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金剛經》知識4


時間:2014/3/4 作者:佛在相對論中

1.正確對待不良心態:對於不良念頭,我們往往是壓制,但是壓制也是錯誤做法(就像壓制敵人一樣),是不良心態(做人要以善為根,不要用不良心態做事),所以越壓制,不良心態越積越厚。當有這個心態時,首先我們不應該逃避這個心態(說自己沒有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去勇敢承認(去勇敢承認對別人非分之想也是對的),然後認識這個想法是從空出生出(讓人不舒服),應該復歸於空(這個讓人舒服)。可讀《金剛經》了解這種錯誤想法的產生來源與根治方法。

這是不是無生法忍呢?

2.不住相拜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對於想見如來的態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不執著於如來的相而生起拜佛的心,因為執著會生煩惱心。

人們往往拜佛是為了名利,升官,但何時清淨過?拜佛是為了達到唯心目的,是為了從我們的內心深處有個清淨心。

用清淨心來享受物質生活,內心平靜下來才能知道物質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這才是享受。

3.不住相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因為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即使住而生其心也是非住。

4.方法不實:方法也是會成住壞空的,所以方法也是虛幻不實的。佛祖當年講法,現今佛法被世人遺棄,已經不怎麼管用了,佛祖留給我們平凡人最多的只是印象好。所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5.幹事首先有顆平常心:人們讀其他的佛經往往是能更快成佛,但佛門萬相為空,貪執佛經也是錯誤的(所以佛祖說法尚應舍)。所以沒有一顆平常心對待讀佛經,即使讀再多的佛經,只會陷的(貪著)更深罷了。把讀佛經認為是自己的平常事(這句話是從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中悟出——菩薩讀佛經那是平常事)。

6.事與願違(告訴我們要有個好心態):為什麼我們會事與願違,應為不想事與願違,但不想(厭惡)也是罪,也要有懲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而生其心,就會不厭惡而生其心。不厭惡,自然對這件事的結果不那麼在意了,事與願違的心態就消失了。

高興(好心態)做事,好心態等結果,我們自然不會事與願違。

執著回生厭噁心。

7.聽法:佛祖講事實,不講故事。佛法難講,也不能全怪佛祖,不取於相其實也告訴我們聽法時也要不執著於法相。

佛祖講佛法也是儘自己的本分而已。

如何講法:想著這只是自己的本分之事並且不執著於法相,就能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知道佛祖講法只是為了救眾生而已,沒有私慾。

8.萬法有度渡有情:佛法有度,個人所悟的清淨心有度,同理般若法有度,我們應依照個人的能力需求而各自選取其度。有度是指每個人悟性有深淺,渡有情是指不論這能力深淺都能得渡。

9.唯心主義心法:佛教在講唯心主義,可以從這一點可以很快了解出色相皆空(既然是唯心的,就不要執著於色相了),首先不要被外在事物擾亂你的清淨。然後通過修煉心法,練到內心一絲不亂(萬相皆空),練到般若智慧。

不出世修煉心法能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物質生活,同時也能達到修煉目的。

有一個唯心主義的意識,是讀所有佛經的基礎。

10.真菩薩: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明真是菩薩:若成為了菩薩,但並不認為自己是菩薩,認為自己只是普通人,只是眾生。這樣戒驕戒躁的菩薩,如來說他才是真正的菩薩。

11.《金剛經》中住就是著的意思,執著會生厭煩心,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了。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