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斌宗法師述)

慧律法師講

1991年4月講於文殊講堂

目錄

般若心經要釋要釋總科分判表

序(李炳南)

注:本講座課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依據福建莆田廣化寺版

請收看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諍,還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儘量寬恕眾生。忍辱,這個忍辱,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否則忍不下來。

(師父把醒木一拍,「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翻開四十三頁,四十三頁,這個波羅蜜的「蜜」字,因為那是譯音,所以你用「蟲」或是用「山」都可以,這個「蜜」字是因為翻譯音而已,所以你寫這二個字都可以。

這部經典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部經典是觀世音菩薩說給舍利弗聽的,所以中間就一直叫舍利子: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中間有:舍利子!就是觀世音菩薩說:舍利子你知道嗎?舍利子你知道嗎?這部經經過釋迦牟尼佛的印證,所以就變成這部經典。這部經典沒有序分,也沒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

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自古以來,是每一個弘法者必講的經典,但是因為諸位法師弘法的資料、見地上的看法,或是法師自己悟道的深淺,所講出來的資料也有不同。所以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註解非常的多,無論古人;無論是近代的高僧大德、在家居士,包括現代還活著的諸山長老,都有他們的註解。每一個法師或是古人,對這部經典都有獨到之處,只要他知見正確,都可以納為教學的資料。不過以我個人來看的話,我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註解,那要以斌宗大師的註解最了不起!斌宗大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註解,又詳細、又有表解,而且又寫得非常的充實,以斌宗大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我認為是一部最了不起的註解。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日本沒有一個人不懂得這部經典,在韓國也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換句話說,只要是佛教徒,都知道有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要是佛教徒。

而最主要的是因為它文字美,還有就是義理包括的很廣,非常的廣,整個《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精華,就濃縮在這二百六十個字。我第一次看《大藏經》的時候,閱讀《大藏經》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看《大般若經》六百卷。六百卷《大般若經》裡面,看一看還是跟《般若心經》的義理一樣的,只是因為印度他們不厭其煩的,他們這個《大般若經》,如果你看過《大藏經》就會知道,它都是重複的東西,比如說:東方有什麼,然後一直講……然後是南方,就改一個南方,就跟東方一模一樣,可是文字都是重複的,這樣子的一直重複,所以雖然是六百卷《大般若經》,但是因為重複的地方非常的多,所以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修行人的早課也念、晚課也念,就是小孩子,十幾歲的孩子,媽媽學佛,她也會叫她的兒子、女兒,先念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因此可見它的份量之重要,這不必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但是能夠完全貫串,悟到空的道理的人,我認為很有限,念、背大家都會,但是要悟到這個空性的東西,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中國從古以來,就是信教自由,所以並沒定過什麼國教,實際上卻是把佛教無形的成了國教。就把這本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來說,差不多是家家都誦,人人皆知。這同彌陀觀音兩句聖號一樣的普遍人間,我想定為國教的宗教,人民尚有信奉不信奉的歧異,恐怕還比不了中國人人心目中有心經的普遍。這樣看來,說佛教是中國無形的國教,還有什麼不可?但是為什麼心經與中國有這樣大的因緣?也不妨加以探討。

有人說:中國人的根性好尚文辭,又歡喜高超的理論。可是不論文章言語,最崇尚的是簡要詳明,還得含義豐富。果是這樣,除了心經以外,還有那一本經合這幾個條件?從知這本經是極合中國人口味的,所以才有這大的權威。又有人說:中國是家家觀音,若一問觀音的經是那一本,卻張口結舌說不出來。不錯,法華普門品就是觀音經,不過他的篇幅太長,就有些人念誦不便,那能比了這二百六十字的心經便易,而且開口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這本經的普遍,自是觀自在菩薩的威德。我想甲乙兩說都有至理,何妨合起來看,不問誰的精確,總是這本經的普遍性,卻是無可否認的!

憨山大師雲:「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請問這本心經,雖然多能上口,要說到「解」上,只怕萬分之一的人也找不出來。真的,這話並不奇怪,就拿在下來說,固然是個鈍根,卻也有三四十年的學研,真說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口頭上也會取捨前人的唾餘,講說的出來,也不過是比著葫蘆畫瓢。若向心裡一問,仍是迷迷茫茫,一團雲霧。這話似是講的太深了,就不說心中真能了悟,只求能把名相,一句一句的分晰清楚,萬分之一的人也是找不出來。

要不相信,請把這本經里包涵的名相,摘出來看看就知道了,甚麼五蘊、一切苦、二諦、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六度等,任何那一條要解清楚了,不得講上幾天。若對佛學沒有深刻的研究,何能知道這些話怎麼講?況且這裡邊又含著許多修持的方法,如甚麼止觀、參轉、念想等,要不把禪、相、淨、密、各宗弄明白了,對於這本經是不能問津的。

不錯,這本經有不少的人來註解過,就古注說,有名的也有五十種上下;今人的注,就不知其數了。仔細看來,這些註解,不是講得太深,就是講得太細。在從前已經有人說:看註解好像比經文還難懂,到了現在,就更難上加難了。為甚麼這樣說?因為註解統是文言的緣故,便成了現在讀者的攔路石。台省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中國文字固然受了限制;內地從五四運動以來,打倒線裝書,提倡白話文,也有三十餘年之久,五十歲以下的人,能深通文言的,實在也是少數了。所以這本經,雖有許多註解,只為文字的困難,眾生也就得不到利益了。

斌宗老法師,誕生在台灣,是天台宗的泰斗,深入法華三昧,幼年的時候,東往日本,西遊內地。遍參知識,不但學問淵博,戒德莊嚴,那副慈悲度世的心腸,也是少見的。老法師曾在江南各大叢林歷充經筵主講,契理契機,辯才無礙!每講一次經,都有不少的人感動,皈依三寶。近年忽患血壓高病,閉關潛修,總是菩薩願力無窮,誰知抱著病,閉了關,還是忘不了度眾。

這本經的白話註解,就是在關裡邊著的,本來老法師早有一本文言注的心經,業已是風行全國了。為甚麼忽然忘了身命,又發起悲憫心來,嘔這心血?也就是見到現在的眾生,根器與以前有些不同了,度化眾生,自然得顧慮到契理,在契機一方面,也是更要得顧念到的!這樣,就不得不善巧方便,再改用白話來寫這本經注。

這件事確是甚不容易,第一難題,是經中的術語,要用簡單白話來說,若不絞幾番腦汁,那是決辦不到的。第二難題,是老法師的血壓正高,怎好再使用腦力,令這血壓繼續的向上增長?這真是為法忘身了。第三難題,是說到文字善巧,在一般學佛的中間,也還找的出人來擔當這事。可是注經,不是全賴文字,要是無戒、無德、無修、無證的來寫,讓他說得天花亂墜,那總是遮著一層靴子,搔不到癢處。又何能得到眾生的尊重?得到諸佛諸天的護持,極希望得到讀這篇經注的人,作難遭想,作希有想,因文字般若得解以後,再進一步去行持,方不辜負佛恩,方不辜負老法師的慈憫。

中華民國歲次壬辰菊月菩薩戒弟子

稷門李炳南序於台中四無量齋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

斌宗法師講述

般若心經要釋總科分判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這個表解,就是把經文儘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如同提綱挈領一樣的,一目了然,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說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別的三科。通常,東晉的道安法師發現,而製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為那時候佛經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為每一部經典,都有這樣子的格式,那麼,與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當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為他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佛法是聖人所說的,你怎麼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科判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後來經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國來,翻譯的經典也多,果然與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經典,流通過來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譯過來以後,翻譯成中文,果然發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東晉的道安法師對佛教的貢獻,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醜又矮,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現了,每一部經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當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認為他自作聰明,後來發現以後,對他更佩服!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發生以後還迷迷糊糊的。

前言

在一般講經的慣例上,都有所謂,經前的「懸談」或「提綱」,如天台的五重玄義,賢首的十門玄談,及其他。若照現在一般學佛者的心理和環境,似乎無這一套的必要。可是台灣處於海陬孤島,佛法衰微。向乏講經機會,對於這些談玄判教的風味,也許未嘗領略,因此我們無妨來把它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

然而要根據那一宗來講呢?我雖禪參臨濟,教卻學習天台,現在就把天台的五重玄義來談談吧!(五重玄義見本經附錄,因恐初學厭繁,故別刊經末。)

這部般若心經,在我們中國佛經流通方面觀之,可說是「風行天下」的,並且持誦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確乎在《金剛》,《彌陀》之上。雖然言簡文略,只此二百餘字,但是含義卻極廣博而精深。它在一代聖教中的地位,總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負有聲望的經典;六百卷般若經的當中,其最簡括切要,提綱契領者,當推現在所講的這部心經了。

它是給一切眾生,打破迷情妄執,啟示解脫法門;處處即色明空,層層破妄顯真,乃至廣闡諸法皆空之理,從世間有情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一直空到出世間的無智無得。因為空得這麼徹底,所以能夠不取一切相,以其不取一切相,所以能夠即見實相。

實相者,即是我們個個本具的真心!迷了它便為眾生,悟了它即是諸佛菩薩;迷則生死無盡,悟則究竟解脫。

般若是發掘實相,解脫生死的一種最完善的工具和方法!我們不想求證實相,解脫生死則罷,如果要的話,那就不得不從這部經典里去努力進取了!

你們這次發心舉辦講演這部般若心經的法會,總算很有意義的!而我呢,也覺得這是一種很興奮而樂為的事情。話說多了,現在要來開始講入正題。

正釋

當分做三階段來講:一、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二、譯人——「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八字。三、正文——「從觀自在菩薩起,至菩提娑婆訶」。共二百六十字。

先來解釋經題。有人說:經題並不是正文,怎樣也要去解釋它呢?因為題是一經的總綱、經為一題的別目,若經題明白之後,便可了解經中大意。如網提其綱,則眾目自伸,若衣挈其領,則群縷必直。因此故有講釋的必要。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這個表解,就是把經文儘量用簡單的科判把它列出來,如同提綱挈領一樣的,一目了然,諸位看這個講前小言,說文分三科,有通的三科,有別的三科。通常,東晉的道安法師發現,而製作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但是因為那時候佛經的流通還不是很普遍,因此道安大師他就認為每一部經典,都有這樣子的格式,那麼,與當代一些高僧大德的看法不太相同,當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認為他是畫蛇添足,自作聰明,佛法是聖人所說的,你怎麼可以隨隨便便,把它科判為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呢?後來經典大量的流通到中國來,翻譯的經典也多,果然與西土暗合,跟印度的經典,流通過來的梵文,或者是巴利文的,翻譯過來以後,翻譯成中文,果然發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與道安法師所說的一模一樣!道安法師是一代高僧,東晉的道安法師對佛教的貢獻,你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會知道,這個道安法師人長得又醜又矮,但是對佛教的這種貢獻跟悟性,那不是一般人所能媲美的。所以東晉的道安法師很早就發現了,每一部經典有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可是當時的高僧大德都批判他,認為他自作聰明,後來發現以後,對他更佩服!這個人就是有先見之明,世界上就是有這種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他就會清請楚楚的知道,有的人是發生以後還迷迷糊糊的。

別,此經傳世者七種譯本,就是流通在這個世間的有七種翻譯本,就是七種。今現者不計,但是不包括,不計就是不包括,現在有翻譯的話不包括在內,所以有流通的是七種。但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三藏法師這個人,這個高僧大德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所以今現者不計,也就是說現在人再翻譯的,超過第七種的那就不算,以古來翻譯的總共有七種版本。四譯同上例,四譯就是說;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這北方就是譯,意思就是說由印度文翻譯成中文,我們叫做譯,這個譯字就是取於北方。今探者為玄奘法師,玄奘大師去天竺取經,那麼,他所翻譯的這一本是最流通的,所以今探者就是講玄奘大師,經過千辛萬苦尋求這個原譯,回來以後專做翻譯的工作,玄奘大師的譯本簡擇精要,略去序分跟流通分,所以略去序與流通,就是單刀直入的只有正宗分而已。

甲初:經題分二——乙初:分釋二:合釋(以下均依此二法不另出科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分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八字為一經的總題,上七字——般若波羅密多心,是別題(本經專用之名,別於他部故),下一字——經,是通題(與其他諸部,通稱為經故)。現在將總題八字分作四段來講:一、般若,二、波羅密多,三、心,四、經。

一、般若:此是梵語(即印度話,因印度人自稱是梵天的苗裔,故其語稱為梵語),譯為智慧。怎樣不直譯之,而仍存梵語——「般若」呢?以其在中國沒有相當的名詞可以代替,雖意譯為智慧,實則未盡正確。智論這樣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因為通常的所謂智慧者,乃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尤其是世人每每以為聰明就是智慧,若翻之則與彼混濫,而失卻般若殊勝義。為了表示這種智慧的特勝,所以沿用原音——般若,而不直譯為智慧;此即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的意思。其實般若當譯為妙智慧,或真智妙慧,以揀別世人所稱的智慧,才為完善而恰當的!世人雖也各有他的智慧——如一般大學問家,大藝術家,大哲學家,這都是世人所公認是智慧的結晶。若在佛教眼光視之,不過是一種世智辯聰(八難之一。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信出世之正法。是為佛道之障難。人天眼目曰「世智辯聰不要拈出。」)。雖然科學發達,物資文明,能創造飛機,發明無線電等,此乃世間有漏智(帶有煩惱之過,無斷迷理煩惱之力之智。亦云世俗智。)所成的有為之法(為造作之義,有造作謂之有為,即因緣所生之事物,盡有為也。能生之因緣,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因緣之造作故云有為法),總不能令人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獲到究竟安樂。且於其中卻含有能使人發生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可能;乃至用之不當,則能造出許多害人、害世的巨禍來(如核子彈等)!故世間的智慧是一種邪正兼雜(用於正途則正,用於邪途則邪),利害參半(善用之則有益於人,惡用之有害於人)。因為它——世智,是由第六識妄心分別出來的一種妄知妄見,是不實,是污染,非純善,尤其是有限的。事實只可稱為知識,確沒有當得起智慧的資格,那裡更談得到妙呢?至於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那就不同了,它是自性中本具的一種無漏智(謂三乘之人,離煩惱無染之清淨智也。斷惑證理即此智之用。),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的,是離過絕非,是正常,是真實,是純淨無染,是唯正無邪,並且沒有窮盡的。人們能夠用了它,非但能令自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且能普度眾生同超生死苦海,同登安樂彼岸;這就是般若妙智慧的特色,豈可與世智辯聰同日而語哉!《智論》雲:「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有上」即此意也。故世間的有漏智,與本經所說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懸殊!

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各位看四十五頁的表解,般若,中國話叫做智慧,因為用「智慧」是一種尊重,其實用「智慧」二個字,並不能襯托出般若真正的意思,因為這個智慧,往往會給世間人誤會成一種冷靜的理性,所以單單靠著「智慧」二個字,是不能夠解釋般若的意思。所以我們一般人用這個智慧,就會認為說這個人很聰明,不對!聰明是世智辯聰,聰明是世間累積的經驗,用重疊的、連續的執著,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意識的推論跟批判,是世間的聰明人。智慧不是這樣,智慧是本來每一個人清淨心中,所散發出來的那一種慈悲平等、無量的智慧心,完全跟世間的教育不一樣,世間的教育它是累積的執著,是一種負擔;是一種錯覺,因為它對符號並不能透視它的假相,而智慧是不離文字,而卻能夠離開語言、文字、心緣相,然後悟入到最寂靜的法門,於寂靜當中起妙用,而所有的妙用,都透過自己的本能,智慧說是後天修成的也對,叫做斷德,說是先天的也對,叫做智德,意思就是本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存在有智慧的本能,這個叫做智慧。智慧簡單講就是良知;簡單講就是本來的面目。

基於上面所說的幾點理由,故不譯,以表尊重。茲把四例翻經,及五種不翻列表如下:

這個智慧有五不翻,這個翻就是翻譯的翻,五種不翻譯的一種。印度文翻譯成我們中文,有很多地方沒有辦法完全翻過來的。

五不翻,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多含不翻,譬如說: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尊號,薄伽梵含有六種意思、意義,第一個叫做「自在」,你如果是翻自在的話,那其它的五種意思你就不能表達出來,所以多含不翻,含就是一個「今」再一個「口」,口裡含著任何東西,多含不翻,很多意思不能直接翻譯的,那麼就要照抄,叫做薄伽梵。如果你翻譯成「自在」,那只有其中裡面六分之一的意思,那還少了其它五種。所以薄伽梵翻譯成中文,第一個叫做自在,意思就是佛是一個很自在的人。第二個叫做「熾盛」,熾盛就是燃燒,意思就是他的智慧像火在燒一樣的,誰碰到他,所有的難題都解決。你要碰到大徹大悟的人,你一問他馬上就答,佛的智慧也是一樣,火在燒一樣的無量的光明。熾盛。那個熾要加一個火部。第三個薄伽梵的意思叫做「端嚴」,意思就是說佛除了外表長得很莊嚴以外,他的內心裏面更加的莊嚴。如果說你只有翻譯成自在、熾盛,那你意思還少啊,還少個端嚴,佛的內心裏面三業清淨啊,身、口、意清淨,而外面無量的莊嚴,眾生一看就非常的歡喜啊。第四個「名稱」,佛的這個名是超越九界的,超越九法界的,他是最偉大的聖人中的聖人,所以他的名稱是遍十方的法界,這名稱非常的了不起。這名稱也可以解釋說讚嘆,是十方眾生所讚嘆的一個聖者,薄伽梵!薄伽梵翻譯成第五個意思,就是「吉祥」,那麼,這個吉祥是我們每一個人所祈求的,那麼,這個吉祥,像文殊師利菩薩就翻譯成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就是不可思議的吉祥。這個吉祥包括內在的寧靜,一切災難統統沒有,就算有災難,對佛來講也沒有作用。所以我們放蒙山的時候,我們就會唱: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這就是吉祥。再來第六個,翻譯成「尊貴」,尊貴,薄伽梵就是佛,佛就是宇宙當中至尊至貴的,最了不起的一個聖者,所以說五不翻譯當中,第一個叫做多含不翻,意思就是說,你要是翻譯一個意思,實在是無法來包括其它的,例如:薄伽梵有六種翻譯的不同角度,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那麼如果你只有翻譯一個,變成缺少了,那不適合。

第二個,叫做秘密不翻,什麼叫做秘密不翻呢?譬如說神咒,那個神咒難道你也要了解它的意思嗎?不需要!你只要好好的持咒,你自然就會有感應的。自古以來,我們同學們,你可以對佛法絕對具足無量的信心,就拿這個感應來講吧,我是一個很沒有修行的出家人,但是我所碰到的,那一些精神病患、或者是病苦,我們念念大悲咒水,求佛菩薩來保佑他,也都獲得到很不可思議的加被。我知道這個不是我的能力,那是諸佛菩薩的慈悲,諸佛菩薩他怕我漏氣,所以他保佑我,保佑我,怕我以後度眾生度不了,所以念念大悲咒,就會有感應了。就反面來講,如果說這個咒語是假的,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感應呢?怎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可思議呢?

我講一個給你聽聽看,是真人其事的。有一個差不多年約四十五歲的婦人,她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她十多歲的時候,就常常念觀世音菩薩,因為她不是正信的佛教徒,那是因為電線桿;電線桿上常常有:「請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她十多歲時想:念這個大概不錯,又不必交稅金,很好!就每天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就這樣一直念……她還不是很了解佛法,她知道菩薩是慈悲的。她說有一次,她們乘著一輛遊覽車,從山上撞下來,整個遊覽車就一直翻,一直翻,翻到山谷底下去了,她一醒過來,竟然沒有翻到山谷底下,吊在半空中,那個樹把她卡住了,她怎麼出來的她也不曉得?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樣摔出來的?摔出來的意思就是車子翻下來時,她怎麼跑出來的,她自己不知道,被摔昏了,起來以後竟然卡在樹上。她說:師父!這個我一生一世都記住,這個太不可思議了!她說:到今天為止,我怎麼跑出來的,我都還不知道?有的人聽到很興奮說:那我也要來坐車,翻一次車看看,最好還是不要,為了求感應就弄成翻車,若是故意的話,你是肯定摔死的。所以說要是說,全車裡面撞下去統統死,只有一個她活,她怎麼跑出來的,她自己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麼原因也不曉得?神咒,南無觀世音菩薩,叫你稱菩薩的聖號,她還不曉得什麼意思,觀世音是什麼意思,她也不曉得,他就有這種力量,更何況念這個大悲咒?你想想看這個大悲咒的威力,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成道,一定要念大悲咒的,多少人念大悲咒多少人得感應。是不是?所以你假設說佛講的是妄語,那你怎麼樣來解釋這麼多的感應?就拿我個人來講,我最差的,沒有修行的,那感應的不下幾百次,幾百次啊,我沒有像你們那麼有修行,就會有感應了,何況你們穿白色衣服的人,我想你們很有修行的,我知道,我都讚嘆我的徒弟,我不會讚嘆我個人。所以這個神咒不翻,你只要會念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有很多人要來學手印,我以前就是教手印,我以前很熱心,教一教以後,後來的人就聽到錄音帶,那每次來:師父!教我手印。有的老年人風濕症,骨頭不柔軟,一支手指彎曲,另一支又被帶動起來,結成的手印就像豆乾一樣,像豆乾印一樣,後來我就不教手印了,本來我對教手印是很有興趣的,後來我發現教手印以後,每一個人碰到師父,就要請教師父的手印,這個很痲煩,乾脆就不教他們。

所以我們眼睛所看過的那一種感應,真是不可思議!你說我們一個水陸大法會就好了,這個水陸大法會,有人看到虛空當中,西方船就這樣走過去,有的人就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他沒有必要編一套理由來騙你,做一個水陸十方法界都震動,是不是?很多人來告訴我:奇怪!文殊講堂做的水陸怎麼那麼的感應?很多人見光、見花、見佛,我說:你不要執著這個,我也見過光,不過我那個是日光燈,晚上一打開,就見日光燈了,跟你們不一樣,我怕眾生太執著這種東西。所以這是秘密不翻,神咒的威力根本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師父跟你們擔保,佛講的絕對不妄語的。

第三、尊重不翻,就是「般若」二個字,這就是尊重不翻。為什麼尊重呢?因為般若的意思實在是太多,而且古來都是這樣稱呼,尊重,我們就尊重古人,以這個「般若」二個字,繼續抄一遍就好。其實這個般若梵音叫做prajna(長音),也不是我們中文念的「般若」應該念成台灣話的「般若」才對。這個翻譯的人念般若,今天我們大家都是這樣念,這是尊重不翻。我們已經講了三個,多含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般若」就是尊重,所以我們不翻譯,不翻就是不翻譯過來,照抄。

第四個,叫做順古不翻,順從古人,古人怎麼寫,我們就怎麼寫,比如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人是這麼樣念的,我們也是這麼樣念的,順古不翻,順古不翻,譬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五叫做此方無不翻,意思就是中國沒有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翻,譬如說庵摩羅果,印度的水果,它有這種水果,佛常常拿庵摩羅果來比喻,中國沒有庵摩羅果,你叫他怎麼比喻呢?比如說榴槤,也就是說台灣幾十前,我們都沒有看過榴槤是長什麼樣子的,我活得這麼大了,我沒有看過榴槤是什麼?是因為有去過泰國,那如果從泰國以前要翻譯成中國的經典,譬如說榴槤,那誰知道榴槤是怎麼樣子的?那是因為我第一次去泰國的時候,第一天那個導遊張姐,就帶我們去吃榴槤,她一打開就拚命的吃,她說:師父!你吃一塊。我一聞,簡直就像臭糞味,我一直想嘔吐,怎麼會有這麼臭的東西?很想嘔吐,張姐咬了一大口還說:這很貴的呢!還直說榴槤很貴。泰國人坐月子都沒有進補,都是吃榴槤,吃榴槤,很臭!那是第一次聞到。結果回到台灣,沒吃時倒會嘴饞了,所以人會改變,沒有榴槤吃時,就很想去買,要不是邱醫師制止我,現在不知吃幾粒了?徒弟又那麼多,要是說一聲我喜歡吃榴槤,明天就送來一大堆了,其實都不是我在吃,都是男眾在幫忙吃,實際上我也沒吃到幾塊。做我的徒弟很好,尤其是我生病住進醫院裡時,送再多東西來都不是我在吃,都是隔壁在吃。所以印度當時候有那種水果,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水果。現在是海運比較發達,海運比較發達,我們去泰國看有很多水果,我們台灣沒有的,像那個果後,我們也沒看過。說榴槤吃了會太熱,果後吃了會冷,要中和一下,人也是很無聊,吃了熱性的食物,再用冷性來中和。導遊帶我們去買榴槤,說吃了人會燥熱,喉嚨會幹澀沒聲音。這個榴槤還是一大學問呢!高級的榴槤還分金枕頭,那個邱先生很內行,買到都成內行人了,還買那個金枕頭,我說:榴槤不是一種嗎?好幾種!有的人榴槤一打開來,才發現全乾扁了,外表很好看,結果裡面不能吃,我們第一次看到榴槤,我不會剝榴槤,一剝就刺傷手流血了,我這個人只能吃,不適合工作,也沒弄過榴槤,一弄就流血了,算了、算了!還是留給徒弟,我只適合講經,還有適合吃。中國沒有的就不能翻了,只能講:庵摩羅果,翻譯成中文就是無垢清淨的意思,是印度的一種水果,吃下去可以除風熱、治病,中國沒有。

所以般若翻譯成中文叫做智慧,卻不能翻譯成聰明,聰明是世間人累積的錯誤教育。那麼,智慧是發自本性的清淨心,本能的,本來每一個人都具足的,這是五種不翻譯裡面的尊重不翻譯,就把它原原本本的尊重,尊重它的含意;尊重這個古人;尊重般若崇高的意境,所以不能翻譯。

現在先來把般若——「智慧」的意義略釋一下:明白真理,認識事實,叫做智慧。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之空理為慧;智有照了的功能,慧有鑑別的作用;智慧型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又智明外境,慧明自心。所謂能勘破世間諸有為法,內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萬有,皆是緣起幻相,沒有實法實我,謂之智;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妙理,證同人人本具的不生不滅之常住真心佛性,謂之慧。總之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諸法都能徹底明了,於中無染無邪,而無障礙者謂之般若妙智慧。扼要的說:般若,乃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的一種圓明本覺智;亦即離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種清淨無分別智;也可說是通達一切法自性本空,而無所得的一種真空無相智。這豈是世人所能夢想得到的呢?依般若的性質來說:其類有三: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大小」等去計度它,非凡夫的心理所能想像,也不是世俗的言論所能指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心念之處滅而不可思念也,心行者心念也,又名不可思議境。),無可表達,無可取著;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茲約三義釋之:

(1)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故曰無相。

(2)實相無不相——具足恆沙(恆河沙之數譬物之多也。)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故曰無不相。

