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86集)


時間:2014/10/10 作者:果林果梅

老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開始。

學生:《圓滿的人生》,上果下清公老和尚澳洲昆士蘭大學九月二十八日開示,弟子妙音根據錄音恭敬整理。

諸位善知識:今天非常歡喜,受昆士蘭大學佛陀教育學會以及孔子學院的邀請,為大家講講佛法,題目是「圓滿的人生」。我們要怎麼來成就圓滿的人生?將來能夠成佛的話就是最圓滿的人生了。怎麼成佛?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這四句話我們要能徹底做到,就能成就圓滿的人生。下面我們就一一來加以解釋。

一、真為生死。我們眾生無始劫以來,都流轉在三界的生死苦海當中,頭出頭沒,頭出的時候就表示生在三善道,生天做人;頭沒的時候就表示生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假如生到三善道,就好像我們的頭出來大海面,比較快活一些;假如墮入三惡道,就好像頭沒入海水裡邊,那就受苦了。所以眾生無始劫來都是輪轉在三界六道苦海當中,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輪轉不歇。所以我們修行的目標真正為了了脫生死,假若不是為了真正了脫生死,我們聽善知識的種種開示都變成戲論,沒有益處。所以真正為生死的心,我們要非常的懇切。生死是怎麼樣?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無論是地位怎麼高的、多麼的富貴,到死的時候仍然要死,所以死亡不分貴賤、不分老少,無常到來就走了。所以我們要警惕,在死亡的日期還沒到來以前,我們就要努力修,修行真正為了了脫生死。

二、發菩提心。我們自己有生死,一切眾生也都有生死,除了我們自己了脫生死之外,也要幫助眾生了脫生死。我們要稱性發起廣大菩提心,使令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都能夠了脫生死,所以就講到發菩提心。如果只為自己了生死,不為眾生,這個就是自了漢。所以我們要發心,除了我們自己了脫生死外,也要發起廣大菩提心,使令一切眾生都能了脫生死,這個才是菩薩的心腸,菩薩就是自利利他。所以我們也要證入真如本性,發起廣大菩提心,不光是求自己了脫,要自利利他。

儒家孔夫子說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有大乘的精神。在《大學》說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什麼意思?明德就是我們眾生的真如本性,眾生的真如本性被五欲六塵種種的煩惱境界覆蓋住了,所以本性顯現不出來,假借修行的功夫,將我們真如本性的光明顯發出來。我們眾生的真如本性就如同一面大鏡子,而鏡子蒙上種種塵垢,所以我們通過修行把鏡子上的塵垢逐漸去除,最後將真如本性徹底顯發出來。我們真如本性顯發出來,也要幫忙眾生顯發真如本性,所以明明德後也要親民,親民就是教導眾生光顯真如本性。而自利利他達到最圓滿的境界,止於至善。所以儒家也是如此講求。孔孟的學說就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基礎,大乘佛法就是為了了脫生死,自己了脫生死,也幫助眾生了脫生死,徹證真如本性,最後都能成佛,這個就是我們圓滿的人生。所以除了自利以外,也要幫助眾生能夠了脫生死。

而講到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做分段生死,第二種叫做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有見思煩惱,所以我們眾生就有分段生死;另外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所以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是三乘聖者的生死,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境界的轉易,安立一種名稱叫做變易生死。將分段生死了脫了,成就阿羅漢果;將變易生死了脫了,就成佛了。所以修行要真正為了了脫生死,而且發起廣大菩提心,使令一切眾生都能了脫生死。「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之後怎麼修?

三、深信切願。要深信切願持戒念佛,對淨土法門要深信不疑。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世尊開示,假如善男人、善女人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能夠好好持阿彌陀佛的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來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都成為不退轉的菩薩,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而共同聚會在蓮池海會上,跟良師益友把臂共行。

極樂世界都是良師益友,要找壞知識都找不到,都是善知識,善知識天天教導我們如何增長福德智慧的資糧,所以我們的道業逐漸就增上了。而且極樂世界有情無情都為我們說法,在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沐浴,都會增長我們的善根,飢餓了喝八功德水也會止饑渴,增上我們的道力;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論穿什麼樣的法衣,自然合身,加在身上不假裁縫。不像我們在娑婆世界,有時候不合身,太寬了、太窄了,還要修改過,極樂世界不用修改,自然合身。你要吃什麼東西,美味自然現前,食已自然化去,也沒有大小便溺。見色聞香就等於吃了,吃完也不必洗碗筷,這些東西自然化去。我們洗碗筷一天要洗三遍,還很痲煩,為了做飲食吃飯,一天就花了不少時間。極樂世界沒有這回事,我們就一直修,直到成佛,成就我們圓滿的人生。

所以我們對本師世尊的開示決定要相信,深信不疑,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話都是最真實不虛的。我們讀誦經典,要深信佛的言教。依照經典所開示的,我們就好好地如說修行,深信不疑。所以我們本師世尊的言教是金言玉語,非常殊勝。也要深信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來接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

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設我成佛,十方世界的眾生能至心信樂,至誠懇切的心,深信不疑,非常好樂,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欲生我國,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清淨的佛國。信就是有信的資糧,樂就是有願,欲生我國,更有願的內涵。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行的功夫。就好比海賢老和尚,他從年輕的時候就聽聞念佛法門,念了九十二年,念到往生,活到一百一十二歲,最近才往生。有的人壽命沒有那麼長,有的人活了八十歲或者七十歲,而聽聞這個法門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有的長、有的短,乃至到了臨命終時,他病得很重了,善知識就開導他:你修其他法門都來不及了,現在就告訴你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你要深信切願,跟我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然後說極樂世界多麼殊勝、多麼安樂,娑婆世界多麼苦,你要發起懇切的願,要求生極樂世界。然後他就深信不疑了,跟著善知識念不到十聲,他也往生了。乃至十念。有的一生念了九十多年,有的乃至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我平時就不念了,等到命終再來念吧,假如這麼想、這麼做就不保險了,平時念習慣了才有把握。所以平時就要好好薰修、好好念佛,在行住坐臥當中都要念佛,要有早晚課,有定課,做任何事只要不是用心去做的,心裡都念佛,或者出小聲念佛,所以乃至十念。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其他都能帶業往生。這裡所說的業,是指我們的舊業不是新業,都能帶業往生,非常殊勝。要深信、要切願。娑婆世界有種種苦,娑婆世界有什麼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些苦我們平時都能感受到。娑婆之苦苦不堪言,極樂之樂樂莫能宣,要欣求極樂殊勝的妙樂,要非常懇切的決志求生極樂世界,這種懇切的心就如同被關在監牢裡的罪人,他心裡很想離開監牢獄一般。

