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十一頁:
疏【真者,不妄。以三界虛偽,唯此真實。所謂非幻不滅,不可破壞,故云真也。】
這一段註疏當中,不但把真性以最善巧方便給我們顯示出來,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同時這裡面還告訴我們最巧妙的修行方法。如果我們在這裡面,能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體會到,實實在在是受用不盡!不僅這一生受用不盡,在整個菩提道上能夠得到一帆風順。這一大段的文字都是說的真如本性。
『三界虛偽』,我們首先要認識,更要認識自己身心虛幻而不實。一切有為法,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一共是九十四法,就是一切法的歸納。這一切法,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整個宇宙,在佛法上就是法界;從小的方面講就是我們個人,我們個人跟宇宙是一樣的複雜。現在科學家也發現,我們人體的結構跟宇宙的結構沒有兩樣。人體所使用的元素跟大宇宙星球那個元素也沒有兩樣。所以科學家認為人就是大宇宙的縮小,大宇宙是我們一個人的擴大,無二無別。在化學上分析一下,我們身體裡面這一切的物質跟樹木花草那個原料完全相同。這些觀察確確實實很像大乘經典裡面所說的,可是這一切有為法,科學家還不知道它的究竟。究竟,佛法說出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
我們學佛,首先要自覺。我們講到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第一個要自覺,自覺什麼?我現在一身的病。你有病,你覺得了,你才會求醫,才會有恢復健康的指望。如果一身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醫,這個人就等死,沒希望了。所以曉得自己有病,這就是自覺。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什麼病?迷是病、不覺是病、煩惱是病、邪見是病、染污是病,太多太多了。佛法把這個病歸納為三大類:無明、塵沙、見思煩惱。這個病不輕!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害了大病,到現在這個病是愈來愈嚴重。所以一定要自己覺悟,我們確確實實是有病。有病,這才求醫,佛是大醫王,我們請教這個大夫,我們用他的藥物。他的藥物得要用他的藥性來治我們的病根,千萬不要把藥渣當作藥,那就糟糕了。中藥熬出來的湯藥,你把那個湯倒掉,吃藥渣,愈吃病癒重。藥渣是什麼?這個經典白紙黑字是藥渣。我們在此地跟諸位講的,這個言說是藥渣,你要是讀經著了文字相,聽講著了音聲相,著了言說相、著了文字相、著了心緣相,就等於吃中藥,把藥煎好了倒掉去吃藥渣,你怎麼能把病治好?只有病上加病。一定要覺悟!
大經裡面說得好,祖師也都引用在這個地方。我們先看,看完之後,我再給諸位透出這個訊息。真性,它是真實的,它不是虛妄的,它不是幻化的,所以它不滅。這是大師引用《圓覺經》上一段經文,我們前面讀過。
演【不可破壞,出起信論。】
『不可破壞』,這是再引《起信論》裡面一段話。
演【論云:從本以來,離諸名相,畢竟平等,不可破壞。】
這是《起信論》上的論文。下面是大師發揮的意思:
演【蓋謂此性在染不破,法身不壞,不同有為可破壞也。】
這個『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本性。一就不可壞,二就可壞了,為什麼?二有衝突,一裡面沒有衝突,所以一就不會壞了。我剛才所說的話,意思透出來了。本性,或是《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從本以來,離諸名相』,它沒有名相。佛假設了許多名相,發明了許多名相,為什麼?是因為你迷失了本性,現在要用這些假名假相來幫助你,希望啟發你悟入本覺,是這麼個意思。你執著名相,就壞了。譬如一個人病了,健康身體生了毛病,大夫找一些藥草來治你的病。