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淨空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今天我們從第四十七節看起:【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是世尊跟我們將五惡說完之後,五惡是因,五痛、五燒是果報,這幾句總結五惡。『天地之間』是講宇宙,宇宙之間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高等生物的星球,所以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活動的場所。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宇宙、萬物、生命都是自性變現出來。大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生、能變的是自性,所現、所變是萬法,宇宙之間一切法能所不二。所以宇宙是永恆的,生命也是永恆的,所有一切變化是由於念頭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講的心態不相同,心態的差別,那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是變化之來由。『五道』就是六道,這是非常貼切我們人類的境界,人在五道裡面。佛經上有的時候說六道,還有的時候說七道,那到底是幾道?無論怎麼講法都是事實真相,說五道是講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如果說六道,六道就加上阿修羅。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除了地獄沒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所以說五道,天阿修羅歸天道,人阿修羅歸人道,他歸在這五道裡面去。若是說六道,阿修羅專門指天阿修羅,天就分成兩道,天道跟修羅道,他也算是三善道,天阿修羅。說七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六道之外加上一個仙道,我們講神仙,加上一個仙道。所以無論是講六、是講七、是五,都是一個意思。「五道分明」,這是果報。到哪一道,這在佛法講是屬於業力,業力牽引著你入那一道,你有這一道的業,造的這個業。天,他所造的是上品十善,這就生天,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道。實際上他那個下是怎麼下?說老實話,他修的善也是上品,不是上品他怎麼能生天?上品裡面夾雜著好高、傲慢、嫉妒,他有這個煩惱習氣夾雜在裡面,他真的修上品十善,所以他超過人間的福報,他到天上去。到天上還帶著這個習氣,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世尊有時候提到,阿修羅跟忉利天主打仗。所以天上也有戰爭,也不是很太平,這是欲界天裡面下面的兩層,欲界天有六層,愈往上去德行就愈殊勝。大概天阿修羅可能只是在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夜摩是空居不在地面上,這些境界都是我們沒有法子去想像的。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學謙虛,在佛法裡面講謙卑,我們中國儒家講謙讓,對自己決定有好處。傲慢、嫉妒,要不是修大福報,一般都是墮到餓鬼、地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人在這個世間,確實有五道分明,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人有沒有死亡?人道死了天道生了,這是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被人發現得很早,什麼人發現?印度古婆羅門發現的,婆羅門教比佛教早,至少要早五千年。他們裡面的長老,我也認識一些,跟他們交談,他們告訴我不止八千年,他們的宗教代代相傳下來至少有一萬多年。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按中國歷史記載三千多年,外國人承認的,現在都用外國,用國際上大家承認,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跟中國記載大概相差六百年。這些我們無須去考證,用不著在這上分別執著,我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這個,了解事實真相就好。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靈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身不是,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我們穿的衣服,我所有的,這不是我,我的衣服。然後你曉得這個身不是我,這是我的身,身不是我,是我的身。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你就不怕死,為什麼?沒死,死了以後就換一個身體,換一個境界。這樁事情在現代,現代西方很流行催眠,中國現在也有,大陸上有,台灣也有,香港也應該有,有這催眠術。人在深度催眠之中,他能夠回到過去世,過去一世、過去兩世。我看到一個美國醫生的報告,他曾經對一個人催眠,讓他回去好像幾十世,他那個時代好像文明還沒有出現,他確實是個人身,住在洞穴裡面,你看還沒有房子,還不知道做房子,住在洞穴裡面,大概是四千年,能夠回到那麼遠。也曾經看到報告,這個催眠能叫人看到未來,這比較少,比較難相信,看到過去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還能看到未來。