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體』。我們看這一節文,『今所出之體,而非華嚴全部,乃出當品別行一卷之體也。名雖有異,體即不殊。』首先要跟諸位說明,這個出。古人常常用這一個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呢?就是顯的意思,就是說明,有說明的意思。出就說出,給大家說出,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出來,出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看經論,古德常常用這個字。這個地方說出來的理論依據,並不是全部經的,而就這一章來說的,就是這一卷,末後這一卷,這是特別說明。 那麼這一卷呢,跟全經當然是一體的,不會是二體;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完全一樣,那又何必說這一句話呢,這話就是多餘的了,累贅的了。雖然一樣,裡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裡呢?這一卷,末後這一章,特別是以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理論依據,特別重視這一點。前面說了,這是以一真法界為體;而末後這一卷呢,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點,加了一個什麼呢?『性具三千』。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經裡面提示過,提示過一念三千。我們此地,你們同修們,看來還是蠻有福報的,因緣很難得,正講到這個地方;早晨有個同學來,送了一個圖來,一念三千圖,我們馬上就可以影印發給大家。這個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確是有感應,不曉得他在那裡找的來的這麼一張,早晨送給我看。我一看,正好講到這個地方,這就省事多了。 現在把它放大了,放大之後在這邊影印,馬上印好了之後分送給諸位,這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論雲,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論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一真法界性,性是體,體性。具足十法界;雖然具足,那顯與不顯是屬於事。譬如說,我們這個心是具足一切夢境,對不對啊?你天天會作夢嘛!夢是心變現的,具足一切境,夢境。夢境顯與不顯,那是緣,有這個緣,它就顯了;沒有這個緣,它不顯。其實夢境也不是無緣無故生的,佛在大經裡面講,夢境有四種因緣會作夢,就是心會現夢境。第一種是宿業,過去生中所造的。有時候夢中夢的這個境界,從來也沒有見過,也沒有想到過,為什麼會作這個夢?這一生沒想到沒見過,前生曾經想過做過,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種子起現行。 諸位要曉得睡眠的時候,不如清醒的時候,清醒的時候,意志比較容易控制;睡眠的時候,意志不能控制。不能控制,所以在多生多劫之前的宿業,有的時候會現行,控制不住會現行,所以會作很多奇怪的夢,有這些夢境出現。那麼第二種是妄想,心散亂妄想會作夢。這個妄想的時候,我們也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道理。那麼第三種呢,有預兆的夢,就是未來的事情,明後天的事情,或者幾個月以後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在夢中就出現了,是種預兆的夢。由此可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要不通三世,怎麼會預先有預兆呢?這個預兆就是未來的事情,怎麼未來的事情已經知道了?所以說是因果決定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第四種,鬼神入夢,鬼神來託夢,這個也是有因緣的。假如我們要是夢到過去的,或者是家親眷屬朋友,那地藏經上有,說得很明的。凡是夢到這些,都是他有困難,他有痛若的時候,想來求你幫助。那夢到這個,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曉得這個情形。那麼到第二天,我們可以給他念一卷經,或者給他念幾百聲,念一千聲佛號,給他回向,這個就是對他幫助。那麼還有他好像非常看到貧窮可憐,愁眉苦臉的樣子,可以誦經;在鬼道裡頭,也可以燒一點紙錢給他,這個是鬼神入夢的。 我在過去,好像是在大概總有二十年前了,我有一個朋友,他來給我說,他說他夢到他的鄰居。那個鄰居也是他的同事,鄰居的太太過世了,他在一個星期當中夢過三次,看他很苦,問他要錢,求他幫助。他就很奇怪,夢中的時候,忘了作夢,也忘了他死掉了,所以他還給她講,他說你怎麼會問我要錢?你沒有錢用,應該找你先生要才對呀!他說我先生沒有錢,求他幫忙。夢醒的時候;他是個基督教徒,他先生是個基督教徒,基督教徒不燒紙錢的,她一定落在惡鬼道,才沒有錢用。所以他就來告訴我,他一個星期夢到三次,都來討錢。我就告訴他,你給他燒點紙錢;燒了紙錢之後,再夢不到了,可見得她是來求幫助的,這是鬼神入夢,求幫忙的。所以夢境有四種,這個四種因緣。 所以心具足一切夢境,必須要遇到緣,它才起現行。那麼性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具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是一現九隱,一個法界現前,九法界不現前。但是在我們這個人間,我們能夠看到兩種,這個人法界是完全現前,畜生法界是部分現前,畜生種類非常之多,我們見得不完全,只見得一部分。那麼其餘八種法界我們見不到,這個是緣上的關係,那就屬於事造了,事造的三千。