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第一頁第三行,會本第三頁倒數第二行:
疏【此經疏鈔,大文分三:初通序大意,二開章釋文,三結釋咒意。為順諸經序、正、流通三分,亦順淨業信行願故。】
前面將「通序大意」介紹過了,今天我們看第二「開章釋文」。
演【開章者,是別開章段,即總啟十門是。釋文者,是消釋經文,即別解文義是。大意雖明,本文未委,故別開章段。消釋經文,使一經玄文委悉詳盡,人人曉了也。】
古德法師這個文字很明顯,像這樣的格局在古人註疏裡面我們常常看到,有這樣詳細的註解非常之難得。『章』就是章句、段落。『開章』是別開章段。底下大師是依賢首的十門開啟,把它分作十個大段落來介紹全經的大意,那就是『總啟十門』,一般我們稱之為「玄義」,或者稱之為「玄談」。在天台宗它是用「五重玄義」,就是用五條,都叫開章。『釋文』是解釋經文,註解經文。「開章」它是講全經的大意,全經的玄義。在玄義之中,它是說明全經的大意,但是經文並沒有說到,「本文未委」,委是委曲說明,委曲婉轉的來給我們說明。這是解釋經文有兩個大段落,一個玄談,一個是解釋經文,這樣才把一部經玄微的文義,委委曲曲詳細的給我們說出來,它的目的是叫每個人都能夠通達曉了(了是明了)。
第三、『結釋咒意』。實在講,往生咒並不在本經裡面。他為什麼把這個咒附在經的後面,這個意思很深,注子裡面就說出來了。
演【結釋咒意者,咒本不可釋,而咒意可釋。】
咒為什麼不可釋?咒語是六道的言語,所以翻音不翻字,是音譯的,但是它的意思可以翻。
演【咒意者,拔業根生淨土也。】
這個咒的意思是:拔除根本的業障,得生淨土。
演【此咒本不附經。】
這個說得很明白,《彌陀經》後面沒有咒,《彌陀經》裡面也沒有咒,本來不附在經後面。
演【而今結歸於此為之解釋者,正顯此淨土法門,顯密圓通事理無礙也。】
蓮池大師為什麼要把往生咒附在《疏鈔》後面,還要加以解釋,道理就在此地。大師這個注子裡面含攝天台、賢首、性相二宗,正是所謂「圓攝五宗,賅羅八教」。咒附進去,『顯密圓通事理無礙』,換句話說,就這麼一本,不但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理全部包括,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經論統統都不出這一本《疏鈔》。《疏鈔》的價值在此地可以看得出來,古德法師不這麼點醒我們,我們的確不容易看出來。如果說是蓮池法師把宗門教下的精華都用在這一部《彌陀經》上來發揮,那是他的本事。會不會牽強附會呢?這是個大問題。我們能不能同意?也是個問題。其實不然,他是在這個經文裡面發現,這部《彌陀經》字字句句都含攝一切義,一切義當然就包括天台、賢首、顯密圓通。這是別人沒看出來,他看出來了。他為我們發明出來了,與各宗各派完全相應,這個沒話說。蓮池大師真正了不起!菩薩的法眼都未必能看得這麼清楚,蓮池大師也可以說是五眼圓明,能把這部經的經義看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清楚,實在是太難得了。
演【又見此持名念佛,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無等等咒也。】
這與《心經》裡說的一樣,《心經》是般若。有些人要學密,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看是不是密宗?這往生咒是不是密宗?真正是密宗!此地不談往生咒,專談這一句名號,『持名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就是咒語,就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無等等咒』,比楞嚴神咒靈得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通達這個道理,他才能把一切法門真正放下,從今以後死心塌地執持名號,這個人一生決定成就。
演【序、正宗、流通三分者,晉道安法師,判釋東流一代時教,為序、正、流通三分。】
這種分法,最初是東晉時候的道安法師,佛經到中國來之後,他首先提倡經文應該有三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是「序」,第二個大段落是「正說」,第三個大段落是「流通」。在當時一般人都不太同意他的說法,到以後,印度《佛地論》翻譯出來之後,親光大師判教也是這個看法,於是後人對於道安法師的這個觀點才重視。不但重視而且遵循,無論是講經、注經都採取這三個段落。「東流」就是佛法從印度流傳到中國,「一代時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無論是哪一部經典,都可以把它分作三部分。
演【序者端緒也。】