說明婆羅門教講的六道輪迴,釋迦牟尼佛肯定承認它有這麼回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向他們學習過,我們相信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一定修得很好。雖然六道搞清楚,這一段統統講的是六道,可是真正學佛,學佛要求圓滿的智慧,肯定還得追根究柢,六道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是大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印度宗教與學術裡頭都不能夠解答。所以世尊在外面參學了十二年,把所學的東西都放下,在恆河旁邊大樹底下,畢缽羅樹,在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這就是像中國大乘佛教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把所有的疑問徹底解決,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一年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之後就從事於教學,教了一輩子,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經論上的記載講經三百餘會,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他也是辦班教學,辦了多少次?辦了三百多次。這個班的規模大小不一樣,人數多的超過一萬人,人數少的十幾二十個人,時間長的辦好幾年,時間短的幾天不一定,總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有不同,他的教學非常活潑。底下告訴我們,『善惡報應』,這是講五道現象的由來。為什麼會有五道?心善、行為善,感生人天兩道,這是善道,這個善有標準,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經》。心惡、行為惡,果報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三惡道裡面,佛告訴我們,是什麼樣的惡業感得的?貪瞋痴,這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慾是餓鬼道,鬼道貪心重;地獄道是瞋恚、嫉妒心重;畜生道是愚痴,所以貪瞋痴這叫三毒煩惱,他所感的是三惡道。由此可知,三惡道沒主,不是佛菩薩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閻羅王做主,誰是主?自作自受,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教弟子、教大眾常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是因,三惡道是果報,息滅貪瞋痴,你就不會受三惡道的果報,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學佛有沒有貪?學佛,我們世間這些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不貪,貪佛法行不行?貪功德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你的貪心沒除掉只是換個對象而已;換句話說,你還是在三惡道。不過你的對象好一點,到惡道裡面去受的苦都少一點,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教我們去除貪心,沒有叫我們換對象,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非法是世間法,佛法以外的統統都要放下,統統都不能貪。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佛確實一生為我們示現的斷惡修善,斷惡裡面沒有貪心,沒有貪圖果報的心,沒有。我斷惡,我一定會得好果報,沒有這個念頭;修善也沒有貪心,為什麼?斷惡修善是自己應該做的。你本性裡面只有善沒有惡,習性裡面有善惡,如何能把習性放下,回歸到本性,這我們老祖宗知道,《三字經》裡面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善是我們的本性,一切眾生都一樣,諸佛菩薩也不例外,都是一個本善。可是習性,習性我們講習慣那就不一樣,古人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你見到善人就染善的習氣,見到惡人你就會染惡的習氣,這就不好了。佛家的教學目的沒有別的,如何能夠放下習染,回歸自性,這是佛教,佛陀的教育。我們學佛一定要了解,我們學的是什麼?不是求升官,不是求發財,不是求權勢,不是的,佛法完全幫助我們提升靈性。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他是王子他捨棄了王位。我們說放下名聞利養,他是現成已經得到的,他不是給我們說假的,他真的捨棄,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為什麼?他知道,他太清楚,這人聰明到絕頂,這個世間所有的行業,哪一個行業最好?教學,這個行業最好。中國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所以他從事於教育工作。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世界上其他這些大宗教的創始人,幾乎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同樣的認知,也同樣的行為,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不過宗教跟佛教不一樣,那就是佛教裡頭沒有講神,佛教裡頭也說了很多天神、鬼神,但是都是六道眾生,跟我們是平等的。