這幾句話不但說明這個道理,更要緊的是後面這兩句,依正本圓融,生佛無殊致,這個兩句話很重要。依正圓融也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天地與我是一體,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圓融的,這是諸佛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這是真實的。 而我們在這個圓融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把本來是圓融的,在我們現在不圓融了,變成無量無邊的障礙,這是錯誤,這個絕對不是真正的事實,這是迷的現象。生佛無殊,生佛是一體,生是講眾生,佛是講諸佛,諸佛與眾生是一體,是一不是二。因此佛度眾生,經上常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無緣是無條件,佛對於眾生愛護、慈愛,沒有條件的,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是一體,所以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可是我們眾生迷了本性之後,我們對一切人之愛是有條件的,喜歡他才愛他,對他才慈悲,不喜歡他,就討厭他,厭惡他,起了分別心了,那麼一真就迷失了。 下面有四句是描寫、形容心性的本體,『寂寥包博,虛曠沖深,總賅萬有,即是一心。』那麼這幾個字都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寂是寂靜,就是心性的真相,它本來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真性,本來是寂靜的,裡頭一念不生,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有一物,心就不清淨了。那麼我們修念佛法門,主要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寂靜的境界,恢復我們本來的面目,那麼這是應當要曉得的。包博是講它容量,無有一法不包;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老子也說,有容乃大。佛稱為大人,他大在那裡呢?他有度量,他能夠包含,沒有一樣,他不能容。 那麼在事相裡面,常常用海來作比喻。大海,它能容量,它什麼都可以容,什麼都不嫌棄,決定是清淨平等地包容,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地藏經裡頭,把心比作地;地也是能包容,好的、醜的、香的、臭的,它都能包容,它不排斥,它不拒絕。所以我們心要如大地,能容萬物,能生萬物,所以菩薩的心都用大地來作比喻,菩薩心地。那麼在整個菩薩修學階段當中,你看三賢位的菩薩,那心量當然比我們大;其實,我們從別教上講,他還沒見性,別教的三賢菩薩沒有見性。那麼登了地了,十地菩薩了,他為什麼叫地了,心如大地,他到這個境界了,所以稱登地。我們心對於一切法,還有一法不能忍受,不能夠容納,你的修行功夫證明決定沒有登地,不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初地以上的。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心如太虛,心如大地,無有一法不包,無有一法不容,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念佛法門直接了當,修這個一心。 那麼底下幾句話,統統是說明這個境界,我們把它念一念,這幾句很重要。『性絕有無』,性就是性體,真心本體,這個裡頭沒有有,也沒有無,連抽象的概念都沒有。『相非生滅』,相指一切萬相,諸法實相,不生不滅,這是真的,一點都沒有錯。但是這個非常非常難懂,我們明明看到花有開有謝,人有生老病死,怎麼說不生不滅呢?我們常講,有情有生老病死;無情裡面,像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這個說是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來說,不是真的。所以佛說法,他是以真俗二諦說法度生,說真諦,那就是他的境界,跟我們講真相,諸法實相。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才不得已講俗諦,俗諦隨順眾生,叫方便說,隨順我們的常識,隨順我們的知見來講的,那就是俗諦,這是我們在佛法裡頭常常看到的,我們很容易接受。 但是這個是假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這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是一切相不生不滅。那麼佛在法華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菩薩要入這個境界了,就叫得無生法忍;法是一切萬法,拿我們現在歸納的時候,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自然現象,都要包括在裡面,一切法;這一切法不生不滅。你要是證實了,真正見到了,那麼你就叫得無生法忍了。忍這一個字的意思,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佛這樣說,我同意,佛這個說法,我贊成,我認可。為什麼呢?佛說的,我也見到了,我也證明了,證實了,所以忍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面,就是心對理論境界決定不動搖了。那麼證得無生法忍,決定是見性的菩薩,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雖然是講證得無生法忍,那是初證,並不是深證。 