上的時間收回來,等於多活三十年。

假若從前誹謗三寶,自贊毀他。就象當年的世親菩薩誹謗大乘法,後來知道錯了,想要把舌頭割下來。他的哥哥就說:割掉舌頭有什麼用呢?不如現在用舌頭來讚嘆大乘。世親菩薩聽了他哥哥的話,開始讚嘆大乘,後來成為成就極高的千部論的論主。

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很多的誤會來自於給心靈設限,即使是深仇大恨,通過敞開心扉都能互相諒解,何況小事?假若你需要幫助,誠懇地跟對方說,假若他需要幫助,你也誠懇地去問他:「我能幫到你什麼?」這樣簡簡單單多好,不要互相猜疑。老天爺總是寵愛笨小孩。為什麼?笨小孩敞開心扉,誠懇,連老天都願意幫他。簡單一點,笨一點不吃虧,「人若欠你,天會還你。」用心地、誠懇地去待人,何樂而不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所謂「善意」的眼光,我把它理解為平等的眼光。佛之所以能夠慈眼視眾生,他看一切眾生皆是佛。沒有平等,哪來的善意?諂媚或者鄙視,都是不善。帶著溫柔的善意,平等的目光,即使不說話,他人也能感受得到。

曾經有一個評選活動,評哪個照片上的眼睛最美?評出來的最美的恰恰是帶著溫柔的善意,平等的目光的那雙眼睛,並不是最漂亮的眼睛。

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這一點我想要強調的是當我們去幫助別人的時候,要用對方期待的方式,而不是以自己的執念,自己認為什麼好,什麼適合對方。不是的。

比如說你喜歡吃山藥,山藥確實是很好的食品,但是對方對山藥過敏,假若你認為好就一定要對方吃的話,對他來說就是不好,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用什麼來愛對方呢?用對方期待的方式。

我們千山百計要給山裡的孩子一件多年期待的新棉衣,而不是把舊棉衣發到那裡去,只要穿上能暖和就行。為什麼?孩子們太期待了,假如是自己的孩子,過年了,家裡再困難,也是想給孩子做一身新衣服的。自己的孩子能這樣,那些孩子為什麼不可以呢?

第六、座施。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

第七、房施。將自己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

佛最後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諸位仁者,布施的過程中請一定要關照到具體的情況,地區不同,民俗不同,信仰不同等等,根據具體情況而行布施是善巧的智慧。

日常生活當中,處處可以行布施。不要認為布施都是給外人的,賺錢養家同樣也是布施。假若你把布施都布施在外面,家裡人卻不去很好的對待,很好的照顧,也是不對的。

如果你是在迷位,覺得自己是做牛做馬,賺錢來還家人的債,憋了一肚子的怨氣,就會生活得很苦!假如你念頭一轉,養家是布施、供養全家人,就感覺到舒心快樂!念頭一轉,心情就起了變化,這就是覺跟迷不同的狀態。迷的時候,做什麼都只剩下討債還債,覺的時候,就不是討債還債,而是在修布施供養。

不要以為到寺廟裡去舍一點錢才叫布施,在無量布施裡面,你只曉得一種。日常生活當中,你的所作所為統統可以是布施、是供養。譬如你把家裡整理得乾淨整潔,讓全家人感覺舒服,這是在修內財布施,就是奉獻勞力,同樣是在家行菩薩道。

你在公司裡面盡心盡力工作,這是對公司的布施,對社會的供養。能常常起這樣的念頭,你就自在了,你非常辛勤地工作,就算升遷輪不到自己,你也不會難過,為什麼?你以智慧、體力、勞力來布施供養,你法喜充滿,非常快樂。何況你修布施供養,眼前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報酬,後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時時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布施供養家庭和社會,這本身就是修行,佛法不離世間法,處處都是修行的道場。

各位志願者,你們都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職業,每個人如果心裡懷著虔誠與慈悲,那麼,隨地隨處,言談舉止都有無量功德。

上班族怎麼做?