你要曉得這個藥的性,用藥性來對治你的毛病,可不能用藥渣。藥渣是什麼?名相就是藥渣。那個東西要不得的,那是障礙,是毛病!如果你要是不覺悟,把這個東西,「這就是佛法,這就可以斷我的煩惱」,殊不知煩惱上加煩惱、知見上加知見、執著上又加執著、分別上又加分別,你完全是背道而馳,辜負佛菩薩一番好意,到最後墮落,落到阿鼻地獄了。那個閻羅王要問:你造了一身罪。我都是釋迦牟尼佛害的。釋迦牟尼佛就冤枉了,佛沒害你。是你自己不識貨,你不要藥,你把藥渣拿去吃了,那你當然是病上再長病。我們現在學佛,給諸位說,大多數都把藥倒了,都吃藥渣。可憐!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真性是平等法,畢竟平等,心清淨平等,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怎麼能破壞?能破壞的是什麼?你的分別心可以破壞你,你的執著可以破壞、你的妄想可以破壞、你三心二意可以破壞。你到一心了,什麼人都沒有辦法破壞你,一可貴,一是真實。這個「性」究竟說的什麼?諸位要記住,《楞嚴經》上說得好,六根的根性就是本性。所以佛在楞嚴會上真是苦口婆心,用很長很長的文字,十番顯見,顯示出六根的根性是真實不妄,就是我們的本性,就是一心。禪家講「明心見性」,就是明的這個,就是見的這個。淨宗的「一心不亂」也是說的這個,無二無別!『蓋謂此性在染不破』,決不破壞。縱然落在阿鼻地獄,真性沒有改變,真性從來也沒有被破壞過。為什麼?它是無為法,真如無為,所以『不同有為可破壞也』。「故云真也」,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疏【體者,盡萬法不出一心之體,體該相用,總而名之曰真體也。】
這一句話裡頭,包括的意思太多了,而且是非常的重要。『萬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一切法,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法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哪個其中?『一心』。我們念佛的人求什麼?就是求一心。只要你證得一心,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法,世出世間法,統統在裡面了,你都得到了。所以大師在此地說:
演【一切萬法皆吾心體。】
就是一心的本體。
演【非離萬法別有心體。】
這兩句話,是我們修學最原始、最根本的依據。我們要問,你一心在哪裡修?要在一切萬法上修。為什麼?因為一切萬法就是一心全體。離開一切萬法,到哪裡去修一心不亂?一心太高了,我們把這個程度降下來講,大家都曉得,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戒定慧學起,這是最根本的法。從三皈、五戒,從這裡學起,三皈五戒修的什麼東西?修的是一心不亂。我們把一心不亂看為第一義,三學就是第二義,我們從這裡下手。戒定慧從哪裡學起?諸位一定要曉得,不是說戒一定要找戒本,找在家戒、梵網戒,照那個去修;定,找《楞嚴經》,找禪宗的經典;慧,再去找《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那你就是完全把藥渣當藥了。你不會!你要是懂得這個意義,諸位已經不是初學的人了。
所以,修行要懂得行門的秘訣。我今天在此地把這個秘訣傳授給諸位,這個秘訣,其實我們中國歷代祖師都曉得,都會套用,而且套用得靈活巧妙,就是《金剛經》上的幾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諸位想想,與一切萬法有沒有關係?「不取於相」,不取什麼相?不取萬法之相。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們是個念佛人,而且所承的是印光大師這個學系、學派。如果今天有一個禪宗大德到這裡來給我們講禪,說淨土宗不好,沒有禪高明。我們聽了怎麼樣?一定很不舒服,我這個淨土宗請他來,他把我們道場破壞了。對不對?你們一定講,對!是!他來給我們道場擾亂、破壞了。可是真正修行的人呢?不然!他來,怎麼樣?成就我的戒定慧。你懂這個道理嗎?這就是修行,就是用功!