我們不要被世間的五欲六塵迷惑住了,放不下、不肯去,所以我們平時要練習放下。不要像過去有一位老太婆,她臨死的時候眼睛不肯閉,她的子女就順著她的眼光往庭院裡去一看,蘿蔔乾還沒有收,她就眼睛不肯閉上。你看,小小的都掛心,何況臨命終時有家庭的人,子女哭哭啼啼的,臨走心都亂了,佛號都忘記了。平時就修習慣了,說走就走,決定不牽掛。

在這裡要講一個公案給諸位聽,講冬瓜和尚的公案。冬瓜和尚是清朝的一位和尚,實際的名號人家不曉得,喜歡吃冬瓜,所以人家稱他冬瓜和尚。他平時喜歡到街頭走來走去,人家看到,怎麼這位師父常常在街道走來走去?這個師父沒有什麼修行,就看不起他。他跟隔壁的慧照法師非常要好,有一回慧照法師來看他,他告訴慧照法師,明年的正月初六就要走了,我們是非常好的道友,到時候一定要來送我。時間到了,慧照法師就來到這裡等候。冬瓜和尚剛好被別人請去吃飯,回來看到慧照法師,就問道:「你怎麼到這裡來?」慧照法師說:「你不是叫我特意來送你的嗎?」冬瓜和尚說:「沒有你提起我忘記了。」好,趕快沐浴更衣點香,我要去了。不過不能不留個紀念,我說你寫下來:「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坐著笑笑走了。終日走街坊,整天到晚就在街道上走來走去,人家不是貪染五欲六塵,心中念佛忙,世間人都不認識,而是另外有一番境界。而且往生都跟人家約好了,人家一提醒,功夫馬上提起,就走了,非常自在。所以我們要深信、要切願。

四、持戒念佛。深信切願之後,我們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身口意三業,一切惱害眾生的事情我們都不做,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就努力去奉行。如果受了戒,我們依照戒法的規定,好好把戒持好,而戒的要領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嘆」。戒法是成就無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我們應當要具足佛陀為我們制定的戒法,要輕重等持,輕的戒和重的戒平等心守持。假若能堅固持戒的話,是則如來所讚嘆,這是十方諸佛所稱揚讚嘆的對象,所以平常要好好持戒。

除了持戒之外,要好好念佛,持戒做為助功夫,念佛做為正功夫。念佛怎麼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的時候,我們要都攝六根,從意根至誠懇切念佛念出來,舌根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三根就都收攝了,眼根也不東張西望,身根走路走得正直,坐也坐得正直,鼻根唯嗅佛香,能夠這麼念,決定沒有妄想雜念,這叫做淨念,清淨的正念。而清淨的正念要緊的是要相續不斷,不要念了幾聲就想到冰櫃還有好吃的東西,沒有吃就太可惜了,不要想到這個。一面念佛,一面想到某某人對我不起,這個佛就念不好。所以要老實,念佛的時候不打妄想,不起雜念,不起煩惱心,遇到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是「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學習老太婆不分別,努力念佛。能夠這樣念佛,將來就決定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用念佛的這個方法得到三昧正定。我們眾生都是妄想雜念,心都很散亂的,用念佛的方法使我們的心能夠定,能夠得到念佛三昧,我們將來一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有人助念、沒人助念都沒有關係,我們自己有把握。

結勸。所以我們要怎麼做?生死心非常懇切,修行真正為了了脫生死,而且發起稱性的菩提心,普遍度化有緣眾生,跟我們一樣都能夠了脫生死,對這個淨土念佛法門深信不疑,發起至誠懇切的願,好好努力念佛。要看得破、放得下,心絲毫沒有牽掛,以持戒作助功夫,以念佛作正功夫,信願行三資糧都具足,我們將來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品位非常的高上。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我們就好好修,修到成佛,成佛就是最圓滿的人生了。修行的方法就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戒念佛」。弟子妙音恭敬整理,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於澳洲淨宗學院。

果清律師:老和尚賜教。

老法師:我們聽了老和尚持戒念佛的教誨,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認真的修學,不辜負老法師。謝謝大家!再看下面。

學生:心得報告。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佛一邊念,生死愛根一邊長——從海賢老和尚反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三)」。