「序」是一個開端、緣起。佛為什麼要講這部經,要把這個原由說出來,這都在這一部分。
演【如絲之得緒,能盡一繭之絲。】
這是從比喻上說,蠶絲結成繭,你一定要把蠶絲那個頭找到,這才能抽絲。經也是如此,你要曉得從哪裡開端,所以序是端緒。
演【經之得序,能知一經之旨。】
一看經的序分,就曉得這部經的宗旨,就曉得這部經的大意。
演【又序者東西牆也,如觀牆序,則知堂奧之淺深。】
這也是從比喻上說。中國過去蓋房子不是隨便蓋的,不像現在,現在不大講求陰陽五行了。中國人從前蓋房子講求陰陽五行,正統、正規的房子是坐北朝南,門是對南開的,後面是北方,兩旁是東西邊。東西牆叫「序牆」,序牆長,這個房屋就深,房子就大,所以一觀這個序牆就曉得房屋的淺深。中國過去的房子是一進一進的,前面房子跟後面房子當中有小的庭院、有丹墀,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建築。如果三代同堂,房子就是三進;四代同堂,房子是四進。老人在裡面,你要進他家裡去看這老人,先見到他,他父親住裡面,祖父又住裡面,一層一層的進去,分得很清楚。現在這個建築沒有了,看中國古代建築非常有意義。
演【觀首序,則明全經之妙義。】
這個經的幽深玄妙的義理,也都顯示在序分裡面。你要會看,確實能看得出來。序分,在一部經裡面非常的重要。第二是正宗分:
演【正宗者,一經正所宗尚。】
這部分是一部經的主體,也就是本論。前面是序論,這是本論。
演【如法華之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這是說《法華經》的正宗分,當然它正宗分很長很長,精華就是在幾句話。那麼長的經文,無非是發明這幾句話而已。這幾句話的意思太深了,發明它而已。《法華》是佛末後所說的,「開權顯實」,那就是說《華嚴》以後,佛所說的這些經論都叫做方便法,到《法華經》的時候,這是講真實法,佛快要走了,到最後給我們說真實的。真實法是什麼?真實法只有「一乘法」,這是真的。從前講二乘,大乘、小乘;講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講五乘,再加上人、天,統統是方便法,統統是權教。真實只有一乘,一乘法叫圓教一乘。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論之中,圓教一乘只有兩部,最初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圓教一乘,最後說的《妙法蓮華經》也是圓教一乘,「無二亦無三」。禪宗學人得到這個宗旨了,所以印宗問六祖,六祖直截了當告訴他: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就是這個意思。印宗問他「禪定、解脫」,因為印宗還是執著在二三上,所以他一句話把他點破,破他的執著而已。這是《法華》的宗旨。《華嚴》宗旨是一真法界。
演【楞嚴之發明常住真心,專修圓照三昧。】
這是「首楞嚴大定」,這是《楞嚴經》的正宗,《楞嚴經》的宗旨。古人對這部經讚嘆備至,所謂「開慧楞嚴,成佛法華」,開智慧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在我們中國凡是讀書人,沒有人沒念過《楞嚴》、《法華》、《金剛經》的。在從前不學佛、念書的人他也念,因為文章太好了,尤其是《楞嚴經》,那是第一流的文章,他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讀,所以流通得非常普遍。《楞嚴經》裡面為我們『發明常住真心』,真正是開智慧,確實是開智慧的一部好書。我們怎樣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讀了《楞嚴》就都能夠辨別,智慧就現前。而《楞嚴》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講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常住真心」,這個重要!如果用常住真心來修行,你這一生決定成佛。如果你用生滅心、妄心來修行,你這一生最高也不過成個小乘阿羅漢而已。所以《楞嚴經》的大主意,就是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真心你確確實實有,用妄心要修無上菩提,無有是處,那就好比「蒸沙做飯」,因為因果不相符。