如果講到深證,像仁王經裡面所說的,那個地位就相當高了。仁王經裡面,把五十一位菩薩,它分作五忍,分作五大類。無生法忍是第四大類,這個裡面有上品、中品、下品。上品的是九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下品是七地菩薩,這是無生忍位,你看看這個地位多高。無生忍位再上去,叫寂滅忍位,那是如來的境界了;也有三品,下品的寂滅忍是十地菩薩,叫法雲地,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是如來果位上,這是仁王經裡面講的無生法忍。這個地位太高了,入這個境界,真正見到諸法實相,相非生滅,沒有生也沒有滅。『莫尋其始,寧見中邊。』沒有始終,沒有內外,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迷之則生死無窮』,迷了諸法實相,迷了一心,這才有六道輪迴,這才有無窮的生死。『解之』,解之就是你覺了,你要是覺悟了,『則廓爾大悟,諸佛證之,妙覺圓明,現成菩提,為物開示。』這是講覺悟,解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徹大悟。諸佛,這個諸佛裡面的含義很多。 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他有一本金剛經講義,那真是權威的註解。這些人都是我們學佛的模範,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一生專門研究一部經,他這個金剛經註解,自古到今,金剛經的注子,他是第一權威,他用的時間多啊!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搞金剛經。他提倡的,他的口號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是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那也是真正往生西方世界了。 他的女兒,現在在紐約,恐怕也有八十歲了。我們見面,她常常談她爸爸的事情。她說她年輕的時候,她爸爸學佛很虔誠,往生瑞相很好,那個時候她自己不相信,現在想想很有道理,但是怕自己功夫不夠,沒法子往生,現在很著急。學佛一定要趁年輕,你看看自古以來,修行證果的人,都是年輕人;年紀老了,沒有法子了,老了,不行了,修道沒有本錢了。打個佛七。嚴格地講,佛七是七天七夜一句佛號不斷,年輕有這個體力,行啊!年老了,不行啊!念了一天就累了,第二天沒有精神了;參禪也是如比,須要體力。六祖大師開悟證果的時候,二十四歲。所以你看看佛教史裡頭,修行證果的人,一般都是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後很少很少,有還是有,太少了,大概百分之八十都是四十歲之前,所以你們年輕要努力,你們本錢很厚。 這個諸佛呢,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講的,就是圓教,從初住到如來的果地,一共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都叫做諸佛,為什麼呢?初住菩薩就可以示現佛身,修普門品裡面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你不能說他不是佛,他能示現佛身。所以從圓教初住起就叫做佛,那麼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等覺、妙覺,所以四十二個階級統統叫佛,這個諸佛是這樣叫法的。說到觀音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楞嚴經上的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這個諸位要曉得,他就是以初住菩薩的身份出現,為什麼呢?剛剛證得,他是講他修證的方法。 那麼從耳根圓通,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從這裡證入的,所以那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身份。那麼在華嚴經裡面也有,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上的,一看你就曉得;第七回向,是以第七回向位的菩薩,這種身份示現給善財童子看。那麼普門品裡面所講的,等覺菩薩,可見得觀世音菩薩,他可以示現各種不同,淺深高下不同的境界來接引眾生。那麼這個諸佛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諸佛證之。那麼底下又講,妙覺圓明,這個妙覺是等覺之上,這個是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佛果,前面諸佛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現是示現,現成菩提,就是示現成佛,像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降生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為物開示,這是教化眾生。 為什麼不說為人呢?是為物呢?如果說為人,這六道裡頭只有人道有分,其餘五道沒份。為物,那這六道都有了,不但六道也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了,九法界統統包括了。物,包括的範圍大;人,包括的範圍太小了,只能包括一道。所以物,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動物嘛!也包括在裡面。如果說人呢,那其他的不能包括了。所以佛教化眾生是每一道、每一類,他都去的。