(3)實相無相無不相——雖離相而本體不空,雖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也。

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謂行者修觀時,心光內凝,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空妄相,而見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故謂之觀照般若。又,如實了解聖教中所說的道理,依理去體驗實修,於其中間所有的功行,曰觀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若約狹義來說:即指本經始終所有的文字,以及八部般若裡面所詮的義理,因其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故謂之文字般若。尤其是觀照沒有它,則不能成立。實相沒有它,則無由顯示,故以文字般若稱之。再進一層說,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都概括在內。若約廣義來說:則非僅聖典上的文字而已,凡一切語言動作等,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啟發智慧者,都是文字般若——如佛在世時,則以音聲為文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為教體;乃至歷來的祖師們,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也莫不是令人啟悟的文字般若之一。雖說文字不是實義,然而沒有文字,卻沒法起觀照,而證實相。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是無由引導眾生離妄執而證悟實相的;故文字般若,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凡初學佛修行的人,要先從聖教聽聞啟悟,然後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以期獲到最終的結果,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算為有次第的學佛修行,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總之: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叫做文字般若;又名聞慧。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叫做觀照般若;又名思慧。由觀照工夫的深造,一旦豁破無明,親見本來面目,叫做實相般若;亦名修慧(因由修而證得故)。又自性虛靈不昧,謂之實相般若;依理進修,所行與所解相應,謂之觀照般若;由聖教啟發的清淨智,謂之文字般若,此乃約通途而說。若單就本經所明者,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文字般若;依法空無我慧,去觀察覺照,謂之觀照般若;徹悟法性無相,親證實相,謂之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理也,觀照般若行也,文字般若教也)。

「文字」、「觀照」,為什麼也稱為般若?文字是求啟悟實相的一種工具(無文字不能起觀照),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二者皆依體——實相,得名,故均以般若稱之。文字,是一種道理的追求——啟發智慧,明白真理;觀照,是一種心理的訓練——改除習氣,求證實相;實相,是一種體證的境界——靈明妙覺,平等周遍。總之,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實相是約體證方面言。前二——文字、觀照,是相似義,屬方便般若;後一——實相,是真實義,屬究竟般若。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通達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眾生(於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般若有二:一、真智:根本智之異名,照了真諦理性之智也。二、俗智:後得智之異名,照了俗諦事相之智也。)通達利生方便法門,廣修六度萬行(一、布施:慈心施物也。二、持戒: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惡也。三、忍辱:忍而心不動也。四、精進:勇猛行一切善,伏一切之惡也。五、禪定:心止一處而拂去妄念也。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後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救度一切眾生。)

三種,叫做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什麼叫做實相般若?我們眾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而現在提到這個實相般若,這個不好講了,實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體,是真空之體,為什麼講真空呢?真空就是絕對的空,無一法可得,一塵不染,一絲不掛。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法身德,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因,理心的佛性,正因佛性。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強名實相。佛悟到我們的心體盡虛空界、遍法界,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那麼,這個智慧不是假相,也不受到任何的體性;或者任何的物質;或者任何的心來表白,實相就如同法身一樣的,悟到、徹悟到空性的絕對存在性,而無法表達,所以也只能用「實相」這二個字來形容它。因為實相是一種理性的體,理體,是真空的體性,所以在真空的體性底下,你要寫幾個字:真空之體,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所以真空之體叫做性體,本性之體。分二個角度來講,所依就是為文字所依,為文字所依靠的,因為文字講來講去,就是要講這個真空之體,要講實相的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所有的文字都在表達真如實相的這個東西,所以為文字所依底下要寫四個字:圓明寂照,因為實相沒有辦法形容,我們只能用一個圓,圓滿的「圓」,明,光明,寂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簡單講就是,圓明寂照如果分四個角度來講,就是他有無量圓滿的心,意思就是一塵不染,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出差錯,他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圓滿的,這個人怎麼可能有辦法做到這樣?有!如果你悟到法身實相,你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圓滿,包括等覺菩薩都有缺陷了。明是對無明來講的,只要你還是等覺菩薩,你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有斷,還不能稱明,所以圓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圓滿光明,那一個人有辦法做到圓滿呢?再來,寂照,這個「寂」不能解釋說是寂寞;也不能解釋說寂靜,這個「寂」很不容易解釋的,這個寂,如果拿今天名詞最適合的,就是一種非常安詳的心態,這個寂不是說靜的很恐懼;靜的無聊;或是靜的沒有依靠感;靜的有一點恐怖的感覺。或是說晚上先生不在,很寂寞、很寂靜,這個不能稱為寂。所以這個「寂」要舉現代話來講,就是透視人生、宇宙而不迷惑,內心保持無量的清淨,那一種莊嚴,用智慧心、用清淨心,面臨整個人生的那一種安詳、寂靜的感覺,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擾著他,如果這個寂來講,就是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迷惑的,所以他能夠保持那種安靜的心態,不是我們現在的眾生,一點小事情就掛礙,晚上就睡不著。這是寂。再來就是「照」,所謂照就是妙用的意思,實相的本體,還不能只是用寂靜、透視、安詳、絕對來解釋,它還存在一種照的能力。這個「照」字就是無作的能力,不假任何的造作,具足有觀照的能力,具足有無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就是寂照。這個所依,為文字所依,性體的所證,為觀照所證,意思就是你修觀照的功夫,到最後還是要證悟到你清淨絕對的本性,為觀照所證底下就寫四個字,叫做: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就不好講了,我在這個地方再形容一下,你們務必要好好的聽,所謂不生不滅,我們說:不是生,對滅講的,也不是說滅,而對生講的,意思就是說,生滅當下就是虛妄不實,一切都因為你的錯覺而有生滅,但是你又不能放棄這個知覺的錯覺,而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我們講真空之體,涅槃的不生不滅,不是你想像當中那一種不變的東西,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不生不滅就是一種永恆,就像虛空一樣的,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這不生不滅大概是什麼都不管,放下、放棄,那也不對!如果你把不生不滅當作說,在生滅裡面有一種不生不滅,也不對!這很痲煩,這種東西,除非你開悟,否則講來講去,你都會落入兩邊的,你都會落入兩邊的東西。我現在舉例子,如果你聽得懂,你馬上就徹悟,如果你聽不懂的話,也可以給你一種啟發。我現在注意講,那你注意聽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從幾個角度來講,譬如說這是一個鑽石,放在這個地方,鑽石有沒有叫你貪?沒有!它本來如如不動的放在這個地方,一切都是因為你起心動念,你強以分別它,所以說這是好的、這是貴重的、這是不好的,因此你起心動念,當你還沒有來投胎這個世間的時候,你對它並不認識,當你來投胎出生以後,你有強烈對它有執著的觀念,這就變成強烈的生滅,有我們這個生滅的心意識形態,作為生命的題材,就變成我們的色身,由前世的業力,轉變到今生今世的色身,這個色身就變成共業所感的意識,生滅的執著,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做到心裡的如如不動,你清清楚楚的看這個世間,你不思善,不思惡,就這個時候,就是你本來的面目,然後當你釐清楚了不生不滅自性的時候,你當下就了斷無始劫以來的業力,來世你就不會來投胎,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業力,業力一觀照的話,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就顯現出來,那你就斷了一切的惑,斷了一切的惑,你就沒有做生命題材的東西。所以這個不生不滅,從我們本性來講的話,我們有一個心,保持一個清淨心、冷靜的心,不受分別妄想顛倒左右,那個就是本來面目,這是一個角度來解釋不生不滅。

如果用這一張衛生紙,來解釋不生不滅來講的話,這衛生紙本身是一種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借重一切眾生的意識形態,所構成的共業生滅的意識觀念,意識觀念,所以你看它有生有滅,你看它有生有滅,這是眾生的共業所感,所產生的一種幻覺,以眾生的位來講,這明明有生滅,但是就本性來講,你撕掉這個衛生紙,我問你:你本性有沒有撕成兩半?有沒有?沒有!意思就是生滅當體就是自性本空,讓它生滅,你並不必要為這個生滅法起一個動念,你起一個動念就完全錯誤,生者自生,滅者自滅,不乾你本性的事情,當下即如如,一切都如。這樣講如果還不清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沒有來投胎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作用,父精母血那麼一點點的東西,你現在有所作用的這一念,統統是顛倒、妄想,等到幾十年以後,你就要回歸到你本來的面目,就是一切空,所以是故空中無色法,一切色法都是妄相;無受想行識,一切的感受、思想、一切的行為造作,意識形態,第八意識的識,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統統當體即空。所以實相就是真空之體,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而不生不滅不是離開生滅法,離開生滅法裡面,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一切的世間再大的委屈、再大的傷害,他也沒有感覺:我在忍耐,因為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叫他講什麼忍耐呢?講無生法忍,即馬上悟到無生法忍,連「忍耐」這二個字都不談,本來就沒有,你忍耐什麼?一切法了不可得,自性圓明寂靜,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清清楚楚,六根門頭驚天動地!我們叫做眼「見」眼睛「看」,而佛不是,他是眼「觀」,他不是用看的,他用觀的,你有見就是執著,佛用觀的,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觀察一切眾生的痛苦,觀就是透視他,你眼見,見就是執。所以真空之體,就是我們所觀照的所證的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三十條清規裡面就說:務使頓明心地,意思就是學佛第一個最重要的課程,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不悟到本性,你的修行會變成情緒化的變化,今天有賺錢,情緒就好一點;今天不好了,心情緒就不好了,他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不悟到實相就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沒有辦法!好!再來我們看到觀照的般若,觀照的般若就是實相之用,實相是法身,是理體;是圓明寂照;是不生不滅,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

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是要讓我們實行的,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實行,你要去做了。實行就是要做什麼?要體驗、要求證,要體驗跟求證,就是要依教奉行,要行解相應,這個叫做實相之用,就是觀照。再講一遍,觀照就是要實行,實行就是要讓我們體驗跟求證的,就是要依教奉行,我們叫做行解相應,這個就是了因佛性,了因佛性,那麼,實相之用就是般若德。為什麼實相之用就是觀照般若呢?般若是分三個角度,實相般若是法身,無相的,你沒有辦法講,但是實相可以起用,實相之用就是妙用,這個用不是一般的用,那是般若的妙用。觀照能夠起般若的妙用,能夠恢復到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這個叫了因佛性,了因的慧心佛性,智慧的。所以真空之體,是理心的佛性,實相之用是慧,智慧的「慧」,慧心的佛性,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

再來文字般若,是般若的勝相,殊勝之相,大徹悟的人不會為文字所障礙的,大徹大悟的人,文字本身就是般若,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這文字是詮釋言教,就是解釋佛的一代時教,一代的教化。這個解悟就是文字,文字的底下要寫個:解悟,就是讓你了解去悟道,那就是文字。文字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方便,還有引導眾生,聽聞聖教,啟發智慧,都要靠文字。再講一遍,文字是要靠解悟的,就是要讓你了解去悟道。那麼文字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方便,還有引導眾生,所以這個聽聞聖教,啟發智慧,統統要靠文字,就像我們現在,就是要靠文字,如果我們不靠這文字,我們就沒有辦法。所以實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觀照就像駕駛;掌舵的、舵手,觀照。文字就像船、舟筏一樣的。文字就是讓我們乘載的,我們籍著文字,然後籍著觀照的舵手,就是駕駛員,達到最後的目的地,那就是實相。所以實相是般若的體,觀照是般若的妙用,而文字是般若的殊勝相,不是聖人的「聖」是殊勝的「勝」,實相之性體,是正因佛性,是法身德,是為文字所依,是圓明寂照,為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觀照般若是實相之妙用,是般若的德,文字是解脫德。觀照這個了因佛性,是要讓我們實行,好好去體驗、去求證,去依教奉行,去行解相應的。文字詮釋言教,言教,解脫德,就是緣因佛性,緣因,就是因緣果報的「緣」,不是原來的原,不是原因的原。緣就是因緣果報,我們兩個很有緣份的「緣」,是讓我們解悟的,是詮釋言教,是讓我們解悟,是方便引導眾生,聽聞聖教,啟發智慧的。

這裡只列出三個般若,還有一個般若,旁邊有提到,那就是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就是度眾生方便,隨機應化,隨眾生的根機,而要講什麼法,叫做隨機應化。廣修萬行來普度眾生,所以實相、觀照、文字,稱為三種般若,還有的人稱為四種般若,那就是加一個方便般若。我們有方便智慧的人,講話、做人就圓滿了,我們眾生因為沒有方便法,所以講二、三句話就吵起來、就吵架了,如果一個人內心裏面不存在一個方便,那麼他的心也不會圓滿,什麼事情也轉不開來。這個方便那是要相當的功夫。就是我這句話怎麼講,又不會傷害到眾生,那麼,我內心裏面要充滿方便的智慧,我自己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所以我們那個癥結,怎麼樣自己也打不開,死在自己的觀念裡面,正因為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死在自己的觀念裡面,因為你能夠度眾生,你就會顧慮到眾生的立場,那麼你當然就會顧慮到你的立場。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你當然不能度眾生了,你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怎麼能夠度眾生呢?所以做人要圓滿、講話要圓滿,那還得加一個方便的般若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

茲約三德及三因佛性會通之:實相般若,在三德謂之法身德,在三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觀照般若,在三德謂之般若德,在三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文字般若,在三德謂之解脫德,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其次再約「體相用」三大釋之:實相般若、體也,為觀照、文字之體;觀照般若、用也,為實相、文字之用;文字般若、相也,為實相、觀照之相。依實相之體而成立文字之相,由文字之相而起觀照之用,由觀照之用而證實相之體。實相的體證,是由觀照的工夫所獲到的;觀照的妙用,是由文字的啟示而得來的,文字的成立,是依實相為本體的(又般若有境、行、果三:境——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之總相,即空相,二乘所見,),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各種差別之道法空相、假相,菩薩所見。),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即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行——照見諸法皆空(自利),廣修六度萬行(利他);果——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四德(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一、常德:涅槃之體,恆不變而無生滅,名之為常;又隨緣化用常不絕,名之為常。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三、我德:解我有二種:一就體自實名為我,如《涅槃經?哀嘆品》中所謂:「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二就用自在名為我,如《涅槃經?高貴德王品》所謂:「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為大我。云何名為大自在耶?有八大自在則名為我。」四、淨德: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列表如下:

三般若三德三因佛性

實相(真心理體)——法身德——正因理心佛性

觀照(觀智精修)——般若德——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全卷經文)——解脫德——緣因善心佛性

觀照——用———即般若之妙用,為實相文字而生起

實相——體———即般若之本體,為觀照文字之所依

文字——相———即般若之勝相,為實相觀照之表顯

【注:八大自在我——大般涅槃有常樂我淨之四德,其我德以自在為義,自在有八義,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為多身。二、示一塵身滿大千界。三、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複次佛說般若有共、不共二類:對聲聞、緣覺、及初心菩薩共同所說的其義淺,謂之共般若(通於三乘所同聞共修者);單對上位菩薩而說的其義深,謂之不共般若(唯菩薩所聞所修不共通於聲聞、緣覺者)。若依天台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言之,則共般若屬通教,不共般若屬別圓二教。修體空觀,了達萬法當體即空,證但空(但見空而不見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以了脫生死,是三乘的共般若。修次第三觀及一心三觀,了達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證中道理,能從空出假(由解脫而入世利生),廣度眾生,導萬行以入智海,是為菩薩的不共般若。本經屬不共般若,乃觀自在菩薩於靈山會上承佛威力所宣說者,是大乘菩薩所修之微妙法門,以空慧得解脫,以大悲為方便,所謂,通達般若性空,攝導所修大行而成佛。

按佛宣說般若的時間最長,所謂「二十二年般若談」。總合起來,有八部般若,列表如下:

一、大品般若十萬偈五、小品般若四仟偈

二、放光般若二萬五仟偈六、天王問般若二仟五百偈

三、光贊般若一萬八仟偈七、文殊問般若六百偈

四、道行般若八仟偈八、金剛般若三百偈

這部般若心經,雖只此二百餘字,而大部的精要奧旨,實則統攝無遺。

關於各宗,對這般若智的發揮和修證的方法,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如天台宗則根據三智。什麼叫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了達諸法性空之理;這是聲聞、緣覺所證的但空般若智。「道種智」:通達種種道法,以化導眾生;這是菩薩所證的出假化導般若智。「一切種智」:通達化導斷惑之一切種法,乃至十法界(一、佛法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也。二、菩薩法界,為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三、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四、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諦觀法之境界也。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於天界,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之境界也。七、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行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八、鬼法界,犯下口五逆十惡,受饑渴苦之惡鬼神境界也。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啖殺戮苦之畜類境界也。十、地獄法界,犯上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之最下境界也。)的一切性相(性者法之自體,相者相貌,無為法為性,有為法為相,而有為、無為皆有性相。),事理、染淨、因果等,於一念中,洞徹無遺;這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又知本體之空,曰一切智;知現象之假,曰道種智;知現象即中道實相之理,曰一切種智。本經所明的乃是一切種智兼明道種智,非一切智也。故本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於修證的方法待後文說明。

其次唯識宗則明四智。什麼叫四智?就是:

一、「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業之智),行者轉眼等有漏(漏者煩惱之異名,含有煩惱之事物,一切世間之事體盡為有漏法,離煩惱之出世間事體盡為無漏法也。)之五識(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為利益一切有情,示現種種的神通變化,成就其本願力所應作的事,叫做成所作智(如來之現化身土(凡聖之依正二報也。身為正報,土為依報。)及諸神通皆為此智之作用)。

二、「妙觀察智」(通達一切諸法,善能鑒機說法之智),轉第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言六根如其次第對於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而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別作用者。)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觀察諸法之相,隨順機宜而為一切眾生說諸妙法,叫做妙觀察智。

三、「平等性智」(能平等普利眾生,成諸法平等作用之智),轉第七識(八識中第七識以第八識為所依,以第八識之見分為所緣而生之識也。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依末那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釋也。此末那,即第七識,故云末那識(即意識)是持業釋也。)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泯人我差別之相,證自他平等之理,運同體大慈,起無緣大悲(此慈悲惟在諸佛,蓋諸佛之心,不住於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生五道,心著諸法,取捨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名無緣慈悲。),普濟一切有情,叫做平等性智。

四、「大圓鏡智」(轉有漏善惡之業報,顯萬德莊嚴之境界),轉第八識(法相宗謂眼耳鼻舌身意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又阿賴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雖在生死亦不失沒故曰無沒。)之有漏為無漏時,所得到的一種智慧,眾垢既盡,實相顯現,法界一切有為、無為諸法,都能圓融無礙,如大圓鏡,光明遍映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普攝萬象,無物不照,無微不顯;又能轉凡夫依正有漏之身土,而成真常無漏莊嚴之身土,具一切功德,如大圓鏡中應現一切色像,故曰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即法身,實相般若也;平等性智即報身,觀照般若也;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字般若也。

上面所說即是轉識成智的道理,識是有分別,屬污染,屬有漏;智是無分別,屬清淨,屬無漏。要之識是凡夫所用的妄想迷惑心,智是聖者所證的圓明妙覺性。轉識成智就是轉分別心為無分別心,轉污染心為清淨心,轉有漏為無漏,轉妄想迷惑為圓明妙覺;也就是轉迷啟悟,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意思。所謂轉對境障礙的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之智),轉妄想分別心的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觀察一切諸法實相),轉人我執著心的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體證諸法平等之性),轉執持一切諸法種子之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顯現法界萬象)。總之有執著分別的叫做識,為凡夫;無分別執著者謂之智,是佛菩薩。

我們能夠依般若觀照而空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便轉識成智,轉凡夫為聖人了。

上來說了許多話不過解釋般若二字,現在我來請問大家一句,到底般若是什麼?三般若以實相為本體,實相般若,即吾人圓常大覺之真心,此心本無一切生滅煩惱,只為無始的無明,和虛妄的習氣,互相熏發,見、聞、覺、知,流逸於六塵境界,迷戀取著,執此虛妄之相為實法實有,以妄緣妄,輾轉顛倒,因而造出許多業來,以致枉受輪迴生死等苦,沒有窮盡,真是冤枉極了!

我們能夠依此般若微妙法門而修而證,由文字而起觀照,去實地用功,觀智明了,識破諸法虛妄,當體皆空,了無一法可得,則靈光獨露,真心顯現,一切迷情妄相,當下銷滅,這就是親證實相般若的境界!此時還有什麼生死煩惱可言呢?大矣哉!般若的功力,能使人頓斷煩惱,永了生死,直超苦海,立登彼岸,真是:「滔滔苦海內,般若為舟航,冥冥大夜中,般若為燈燭」。我來舉一個譬喻:般若喻電燈,煩惱喻黑暗,實相喻器物,能用般若觀照,則煩惱頓斷,實相顯現;正如電燈一照,則黑暗頓除,器物顯現,智者思之!思之!

我們要知道上面所說的三種般若,乃人們個個一心中所圓具而無缺者,實相般若,即心之本體(自證分);觀照般若,即心之妙用(見分);文字般若,即心之勝相(相分)。三者一心中具,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可謂微妙極了!這種深奧道理,可譬如一面鏡子:「水銀和玻璃」,是鏡的本體,如實相般若;「照」,是鏡的作用——如觀照般若;「光」,是鏡的相貌——如文字般若。這一面鏡子的當中,也是三者圓具而不可相離的。此三般若,既在我人一念心中所具者,則不須向外馳求,只要能夠一念回光反照,即得現前,斯時也,受用無窮,願吾人不要當面錯過!枉自蹉跎!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已經講完了。

般若的別名,別名,叫做真性實相,「真」那就是不假了,「性」就是不變啊,不假的東西,不會變的東西,那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絕對的空、究竟的空、徹底的空,實相。所以世間如果了解這個真性實相,那麼外道就站不住腳了。這個外道一定要安排一種東西來創造天地萬物的,佛法講一切法畢竟空的東西,誰在主宰?聖者是本性在主宰;眾生是無明在主宰的,無明就是習氣了,你怎麼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呢?假設一個上帝來,假設一個上帝來,上帝是從那裡來的?又犯邏輯的錯誤觀念,佛陀講是畢竟空的東西,你為什麼會有上帝呢?因為你的無知,你自己承認自己很自卑,所以你設立一個上帝,因為你恐懼,你無法了解,對生命、宇宙整個透視,因為你漏劣的智慧不夠,因為你恐懼這個宇宙天地萬物,所以你假設一個上帝,來指使你、來支配你,其實你手伸出去也是你,你收回來也是你;你喜歡抽菸也是你,喜歡喝酒也是你;我不要抽菸也是我不要的,我不要喝酒也是我個人的,這個世間的沒有一樣事情是誰在主宰你的,就是你的業力呀、你的習氣呀、你的念頭在主宰你,那就是你的主人。我們一開始造成習慣,後來習慣變成我們的主人,就是這樣子。所以與其說上帝創造人類,不如說人類創造上帝,因為你無知,你無知,你就會創造一個超越人類的思想的神來控制你,在神的世界裡面,你是多渺小的,多幼稚跟無知的,你沒有討論的餘地,因為天地萬物是他所創造出來的,你也不能辯論的,你是被創造者,你不夠資格,所以我們眾生變成很可憐,我們除了認罪以外,我們除了匍匐在他的面前,謳歌讚頌以外,我們實在是對上帝無能為力,我們無法去了解他,我們也不能去了解他,也不能試探上帝的存在,變成他完全超越這個理性、智慧的東西,你一定要通過感情去信仰他,你不能問、不能了解、不能試探,你說那上帝是什麼東西啊?他又不是東西。所以我說沒有一個宗教能夠跟佛陀比的,沒有的,絕對沒有的,有的話你來告訴我,我馬上還俗!佛的偉大不是你用語言可以描述的東西,絕對的東西,那就當體即空的東西,就不是你用任何語言,或者安排任何一個思想、架構,可以襯托出佛,佛無相,你看!這就不得了了,你要講他什麼?佛最平凡,他不會狂妄,而我們眾生就覺得自己很不平凡,就活得很痛苦,要裝很不平凡的人,會很痛苦的,佛就不會裝,佛就本來面目,用赤裸裸的本來就跟你生活在一起,所以佛不會痛苦,他既沒有我見,也沒有狂妄,他不會看到善的就特別的喜歡;也不會看到惡的就特別攻擊跟傷害,在佛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宇宙當中,都是如如不動的,十法界當下就是如。他開發了本性,得到了永恆真正的智慧,大智慧的人,你想想看!佛那種意境你敢想像得到嗎?我今天的口才你都心服口服了,那還講到後面那一尊,那還得了?我這種下三級的,你都認為這個不得了了,後面那一尊你敢想像嗎?所以我們說佛是千萬億劫沒有辦法讚嘆的,那種偉大不是你、我有辦法用語言去讚嘆他的。所以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你們桌上發的那四本,裡面有講的,縱經塵點劫,亦無法贊佛,就算你經過塵點劫一直讚嘆佛,也沒有辦法讚嘆佛的偉大。

真性實相的道理,就是我們所講的般若的東西,般若是一切法的根本。再來,真性實相講完了,我們講一實諦,這個佛法透過文字的話,還要透過善知識,如果這個佛法透過文字,而沒有透過善知識,就會依文解義,就會變成三世的佛冤,就會產生很可怕的錯誤思想,比如說底下一個一實諦,這一實諦如果你把這個「一」,當作是一二三四五六七的這個一,一個數目字的開始,你就錯誤了,這個「一」是無始無終,是絕對的東西,因為沒有辦法形容,所以就用「一」來解釋這種絕對的觀念。因此這個一實諦,就是絕對的實在,諦就是真理,意思就是般若是絕對實在存在的東西,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大智慧,是絕對實實在在有的,只是因為我們今天迷惑了,沒有開採出來,一實諦是真實的,諦就是不變的真理。諦就是不變的真理。

底下這個比較簡單,叫做自性清淨心,這個都是禪宗在講的,自性清淨心,這個自性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用一顆清淨心來代表一切。簡單講,我們今天所用的就不是清淨心,我們今天所用的是多層次面的心;世智辯聰的小聰明心;今天所用的是妄想心;我們今天所用的就是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批判,我們今天一直每天所生活的,大部分的都是活在批判裡面,很少把自己調整成圓融,很少的,看到別人犯戒就嫉惡如仇,你這樣子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傻瓜!佛才不是用這種心來對待一切眾生的,佛如果說看到持戒的,就讚嘆的不得了;看到行為不正的就嫉惡如仇,那你說他叫做佛嗎?叫如如不動嗎?佛會憐憫這些不持戒的人,佛讚嘆持戒的人,但是在佛的心中,就永恆的遠離這個對立的觀念。我們今天如果用一個念頭是自性清淨心,我們今天就不可能會產生痛苦。如果你有清淨心,你就具足四個清淨的角度,你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完全是透過清淨心來的,你也不會思善,也不思惡,沒有對立嘛。你也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那就不會被感情所束縛嘛。你也沒有持戒相,也沒有所謂的破戒相,那就所謂的無生嘛無作嘛。你的內心裏面,既不貢高我慢,也不會太過自卑,那就卑、慢同時就解脫了。這個自性清淨心,簡單講就是絕對的平等,內無所著,為無所惑,能得自性清淨心。就我今天來講的話,師父都覺得說:我很差,我不夠資格來講眾生,我要好好的冷靜來觀照自己,我不看眾生缺點,我內心裏面充滿著誠實,慈悲喜舍,我二十四個小時裡面,都儘量觀照自己。所以有人要請師父指點他的錯誤,我認為我自己錯誤就很多了,我那裡夠資格啊?如果說你有佛法上不懂的,倒是我們可以參考參考,教你們我也不敢,教學相長。那麼,這個迴光返照的功夫,第一個先不看眾生的過錯,第二個,要先一直觀照,發現自己的缺點使它燃燒,發現自己的缺點,才能革除自己的錯誤,否則的話,習氣不除,學佛無用,這是高僧大德一再的開示我們,習氣不除,學佛無益,一點用處都沒有!學佛最大的本錢,就是除掉習氣,你不是來聽一聽,開大智慧以後,又跟人家找辯論的,那你習氣還是存在,沒有什麼作用啊。所以自性清淨心,簡單講就是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名生起清淨心。