《楞嚴經》真是如來徹底悲心,無怪乎在古印度他們國家認為那是國寶,玄奘大師到印度都沒看到《楞嚴經》。外國人吝法,所以印度會亡國,印度佛法整個消滅,有因果,他吝法。他把最好的經典藏起來,不讓外國人看到,所以玄奘大師沒看到。般剌密諦把這個經送到中國來,受了多大的苦難,幾次偷渡都被海關查出,查出來之後把他抓回去,還受處分。到最後沒法子,把它抄成小字,把身上胳臂的肉劃開,藏在這裡面,再用針縫上,這樣帶出來的,好不容易!我們一個人吝法,得愚痴果報;一個國家吝法,得將來佛法消滅的果報。印度到現在一千多年沒有佛法,吝法,確實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我們中國人有這麼多人在佛法裡頭成就,說實在的話,得力於《楞嚴》占的比例非常大,他曉得舍妄用真。交光大師在《正脈》裡面說的「舍識用根」,舍妄心用常住真心,這一生必定能成無上道。如果我們用《楞嚴經》這個理論方法來念佛,一生當中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你要是學其他法門,到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不容易。而把那個理論運用在念佛方法上,得理一心,確實是我們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也許諸位要問,多久才能做到?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看你是不是真做?是不是不間斷的做?如果你是真修、不間斷的去修學,跟諸位說,到理一心不亂,三年。古人有例子,這個真正不得了!
理一心不亂,在天台家所講「六即佛」里是「分證佛位」,正等正覺。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不肯舍識用根。識是分別心、執著心,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你要用這個心就不行。《楞嚴經》教我們舍第六意識用妙觀察,舍第七識用平等性,這叫做「舍識用根」。能夠舍六、七,那你眼見色是見性見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明心,你見到外面的色性那叫見性;聞性聞聲性,聞性也是明心,聞聲性也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真的不難,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長時間,關鍵就是你明不明了、你肯不肯乾。你要是不懂,盲修瞎練,沒法子。這個東西不是盲修瞎練能夠修得出來的,是要如理、如教、如法的修學,功夫不間斷,很短時間就成就。古人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個不能成就。
我們想一想,我們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偶爾有那麼一念迴光返照,我要舍識用根,還沒用兩秒鐘又用識去了。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是用一個小時,不行!不能成就。用一個小時,斷二十三個小時,那怎麼行?所以真正講用功,功夫決定不能間斷,間斷就不叫功夫,功夫要綿綿密密不能間斷。在從前叢林寺院當中的日課、平常課程,每天是十六個小時,二十四小時,它功課十六小時,這個力量能夠伏妄想,功夫得力。一半一半這不得力,所以我們今天講修行,用什麼功,你怎麼能伏得住煩惱。每天早晚課不缺,早晨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二十四小時才四小時,當中要斷二十小時,怎麼能成功?不能成功。何況用的還是妄心,不會用真心。
能用真心的人,就叫做發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人,就是他肯用真心,他不用妄心。無論在什麼時候,真誠待人接物那就是修行。真心裏面沒有妄念,那就叫『專修圓照三昧』。用真心就是圓照三昧,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慈悲心。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清淨,具足慈悲,具足平等,具足萬法,所以它能生萬法,人人都有!真心是常住的,妄心是生滅的,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了。我們現在用的心是生滅心,剎那剎那生滅,那是妄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生滅心,這個心是假的,用這個心來念佛,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但是不能到理一心。一定要用真心,才能夠到理一心。所以《楞嚴經》講開智慧,是開的這個智慧。舍妄心用真心,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因為諸佛與那些大菩薩也是用真心,不用妄心。你用真心不用妄心,與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再看本經:
演【此經之依正清淨,信願往生是也。】
這個經它的正宗是『依正清淨』,「依」是依報,「正」是正報,依正莊嚴。正宗分一開端,佛就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說出來了,勸我們生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持名,『信願往生』。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你要是真正明了,沒有不死心塌地來修學的。不要怕別人笑,別人笑話你,那個笑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為什麼?不通之人,他看到這個法門當然哈哈大笑,「下士聞道」,哈哈大笑,不笑不以為是道,他不通!他要學禪、學密,自以為高明,他學他的,等到你成佛之後再去度他。他來譏笑你,也跟你是有緣分,有緣你就能度他。「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讚嘆你,是跟你結了緣;他譏笑你,也是結了緣,你成佛之後再去度他。不可以因為我學這個法門,別人都笑話我,我學禪,人家讚嘆我,我還是學禪去吧!你是為了要成佛,還是為了要討好別人的心理?順眾生心,討好眾生心,那就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這不得了!應當順如來教誡,不要順眾生的知見,這個重要。眾生邪知邪見,怎麼能隨順?要隨順如來的正知正見,這才是個聰明人,才是一個真正愛護自己的人。
佛在《大集經》裡面說得明明白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那就等於給我們大眾普遍授記。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我們來修淨土,正是依教奉行,這是如來的好學生。生在末法時期,去學戒律、去學禪,已經就違背佛陀的教誡,這是佛說的,不是不好,過了時候!在今天這個時代修學,障礙很多,不容易成就。為什麼不能夠依教奉行,而去好高騖遠?實在講「高」,哪一個法門比《彌陀經》更高?無知的人不曉得,把《彌陀經》從頭到尾翻一翻,這沒什麼,像神話一樣,講故事一樣,看不出裡頭有門道。這像神話一樣,沒意思,沒瞧在眼裡,那是什麼?他業障太重,他太膚淺了。
蓮池大師這個註解,他在這個經裡面字字句句發明這麼多的意思出來。我們這一部《疏鈔》,過去從頭到尾講過兩遍。第一遍沒講玄義,我們只講一個題目,從解釋經文講起,通序大意沒講,開章也沒講。因為玄義沒講,我們講四年講圓滿了。第二遍是完全講,連玄義、序分統統都講,講了五年,我們留了一套完整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片。《彌陀經》不簡單!這一遍比第二遍更為殊勝,更詳細,更透徹,希望在這三年當中,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把這個法門的基礎奠定好。
要求往生,給諸位說,像經裡面講「若一日至若七日」,就成了,不難!難在什麼?準備的工作難。真正走,不難。昨天在華嚴會上我們也談到這個問題,講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就是禪家的明心見性,我在講席當中告訴大家,這個境界在禪七、佛七當中最容易現前,平常不容易。但是像我們現前這種禪七、佛七,那是法會,不會現前。真正結七念佛,七天之中佛號決定不中斷,不能睡覺,七天七夜。禪七比佛七還要難,不容易!這七天當中,他要求一個什麼?佛門裡面常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要做到這一點。七天之中,心裏面不起一個念頭,心行處滅,不說一句話,才能見功夫。可是我們一般人煩惱習氣業障深重,他在這個時候,一個就是妄念紛飛,壓都壓不住,這個毛病叫「掉舉」,另外一個叫「昏沉」,睡大覺,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總是會有這種毛病的。所以禪七比佛七還要難。佛七有什麼好處?有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功德了不起,能對治掉舉,又能對治昏沉,比禪用的參話頭、觀心,確實是方便得太多,他有一句佛號提起來。一定要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一個妄想,這才叫功夫,這個時候清淨心才能夠現前,不簡單!