一、開頭。印祖一錘定音:「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請問,你下定決心求往生了嗎?如果現在問大家:「你願不願意往生?」大家會異口同聲:「願往生。」但是仔細觀察,我們大多數是「口念彌陀,心戀娑婆」。一方面想去極樂世界;另一方面,娑婆世界的事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這就往生不了,這不是下定決心求往生。真正下定決心求往生是什麼樣子?對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沒有絲毫貪戀,沒有絲毫捨不得,必然是海賢老和尚那個樣子,一句佛號分秒必爭,從來不曾丟失。我們才知道我們的差距有多大!願往生不是天天在佛前唱「願生西方淨土中」就叫願往生,這是口頭,內心呢?內心卻堅固的貪著輪迴里的人、事、物,心甘情願沉溺在慾海當中,根本不願意出離。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憨山大師有一帖對治此病的良藥,《示念佛切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憨山大師簡介。憨山大師與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紫柏大師並稱為「明末四大高僧」,至今肉身不壞,與六祖惠能大師肉身同在廣東南華供奉。對憨山大師我們有點陌生,但是對於蕅益大師我們就不陌生了。蕅益大師二十四歲那年,一心想禮拜憨山大師為剃度恩師,但是當時憨山大師遠在廣東曹溪,緣不成熟,蕅益大師只好在憨山大師的高徒雪嶺禪師座下剃度出家。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可想而知憨山大師非同凡響。憨山大師雖然不是淨宗的祖師,可是淨宗的十祖是他再來的。淨宗十祖截流大師的父親名全昌,乃宜興老儒,與憨山大師為友。憨山大師圓寂後三年,一天晚上,全昌夢見憨山進臥室,隨後,截流大師出世,由此全昌為兒子取名為夢憨。所以印光大師作的淨宗諸祖讚頌裡面說:「憨山宿願尚未酬,故復示生作截流」。通常說的淨宗第十代祖師虞山普仁行策大師,即是截流大師。

三、憨山大師開示。(一)憨山大師《示念佛切要》,我們先把這篇開示從頭至尾讀一遍,再把重點的地方提一下。「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然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祖師無限慈悲,讀到這樣的開示,我們如獲至寶。這篇開示叫「念佛切要」,名符其實,切中要害!大師確實是修行的過來人,直抉病源,語語痛快。這篇開示雖然篇幅不大,只有七百多字,可是它在淨宗中的分量絕對不輕!對於指導我們念佛,有切實下手處。

提請大家高度注意文中兩個地方。第一,「空求生西方」。我們求往生只是嘴上說說,好像喊口號一樣,別人喊我也喊,但我們的求沒有內涵、沒有實質,所以大師不給我們留一點情面,說是「空求」,喊破喉嚨也枉然!回頭看看海賢老和尚,他的求是實實在在的!他是真真切切發自內心求阿彌陀佛趕緊接我走,所以他的佛號晝夜不停。我們現在,如果阿彌陀佛現在就來接我們去極樂世界,馬上就走的,大部分人當場嚇跑。我想往生,但不是現在。我還有這件事未做,還有那件事要辦……這種貪戀世間的心,就是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這種求往生是空的(空殼)、騙人的,騙人說要求往生,佛真正來接我又捨不得走。

第二個地方,「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憨山大師毫不留情揭穿我們,假念佛人!念佛只是門面功夫,所以佛號一邊念,生死的根一邊長,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相交。現在被揭穿,還好過臨終時手忙腳亂才被揭穿!現在被揭穿,還來得及。自己根本沒有出離心,沒有真信切願,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麼可能往生呢?祖師們都告訴我們,念佛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今萬修只有二、三人去。問題出在哪裡?印祖一語道破:「永明所謂萬修萬人去者,指信願具足者言也。」真信切願,就萬修萬人去;信不真、願不切,就變成萬修二、三人去。

我們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信、願、行不到量。不能說不信,半信半疑;並不是沒有願,又願又要猶豫;也不是沒有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比如說,往生需要百分之百的信願,而我們只有百分之十的信和百分之十的願,這就往生不了。為什麼信、願、行不到量?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古人說的「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我們連一點樣子都沒有!出離心是信願的內涵。

憨山大師勸我們放下,言辭痛切,無非為了觸動我們。因為我們痳木不仁太久了!對生死的大事無動於衷。大家都會說,哎呀,放下真難啊,放不下、放不下。其實,哪有放不下的?而是我們捨不得放,捨不得放!想想看是不是?捨不得子女,子女的子女還是捨不得,樣樣要操心;捨不得你銀行里的存款;捨不得你名下的幾處房產;捨不得別人對你的恭敬讚嘆……這些都是一條一條的繩索,把我們牢牢綁在六道輪迴裡面。捨不得放,那麼生死的根就繼續滋長,無量劫又無量劫,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出頭。我們對於愛的,牽腸掛肚;對於恨的,耿耿於懷,這怎麼能夠往生呢?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感嘆:「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回想一下,二十四小時裡面,我有多少時間心繫極樂?又有多少時間心繫娑婆?我們心繫娑婆的時間多,心繫極樂的時間少!少得可憐,微乎其微,二十四小時當中有十分鐘想往生嗎?這個比例太懸殊了!這是一天的狀況,如果天天都是這樣,再這樣下去,年復一年,我們拿什麼去往生?才知道我們有多危險!海賢老和尚、師父上人都是時時刻刻想往生,那叫真信切願。

海賢老和尚常常告誡身邊人:「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什麼都是假的。」老和尚的話,如果你能引起共鳴,聽到他那樣說,心想:對啊,我就是這種心態,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才是真的。那是實實在在想到極樂世界去,迫不及待,那麼,你的求往生不是空求,不會落空;否則,趕緊加功用行。

下面十祖截流大師的一段開示與憨山大師的《示念佛切要》不謀而合,如出一轍。上面印祖說過,「憨山示生作截流」,兩人是一不是二。

(二)截流大師《示丁耕野居士》。「譬如萬斛之舟,欲有所往,檣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資具非不完備也,去志非不決也。乘風張帆,有瞬息千里之勢。倘若船頭一樁未曾拔卻,被一條纜索系住。雖種種推排,其能有濟否?今時淨業人,有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祖師舉個比喻:一艘船,萬事俱備要啟程,但船頭一樁被纜索系住。這就好比念佛人啊,整天念佛,可是西方還很遙遠,往生沒有把握。什麼原因呢?愛樁未拔,情纜猶牢也,即是憨山大師前面說的「生死愛根沒斷」,致命的障礙。截流大師接下來教我們對治的辦法:「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里,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我們念佛多少年了,往生有沒有把握?這件事不必問別人,問你自己!蕅益大師有一個衡量的標準:「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此事只問心,不必問知識也。知識亦勸淡世情,輕活計,專修出要耳。」自己心裡要清楚,對這個世界消極,才能對西方淨土積極;對娑婆愈是放得下,對極樂就愈能提得起;對這個世界的感情愈淡,對極樂世界的感情就會愈來愈深。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把握;娑婆活計輕十分,生西方便有十分把握。你才會發自內心的認同海賢老和尚說的那句話:「阿彌陀佛是我的根啊!」