在工作的時候,應如是發心祈願:我的工作就是道場,願我盡心工作,為社會創造和諧、為大眾帶去喜樂。

老闆怎麼做?

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應時時觀想:我的事業是為眾生謀福祉,我的財富源自社會,也將回報社會。願我的事業為員工、客戶以及他們的家人帶來幸福喜樂,願所有大眾快樂安詳、自在解脫!

司機怎麼做?

應如是觀想並發願:我的車就是道場,讓所有乘車的人都平安到達目的地。 可以在車裡播放一些靜心音樂或咒語等,以清涼世界播種善因。

如果每天開車時都這樣觀想發願,那麼你的車就是廣度眾生的大乘之車,日積月累,所做功德如恆河沙數不可稱量。

服務員怎麼做?

清掃、洗碗、擇菜的時候做如是觀想:願我的工作把所有眾生的煩惱、惡業都清洗乾淨,心得清淨。如果你正好是佛弟子,一邊工作可以一邊默念佛號,對自己有利益,還可以通過你的念誦感得諸佛菩薩來加持你的工作,以此來利益眾生。

廚師怎麼做?

廚師工作時,發願祈福:願以我所做的飲食,饒益一切眾生,願消除一切饑饉災荒,皆得飽滿富足。

若你是佛弟子,直接就可以說:願以此香積妙供,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濟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這樣帶著慈悲的心愿做菜,就可利益群生,功德無邊。

裁縫怎麼做?

讓所有穿我所製衣服的大眾都體相莊嚴,幸福和美。每一件衣服都為他人種下一顆菩提種子,將來得到妙色的身體,見者無不歡喜。

行醫之人怎麼做?

願一切眾生因我的工作療愈身心之苦,以健康和諧的身心,修習一切善法。

知道醫生的祖師爺是誰嗎?木匠認魯班是祖師爺,那麼醫生的祖師爺是誰呢?一般的說法,醫生的祖師爺是黃帝,據說黃帝是最早的中醫理論創建人。

但是佛弟子都知道阿彌陀佛是「大醫王」,利頓全收,無病不醫,那更是行醫之人的祖師爺。行醫之人,若平時以廣大的慈悲心,持誦阿彌陀佛名號,仰祈大醫王的加持力量來幫助你做醫生的工作,這是非常好的。

做理髮洗頭等服務工作的,怎麼做?

願每一位我所服務的眾生,消除一切塵垢,清淨自在。

做演員、歌手的怎麼做?

願所有見我形相、聽我歌聲的眾生都能從我形相、音聲入道,遠離煩惱,畢竟解脫。

做老師的怎麼做?

願每一個學生都廣種善根,消除惡業,開啟自心智慧,願真理教育事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願所有眾生遠離邪見愚痴。

家庭主婦怎麼做?

應把家務當成修行,生起這樣的善念:願我所做的一切給家人帶來幸福、健康、平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願天下家庭皆和諧進步。

家庭主婦帶著抱怨、不滿、氣憤情緒的人很多。我認真地觀察過此類的大眾,在公園裡散散步,看看花,本來是很悠閒的事情。可是往往不停的抱怨,滿園春色似乎沒入她們的眼,就是為了鍛鍊身體?為了走路而走路嗎?即使鍛鍊身體,也要明白身體的健康依賴於健康的情緒啊!在公園裡走走帶來的是抱怨,帶走的仍然是抱怨,何必呢?

壞情緒是有毒的,科學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不僅是給自己的身體下毒,把壞情緒帶到家庭當中,不等於給全家下毒一樣嗎?家裡人是誰呢?是你的親人,應該是你最親近,最愛護的人才對,反而用壞情緒給親人下毒,這確實不應當。

家庭主婦很重要,家中即道場,家事即佛事。以自己的身心和諧,給予全家身心和諧是家庭主婦可以做到的,用和諧幸福做布施,布施給全家人。

簡單地講可以怎麼做呢?

