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夫妻矛盾:將心比心,換位自省,「恕」是永恆的「善與誠」
《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新書道術》:「以己量人為之恕。」
其意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是君子要終生踐行的呢?』孔子說:『只一個字,就是恕啊!自己達不到的,不要去要求別人。』」《新書道術》中也說:「將心比心就是恕。」
和我的愛整潔、凡事一絲不苟、喜歡安靜相反,我先生是個邋遢、不拘小節、喜歡熱鬧的人。可以想像,兩人之間的口角常因此產生。那天,先生又要出門參加什麼聚會,我氣不打一處來,「我真想不通,好不容易休息,在家安安靜靜地看看書、養養神多好,天天和你那幫狐朋狗友一起胡侃有什麼意思?你身上的那套衣服,都快成炸油條的了,你也不嫌丟人!」
一向喜歡調侃的先生不緊不慢地反擊:「你認為穿得乾乾淨淨、在家一個人呆著是幸福;我呢,和朋友一起海闊天空閒扯時最高興,隨隨便便的衣服穿在身上最舒坦,和你一樣在家悶著我會心裡發慌,穿著你覺得體面的衣服我就感覺是要去相親,你覺得幸福的方式在我看來就是受罪,不是很簡單嗎?」
那一刻,我忽然發現了「恕」字裡那獨步古今、孤拔寰宇的美,用它來解釋「善」簡括精當。「恕」字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我們最熟悉的與人交往和相處的準則,它著重提醒我們要儘量地將心比心,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它延伸出來的是親密關係中最容易違反的準則:己所不欲,也勿施於人。把你自認為是幸福和快樂的方式強加於人,希望別人按著自己的生活方式活是對別人很嚴重的侵犯。孔子的一個「恕」字裡涵蓋了真正的善良與真誠,由此引發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更高一級的精神品質,它的高級在於:首先,它認定在價值多元的時代,生存無定式,幸福是心境。其次,它體現了人和人交往和相處中最寶貴的東西——彼此的尊重。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生活方式,但我願意尊重你按自己的標準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因為,那些由不同方式、不同境遇、不同追求帶來的留在我們各自臉上的笑容是一樣的美麗。
【點評】好一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想看,是不是有很多次,你因為想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遭遇到了抵制和反彈?又有多少次,你因為被對方強加的道理、做法惱怒不已?能夠換位自省,將心比心,方可在按自己的想法、習慣行事時,不傷及對方。這,應該也是一種和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