他教化那一道、那一類的眾生,示現同類身。佛要教化人,一定示現人身;佛要教化畜生,就示現畜生身,跟它同類;那麼他要教化惡鬼,就現惡鬼身。 你看放焰口;我們星期天圓滿那一天記住,這是我們大專講座也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最初你們同學們提議的,很難得,我覺得不容易。一般大專講座圓滿,舉行一個同樂晚會,或者去郊遊一番,你們同學不肯,要放一個大蒙山祭祖,太難得了,太好了,所以以後我們每一次大專講座圓滿,都放大蒙山祭祖,這個很好。那麼放大蒙山祭祖,我們這是供一個牌位,焦面大師,那是鬼王。放焰口的時候,做一個紙的鬼王,青面獠牙,看到很恐怖的,那是誰呀?觀世音菩薩,在惡鬼道現鬼身,他到那一道就示現那一道身,示現鬼王的身份,在惡鬼道里度惡鬼道的眾生。在天上,他就示天人的身份,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為物開示。 那麼下面文就不必念了,這個自己去看去。再看第十三面第一行裡頭講到『性具三千,言三千者,假名一千。』『實法一千』,『國土一千』,這個裡頭又有理具,又有事造。圖印好了之後發給同修,這一段也就不必講了,表裡面列得很清楚,一看就明了了。我們現在看十三面倒數第三行,它的小題目是『明決微疑』,明是顯明,決是決斷,疑是疑惑。因為聽了前面所說的恐怕還有疑惑,疑能障信心,能障礙信心,所以一定要斷疑生信。大師很慈悲,惟恐我們疑心不斷,所以特別為我們解釋。『此品是華嚴經最後之一』,最後的一章,這一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而我們現在所讀的,是這一品裡面最後的一章。『原名入法界品』,這個原名是講六十華嚴跟四十華嚴,這個品題都叫做入法界品。 而在四十經裡面所翻譯的,沒有用入法界,而是用『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法界簡略,那麼這個題目詳細。不思議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賢行願是能入,前面說過了,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入通能所。『既是華嚴,宜但用法界二字為體,足矣。』就可以了嘛!『何須前添一真,後加性具三千呢。』疑問就在此地。如果講全經,全經是以法界為體;那麼講到這一部分,講到最後一章,或者講到最後這一品,那麼在法界上,上面加一個一真,後面加一個性具三千,這個就是與全經同裡頭又有一點點不同,有一點不同,特彆強調性具三千。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有理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理由,這就底下所說的,『以別行品』,別行品就這一卷,就是四十卷這一卷。這一卷是清涼大師翻譯完成之後,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所以如果說是沒有時間,沒有能力讀全經的,你念這一章就好,所以這一章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所以這一章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稱之為別行品。 那麼它的殊勝在那裡呢?『貴在願王,導歸極樂。而願王導歸,是此卷之妙宗。』這個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依據,是從此地建立的;華嚴經最後是歸西方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妙宗,宗就是修行的方法,所以宗是宗旨,是講修行的方法。妙是最殊勝的、最微妙的,一切法門裡頭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好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妙的,這是講修行方法。所以如果,這是講真話,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不知道選淨土,不能死心塌地修淨土,真的,像印光法師所說的,這人福報不夠啊!能夠真王選擇淨土,死心塌地修學,而沒有疑惑的,這個人是無量無邊的大福報,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過去跟諸位說過,我對淨土的相信是華嚴經得來的,我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經,我的心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如果不講這麼多年的華嚴經,雖然信淨土,信心不堅固;這個堅定的信心,清淨信心,從華嚴經上生的。我自己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所以我也發願這一生專門講華嚴,講彌陀經。 我現在,我今年六十歲,六十以後別的經不講了,只講兩部經。而華嚴呢,我只講四十華嚴,八十也不講,只講四十華嚴,只講彌陀經要解跟疏鈔演義,其他的都不講了。如人請我講,他可以請別的法師去,我自己不講,為什麼呢?我要好好地修淨土,講也是講淨土,修也是修淨土,自行跟化他,合而為一,要辦自己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幾句非常重要。『宗非體而不立』,立是建立,特別是信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怎麼樣能夠建立?一定要懂得體,換一句話說,一定要明白一念三千,特別是性具三千,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真正了解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你對於西方淨土才沒有疑惑。 