我跟印光大師這個學系來學,怎麼學?也得要守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印祖這個學派的東西,我得到了,精神我得到了。禪宗來給我講這一套,我也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成就了。不但是淨與禪,你不取相,如如不動,乃至於外道,乃至於一切法,六根接觸樣樣明了,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定,是禪定;這裡面沒有取、沒有舍,就是戒律。於一切法沒有取捨,戒律成就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定慧成就了。那怎麼不是修行?這就是禪宗古德所講的:「紅爐點雪,立即消融」,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不會,哪一法是佛法呢?《大方廣佛華嚴經》、《彌陀經疏鈔演義》都不是佛法,藥渣,不是藥!人家丟了不要的,不能用的!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在修戒定慧,統統是在修聞思修,統統都是在修一心不亂,都是在修明心見性,都是在修無上正等正覺,這叫修行。
如果要是不會,那痲煩大了!學東西先入為主,主是什麼?成見。成見是什麼東西?見取見、戒取見。你學佛學的什麼?我學了一大堆的見取見跟戒取見。「戒取見」是因地的成見,修因的成見;「見取見」是得果的成見。你學佛學什麼?成天到晚在這裡學,學了一大堆的見取見、戒取見。學了些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是要破掉的,怎麼能增長?天天在幹這個、天天在修這個東西,唯恐不多,這不糟糕嗎?這樣念佛,不要說念幾十年,念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都不能功夫成片。一定要覺悟,我們生生世世修念佛法門,錯就錯在這個地方,現在再不明了,再不改過自新,這一生又空過了。
學佛先要去五種見惑,五種見惑斷掉才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我們講《華嚴經》很多同學來問:我現在算不算初信位?我就問:你這五種見惑斷了沒有?八十八品統統斷盡,不錯,你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不能不認識,我今天在此地明白的傳授給諸位。無論正見、邪見、是見、非見、真見、妄見,一律不著相,著就錯了。「邪的我不著,正的要著」,要去的是執著,不是叫你去正邪。正邪是叫你辨別,那是智慧,去執著!不能把辨別正邪看作執著正邪,那就錯了,一字之差就送了法身慧命,就壞了。辨別邪正是非,那是智慧。一有執著邪正,執著邪法,執著正法也不得了!正法,你有這個執著,就障礙你的功夫。譬如我們念佛,最起碼的功夫是求功夫成片,它障礙功夫成片,障礙一心不亂,那是業障。佛真是苦口婆心,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應舍是不能執著。擇善固執是對初學人不得已用的手段,只限於初學。功夫往上提升,就要破執著。破我執,得事一心不亂;破法執,得理一心不亂。你要不破執著,怎麼能得一心?如果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夠體悟到《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與事之所以變成障礙,都在執著上,去了執著就沒有障礙,去了執著你就得一心,去了執著你就清淨、就平等,你就不可破壞了。
這兩句話裡頭含的意思非常之多,博大精深。諸位同學記住,『一切法皆吾心體,非離萬法別有心體』。我們修戒定慧、修聞思修、修一心不亂、修無上菩提,不能離開一切萬法,離開一切萬法到哪裡去修?性相不二。底下他老人家引用《起信論》上的經文來說:
演【心真如者。】
『心真如』就是理一心不亂,就是理一心。
演【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心本體,就是心真如,就是一真法界,可惜沒人曉得!如果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句阿彌陀佛就念得自在,就念得得力,念得有受用。
演【楞嚴云: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都是說的一樁事情。『此見』,這個「見」是講的性體,『緣』是講的現相,拿前面這句話說,「見」就是心真如,「緣」就是一切法界。見分與相分,原來是『菩提妙淨明體』變現出來的,菩提妙淨明體就是真如本性的別名。這個事情很難懂,不容易體會,怎麼說一切森羅萬象都是自己?這個話很不好懂。《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說的這個意思。實在沒法子,不能不用比喻說,比喻裡面,古來大德,佛在經上也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因為這個比喻最切近。每一個人都會作夢,一個晚上不曉得做了多少個夢?可見那心之亂!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了,你要把佛法這個意思想一想,對照一下,你就恍然大悟。我們把能作夢的那個心,比作菩提妙淨明體;夢中那個境界,那些人物、山河大地、虛空,那就是緣。「此見及緣」,也就是一法界。十法界,一切萬法,是不是自心變現的?當你醒來之後,你夢中哪一法不是你的心體?法法皆是。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夢外無心,心外無夢。」那個時候的心,整個變成了夢境;心是體,夢境是它的相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如果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夢境就是心的相、心的樣子。
你要是覺悟了,回過頭來,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什麼樣子?現在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一心不亂是什麼樣子?眼前這個世界就是的。眼前這個世界是一心不亂?一點沒錯!而且告訴諸位,理一心不亂。你應當明白理一心不亂怎麼修法。眼前這個現象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現前,你怎麼亂了的呢?你要是在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搞這一套,你是自己找自己痲煩!不是你一心亂掉,你一心,前面講「非幻不滅」、「不可破壞」,這個話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是你自家亂了腳步,你的一心不亂沒壞。你能夠在一切法裡頭看清楚,所謂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理一心不亂。你在一切法裡頭還有分別、執著,一心不亂就在現前,你就不能證得;一真法界就在現前,你得不到受用,這是真苦!