再來,如來藏,這個把它翻過來讀就比較清楚,就是「藏如來」,如來藏是出自楞嚴經裡面的,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在七年前我講過了楞嚴經,所以對如來藏不陌生。那麼,這個如來藏大乘起信論也談到;楞伽經也談到。這個如來藏,就是眾生都有蘊育著如來清淨的本性,意思就是如來藏就是我們把本性藏起來,還沒有發揮,這個如來藏是就因地來講的,就是這個般若清淨如如不動的智慧,我們暫時被隱藏起來,簡單講,如來藏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本性裡面,藏就是具足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也可以這樣解釋。如來藏,就是我們的本性,蘊藏著、蘊育著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那麼也可以念倒回來念,叫做藏如來,蘊藏著如來的智慧德行,每一個人都有,也可以這樣講。

再來,如如,這個如如,就是無法不如,這個如如如果用比較貼切的,就是永遠不起心、不動念,禪宗裡面講的:動念即乖,法華經裡面講的:法爾如是,就是講如如,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自性空,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能所;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也沒有所謂的顛倒、分別,統統沒有,一切法皆如。為什麼?一切法畢竟空。一切皆如,簡單講,證悟到如如,簡單講就是,你要叫他動一個念頭,那很難!他既不起心,也不動念了。意思就是般若也可以叫做如如不動的念頭,那種叫做般若。所以如如不動,又很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他以為如如不動就是像死人一樣沒有思想,也錯誤!如如不動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如如不動的意思就是不思善、也不思惡,就這麼時,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意思就是善惡清清楚楚,但是也不會說因為善而特別支持他;也不會說因為惡而特別的排斥他。大徹悟的人壞人到他面前來,他一樣,來索取他的生命,砸壞了他的飯碗,他也一樣這樣,因為他證悟了畢竟空的道理,當下就是生,生死就是涅槃的東西,他那裡會去動一個念頭,去想要挽回任何一件事情?他認為如果果報應該如此,那就應該這樣走。就像目犍連一樣的了,被壓成、碎成肉醬,他一樣是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如如,就是心也如、境界也如,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只有這一句話,可以解釋我們一切的道理。其實我們講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講實在話的那是方便講而已,那是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東西,其實有某些地方有接受到老子的思想,所以老子裡面,他講無為而治,講無為的東西,所以,因為老子是最後一關沒有打破啊,釋迦牟尼佛這條路是走對了,而老子他那一條路是走錯,老子形容我們的本體空蕩蕩的,所以一切無諍,一切都不計較,而且隨緣,然後把心安住在一個死氣沉沉裡面,所以老子的思想裡面很偉大,偉大意指老子的思想,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無諍,可以熄滅一切的爭執,但是沒有積極的精神,沒有妙用的,而且他沒有見到徹底本性的東西,所以老子這一條路走錯。釋迦牟尼佛這條路走對了!他不但證悟到清清淨淨的本性,而且現神通妙用,無量的願力,無量的願力,地藏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二個人走路,一個走對路、一個走錯路。老子在中國來講,道德經你去念念看,都是講虛比實還偉大;都是講無比有還偉大;都是講柔比剛還偉大,老子的思想。意思就是剛的東西一拆,馬上就斷掉,柔的東西你怎麼搖它也不會斷,也不會斷的,你拚命的搖它,它也不會斷,那麼剛一推馬上就斷掉了。意思就是我們的個性要柔和的話,那就好,就是佛教講的智,柔軟心。但是因為他一切都回歸到自然,他也不會積極的去追求,然後也不會發起很大的願力,跟佛菩薩的不一樣,佛菩薩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就是悟到自性清淨心了,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無眾生可度。如如!

為什麼我們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不對的,這一剛剛聽到師父的演講很驚訝!很多人都很驚訝!從以前學佛十幾年來都是講這句話,那一句叫做方便講,我現在問你:隨緣,你先告訴我,什麼叫隨緣?緣,你先解釋這個緣,你知道嗎?緣是什麼?有增有減叫做緣,就像一棵樹,它要成長,要籍著日光、水分、籍著肥料,否則你沒有這個緣,它怎麼成長?只要講到緣就是生滅,那我問你:隨緣的東西怎麼能夠不變呢?隨緣一定要變的,你手指頭拿出來,你指指看虛空那裡隨緣的東西,只要緣的東西那一個不變?你指出來,你說虛空不變,你晚上睡覺,你知道你睡在那裡嗎?你知道你睡在那一個空間嗎?空間也是我們意識刻划起來的,它也會變,只要意識除掉虛空就粉碎,虛空也會變,意識轉,虛空就不存在,虛空也是色法對立的存在,因為有色法顯現虛空,因為有虛空顯現色法,所以虛空和色法也是對立的,色心二法完全唯心所造,也是因緣法,也是因緣法,只是方便比喻不動,常常拿虛空來作比喻。

好啦!那就愈講愈糊塗了,隨緣不變不對,不變隨緣也不對,我的意思就是告訴大家,因為我們今天研究的,很多都是中國後來古人註解的,那麼古人註解如果不悟到本性的時候,他就穿插一些思想增加了這些名詞,所以只會死在文字上而已。所以你說古人註解是功德還是罪過,這很難講的,很難講的啦,除非你悟道,你知道他錯在那裡,你悟道,你就知道他錯在那裡,你清清楚楚。所以我只能告訴諸位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叫做方便講,不是究竟義,隨緣,好吧!那就一切法隨緣,生滅法,反正我保持心如如不動嘛。我們現在用一句話,一句話,能夠形容我們真如本性般若的思想,只能用一句話,那句話也是我最欣賞的,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本來就是了不可得;本來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本來就是不可討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因緣果,佛性是超因、超緣、超果的,超越因緣果,是不昧因緣果,意思就是生滅法當下就是自性本空,就是不生不滅法,隨緣當體即空,所以我們講不變,因為不變的自性,所以我們能夠隨緣,方便講是這樣,畢竟講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叫做如如不動的東西。

所以要先放下你們那個觀念,聽經聞法,你不要認為這不重要,這文字你都看得懂了,這個註解你回去看,每一個字也懂,你去看斌宗大師註解,你也許看得懂,但是這種東西你就聽不到,你就會聽不到。所以我們說,聽經聞法的重要,遠超過自己的看書,就是這樣的東西。因為自性上的東西你自己看,你沒有悟道,你怎麼知道他在講什麼東西?他錯了,你也不曉得他錯在那裡。

底下再講到:實際,這個實際意思就是說,般若的東西是真實性存在的,是那麼的清清楚楚,貼貼切切的,六根門頭裡面清清楚楚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它不是烏托邦,般若不是一種妄想,是一種自性的光明,自性的智慧,實際。

再來談到一乘,一乘就是法華經所講的實相,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佛方便說以外,佛法當中的大白牛車,法華經用種種的比喻,佛所講的法都是一乘實相的,簡單講就是一切如,一切皆如,所以因此我們說,天台宗的思想,是占了很重要的一個思想,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還講到十如是,因為我們很多的經文,都是用天台宗的思想去發揮的,所以天台宗的教觀綱宗,天台宗的入門,不講一定不行,你要看大藏經,將來一定要談到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那不開這個課,以後你自己看經典,你怎麼看也看不懂,你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唯識我們也要開,像上次我們開的那個唯識才簡介,一問都聽不懂,奇怪!根器怎麼那麼「利」呢?一問統統聽不懂,出去不要講你是慧老的徒弟,笑死人了!我們調查過,百分之九十八都聽不懂,那不曉得怎麼樣開唯識課程?真的很頭大了!本來我一直想開唯識,我看看乾脆算了,先開教觀綱宗好了。程度那麼高,來講的人那個還是成大的,還成功大學的呢;還中鋼上班呢;還當工程師呢,都聽不懂,當工程師聽不懂,那你們當什麼師啊?佛法這種東西實在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為了你們要開什麼課程,很傷腦筋啊,很傷腦筋,也不曉得怎麼辦?放下你們也很可憐啊,所以做法師的人難為,師道難為,要顧慮到眾生的根器;要顧慮到影響你們將來自己閱讀經典的,你們天台宗若不懂,那將來看法華玄義、法華經那你怎麼看得懂呢?所以一乘是法華經所講的,講的意思就是實相的道理,就是大白牛車,用羊車、鹿車、牛車、還有大白牛車來比喻,那就是一乘,一乘當然就是絕對的。

法性,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這個法性就是固定的,一切皆空,空性。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東西,法性就是一切法如如,沒有所謂的對立;沒有所謂的分別;沒有所謂的妄想,法性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就是法性的意思。首楞嚴,這個楞嚴、首楞嚴意思就是定慧均等,叫做楞嚴、首楞嚴。又有一種叫做究竟堅固,所以說: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性可銷亡,舜若多就是空性,如果可以把它去除掉,舜若多性可銷亡,意思就是如果空可以把它消掉,舜若多性可銷亡,就是這個意思。爍迦羅心無動轉,就是堅固不壞的定力、願力,也不會改變,還是要度眾生。每天做早課時候: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又開始氣喘了,後面那一聲是我自己拉長的,有一點像吧!所以說很多人念楞嚴咒,念到前面不曉得那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意思就是般若是坦蕩蕩,一切法不可得嘛,愈是大智慧的人,不著邊際嘛,不著空有嘛,當體即中,中道是對空、有講的,其實也沒有中道,中道是多餘的。你為什麼有八正道啊?因為有八邪道啊,你如果說你本身就是行八正道,那你說那來的邪?所以說這箇中,就像路的中間,因為有左邊、右邊,所以講:我走在路的中間。你說這個飛機飛到虛空裡面去,飛到虛空,那我現在問你:那邊是左邊、那邊是右邊?飛機一直飛不是飛在中間,那你以什麼定位做標準呢?那裡是左邊、那裡是右邊?太空船飛到外太空去的時候,那裡是左邊、右邊?意思就是說,沒有偏空,也沒有偏有的話,就沒有所謂的中道。中道是破除義,是除掉執著叫做中道,要了解古人的意思啊,要了解古人的意思,所以也沒有所謂的中道,有歪道才要講中道,八正道是對八邪道講的,如果沒有八邪道,你講什麼八正道?連八正道也沒有,對不對?空、有是對立的,空跟有是襯托出中道,中道是襯托空跟有的,你不執著就是中道嘛,傻瓜!就是這麼簡單,easyeasynodifficult.很簡單!有人說:師父!你那個英文怎麼那麼生硬呢?傻瓜!故意念的嘛,念英文:nodifficult.你看!多標準。所以中道的問題,就是你一切法不可得,不偏空、不偏有,那麼就是破除的意思,不執著就是中道啊,你執著中道也是歪道啊,對不對?你執著一個中道你也是歪道啊,中就是破除義,不是真的有一個中。

最後又講一個畢竟空,畢竟空就是徹底的一絲不掛,一塵不染。以前我們一聽到一絲不掛,這個人實在很粗魯,不太文雅,其實不是,這一絲不掛是佛教的,佛教的,就是一點煩惱也不會放在心裡,那叫一絲不掛,後來的人把它變成絲襪的絲了,人家那個絲是指煩惱,一點煩惱,就是一塵不染的意思,一絲不掛跟一塵不染就是同樣的意思,那後來的人,奇怪!佛教講的名詞,禪宗講的一絲不掛,也被用到另外一個不正當的場所,你看!一絲不掛,多丟人!這就糟糕了。你看!「赤棵棵的」不是,赤裸裸的。所以說畢竟空就是所講的赤裸裸的;一絲不掛的,無所住名畢竟空。什麼叫畢竟空呢?一塵不染啊,絕對的空啊,意思就是說,連一個起心、一個動念都沒有了,心就是安住在如如不變的本性裡面。看左邊《智度論》裡面講的:《智度論》:「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大智度論》裡面講。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就講三論,加上《大智度論》就是「四論宗」嘛,所以「三論宗」又名「四論宗」也對。這個《大智度論》我很想講,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太多了,這個《大智度論》的內容我告訴你,你一生一世就看這《大智度論》就不得了,真的!你要開大智慧,二部經一定要看,一個是《楞嚴經》,一個是《大智度論》,你要開大智慧,就這二部經一定要看。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很多,有十冊,有的把它印成四冊,大智度論一百卷,開玩笑!要講到民國幾年?不過這個太好了,《大智度論》。解釋《大般若經》叫做《大智度論》,論就是問答,所以你看《大智度論》就是問、答,問、答,《大智度論》就是問、答……統統是問跟答,就是《大智度論》。而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的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所以般若你也可以講真性實相;可以講一實諦;可以講自性清淨心;可以講如來藏;可以講如如;也可以講實際;也可以講一乘;也可以講法性;也可以講首楞嚴;也可以講中道;也可以講畢竟空。你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今天才講二個字。今天才講二個字。

我以前初學佛,到逢甲大學的旁邊有一間寺廟。叫做「般若」,然後「學」苑是一個(草)部,再一個怨恨的怨,沒有心部,「般若學苑」,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四個字念錯了二個字,念:「般若學宛」,也沒學佛,也不知道啊!「般若學宛」,大家都在笑我,我也不知道你在笑什麼?不曉得他在笑什麼東西?就問說:這「般若學宛」難道有錯嗎?不是這樣念啦!四個字念二個字錯,就五十分而已,我說那怎麼念?應該念:般若學苑,還念呢,念:般若學苑,你看。所以念錯字有時候會笑死人。那一天有一個人來說:師父!我還沒有「販依」,奇怪!你講什麼我都聽不懂?聽不懂?沒有「販依」?後來才知道沒有皈依,我說那個不念「販」,那個念「皈」,皈依,這個字念錯了笑死人了,人家覺得很好笑,還沒「販依」我以為還沒有吃飯呢?所以說研究經典可以讓人家認識很多。那麼今天講到九點半了,明天我們講觀無量壽經,連續三天的觀無量壽經,我希望你們都能到好不好?我希望你們儘可能來聽經聞法。下課!

二、波羅密多:也是一種梵語,含有四義:一、波羅譯為彼岸,密多譯為到,合言之為彼岸到,順語應雲到彼岸。二、譯為度無極。三、譯為遠離。四、譯為究竟。

一、「到彼岸」者,這是一種比喻:如過渡者,須乘舟筏,從這邊的此岸,渡過中流而到達那邊的彼岸;以喻眾生的沉迷,當仗般若以度脫之。說明白一點,此岸喻生死,中流喻煩惱,般若喻舟筏,彼岸喻涅槃(涅槃,待下文解釋,總之即解脫的意思)。眾生被三惑(一、見思惑:如身見、邊見等,邪分別道理而起,謂之見惑,如貪慾、嗔恚等,倒想世間事物而起,謂之思惑,離此見思二惑即離三界,聲聞緣覺以之為涅槃。二、塵沙惑:為化道障。菩薩教化人,必通知塵如沙無量無數的法門。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達此塵沙無數之法門,自在教化,謂為塵沙之惑。三、無明惑:又稱障中道惑,為障蔽中道實相理之惑。)煩惱所迷,以致沉淪生死苦海,現在如果想求度脫的話,就不得不借仗般若的功力去滅除煩惱,以了脫生死的痛苦,獲到究竟涅槃的安樂!所謂乘般若船渡過三重煩惱的中流,頓超生死眾苦的此岸,直上涅槃安樂的彼岸。此外還可作另一種的比喻:大海喻三界輪迴之處,海水喻眾苦,眾生墜落輪迴,備客群苦,仿彿和那沉溺大海里的人所受的痛苦一樣,以其世間痛苦充滿,正如大海的水深廣無涯,故以苦海喻之。沉溺水裡的人,是刻不容緩地,當急求船隻的濟渡,以登安穩的彼岸;受生死輪迴的我們,要是不願長此沉淪的話,則當速求度脫!古雲:「苦海茫茫,回頭是岸」,般若是救度人們出生死苦海,到安樂彼岸的大慈航!眾生迷了本性,沉溺煩惱生死苦海中,今賴般若開示之,使其認識本有真心,而獲到解脫;正如靠了船隻渡出苦海而登彼岸似的。總之,能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就是彼岸。

修習。

怎麼樣修行分三個階段。三賢位經過一大阿僧只(讀qi)劫,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薩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稱做三賢。道力比較差,為煩惱所伏,意思是他還不能克制這個煩惱,所以就是遠波羅蜜。所謂遠波羅蜜就是說到達彼岸還很遠的意思,還有好幾百公里,離得太遠了。從初地到七地,就經過一大阿僧只劫,從一地到七地。從初地到七地菩薩,也必須經過一大阿僧只劫,道力能夠慢慢地增,能夠伏煩惱,名叫近波羅蜜,接近到彼岸的功夫了。八地到十地菩薩,再經過一大阿僧只劫,道力就比較強,能夠盡,也能夠伏煩惱,所以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這個大就是到達的意思。

看46頁,

心。這個[心]是中國話,這個心,解釋的有很多。簡單講,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精要,精要者圓,圓就是說圓滿的中道,實相的道理,圓。這個心就像人的心臟,人的心臟一停人就要死。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講實相,所以在大智度論裡面講到,持戒律還是初步的功夫,要把般若悟到實相,才是列為最究竟的。如果一個持戒的人,不會歸到悟入實相的道理,那麼持戒多

福,他有福報。如果沒有無相無不相,實相的道理,持戒是升天,因為沒有空一切法。所以在大智度論裡面,把般若實相的道理列為最重要的課程,持戒當然很重要,但是以實相的持戒為最重要。所以持戒無持戒相,名真持戒人。那麼這個心就像我們人的心臟一樣,為百體之要,意思就是道理要合乎中道的道理。這個心在世間來講,有這個草木心,草也有心,花也有心,樹也有心,這也產生一個心字,無情之物只有生長,沒有什麼作用,草木的心。第二個,就是我們生理物質,這個五臟六腑的肉團心,我們的心臟肉團心,只有形質,完全沒有知覺的,這是肉團心。第三個,叫做緣慮心,那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專門攀緣。第七意識是專門執著的,緣慮,慮就是思慮的[慮],一天到晚煩惱這個煩惱那個。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生老病死,來作為這個生死的題材,就是這個緣慮心。這個緣慮心來自於多種的,第一、緣慮心就是對真理不能透視,妄想顛倒所產生的。第二、為欲望所驅使,第三、對死亡的恐懼。所以交織成現在以及未來,對死亡的恐懼,變成我們的緣慮心。而且眾生又是莫可奈何,因為他沒有碰到佛法。沒有碰到佛法,今生今世的生命,就完全掌握在過去的習氣當中,過去的習氣,一直存留到今生今世,他雖然學佛,道力不強,沒有開發自己本來的真正面目,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沒有真正自己的東西,見到境界他就會轉,他見到境界就會轉,佛是隨緣不變,眾生是隨緣就變,隨緣就變,隨緣就變,所以這個緣慮心是我們生死的根本,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要追求的。第四種心,叫做精要心,就是用比喻的,譬如說一個木板畫個圓圈,那就是中心,高雄市的中心在哪裡?比喻這個精要心,這是比喻的心。所以我們已經講過,一草木心;二、肉團性;第三、緣慮心;第四、精要心;第五、那就是真如心,那就是我們今天最重要的課程。真如,這個[真]就是不假,[如]那當然就是不變、不動。真如意思就是說,我們遠離顛倒夢想,我們看到的就是真正的東西。如就是不變的東西。我常常用一種比喻,因為我過去喜歡看電影,我一生一切最大的嗜好,就是很喜歡電影,看電影。當然也限窮,沒有很多錢常常去看電影,不過如果你問我說: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喜歡看看那個導演的手法是什麼?所以我在講經說法也學用電影來比喻。譬如說我們看到這個電影,看到可憐的會哭,有一種人慈悲心、憐愍心比較重的,如果演喜劇的就會笑,哈哈大笑;演淘金的,就會讓你起貪,哇,這麼多金銀珠寶!電影怎麼演就很逼真。還有像[火燒摩天樓],這是很恐懼的,這個災難片。一直演,演到最後電影一結束,就剩下一塊熒幕而已,什麼都沒有,了不可得!我們眾生,自己扮演一個主角的角色,認為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動的,人都是會幻化成自己是宇宙的主宰者,他不曉得是緣生緣滅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剛愎自用,驕傲、狂妄、自負,認為這個地球是隨他而轉動的,這個地球是為他而生存的,他扮演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一個主角的崗位,正因為有這種心,所以我們用執著妄想心,然後看出去的,就像我們在看電影的熒幕,而你演的就是裡面其中一個角色。殊不知,我們所演的任何一個角色,看到最後就是一塊白布而已,裡面也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也沒有所謂的空難;也沒有所謂可憐的;也沒有所謂鬼怪的。看到鬼片晚上就不敢睡覺。我們顛倒夢想,認假為真,正因為我們沒有真如心。我們有真如心,透視著強烈的智慧,超越的這種智慧,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會讓你動到念頭的。我常常用這樣比喻,比如說我今天我去舞廳,我去看人家跳舞,當然我是不跳舞,我就這樣坐著,也喝咖啡,然後就坐在那個地方,看他們跳,你說我們怎麼會迷惑顛倒呢?怎麼迷呢?因為你內心已經很清楚這個是生滅法的東西,你化妝化得這個女孩子化得再漂亮,晚上睡覺也會流口水。這個電燈,只是藍色、綠色的閃光,這個會破壞我們的眼睛。然後這個四聲道的音響轟隆隆的,超過七、八十分貝,就會震耳欲聾,就會傷害到我們的耳朵。我們在錯覺當中做了,像我們這樣子的心境,到那種場合去,你叫我們怎麼樣迷惑呢?怎麼去顛倒呢?你說如何顛倒起呢?因為一看就知道這是假的東西,你從哪裡顛倒呢?這不可能的事情!或是打牌,打得幾天幾夜不吃飯,喝酒喝到胃出血,你沒有這樣會死嗎?所以一個學佛人的快樂,不是說你世間人的喝酒、打牌、玩女人、跳舞可以比的,沒有。我不必搞這一些,我這樣坐著就非常舒暢,擁有大智慧的人,他就擁有真正的生命。我整天在房間裡面,我也不會覺得無聊,我也不會找人說,你跟我講講話好嗎?我一個人好難過!我一天到晚,像我昨天看書,昨天十二半睡覺,三點多起來,我就看觀無量壽經,看到六點多,整個晚上沒睡覺,我覺得很快樂!是不是?我不需要伴侶,我整天關在房間裡面看大藏經,也不會說你坐在我旁邊,幫我一起看。神經病!我也不會有這種心態。因此學佛就是一種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學習在二十四小時裡面就能夠不藉任何的依靠,而當下就是解脫,不藉任何的依靠。我們人,你依靠這種東西,將來就會是這種東西讓你失望和痛苦的,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我這一句話,體會了十多年了,你依靠某一種東西快樂,你就必需靠,這種東西就會讓你痛苦。不要!學佛不要!學佛不需要!所以,有很多人看到師父一直在看書,都在用功,奇怪也沒有什麼說需要很多的伴。沒有必要,我不需要這樣做。因此這個真如心不要說全部顯現,你只要懂得運用,那一種生命觀、那一種智慧、那一種煩惱,你們現在想要煩惱,你都不曉得你要煩惱什麼?你既不怕死,最重要的不怕死,那你煩惱什麼?所以我常常講,我們去地藏殿裡面,看看那個死人的骨灰,看的都是十幾歲就死了,或二十幾,我今天活到三十九,夠本了!其他生命都是多的,多的就拿出來貢獻給佛教。所以我不覺得我現在在貢獻佛教,因為我這個是多餘的,多餘的生命。因此我們要是悟到真如心,你隨時都會迴光返照,而且安住在最安詳、最知足的生命觀裡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真如心。