如果理論不清楚,方法不明了,境界不曉得,你要是用這種功夫,給諸位說,很容易著魔障,那個痲煩就大了。魔從哪裡來?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你今天發個狠心,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他說:「你欠我的命,你還沒還我的命;你欠我的錢,還沒還我的錢。你想走?」他來找痲煩。你不認真修行不要緊,他說:「反正你跑不掉,總有一天我要報復的」,他慢慢等著。你真的要走,他著急了,他趕快就來報復,業障就來了。不用功,不會著魔障,魔瞧不起你,魔慢慢等著你,總有時候我要報復你。你真的想走,魔也著急了,趕快來找痲煩,不找痲煩以後來不及了,魔障就現前。所以平常待人接物,記住一個原則,絕不與人結冤讎。佛法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功德就是修行,在隨喜當中修定慧,定慧是功德。不要跟人結冤讎,一定要修慈悲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解怨釋結決定是正確的。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概略的介紹出這部經的好處,這部經的功德利益。我自己在此地也跟諸位說了多少遍,我學佛三十多年,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學佛,講經二十五年才發現這個經它的好處,才看出來。《華嚴》、《法華》比不上,差太遠了!《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個經。《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阿彌陀經》是「王中之王」,有幾個人能認識?沒人認識,真可惜!所謂是難信之法。無怪乎十方諸佛都來讚嘆,都來勸修。搞其他的經論,都是對於真正的寶貝還不認識,不識貨。如果這些寶統統認識,你在裡頭才會選擇最好的,最有價值的,最寶貴的,你才有擇法眼。你沒有擇法眼,看這個也不錯,那個也很好,無所適從。擇法眼相當不容易,這是智慧,不是感情。
這講「信願往生」,一生成就,與《華嚴》、《法華》,與一切大經大論,理上講無二無別,事上講大大的不相同。其他的法門,一生成就,談何容易?這個法門,千真萬確,一生成就。要是依通途法門來看,功夫成片,伏煩惱;事一心不亂,斷煩惱;理一心不亂,破無明。這跟教下所講的沒有兩樣,他所用的方法是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佛號要會用心,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大家都會念,你用的什麼心念?不一樣。每個人用的心都不一樣,這個佛號的效果就不相同了。音聲是一樣的,得力個個不相同,那就是個人用心不一樣。果然要是會用真心,你會用常住真心來念這句佛號,那不得了,最上乘的。因為這句常住真心,確確實實是圓滿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三年必定得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別教的初地菩薩。一般修學要修行一、兩個阿僧只劫才能修得到,你兩、三年就達到,太便宜了!因為太便宜,所以你不相信。為什麼能達到?因為你用真心。你要是用妄心,那真的要兩、三個阿僧只劫。所以問題在用心上,會不會用心,這是我們修學真正關鍵的所在。
演【前之序,正序此,後之流通,正流通此也。】
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一經的精華之所在。底下解釋流通:
演【流者無住。】
『住』就是停住,停止在那個地方。
演【通者無塞。使此妙法,自此界以及他方,由現在以及未來,無有留礙,名為流通。】
流通法寶是無量的功德,流通法寶順諸佛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所以佛法是要流通的。佛法沒有專利的,你看看古來這些大德,這些註解是他們的著作,他後頭並沒有加上一句「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他總是勸人流通,「歡迎翻印,無量功德」,這是大慈大悲,這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實行你的大願。自己的著作都要加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何況是古人的著作,何況是經典。我看到今天有許多經典後面著作權頁上也印「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那著作權是誰的?這個《阿彌陀經》著作權是鳩摩羅什大師的,他翻譯的,誰來追究?鳩摩羅什大師不追究,誰敢追究?《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蓮池大師不來打官司,誰敢代表他打官司?末法時期,有一些裨販如來,經上講得很清楚,把佛法當做商品去買賣,經上說得很清楚,這個罪過果報在阿鼻地獄。障礙流通,果報在阿鼻地獄。他現在得的利益很小很小,後來受的苦果太大太大了,愚痴!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佛法要流通,凡是於眾生有利益的都要流通。
演【為順者,言剖出經心,方挈出塵之端緒,故通序順序分。】
特別是在《疏鈔》、《演義》裡面,確實是把這一部經它的心要給我們剖出,使我們真正看清楚,真正明白了,這樣才『挈出塵之端緒』。「挈」就是提綱挈領,「塵」是塵勞,三界六道。無始以來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好像蠶作繭一樣,一層一層把我們捆在裡面,沒出頭的日子。這下子把蠶絲的頭緒找到,找到頭緒就有辦法超越了,所以『通序順序分』。《疏鈔》一共有四卷,第一卷就是「通序大意」、「開章釋文」,確實是把這部經的玄要提綱挈領給我們分析出來,讓我們真正認識這個法門,寶貴這個法門,順了序分。「序分」文不長,全是序分的意思,到入了經文,我們再細細來講。這個意思太深太深,比正宗分還要難懂,沒有佛眼沒法子看得出來!
