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命運之神說道:「這項獎勵,人人皆有機會,然而唯有耐心耕耘的人才能獲得;你已經走過一半的人生旅程,現在,請你站起來往前走,你追尋的目標正在轉角處。」 你想要擁有快樂嗎?對於這個簡單的問題,人人都想回答「是!」是的,世人皆想擁有快樂。但是,快樂的要素和如何獲得它的觀念卻因人而異。 一位作家曾說:「多數的人對快樂的定義,在於不斷的追尋,希望成為夢想中的自己。對於這些不幸的人們來說,快樂是彩虹的彼端,是整壺的金子。他們花了大半輩子追尋彩虹,但他們從沒有發現陰影亦步亦趨地追隨。因為,快樂是該往內心去尋找。」 快樂存在於追尋的過程中,並非終極的目標。擁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樂的;對周遭事物感到滿足的人是幸福的;不去干擾他人,讓他人擁有平靜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對社會貢獻所學的人是幸福的;對本身職業、家庭雜務和日常小節皆存有愛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擁有愛的人是幸福的;快樂的人是幸福的。 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縱使知道幸福會輕易消逝,人們還是日以繼夜地找尋幸福。但是,在一番苦幹之後,通常人們仍然距離幸福非常遙遠,為何會如此呢? 追尋幸福現代人的生活非常艱辛——人們辛苦地奮鬥,希望得到金錢上的報酬、生活上的舒適和奢華。但是,這種生活方式不會帶來快樂,反之,它帶來的是焦慮和壓力。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重要時刻,心靈的愉悅遠超過物質生活所帶來的感官剌激。 不容否認地,生活的舒適來自於經濟的優渥。我們無法謊稱那些生活在飢餓、悲慘中的人們是快樂的。在貧民窟那樣的環境下,的確壓抑了人們的幸福。一個大家庭必須擠在一間小屋內生活、吃飯、睡覺和扶養小孩的情境,確實令人為此感到同情。這般卑劣的環境和悲慘的生活,常使這些地區成為犯罪的溫床和痛苦的深淵——除非這個地區是由希冀在窮苦中找尋平和的聖人們組成。 無論如何,富裕和貧窮、幸福和悲哀皆是相對的字眼。一個有錢的人可能是不快樂的,而另一個窮人卻可能擁有快樂。假如金錢能夠正確而有效地使用,那麼富有是上天的賞賜。相對而言,窮人們的悲哀之一,卻是他們的物慾:通常,他們在物慾無法獲得滿足的情況下,對生命充滿怨恨。而富人們的悲哀是心靈無法自財富中提升,他們愚蠢地死守金錢。因此,幸福並不來自上述的這些富人和窮人們。 有些人認為快樂的來源,來自於一個情投意合、可與之相守一生的伴侶。有些人認為,孩子是快樂的源頭。但這些卻不是永久不變的。生命的伴侶會死亡或離開;而有些子女帶給雙親的悲哀,遠超過快樂的時光。 我們應該學習對自己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與快樂。即使連最微小的期望都無法實現時,我們對目前的狀況仍該感到滿足。 從前有對貧窮的夫妻,結婚多年但膝下猶虛。儘管在各方面他們皆感到幸福,但這位妻子卻有著強烈的母性本能,非常希望能有個自己的小孩。丈夫建議領養,但她卻百勸不聽,堅持小孩必須是她自己的骨肉。於是他們試了各種偏方,卻不見效果。她因而感到沮喪、壓力、焦慮和不完整的感覺,並影響了她的健康。漸漸地,為人夫者也發覺到妻子的改變。她甚至假裝自己懷孕了,實際上卻不是這麼回事。 然後,某天丈夫回家時,卻發現妻子手上抱著一捆東西臉上散發著愉悅的氣息。他檢查了她手上的東西,才知道那不過是一塊木頭。妻子百般呵護那塊木頭,把它當成真正嬰孩般地照顧,盡力扮演為人母親的角色,還將它打扮一番。她甚至為她的「寶貝」做了個溫暖而舒適的搖籃,唱著溫柔的搖籃曲哄「它」入眠。 實際上,她的舉止如同一個小孩在玩著洋娃娃般。那位丈夫對此感到非常憂慮,帶她到一位有名的精神病醫師處去診治。這位專家細心地檢查了她的狀況,然後做了一個驚人卻人道的決定。他對那位丈夫解釋道,這個女人藉由幻想來得到真實生活中所無法擁有的快樂。必須將那塊木頭丟掉,讓她的舉止恢復正常。但是,這將剝奪了她的幸福泉源,對她而言是件殘酷的事。 有時,我們的抉擇必須出自於內心,而非冷靜的理解力。同時,我們如果有了非份的欲望,它會影響我們對常理的判斷。 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影響個人的幸福甚鉅。菲力浦·吉伯斯爵士在他的《逃脫之道》一書中曾說道:「人類對於幸福課題無止盡的探索中,希望能夠尋獲某一種政治和社會制度,讓個人的機會得到最大的發展。