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克制怒氣就要忍,這個「忍」,上面是一個刀刃的「刃」,下面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才談得上忍?就是說當刀刃割在你的心上的時候,才談得上忍。平時你對我好,我對你好,大家都是彼此稱讚,這個時候談不上忍;只有你遇到不可思議的人,遇到了不該發生的事,這個時候能夠忍,能夠克制住不發脾氣,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所以這個忍也有不同的層次。第一就是「力忍」,也就是說我今天學會了,我們聽了老師講,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去發脾氣;別人對我不好,我也克制住自己不去報復,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叫「忘忍」,也就是宰相肚子能撐船,別人對我的不好,我轉頭即忘,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就像我們《弟子規》上所說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相報」。但是別人對我們有怨、有恨,我們不要把它記在心上,總是忘不掉。所以有人把我們的心也比作一個垃圾筒,說我們的心本來是純淨純善的,就像這個垃圾筒一樣,它從商店裡買回來的時候,也是很純淨的,為什麼變成不淨了?就是因為我們經常把垃圾往裡面扔,久而久之,這個垃圾筒也變得骯髒不堪了。所以我們的心都是純淨純善的,我們經常記載別人的過失、別人的不善、別人的過惡,久而久之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承載別人過失的垃圾筒,首先受害的是我們自己。第三要「反忍」,也就是說,這個人他對誰都很好,他也在學習傳統文化,為什麼他偏偏對我不好?那肯定是我有對不起他的地方,或者是我有做得不到的地方,所以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弘揚傳統文化的人,他學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心法,就是說這個事做得不滿意,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我們應該馬上回過頭來反省自己。講到這裡我也想到了我們廬江文化中心的一位張曉冬老師,他在海南監獄講課的時候,下邊兩個服刑人員就吵起來了,張老師就對這個服刑人員鞠了一躬,他說:「對不起!都是我講得不好,大家沒有聽進去。」他這樣反求諸己的態度,感動了在座的服刑人員,大家就不好意思再吵架,還都紛紛的給他鼓掌。第四就是「觀忍」。《金剛經》上有句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實我們昨天發生的事,不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已經過去了;又像肥皂泡一樣,是虛幻不實的;又像閃電一樣,是短暫的、瞬間的事情。既然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就應該讓它過去,不要再把這些恩恩怨怨記載在自己的心裡,然後每想起一遍就懲罰了一遍自己,讓自己很不開心,別人可能還不知道。第五叫「喜忍」,也就是說別人對我不好,對我無理取鬧,甚至來指著鼻子罵我,我還很高興,為什麼?太好了,又鍛鍊我忍辱的機會了。所以對於學傳統文化的人來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都是提升自己境界的機會。「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遇到一件看似不好的事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它就是不好的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這個好壞之分在哪?在於你的心,你如何把在一般人看起來不好的境緣轉變成好的境緣,這需要真正的智慧。第六叫「慈忍」,也就是說對於別人做的惡事,我們不僅沒有打擊報復,反而提起了自己幫助他、成就他、提升他的這種信心。像我在看蔡老師的《弟子規》的時候,看他講了一個故事,說有的年輕人還沒有走上社會,就做出了很多悖逆社會的行為,譬如說看到很多富貴人家的車子停在那,他上去給它畫個兩道,或者給它潑上點油,甚至把它燒掉。如果我們是這車子的主人,可能就會很生氣,覺得這樣的孩子真是太沒有教養了,做出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的確這些孩子真的是沒有教養,這也不是他們的錯。我們想一想,這個孩子可能是早年父母離異,沒有接受良好的教導,更沒有人教導他《弟子規》。那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看到好的教育,馬上就不惜花重金讓他去學習;知道《弟子規》好,就不遠萬里趕來學習。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兒女的照顧是無微不至,我們再想一想這些孩子,從小就沒有人照顧他,他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他感受不到這個社會的溫暖,他一到社會就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對立的感覺、想報復的感覺。所以我們說一切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你能夠看到這一點,你不僅不想去報復他,而且還提起一種仁慈的心去幫助他、去提升他。這幾個忍是我們克制怒氣的幾個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慢慢的去體會。這也正如有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中」所寫到的,他說「要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你應自立;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我們平時覺得自己修養很好,你看我從來不發火,見到人都是一團和氣、笑臉迎人。那是因為什麼?那是因為你沒有遇到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當有一天突然有一個人,走到你的面前指著鼻子罵你,對你無理取鬧的時候,你還能夠對他保持微笑、保持耐心,這才體現了一個人真正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