憨山大師雖然不是淨宗的祖師,但是他對淨宗的貢獻不小。參禪大徹大悟,通宗通教,勸人念佛求往生。大師著作等身,清朝趙鉞居士從《憨山大師全集》中選錄出二十二篇開示習禪修淨學人的法語,編成一書《憨山大師淨宗法要》。一九五0年,這本書在香港大嶼山寶蓮寺的廢紙堆中被人發現,於是印刷流通。我們再從《憨山大師淨宗法要》中摘錄三段供養大家參考:

(三)憨山大師《示淨心居士》。「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麵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十二生肖中沒驢年,即盡未來際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

(四)憨山大師《示修淨土法門》。「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以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五)憨山大師《示大凡禪人聽演楞嚴宗旨》。「從今將一往生平,馳逐攀緣妄想之心,一齊收攝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消歸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斷。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淨因也。果能將此淨念,薰前染污苦因,變而為淨土真因,則頓令無量劫來生死苦因苦果,變而為淨土樂因樂果矣」。

四、結尾。念佛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自知。」念佛的樂趣,我們體會不到,海賢老和尚體會到了,愈念愈喜歡念。這一句佛號,老人家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從老和尚身上,我們每一個自詡為念佛人的人,是時候在內心深處做一次徹底的自我反省,反省我們的信願,反省我們念佛的功夫。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裝模作樣,不要場面行持。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到底念得怎麼樣?尤其我們出家同修,憨山大師的《夢遊集》裡面多次提醒出家人,「三途地獄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卻人身,始為苦也」,我們就知道,這一生如果不往生,後果不堪構想!真是夏蓮居老居士說的,「腳根無線似飄蓬,才出迷途又失蹤」。古人出家都是為生死大事,所謂「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如救頭燃,我們現在呢?把生死大事拋到九霄雲外。

五、附言。時光如梭,戒學研習班即將結束。這一次,我們在澳洲淨宗學院聚會;將來,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聚會,那個會,叫蓮池海會。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人們,回想公元二0一四年的秋天,淨空老法師在澳洲圖文巴的這一次講經盛會,就好像我們現在回想三千年前世尊在世講經法會一樣。

弟子笨拙,不懂用什麼詞句來形容師父上人,師父上人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念念希望眾生早一天成佛,不要再在六道裡面逗留。唯恐我們不能往生,還要再來輪迴受苦。上根的,像海賢老和尚那種根性,讓你一句佛號不拐彎,念到底;中根的,苦口婆心給你講道理,引導你生信、發願、念佛,爭取這一生能往生;下根的,業障太重、不願意念佛的,窮盡辦法、種種善巧方便誘導你,希望你五戒十善這一生先保住人身,來生、來來生接著再乾,遇緣念佛。最終總是要把我們都拽到極樂世界,不忍我們仍在六道輪迴裡面頭出頭沒。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一生教學,師父上人給我們重演一生教學。「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講其他的法門,「如來普度眾生之心,郁而未暢」,印光大師說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極暢本懷的淨土大法,師父上人給我們重演。世尊當年在世,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並且現場聽過佛講經說法;有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但是一生沒有見過面,沒有現場聽過他講經;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聽都沒聽說過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不知道佛法。這樣你就知道你是何等的幸運!中國目前十四億人口,你是哪一個三分之一?恐怕是三十分之一!師父上人現在在世,就像世尊當年在世一樣,而你來到他的身邊。

《釋迦譜》好像有一段公案,大概是這樣:釋提桓因請佛到忉利天宮說法。世尊爽快的答應了,他說:「走走走,我的四眾弟子大多數懈怠、懶散,不聽我講法,現在我就不告訴他們我去哪裡,也不帶侍者(就連他最貼身的阿難尊者也沒帶去),讓他們嘗嘗渴仰於法的滋味。」(渴仰於法是指對法的希求好像口渴了對水的希求一樣),於是世尊屈伸臂頃到了忉利天宮。世尊失蹤了三個月,在忉利天宮說法圓滿之後,回到世間就告訴大眾,不久他要入滅了。於是弟子們悔懼交至、痛苦不堪。從這個小故事,回頭對照我們自己:是否跟世尊當年的弟子們一樣?師父上人接近九十高齡了,還天天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給我們講解淨土大經,可是我們珍惜嗎?萬一有一天,師父上人突然示現無常,我們怎麼樣?是不是像世尊那些弟子一樣,後悔莫及?悲劇不會重演吧。我們都希望師父上人長久住世,沒錯,但是我們得拿出行動啊。大家記不記得李炳南老居士為什麼提前走了?沒有人依教奉行!所以想留住師父上人,我們要依教奉行,大家要發心,你也發心,他也發心,我也發心,聽者、聞者都發心,發心做什麼?發心做真念佛人!發心真求往生!師父上人講了一輩子,不就唯一希望我們都能往生成佛嗎?尤其是出家眾,要帶頭!帶頭念佛求往生。不要以為你還年輕,要學些大經大論,要建個大廟,要乾一番大事業……你把這些事暫先放一放,先辦生死大事!因為無常不會等你準備好了才姍姍來遲,我能保證我一定能活到老嗎?無常突然到來,我死往哪裡去?也不要急著去講經,道業未成去講經,叫「相似利他」,不是真正利他。今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才不枉出家一回。