底下這經文說得更明白,這也是《楞嚴經》上的:
演【又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這就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塵」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小,我們一個身體,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真性變現之物。『其性真為妙覺明體』,這就說明了,就是真性,就是一心不亂。
禪宗有個小故事,有位禪師住在山上一個小茅蓬裡面,修行相當有功夫。茅蓬裡頭有兩頭老虎跟他住在一起,可見禪師的功夫不錯。有一天一個老同參拜訪他,一走進茅蓬看到有兩頭老虎,心裡很不安,他的老同參出來,「喔!你還有這個!」心裡想:你還沒有放下,你還有這個。他就進去了,進去請他坐,他就給他拿茶水。這個同參也不示弱,你說我心還不清淨,看到老虎還有點兒害怕,他老人家在他的座位上寫了個「佛」字。他把茶水拿出來,想坐下去,看到座位上有個佛字,不敢坐。他說:你也有這個!你們想想這個味道,這個是什麼呢?分別、執著還沒斷盡,看到「佛」字不敢坐了。寫別的字他為什麼敢坐?畫別的東西為什麼敢坐?畫個蓮花他一屁股坐下去,寫個佛字不敢坐,分別、執著還沒有放下。真正要是放下了,心地清淨,什麼都沒有了,你碰到老虎,老虎不會吃你的,不會傷害你的。都是說明心不清淨。所以,心清淨不容易!一心不亂在哪裡修?在境界上修。這個禪和子不碰到老虎,怎麼知道自己心還不清淨?原來以為很清淨了,老虎現前的時候,才曉得還是不行,功夫還不夠。那個人也覺得自己很不錯了,座位上寫個佛字不敢坐下去,功夫還是不行,還是差那麼一點。
所以,一心不亂、三學、三慧要在境界裡面去修。古德常說「歷事煉心」,煉什麼心?煉一心。一切事、一切境界裡面,看你那個心是不是一?所謂一,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事事無礙!到這個境界,這是個高級修行法。沒有到這個境界的,那他必須跟一個老師,為什麼?他分別、執著很重,沒有能舍掉,得跟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他只有一個分別,沒有兩個分別,他比較正常。譬如生病的時候,他吃一種藥,這個藥吃得很對症,很好,如果再叫他多吃一種藥,這兩種藥不對勁那就病上加病,也許吃死了。所以不能親近兩個善知識,兩個善知識指兩條路。
功夫不到家的時候,一定要守著一個老師,古人講的師承。《華嚴經》上那個例子太好,善財童子根本智沒現前的時候,跟一個老師,文殊菩薩,只跟一個人。高明的人,高手,他要教一個學生,要問你:你過去親近哪些人?我親近哪些哪些,我讀過哪些哪些。他一聽:很好,不錯!你很難得,你去吧!對你一番讚嘆。為什麼?無可救藥,太亂了,你的成見太多,沒有辦法救,救不過來!如果你跟他說:我過去一個人也沒有親近過,什麼也沒看過。好!好學生,你跟著我,你永遠不要離開。他就認真教你,為什麼?可造。只要你肯發願、肯用功,一定能夠教得出來。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師承。
到你畢業了,畢業的標準是什麼?根本智現前,心清淨了。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真正可以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行!這才能畢業,這時候可以出去參學,不管什麼人都可以聽、都可以看,不管什麼事都可以接觸。你在接觸裡面,因為你能夠不取相、如如不動,你的見聞覺知都幫助你三學、三慧,成就你三學、三慧,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是修學的第二個階段:參學。參學的本錢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夠資格參學,不然的話,你會被境界轉!你學的是「有」,人家講的是「空」,你就不高興,你馬上起煩惱,你被境界轉了。你學的顯教,他跟你講的是密,不能相容,又生煩惱,你會隨境界轉。到你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轉境界了,那是《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能轉境界了,你不為境界所轉。把境界轉變成什麼?轉變成自己的戒定慧,轉變成自己的三慧,轉變成就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這高明!
