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出家的誤區--[釋了幻]婚姻與佛法


時間:2008/10/11 作者:明華居士

1、出家的大體情況一個人要舍俗出家,過另一種生活,也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容易事。佛教是講「因緣」的,出家人各人都有各人的因緣,決不相同,但大體分析歸納起來,卻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為破解生死真諦,追求人生真理,聞道則喜,不惜身命者。這樣的出家人很少,但卻是楷模和榜樣。他們的事跡往往給後人以極大的激勵和鼓舞。如現代高僧虛雲、倓虛、太虛、印順法師等。二是出於對佛教的真心嚮往和喜好,並對世俗生活發生厭倦者。這樣的出家人數量較多。三是在世俗生活中遭遇挫折,遁入佛門,尋求解脫者。這樣的出家人在僧團中占有一定比例。四是將出家作為生存之道或一種社會職業的,個別的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圖者。2、未婚者出家的誤區身處於滾滾紅塵的學佛青年,究竟要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呢?或是出家生活為道場?這是一部分居士十分困惑的問題。一般而言,對絕大多數學佛青年,選擇婚姻、家庭做為修行的道場較為合適。學佛青年若宿根深厚,人慾淡薄,無情愛因緣,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可以嘗試選擇出家修道;但不宜馬上出家,最好用一段時期來了解與實踐,看自己是否適應寺廟生活。一些到寺廟出家的居士,由於對寺廟過於理想化,開頭十分積極,幾個月下來,則煩惱叢生,最後還是回了家,這部分人以城市青年居多。還有一些青年居士,他們大學畢業,為出家而入寺廟,但最後卻選擇了即不出家,又不回家的方式,幫寺廟做事謀生;或從甲廟到乙廟,不斷更換,幾年下來,幾乎走遍大江南北。其學有所長的專業,則早已荒廢……。剛走上社會的青年,最好先工作幾年,以報國家、家庭培育之恩,並熟悉世間法,然後再出家也不遲。這期間,也可觀察審視世俗生活,究竟對自己有多大的誘惑,若心不貪戀,則出家較為可靠。切不可一時衝動,剃度出家,最後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個別的甚則演變成「佛油子。」如果有情愛因緣,或愛欲心較重,這種情況宜於戀愛結婚。男女雙方都學佛,當然最好;因為常見一些家庭,婚後因信仰不同,而生出種種矛盾,甚至很長時間雙方都無法溝通。如果一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漸漸引導,使其接受佛法,雙雙修學。雙方若已決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雙方相互照顧互相鼓勵,在此生結善緣,使雙方感情生活和諧,建設佛化家庭。。3、已婚者出家的誤區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已婚者也心存出家念頭,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1)、未婚前已入佛門,中年之後滋生出家之念;(2)、婚後學佛,頗感人生苦短,萌發出家之想;(3)、家庭存在諸多矛盾,故希望走出家之路,以解脫(擺脫)煩惱。近十餘年來,在佛教中出家為僧、尼的人數持續增長,每年僅漢傳佛教受戒人數,平均為3000人以上;其中已婚者占相當比例,他(她)來自城鄉各地,不乏幹部、職工、知識分子。以四川色達五明佛學院為例,全學院僧尼最多時達八千餘人,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佛學院,其中漢族僧人就達500餘人,分別來自除西藏外的二十多個省、自治區。已婚者的出家,有的很順利,特別是全家皆學佛的,還會得到相互妥善的幫助,包括精神、資金的支持;甚至還有夫妻雙雙出家的。但有的則不那麼幸運,除了遭至反對,還遺留下一些現實問題:如工作移交、經濟財產、老人贍養、子女問題。總之,已婚者出家,會程度不同的給家庭帶來一些影響,故應處理好善後工作。當事人應冷靜、理性,確保自己行為非一時衝動之舉。必須將有關家庭事宜處理妥當,方可出家為僧(尼)。如果因緣、條件不具備,則不要勉強出家,以免增添諸多煩惱。我認識的兩位W姓中年居士,兩人是姐弟,各自都有一個不錯的家庭,但兩人自入佛門十餘年來,皆有出家的願望,並便盼望自己的孩子,早點畢業、工作,以便出家。待孩子都參加了工作,與家人商議此事,不料均遭強烈反對,W(弟)居士欲強行出家,不料其妻以死要挾,爆發了一場家庭大戰,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作罷。其姐也不只一次向我諮詢:「老頭子(丈夫)堅決不準我出家,怎麼辦?」我答言:那就在家修行囉!其姐:那怎麼行?在家修不成功,只有出家才修得成。……出家的情結,有時會演變成強烈地執著,並影響到我們的人生觀及婚姻家庭生活。想要出家的居士,一定要真誠、認真、冷靜地面對此事,這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如果沒有足夠的決心和勇氣,以及具足的因緣福報,一般人是走不到頭的。實踐證明:不是每個人都能出家,出得了家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