底下,[經]梵語叫做修多羅,翻譯原意義很多,簡單稱,叫做貫、攝、常、法。[貫],就是貫串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令不散失。就像用線把珠子貫串起來。佛所說的一切教義,你一定要用經典把它記載下來,記載起來使佛所講的道理不要分散開來,小乘的阿含經講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麼就好好地在阿含的思想發揮,如同以線貫串起來,就是經,第一個意思就是[貫]通,就是把佛講的道理貫攝起來。第二,攝,就是攝持應度的眾生,某些眾生他隨便看到一部經典,包括隨便聽到一卷錄音帶,宿世有善根的人,他就馬上能夠進入。而宿世有破壞到佛法的人,他一碰,碰到邪師外道的。過去有很多的信徒,他碰到清海的徒弟,他就說,佛教是正法嗎,清海這個是旁門左道,她用她的辦法,她認為那個是唯一的路,有很多人信她。在我們的角度看我們知道那個是邪法,佛講的,包括成佛都不可得,何況你聽你自己的聲音呢?叫人家聽自己的聲音,聽到後來有什麼鬼怪的聲音,他好意就一直想要去度他、勸化他,有的能夠勸,有的沒有辦法,你去勸一貫道的,或是清海的徒弟,或者是相信電視在演講的那個在家居士、在家人,你去講他,他就認為你在誹謗人家。所以佛陀真是偉大,你看佛陀在彌陀經裡面講了一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看佛講的話真是不得了,不可以少善根,就是你要不是生生世世種了善根,再加上今生今世的薰習,我就勸你們一直要來聽經,就是我個道理,要不然你們就是在家裡好好地閱讀佛經,不可以少善根,還要福德,還要因緣,你想想看:不得了!得生極樂世界。佛講的話一句都沒有多,也沒有少,剛剛好、恰恰好,你說清海的徒弟,他認為他師父是很偉大了,你一講,他認為我們在誹謗她,對不對?因為他信她,所以我常常告訴我的徒弟:省省你的力氣吧,他能進就進,不能進就出,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智慧型度,對我們佛法正法沒有信心的,你講什麼都沒有用的。像我,我常常讚嘆我自己,我是世界上很聰明的人,我度得了就度,我度不了,我就度我自己的肚子,去吃飯了,我這個人不會因為你信佛、不信佛,我就痛苦怎麼樣,我不會,信佛,你信不信,你說我的本性有沒有增,有沒有減?不增也不減嗎,對不對?你說多一個眾生來信佛,你說我得到什麼?少一個眾生來信佛,你說我損失什麼?對我來講,根本就是不增不減,對不對?那你不信,那你把生死置之度外,那我沒有辦法嗎。所以攝持應度的眾生,就是說他與佛法有緣,這很奇怪,與佛法有緣,你信天主教二十年,他一樣改成佛教徒,這很奇怪!連一貫道的講師、點傳師,多少人講:慧律法師!我改變了,你不要在講經的時候幫我講出去。好!你只要改變了,我就不講,那有什麼關係?錯了就錯了,走錯路了嘛。所以最可憐的人,是聞到正法而不改變自己,那是很可憐的,更可憐的是拿正法然後把它扭曲、歪曲,然後亂講一通。有!有的人拿慧律法師的錄音帶聽一聽,他本來不懂這個道理,現在懂了,然後把我的意思扭曲掉,然後就講給別人聽,講給他們道親聽,然後說這個是我盜錄他的,很可憐!要不然就是:我自己悟到。然後他對別人講:這是我自己悟的。你自己悟就自己悟,我又不跟你搶飯碗,你怕什麼?所以,要學隨緣,要學師父這樣,你有緣你就來,沒有緣就byebye再見,再見!你能怎樣,對不對?我常常講:我一生一世現在過得最快樂,太快樂了,我已經悟道,你要叫我煩惱那不可能的。第四,法。法是放置四海而皆準,常,就是歷萬世而不易,我常常舉這個例子給同學聽,我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你相不相信呢?你也可以相信,我們也可以不要相信,而釋迦牟尼佛說人有生、老、病、死,你相不相信呢?這就不是你相不相信的問題,你信也要生老病死,不信也要生老病死,這個常就是不管是哪一個聖人講的,你都必須要遵守這個原則,就是無常。所以我說主宰這個世間的不是國王、也不是總統;也不是政治、也不是法律、也不是金錢,主宰這個世間的就是無常!無常就是萬世不易的道理,永遠無常,這個世間。所以道理一講出來,就讓人家沒有辦法辯駁,這就是真理,你怎麼辯呢?世間唯苦,這世間本來就苦,有的人就說:師父!我怎麼沒有感覺?我說:你現在不是沒有感覺,很快你就會感覺,你爸爸、媽媽很快就會走了;你兄弟姊妹再來你很快就會生重病開刀,operate,你到醫院去看,hospitaloperateroom手術室,你進去看看那在割什麼東西,像殺豬一樣的,肚子被剖開後,整個被掀開來,胃腸,大腸、小腸,才發現這是一個軀殼,要看得破還很不容易,每天還要擦粉,還要為這個軀殼擦粉上妝呢?常歷萬世而不易,[法]放四海而皆準。

所以佛講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遺教經裡面談到,他的徒弟有談到,他徒弟讚嘆釋迦牟尼佛說:日可令冷,水可令熱,佛所講的語言不改變。佛講的四諦真理,永遠不改變。就是太陽可以讓它冷,水可以讓它熱,海水很冷,可以讓它熱起來,佛陀所講的四諦真理永遠不改變。不是像基督教講的上帝創造天地萬物,在七千多年前創造天地萬物的。你可以相信,也可以反駁。佛講的四諦道理,你怎麼樣反駁他?世間是苦的,你不相信嗎?不相信,到醫院去看看,到戰場上看看,到伊拉克庫德族去看看;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到電影演藝圈裡面去看看他們多苦,哪裡都是一樣的。經包括貫、攝、常、法。我們再根據阿毗曇心論,經含有五種意思,這個就是增加的資料,做一點筆記對你有幫忙的。經是什麼意思?第一,就是出生,出生一切諸法。意思是說,經典能夠產生一切種種解脫的法,使你的生命綻放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光明,讓大智慧引導你走向真正的人生,包括現在的幸福,出生一切諸法。第二,湧泉。這個經典義味無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義」,味道的「味」,義味無窮,如湧泉滾滾。這個義味無盡,就像泉水、源泉,滾滾而來。意思就是說,你只要好好地研究佛法,裡面就有具足無量無盡的道理,如湧泉般的,湧上你的智慧心頭,這是經的第二個意思。第三、顯示的意思。顯示就是這個經可以闡發,闡法一切義理叫做顯示。第一叫做出生,第二叫做湧泉,第三叫做顯示,能夠顯示一切義理出來。我們今天要是沒有經典,那痲煩大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在旁邊開一個佛教書局,今天又進了三十四箱的書,我常常勸導眾生,有空你到佛教書局去走一走,那裡面買幾本回去看。師父!有沒有打折?有,打九折!拜託!一本一百塊,我們拿來就打七折。打九折,一本書才賺你一、二十塊,要賺到什麼時候?其實那是給你方便的,給大家方便的,看看那個書有多少?你看看!以前人家說,書局的書太少了,我就去叫一大堆來,我看你還會不會嫌太少?讓你看到頭昏都有可能。我開這個佛教書局,最重要的就是提升我們的文化教育,佛學的精華。有很多人來師父這裡說:我們要買一部書很痲煩。我說:好!開一個佛教書局,要買的人就過去,今天來了很多書,嚇死人了。裡面很多書我都沒看過的。第四個叫繩墨。繩墨就是辨別邪正曲直。如果你是做木工的人,你就會知道,做木工的人,繩子一拉,然后里面一彈,有那個黑色的,裁下去就很正了。繩墨,就是辨別邪正曲直。經典經過三法印,或經過一實相印,就可以辨別正邪。第五、叫做結鬘。打結的結,[鬘]是一個頭[發]底下一個[曼]字,頭髮的發,底下改掉,改成浪漫的漫那個右邊,就是義理連貫,沒有散亂的意思。義理連貫,沒有散亂故,叫做結鬘。我們來開五玄,底下[開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五玄,把筆拿起來,根據天台宗的思想,未講經前,先談五重玄義。五玄就是一部經的綱領。五重玄義就是根據天台宗的思想。所以我們準備把百法明門論講完,我們就要講教觀綱宗科釋、天台宗綱要,二本,現在在印了。用一年的時間,把天台宗的思想講一個段落;然後用一年的時間,把唯識的思想講成一個段落,那以後你們自己看經典,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因為目前來講,調查起來,唯識學大部分的人都聽不太懂,所以我們先談一談天台的,但是也不容易。第一、釋名,釋名就是題目,解釋題目叫做釋名,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顯體,就是一經的指歸,意思是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經所顯的體性是什麼?是顯在三法印,還是顯中道實相呢?本經以中道實相為體。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實相就是無相,也無不相,以中道實相為體,那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一部經的指歸,顯體,以中道實相為體性。這部經的宗,把筆拿起來,宗就是最重要的,教你怎麼修行的,明宗。這個宗就是最重要的,來告訴你怎麼修行,就是修持之法。所以明宗就是重要的,來說明什麼是最重要的。這部經最重要的就是教你一心三觀,一心三觀就是空觀、假觀跟中觀,有來聽觀無量壽經的人,那就聽了很多,所以空觀就是一切法因緣而成,當體即空。假觀,就是不壞假名,隨緣安立假相,雖知是空,但是不壞假名。空假圓融,當下就是中,中是除、是顯的意思,中道非真實義,中道是圓融意,是圓融的意思,其實沒有中道。空跟假配得很好,當下就是中。一心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這是因,因是三觀。那麼果是三諦,果是真諦、俗諦、中諦,就是你修空觀,到最後是顯出真諦出來。就因地來講,是空觀、假觀、中觀,就果地來講,是講真諦、俗諦跟中諦,所以,修空觀得到真諦,修假觀得到俗諦,所以華嚴經裡面講的:二諦融通三昧印,二諦就是真、俗二諦,融通三昧印,那就是中道。辯用呢,任何一部經它的作用,都是滅惡,都是修善,任何一部經,不是滅惡,就是從善,教你如何自度度他,這部經也不例外。即起功用,以此法自他兩度,自度和度他。判教,就是五時八教裡面,本經在第四時。五時,第一叫做華嚴時,佛成道在菩提樹下,先講華嚴經,凡夫看,只是看一個比丘坐在菩提樹下而已,所以三七日華嚴經。其實佛已經在講華嚴了,我們凡夫看不到。第二時,佛認為講華嚴經太深了,很多人聽不懂,小根器的人如聾如啞,也沒有辦法,;講華藏世界那麼莊嚴,所以說: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沒有讀過華嚴經,你就不知道佛教有多富貴,那種華嚴的境界,就是華藏世界那種莊嚴,可是眾生業障重,也看不到。所以,佛第二時就講阿含,沒辦法,華嚴太深了,就講阿含經,就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一切法諸行,你一切造作都是無常的,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追求,你所有的追求都會讓你失望,都會落空的,這個世間不值得你這樣追求的,你要早日覺悟。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法本身就不是真實性的東西,所以這個我就是不真實,這個[我]不是一個肉體的我,不是這個意思。樹沒有真正的樹相,名無我,一切法無我,不是只有肉體無我,什麼法都無我,桌子沒有真實的桌子相,一切都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涅槃寂靜,只有不生不滅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這是阿含的思想。第三時,叫做方等,方等就是遍十方平等,簡單講,方等就是大乘教。華嚴時,第二叫做阿含時,第三叫做方等時,就是大乘教的講方等經典,像觀無量壽經就是方等的經典。第四,叫做般若時。般若,釋迦牟尼佛講的最長,就是二十二年,釋迦牟尼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所以六百卷大般若經,就是佛二十幾年所談的。可見般若列為最要的,因為般若是講實相印。因為一個人成佛,都必須要通過般若實相印。最後叫做法華涅槃時,就是講法華經、講涅槃經。有通五時,有別五時,因為我們這裡時間不夠,因此就知道說,簡單講一講就是說,即五時教相,本經就是在般若時,般若就是第四個時。意思是,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是在般若時所講的。四十七頁,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我們受一到小說西遊記的影響,所以從小都叫玄奘大師成三藏法師,從小就是這種觀念。後來才發現這樣講有一點誤會佛教,認為三藏法師就是玄奘法師,[唐三藏],其實這個意思應該這樣講:唐朝有一個通達三藏經、律、論的法師,名字叫做玄奘大師。所以只要通達三藏的,統統叫做三藏法師。三藏法師不是專指玄奘大師。比如說鳩摩羅什大師,他也是三藏法師,三藏大法師,是不是?所以只要通達、貫通經、律、論,統統叫做三藏法師。我們只要通一藏就不得了了,通三藏,開玩笑!通幾本經典已經不得了了,通三藏,這是何等動物?人的一生,不要說把大藏經看完,人的一生能夠把阿含經,把大般若經看完,就不得了了!人的一生,其它的論就更不用講了。有一個來到這個地方,他好像有一點受過高等教育,他來時就說:師父!你中慧律法師嗎?我說:嗯。哎,你佛法講得都那麼淺。我說:喔。像你講那個[智慧與人生]太簡單了啦!樓下你們送的那個書籍那也很簡單。我說:我現在很忙,你等一下,我去拿一本書給你看。我就拿成唯識論,我說:你看看、翻一翻,我在忙。他一翻,喔!嗯?這個是什麼東西?翻了很久,一小時之後我去找他:怎麼樣啊?都看不懂。眾生狂,我就會用一種方法給他,反正我也不會跟他講太多。拿成唯識論給他看,你們聽的那個才唯識簡介,還沒有講到成唯識論,窺基大師作的。成唯識論我已經看過三次了。所以我常常告訴同學們,要做一個法師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隨隨便便用一個月、二個月、一年、二年,不眠不休就可以當法師的,那還早得很。因此,對初學者我們也不要傷害到他,有的人很狂,哎呀!講那個經都是那麼淺的。這是不了解法師的慈悲跟用意。因此三藏,講實在話要通達三藏的,我看在台灣省來講,沒有一個敢這樣講的,沒有一個人敢這樣講的。在台灣比較有名的,那就是印順老,印順老那就了不起!懺公這就比較很有名的,當然其它法師也很了不起,或是星雲大師,我看他們也沒有說:我是三藏法師,好象沒有聽他們這樣講。沒有一個人敢自己稱自己是三藏法師的,當然他們都不敢這樣講,那我就更不用講了,是不是?所以,沒有一個人敢這樣稱呼的。稱法師已經很慚愧了,以法為師,以法師人,以這個法來做為自己的老師;還以這個法來教導眾生,才夠資格稱法師,你想想看!稱三藏,那還得了!不得了,經、律、論都通,我不敢跟人家這樣講,所以,我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出家眾而已,普普通通的,我把懂的講給你們聽,誰敢自己稱三藏?一藏都不得了!再來看玄奘大師的略簡,用簡單的,因為玄奘大師,我們在唯識學裡面就已經講過了,唯識簡介裡面就已經講得很清清楚楚了。偃師陳氏名褘(hui簡寫為褘),十三歲出家,在洛陽淨土寺,俗姓姓陳。姓陳的人很偉大,姓陳的人很榮幸出一個玄奘大師,我們姓林的也榮幸出了一個媽祖,很榮幸,大家都在拜她。你們的姓呢?也做一個偉大的祖先來做代表,姓楊的有沒有?或是姓盧的,盧醫師你們祖先有沒有比較偉大的?媽祖姓林,那就更偉大了。所以我常說姓林的很偉大,北港媽祖廟。人家傳說,媽祖是觀世音化身,你看!我們姓林的是觀世音菩薩,不錯。貞觀三年,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九年,這個我查過了。西元六百二十九年,唐太宗貞觀三年,西行到印度,經過一百二十八國,這一百二十八國不是全世界的,是印度當時候,一點點就是小國,歷一百二十八國,你不要認為他是遊行全世界,不是這個意思,一百二十八國,就是路過的有小的一點點的國家,有一百二十八個國家。留學中印度的摩揭陀國那爛陀寺。我個那爛陀寺,我有看過人家去印度照回來的相片,哇,很大很大!據說裡面的學生有一萬多人,一萬多人。我們中國第一個留學生那就是法顯,第二個就是最偉大的唐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所以玄奘大師還不是第一個留學,但是最偉大的是玄奘大師。中印度,因為印度當時候分成五個天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還有中天竺,中天竺就是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受業於戒賢論師,這個戒賢論師早在玄奘大師還沒有來以前,他就病得非常非常嚴重,他一直想要入涅槃,可是菩薩不給他入涅槃,還不準他入涅槃,還不準!因為戒賢論師是很偉大、很了不起的人!這個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經典,他一走就完蛋了,那玄奘大師來要跟誰學?他一直病苦,他一直想要用火把他自焚,因為他已經了生死了。但是因為他是當國王,無量劫來當過國王,魚肉人民,稅課得很重,結果戒賢論師腰部爛掉,爛的生蟲,痛得徹夜難眠;沒有碰到邱醫師嘛(笑著說),沒辦法!戒賢論師,那很痛苦,徹夜難眠,他本來要入定的,要火化,不行!菩薩告訴他:你不能走,中國有一個玄奘大師起程了,再二年半以後他來到這裡,向你求學,你要教他,你教他以後你才可以走。他說:我還要等二、三年,痛苦二、三年?沒辦法!你做國王的時候魚肉人民、課重稅,所以以這麼短的苦,能夠化解掉幾萬億劫的果報,那有什麼不好?菩薩就跟他安慰,就幫助他,他的病苦就好一點了,他就忍耐、忍耐……,戒賢論師,修到生死自在的人,對果報還是沒有辦法。所以我不是重複告訴徒弟說,你寧可讓人家揍十下、揍一百下,怎樣害你、怎樣誹謗你,你就是不能動一個念頭還擊他,不可以。你知道我的用意嗎?佛菩薩說、釋迦牟尼佛說:殺父殺母尚不可報,還不可以報復,殺身報身不順孝道,這不是佛道。所以徒弟被人家殺死了,你放心!我不會替你報仇的,我會給你念念往生咒、彌陀經,這不能報仇的,你被人殺死,那我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念,以此功德,回向陳竹陽(眾笑),我不會說陳竹陽被人殺死了,我就拿刀子:你敢殺死我的高足?看老夫子!你看那個戰爭片,機關槍一直掃射。不可以,真的。所以戒賢論師生死自在,沒有辦法,果報現前就是沒有辦法。我因為看過這個,所以我在嘔吐那種痛苦沒有話講,沒有話講,我這個胃痛、腰酸背痛、這個生病,你看戒賢論師是何等人物,精通三藏,還是玄奘大師的師父,我們這個……所以這是我造的業,我應該負起責任,對不對?所以我現在這個病苦已經過了,這個紫微斗數命盤裡面講,三十九歲就改運了,很不幸,被他算得很準,很不幸!說紫微斗數不準也很準,不是我刻意算的,人家替我排,來告訴我的。不過有時候排的不準,有的給我排我三十七歲就會死,說我三十七歲有一個大劫就會死,今年三十九了,已經多活二年了。這個算命的有時準有時不準。戒賢論師。還有清淨的勝軍居士,勝軍居士也是很了不起的大居士,玄奘大師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就是西元六百四十五年,貞觀三年出去,貞觀十九年回來,出去十六年,不得了了,這個是很偉大,回到長安首都。翻經十九年,翻譯經典翻譯十九年,我們今天有般若心經可以看,真的!完完全全要五體投地地頂禮玄奘大師,那個時候跋山涉嶺,八百里的流沙,上無飛鳥,下無水草,統統沒有,綠色植物統統沒有,八百里的流沙,不要經過火焰山,不是西遊記喔,真的有這個山,真的有,白天高達45度、50度,人家去大陸攝影回來的介紹,這個就是玄奘大師通過的地方,我一看,哇!整個山光禿禿的,什麼都沒有,白天陽光一照射,熱到四、五十度,真的是火焰山,但是沒有鐵扇公主,一煽下去就會怎樣,那不是真的,亂寫的,還有什麼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人的想像力實在很厲害,所以說西遊記不是正史,是稗官野史,是隨便寫的小說。翻了七十三部經,總共一千三百三十卷,這不得了,在翻譯裡面占很大的份量了,世壽六十五歲,很可惜,玄奘大師活了六十五歲,因為我們已經講過了,所以在這裡不重複。經文,綱甲。底下是講到菩薩法空人我執。第一節,節一般若起用。般若起這個用,包括二個,實相跟觀照,實相般若,還有觀照般若。實相就是法身德,觀照就是般若德。實相跟觀照是體用一如,體跟用是一如。蘊相空性,就是五蘊一切相,當體即空。五蘊這個[蘊],就是我執,相就是一切,包括一切。五蘊相,色、受、想、行、識,當體即空,所以,破我執、顯我空,度苦厄。你不要看幾個字,這個經典如果你會看的話,你會馬上覺悟。原來我們的苦和災難是怎麼來的32:01原來就是我執來的。你會不會看經典?為什麼要破我執?因為只有破我執,才可以度苦厄。為什麼有苦厄?因為有我執。所以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同學們,如果你要下功夫,就必須在這個地方用功,能舍則舍,能忍則忍,得饒人處且饒人,那麼你的忍辱、你的慈悲、你的施捨心,正因為你擴展這個真我,除掉這個虛妄的我,起智慧的作用,你就不會執著金錢、名利,這些放不下的東西。所以破我執,可以顯這個我空。可以顯這個我空,就可以度苦厄。[觀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譯的,觀自在就是自觀自在,他能夠觀照內在的虛妄,而悟出起初的本性。他能隨緣,所以他自觀自在。我們是不能觀也不能自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觀自在菩薩,我們不能利益自己,是因為我們沒有觀,沒有迴光返照,沒有觀照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自在。我們常常為了不必要的事情,徹夜難眠;為了芝痲小的事情夫妻衝突,為了微不足道的去起爭執,我們不能自在,正因為我們有我、我執。菩薩觀照五蘊皆空,當下就得自在,破除我執。[觀自在]是站在自利的角度翻譯的。而站在利他的角度翻譯的,叫做[觀世音菩薩],觀察世間的音聲,困苦而去救度他,叫做觀世音菩薩,這是站在利他的角度的。所以,觀自在也好,觀世音也好,都是同一個人。梵語數種翻來,有觀自在,有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觀]就是納音為聞,聽這個音聲,達理為觀,通達無我的道理,通達無生的道理。觀世音菩薩的感應,從以前到現在就有很多很多人。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我敢說,沒有一個不敢應的,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不感應的,真的!除了那一次我買那愛國獎券,壓在菩薩的墊下,一直請他幫忙讓我中獎,除了那一次沒有中獎,很不慈悲以外,其實都很慈悲,因為那時候沒有錢,去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壓在觀世音菩薩屁股底下,請他幫忙,給我中二十萬,結果沒有,那一次他很不感應。奇怪,那個賭博就不太感應了,要是求什麼病苦,或者是引導,這就很感應了。當然在我的身上發生幾百次了,無數次了,無數次了。所以我從現在絕對不動搖一個念頭,對佛菩薩是百分之一百萬的,他叫我:慧律法師!你不要到極樂世界來。那也不可能的啦!你講:我也是要去啊,對啦!他現在叫我不要去,我也要去,就這樣子,你看我下多大的決心。現在要不要去不是他的決定,他叫我不去,我也是要去的。你怎樣?你菩薩怎樣?打架嗎?意思是說,我們對佛菩薩學習到這種程度的人,堅持,這個就是淨土法門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必定往生!誠,至誠懇切地深信佛菩薩,身心不動搖,把至誠心、堅固不壞的心,來回向發願,說你要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我說,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我還沒有說,一生一世去殺牛;去殺人、放火、去擄人、勒索、綁票,沒有壞到那個五逆十惡,沒有壞到這樣子,我怎麼不會往生呢?我從來沒有懷疑!我才不會像一般人念一念:我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你自己講的,五逆十惡罪,臨命終都要接引他,何況我?對不對?我昨天凌晨看觀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寫的中品下生、中品中生,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從來沒有聽過佛法,只要臨命終的人,把大乘經典的經題念給他聽,他深信不疑,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中品下生。就是他從來沒有聽過佛法,你幫他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你就念給他聽,他說:嗯!好!就往生極樂世界了。easy;easy;;e開頭的,d開頭的就痲煩了,difficult;就痲煩了。所以往生並不困難,你不要把往生極樂世界看得很困難,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看得很簡單,你看得很簡單,你就不修行了,對不對?我講簡單鼓勵你那些自卑的人,我不會往生、我業障深重,我還做那麼多的惡事,怎麼樣……鼓勵自卑的人,講沒有那麼容易往生,就是警告那些狂妄的人,就不修行,師父講得那麼簡單,那臨命終再念十句不就好了嗎?真的!你怎麼死的你怎麼知道?有時候你去爬山,一腳踩空了,掉下去山谷裡面,連念佛的機會都沒有,對不對?人怎麼死的你也不知道?底下,行深般若,波羅蜜前面都講過了,深般若,智慧有淺、有深,人空般若,破除我執,小乘的修我空,因為他不究竟,所以不能見到涅槃裡面不生不滅的本性,不空的如來藏,沒有辦法。所以淺般若是人空般若,破除色身的五蘊,五蘊身的錯覺執著,破除我執。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這個執著就像水溝的不通,久了就發臭。這個執著就像我們辭典裡面講的,食古不化的人,思想你怎麼樣講,他就是不甩這一套,他也不聽你的勸告,自己又沒有智慧,然後又剛愎自用,講起來就是全世界他是最偉大的,你講什麼他都不……,那一句不能講,no;那個,這個不能講,不相信你就對了。所以破除我執,這個[執],一切眾生的痛苦就是這個執,你走到天涯海角,包括你的先生、親戚朋友,就是這個執害死一切眾生,每一個人都是我見很重的人,我見,不能入道也是我執;痛苦也是我執;煩惱也是我執。是不是?婚姻也是我執,也是我執,真的!所以我們這個我執要破。但見於空,不見不空。但見於空,就是我們只知道,色、受、想、行、識是構成人身的一個要件,色受想行識,但是,他並沒有徹底地證悟到常樂我淨的本性,所以不見不空。常樂我淨不空,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它是不空的。所以沒有見到徹底的涅槃,叫做不見不空。不見到常樂我淨的究竟涅槃,小乘的修行。淺般若是三乘同修,聲聞、緣覺、還有鈍根的菩薩,比較差的菩薩,三乘同修,名共般若。我空是一切小乘、大乘都要修的,你不先修我空,哪裡會修法空呢?同學們,如果在這個執,放下的功夫差不多做幾層,你就會學到很大很大的快樂解脫的思想。我現在講幾個原則,你不要說我空了,你這個日子就很好過。你第一個,永遠不要看眾生的過失;第二個,永遠不要講傷害眾生的語言;第三個,永遠跟眾生保持一個距離;第四個,隨心隨力地讚嘆一切能讚嘆的眾生,你就做這樣就好,不要做很多,先聽我的話。然後,最後一個,隨時觀照滿知足,知足!常常告訴自己,我沒有了不起,我沒有什麼福報,我只能吃這麼差的東西,這只能著這個破舊的衣服;只能住這個破舊的房子,我沒有修什麼福報,碰到人家侮辱我們,傷害我們,我們就想:我們前世傷害人家,你隨時安住在知足,這個世界上不要講你破我執,日子就很好過,幾個大原則你鞏固住,別人就無奈你何了,就這樣子,就這麼簡單!你肯做就是這樣,永遠不要講人家的缺點,不要傷害到眾生,你明明知道他的缺點,你要冷靜,你要冷靜!他能講的、勸告的,你好好地告訴他,用比較詼諧的、幽默的語調,去糾正他的缺點。譬如說某某人,你說:阿秀啊!你真是長得很漂亮,你那個脾氣稍微改一點,哇!更不得了!如[宜蘭]。宜蘭就是適合栽培蘭花,叫做宜蘭,真的嘛!適合栽培蘭花,叫做宜蘭,基隆再過去就是宜蘭,為什麼名字叫做宜蘭?就是適合栽培蘭花,真的!我們糾正眾生就是這樣子。所以現在要我去講人家的不對,那不是很知己的,真正的徒弟說他真的很至誠懇切的,我好好地來跟他談,我也不會去傷害到眾生,這一點你們要學一學師父,真的!要學一學。不講人家的過失,因為我們不是聖人,我常這樣講,我不是聖人,我也有缺點,我也會犯錯。你們不是聖人,你們也會犯錯,你今天置人於死地,有一天你就走頭無路,你記住師父的話。

