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偷菜」是偷盜嗎?我發一段文章。然後大家根據文章的內容,自己去判斷是否算偷盜。離不與取學處,有時也譯為不偷盜戒。也就是戒除偷盜的學處。不與取,巴利語adinnàdàna。由adinna(沒有給與的)+àdàna(拿取)組成。凡是任何屬於他人所有之物,未經物主的允許而取為己有者,即是不與取。具足四個條件即構成不與取,即:1.屬於其它人類所有的物品;2.明知為他人所有之物;3.以盜心;4.偷取。在律注《普端嚴》和《疑惑度脫》中解釋,「偷取」一共包括了二十五種方式——由五種五法所構成:一、種種財物的五法;二、一種財物的五法;三、親手的五法;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盜取的五法。一、種種財物的五法:所謂的「種種財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財物。1. 占取——即霸占他人的田地、房子等。2. 搶取——例如搶取挑在肩上、頂在頭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3. 奪取——他人將財物放在附近,他對主人說:「把這財物給我」等而奪取。4. 破壞威儀——即有人正在搬運財物,他連人和財物一起帶走。當搬運者第二腳離開原地時,此人即犯偷盜。偷其它動物也是一樣。5. 離開原處——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財物拿走,或移動離開原處。二、一種財物的五法:對有主人的奴婢、僕人、動物,以占取、搶取、奪取、破壞威儀、離開原處的方法,為一種財物的五法。 三、親手的五法:1. 親手取——親自偷取他人的財物。2. 教唆取——命令他人說:「你去偷某某物品。」被命令者在偷取時,自己也犯罪。3. 投擲——自己站在關稅處內,將應稅物往關稅處之外投。4. 獲得利益——命令他人:「如果你看到有財物就偷取」等。5. 放棄責任——在霸占他人的土地等,或奪取他人的財物時,當所有主認為:「這已不是我的了。」而放棄其所有權,即犯。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payoga)也可譯成努力、加行、方法。1. 前方便——在命令「你去偷某財物」時為前方便,但在被命令者偷取時才犯罪。所以命令是前方便。2. 俱方便——由離開原處為俱方便。例如為了占取田地而轉動、移動柱子等。3. 共謀取——即和其它人商量、討論後,共同策劃而偷取。在共同策劃之後,任何一個同謀依他們所約定的而偷取,則所有的同謀皆犯。4. 作約定——即在命令他人偷盜時,約定了偷取的時間,如「你在下午偷取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約定的時間偷取,命令者才犯。5. 現相——在命令他人偷取時,以閉眼、手勢等作信號。五、偷盜取五法:1. 偷盜取——即是以小偷的方式而破壞門窗等,趁主人不在時偷取。或者以吃秤兩、偷尺寸、偽幣、偽鈔等詐欺而取。2. 強迫取——以暴力奪取他人的財物,亦即搶劫、掠奪;或者運用權力魚肉(壓榨)人民。3. 遍計取——即是在偷取之前,先預謀所要偷取的財物,如衣服、錢財等,但假如看到其它財物則不偷取。4. 隱藏取——先隱藏了所要偷取的物品,過後再來偷。例如:在看到了別人丟失的戒指時,先用腳踏入土中,或用塵土、樹葉等覆蓋,等主人遍找不著後再回來拿取。5. 取籌——即調換籌碼、簽、券等。例如:在用籌碼等分配物品時,他為了獲得更好的物品而調換籌碼等。[2]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1. 己物想——誤以為是自己的而拿取了別人的物品。因為沒有盜心,所以不犯。2. 親厚取——拿取親厚者的物品。有五種條件構成親厚者:a. 相識——曾見過的朋友;b. 同伴——共事的感情牢靠的朋友;c. 曾說——曾經這樣說過:「我的東西你有想要的就拿去吧!」;d. 還活著;e. 當他知道我拿取時將會感到高興。(Mv.356)3.暫時取——在拿取之時想:「我將會歸還」、「我將會補償」而暫時借取。4.糞掃物想而取——在垃圾堆等看到物品,想:「這是沒有主人的丟棄物」而拿取。5.瘋狂者。6.心亂者。7.極度痛苦者——處於極度痛苦的狀態而什麼都不知道。——《五戒釋義》 瑪欣德尊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