你可以早上睜開眼,就發這樣的菩提心:願我全天的身口意利益一切眾生。然後全天的所有行為都是這個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一天結束的時候,將全天身口意利益眾生所修的功德福報回向法界。

可見處處都是道場,各位志願者,不管是在家,在單位,或是出來做志願者工作時,只要以虛空般廣大的心量,心中繫念一切大眾,將自己的身體、語言、心念完全奉獻出去,布施出去,只要心意真誠,心量廣大,則所獲得的功德福報必然如虛空般廣大無邊。

財布施得財富,一塊錢的本錢,因你布施的心念廣大,被放大無數倍,所獲的利可能是一萬,可能是千百萬。這才真的是一本萬利的事情,聰明人都明白。所謂佛門講的[舍一得萬報]。當然法布施、無畏布施同樣如此。

對眾生最大的利益莫過於教導使他覺悟,做這個事的利益何止舍一得萬報?對佛教教育事業的幫助、護持,功德福報不可言說,你們每一位參與志願服務的人都將得到殊勝利益。

接下來,我們講一些細節問題:

一、我們做志願者,雖然說是懷著善意,奉獻自己,利益他人,但我還是希望各位要量力而行,這也是我們佛教的一個原則,盡心盡力沒錯,但不可以超越自己能力之外,否則會變成不能自他兩利,那豈不是與善法背道而馳?

假若說你有很嚴重的心臟病,那就不要強行去做很勞累的工作,可以選一些適合自身體力的來做。假若說你沒有錢,也不必為了布施去借錢,自己生活上有多餘的,哪怕自己生活節儉一些,只要能過得去,把多餘的拿去做布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個可以。自己節省哪怕一塊錢,這一塊錢功德就不小。

二、我們做志願者,懷著真誠心去做,自己的心意到底如何,欺得了人,卻欺不了天。《普賢行願品》第一條[禮敬諸佛],無論做什麼,用禮敬諸佛的態度去做,無論對什麼人都真誠恭敬。不要怕自己讀書少,不會講話,真誠心會使你光彩照人的。

心真誠,恭敬,布施錢財雖然很少,得的福報很大,不可思議!如果布施的錢財很多,心並不恭敬,並不真誠,得的福報反而很小。

三、我們所做的事情,要合情合理合法。做事的時候要善於認識機緣,來決定自己怎麼個做法。做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做的時候心安理得,過後福報自然現前。

世界上有許多億萬富翁,前世肯定修了大布施。這個[大布施]不一定是說錢的數量大,也許只有少許錢,也許一分錢都不用,也能得到巨大的利益。因為他的布施,完全合情合理合法。

佛門有一件有關樹神手指的公案:有一位大富長者,因家有急事需要穿過一片大森林。他又累又餓又渴的時候,樹神來幫助他了。這位樹神有一隻神奇的手指,可以隨著所需而出想要的東西。當然這個時候,長者最需要的就是食物和水了,樹神用手指一指,食物和水就出現在長者面前,幫助他度過困難。

長者問樹神,何以得到這樣的神通?樹神說出往昔的因緣:他前世的時候是一個乞丐,在城門附近乞討。那時候城裡時常有人家設齋供養比丘,比丘從城外來應供的時候必然會路過城門。總是會問到他:今天有哪家供齋啊?他就用一根手指幫比丘們指路,城東面某某家,或者城西面某某家。就是這件舉手之勞的功德福報,這一世他成為樹神,而且擁有一隻隨心所欲的神奇手指。

樹神往昔做的幫比丘指路事,完全合情合理合法,他雖然當時沒有一分錢,可是指路這件事,不用花錢已經成就了他這一世非常好的善業福報。

當然,假若你本身已經是大富長者,你有這個能力作錢財方面的大布施,這個大的財布施又當下能利益到更多需要幫助的眾生,那你趕快去做。這是保持財富可持續增長的最佳手段,生生世世當大富長者,這些福報功德跟著你,盜賊奪不走,水火不能傷害,永遠都在增長之中。