這類幸福包括了:一、適量且有趣的工作。二、個人、家人和周遭親友的安全無虞。三、在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舒適。四、對於敏感且熱心的人而言,假如大部分的人類都在受苦,他也無法快樂。五、在不傷害他人的榮譽下,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在這類思想和行為的自由下,他可以充分享有冒險和享樂的機會;他可以擁有美感經驗、洞察知識的真諦;征服自我及其所處環境;嘗試對心智和身體有益的事物。」 釋尊教導人們採用無害且正當的方式去得到快樂。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快樂,而使他人或其他生物受苦。請記住釋尊的忠告:「那些自食其力不傷害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祝福。」 幸福的要素 為了建立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人生,我們應該培養慈悲心,增進智慧。悲智雙運可以使人們達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們將成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們光注重智力發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們將變成沒有同情心的頑固智者。根據佛教教義,為了求取性靈上的自在,人們必須結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愛的鼓舞和知識的指引,人們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麼?慈悲是愛心、珍惜、仁慈和寬容。慈悲表現於對生靈的愛心和關懷,尤其是對處於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麼?智慧即是認清事物的本質,將心靈的高貴面發諸於舉止間。當一個男人遇見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見到她,他的快樂和滿足來自於她的出現。但是,當情況改變,他無法再見到她時,他不可以有不講理且愚蠢的舉止。畢竟,在人類經驗中包含了無法滿足的一面。假如他對她不存有虛幻的依戀和自私的執著,他就能從這種痛苦中找出相對的自由。在快樂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無法由感官快樂中找到快樂的感覺。只是這種愉悅是短暫的,而且無法提供永恆的幸福。對於這項事實的了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單純的,他們是一種心靈狀態,無法藉由我們周遭的事物,例如財富、權力或名聲而獲得。當人們畢其精力,累積超過他們所需的財富,直到發現儘管擁有全世界的金錢,也無法買到少許幸福時,他們才會醒悟和懊悔浪費了生命,但為時已晚。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追尋感官快樂和幸福是兩碼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無法提供人們永恆的幸福。而且,我們可以用金錢換取感官上的快樂,卻無法買到幸福。幸福的基礎來自單純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觀念。 除非人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否則無法感到快樂。心靈的平靜,只能藉修行和禪定來獲得。我們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經由自我分析和淨化心靈,我們與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現。這項工作並不容易,需要耐心、決心和毅力。 幸福猶如香水般;當你灑向他人時,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獲得寧靜、愉快的生活,請允許他人也擁有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據上述崇高的原則來調適你的生活,你無法冀望幸福與平和。