你今天講話置人於死地,你怎麼樣壞,那有一天你都不能犯錯,你犯錯你完了,你完蛋了!所以,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有智慧的人二句話,日子過得輕鬆、愉快、安詳!有時候我看到眾生活得那麼的痛苦無奈,我也覺得很可憐,很可憐,回頭一看,海闊天空,你為什麼要死執著呢?以前有一個禪師比喻,修行,他的師父修行結果沒有開悟,他的徒弟跑出去到外面台,結果大徹悟回來,他師父也講經說法,他徒弟知道他的師父,一直在鑽牛角尖在名相,不徹悟,然後就叫他師父。師父啊!你來看,你來看!這個窗戶有一隻蒼蠅,蒼蠅看到這個窗戶有光線,就拚命地撞……,前途一片光明,卻沒有出路,撞不出去。因為它看到這個玻璃,一片光明一直撞,這就是說一個人一直執著這個經典,一直以為弘法利生就可以解脫,不一定的,解脫是自己的功夫,不是靠你弘法就可以的,你講經說法要把那個法會歸到本性上的東西。所以他的徒弟先開悟,結果他師父沒有開悟,因為他拜他的師父,他師父不是善知識,所以他去外面參高僧大德徹悟了,他認為,我要開始度我的師父了,我的師父還在鑽牛皮紙,鑽這個經典,還不通達,就叫他的師父,去看那個蒼蠅在撞窗戶。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告訴我們!我們要修的這個修行,一定要找到根本,那就是執一定要破,執不破你沒有辦法的,雖然你很想修行,可是你也只逗留在那一種自我意識的觀念裡面而已。所以,要在哪個地方下功夫?就是執要放得下,才有辦法。

深般若就是法空般若,法空般若包括色、受、想、行、識,我們說人空般若是色、受、想、行、識,知道它是這五蘊所構成的,而法空般若,包括色受想行識,包括地水火風,當體就是自性的東西,性色真空,真空性色。簡單講,人空般若,只悟到所有宇宙構成的元素,而法空般若是這些元素就是你本性的東西。

再講一遍,人空般若,只悟到說,你的色自是地水火風構成的,而法空般若是當下地水火風就是你本性的東西。如果你造業就幻化成堅固,四大就成對立的東西,如果你悟到,這四大地水火風,就是你本性的東西,不離開你的色,不離開你的本性,色心無礙,所以具足神通。

所以說菩薩,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障礙到他,他硬的就是軟的,軟的就是硬的,他隨隨便便穿牆走壁,為什麼?這個色法就是他本心自性上所幻化出來的,這個怎麼可以阻擋得住菩薩呢?對不對?他是高階層的,不曉得活在幾度空間裡面?我們才活在三度空間,他不曉得活在幾萬度的空間,超越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看是質礙的東西,在佛菩薩看,根本沒有障礙。障礙是我們自己的執著、錯覺。所以法空般若就是這個意思。更破法執,法執!就是說包括那些元素,都要會歸到自性,所以不但見空,這個色身是假的,又見不空,就是本性具足無量的功德,不空,就是豐富的智慧,豐富的莊嚴,我們內在豐富的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這不空!又見不空,就是見到究竟的涅槃,本性具足有福德因緣,本性具足無量的智慧,這不空,本性具足,常樂我淨,這個不空。所以,深般若是異三乘。異三乘就是不同於聲聞跟緣覺,不同於鈍根的菩薩,名不共般若。深般若,那必須要大菩薩,像八地、九地、十地的大菩薩,是行深般若。

照見為三智用,空觀深的,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

什麼叫做空觀深呢?我們知道,緣起當下就是性空,空觀修到深入的境界,斷見思惑,見惑跟思惑八十八品,意思就是在娑婆世界裡面,如果斷見思惑,就會安住在方便有餘土。有的人問我一個問題,師父!在娑婆世界證阿羅漢果,死後往生哪裡?往生方便有餘土,超出三界的,三界外,有一個方便有餘淨土,那是沒有生老病死了,但是還不是最重要、最莊嚴的地方。顯一切智。一切就是總,一切都會歸到空、無常,所以一切智就是空的智慧,表示一切有一個總和。顯一切智,意思就是一切現象都有一個共同體,就是空性的體。所以一切就是空性的智慧。見真諦,真就是不假、不虛妄,當然虛妄的東西就不是真。從空出假是假觀深,假觀深是斷塵沙惑,所以問,請問師父!如果在娑婆世界斷了見思惑以後,又斷了塵沙,住在哪裡?住在三界外的實報莊嚴土,顯道種智。道種智就是通達種種的智慧。如果你不具足一切的智慧,你沒有辦法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根器不同,所以見俗諦,俗諦就是安立假名,見真諦就是安立在空性裡面,得到解脫,而見俗諦,你要度眾生,要從空出假,你要在俗諦裡面,這個假相裡面不能迷惑。要顯示一切名相,都不離我們的本性,隨緣度眾,隨便用什麼名詞,統統是我們的東西,所以不妨安立假相名詞,見俗諦。中觀深,破除空、破除假,名叫做中觀,不偏空、不偏假,名叫做中觀,圓融無礙,斷無明,就會住在常寂光淨土,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的合成,二個智合起來叫做一切種智。一切種就是一切智、道種智的濃縮。本來講一切道種智,這樣才對,但是中國人怕痲煩,乾脆就講一切種智。包括空、包括有,圓融無礙,名叫做中諦。五蘊呢?這我們每天都在念的五蘊,我先來解釋這個[蘊]。這個蘊就是積集、集合的意思,我們這個人集合了五種東西,構成了我們的肉體。一個人不是身體就是心靈,是物質世間也是精神的世間,精神跟物質和合,名叫做五蘊。這五蘊另外一個解釋,這個蘊就是蓋的意思,遮蓋的意思,就是因為色、受、想、行、識遮蓋了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的本性顯現不出來,正因為五蘊。五蘊如烏雲,遮住了陽光,所以[蘊]也可以解釋作聚集;也可以解釋作障、障礙,會遮蓋的意思,會障礙我們的本性,這五種會障礙我們的本性,所以為什麼常常講,說我們的道理知道,可是我們控制不住,因為有這個色身,沒有辦法。你要受這個業報。所以有一個開悟的祖師大德,他大徹大悟了,有一天,他眼睛紅腫得很大,他的徒弟以為開悟是什麼東西,他就問這個師父:師父!你是個大徹大悟的人,怎麼眼睛也會痛、也會腫啊?師父就罵他:神經!你發什麼神經?你怎麼問這種問題?大徹大悟跟眼睛痛有什麼關係?大徹大悟是內心不執著,眼睛痛是色身,大徹悟的人,色、受、想、行、識控制得住,可是這個色身沒有辦法,他不會亂想,對不對?他也不會去造作,他也不落印象,色、受、想、行、識控制得很好,明心見性,可是這個色法沒有辦法,這個色身是會爛、會壞的,難道明心見性就不會肚子痛?不要針灸?還是要吃藥,一樣啊!難道大徹大悟的人,就不會感冒?四大不調自然就會感冒,可是心不隨它煩惱,不就好了,一樣要生病,一樣會四大不調,怎麼說開悟的人就什麼病都沒有了?你沒有聽過嗎?釋迦牟尼佛臨命終的時候,還吃到人家供養的胃腸還鬧得不好呢!釋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經裡面講,釋迦牟尼佛怎麼入涅槃的?有個年輕人來供養他東西,吃了以後吃壞了肚子,釋迦牟尼佛說:這是藉他的因緣而入涅槃,你們不要怪他,我的時間到了,是藉這個因緣而入涅槃。佛陀是金剛不壞身,怎麼會吃壞肚子呢?是不是?所以說佛陀也是示現,他也是會拉肚子、腸炎,一樣,一樣的道理。色身就是要這樣子。釋迦牟尼佛那個腳長膿爛掉,釋迦牟尼佛就叫一個徒弟,是醫生,醫生要開刀、動刀,動手術,那個徒弟不敢,他說:我這樣出佛身血,我怎麼敢動到佛陀的指頭大拇指?因為要開刀?佛陀說:善心!善意的善心、發慈悲心,開刀沒關係,你是為了要救佛陀的病苦。連佛陀都要示現腳膿爛的過程,還吃壞了肚子,佛陀還示現頭痛,人家要打釋迦族、殺釋迦族,釋迦牟尼佛頭痛三天。釋迦牟尼佛不是示現生病嗎?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常常講,這有時候佛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佛,因為示現得很像,所以我常常說,你們在座的諸位,你們哪一個是菩薩來的?我們不知道,真的!有的人比較不要臉會想:會不會是我?那是比較不要臉的會這樣說,這可不是。所以這是五蘊身解釋一下。身是色,是眾微聚,就是一切微塵、顆粒微塵,把它濃縮、把它聚合起來的。我常常有這樣子的妄想:這個世間,包括一切天地萬物,都把它磨成粉末狀的,這個世間就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全部把草木、一切山河大地,把它磨成粉末狀的,因為人到死後就是粉末嗎,對不對?骨灰啊!以前有一個高僧大德,他說:他死了以後,把他的骨灰磨成粉末狀,加麵粉攪拌,做成甜甜的,給鳥、蟲去吃,他那個徒弟不敢,他死了以後,他徒弟不遵從,他火化出來很多舍利子,撿一撿,這舍利子與其給鳥吃,不如拿起來拜。點香跟他師父講:師父啊,我平時都是聽你的,但是你交代這個我不聽你的,那就沒有辦法,師父已經走了,火化出來好幾千顆舍利子,開玩笑,這舍利子怎麼給鳥吃?就把舍利子撿起來,把骨灰撿起來供養。所以說沒有一個徒弟會按他師父的遺言說,骨灰磨成粉末狀,丟到河裡面去,這徒弟不敢這樣做,再怎麼樣都是自己的師父。

底下這個比喻,一羊毛上塵七分之,把它分作七分,一羊毛上塵,就是尾端的意思,不是一根羊毛這麼長,只是上面的頂端,分成七分。不是這個意思,一羊毛上,頂端,就像一根頭髮拔起來,然後那個頂端把它分成七分,七分之,變成兔毛塵,不曉得晨念英文,還是念中文?一個羊毛塵,裡面的塵分成七分,變成免毛,這個兔毛塵再把它分成七分,就是水塵,就是水可以透過的,就是我們用一個布,布放下去也放不下去,可是用水一滴就可以滲透了。水塵再分成七分,就變金塵,金塵就更微細了。再七分為實極微,實在是很極微了,再七分為色聚微。羊毛七分變兔毛,兔毛塵變成水塵,水塵再變成金塵,金塵再變成七分的實極微,實極微再七分,變成色聚微,七的六次方,意思是一根羊毛等於色聚微的七的六次方倍,色聚微七分,名極微之微。哇,還要再七分,這個顯微鏡也看不出來,不可更分。所以我說佛法超過科學就是這樣子。釋迦牟尼佛距我們現在幾千年,就可以講出這樣子的科學理論了。然後七乘以七,連續乘七次,你算看看,兩千多年,佛就講出這個道理來了。不可更分。所以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以見,可是色聚微再七分,以及極微之微,名假極微,色聚微以及極微之微,名叫做假極微,就是不是真的極微,幾乎天眼看不出來。那麼在這個[不可更分]這四個字要注意聽,在楞嚴經裡面講的,這叫方便說,而佛法裡面講的,譬如說,你分到最後,沒有最後,只要[有]就一定可以分。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裡面就談到,你說分到最後不可分,極微之微不可分,釋迦牟尼佛問:極微之微有沒有?你說有。有的東西怎麼不可以分呢?是你能力不夠所以不能分,如果說,有不可分那就變成空了,釋迦牟尼佛說,有多少個空,那麼多少的空集合起來,變成一個極微之微?多少的空再怎麼集合起來,也不可能變極微之微,對不對?佛陀好厲害!我看到楞嚴經真是佩服!

如果分到不能再分,那佛陀問你:[不能分]是有還是沒有?你指[有]不能分,還是[沒有]不能分?如果你講沒有,那怎麼講不能分?沒有就沒有,如果你講有,那就可以再分,那就不能稱為不可以分,對不對?正確的。十二門論,就是這樣討論的。如果說不可分,那就變成空,那多少個空,可以變成極微之微?那也錯,空怎麼可以集合成一個微塵點呢?不可能的事情嗎。空就是什麼都沒有,那怎麼可能湊成微塵點?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這個就是方便比喻講,用分析,其實緣起性空不是這樣子的,緣起性空是講無自性。所謂無自性,就是這個連這個……,變成有個具體的東西,其實也不是靠這個,也不是靠這個,當體就是互相依靠的東西,也不是這個在主宰,也不是這個在主宰。所以要知道緣起是什麼道理。緣起無自性,在這裡就要注意聽了。所謂緣起無自性,是說這個世間不是任何東西在主宰著一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主宰一切,所以他講緣起。比如說,人與人之間因緣和合,你也不是主宰這個世間,我也不是主宰,所以才講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沒有永恆,沒有主宰性,不是任何東西在操縱他,叫做無自性。所謂緣起無自性就是無常性,因為無常性所以本來就是空,所以你說上帝在控制這個天地萬物,你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們眾生有承認他,因為上帝跟眾生也是一個緣起,那也是無自性。

所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所以要借重中觀的思想,就是說中觀常常用比喻,譬如說三根蘆葦,這樣交叉依靠著,把一根蘆葦抽掉,二根就倒下來,為什麼?二根蘆葦架不住的,三根蘆葦中要抽掉一根,所以說,那三根裡面的蘆葦,說這一根支持這一根也對,這一根支持二根也對,另外二根,甲支持乙、丙也對;乙支持甲、丙也對,丙支持甲、乙也對,抽掉一根蘆葦,二根就倒下來。意思就是無自性,就是這個比喻。就是(重複)的因緣,誰也不是主宰誰,這個世界,佛陀就告訴我們,它是一種緣生緣滅的東西,緣生緣滅是怎麼來?因為透過意識執著,變成質礙的東西,我們為什麼會有質礙?因為我們透過意識,所以變成真實性的東西。譬如說我們晚上在做夢,人家拿刀子要殺我們,我們拚命地跑……,醒過來,那是做夢,我們因為有意識的承認,意識的幻化,所以我們一直認為這個世間是真的東西,這個桌子硬梆梆的,我們眼睛一看,這個都是真的東西,肚皮也看不過去,可是我們用X光一照,都是空的,剩下骨頭,將來我們發明連骨頭照下去都透過去,這是境界的層次不一樣。我們認為真實的,對境界高的,那都是虛妄的東西。所以緣起無自性,會歸到最後唯心所造,因為我們的業力蓋住了,所以我們硬梆梆的東西就是硬梆梆,牆壁就是牆壁,我們一頭撞牆而死,那是因為你是凡夫才撞得死,你叫釋迦牟尼佛怎麼撞牆而死?他怎麼撞?牆就是他的心。叫菩薩撞牆,一頭撞怎麼撞不死呢?因為他沒有色法心法的分別,色心就是圓融的東西,這要怎麼撞?一撞,頭可以伸進去水泥牆裡面,又縮出來,又如如不動,本來就是這樣子,圓融無礙的東西,色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色法,他怎麼撞得死啊?所以佛怎麼會生病呢?他示現的嘛!

心,再來看心,受,那就是前五識,想,就是意識。我們有感受就是眼、耳、鼻、舌、身,對五塵有所感受,想,就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分別,最痲煩的就是這個地方,最痲煩就是想。

我們一天到晚就是這個想,很多人都要控制這個想。不對!要放下才對,你單單提一句佛話,別的不要管它,妄想起來也不要管它,也不要管它。為什麼不管它是最好呢?我有一個同學,他在念佛,念佛時妄想一起來,他就想一支關刀,用關公拿的那一支刀,殺啊……我說:殺到最後,那支關刀也是妄想,對不對?我說:你乾脆想機關槍好了,這樣打起來更快,妄想一起來他很痛苦,又沒有辦法,就想一支關刀要殺它,我說:那你想愈多,不是煩惱愈重嗎?你乾脆想一支機關槍,連續掃射開槍,那不是一樣?對不對?妄想不能用制止的,也不能重複的,妄想一起來,我把它壓,我壓、我壓……你壓在上面,那不是妄想嗎?傻瓜!妄想一起來的時候,不要管它,久了就nopower,沒有電,妄想一起來,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它久了,它就沒轍了,你看得清楚就好,你看清楚它就好,用觀照的,妄想來了,你清清楚楚,你不要管它,它就無奈你的何,你一直逗它,它愈來愈凶,所以,這個妄想要懂得放下,不要管它,你單提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專精就好了。所以我們一直想要用妄想去制止妄想,那完蛋了,那落入相對立的東西,那永遠無限的伸展,怎麼樣修都不能成佛。成佛很簡單,不困難,放下就是那個東西,不要討論,也不必再討論,放下是什麼東西,放下就是功夫,當下就是了,緣性無自性,不值得你這樣執著的,沒有多也沒有少,也不增也不減,不來也不去,不一也不異,就是這樣東西,就是這麼簡單。

再來[行],就是末那識,就是執著的意思,行就是造作的意思。身口意的造作,統統是透過這個行,支配我們的行為就是第七意識。我們眼睛見,要不要執?這朵花很漂亮,要不要偷拿回去?行,就是末那識,末那就是染有我,法我執,這是行。想跟行是最痲煩的,想就是分別,行就是執著,分別跟執著,就是我們一生一世最大的難關,感情就是透過這二個,你一分別美、醜,你就會執著,所有痛苦都來自於執著,但是這個執著,又有先天性的,又有後天性的。先天性的又不好修,一出生就要吃,不吃就會死。這個欲望是先天性的,沒有辦法,要吃。但是我們後天性的可以控制,可以控制一下我們不要貪,簡單的食物就可以支撐我們的色身,也就不錯了。

識就是阿賴耶識,從因緣生,本無實性,這個阿賴耶識就像一個倉庫,把所有的種子全部裝進來。在阿賴耶識的底下寫三個角度,第一個就是根身,幻化出根身,第二、幻化出器界,第三、具足一切種子,你要認識這個阿賴耶識,根身,我們的五根身,色身就是阿賴耶識變現起來的,我們無量億劫來造的業力,然後那個能量儲存在八識田中的倉庫,然後那個能量儲存在八識中的倉庫,我們今生今世福報大,一投胎變成人還不錯,八識田中裡面,還有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這些種子,但是我們沒有轉變成這個,我們轉變成人,所以第一個,阿賴耶識會幻化出五根身。第二、器間,就是這個世界,就是你第八意識,你記住!依報隨正報而轉,你正報是什麼?譬如說你今生今世投胎成人,那麼你就吃飯、吃菜湯,福報大。如果你投胎成豬,那你就要吃歐羅肥、吃餿水,撿人家不要的。如果你今生今世投胎成大便坑裡面的臭蟲,那你一生一世就要吃大便,依報隨正報而轉,知道嗎?正報投胎什麼,你依報就享受什麼,沒有辦法的。所以說根身、器界、種子,種子就是具足一切,都是第八意識,就是以緣心緣心,用這個心幻化成由業力轉化成根身,還有這個器界,還有具足內心裏面的一切種子,其實這都是同一體的,同第八意識。所以你的第八意識跟他的第八意識,光光相徹,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幾乎都是相同,人看到的這個業力差不多相同,所以,你的第八意識跟他的第八意識,光光相攝,所以幻化出來,就是共業所感的世間。所以你看那花是紅色,我看也差不多是紅色的,那你如果叫螞蟻來看,它就不一定是紅色的了。看到怎麼一個這麼大的東西?這是什麼東西?螞蟻一看,它就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了。所以,螞蟻看螞蟻,他們就知道認識那個世界,我們不認識螞蟻的世間,人看人有共同的世間,鬼跟鬼有共同的世間,不一樣的。你第八意識所幻化出來的,業力不一樣,所以影現出來的世間也不一樣,雖然同樣生存在這個三度空間,可是所幻化出來的完全不一樣。一隻螞蟻從牆壁上一直爬到上面去,它不曉得有三度空間,也不曉得有四度空間,GOD神的東西,也不曉得有靈性的東西,不知道的。而人看人是人的世間,鬼看鬼有鬼的世間。所以人看到鬼,那是上層次的空間,跟三度空間,同時一剎那之間交會,那是三度空間透過某一種角度,看到高層次的空間,所以人會看到鬼,這個空間一轉換,人就看不到鬼了。就是你的靈界、你的意識狀態,在提升到某一種定的時候,你突然看到鬼、看到神、看到這些天人,那是因為你的境界提升一點點,給你突然看到。有的是先天性的眼睛,就可以具足幾度空間的觀念,所以他可以看到鬼,有的人是必須要修行,修到某一個定力,所以他可以看到鬼,可以看到天神,因為他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佛無量三千大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他活在無的空間,無就包括各階層都有,佛活在空的思想裡面,空就包括一切階層面都有。我們是活在有,有的世界裡面,他就必須限制在某一個角度裡面,有就有界限,我們眾生都是有,有我執、有我所,有的東西就是界限,沒有的東西就無量無邊。所以佛就活在一種無量無邊的高層次面,哪一個眾生都清清楚楚,我們活在有的世間裡面,我們無法提升,就會束縛在某一種角度裡面,三度空間就是三度空間,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鬼你就是看不到,但是因為會怕鬼。

好!翻開五十頁。

空,各經舉釋各有異,意思就是每一部經典對空的解釋有所差別,有一,一個解釋的,到二十,就是講空就講了好多。隨處都可以看得到,對空的講法有很多,有講畢竟空、人空、法空、我空、一切法諸空,空的講法很多,到最後講空空。為契時機語有異,為了講經說法的方便,契合當時候的根器,所以有一點點不同,約有四義,第一個就是空不管它講多少,從四個角度的道理,空的範圍也就說盡了。第一個空無義,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空無,什麼都沒有,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所以第一個空的觀念就是天地萬物,一切都是藉著因緣和合而生的,自體不生,這個體就是永恆,沒有一種存在永恆的東西,所以它是不實的,叫做自體不實。自體不實就是我們這個體性都是藉著因緣和合的,沒有一種永恆的實體,包括空性的東西,都是由色法去對立襯托出來的,這是空的第一個意思,就是空無。

簡單講,空的第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叫你要破除相的執著。第二個呢?虛空義,這虛空義,因為虛空可以包容一切,虛空沒有粗糙的相身,但是有微妙色。這個微妙色,也就不是凡夫所能了解、所能看到的。所以我們講經說法或者是經典裡面,常常用虛空來表示空義。譬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大一點,容納的人就多,這個教室比房間更大,那麼容納的人數也就比房間更多。外面的運動場空間更大,就比教室能容納的人更多。藉著虛空無盡的推求,我們會了解,如果胸量像虛空,就能夠容天容地;容善容惡;容大容小;能飢能飽;能善能惡;能有能無;能進能退。悟道胸量如虛空的人,日子就不一樣了!他就得到真正生命的安詳。這個空,可以用中國的儒家思想來講,就是退讓;就是謙虛;就是包容;就是寬恕。你有空的思想,因為一切法都有包容,你就會有寬恕,講起話來也就知道謙虛,就會懂得退讓。因為空雖然沒有任何的東西,卻是最偉大的,包容!你對虛空放把火燒,它也是這樣如如不動;你建造再大的建築物,它也是如如不動。要是一個人的心,把它放寬來。就像虛空這麼大,那不得了了。我們現在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見賢思齊,但是有很少幾個人能夠不見惡如仇敵,大部分的眾生都可以讚嘆聖賢,但是一般人都是嫉惡如仇。這樣也是落入相對的觀念。我們要像佛陀一樣的;要象耶穌、基督一樣的偉大,那就必須要學習那一種寬恕。耶穌基督,在佛法來講也是菩薩,耶穌基督被人家判為煽動,他在傳真理嘛,耶穌基督當時才三十三歲,就被抓起來。抓起來的時候,由大城城門好幾萬人那邊走出來,就扛著一個十字架,他從頭到尾,耶穌基督從頭到尾沒有動過一個念頭,說痛苦或者是掙扎,他都是那麼的安祥、鎮定,從頭到尾都是非常鎮定的。等到他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雷雨交加,白天都昏天暗地的,殺害聖人嘛。那時候是羅馬人統治的羅馬人的嘛!耶穌被釘的時候,他說:上帝啊!你要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請求上帝,寬恕那些釘死他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傷害聖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這個[摩西]太感動了,耶穌實在是太偉大了,這不是普通人有辦法的,耶穌挑著十字架,一直到上釘起來以前,從頭到尾沒有動到一個念頭,他恐懼死亡。所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太偉大了!聖人說的話太厲害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意思就是沒辦法,大家都要走的路線。所以這個虛空義,我們一個佛教徒如果比不上神教徒那很可憐!當然耶穌基督是太偉大了,聖人嘛,等於我們這裡佛教講的是大菩薩示現的。我們不能學到耶穌基督的偉大,或是學觀世音這麼偉大,我們至少要把胸量放寬一點,(別)整天發脾氣,整天為了小事情執著。

再來心空義。心不執著一物,一切俱舍。我現在要灌輸你們一個觀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無量億劫來,是什麼在作怪的?那就是妄想!這個妄想從無始劫以來的造作形成了我們強烈的一種追求欲、執著、我見、我慢,無量億劫來形成到今天來講,就是現在的一念。那麼如果你解決現在這一念,也就解決無量億劫以來的痛苦和煩惱。換句話說,今生今世是無量億劫以來的濃縮,你今生今世如果有辦法,當下這一念,心空,空無一物,心不著物,就是不執著一切的境界,會入到空性的,離兩邊對立的,離善惡、離大小、離是非、離對錯、離男女、離天地、離陰陽、離開,放下這些對立的觀念,心不著物,一切俱舍,就是了不可得,這是空的第三種意思。那麼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就解決了。所以,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累積到今天,變成一個習慣性。我們這個習慣性就是我們用念頭在支撐我們的生命,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生命的題材,我們生命藉著妄想、執著、造業,這個業就形成生命了題材,就像勞作,你要有勞作的題材,我們生命的題材就是業。業的形成就是力,業力就是連貫串著生命的連鎖。心空當下你悟到當體即空,心不著一物,一切俱舍。