那麼這個很有感應,你們這個今天早晨,你看人家送來;這是香港一個居士,我是去年在香港講經,有一個居士送了廿幾本佛法的小冊子,都是民國二、三十年,大陸上這一些法師居士的著作,非常地珍貴。現在這些小冊子都找不到了,很難得到。那有心人他收藏的,我從香港回來的時候,他全部送給我,要我翻印流通,所以現在我帶回來的時候,重新再給它翻印。那麼現在也是準備印這個小冊子,今天早晨拿來給我看,我順手一翻,就翻到這一章,馬上就把它影印出來,先供養諸位,這是有感應。『意顯』,意思是顯『生佛之假名』,這就是一千假名;『五陰之實法』,這一千實法;『淨土之依報』,這一千的國度,三千就從這個來的,『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常言說得好,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說得沒錯,但是很難懂。如果你懂得一念三千,這兩句話你才能體會得到,淨土與彌陀也是我們自性顯現的相分,不是外面來的。既然是自性的淨土,那有不能生的道理,當然得生,所以我們生淨土的信心具足。 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好比這個地方是你自己的家,你自己家你當然可以能去嘛!你不願意回家,有什麼法子呢!你願意回家,決定沒有人拒絕你,要明白這個理,你這個心就沒有懷疑了。不要以為我過去造的罪業太多,像我這個罪業的人還能往生嗎?恐怕到那裡去,阿彌陀佛把我趕出來了,不會的,你不要有這個懷疑,你有這一念懷疑,障礙你自己生淨土。你看佛在觀經裡面所講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那是講下品下生的,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我們雖然造罪業,還沒有造那麼大的罪,所以諸位不往生則已,要往生絕對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你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你們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以上,不會是下品下生,這一點要曉得,自己一定要有信心,這一生決定生淨土。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這是出來觀光旅遊,娑婆世界是一站,我們在此地是過客,客人。這個世界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所以用不著去留念,用不著去操心。換一句話說,必須要看破,一定要放下,你才得大自在,才能成就西方淨土殊勝崇高的品位。淨土往生,我從學佛以來,親耳聽人說的,就是現前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我知道有四個,往生很自在的,其中有一個是站著往生的,統統都是預知時至,實實在在的瑞相了不起。為什麼有這種成就呢?放得下,心裏面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毫無牽掛,他成功了。有一絲毫的牽掛,那就是障礙,就是痲煩,所以要一切放下。放下的人真正有福啊! 放不下的人沒福。 那麼下面就說出真正的目的了,這個就是叫『修淨業的人,而讀誦此經,庶幾不起外求之念。須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異名。』我們這一段就念到此地。底下一段呢,這是講明宗,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接著看『前顯體,顯性德』,你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今明宗,明修德』,就是說明修行的方法。『性屬於理,修屬於事。』我們今天在事相上,應該如何來修學,然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看底下第二個小段『正明宗』,『宗,趣也』,趣向,就是方向、目標。不能沒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所有的修為到後來沒有結果。你有方向有目標,它將來有結果,這才是真正的殊勝,真正的難得。 那麼在這一段裡面也有幾句重要的話,倒數第五行第二句,這一句非常重要,『此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宗』,這一句諸位要牢牢地記住。以後人家問,普賢行願品,我們現在流通這個別行普賢行願品,它的宗旨是什麼?這一句是它宗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宗旨。末後有幾句,我們也念一念,『須知極樂世界為法界藏土,亦即稱性之淨土也。以稱性願王為因,即是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以稱性極樂為果,即所謂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個幾句與楞嚴、與圓覺,完全相同。楞嚴跟圓覺,是禪密修法最高的指導原則,我們念佛不例外;而且這個方法比禪密還方便,還穩當,隨時隨地都可以修,實實在在適合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真的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妙絕了。 你要是不讀華嚴,真的,不容易接受淨土,所以弘楊淨土從那裡入門?從華嚴經入門,大家沒有話說,他這真正能相信了;華嚴是理論講得透徹,我們信心容易生起。好,我們現在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