經中顯示這些道理,這些道理我們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來修學,成就自己三學、三慧、三資糧,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西方淨土,品位還不低,時間也不長,就能得到了,當生成就的佛法。諸位能把我今天教給你的秘訣,好好記住,你能夠體會在心,在生活裡頭、待人接物之間能夠用得上,你一定成佛,決定往生。底下一首偈子,是讚嘆也是發明:
演【所謂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也。】
這首偈就是描寫一真法界,就是描寫一心不亂的境界。境界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境界,心境一如,理事不二,這個才叫一。
演【體該相用名之為體者。】
因為體、相、用,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無論說哪一個,必定是三個,它不能夠分開的。說體,當然就有相、有作用。譬如我們講一心不亂,一心是「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的「相」,這裡面覺迷、修證是它的「作用」。這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底下依《起信論》的說法:
演【起信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起信論》這一段我們過去講過,『體』是自己,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個「體」是一切法的真如,「真」就是講的體,「如」是說它的相、它的用都如其體,一樣沒有兩樣。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如其金,金如其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器不二。這是古人用這個比喻,來比喻性相不二的意思。所以性跟相是平等的,是「不增不減」,這裡面沒有增減,增減是二法,二法就是迷了真如,二法是迷,覺悟了是不二。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印宗法師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
演【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相』太廣大,沒有邊際。我們今天科學家講宇宙的起源,科學家們的判斷,大概在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年之前,這個太空當中一次大爆炸,這是我們這個宇宙的起源,從這個爆炸之後,才有這個宇宙,才有星系、銀河,他這一發現相當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一個大劫。這個宇宙之外呢?科學家不曉得。兩百億年之前呢?不知道了。他只知道這個圈圈裡頭的,圈圈外頭不曉得。那個外面大得很!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劫,豈只兩百億年,兩百億年時間太短了。我們佛法講無量劫,恆河沙劫,兩百億算什麼!這就說明科學家的知見相當有限,比不上一個阿羅漢,更比不上菩薩,他所見的頂多是一個世界,不曉得太虛空當中有無量無邊恆沙國土。科學家所發現的這些世界、這些星球、這些銀河系,還沒有發現到阿彌陀佛那個星系。可見得佛法的智慧,實實在在是圓滿的、是究竟的,它不是推測。
『如來藏』是一個佛學名詞,如來藏在那裡面叫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性。「如」是講本體,「來」講它的現相,這個相都藏在真性裡面。真性能現無量無邊的境界相,所以說『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這個功德是稱性的功德,不是修來的,本具的。六祖大師證得理一心不亂,我用這個名詞,他證得之後,他跟五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句話就是講「相大」,「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本來具足。禪宗跟淨宗換個名詞就行了,是一個境界,一樁事情,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
演【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六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一心所現之物。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出四個字,希望這四個字要牢牢的記住,為什麼?是我們觀照的根本,觀照所依。「心現識變」,宇宙這麼複雜,佛法四個字講得清清楚楚,相怎麼來的?心現的;為什麼會有種種相?識變的。心是真如本性,識是八識、阿賴耶識,心現識變。心與識統統是自己,這一切萬法不是自己是誰呢?諸位如果真正能從這個地方體悟到一些,你的同體大悲心就生出來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能生得起來。這是真正的慈悲,這個慈悲心是從本性裡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說對這個我特別喜歡,那個討厭,沒有。他是清淨平等的,對佛菩薩、對畜生、對餓鬼地獄,乃至於對一切植物、礦物,一律平等,無二無別,真正的慈悲。底下總結:
演【今則若相若用,俱歸此體為真體也。】