最後,以夏老居士的一首偈來結束今天的報告:「若問如何出愛河,只有彌陀念得多。念熟方能登樂土,倘生不免墮娑婆。」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老法師:我們剛才聽到自了師的報告,也看到文字了,確實給我們現前大眾,他是代佛、代表祖師大德給我們當頭棒喝。這一棒能不能打醒?希望有打醒的。當然不能打醒的還很多,由此可知,眾生的業障有多重。重要的是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不能迴光返照,我們這一生往生淨土確實有問題。

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常常提到科學的成就,為什麼?它能幫助我們觀照,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德國普朗克博士告訴我們,這是一生專門研究物質是什麼東西,這個謎被他揭穿了。他發現微中子,微中子擊破之後就沒有了,物質不見了;換句話說,微中子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極微色、極微之微,這個東西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他把這個找到了,分了物質沒有了,看見什麼?看見是念頭波動的現象。這才恍然大悟,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念頭來的,不是真的物質東西,是一個幻相、假相。真的,真的它根本不存在。

我們今天看到物質現象,那就是彌勒菩薩跟世尊對話上說的,佛問彌勒菩薩,凡夫心有所念,我們今天起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多少微細念頭組成的?我們才發現這個念頭,單獨一個念頭是決定不能夠想像的,你毫無感覺。彌勒菩薩回答(彌勒是唯識專家,用現在說是佛教心理學的專家),菩薩回答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答覆念頭。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念頭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多長時間?一彈指。「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形皆有識」,每個微細的物質現象,就是科學說的微中子,佛法講的極微之微、極微色,它就是《心經》上所說的五蘊。我們念《心經》念了幾十年,根本就不懂得五蘊什麼意思,「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極微色,這個極微色由念頭產生的,而且存在。我們今天時間是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能彈幾次?有人告訴我,我以前是想著大概五次,我彈的差不多,有比我更年輕的,體力好的、力氣勇猛的,他可以彈七次。這個念頭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乘百千,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再乘七是一秒鐘,哪有這個東西存在!

所以普朗克下了一個結論,這個宇宙之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你們認為物質這個東西存在,完全看錯了。這個要跟《金剛經》一對,佛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普朗克證明了。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金剛經》上的話,你執著它,錯了;你分別它,錯了;你起心動念,也錯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不把它放在心上了,破身見就不難了,身見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了師報告裡面講的,煩惱的根源是愛,愛的根源是我。這是什麼?唯識裡面講的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我見。根本沒有我,偏偏執著有個我,跟著我起來的,我愛、我慢、我痴,這就是貪瞋痴三個根,與生俱來的煩惱。從一念不覺,迷失了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就是這個東西組成的。阿賴耶的業相,含藏種子,從這裡變現出末那,末那就是四大煩惱常相隨,末那就這四個東西:我見、我愛、我慢、我痴。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如何對付貪,能把貪放下。貪的核心是愛,你看破這個東西了,曉得它是假的,你才能放下。愛是煩惱,不是好事,愛是六道輪迴的根本,這個東西不去掉不能出輪迴。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根。懷疑是愚痴的根。

我們學習聖教,最重要是不能懷疑。可是我們今天懷疑養成習慣,科學第一個講懷疑,頭一個就是教你懷疑,不知不覺染上嚴重的習氣。所以我們為什麼入不了聖教?就是疑沒有斷乾淨。我們信,百分之九十九信,還有一分懷疑,那一分可不能看輕它,這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那一分起作用,就把你全部功夫毀掉了。我們對聖教不疑,多難。古人容易。所以今天我們非常感嘆,為什麼這麼難?沒有紮根教育。紮根教育就是中國古人講求的,從胎教開始。懷孕的時候,母親眼不視惡色,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她就持戒了,為什麼?她能這樣做,她的胎兒正常。小孩生下來之後,張開眼睛他就看,他那個小耳朵就在聽,他就在那裡學習,父母要好好照顧他,負面的東西不能讓他看、不能讓他聽,不可以讓他接觸到。要看多久?一直要看他到滿三歲,就是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所以小孩受這種教育,他三、四歲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邪的、不正的他會排斥,他會拒絕。所以古人有一個諺語講「三歲看八十」,他一生不會改變,根扎得深。

我們今天沒有這個根。沒有這個根,他學了佛、學了戒,到最後不能受持,來破戒犯規,這個我們要原諒他。為什麼?他沒根。好像建大樓一樣,是蓋好了,地基不穩固。《無量壽經》上佛慈悲,話說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大慈大悲要原諒這些人,要勉勵他,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好榜樣給他看。像海賢老和尚,一生做樣子給人看。他也是受阿彌陀佛囑咐的。我相信他的壽命也不過就是七、八十歲,他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那是阿彌陀佛加持的,一定要等他表法。到最後表的是,拿到這個《僧贊僧》,那是什麼?那是挽救淨土。現在在這個時代,毀謗淨土的人、排斥淨土的人太多了,能量太大了,史無前例。有個法師送我四個字「大難大難」,跟我說的,我確實是如此。我也放四個字放當中,我把它連起來,「大難大忍」,要修忍辱波羅蜜,我能忍受,「大忍大難」,這兩個難字,一個是困難的難,一個是災難的難,我們才能度過,沒有忍辱波羅蜜就完了。不能起怨恨,要生憐憫心,他為什麼這麼做?我們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前一百年疏忽,還有一點樣子,沒有人真幹了;最近這一百年,樣子都沒有了,這就多困難。所以我們總希望學佛的同修要做個好樣子,那就是真正護持佛法,讓社會大眾看到佛的形象。佛不在了,我們所表演的就代表佛的形象。是不是釋迦佛當年的形象?佛法興旺眾生有福,佛法衰了眾生可憐。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了,得人身、聞佛法,又聞到淨宗,又遇到真正善知識,多麼幸運!