4、我們做志願者,做各種布施,一定不要帶著勉強的心去做,做得苦巴巴的;或者說做的時候猶豫,不能勇往直前,勉強做了之後又後悔,這些都會使果報不圓滿。又或者去幫助人,卻讓人家很勞苦,說給人家一點幫助,讓人家跑了一趟又一趟。說請人家吃頓飯,讓人家倒了三趟車,走了半小時,還沒有走到。這些都是因方面不夠圓滿。

那麼有的人得到福報總是很順利,有的人得到些福報很艱難,即使得到了,還有可能又失去。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剛才講的所種的因不夠圓滿,所以得到果的時候也不圓滿。

因此上,我們假若自願選擇了去做,就慷慨去做,毫無吝嗇,不懷疑、不後悔地去做,自己高高興興的,心裡沒有懷疑憂悔,把善因種得圓滿,善果可想而知一定是圓滿的。福報根本不用操心,自然源源而來,沒有波折,沒有勉強的就來了,來了也不會再失去,這樣的福報才是真實屬於你的。

最後要提醒各位的是:我們做善業,修福報,積功德沒有錯,但一定不可執著。《金剛經》中說:[若人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無相布施才是無上的布施。我們只要一心去做,不必問收穫、回報,不可抱有求之心,一切隨緣任運,自有真功德。

在布施的三個過程中,也就是布施前的發心、布施中的施行和布施後的放下,佛教里講「三輪體空」,沒有施者,沒有受者,沒有所施物。這都是在講無相布施,事認真去做,做完了把它放下,心清清淨淨的。

無相布施灑脫自在,對我們而言,確實甚難。可以怎麼做呢?過程努力,結果隨緣。常常這樣做,對後續的前進有巨大的幫助。

為什麼呢?在我們能把握的部分上努力做完善,在我們把握不了的地方選擇隨緣面對,這個行為是善的。因為你的心在隨順結果的時候,善惡全部接納,不會因有善惡相而有執著,也不會因善相而形成貪愛,因惡相而觸發瞋恚。

各位聽懂了嗎?不要聽到師父講[結果隨緣],那可高興了,也不用參加志願者培訓了,天這麼熱,好辛苦,師父說了結果隨緣,乾成啥樣無所謂,反正結果隨緣。那你只聽到半句,前面師父還說了[過程努力],後面才是[結果隨緣],不能斷章取義,只聽後半句。過程努力是可以把握的部分,要好好把握。

另外,關於到底什麼是隨緣?佛教不是常說要隨緣嗎?隨緣是不著相,而不是不努力。如果不努力,馬馬虎虎,那只能叫隨便,不能叫隨緣。

各位志願者,我們當下都是富有的人,因為我們在不斷的給予,我們當下都是智慧的人,因為我們所依的是具足圓滿智慧的佛陀在《金剛經》中對大菩薩們的教言。

對於佛弟子來說,大家都明白,我們當生所做的一切善業功德,不為求人天福報,當生遇到佛法,不必再用福報堆積娑婆世界的來生,因為你已經確定了未來的去處。

假若你還沒有皈依三寶,不是佛弟子,但你也和我們一樣,能夠從志願服務當中獲得當下的喜悅與未來的圓滿,這一切都叫做幸福。

我們志願為大眾提供服務,我們所關注的不僅是物質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志願服務的未來走向會從物質方面的需求逐漸向心靈方面的引導和安撫轉變。對於這個趨勢,諸位要做好充分準備,才能更好的提供志願服務。做事要有遠見,髮長遠心,要擅於學習,當下就要為這個轉變去做準備。

最後還要特別囑咐各位志願者團隊的領導人、代表人,請你們一定要帶好你們的團隊,使大眾在從事志願服務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應有的成長,一起以身口意利益眾生,謙虛恭敬,謹言慎行,除了你自身是一名志願者之外,還要記得你多負有一份帶領團隊的責任,拋棄小我,成就大眾,時刻要記得一滴水只有在融入大海的時候才是大海,否則就只是一滴水而已。

非常感謝各位,祝大家吉祥順利,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