同學們,我告訴你一句話,究竟的話,如果不頓悟心地,入於空性,一切的持戒、念經、拜佛、懺悔,都是力量不大的,不敢說完全不作用,講實在是沒有什麼作用,結個善緣可以。這樣講同學們感覺到沒有希望,太嚴重了,大家也沒有辦法有這種能力,而確實究竟的地方就是這樣,你不悟到本性,你還是沒有辦法。你說我現在發個脾氣,懺悔,那你懺悔拜一拜,你明天過一個禮拜你又發脾氣,你是凡夫恨得發脾氣,不是聖人示現的發脾氣,要弄清楚。你說你不是求懺悔了嗎?裡面有煩惱,還是沒有辦法。煩惱沒有斷,生死還是不了的。所以你務必要頓悟到本性上的東西,徹底地解決這個煩惱,否則的話,持咒、念佛,力量還是很有限的。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現在徹底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念一聲佛,就是一句佛號,譬如說虛空當中,萬里無雲萬里天,一片烏雲都沒有。我念一聲佛號,如日當空。就清清楚楚,你懂嗎?你不是拚命念佛,結果烏雲滿布,遍布在虛空,就是見不到陽光,雖然你很拚命地要衝破雲層,可是沒有辦法,無明和煩惱太多了,還是見不到陽光。所以,我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念一句佛號,就等於你念幾百萬億,對不對?他一句佛號就徹底地解決了生死。你沒有辦法,你老是在那邊打轉。所以說,什麼人比較會修行,還不知道?是躺著睡覺的比較會修行?還是整天常在佛祖面前的比較會修行?很難講,不過話講回來,這樣講的話,那算了算了,師父講了,躺著比較會修行,尋乾脆不要去佛祖面前。那也不可以,你不去用功也不行,你必竟是凡夫,不是聖賢。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就是告訴你,你要頓明心地,你一定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是什麼東西,你才有辦法下手,你才會一日千里,是不是?所以楞嚴定裡面講:不歷僧只獲法身,剎那之間就見自,就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你們要問聖人的心態是什麼?這聖人無一切心,了不可得,聖人不恐懼,既不顛倒、也不執著,beafraidof恐懼,沒有!他不恐懼任何事情,也沒有得失的觀念,善惡來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也不能學耶穌基督,我們要學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爸爸得了重病,要挖出眼睛來,要和合中藥配藥吃,觀世音菩薩也是挖眼睛起來,給他爸爸和合中藥,他爸爸以前是要他死的,因為他不嫁,他不結婚,他是菩薩再來的,他怎麼能結婚呢?他怎麼跟凡夫的軀殼在一起呢?這不可能的,誰怎麼可以碰到觀世音菩薩的聖體?不可能!觀世音菩薩是示現的,哪一個男人給觀世音菩薩看有夠重?有夠重?哪個有份量,你是凡夫之體,人家是聖人,他當然不結婚。不結婚以後,他爸爸一定要他死,後來眼睛挖起來,這電影一看,就痛哭流涕,觀世音菩薩比耶穌基督跟慈悲,更慈悲!耶穌基督是人家處死他的,觀世音菩薩是人家沒有叫他這樣做,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挖眼睛以後,就變成千手千眼。所以看電影有時候還不錯!很感動。我告訴你,我現在交代你一個,我們人死前,一定有一個念頭,我奉勸你們到老年人的時候,你要專門看菩薩的那種電影。要看六祖慧能傳,要看觀世音菩薩傳,你看了以後,臨命終的時候,胸量一直放寬,學學菩薩太偉大了!你臨命終以前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的,我給你死,打……,統統給你死,你那個意識就會受到他的影響,知道嗎?年紀大的人,準備死亡的,就放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給他看,他就引起那本性的東西,有這種功夫,連生命都可以不要,以法為主,以布施六度波羅蜜為主,哪裡像我們現在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笑死人了!凡夫跟聖人是不能比的。所以這是心空義。

再來是法空義。空為諸法之實相,就是中道的意思。空相就包括了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去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無相就是空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空一切法,立一切法,當下同時存在,就是最精進的人。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放下的定義,一些眾生都來問師父,請問師父!我有二、三個孩子,我像你們這樣出家,那我孩子怎麼辦?像你們這樣放下?我說:那不叫放下,那叫做放棄。師父!那什麼叫做放下?放下,就是認清自己的職責,隨緣盡分,然後在盡分當下無所求。簡單講,每天都在精進,而每天沒有精進的觀念,現時存在。就像我要上來演講,我必須要準備一切法來演講,可是我卻也不覺得說我在準備,我也沒有說我在度一切眾生,這個就是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雖然精進認識自己的職責,不壞事相,卻當下頓入無生,這才叫放下。而不是叫你拋妻離子,跑來這裡短期出家,以後就不回去了。(笑著說)好不容易來個短期出家,怎麼回要再回去呢?所以來我們這邊住的,那最好能夠短期出家。

再來,度一切苦厄。說諦觀身心,什麼叫做諦觀身心呢?就是深深地觀察我們的身心。深入地觀照,叫做諦觀身心。都是空的,但見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以我們就知道說,你只要深入地去觀照我們的身心,你就會發現只有色受想行識五蘊,其它就沒有。所以我執就是空,你就不要執著這個錯誤的身體。所以佛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追求錯誤的東西。今天我們追求的東西錯誤了,嚴重的錯誤,所以我們誤導自己,所以誤導自己,就認為色身香味觸法可以追求,因此拚命地一直追求。追求到最後兩手一蹬,什麼都沒有!譬如說馬拉度那,阿根廷世界級的球王,還有比利,比利是阿根廷的世界級球王,是世界上的superstarfootball是個世界級的足球明星,那個時候,參加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出盡了風頭。去年沒有冠軍,前年是冠軍,是世界級的明星球員。但是因為吸毒,現在被抓去了,要關一年十個月,吸毒都是平等。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當下,你看不得了,多少的女孩子要嫁給他?還倒貼,還免費贈送呢。聲名顯赫,受到女孩子的青睞,受到女孩子的欣賞,可是現在被抓去關了。所以我們說,你不必去欣賞一些說很偉大的人,其實一切法都是無常法,你應該欣賞你自己,羨慕你的心,你的生命,開採你真正的智慧出來,真正的真理就座落在你的心中,只要你肯放一,就萬法具足,圓豁豁的,不少一法,不少一法,所以說留一點空間寬恕別人,就是圓融,你內在裡面要留一點空間,常常去寬恕別人,那麼一切法都具足,這就是禪。禪就是要在心中留一點寬恕的心理。我執空,煩惱障就滅,煩惱障就滅。什麼叫煩惱障?我們人生觀看不透徹的話,那麼煩惱就一定存在的。這個煩惱來自於無明,來自於我執,所以如果煩惱障滅的話,我執空的話,就可以度分段生死。因為我們是修空觀,度分段生死。左邊,蘊從緣生,都無自體。這五蘊,還是從因緣所生的,色法、受想行識這個還是幻起的,所以我執,只是說,知道色身是色受想行識構成的,都無實體,但是呢,深入地觀空的話,深般若的話就不一樣了,包括五蘊那個[蘊],每一蘊的色受想行識都無實體。所以前面是把這個色身劃歸成五個角度,色受想行識,所以說它是空。而後面的法執,是包括這五個當體就是空,還更進一步的空,意思就是說,我執執破,一個個體的執著還存在元素,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元素是構成我們的生命,而斷法執是包括這五種元素構成生命的,統統空一切,也就是法執空,所知障滅,度變易生死。所知障就是對宇宙的真理不透徹、不了解,所知障就是我們的本性、無量無邊的智慧,本來應該知道,結果被它障礙了,所知障滅了,所以度變易生死。所謂變易生死的意思,就是說境界一天一天的改變;度分段生死,就是跳出六道輪迴。所以煩惱障是對人生觀的愚痴,所知障是對宇宙、宇宙觀的愚痴。

再來,闡明色空的道理。蘊空、色也空,所以說是我空,蘊色我空,從假入空,假就是世間所承認存在的個體,我們把它分析以後,就知道沒有一樣事情是永恆的,所以我們說它是空。從空出假,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空性的,可是我們不壞假名,我們必須在世間的幻化建立一切假相,所以名叫做出假,從空出假。空假相即。所謂空假相即,就是空跟假同時存在,簡單講相即就是空中當下就是假,假當體就是空,空假一如,名相即。相即就是所謂的中道。一蘊如是,四蘊皆然。一蘊就是色法是這樣子,那麼四蘊就是受、想、行、識,統統是假的。

五十一頁。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的人念了心經念了幾年,他不曉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什麼意思,他還搞不清楚,他都弄不清楚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這一句的意思是因為中國人好簡,怕痲煩,本來經典應該這樣念的,如果全部要把它念完,我要念一遍給你聽,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就是這樣子。有的人弄不懂,怎麼會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呢?現在知道了,中國人好簡,所以講一個色法,後面的四個就不必念了,受想行識也是一樣,跟色一樣,這就是大般若經裡面很多重複的地方。

經典已經講了,再來就看錶解。色不異空,左邊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就是這個色法不異空,當下就是不離開空性,不異就是不離。意思就是色法你把它分析到最後,那就是空的。所以底下有一個幻有因緣,幻有,就是說世間是虛妄的東西,一切都是緣起因緣造作的,原無自性,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自性。自性就是實體,原來就是沒有實體的。你說你的色身什麼是永恆的?你講啊,身體上哪一點是你的?原無自性,自性就是實體,永恆的實體,沒有!所以幻有因緣,一切都是因緣造作的,原無自性就是沒有實體。此色無此色性,曰空。我個色法沒有真正的色性,意思就是,因為它是緣起的,是短暫的,是暫時的,是無常的色法,無此色性,就是沒有真正的色性。

我這樣講,有時候還弄不清楚。說那一朵花是紅色的,把那一朵花切成粉末狀的一點點,要用顯微鏡才能看,你知道那是紅色的嗎?你看得出來嗎?看不出來。所以這個是短暫的,變化在你面前,其實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化,有一天它會爛、會壞,你就是做塑膠花,也會、也會壞,一樣的!只是時間稍微長一點而已。所以,此色法無此色性,沒有真正的色性,是藉著緣起法,短暫存在的,所以就是說無此色性曰空。

另外兩個比喻,濕波喻色,濕水喻空,為什麼加一個色呢?因為波也有濕性,水也有濕性,濕波、濕水,體性是相同的,可是水是靜止的,波是波濤洶湧,它有幻化、變化的東西。濕波就是有變化的波浪,譬如是色法,沒有變化靜止的水,譬如說是空,沒有任何造作,所以空是無為法,色法是有為法。說波濕水幻,波濕,波浪濕性是水幻化出來的,意思是說,色法是由空;水是比喻,色法是由空性所幻化出來的,當體就如,本來就沒有,一切皆如。波豈非水?一切的波怎麼能夠離開水呢?難道不是水嗎?這個波難道不是水嗎?意思是說一切的色法是由空幻化的,那難道色法不是空性嗎?所以說,從假入空,照了實性,從假,從這個因緣和合的,入空性的。照了實性,就是說,從因緣和合的入於空,所以我們照了實性,實性就是無性,無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實相。就是我們了知,實性就是無性,無一切法。隨緣不變,那麼你就知道我們今天一切都是幻化的,這個世間雖然充滿了罪惡,雖然充滿了愛欲,但是並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因此悟道的人,不開口笑也是痴人,所以有時悟道的人就哈哈大笑,世間原來如此!就是像演電影一樣幻化不實的,講雖然是這樣講,可是眾生還是沒有辦法。可是有的根器利的人,他一聞就千悟:原來如此。所以我還是要講經說法,也許這裡面,你們這裡面學生會出一個六祖慧能,那我這樣做就值得了。六祖慧能,七祖就慧通,智慧通達。很難講,有的根器利,聽師父這樣一講的話,不得了!

底下,空不異色。空不異色就是說,空性當下也會幻化出色法,所以空也不離開色法。不異就是不離。說空幻四大,在空性裡面,因為強而有力業力的念頭,所以我們變化出四大出來。四大就是心王、心所所幻化出來的,就是唯識學裡面講的,相分是由見分妄動而產生出來的,叫做空幻四大,造作色法,在空性裡面,會幻化出地水火風四大出來,是造作色法。空不見形,空是無形相的,而有形相的是由空幻化出來的,哪一樣不是由空幻化出來的?是不是?一切因緣當體即空,一切雖然是說有,形體是有,但是都是從空幻化出來的,濕水幻波,濕水就是說空性幻化出色法的波,意思是說,濕水,雖然一切法皆空的水,因為濕水是比喻空,幻波是比喻色,第一個[色不異空]就有談到了,濕波比喻作色,濕水比喻作空,現在說濕水,旁邊寫個空,幻波寫個色,波寫個色,就是空會幻化出色法。然後,水的旁邊寫一個[空],豈離波,波就寫個[色],那就看得很清楚了。空怎麼能夠離開色法呢?對不對?水波濕同,旁邊寫個:空是水,波就是色,比喻作色法,空跟色本性是相同的,都是一切皆空。所以說:空不異色,水不異波,所以水跟波的旁邊其實不困難,水就寫個[空],波就寫個[色],那就清清楚楚。在這裡面所講的,所有的水寫一個[空],這裡所有的波就寫一個[色],所以說,濕水幻波,就是空幻化出色法,水豈離波?空豈離色法呢?水波濕同,空跟色本性是相同,濕性是相同,濕性是本性,本體是相同的,都是空一切法,水不異波,就是空不離色,那就清清楚楚了。有時候背這個,哇!師父!這怎麼看得懂?老夫子有妙法,教你們把這個寫下去,就清清楚楚!所以從空出假,就是說從空性裡面立一切法。照了因緣,什麼叫照了因緣?就是了解透徹的,因緣就是生滅的,那就清清楚楚。照了,就是透視了緣起法的生滅。所以我們說現在解釋到不昧因果是什麼意思?不昧因果就是因緣的生滅法,講因到果,但是當下就是空,所以什麼叫做不昧因果?就是所做一切都不離因果,卻當下又超越因果,名叫做不昧因果。意思是在色法裡面有增有減,因緣法講這個叫做因果法,有增有減叫做因果法,因果的本身自體性是空,就是超越法,因此生滅、因緣就是現實,空就是超越。簡單講,不昧因果就是既現實又超越,你所做所為,你一定不可能離開因果,但是悟道的人在因果法裡面當下就透視,所以因果法里不壞因果,但是當下就悟到不執著因果法。所以聖者,將首臨白刃,猶如斬春風,悟道的人把頭拿給你,他要斬,猶如斬春風,春風了無痕跡,他知道色法是假的,畢竟空。所以日子啊,你願意過得很痛苦,那是你家的事情,很可憐!

再來,五十二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面用二種角度來講,前面說色不離空,空不離色,現在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容許你起心動念,當下就擠在一起,當下就是一體的東西,不容許你起心動念去討論它,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如果你悟道,二句就悟道了。那麼你起心動念都是多餘的,你所有的執著,也是多餘的,因為色法一切,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你所有的追求,統統都是錯誤的,因為它是空的,就像在夢境裡面在追求,追求到最後醒過來了不可得一樣的。空即是色,一切的幻化,一切的無自性的東西,一切空性的東西,當體就是一切的色法。意思是說恆道,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令一切法無所著,這個境界就高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再來,諸法體無,諸法一切法,體性本來就沒有,因為緣生;性跟相是緣生。這裡要注意,講了老半天,有的人就講:師父!性不是空的嗎?相不是有的嗎?怎麼講緣生呢?什麼[性相緣生]?

這裡不是這個意思。性是對相講的,相是對性講的;空是對色法講的,色法是對空講的,因為是對立的,既然有對立的名詞,所以說它是緣生。是為了描述色跟空;為了描述性跟相,所以,也不得不用對立的緣生法來解釋,所以講性相是緣生的,其實性是空一切法,你緣生什麼?但是要講,你講[性]沒有講相也不行;講[相]沒有講性也不行,這二個字是因為對立法的襯托,譬如色跟空、空跟色,色法襯托也空法,空法襯托出色法,但是色跟空二個也是名詞,當體也是緣生。

無性真空,緣生幻色,無性因為緣生是無性的,所以它當體就是真空,真空就是絕對空,不容許一絲一毫的,一塵了不可得,空到底,叫做真空,空不到底叫做偏空。只有我空,空不到底。空到底是深般若。無性真空就是空到底。緣生幻色,一切都是緣起法,是變化出來的色法,是緣生幻色。因緣所變幻出來種種的色法。

第三行,體相不離,空色不二。

體是空,相是緣生,體跟相就是不離,不離就是空跟色是不二,體是空,相是有,所以空跟有是不二,體是無為法,相是有為法,有為不離無為,無為當下就是有為,有為當下就是無為,所以說空色不二。幻外無真,所以叫做真空,真外無幻,所以叫做幻色,幻就是煩惱法,煩惱法以外沒有真,就是菩提,如果離開煩惱以外,就沒有所謂的菩提,這叫做真正的菩提。真外無幻,如果菩提性以外,離開這個菩提,也沒有所謂幻化的煩惱法,所以叫做幻色,所以真正的煩惱是來自於菩提。就是說,幻色為什麼來自於菩提?因為不悟菩提,當然就是幻色。意思是說,幻外無真,當下就是真空,那麼真外就沒有所謂的幻化,所以當下就是幻色。波就是水,水當然就是波,濕性相同故。

萬法真如,真如有隨緣德,意思就是我們清清淨淨的本性,隨著一切生滅卻不會變化,方便講,不變隨緣,真如是不變,我們現在不是真如,我們現在是分別、是執著,所以隨緣就變,隨緣就變,所以,我常常告訴同學們說,我常常喜歡用這樣一個比喻說,當你們到火車站去的時候,上上下下的人那麼多,舉世盡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休?全世界的人都在忙,匆匆忙忙裡面的度過,哪一個人世間肯在死亡裡面下一番功夫?這個[死]字下功夫,平常放不下,要想在臨命終放得下,那是自欺欺人,若要臨終放得下,除非平日看得破,看破才能放下。所以說真如有隨緣德,因此我希望保持一個無所著的心;因此我希望保持一個無所著的心;保持一個安詳的心,好好地在空性裡面下一番功夫,誰能給你煩惱?誰能給你痛苦?還都是自己。所以真如就是萬法,因為妙法當體就是如,真如有不變性,所以萬法就是真如。一切皆如,天台宗裡面講的一切皆如。無一法不如,為什麼?每一法都有是空性的,當然就如,不如是你的家的事,是因為你幻化出來的妄想執著,所產生的強烈的對立觀念,而在幻化的無明裡面產生煩惱、欲望,因此滾動你的追求,所以你一直拉不回來,無法破這個無明的殼。所以,世界上誰是幸運的人?不是轎車、也不是中愛國獎券,不是中大家樂,也不是股票上揚,世界上是學佛的最幸福,但是哪一個人是至高無上最大的幸運呢?就是悟道的人,徹悟本性的人,那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為什麼,全世界的財產給他他不增加;全世界的財產給他,他不減少,你看!不增不減,財產有多少呢?連零都不必寫,你說這個數目有多大?你說1000,已經四個零了,一百億、一千億,那個數目字大到連零都不能寫,再怎麼添個零,還是不能描寫那個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我常常說,哪一門學問,有辦法像佛陀這樣子講出來的學問,那真要跟他老人家嗑頭。

底下,看左邊。

真空幻有。中間那一行,中道一義照了分別。

等一下最後看。

真空幻有,那是對前面講的萬法真如。萬法當體就是真如,可是真空就是真如,真如當下就是幻有。真空能成幻有,空性裡面會幻化成這個色法,色法就是幻有,也幻化成受、想、行、識,意思是我們現在的感受,現在的思想,現在的行為造作,八識田中都是錯誤的,都是無量億劫來造業,所存錯誤軀殼的思想,所以我為什麼說,大企業家到最後要找宗教家?大科學家到最後也要找宗教家?為什麼?你用盡了一切的受、想、行、識,去思維、去研究,你就是不能透出本性的東西出來,一樣迷茫!一樣迷茫!任憑你大企業家、大哲學家、大演繹家、大心理學家、大宗教家,除了佛教以外,不管你有多厲害。為什麼?因為你離不開受、想、行、識,是不是?你今天你禱告上帝,你不是用受、想、行、識嗎?你對上帝的感受,你想要到天堂去,你[行]就是禱告,這不是一樣?而佛不一樣,受想行一切皆空,當下就是如如,佛就是我,我就是佛,一體兩面的東西,佛是我心中裡面的,我是佛心中的一個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說我在祈禱也對,你說我沒有祈禱也對。

等一下再談,真空能成幻有,幻有必礙真空。

幻有出來的,一定會阻礙真空,為什麼?因為有是色法,是對立的,桌子不是椅子,椅子不是桌子,燈光不是麥克風,麥克風不是燈光,既然幻有,必定有礙真空,互相有質礙。因為沒有透過徹底的空,那當然就會有礙。所以在這底下寫三個字:對立義。真空能成幻有,幻有必礙真空,用一個括弧寫個:對立義。

然後左邊,真空能滅幻有,幻有不礙真空,底下也畫一個括弧,寫個:圓融義。有對立就是矛盾,因為幻有出來因緣的東西有質礙,有質礙就有妨礙真空的思想,可是我們透過真空,徹底空的話,真空能滅幻有,因為幻有當體就是空。麥克風也是空,有個空;桌子也有個空;牆壁也有一個空,徹底的空就是真空。能滅幻有對立的質礙,所以說,幻有就不會礙到真空,這就是所謂的圓融,圓融義。所以,最高超的哲學就是由矛盾當下就是圓融,圓融不壞矛盾法。所謂矛盾就是對立,這裡的矛盾不是說道理講不通的矛盾,是指對立當下就是圓融,圓融當下就是對立,這個華嚴經講得最多,叫做理事無礙法界,華嚴思想。

有人問:師父啊!你要不要講華嚴思想?我說,講你聽得懂嗎?現在都還在一頭霧水的階段。

底下,受想行識也復如是,他用一個色法,來討論五蘊當中的一個色法,其它的四蘊受、想、行、識也來討論。色法是造作,是受報的,是受報的。他既能夠造作,又是接受前世的因果的報應,色法就是我們造善業的人,就身體健康,長得又高又漂亮,造惡業的人全身都是病苦,人又短小,一天到晚苦惱無量,惡業造得太重了。再來就是受。受就是所謂的感受。受對外在來講,有苦跟樂,外在是指肉體上的承受,內在呢是指憂跟喜,是指煩惱這一類的。人無百歲壽,常懷千歲憂,人沒有一百年的時間,每天都在煩惱往後的事情,已經七八十歲了,他還煩惱他的兒子要不要娶?他還煩惱他的孫子要不要娶?孫女兒要不要嫁?我們眾生很可憐,除了忙這些以外,也不曉得要忙什麼東西?自己的生死不忙,還忙其他的事情。七、八十了,你已經把他養那麼大了,他自己會打算,你煩惱什麼東西?多餘的。我如果假設今天我有兒女的話,我會叫來跟他講清楚,我已經給你養這麼大了,爸爸已經老了,你自己的所作所為,你自己負責任。真的,如果我有兒子,他要討一個人家都反對的,比如說我的兒子去愛上二個孩子的媽媽,我會跟他講,這個是中古的,你要認清楚,你好就好嘛,只要你喜歡就好,我怎麼能干涉你呢?你就好自為之,這人家會講話。她的兒子都當兵回來,比你長得還高,你還愛她?你看過一卷錄影帶嗎?一個義大利的二十歲,討一個八十六歲的老太婆,這個日本也是奇怪,把他們二個夫妻請到日本的電視當場就公布。那捲錄影帶前幾天才看到,她都可以當曾祖母了,底下的人就問他:她是不是很有財產啊?她沒有財產。問那個男的,她八十六歲了,一個是一八幾年生的,一個是一九多年生的,差一世紀,二個人也是這樣愛,也是這樣愛。那個老太婆,帶了一隻眼鏡,看那報章雜誌都看不清楚了,眼鏡還拿這麼深呢?二個出去還摟摟抱抱的,成何體統,看起來實在是礙眼,日本還大肆報導。好!如果這二十歲的那個是我的兒子,我可能受不了(法師笑)。若是去愛上生二個的我還稍微忍耐得了,愛那個八十六歲的,差六十六歲,沒有辦法,這是太可怕了。世界上有這種奇人。底下的人就問他:她是不是很有錢?他說:沒有啊!然後你們二個婚姻有快樂嗎?他說:很快樂啊!然後底下人就問他:那你們夫妻的生活:就是問那種事情,他說:這個保密!八十六,若是不小心,心臟馬上停了,我沒騙你,心臟馬上停止,還要急救,所以你還要過像年輕人那種生活,旁邊要放一瓶救心,看不行了要馬上灌下去,否則馬上就死掉了,所以,這個是太可怕了。所以說沒有碰到佛法的人,很可憐!

這是假設,如果我有個女兒,她要嫁誰那無所謂,你自己好就好,這不關我的事情,你要弄清楚,弄清楚。因此,我們有家庭的人要放下,他好就好。有一個好像是讀清華大學的女孩子,她喜歡上一個香港的男子,她爸爸媽媽反對,反對得很厲害,認為廣東人心地不好,香港人心腸很狠毒,很痛苦!那男子很乖,她很痛苦,愛上一個香港的人,他們二個就是很喜歡,家裡的人就是反對她嫁給香港人。後來她的爸爸媽媽就來到我這裡,來到這個地方,那清華大學的就說:師父!你行行慈悲!我說:我今天不是說給你們牽紅線,不是這個意思,不過我叫你媽媽講一個觀念給她聽,現在你女兒是自己愛的,以後發生事情她自己負責,你現在反對她,另外把她嫁一個,她以後發生問題,她來找你爸爸媽媽,你反而煩惱,傻瓜!對不對?聰明的爸爸媽媽,女兒好就好,你看著辦,就好了。如果我是做人家我有女兒要嫁出去,我說:可以嘛,那個女兒紅餅乾,拿回來給你老爸吃就好,好壞你家的事情,真的!你一定要嫁給他,我有什麼辦法呢?你就是要嫁給一個殘障的,那也是你個人的因緣,你只要家庭幸福就好嘛,這不關我們的事情,對不對?所以我們人,像我這樣子,就不會干涉別人,干涉到別人。你說:師父!那如果你老婆呢?那老婆不一樣嘛,她偷人你也不管她,那開玩笑?Areyoukidding?你開玩笑?晚上十二點不回來,你就完蛋!當然這不是暴君,這是夫妻,開玩笑!你老婆亂來,你說:我沒關係!沒有這種事情。誰告訴你無所著是這樣?那我豈不是要做烏龜兒子?「黑龜」(眾笑)。這開玩笑?這人倫有關係嘛,是不是?有的人說,那女孩子嫁給師父的話,那很尊重,開玩笑,不是這個意思的,那你外面隨便胡搞亂來,那我也不管你喔?搶斃!中國是講倫理道理的,亂來,哪有這個道理的?我有一個辦法解決的,我講不過她,我一定單刀直入地,一下子把她消掉了,我這個人,你看我眉毛就知道我這個人做事情,你不要被我抓到把柄,你有辦法偷人,就不要讓我知道。不要讓我知道就沒事,你隱瞞得抓不到破綻,這樣都沒有關係,就是不要讓我知道,你只要讓我知道了,你該死!