同時,你也不應期望他人的感謝。戴爾·卡內基曾說:「假如我們希望獲得幸福,那麼,讓我們不再介意他人是否為我們的付出而感謝,只要衷心地給予他人你所擁有的。不知感恩圖報是很自然的,如同雜草般會輕易蔓延孳長;而感謝的心卻如玫瑰般,需要人們的培養、灌溉、愛心和保護。」 對於容易獲得的事物,人們很難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這些事物被取走時,人們才會產生感謝的心態。我們所呼吸的空氣和擁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被濫用。但是,人們不該像魚一樣,直到被迫離開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亞伯拉罕·林肯曾說: 「根據我的觀察,人們唯有決心使自己快樂時,他們才會感到快樂。」 我們不能希望只靠祈禱就能得到快樂,而必須努力方能得到這些祝福。對神的信仰和禱告是有益的,但是,當你出門時,別忘了鎖上門。因為誰也無法保證神會一直替我們看管著這幢房子。我們不應該逃避自己的責任。假如根據道德規範來生活,可以在現世築起一座天堂。但是,當違反這些規範時,在現世就會嘗到如地獄般的煉火。當人們不知如何根據宇宙自然的常規來生活時,常替自己招惹痲煩,不僅使自己縛手縛腳,更常感到一股不平之氣。假如每個人都能循規蹈矩地生活,那麼,不用等到往生就能享有天堂般的快樂。因此天堂與地獄就在現世。善行和罪惡在世間循環不止,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人類都無法確定「天堂」和「地獄」是否確實存在。對於這項課題,至今沒有定論。 天堂和地獄在何處?從前有位僧侶,他最有興趣的講道題目是「天堂與地獄」。有位皈依者卻對這位僧侶的反覆說詞感到厭倦。於是,某天他站起來說:「告訴我天堂和地獄在哪裡?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說謊!」這位僧侶向來是位單純的人,他在此時顯得相當害怕,他不但沒有回答,而且保持緘默。他的沉默使得這位聽眾更為生氣,他大叫著:「告訴我,否則我揍你一頓!」這位僧侶很快地恢復了他的機智,回答說:「地獄就在你身邊,而且帶著你的憤怒。」那位男士了解到真相之後冷靜下來,開始笑了起來,然後,他問道:「那麼,天堂在哪裡?」僧侶回答說:「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天堂和地獄之別,在於我們如何生活。只要是生物存在的宇宙角落,必定同時存在著天堂和地獄。 幸福在何處?我們往何處去找尋幸福?「在你內心」,佛陀如是說。無人會否認幸福是人類所渴望的,但幸福卻不是憑空可得。幸福是理性狀態,並非是生理上的嗜好和熱情。 對生活感到滿足的人,卻連襯衫都沒有:有位東方國王感到不快樂,於是向一位哲學家尋求忠告。這位哲學家建議國王找出全國最快樂、感到最滿足的人,然後穿上他的襯衫。經過長時間的找尋後,終於發現了這個男人——但他卻連件襯衫也沒有。 一位知名作家曾說:「假如你想要見見全世界最快樂和滿足的人的話,請看看那位穿著乞丐裝的王子。」 無法滿足的欲望是人們不快樂的主因,拋棄你的欲望,你將由不幸福中得到釋放。「我只傳授一件事,」佛陀說道:「人們受苦的原因和停止受苦的方法,就如同海水只有一種鹹味般,我的解決之道只有一途。我將指引你們一條道路,由此你可以由不真實走向真實生活,由黑暗處走向光明面,由死亡邁向永恆。」 平靜和滿足也是依個人需要而定;狗兒喜歡骨頭不喜歡青草,牛卻喜歡青草不喜歡骨頭。同樣地,有些人喜愛刺激的生活勝過寧靜;有些人卻喜愛安靜的生活勝過刺激的事物。某些食物對某人而言猶如天堂盛宴,但對某些人卻是有害的。能治癒某人的藥物,卻可致他人於非命。某些人的快樂,卻能夠擾亂他人的秩序。 幸福是種心靈的狀態,能夠經由己身修行來得到。外在的財富、名聲、社會地位和受人歡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暫來源。幸福的真正來源在於心靈,具有涵養的心靈,才能提供真實的幸福。某些人認為人們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平靜,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每個人皆能藉由淨化心靈來開發內心的平靜。 放棄世俗間會腐壞消失的事物,人們可以得到不朽的幸福感。 摘自《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