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願法師:怎樣開智慧,​讓自他都能快樂?


時間:2019/5/3 作者:定英~蔣德英~仁弘~新善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我們用四句話可以明白,怎麼樣子開智慧,大家做好這個四句話,自己隨時隨地也很快樂,也能夠令眾生得快樂,讓眾生都很快樂。

哪四句話呢?就是——把自己當別人,把別人當自己,把自己當自己,把別人當別人。做好這個四句話,就能夠成就廣大的智慧,而且自他都快樂。

第一個是把自己當別人,嚴格要求自己。

我們是怎麼樣?我們是對自己很放鬆,老是給自己找藉口,找理由。我明明做錯了事情,還要找個藉口說,哎呀,什麼什麼原因,找一個理由來掩飾一下,但是對別人要求很嚴格,老是看人家的過失,哎呀,這個也不對,那個也錯了。所以要反過來,要把自己當別人,要用嚴格要求人家的心來嚴格要求自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子能夠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這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而且能夠初步地降伏我執,把自己當別人,初步地降伏我執,這是最基礎的。

第二步是把別人當自己,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永遠要寬恕眾生,這樣子我們的心境才會一天一天地更加安祥,不會生氣,不會怨天尤人。

要知道,起一念排斥別人的心,就已經傷害了自己的慈悲心,就已經傷害了自己安祥的心。

有一位禪師開示大眾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你修行的心好像你留戀感情的那種心,如果有那麼強烈的話,那麼成佛多時,早就成就了。

「為眾如為己身,彼此事辦」,為了大眾,如果好像為了自己這樣子地肯下功夫,去幫助眾生的話,那麼彼此事辦,彼此都能夠大事已辦,都能解脫。

「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沒有見到他人過失,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樣子是把別人當自己。

「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這樣做的話,就能夠走向解脫,開始修行,這個是修行的前行。

第三句就是正式修行了,把自己當自己,要深信自己具有佛性,只有這樣子的自我肯定,我有成佛的可能性,這是我生命發展的方向, 我哪裡需要跟外面的別人去比呢?

我不需要跟人家攀比,為什麼?我跟人家比都是外在的相,這個相是虛幻無常的,我要抓住真實法,就是什麼?

我自己有佛性,我要開發我的佛性,這個是我生命的發展方向,這個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子的自我肯定,好像悉達多太子初降生的時候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就是指我們的佛性,唯有自性最尊最貴,這樣子的自我肯定才有自信心,才不會跟人家去比較,才不會有傲慢心,不會有自卑心。

肯定自己的價值,就不會「聞譽則喜,聞過則怒」。

一般的凡夫他容易生氣,你看現在的人,離婚率很高,為什麼離婚呢?

他自己的心不成熟,他的心放在人家那裡,老是覺得要人家對他好一點才開心,否則的話,他就覺得不滿足,就生氣,一生氣兩個人就吵架。其實是因為不能夠自我肯定,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才會吵架,才會離婚。所以要自我肯定,要有自信心,要肯定自己有佛性,皆可成佛,這樣才會勇猛無畏地精進修行。

第四句是把別人當別人,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就有平等心,就不會輕視他人,乃至於一隻螞蟻,都不會輕視它,都不會傷害它。

不會與別人對立,不會與世界對立,這樣子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圓滿的,無不圓滿是大圓滿,就能夠有智慧,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冤家。

-02-

「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心就是大慈悲,我們學佛要心同佛心,要學慈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你看,釋迦如來作太子,就因為對眾生有大慈悲,見眾生有生老病死苦,想作國王不能夠讓眾生免除這些生老病死苦,所以示現出家成佛,廣度眾生。

可以說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教。

悉達多太子當年如果不是因為大慈悲心,沒有示現出家成佛,那現在我們這一期的教法就難以圓成。

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這裡面又有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生緣慈是見到眾生苦,這時候生悲愍心,拔苦予樂。這個凡夫都能有,很有同情心,看到眾生很苦,生憐愍心去幫助他。

法緣慈,就是如理思惟,眾生因為不知道諸法皆空之理,所以常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求樂,最後得到的是苦,無異於緣木求魚。那麼菩薩,「不為自己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因為如理思惟,因為真正了解佛法,所以生起這種大慈悲,是法緣慈。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需要緣眾生,也不需要緣法,他任運自然地生起大慈大悲。而慈能予樂,又有暫時的樂、人天的樂和究竟的樂,也就是說解脫涅槃之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之前,為悉達多太子,再過七天就能夠得到轉輪聖王之位,但是他舍轉輪聖王之位而出家,示現成佛,這都是因為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是。」

所以修行學佛,要能夠將凡夫的情與見轉過來,這是兩大障礙。

將凡夫的感情升華為佛菩薩的大慈悲;

將凡夫的這種知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大智慧;

把凡夫的這種小聰明,這種世智辯聰,升華為佛菩薩的無漏清淨圓滿的大智慧。

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我們也可以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比較。

凡夫的感情他的相是有條件的,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然後有占有欲,有染污心,隨時變化,生滅無常,而且有親疏分別的。

我們要將這些升華為諸佛菩薩的大慈悲,相呢?是無條件的,沒有占有欲,非常清淨的,並且永恆不變的,沒有親疏分別的。

佛菩薩對於眾生愛護猶如獨子,比父母親關心獨生兒子還要勝過。為什麼?父母親對子女很好,那只是一生一世,再入輪迴互相就不認識了。而佛菩薩有時候為了教化一個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生生世世示現,跟隨他、教化他、幫助他,這樣子永恆不變。這是相。

體呢?其實凡夫的感情以愚痴為體,本體是愚痴。為什麼?

因為凡夫的理智和感情是水火不相融的,有感情就沒有理智,所以才會有什麼?情人眼裡出西施,看什麼都是好的。結婚以後什麼毛病都看到了,就天天吵架。事實上就說明什麼?它本體是愚痴。諸佛菩薩的這種大慈悲,他以智慧為本體,有智慧才真正有慈悲,否則那不是慈悲。

所以,大慈悲第一的觀世音菩薩說大智慧法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大慈悲第一,他來說這個深般若法門,所以大慈悲以智慧為本體。因為他以智慧知道,唯有度眾生才能圓滿自己的福慧;所以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有這種大智慧,所以他真正有慈悲。

打個比方,好像我的右手痛,我的左手不會不理,因為是同體,同體名大悲。真正有智慧,了解佛法了,他知道一切眾生與我一體,所以以智慧為體。

那麼從用上來說呢?凡夫因為感情而流轉生死,而墮入三惡道,而造業,造惡業。

《圓覺經》上說:「三界輪迴,愛欲為本。」因為他有感情,所以就有執著、就有分別,就執迷不悟,所以就流轉生死,就入三惡道。

而佛菩薩因為慈悲而廣度眾生,而圓滿福慧,圓成佛道。

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將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要學習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這一句教言,「佛心者,大慈悲是。」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