演【隨文入觀,方知大道之攸歸,故開章順正宗分。】
這是第二個大段,講正宗分,都講『順』這個意思。『文』是經文。如何『隨文入觀』?「觀」是觀照。我們沒法子,我們這個文怎麼樣念,念得滾瓜爛熟,也提不起觀照功夫。你要問怎麼觀照法?《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隨文入觀,把他觀照的境界給我們說出來,這是觀照。他的好處,經義理無有窮盡,蓮池大師《疏鈔》的意思也是無有窮盡,這真正是難得,真不容易!可見得蓮池大師他不是寫文章,文章的意思有盡的;換句話說,它有邊際、它有範圍的,它不是沒有止盡的。《疏鈔》的文字是無有止盡的。說老實話,《演義》的文字比《疏鈔》比不上,差太遠了。《演義》的文字有範圍、有止盡,《疏鈔》的文字沒有止盡、沒有範圍。這就是說明古德法師的境界,沒有蓮池大師高。祖師畢竟是祖師,他的學生那就是學生,沒有老師程度高,沒有老師的境界。東西擺在我們前面,一看就曉得,一個是有界限、有範圍,一個是沒有界限、沒有範圍。《演義》是古德法師的聽經筆記,他是直接聽蓮池大師所講的,親聞錄,提供我們作參考,幫助我們理解《疏鈔》。
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蓮池大師是明心見性的人,他的言語文字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它無有窮盡。古德法師沒有見性,他的文章是從第六意識裡面流出,有範圍、有止盡。所以蓮池大師稱為第八代的祖師,古德法師不能稱為第九代的祖師,道理在此地,而蕅益大師才稱第九代祖師。古德法師是大師的侍者,大師一生著述都是他整理刻版流通後世,功德無量無邊,沒見性!這兩本書擺在面前,諸位仔細一看就曉得,一個味道沒止盡,一個味道有止盡,不一樣!這個東西不能騙人。所以《疏鈔》就是蓮池大師讀《彌陀經》隨文入觀,他把它觀照出來的理論、境界都給我們說出。
『方知大道之攸歸』,誰知道?蓮池大師知道。我們要不讀《疏鈔》,我們怎麼會曉得?我們今天曉得「大道之攸歸」是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的。蓮池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就相信嗎?如果我們就相信,當年第一次看到《疏鈔》就應該相信。為什麼第一次看到不相信?第二次看到還不相信,看了幾十遍都不相信。現在相信了,為什麼相信?現在我也看到了。我看到的跟他看到的是一樣的,我相信了,沒話說。我沒有看到,單單你說你那一套,我不相信。那我也看到了,你說我點頭:不錯,是這樣的,我相信了。真信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在佛法里摸了三十多年才相信。我講第一遍,講第二遍,我的信心沒有現在這麼清淨,沒有現在這麼堅固,你們聽過去的錄音帶能聽得出來。頭一次那是聽說,第二次講得有點彷佛,現在見到真的,真見到了,所以不一樣。真信了!「知」這個字不容易,沒有隨文觀照,你怎麼會知道?我們後人得前人的方便,那就應當要曉得,我們自己的觀照功夫提不起來,古人幫助一把,《疏鈔》就是幫我們一把。
演【拔業障根,自然流入清淨海,故結釋順流通分。】
『業障』,什麼叫業障?這個定義要搞清楚。諸位要曉得,業就是障,惡業是障,善業還是障,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善業果報在三善道,都出不了輪迴,都不能往生,統統是障,這是粗說。細說,什麼是「業」?業是造作,造作的結果叫業。業力不可思議,業力就是你的障礙。造作,特別重視在心地的造作,你起個心、動個念,打個妄想,都是造作。要真正拔除業障,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業障才能拔除。二六時中像禪家講的「心如牆壁」,六根對外面六塵不起一個念頭,什麼念都不起,外面境界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觀照,那是智慧;心裡頭「如如不動」,這是禪定,這才能拔根本業障。『自然流入清淨海』,清淨海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廣大無比,用海來作比喻。拿這個咒做這部經的總結,結釋往生咒,這是『順流通分』。
這就是解釋「為順」兩個字。「順」,意思很深,意思很多,深廣無有止盡,這個「順」跟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的順是通的。再跟諸位說明,我們中國講孝道,孝順。什麼叫「孝」?順就叫孝,跟這個意思也是通的。這裡面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善巧方便,所以才能夠在恆順眾生當中,又能夠拔除一切根本業障,真了不起!得到真正的清淨,這才是理一心不亂,才是真正的上品上生。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四集)1984/12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1-00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