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於生死』,──外在環境有阻礙,但只要自我有充份的毅力,即使再惡劣的環境都能突破。像泅水的人,懂得泳術可以逆水上游,不會游泳的人就很危險,即可能被淹沒或沖入大海而終至滅頂。 學佛就是要打破環境的困難,追求『生從何來』的道理。生從何來已不得知;更不知將來往那裡去。其實也不用一直去想這過去及未來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守好當下此刻的一念。若光想過去和未來,很容易陷於雜亂心和妄想心,我們要把握今天的方向,和此時所站的立場,因為『差毫釐、失千里』,因此方向與立場一定要很正確。正信的佛法是世間、出世間最真確的道理;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有幸已能聽聞佛法,應起難遇之想,要好好受用,切莫只想了脫生死,學佛是要好好的身體力行。外境重重的阻礙不用害怕,外境的磨練可以成就我們的耐力,一個有毅力、有充分勇氣的人,絕對不會被困境所刁難,他可以隨心所欲,不受外在的困難而改變自己的方向。 另外,有一位委員告訴我一個故事,他說:『我今天很感動,我帶了一萬五千元要捐給醫院,購置一張病床,是一位很「偉大」的人托我拿來的。』 我問道:『是什麼樣的人呢?』 他說:『是我們長期救助的低收入戶,是一位殘障的人。』 我說:『既然是我們救濟的對象,為什麼他還有這麼多錢呢?』 委員說:『他拜託我拿錢來時,我也這麼問過他,他說,慈濟給他的錢(每月三千元),他每月至少節省三百元,長久累積下來已有七、八千元;過年期間隔壁鄰居和親友也接濟他一些,於是就把這筆錢儲存起來,總共有一萬四千多元,然後這個月拿到三千元救助金時,又趕緊把它補足為一萬五千元。因為,他常聽到人家捐病床,心裡好羨慕;所以,他一直想達成這個願望──於慈濟醫院中,也有一分他的力量在裡面──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願望,當好不容易湊足這筆錢時,就很高興的托我轉交給師父。』 這事多麼感人啊!既是我們濟助的人,又是殘障者,一個月三千元的生活費,還要留下三百元;三百元和一萬五千元之間的差距,實在很遙遠,必須用幾年的時間才能節省下這筆錢?而他有這善願後,不怕數目少,也不怕須長時間才能完成。大家想想,以他的環境要布施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卻能突破這個難關。所以說,於逆境中而能突破難關,實在是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