你若是有能耐就去胡來,沒關係,隨便你亂搞,但是要逃過我的眼光,我看那是很難的,我們是何等動物?眼睛一瞄就知道你不對勁了,對不對?不可能!所以說,當然講到人倫跟人際的關係,因此我就要跟諸位講,你們是一個有家庭的人,今天因為你們不是出家人,所以我舉這些例子,是叫你怎麼樣過日子,不是你們的事情,生死的問題,你們就要放下,儘量舍……所以說,這個受,我們是可以控制得住的,真的!苦受、樂受,我們可以控制得住,憂受、喜受,我們可以控制得住的,但是天災人禍,我們沒有辦法,像地震、車禍、飛機爆炸,這個誰也沒有辦法料到,這個就是我們的業了。像孟加拉,現在已經死了將近二十萬人,就是印度東邊的一個小國,也不算小,很大,孟加拉。一千萬個人無家可歸。

再來,想,有相,無相。想,有相是有根據的,有根據的,你有看到東西,然後看得很清楚去想的。無相,就是自己觀想的,像龜毛、兔角,無相不是不執著那種無相,是你的想裡面沒有任何的境界。所以有相,就是有境界的想,無相就是無境界的想。譬如說你看電影,境界現前,電影一直在演,那你就隨電影的相就開始在演了。無相就是說,境界沒有現前,自己想的。

行,遍行就五,五遍行,我們百法明門論會講到,所以在這裡不重複。遍行心所。別境心所有五個,善心所有十一個,煩惱的心所法,有二十六個,不定法有四個,這個我們心經講完,就要講百法明門論,這個很重要的!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二十六、不定四,心算得到,五加五加十一,二十六加四,心算得到五十一,這也不用心算,早就知道了。早在民國幾年就已經知道五十一個心所了。百法很重要,非常重要!識,八個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就五識,第六意識,第七叫做末那識,第八叫做阿賴耶識,這個我們在唯識學裡面,多少也有談到一點。

五十三頁,契機說法。凡夫、二乘、中乘、菩薩,凡夫昧於因果,就是不了解因果,他在受苦的時候,他感覺這個世間很苦;他在造業的時候,他就很喜歡地去造業,所以昧於因果,就是不信因果,你不了解因果,執著有真正的身跟心,所以就執著妄有。執著妄有。

翻過來五十四頁,

要是二乘人呢?就是不了緣生,不了緣生,執有五蘊,不了解因緣所生法,執著有一個真正的五蘊,這個色身那麼現在破除這個色身,了解說這是色受想行識所構成的,可是色受想行識的元素還是存在,個體的元素還是存在。

中乘呢?雖然了解緣生,而不達無性。再來菩薩的話呢?是照了諸法,徹底地了解一切法是緣生無自性的。所以二乘和中乘是法有人空,菩薩是色空中道。這裡所謂的中乘,是鈍根的菩薩,最後的菩薩,是利根的菩薩、大菩薩。

法有人空,這法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還存在。但是了解沒有一個真正的人,要是菩薩的話,是色空中道,不偏色、不偏空,方便契機,是立有諸法。一開始凡夫妄執,所以建立了種種的法,方便斷空,用一點功夫邁向修行,修行以後了解一切法皆空,次及人空,再來進而法空,最後說中道法。

是利根、鈍根不次,就是沒有一定。

顯示實相,廣引蘊處,諸法是蘊跟處,實相是實相六不,六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無妄想。本來就沒有所謂虛妄的相。

說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叫:舍利弗!在彌陀經是翻譯成舍利弗;在心經是翻譯成舍利子,這二個是同一個人。觀世音菩薩就叫:舍利子!你知不知道?諸法的空相是本來就不生,也就沒有所謂的滅,本來沒有所謂的污垢的凡夫,也沒有所謂的清淨的聖人。在聖人一切法不增加;在凡夫,也不會減少,因為是諸法空相。

再解釋一遍。說:舍利弗!什麼才是諸法的空相呢?所謂諸法的空相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五十五頁。

五蘊,處就是十二處,就是十二因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叫做三科,五蘊一科,十二處一科,十二處又名十二入,或者是十八界。真空實相是無相,真空是實相,無相狀況,強名實相,沒有任何的相狀,所以勉強說是實相。你說實相,實在講也不對,因為實相也是名字,也是文字。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用事理來比喻,採取古注書的一種。從俗諦觀事相,因緣有此六,有此哪六個?生、滅、垢、淨、增、減。從立一切法的角度來講,要立一切法離不開因緣,所講的因緣,那就是

生、滅、垢、淨、增、減。

從真諦空觀的理性來講,法空無此六個,那就必須否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用金子的瓶來比喻,金性瓶子的外相,用金子去打造的瓶,從外相來看,它是瓶子,就質來講,這個金是金沙所構成的,所以說瓶壞為金沙,瓶子壞了,磨成粉末狀的,那就是金沙,沙是金,是瓶子的金,所以說性相、色空一樣,是歸屬於中道,性相是一體兩面的,色空也是一體兩面的,還是歸屬於中道。

采古注一,色從因緣而生,色法是因緣所生,真空是不生,色法從因緣謝,真空是不滅的,真空怎麼會生呢?你空一切法生什麼?虛空不增也不減,它生什麼?它也沒有滅。譬如說這是一個空間,前面這個空間,我現在拿這個把它擋住,拿這個擋住了,空間也沒有減少,也沒有說我這個把它推出去,一個虛空就跑出去外面,是不是?那你這個把它拿走了,虛空有沒有增加?也沒有啊,本來就存在的,只是暫時你放這裡而已,也不會因你拿走你增減而有變化,沒有!如果你這樣子的話還聽不懂,譬如說我們挖這個土,現在我一講的話,你要注意觀想,我們用挖土機一挖,一挖……,你有沒有看到,這挖起來的話挖到什麼?挖沙、土。挖到土的時候,一個空出來了,你有沒有看到外面的空跑進去?所以因而有空?沒有跑進去。

那我現在把推土機的土,把它推出去,把它補平,那一個洞把它補平,那你有看到空間跑出來嗎?有沒有?沒有啊!所以空不是色法,不是像水一樣,你土一弄的話,水滿了又跑出來了,可是那是空空洞洞的東西,你土一抹平,那什麼也沒有,你也沒有看到虛空跑出來。所以就是不增也不減,。色從緣起,真空就不生,色從緣滅,真空就不滅。隨流就不垢,出障就非淨,隨著一切眾生,所謂流就是煩惱、煩惱法,隨一切事相的這些煩惱,卻不可能染污它,等到有一天除掉煩惱,就是出障,障就是煩惱,都擺平了,悟道了。非淨,也就有所謂的淨,因為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的東西。德性滿又不增加,像佛陀,修行修到這樣子,德高望重的聖人,也不增加。為什麼不增加呢?本來就具足嘛!障盡就是煩惱斷盡了,也不減少,也不減少,凡夫修行修到障礙盡除,也沒有減少到本性的一絲一毫,所以這個生滅是有為法相,所以反過來顯出真空之相,因為要顯出真空,一定要去說明,那就從生滅法來說明,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用一句現代人的語言,叫做能力不滅。能力不滅,就像本性一樣的,好像蘊育一種能力,那麼物質不滅呢?就是接近我們現在的色法,所謂質能互變,質跟能量可以互變,所以說,質能互變還不簡單?

假設我七天沒有吃東西了,餓著肚子,現在在沙漠當中,碰到一杯水,趕緊喝一口,體力就慢慢來了,就可以化作思想,我就有能力、有辦法支持色身,這個色身思想就產生了,就會語言,水也不會講話;水也沒有思想;水也不會談情說愛,水也不會說法,可是你必須借重物質,把它散發出卡路里,然後能量來支持這個色身,支持色身以後,它就顯示出能力出來。是不是?像那個汽油,汽油整桶放在那裡沒有什麼作用,但汽油一裝到車子裡,用一個小孩子會開車的,就可以拉動多少的東西,就可以產生多少的能量。所以我們天地萬物都有蘊育著能量energy,就像我們這個虛空當中也有能量,當我們在虛空當中有能量的時候,我們用玻璃瓶把它加溫,就會產生什麼?水氣,知道嗎?會產生水氣。為什麼?水氣H2O,水是氫氧離子,分開來散播在空氣當中的,那麼你有辦法再把它加溫,又變成水滴了。所以整個世界就是這樣子的。這個水力發電,由位能轉變成動能,動能轉變成電能,電能轉變成光,光又轉變成熱能,水本身就不是可以煮飯的,可是水力發電,什麼冷氣、冰櫃,統統可以用了。所以我說,由另外一個空間,進入另外一度的空間,33:30那只是一個轉換的儀式而已。而三度空間進入四度空間,也必須轉換一個儀式,就像我們人要跟鬼溝通,我們也要念念咒、燒燒香,用某一種儀式,用某一種特殊的(儀式)。意思是用三度空間和四度空間可以接觸的,touch到的方式,現在某一個角度。那麼四度空間跟五度空間,用某一個角度可以接觸。我們跟佛菩薩是高層次的、無量層次的,佛菩薩用什麼可以感應呢?可以用空一切法,清淨心可以感應,可以感應!所以高層次的,一定要降低自己的能力,才能跟低層次的人感應。譬如說佛,他有無量層次面,空一切法,無量無邊。但是他要跟人感應,他一定要示現丈六金身,所以又轉換另外一種形式來度眾生。比如說我們晚上在做夢,念佛、念佛……夢境一夢夢到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一定要以你的身材為主,那不能像經典講的,講了無量阿僧只的由旬,那你怎麼看得到他?你的身體還不夠他一支毛,阿彌陀佛那個身體那一支毛,白毫宛轉五須彌,這一根白毫,經典裡面講的,白毫一出來的時候,有八個角,八個稜角,八個稜角裡面都是中空,就像玻璃瓶一樣的,所以它會透出光,一支白毫有五大須彌,那你想想,我們人夠阿彌陀佛一支毛嗎?one毛?抵不過阿彌陀佛的一支毛。所以說阿彌陀佛這個能量,因為高階層面要轉,水要轉換成動能,動能又機器一動,一轉動又變成電能,電能又產生光,光產生熱能,熱能又回收回去,又回收回去,大地萬物又回收回去。所以,有為法是一種循環。破壞了有為法,無為法也本身不存在。

現在這個巴西的原始森林就拚命地砍伐,有一天就造成了溫室效應,就完蛋了。樹木原始森林,就等於我們的冷氣一樣的,它會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對不對?還有海水裡面的海藻,也會放出氧氣。如果原始森林被破壞了,人類就痲煩了!所以我認為戰爭並不可怕,那個環保的破壞,那才是最可怕!有預言家預言,在一九九九年,我們地球的轉動是這樣子,對不對,在一九九九年的時候,地球的轉動它會偏,這個傾斜度,它每經過多少萬年就會傾斜,地球就會傾斜,就會轉換。南極的魚會跑到熱帶來,熱帶的魚會跑到北極去。一九九九年,因為傾度傾斜以後,就造成山崩地裂,然後太陽直射,會死幾億人口。還多少?大概八年。地球的軸心,地球是一個傾斜度的繞著太陽轉,傾斜度轉變了,太陽就直射,熱帶的魚會跑到寒帶,寒帶的魚會跑到熱帶來,預言家是這樣預言,那就不曉得了。不過從地球的轉軸上看,這是很有根據的,地球的轉軸稍微一轉換方向的話,整個地球受太陽照射的角度不一樣,那死難的人就不曉得多少?一九九九年,我四十七歲,可以走了,沒有關係。我也都準備好了,票也買好了,到極樂世界的票也買好了,可憐的是你們還沒買,車子在哪裡都還不曉得?

能力不滅就是性,物質不滅就是色。好!諸位翻來開,五十六頁。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說是故空性當中,沒有所謂的色法,因為所有的色法,都是緣生緣滅空性的東西。所謂的空性當中,也沒有所謂的感受,你所有的愛都是統統錯誤的。在空性當中,也沒有所謂的想,這個[想]字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那麼在空性當中,也沒有所謂的行,行是第七意識的執著。在空性當中也沒有所謂的識,因為識就是我們第八意識,包括八個識里統統具足,沒有所謂的這個分別執著,或者是含藏,意思就是在空性當中,所有的色法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感受;所有思想的分別;所有行為的執著;所有意識的形態,都是錯誤的,扭曲了這整個真實性的宇宙,所以就錯覺、扭曲、誤會。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有一個沙彌對佛法不太了解,無眼耳?有啊!奇怪!統統有啊!無眼耳?有啊!奇怪?統統有啊!讀到一半看不懂。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的意思就是說你要透視它,它徹底的是不存在的,是幻化的,不是實在性的東西,所以我們講無,這個無不是否認,而是透視,是無所住。你應該透視它,不要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所染污、所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也沒有所謂眼所產生的意識形態的分別,也沒有所謂意識界的東西。耳鼻舌身意,最後是意識界,這個就是十八界。

左邊說蘊是色,或者是受想行識,這是構成身體的五蘊,有二種翻譯。如果翻譯成陰覆義,就是遮蓋的意思,那麼妄想煩惱,就會蓋覆我們的本性,陰覆義,就是會會遮住我們的本性,積聚義呢?由此五法色、受、想、行、識,蘊積變成這個色身,由這個色身的積聚變成塵勞煩惱。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叫做以苦作樂,妄想顛倒,這個只是一個錯覺,錯誤的。在經典裡面有這樣的描述:如同一隻狂狗、餓狗,一隻飢餓的狗,咬著一要骨頭,沒有肉的骨頭,拚命地咬……想要嚼出一點味道出來,咬到這個狗的牙齦出血了,結果一咬的話,覺得很有滋味,其實那不是骨頭的滋味,是自己血的滋味。

這個比喻聽得懂嗎?人也是這樣子的,說這個境界實在是值得你這樣追求,而你拚命地這樣追求,你追求的並不是外在的境界,而是你自己的錯誤,一直想像、一直觀,認為這樣快樂、這樣快樂,所以你所樂的是你自己的幻覺。就像那隻狗去啃一根骨頭,這根骨頭已經沒有肉可啃了,你拚命地要啃,啃到你的牙齦出血,你吃到的是自己血的味道。人也是這樣的,你享受的其實是你自己的錯誤的。

我常常這樣想,常常用這樣比喻,當然我的比喻是很不太恰當,也比較粗魯一點,但是為了給你們印象深刻,我常常用這樣析比喻。譬如說,這個佛法馬上就可以印證出來的,譬如說,我們擁抱一個美女,因為你眼睛看到,你知道她是人個美女,因為你認同她,所以你心生歡喜,是心生歡喜。因為你先承認她,其實她不是美不美的問題,其實那裡面都是骯髒的東西,所以你已經認同她是你的對象,這是你的丈夫或男朋友,就擁抱,或是你的女朋友,抱起來真是飄飄然,是不是?像第六感生死戀,覺得飄飄然的。好了!如果換一個大胖子,流著口水、鼻涕,叫師父時:慧律法師(一邊叫一邊流口水的樣子)!叫那個流口水的來,你一開始就不認同她,她又流鼻涕又白痴,你不認同她,你敢去抱嗎?你不敢去抱。好!現在把電燈關掉,讓你分不清楚,隨便你去找,找到流鼻涕的,親到鼻子時發現有鼻涕,否則完全不知道,電燈關掉時都一樣。所以這個境的存在與否,是因為你已經落入主觀的印象,說她美,我能接受,你抱起來才有味道,她一個流口水的,講話都不太清楚的,你認為有意思嗎?所以,不是境的問題,是心的認同的問題。所以我常常講說,這樣比喻是不好,但是印象會很深。現在出去後就說:我師父講的,電燈關掉時都一樣,這個境界就是沒有所謂的高低、分別、男女,當然舉這個例子是比較粗俗、低俗的,但是事實上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妄想煩惱會蓋覆我們的本性。那麼積聚義就是由色受想行識會積聚成身,因此積聚的塵勞煩惱,就變成種種的追求,無上的煩惱。處,就是六根攀緣六塵,塵就變成執著的境界,所以,識就在中間產生,就變成十二處,又名十二入。

綱乙,示緣聲法,空法我執,空掉這個法我執,那麼這個是小乘的,權巧立法,意思是沒有十二因緣流轉,也沒有十二因緣還滅,沒有四諦的入世出世法,皆無實性,統統沒有實性。底下就講到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所謂的四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無明,在空性當中,沒有所謂的無明,無明是妄想的產物,妄想是不存在,無根的東西,只有你清淨的本性,是永恆存在的,而這個無明只是做客的,是客塵煩惱,來了就要走了,無明是屬於生滅法的東西。所以,既是生滅,如水中月,了不可得的東西。所以,無無明。第一個無叫做沒有所謂的無明。亦無明盡,也沒有所謂你修行修到最後把無明除掉,無明盡的「盡」,就是修行到一個階段,把它除掉,本來就沒有,你除什麼東西呢?所以,這個要這樣看:亦無,無明盡,無明盡就是修行修到把無明除掉。這一句話應該這麼解釋,就是在空性的當體當中,畢竟空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無明,也根本沒有所謂的把無明除掉、除盡的功夫,沒有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無明。乃至無老死,老跟死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到老了你就要死,到死了,你不一定要老,有生必有死,多少的眾生恐懼死亡,這是錯誤的觀念。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你不需要恐懼它,死亡是天體運行當中一定的原則、規律的東西,無常是永恆的真理,你不可能改變它,包括佛陀都要示現無常。所以乃至無老死盡,也沒有所謂的你除掉這個老死的功夫,達到一個境界,沒有這個道理!因為本來就沒有老死這個東西,一切法自性本空,沒有所謂的老死,老死是你的妄想,也沒有所謂的苦,也沒有所謂苦的因,也沒有所謂的滅,因為本來就清淨的,你滅什麼東西?也沒有所謂的道,也沒有所謂的你怎麼修行才能契入涅槃,求大涅槃是大邪見人,涅槃不可求,放下就是!

同學們!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宿世善根深厚的人,你跟著師父三個月到半年,你已經可以說是一個菩薩,或者是一個悟道的眾生。如果你是根器陋劣的人,跟著師父三十年,一樣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不肯在空裡面下功夫,也不肯放下所謂的煩惱生死、無明的東西。很多人動不動就認為:我學佛了幾十年了。同學們!沒有用的!你拖著死屍,禪宗講的,我們這個軀殼叫做死屍,你拖著這個死屍,你拖一百年一樣沒有用的,一個不肯在自己的本性上、在實際上,他已經知道這個是生死的根本大法,這是真如、這是實相,而他不肯放下,也不肯修行,你就是在師父的旁邊到死,我一樣莫奈你何。

如果你一聞就知道,這是生死的大法,不是開玩笑的,我一定要今生今世一定要解決六道生死的根本問題,你只要三個月到半年,你只要肯,就不得了了!師父告訴你多少次了,你要學習寬恕;你要學習無限容忍,你要學習鎮定,什麼事情要先鎮靜,鎮靜,你先不要學定,先學鎮定、鎮靜,你先學這個功夫。碰到什麼事情你先學鎮靜,不要一直討論它,也不要自我懷疑,也不要自我猜測,你冷靜,先學冷靜,先學彼此不要傷害,你只要肯。真正的在半年裡面下功夫,那一種境界,那一種做人修養,完全二個人,判若二人。只要你肯。這問題你不肯,你就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法。在這裡就講得很清楚了。

無苦。就是說你根本不要覺得這個世間是苦的,因為你所有的抱怨,這個世間苦的,你要曉得這個當體就是空。

無集,你所謂的起惑造業,招集來苦,是因為你沒有空性的功夫,所以,你的妄想起來你就變成貪嗔痴,貪嗔痴就去追逐、就造業,你才有苦,在空性裡面也沒有所謂的滅,你滅什麼?本來就沒有生老病死的東西,你滅什麼東西?也沒有所謂的道,道是什麼?正修跟助修,也沒有所謂的道,能至涅槃。大乘裡面講,求涅槃是大邪見人,為什麼?空性裡面,無所謂的四諦法,也沒有所謂的十二因緣法。如果你認識這個空性的東西,而肯在生滅法裡面放下這個得失的觀念,肯,暫時用一點功夫,我不相信說什麼事情會讓你活得這麼痛苦的,活得那麼難,什麼事情會難得到你?我們就是不肯,道理聽得很多,可是他會常常告訴自己,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在禪宗裡面講的,大丈夫直下承擔,一個大丈夫真的是行佛道的人,大丈夫直下承擔:我能!我絕對能!禪宗那種勇氣,他才不是說,像你們凡夫份子俗子自卑:哎呀!我不行!我沒有辦法,我業障深重。假造了一些理由來困擾自己。你叫他前進,他就要假設一些理由來困擾自己,那你有什麼辦法呢?佛出世也沒辦法。直下承當,你就是能!沒問題。男眾、女眾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問題的。

諸位看五十七頁的表解。

說十二因緣,上面的[無明]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無明的那一槓畫下來的時候,沒有這個箭號,是表示無始無明,就是沒有辦法講多久多久,很久很久以前,onecuponatime,longlongyearago.longlongtimeago.

[行]。就是因為你無明,沒有智慧,你就去造作,一切的貪嗔痴,殺人、放火、擄人、勒索、綁票,統統什麼都來。

[識]。行造作,造作的業力就落入第八意識裡面,就像儲倉庫的儲存裡面儲存起來,所以這個識就是我們所講的本識,我們一切動力的根本,本識,這個識就是迷了本性的東西,覺悟叫做本性,迷惑顛倒就做意識,叫做第八意識。名色這個[名]就是精神狀態,[色]就是精神狀態,換句話說,精神跟物質和合,叫做[名色]。

[名色]。就是所謂的受精卵來母胎裡面。

[六入]。慢慢在母胎裡面成長,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由這六個地方進入我們的心,來染污我們的本性,叫做六入。

生下來二、三歲的時候,就對外境有所感觸,再慢慢地成長,對外界的感受性就特彆強,一直到二十歲以上成年人,對這個愛,境界的愛就更強烈了,執著。你去看一看這個外面的世界,哪一個男人有辦法抵擋四樣東西?第一個,女色,第二個喝酒,第三個賭博,第四個憤怒。哪一個男人有辦法抵擋得住這四樣東西?最簡單的賭博、喝酒、女色、金錢,只要得不到就憤怒。哪幾個女孩子能夠抵擋得過感情?英俊的小生、百貨公司的衣服、首飾,你能抵擋得過?學佛的大概比較可以。所以女人要抵擋過情關,不可能的,沒有辦法的!女孩子碰到這個就是死路一條,她生生死死就是愛、執,所以她這個身上有常流不淨,每個月有生理狀態,她因為生生世世對這個欲、情非常強,所以常流不淨,染污,染污,染污嘛!所以有漏身不堪成就佛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示現女孩子成佛,是因為女孩子的情執。但是女孩子有一個好處,因為她苦比男眾多,只要在這個情肯放下,就不得了。因為她知道這個世間苦,所以女眾的修行,大部分的人,只要她肯,成就都比男人、男孩子大。所以,往生的人你去看看,大部分都是女眾比較多,很奇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當然不是絕對的。因為她知道苦嘛!所以我們女眾這個的情,跟這個愛的執,希望你們好自為之。冷靜、要冷靜,這是生死的大關。

[取]。就是強烈的執著,

[有]。就造了業,有了業障,這個[有]不是有沒有的有,是有了業障。有了業障以後,你就必須六道輪迴,就[生]。有生就必有[老死]。所以,眾生怕死是不對的,要怕生,對不對?你有生必有死,像我們今天,我們有生,我們一定要死,沒有辦法抵得過這個死神的來臨,沒有辦法的!

底下一個流轉生死門苦集二諦,因為無明變成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連續的十二因緣。

我們無始劫以來這是一大問題,沒有辦法解決的一個問題。

再來,還滅門,還滅涅槃門,滅道二諦。

左邊看起,老死這一槓,跟前面那個無明是不一樣的。前面的無明是表示無始劫以來,沒有辦法推測那一槓,最後這個老死,是沒有老死,斷了、盡了的時候,為什麼沒有老死?因為沒有生,你只要不來到這個世間出生,不要落入六道輪迴裡面轉,就沒有所謂的老死,因為你沒有生?因為你沒有業,沒有造這個業的有,為什麼沒有業?因為你沒有取。為什麼沒有取?因為你對世間沒有愛。為什麼沒有愛?因為你的感受都可以舍。為什麼感受都可以舍呢?因為這個觸本身都是虛妄的東西,慢慢地推回到母胎裡面,也沒有所謂的六入,也沒有所謂的名色受精卵,恢復到本性,轉識成智了,那麼你所有的造作都清淨的,到最後,所謂無明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老死盡的時候就跑回去了,所以推溯到最後的無明就盡了,沒有了。這是緣覺乘,這裡最重要強調一點,你只要斷掉任何一個地方,十二因緣就不存在,就像時鐘一樣,你這個鐘只要擺動到那裡停,時鐘就沒有作用,知道嗎?時鐘從十二點,十二點就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十二點的時鐘,你只要停在那個地方,這個鐘就沒有作用。換一句話,你面臨這個境界、意識狀態,你只要愛的執著方面你舍,能放下,什麼事情就解決了!所以,我們把一切事情、境界覺得很平淡,就什麼事情都沒有。