這就是「總而名之曰真體」。說一個「體」,就包括相與用,說「相」,裡面當然包括體與用,說「用」也包括相與體,這個見解才是正確的,才叫做正知正見。《十四講表》第二表,講體、相、用三大。學佛要從這裡學起,學正知見。如果說「體」不是相、不是用,「相」不是體、不是用,你把它分成三個,那叫邪知邪見。
我們是不是邪知邪見?是的,確實邪知邪見。我們在一切法裡頭,《金剛經》舉例子,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叫邪知邪見,所以不是菩薩。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有同學受了菩薩戒,還有四相四見,那叫名字菩薩,有名無實,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沒有四相,沒有四見,為什麼?菩薩是正知正見。四相四見是邪知邪見,我們豈止這四種,不曉得有多少種,一天到晚亂七八糟的知見,想東想西,全叫妄想,全是邪知邪見。
什麼叫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沒有知見,般若無知,那叫正知正見。《壇經》裡頭,有人請教六祖:你老人家懂得很多佛法。六祖說:我不懂,我不知道佛法。般若無知!幾時你到了無知,正知正見就現前。人家來問你,無所不知,妙就妙在這裡。接觸外面是無所不知,他受用。釋迦牟尼佛什麼都不曉得,你們每個人去向他請教,他隨口就答覆,記錄下來這麼多經典,這麼多經典他統統都不知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智慧,這叫正知正見。諸位在這裡聽的時候,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夠入門,才能入得了這個境界。你要是有說有聽,那就壞了,全都落在邪智慧裡面去了,邪知見裡頭。
剛才說過,邪法不可以執著,正法也不能執著。只要不執著,邪正都變成智慧,決不生煩惱,決不會變成障礙。為什麼?邪正都是一真。體相用一如,它怎麼不是一真?理事無礙是體相用無礙,事事無礙是相相無礙、用用無礙。為什麼無礙?一真,一個本體。體是空寂的,相也是空寂的,當相即空,所以一切法了不可得。不可得裡頭,你要是起一個得的念頭,這就是執著、就是邪見。學佛總得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把握著這個原則,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
說到這個地方,真正用功的時候,功夫上道了,沒上道沒話說,功夫要是一得力,第一個現象,就是最起碼的用上力,這個現象是什麼?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不是很高、了不起的功夫,才上道的功夫,就是不會被境界轉了。雖然不能轉境界,但是不會被境界轉。你讚嘆我,我也不歡喜,我不會被你所動。你一讚嘆,我就很高興,我被你那幾句話轉了,那就糟糕;你一毀謗、一罵我,我就生氣,氣了好幾天,好了,又被你轉了。會被境界轉是凡夫,縱然念佛參禪,不得力。為什麼?沒功夫!好像天天念書,一考試得個零分,那有什麼用?你書白念了。你念佛,佛白念了,你參禪,你白參了。
境界風稍稍動一下,你就受不了,這怎麼行?功夫得力了,外面境界統統是佛菩薩。他來讚嘆你,你如如不動,他是佛,他來考你!你及格了。他有意找你痲煩,來侮辱你、來罵你、來打你,你如如不動,那你成功了。他是佛,他來考你的,你關關都通過。所以覺悟的人看一切人都是佛菩薩;迷惑的人,佛來了也是魔。你正在念佛,念得快要到一心,阿彌陀佛忽然現前,你一高興,一心完了,一心馬上丟掉了。那不是魔是什麼?他來打斷你的功夫,打斷你的一心,他就是魔。
諸位曉得,外面境界是無佛亦無魔,佛與魔是自心變現的,境隨心轉!自己心清淨平等,外面統統是佛、是菩薩;自己心不清淨,外面統統是魔、是障,找不到佛菩薩!你是一個染污的心,是隨風飄蕩的心,你去找佛、找菩薩,到哪裡去找?你在這裡找無量個阿僧只劫也找不到,盡虛空遍法界裡也找不到。假如你的心清淨,不為外面境界所動,佛菩薩就在你面前。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都是的。如果不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你怎麼修?你那個不叫盲修瞎練叫什麼?一說盲修瞎練,你馬上就生氣,一點沒錯,真是盲修瞎練,你禁不住,那個境界風一考,你馬上就垮了。所以,這些原理原則一定要懂得。
疏【不可思議者,如上明而復寂,寂而復明。】
『寂』與『明』,「寂」是定,「明」是慧。定與慧可以互為體用,相輔相成,也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疏【清濁不形,向背莫得。】
就是『清濁』、『向背』皆不可得。
疏【則心言路絕,無容思議者矣。】
『心』是講的意識心,緣不到,『言』是言說,也說不出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辦法『思』,也沒有辦法說,『議』是議論,沒法子說,也不能想,想都不能想了,那還能說嗎?這叫『不可思議』。這一段是合說,下面是分開來說,解釋得很詳細。
演【不可思議者下,是先合解。】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是『合解』。
演【心言路絕。】
這一句重要。
演【謂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為真如故。】