首先,我常常勸勉大家,要破身見,不要執著身,不要想我。為什麼?身見破了,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都破了,才能證初果。沒有能證得的時候,初果以外沒入佛門,這個要知道。沒入佛門能有成就的,行,那就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給我們開這個念佛法門,沒有證聖果的人也能往生。如果說八萬四千法門,你不走斷煩惱、證菩提,你沒分,哪一個法門有帶業的?所以我到八十五歲,看看這不行了,哪個經論、哪個法門都救不了我,不能幫助我脫離輪迴,我回過頭來專弘《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全放下了。你們不乾我乾,為什麼?我要想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輪迴太苦了。我這個年齡,經過軍閥割據的戰爭、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我親眼看到的,佛說的八苦、三苦一點都不錯。我的出離心比你們強,我受的苦太多了,出家也受苦。唯一的安慰,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世尊當年在世,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我現在比他還強一點,這值得安慰。想起世尊,我心裡就平了,他給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

一切稱心善緣不能有絲毫貪戀,要看破。一切惡緣,我們不願意遇到,遇到了,不生瞋恚。現實的社會,從早到晚我們六根接觸的人事物,我們在這修行,在這下功夫。修什麼功夫?根本的,這些東西全是假的,物質是假的、念頭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真看穿了,你就肯放下了,你不會再抓這個東西。抓這些東西幹什麼?抓這個東西就是六道輪迴。它製造六道輪迴的,它製造十法界的,我們想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這個東西要放下。怎麼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氣不來,什麼東西是你的?我常常勸人,我們現在穿的衣服是自己的,不穿的時候就不是我的;我住的這個房子,在這住的是我的,我離開這房子,房子不是我的;我身上裝的錢是我的,銀行錢不是我的。怎麼?很容易丟掉,不操心,沒有牽掛。佛來了要我走,馬上就跟他走了,什麼事都沒有。還有沒有牽掛?沒有了,這才能痛痛快快的走。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放下。祖師大德苦口婆心,我們感恩。社會上這些表演,無論正面、反面的我們都感恩,時時刻刻在提醒我。有緣就做,這個緣絕對是利正法久住,利益眾生的我們要做;沒有緣,不生念頭,隨緣不攀緣,我們才能得自在。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沒有念頭了。下面還有一份是吧?好。

學生:南山律「業疏三宗」要義(上)——釋開吉學習心得報告之三十四。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律師、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開吉今日恭敬報告的主題是:南山律「業疏三宗」要義(上)。

在澳洲戒學研習班中,和尚上果下清律師慈悲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宗體篇》,其中「戒體」門的第二節第四項是「顯立正義」。弘公律師在註解中說:「是項最為精要,學者宜致力窮研。」此項是「南山三大部」最為精華、最為重要的內容,因此學戒者應當盡心盡力地窮究和研習。由於戒學班的同參道友感到「業疏三宗」的文辭古拙,義理深奧,比較不容易理解,因此慚愧弟子在此恭敬整理聽課筆記,以供養諸位法師、大德仁者,並祈不吝賜正。

唐朝南山道宣律祖在《業疏》中闡釋了戒體真正的義理,亦即「實法宗、假名宗和圓教宗」所主張的戒體之意義。「實法宗」主張有為、無為的一切法有實體;「假名宗」主張有為、無為一切法無實體;「圓教宗」,道宣律祖根據《法華經》、《涅盤經》的義理,建立了圓滿、圓頓、圓融的圓教宗。

宣祖在《業疏》中說:「納聖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納之戒體。然後依體起用,防遏緣非。」「聖法」就是所納受的戒法,我們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能領納的心與所受的戒法冥合,成為業體。領納戒法於第八識心田中成為戒體,此戒體充滿、存在於正報的色身之中,成為成就聖道的基本。受戒後依戒體生起身、口、意三業持戒的功用,隨順戒體生起戒行,能夠防範、遏止因外境所造作的過非。

第一支、實法宗。《業疏》引《薩婆多論》說,實法宗認為,作戒體和無作戒體都是同歸於「色法」。一切諸法實有,各有三界系縛的作用,四大所造之業、所感的果報都是色法。二種戒體所生起的因緣,是依止身、口的造作才能成就,隨身、口這二種造作的工具,成辦了受戒所得的業性,因此融通判定,二種戒體都是「色法」。業性是戒體,具有能持戒所感得的殊勝功德及犯戒損傷德行的作用,持戒則肥滿充實,犯戒則羸弱損壞,因此無作戒體有增損之義,故立為色法。

既然戒體是善法,又何必分成持戒為善、犯戒為惡的記用呢?因為招感來生果報的「集業」,它的善惡功行是屬於隨行。受戒所依的四大,本來果報的色身是「無記性」,受戒後隨從善惡的境緣方便(持犯隨行),轉化、變現為未來果報的「業性」。戒是屬於善法,因此感得的作、無作戒體都是屬於「善色」。成實宗主張持戒、犯戒是由身口之「色法」所造作,而不推究是由「心」所造作的,因此戒體分成善惡果報的作用。從屬於色法的戒體力用羸弱,不能招感未來的果報,所以推隨行(持戒、犯戒)才能生起未來果報的集業。能招感來生的業用(戒行),當下就是未來果報的集因,因此稱為「集業」。

繼續討論無作戒體的相狀。從戒子最初發願受戒到完畢,作戒體謝落,無作戒體能任運生起究竟圓滿,乃至於獨存依止至命終,互相隨從無作戒體生起的持戒、犯戒的相狀。戒行隨戒體而生起,能護持戒體的完好、清淨。為何說是善心的記業?這是因為無作戒體能生起隨行,隨行生起集業,並能招感和生起未來善惡果報的緣故。《業疏》說,如《四分律》的律文中,說明了業相。律文舉出如來成道時,用天眼明看眾生行善色、惡色的業因,而感得善惡的果報。因此看眾生的因行,就能了知其果報,因果通三世。以上律文可證明,業體是屬於色法。