再來就是四諦,聲聞乘。什麼叫四諦?苦集滅道,會什麼要劃一個箭號?就是讓你由一個推測一個。為什麼講苦呢?苦就是身心酬業,酬就是果報,你身心的果報,你造如是因得如是果,患累逼惱,這個患累就是重複的過痛苦煩惱的日子。患累逼惱就是說我們重複著痛苦,今天稍微快樂一點,明天就逼迫、就煩惱,而我們為了追求那種錯誤的東西,然後就繼續拚命地造業,所以這個苦,實在是苦不堪言。嘗受到這個苦洗禮的人是有福了,為什麼?道之將近,其苦也深。沒有這個苦,你怎麼會想修行?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苦為良師。所以,嘗受到更多痛苦的人,正好修行,所以感恩那些示現逆境給你的人,感恩那些困難的人,因為那是成功的跳板,是覺悟的基石,同學們!不要排斥痛苦,你也不要排斥逆境,你歡喜地接受它,你是一個大智慧的人。集,因為你起惑,你就造業。這個惑,包括一切的煩惱。我們本來是想要解決世間的痛苦,可是我們愈想要解決世間的痛苦,業就造得愈多。譬如說,我們沒有錢,就把你這個車子開去了,然後把那個牌照換掉,像昨天破獲了很多的竊盜集團,真是的!這是很糟糕,只要偷人家的東西,是很不好的行為。像有一次有一個小孩子,來到我們這個地方,他看到我們那個小木魚,打那個小木魚那支槌子很可愛,他就拿走了,突然要晚課了,糟糕了!只有一支(木魚),竟然沒有東西可以打!我說這個小鬼被我抓到我打死你,怎麼連那個木魚槌也乾走了呢?連這種東西都要偷,真糟糕!抓到就把他的手指頭折斷。人,從小偷的習慣,大家都有偷過,我也有偷過,偷采別人的荔枝、芭樂;人家在賣內褲,買二件多偷拿一件,都會啦!沒有偷過東西的舉手,從來沒有的。你公司行號,你拿一張信紙你也有。你到人家去,沒有經過人家允許偷打電話也有,哪一個不犯偷盜的?都會!欺騙人家的感情,那也是偷盜份了,對不對?是啊!那叫妙賊,missionimpossible。起惑造業就會招集來苦,招集很多的來苦,世間的因。再來就是滅,結業已盡,無生死累,我們要是好好地修行,就會滅除無量劫來的生老病死的,那麼這就是出世的果。那麼道呢?正助雙修,能至涅槃,正修助修,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這個境界,出世的因,是聲聞乘。五十八頁。界是十八界,眼觀識,就是六根攀緣六塵世,那麼就是識,換現在的角度來講叫做看。為什麼要用最左邊的看、聽、嗅、嘗、感、念呢?用這樣子你比較清楚,所以說,眼對色叫做看;耳對聲叫做聽;鼻對香叫做嗅;舌對味叫做嘗;身對觸叫做感;意對法叫做念,這個稍微注意一點,就是這個法是半分的心法,一半是色法,這個法就是心對外境所存留的影像。那麼因為界中,有一半是色法,一半是心法,所以這個法是一種色心二法的和合,法塵就是意識的落謝影子,一般講,叫做記憶,memory。記憶就是我們的念頭。諸法性別,各有界限。六根、六塵、六識,蘊處界分合說,色塵就是物質現象,我們有六根、六塵,是迷色重者說。什麼叫迷色呢?就是對色法比較執著的人,意思就是說這個很重要,這個迷色跟迷心很重要!什麼叫做迷色呢?就是欲望太強的人,你要好好地去節制它。有一種人是欲望不強,但是我執很重,那叫做迷心。什麼都是以他的見地為對。有一種人他也不賭博,也不亂來,也不喝酒,也沒有五欲六塵的感染。可是那一種人講起話來是剛愎自用,是什麼都他是對,別人統統不對,這個叫做迷心。這個迷心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太深的人,你要好好地觀照,是你的分別、執著在作祟的,要舍的,要放下的。大部分的人,沒有學佛的人,是迷色跟心同時都很重,我們學佛的人,大部分迷色法就比較少,你知道六根、六塵,知道這個宇宙是假的,你這個欲望就會少,大部分頂多稍微化個妝,抹個胭脂,對不對?也知道師父講過了,這些都是無常法,那你也不可能穿著一件衣服,鑲了七百多顆的鑽石。你知道嗎?前幾天電視報導的,一件新娘禮服,用黃金打造的,高達三十六萬美金,三十六萬美金穿在這一臭皮囊身上,三十六萬乘以二十七台幣,三十六萬乘以二十七,合台幣幾萬?九百多萬,將近一千萬。一件衣服,新娘禮服一千萬台幣,走在路上,早就被扯得一塊不剩,有可能讓你穿回家嗎?裡面若沒有多穿幾件會很悽慘!一千多萬!何必要這樣子呢?黃金打造的。所以我常常講,眾生的可憐是不可言喻的,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他不弄這個,他就不曉得要怎麼過日子?因為他找不到方向,也不曉得,麼是生老病死;也不曉得什麼是六道輪迴,他也不甩這一套,他也不修行、他也不覺悟,所以,他一天到晚,除了追求以外就是追求,追求以外,換來的只是一場空虛,追求到最後換來的只是一場空虛。所以說,為全迷者說色法是心法。綱丙,無證果相,自性涅槃就是智慧本來就具足,不是可以增加的,非從外來,怎麼能夠講得呢?[何]怎麼能呢?[雲得:]怎麼可以說是得到呢?本來就具足的。五十九頁。[無智也無所得。]也沒有所謂的智,也沒有所謂的得,所謂的智本來就具足,你的智如果是外來的智,那叫做聰明,不叫做智。也沒有所謂的得到智慧,因為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所以沒有所謂的智慧,沒有所謂的得到智慧,統統沒有。得智看錶解,這個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就是了解空性,是阿羅漢所證的。道種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假有,而不壞假名。一切種智就是一切智圓跟道種智的和合,叫做一切種智。成所作智,這句話反過來念:所作皆成。我們前五識,成所作智,就是所作一切皆成。我們所作一切都不成,像五根,眼、耳、鼻、舌、身,我們所做的一切都煩惱,你眼睛喜歡看美女,美女喜歡看金錢,是不是?耳朵喜歡聽是非,嘴巴喜歡講是非,那我們所做的統統是煩惱,而不是像佛菩薩一樣,所作一切皆成,成什麼?成所作。妙觀察,我們第六意識是分別,煩惱、苦惱得不得了,我們哪裡有什麼妙觀察?哪裡有不可思議的妙觀察的能力呢?我們哪裡有什麼觀察能力?如果你有觀察能力,你知道一切法本空,一切煩惱本來沒有,你就會顯現得很和順,你內在裡面就不會有那種剛強、難調難伏,就不會的,不可能的。所以,妙觀察,我們善於觀察,我們就會存著一種感恩,感恩就不會我慢,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這一套,我是怎麼樣子。所以一個人動不動常常講一個[我]字的人,執著會比較重一點,執著會比較重一點。妙觀察,這樣就充滿智慧,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是轉第七意識執著心為平等。因為我們有分別、我們有執著,所以我們有高下,把它轉過來的話,就變成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呢?就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轉第八意識變成大圓鏡智,繁至七十餘名。得,於一切法造作成就,叫做得。我們一般人,你得到金錢,你得到什麼?我得到一個房屋,那是物質形態。如果你的本性,你根本沒有得到本性,這本來有的東西,你得什麼?無智得,智就是能觀之知,得就是所證的理,以能觀之知,認為有所得的證這個理,那麼所謂無知呢,就是能觀的知,空就是除掉,也沒有所謂的能觀的知,也沒有所空的境界,因為境界本來就空,不需要你加一個空的思想,我修行,我不要除掉這個境界,聖人除心不除境,是不是?凡夫是除境不除心,你聖人的話,大智慧的人,於內覺觀,於一念頃,即入聖位,一剎那之間,你觀照你的內在,你就馬上進入聖人的位次裡面。於一念頃,內覺觀,內,觀照你的內在,無所得,一切什麼都放得下來。所以,聖人修心不除境,你只要好好地在心地上下功夫,那境界就不重要了,怎麼來你怎麼去面臨它,當然凡夫會受到境界的影響,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還是好好地調配一下。所以能觀知也空,所空的境也空,意思是不能認為這個境界是被你所空,這樣也是一種執著,意思就是說境界當體即空,不需要你去空掉它,不須要多事就對了。無智方為真智。無智就是你不動用到所謂的世智辯聰,沒有動用到所謂的智慧,那就是真正大智慧的人,因為本性具足,自然流露。無得方是真得。對!因為你沒有所謂的得,因為有得必有失。你如果說得到這個本性,那麼有一天你就會失去這個本性。所以我們說受戒,我們佛教裡面講的,常常得戒體,說你發上品心得上品戒,為什麼?你心與戒相應,你不發心,就不與戒相應,所以,你今天你得戒,是因為你發心,你不得戒是因為你不發心。所以說,這個得戒跟不得戒,有的人把得戒跟不得戒,講成如法不如法。我說一切法本來無生,一切法本來無滅,你有得就必有失,你今天得戒,有一天你就會失戒。所以這個戒,得戒、失戒是方便講。一切法本來自性本空的東西,你說得戒、失戒,那我問你:釋迦牟尼佛誰給他授戒的?沒有人,是他自己成佛,悟道就成佛,所以不然,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的,證阿羅漢果不必受戒,為什麼?他就入於僧數了,他就是聖人了。所以,有的人說得戒、破戒,那是方便講,毗尼作持裡面講得很清楚,戒本來無得也無失,沒有所謂的持戒,也沒有所謂的破戒,是因為你的外相引起眾生的誹謗,所以教破戒。因為你的行為威儀,那麼真正是很好,所以講你持戒。其實誰知道?譬如我威儀;我告訴你,在戒律裡面有這樣講,我現威儀,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有很多的眾生都很恭敬三寶,那麼那一年,剛好碰到五穀不生長,你知道嗎?在家居士統統沒有糧食吃,糟糕了!那一些比丘,在家居士沒有飯吃,他哪裡有飯供養呢?很多法師,這些惡性的比丘想了一個點子,二個人就開始商量,三、四個人就講好了,就出去散布:我們某某比丘證了阿羅漢果,你們來供養!然後大家自己省吃儉用,就拿了一些供養品來,因為五穀不豐收,又沒有辦法,又托缽不到,比丘就有樣學樣,要不就是自己想辦法,就想到了要吃,好了,就妄語,沒有證阿羅漢果說證阿羅漢果了。去的時候,果然看到威儀具足,居士就說:法師!你是不是證阿羅漢果?他就點頭。這個事情被佛陀知道,犯大妄語!犯大妄語!點頭都不可以。所以我說,持戒、犯戒,你怎麼論斷呢?你怎麼知道人家內心想什麼?他也許是一人最貪心的人、要錢的人。你還以為他是持戒清淨的人呢?對不對?很難講,所以說,我常常講,哪一個是善知識,還很難講。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所以,佛陀在毗尼作持裡面,戒本來沒有所謂得戒,也沒有所謂的破戒。在維摩詰經裡面講,一實相的本身,沒有所謂的得跟破的東西,得、破是對立法的東西,是不是?因此我們就了解,所謂戒,你發菩提心,你就是無上的清淨戒,你失菩提心,你就沒有所謂的戒。能利益眾生,你就是持戒,你不能利益眾生那就是保守,也不能說你破戒,那就保守,戒是讓你防非、讓你止惡,只要你能防非止惡的,統統叫做戒,統統叫做戒。那麼說為什麼要去受戒才證明呢?要藉著三師七尊證的道力,來引發你自性本身的戒。那釋迦牟尼佛誰給他授戒的?自己開悟嘛!戒哪裡有什麼得戒,講什麼失戒呢?沒有這個。所以,在毗尼作持裡面講,說你什麼叫做破戒?自己的道力退失,退失菩提心,行為受人誹謗,名為破戒,其實戒本不失、本不來、本無得。所以,我們還是要認識,所以你要不喜歡講,這個人不持戒,你就破戒,戒怎麼破呢?或是怎麼得呢?我們一定要了解,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行為遭受人家攻擊、誹謗,那這是不好的,所以我們要好自為之,要節制自己。所以無智則能觀知空,無得就是所空的,所空的境就空,無智方為真智,才是真正的智慧,無得才是真正的得。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一切法自相本來就是空,能取所取本來就不可得,本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也不存在。本業是有病,你藉著空,大般若的思想,那麼病除,空也就不存在了。再來六十頁。般若之德,菩薩依照般若除三障,就是惑、業、苦,顯這三德,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三障就是惑、業、苦;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諸佛依證無上正等正覺。諸佛依照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無所得故,因為你以無所得,就是了不可得,用禪宗講叫做一塵不染、一絲不掛,在禪宗裡面講,叫:動念好乖。連動一個念頭都沒有。叫無所得,了不可得,一塵不染。菩提薩埵,就是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照這個實相,大智慧到彼岸心無掛礙故。沒有所謂的掛礙,也沒有所謂的恐怖,那就當然不可能顛倒,也不可能夢想。所以晚上忙夢想,那麼白天忙妄想。以前唱那個[夢想],它走在我的前方,擋住我的去向。這是夢想,它擋住你的去向,這個人也很會寫歌,寫得好像佛教在說的。究竟涅槃。你才能夠最徹底的了解這個不生不死的境界。三世諸佛,依照般若波羅密多故,三世諸佛按照這個大智慧到彼岸的思想,就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掛礙,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對人生觀不了解,迷惑顛倒,所以就有煩惱障,障涅槃。為什麼呢?因為煩惱是生滅法,得失的觀念,所以會障礙這個不生不滅的,叫做掛。法執呢?起所知障,障菩提,名叫做礙。起所知障就是說對宇宙觀不認識的、不了解的,所知就是本性無所不知,可是我們現在變成知道的被障礙,叫做所知障。無量的光明智慧的本體,本來無所不知,現在無所不知的東西變成被障礙起來,就是障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名叫做礙,就展轉生死,六道輪迴。恐怖,那就是業,貪求名利,患得患失,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恐怖裡面。三業相應,三界果報。三業身、口、意相應,三界的果報,欲界、色界、無色界。華嚴列有十八種與恐怖的名相相類似的,第一個叫做不活,活起來很痛苦叫不活,不可活。惡名,這恐怖是不好的名詞,恐怖如同死亡故,恐怖接近死亡;恐怖令人墮入惡道;恐怖是大眾所造成的業,這一些很多名詞都不一樣。而這個恐怖,其實到處都布滿,前二、三天電視這樣報導,說我們林森路這個地方,發生刑事組的組長被幹掉,然後有來買這個往生被,第一件買去的時候,全身沾滿了血,來問師父怎麼辦?我說:那就火化,往生被不得已的話,那就火化,再又來買一件,說要助念,那不行,為什麼?被搶擊的要犯,好像是初黑道的人打死了,還沒有驗屍,什麼都沒有準備好,結果放進冰庫裡面不能助念,來問師父怎麼辦呢?是要念地藏經,還是念彌陀經?我說:念什麼經都一樣。對啊!放進倉庫裡面,你念什麼經?你放進倉庫裡面,最重要的助念,你都沒有得到,好就難。所以,我們說臨命終,想要得到安祥、自在,還有人在旁邊助念,這還很難!坐飛機一旦墜機摔下來,連助念都沒有,連蓋往生被都不曉得要蓋哪裡?往生被要蓋哪裡?正常死亡才有往生被可以蓋,你不正常死亡的時候,你連頭都不見了,不曉得在哪裡?到底這是不是我先生?每天親吻,竟然不知道是她丈夫?因為頭顱不見了,只有見到身體,只好認身上的痣,不然怎麼認得出來?你像前幾天講的,大乘精舍辦的那個遊覽車翻過去,燒得屍體都分不清楚了,那你說,你往生被要蓋哪一個?要不沒辦法,分不清楚,每個都蓋,所以有的人講,一個人平常沒有修行,命終蓋往生被就往生,那不是太便宜了嗎?我說:老兄!要碰到往生被還不是容易的事情,你弄清楚!要碰到往生被、金光明沙,還得要一點點福報,對不對?不然你以為你可以碰到往生被?像前幾天那個八掌溪,有一個軍官他要緝私,結果船被撞了,就沉下去了,現在屍體也找不到。恐怖!在這個世間,死都不得安祥。所以我就教你們,師父加持過的那一包,你就要常常戴在身上,你平常也不修行,對不對?一看不對勁,金光明沙趕快到起來,我走了!貼上去就OK了。我走了,若是還有辦法說出這一句,他就還能爬起來不會死,所以說,這個世間恐怖!六十一頁。顛倒迷惑。反於真理,迷真逐妄,就像四種顛倒一樣的。四種顛倒就是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因此我們要了解這個顛倒,眾生以苦為樂。再來就是夢想,寐的時候,寐就是醒,就妄想。寐,睡覺的時候就做夢,產生一個夢,而晝心不散,夜神不昏,如果你能夠保持白天不散,你晚上就不昏。不過這個夢,有時候是一種預感,但是也是不可思議!前一陣子有人來,說要找師父,來了他說,他不曉得我是誰,剛好我坐在客廳裡面。他就說:師父!師父!我要找慧律法師。我說:喔!我師父休息。你認識他嗎?他說:我不認識。你找他做什麼?菩薩叫我來的。我說:哪個菩薩叫你來的?他說:觀世音。我說:素食館還是什麼?他說:不是素食館,(台北觀世音有個素食館。)他說:真的那個菩薩叫我來的。我看他有沒有這樣子(意思腦子是否正常)?結果一看也沒有,他很正常啊!他很正常!我說:你為什麼要找我?他說:我兒子念書,都念得很高的,不隨便的,我以前都不甩這一套的,34:00結果菩薩晚上託夢給我,因為我以前一直自己祈求,要追求這個真理,菩薩就告訴我:你要去追求真理,你就去找,晚上睡覺的時候,影現四個字出來:慧律法師。我說:你真的沒見過慧律法師?他說:沒有!你既然沒見過,你怎麼會找到我這個地方來,你怎麼知道?他說:我第二天就問,我在夢境我就問菩薩說:台灣那麼大,你要我去找哪一個慧律法師?人不曉得。很簡單!那個講經幾萬個人那個就是。在南台灣,他就來了。來了我看他,他確實不認識,要不然怎麼一直問:我是誰,這就是不認識啊。這夢境有時也不簡單,所以,有時候,菩薩也會推薦喔!還有一個更有趣的,來皈依,以前有一次來辦皈依。皈依的時候,他上面介紹者寫什麼呢?寫:乩童。來的時候一看:喔!乩童。我說:來、來!老菩薩!你怎麼是乩童叫你來皈依的?我啊,就是看媽祖傳,媽祖教人家要吃素。我想我這麼老了,也該吃素了。我是會吃素,可是我不會修行,人家說要先拜師,還說要什麼依啊?人家告訴我要什麼依的。我說:叫做皈依啦!什麼依他也搞不清楚,不是風衣喔,是皈依!他說:這樣啊?我也不懂,我就去點香,就問了:我要去皈依,可不要讓我走錯路了,我已經十。。。。。。加八了,我說:這叫五十。他說:對啊!五十八歲了。36:22五十,十聲十。。。。。。八了。(已經五十八了),我要是找錯師父,那就很悽慘了。叫我首先要來皈依,就準備皈依。皈依來的時候,他家剛好是神壇,他就看習慣了,反正閒來沒事,就起乩跳起來了,就寫:我現在想要吃素、要皈依了,我要皈依,想找個好師父,我已經五十八了,可不能再走錯路了,也請浮出個字指示我。就寫:慧律法師。就把它抄起來,找來這裡,乩童介紹的。(法師大笑)你們講神、道、佛你能講沒有嗎?對不對?這是有,怎麼會沒有?還是有。你說他是亂講的,他也不會編一套來騙我。他就是這樣子。還有一個寫:準提菩薩,準提菩薩介紹。這種東西,夢有時候也是不可思議。這是題外話。醒的時候作得了主,還要夢的時候作得了主。究竟涅槃,譯曰,圓寂障盡曰寂,就是我們圓滿,而且進入最寂靜,除去所有的障礙,盡了叫做寂。德備,就是圓。圓滿具足。此言大涅槃,那就是不生不滅的,又謂必至此際,菩薩依般若而因圓,菩薩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故而圓滿,所以究竟涅槃。[阿]翻譯成中文叫做無,[耨多羅]就是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依般若而果滿。所以,[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有一次我去岡山,周羅漢的家裡,來了一個很鐵齒的一個男眾,那個人講話,我聽起來就是很能痛苦!師父!我問你。我說:怎樣?有什麼事情?你們心經講的,說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那我問你,那是不是心經的咒是最好的了?那你們楞嚴咒又說是無上的咒王;大悲咒就說是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成道的根本。怎麼每一種咒,佛都說是最好的?他很不服,意思就是既然有個第一了,就不應該樣樣都第一。即這個若是好的,另外一個就要不好。我告訴他,40:22不然不好的咒,抽出來不要念。他說:不過佛怎麼說每一種都很好?我說:可不是!這和一個神經病的來一樣,師父!我先生往生了。我說:怎麼樣?你替我挑一部最好的經,幫我先生超度一下。我說:好!來!我帶你去六樓看。門打開說:不好的幫我挑出來,我留好的幫你念。她說:這個……對啊!你說好的才念,不好的幫我挑出來,我留好的。佛講的,哪裡有不好的經典?釋迦牟尼佛講任何的經典,他都是一定要讚嘆,對不對?他哪一部經典後面講咒,他就是一種方便、權巧,所以,佛法來說,中邊皆甜,如同吃餅一樣。41:22佛法,八大人覺經也很好,心經也很好,楞嚴經也好、法華經也好,就像這餅乾一樣,中間也是甜的,旁邊也是甜的。對嗎?他就一定要挑剔,對不對?奇怪!岡山怎麼會出那種人才?奇怪!聽不懂,這個人怎麼這樣子的?有半藐視釋迦牟尼佛,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講有罪過,應該講:這是第一等咒,這是第二等咒,那我問你,釋迦牟尼佛講,這是第三等咒,那誰要念?我念咒是一樣的時間,我還念第三等咒嗎?傻瓜!神經病,這個人不懂佛法,他看到這個心經就就不服氣,釋迦牟尼佛講的,又是大神咒願,又是大明咒,又是無上咒,又是無等等咒,這奇怪?岡山怎麼會出挑剔毛病的?也是出那一個人才。我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因為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慈悲的,人不應該這樣子來衡量無上的慈尊、慈父,我們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法,我們對佛法,我們用生命來相信它,至誠懇切,我常常講,像我這麼爛的人,念咒都會有感應的,何況你們那麼有修行的人。有的人笑得很可愛,笑成這樣。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我們看看這個咒:陀羅尼名,又有明,是就是你念咒就會有光明。密語就是秘密之語,不為眾生所了解的。真言,那就是佛的語言。真言,真實不虛的語言。陀羅尼有四,翻譯成中文叫做法、義、咒、忍。法,就是具足一切道理,具足一切法。義,就是含有無量的意義。咒,是順著中文的翻譯,陀羅尼叫做咒。因為古時候我們不可思議的,統統稱為咒、符咒,符咒這是順中國翻譯的。忍是印可。這個咒有威神力,能令一切眾生認同。陀羅尼翻譯成總持無量義,意思就是你只要念咒,我就具足無量無邊的道理,統統存在裡面,所以,你要好好地念大悲咒,就是這個道理。以及善不失,惡不生,就是你行善,畢竟不會失去你的功德,你要學這個惡,馬上把你除掉。所以陀羅尼就是善不失,惡不生,因此你們要好好地念大悲咒,這是我勸導你們的。叫你們念楞嚴咒可能比較困難。有一個念楞嚴咒,這個咒,有一次有一個比丘住茅蓬,突然被毒蛇咬到。山上距離平地要好幾個鐘頭,沒有車子也沒有辦法,平常一個禮拜下山買一次菜,那麼上去就勉強買一些比較不會爛的,他也沒有冰櫃,上面也沒有電,住茅蓬,被毒蛇咬到了,這下慘了!可能還沒有到人家那個地方找到醫生就死了。他一下子很慌張,突然想到,這咒有無上的咒力,他平常在修楞嚴咒,就一直持楞嚴咒,然後把他的腳捆綁起來,然後慢慢地就下山,竟然沒有置他於死地。所以這個咒,有時候你只要深具信心也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所以你們要出去出國的話,最好跟那個有修行的人,真的!因為他會念咒啊,至少坐飛機也比較安心。他說:師父!如果爆炸了,我跟師父去,剛好度我去。但是不要一爆炸後,我沒死,你倒是出事了。也許是我先回去,或你先回去也不一定。所以說這個佛教的團體能夠的話,出國少說話,多念佛。因此念這個咒,我希望大家好好地用功。明就是淨障,即淨除障礙,咒翻譯成明,就是淨除障礙,密就是不為眾生所知,只有諸佛菩薩能知,真就是實相不虛。[大神]就是具大神力,陰陽不測,除障不虛。[大明]呢就是破眾生的暗,鑒照無昧。無上,最勝窮理盡性,無法出上。最殊勝,窮理:徹底地解決,無法出上,無上。無等等,一切諸法無能與等。除苦不虛,喻咒,比喻說這個咒,讚嘆這個功德能夠除苦,嘆果,這八個字,分四個階段來解釋。喻咒,比喻作咒,來讚嘆這些功德能除苦,而且不虛。總結而映前,所以起度苦而不虛。總結論映到前面,為什麼?映就是觀空,等一下,我會從頭到尾解釋一遍。[綱戊結顯開密節一說咒][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個應該這樣念:(揭念ga)(最後是sawaha)有的人念到這一句時,就聯想到很愛吃:多一塊,多一塊,再多一快(台語諧音)按:經語50:09有五種不翻,是唐代玄奘法師所立的,咒語就是其中之一,五不翻譯的其中之一。秘者是深奧難言之義,很深,很不好說。密是隱密不易示人。所以,又顯這個法誦持,你只要念就好,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你不能說,你念大悲咒時,一邊念,50:41一邊想[南無喝羅怛哆羅夜耶],這是一個什麼佛啊?[婆盧羯帝,爍缽羅耶]然後又:這是什麼佛啊?不要!你就拚命一直念就好,就會自然有感應了。所以說,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秘法誦持,不起分別,易成三昧,聞密宗的大德這樣說:咒文不盡梵語,就是不完全是梵語,它是通乎六道輪迴。簡單講,比如說我們念那個[唵嘛呢叭彌吽],就是通六道輪迴,就是所有密宗的人,都持這個咒,大部分,紅觀音,這個咒我持了幾十萬遍:唵嘛呢叭彌吽……。通乎各趣,就是天竺人也就是每有所不解,即有很多就是印度人也不是很了解。但求信心薰習,你只要求這個信心的薰習,淨心的感應,清淨心就會感應,所以我們的文依例,例不許翻,就是我們還是不翻譯。語例不強解,這個音這個語,我們也不勉強來解釋它,謹按照古德。但是各經都有顯說密說,不獨本經,顯說者義詳,密說者義簡,詳簡皆說一事,詳細或是簡單,統統是說一個事相。知其可顯,可會其秘密,這樣就可以會合了這個秘密。觀世音菩薩說了一部,大智慧到彼岸最重要的一部經典,觀自在菩薩就告訴了舍利弗,他過去無量億劫來,怎麼修行呢?是修行這個深般若波羅密多的時候,就照,徹底地照破了色、受、想、行、識,一切統統是空的,所以,能夠超越一切的痛苦;能夠超越一切的煩惱。觀世音菩薩就叫舍利弗,說,舍利弗啊!你知不知道呢?色不異空,就是色法是緣起所生的,並沒有離開這個空性,而空性,也沒有離開這個色法,如果進一步講,色當下就是空,而空當下就是色,那麼所有的受、感受;所有思想;所有的行為造作;所有的意識形態的分別,統統也是空的,亦復如是:也是空性的,意思是我們不能執著五蘊。觀世音菩薩又對舍利弗這樣叫:舍利弗呀!什麼是諸法的空相呢?什麼是一切法自性本空的空相呢?所謂空者,因為它不生,所以它就不滅,本性本來就沒有生,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滅;本性也沒有所謂的垢,也就沒有所謂的淨。這空性裡面所發展出來的,也沒有所謂的增加,卻也沒有所謂的減少,所以在空性當中的一切法,我們必須要徹底地清除。那就是說:我們一定要空掉這個色法,空掉受、想、行、識法;我們一定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一定要除掉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一定要空去眼界,到最後無意識界。在空性的發展當中,沒有所謂的無明,無明是來自於虛妄的意識形態,也沒有所謂的修行而把無明除掉,因為本來就沒有無明,無明不可除,自性本空故。乃至到最後也沒有所謂的老死,也沒有所謂的把老死除掉的功夫修行;也沒有所謂小乘的苦集滅道;也沒有所謂的智慧;或者是所謂的得到,因為一切法畢竟空,無所得。因為無所得的原因,所以菩薩依大智慧所以能夠到彼岸,因此,大菩薩的心無掛礙,因為沒有掛礙,也就沒有所謂的恐怖,也就沒有所謂的顛倒跟夢想,所以,三世諸佛就是因為空性,悟到空性的原因,因此究竟了不生不滅的涅槃。那麼因為按照大智慧到彼岸的能力,所以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知道,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大神咒就是不可思議;是大明咒,就是能放出一切光明的;是無上咒,沒有一個比這人更高的;無等等,意思就是沒有能夠望其項背的,意思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咒,這是無等等的,沒有一個有辦法跟它比的,能夠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就是我們所謂的所講的咒語,叫做: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我們心經用最短的時間把它講完,是因為方便買錄音帶的人,不要花那麼多錢,如果說你有興趣的話,你去找斌宗大師的註解,好好地去讀一讀、研究研究,但是道理師父已經講過一遍了,那就非常清楚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