諸位如果把我前面所講的,你能夠聽得懂的話,這一句一念就明了了。真如、真性、本體、一心在哪裡?當相即是。可是你要真正能夠體認到,那這個地方的原則必得要遵守,那就是『離言說相』,這是《起信論》上的話。《起信論》上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言說、名字諸位好懂,什麼叫心緣?「緣」是攀緣,「心」是第六意識,我這裡一講,你聽了馬上在那裡寫筆記,這就是心緣相。把那個心緣相都給它在紙上畫出來了,或者是一聽,這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心緣相。告訴你,沒有意思,你那個意思是打妄想。經,沒意思!起作用的時候有無量義,剛才已經說了,般若無知。經沒有意思,無知!所以讀誦的時候就是求那個般若無知,修根本智。你讀誦的時候,如果說,這一段是這個意思,那一段又有妙義出來,那就糟糕,全都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你讀誦的功德就沒有了。讀誦講求的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讀誦就是讀誦,決不想裡面的意思。譬如念《彌陀經》,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這個裡面決定不起一個念頭,這是修戒定慧。
怎麼叫修戒定慧?你在念經的時候,你心裏面不會起妄想,不起惡念,就是「諸惡莫作」。經是佛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善中之善,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比這個更善,讀經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戒具足了;讀誦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定成就了;字字分明,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念顛倒,慧成就了。不打妄想的,不要求解義的,這是修戒定慧,修根本智。如果你不會,一面念一面想意思,那就是一面讀誦一面打妄想,把你讀誦的功德完全破壞了。所以讀誦的時候是讀誦,研討的時候是研討。研討是以智慧為主,是以後得智為主,讀誦是以根本智為主,不一樣的。但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有密切的關係,沒有根本智,絕對不會有後得智,根本智沒有得到之前叫方便智。像我們現在所講叫方便智,幫助你求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方便智就轉變變成後得智,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知的這個智慧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無知,自受用就是清淨心,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那是自受用,他受用的時候無有一法不知。
由此可知,無論是讀誦,無論是聽講,或者你自己講給別人聽,一定要離這三種相,決定不能著相。我剛才比喻,著相就是把藥渣當作藥,人家提煉藥的精華,那個渣子不要的,你把它當作寶貝,大錯特錯!你能夠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你就懂得取藥的精華,渣子不要了,離開,統統甩掉了,這真正得受用,真正能開悟。為什麼要離?因為一切法本來不可說。為什麼不能用心去緣?因為本來不可念。為什麼?它是真如。你才起心動念,就把真如變成無明,無明是這麼來的。無明無始,無明不是真的,是虛妄的。你要問無明是怎麼來的?就是你起心動念來的。你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沒有了。
末法時期,我們能不能斷無明?能斷。換句話說,我們念佛能不能得理一心不亂?我告訴諸位,能得。你要懂理,你不懂這個理,一面念佛、一面念經還一面打妄想,那就不行,那你只能念到功夫成片,不能得一心。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念佛不著念佛的相,不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音聲相、言說相,不著名字相,又不著心緣相,高明!你這個聲聲都是與真如本性相應。這一句名號就是真如本性,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心不亂,這一句名號就是一真法界。你怎麼不得理一心?當然得理一心。不懂這個道理怎麼行!
諸位想想,我們念佛人要不深深的認真的去研究《彌陀經疏鈔演義》,我們這個佛號怎麼能念得好!我們這一生如何能成就?我們這一會預定三年,三年不算長,三年真正把這個意思能夠貫通、圓融,能夠套用在一句佛號上、套用在日常生活上,三年的時間太短了,三年你就成佛了。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快?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為穩當?真的找不到了。禪,三年能大徹大悟嗎?密,三年能夠即身成佛嗎?靠不住!還是這個法門牢靠。
所以這個經,我學佛三十多年,講經講了二十六年,我在一切經裡面所發現的,這個經是第一經,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如果你說還有一部經,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高、更妥當、更快速的,我都不相信。所以我的選擇是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覺正淨法,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這是積這麼多年的心得,發現這一條成佛之道。這發現了,其他的經論統統舍掉了,專攻《梵網》、《四十華嚴》、《彌陀經》。專攻就行了,其他的不要了,一生決定成就。這是把「不可思議」總說這兩行說完,下面是分說,就是細講。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十一集)1984/12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1-00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