《業疏》說,如上所引的律文,證明戒體是色法,成就諸多塵境,來談論「作戒體」,這是從所緣的境界而說,成就「不可見無對色」來談論「無作戒體」,這是相對「作戒體」是「善色善聲」二種塵境而言的。

雖然實法宗引律作證,顯示業體就是色法之理,然而此律文所說的果報色體,與中陰身的情形相同,是微細難知的,唯有具天眼者才能見到。見到中陰身眾生的相貌,是由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因所招感的。戒體難道可以塵所對之理,通判其是色法的體性?宣祖說,這不過是《薩婆多論》諸師依從己見的牽強判定,不能體達如來所立戒體的究竟義理。

第二支、假名宗。《業疏》說,假名宗是依《成實論》做為四分律「當宗」的主張,分作、無作戒體,與實法宗有所不同。

由假名宗所依的《四分律》文中,具有「分通大乘」的義理,主張作、無作戒體是由心生起,此說勝過實法宗。作戒體是「分(身、口業)心(意業)成色」。論及成就一切法而言,色身正報與山河大地依報,全是由心造成的;就成就業體來說,得戒前所假借的身、口動作,都是心的作用。

色是依報,心是得戒正因。若從內外互相對望,則國土是依報,胎卵濕化屬正報;按善惡因果對望,則身口「色報」屬依報(助緣),心識才是驅使身口造善、惡業的主人(正因)。所以作戒體是以色、心做為體性。假名宗主張兼代身、口二色助緣,以心做為得戒正因,色心二法不能互相舍離。

「作戒體」生起時必須假借色、心二法。「無作戒體」是在作戒體圓滿後才發起,不須藉由色、心造作,而能任運生起;異於前面作戒體必須假借色、心生起的因緣。所以勉強為無作戒體安立名稱「非色非心」。法體(無作戒體)雖有防非止惡的功用,但不屬於色、心二法,無法說明其相狀,因此姑且用「非色非心」來稱其體相。

《業疏》說,考察假名宗所主張的業體,本是由心生起,是第六意識中意業的思心所造作生起的。得戒體後,還薰習發起戒體的心(本心),故戒體有其功能德用。論及戒體生起的相狀,虛妄之心是能生,無作戒體是所生;若就其具有薰習功能而論,無作戒體是能薰習的,第六識是所薰習的。所以妄心與業體無作戒體是互相做為能所的。「能」是指戒體發起持戒的隨行;「用」是透過戒體在三業防範、遏止過非。

無作業心是冥昧的,是唯心的造作,而沒有形體相狀,只是有名字稱呼罷了。因此只能就色、心二法推求無作戒體的體性。在前文中,都曾各別用色法、心法的五義來推求它,而了不可得,不知無作戒體是屬於何種體性,只好勉強稱它「非色非心」(依附權教而安立)。

《業疏》繼續說,問:如圓教宗所談無作戒體的義理,說明無作戒體能還薰本來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第八識所含藏的善法種子起現行,又能薰習此種子。因此善法種子將隨著第八識常存而不失,怎麼可以說命終失戒體呢?答:無作戒體的善種子,是由意業的思心所生起(即受戒時緣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境界);其要約的期限,是戒子在三寶前所發的「盡形壽」誓願,故命終之時,無作戒體謝落。但是思心所是隨其誓願而生起(能緣境的思心所無有期限,依止思心所生起的善種,在第八識田中不消亡),思心所的功用,超越了「盡形壽」的戒體,能感得來生果報。所以無作戒體的持戒功行,是由第八識心所生起,能隨第八識常存不斷。故針對戒行而言,依戒行能生起後世善、惡的習性(此是業體種子)。這不是就所發誓願,而感發無作戒體,從而招感未來的果報嗎?

第三支、圓教宗。《業疏》說,後面就大乘圓教的義理,來說明戒體的究竟義。《濟緣記》解釋說,實法宗、假名宗是屬於小乘教(假名宗義可分通大乘);圓教宗是大乘教。如果我們用大乘教法來判決小乘教,不等待行者先受大乘教理,才修小乘教,這是「圓頓」的意義。(因為小乘教是大乘的基礎,是佛為接引中、下根機所施設的權教)。

前二宗在戒體的見解上,偏重在空、有(實法宗執有,假名宗執空),故教義不圓融。現在圓教宗了知,那些只是教法上的權巧施設,名稱不同,戒體相同。實法宗的「色法」與假名宗的「非色非心」其實都是相同的,這是「圓融」的意義。

前二宗既然是從權教施設,是如來一期教法,以權巧方便來宣說。現在圓教宗展現出如來實教的究竟義理,因而顯示出圓滿的意義。由於圓教宗是圓頓、圓融、圓滿的,故稱為「圓」。

問:實法宗、假名宗的戒體用於小乘就已足夠,何須別立圓教宗呢?答:此二宗的戒體,是依本宗的教義來發揮的,故在界限上各別有所不同。若只是依此二宗教義,無法辨明如來的真實義;若是不依此二宗的主張,而直接說圓教,則大、小乘會宗途紊亂。

所以,道宣律祖根據大乘《法華》、《涅盤》的義理,而建立了圓教宗,才得以窮究無作戒體的義理,和通達心性之真理。使修行達到究竟圓滿、絕對明了的境地。使學佛的人在修學佛道及堅持戒行上,有所依託。能夠「發趣知歸」,歸向於受戒所得的戒體,從戒體生起戒行,將戒行守持得皎如冰霜、塵點不染,進而成就無上佛道,此乃所歸趣處。這就可以做為諸多有情眾生的福田,成就紹繼眾聖的因種。每位學佛者都能興隆佛陀正法,超越六道生死輪迴。

清公和尚為我們解釋說,圓教宗所說的,是萬劫未能聽聞到的正法,我們今生遇到了,除了這條修學道路之外,更無其餘的道路,可以讓我們成就無上佛果菩提。若不是研究南山宣祖所立的圓教宗,則我們在修行佛道上,就不知道如何用功辦道。則一生虛妄的度過,豈不是耽誤了自己嗎?這是多麼令人感嘆的啊!

問:(宣祖)是依何種教義而建立了圓教宗?答:下文引證《法華經》、《涅盤經》來做證明。《法華經》開權顯實,說明了佛為聲聞弟子所施設的三乘權教,會歸到一乘實教,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涅盤經》扶持小乘律,而談論佛性常住證大涅盤的教法。因此「舍此二經,余無此義」。《華嚴經》是佛陀最初成道三七日,在定中所宣說的,小乘人和凡夫聽聞此教,如聾若啞,因此隔出小乘教;在「方等」大乘經中彈偏呵斥小乘。所以《梵網經》斥責二乘教義,對成佛而言是邪知邪見,學之則乖違成佛之道。(因為二乘人急於取證涅盤,不肯住世及回入娑婆度有情)。《菩薩善戒經》指明,小乘教是大乘教的權巧方便,是隨順眾生的根機而說的,不學小乘就違犯了修學大乘道的義理。二部經的不同之處,於此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南山宣祖弘揚小乘四分律,而從中設立大乘圓教宗的目的,是為了使一切眾生成佛而施設的。

下文《芝苑遺編》以問答的形式,說明了《業疏》三宗的「圓教宗」與天台宗的「圓教」所依據的義理相同,但是在說法上有所差異。

《業疏》繼續說: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使眾生清淨三業,而不再輪迴於三界六道中;進而體悟清淨的佛性,究竟成佛。「戒是警意之緣也」。佛陀制戒的用意,是為了警策、防止眾生用虛妄分別心,造作虛妄的業。偉大世尊是根據眾生所造之業來制戒,以警策、覺悟造作罪業的眾生,除此之外,無有其他戒法。

凡夫無始以來生死流轉,隨著虛妄分別的心,面對五欲六塵的境界,造作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之業。沉淪經歷長遠劫,起惑、造業、受苦,忘記自己的根本(自性清淨心)。因此偉大的佛陀樹立戒法,用以警策、覺悟眾生虛妄分別的心。眾生依此奉行而止息妄業,清除流轉生死的苦果,不再沉淪生死苦海。進而返本歸元,了悟自心本性清淨,生死如幻如化。

南山道宣律祖在《業疏》中說,愚痴的人認為無作戒體是有所差異的,在此生起種種的計度、執著。或認為色法是戒體(實法宗);或者依《僧只律》,執著認為戒體是心(第六意識)所造作;或是依《成實論》,主張戒體非色非心(假名宗)。此乃愚人才會如此認為。

這正是由於佛陀在世時,弟子的根機有利、鈍之別,所領悟佛說戒體的意義不同。故佛滅度後,弟子們分宗立派,各自計度戒體的意義。所以《涅盤經》說:「我於經中或說為色,諸比丘便說為色;或說非色,諸比丘便雲非色,皆由不解我意。」不知是佛權巧方便所宣說,不能了知色即非色的意義。

有智慧的人知道,圓教宗戒體的究竟義,是如來依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無情的境界,以及空有二諦的境界(這是境);隨著上述境界,制定法界塵沙等法(這是緣);此境緣的主因和根源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如同《華嚴經》所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能夠體悟唯心的道理,則不再虛妄攀緣外境。收攝自心,向內迴光返照,思惟觀察,一切現象的生起是「一識」的變現,「識」就是心性的理體。戒體是依「第八識的善種子」,而一旦心性的理體一念不能守住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心,則隨染、淨因緣造作善、惡業,流轉生死,感得善惡的果報。因此才有生佛、依正二報、十法界(四聖六凡)的種種差別相。

眾生無始劫來,不能了悟十法界「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在十法界的境界中造作虛妄的業因,招感輪迴「頭出頭沒」的生死苦果。所以如來依十法界的境界,造作無量無邊的戒法。這些戒法沒有另外的體性,是依於眾生所造的虛妄之業,如淫、盜等戒,除此之外無有戒法可立。只要眾生放縱虛妄分別之心,就會造作虛妄之業,能夠禁制妄業,就叫做戒法。

所以《行事鈔》說:「未受已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遍法界。」《善生經》說:「眾生無邊,大地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虛空無際,戒亦同等。」

靈芝律師在《濟緣記》中私下來推詳,宣祖以上這段文的目的,正是為了決斷當今所受戒體(即四分律作戒體和無作戒體)的真正意義。

慚愧弟子恭敬聆聽清公和尚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並將「業疏三宗」的聽課筆記恭敬整理成文。如有不妥之處,誠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長、諸位比丘大德、尼師大姊,諸位在家菩薩們慈悲惠予指正,無盡感恩,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釋開吉頂禮敬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老法師:開吉的報告代表戒學班同學們的心得。這次時間不長,難得和尚慈悲,將裡面的精義提出來教導我們。戒體就是真心,後面這一段說得非常好,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平等心,後面還有個覺,覺而不迷。受戒之後,確實起作用的是阿賴耶裡面的善種子,如何讓這些善種子時時刻刻能起現行,幫助我們斷惡修善,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相信,念佛這個法門幫助持戒。念佛的時候,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佛之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阿賴耶的善種子就會起現行。所以互為依正,戒律是正,念佛是助;念佛是正,戒律是助,持戒念佛幫助我們在這一生成就。一定要持戒,不持戒,在這個時代,我們裡頭有貪瞋痴慢,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這種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了,比過去兩百年前,我們相信超過不止一百倍,應該說一千倍。今天的人,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邪念,真難得!那是真正得戒體的人,他能做到。要不然,他還是做不到,還是被誘惑,還是起惡念。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一點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好,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八十六集)2014/9/30澳洲淨宗學院檔名:02-042-0086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