沒有說神是造物主,神是一切的主宰,沒有,佛家沒有這個說法。誰是造物主?我們的自性是造物主,一切法不離自性。《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很多人讀過,我過去講了幾次《地藏經》,也是依這個做主要的參考資料,它在五重玄義裡面講性識,講得很完整。為什麼?性能現、能生,識能變,所有一切變化是識它在起作用,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能叫一切現象產生變化。這個五道就是變化,五道從哪來的?分別執著不一樣產生的。所以它講個性識的確講得好。由此可知,輪迴完全是善惡報應。善跟惡,佛經裡面講兩種業,前面也跟諸位提過一種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叫引業。另外一種叫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你在這一道,這一期生命過程當中,你所享受的貧富貴賤不同,大家不一樣。同樣是人,有的人得富貴,有的人得貧賤,這什麼道理?滿業不一樣。引導我們的引業是五戒十善,這是引導你到哪一道;滿業是你過去生中,對於富貴貧賤,你所修學的不相同。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的福報,你這一生有多少財富,是你過去生中修的,你修的大福報,你這一生就享大福報。福從哪來的?中國人講福是講五種,你的財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得來的,你的布施修得愈多,你這一生財富愈多,你的心愈清淨,你這一生得來的很容易。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所謂財源滾滾而來,那是什麼?過去生中修布施,歡喜布施,歡喜心。我們也有看到人發財,財是發了,可是經營得很辛苦,那是什麼原因?他也肯布施,他不布施沒有財。布施呢?布施之後又後悔,布施之後心裡很難過,他得來的財是可以得來,很辛苦得來。還有一種布施是勉強的,看到別人布施自己不好意思,不是自己甘心情願的。所以那個心態不一樣,那個發財也不相同。果決定跟因相應,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我昨天跟諸位講的養老育幼,這個事業是神聖的事業,這個事業,要用孝敬的心對老人,仁慈的心對小孩,你來生的福報不在人間,人間沒那麼大的福報,至少你要到欲界天去,就享天福。就是我們懂得會做歡歡喜喜的布施,全心全力的布施,果報不可思議。真乾,不要等來世,這一生的果報就現前,現前沒有貪心,現前怎麼樣?再布施。所以佛門講的捨得,捨得兩個字是佛家的術語,現在社會上大家用得很多。捨得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意思告訴你,你只要舍你就有得,舍財得財,舍法得聰明智慧,就有得。得到之後第二個意思,舍,把你所得到的那個也舍掉,舍掉怎麼樣?你後頭得的就更多,得的更多還要舍,永遠舍,這個福報就變成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可是世間人他沒有這個智慧,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他一發財心裡就歡喜,沒有發財的時候還舍,發了財之後他就不捨,增長貪心,好像財富他聚集的愈聚愈多,不肯施財。施的時候是什麼?施的時候一定有條件,與他有利益他就施,與他沒有利益,你找到他很勉強的布施一點。這個我們就知道,他這一生的財富無論得到多少,享盡他壽命就到了,他帶不走。誰拿去?那是欠人的,是還債,他自己帶不走。來生呢?來生他沒有財富。所以我們看到有許多所謂是大慈善家,他所做的一些慈善事業,沒有離開名利,都是為自己的利益才做這個,希望社會大眾讚嘆他、恭維他。真的,社會大眾一讚嘆、一恭維就沒有了,蓋一棟大樓標上自己的名。我在泰國,幫助泰國建一個佛教的醫院,名字上用我的名字,你說糟不糟糕?我一再向他們要求,我說不要用我的名字,把它換成佛法僧三寶的名字,這個多好,人家看到名字就念三寶,得利益!看到我的名字得不到利益。我請求多少次,他沒有聽,我看看那個外頭照片還是那名字在那裡,這不聽話!我們懂這個道理,他們不懂。我們希望社會大眾,眼所見的、耳所聞的都是聖賢的教誨,深深印在我們心裏面,熟透了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提起觀想,這個好,這才算是你做了一樁真的好事。那個醫院招牌不換,以後我再不到那裡去。所以修福沒有智慧不行,一定要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古聖先賢教誨裡面來。修清淨的福德,決定沒有煩惱習氣夾雜在其中,這純,純淨純善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下面說『禍福相承』,這是說禍中有福,福中有禍,這得要有智慧你才能看得清楚,你才能夠巧妙的運用。禍中有福,我們舉一個例子,在中國學佛的同學大概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上曾經提起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遭這麼大一個難。歌利是梵語,歌利王要是從意思上翻成中國的話,叫暴君,王是君王,歌利是殘暴,暴君。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修菩薩道,特別修忍辱波羅蜜。這個故事,在《大涅盤經》裡面講得很詳細,《金剛經》上只是提了一下。這個國王帶著他的人馬,宮中這些宮女侍候他的人到山上打獵,打獵的時候他可能是累了就休息,在帳棚裡面休息,可能也睡著。這些宮女偶然發現附近有個山洞,洞裡有個修行人,看到很歡喜,大家都去禮拜,向這修行人請教,這個修行人就是忍辱仙人,給他們大家說法。這個國王醒了之後,看到自己的宮女不見了,就去找,發現在洞門口。他就很生氣,認為你這修行人不守戒律,怎麼會引誘我的宮女,這一生氣的時候把他凌遲處死,凌遲是拿刀一片一片的肉割下來,這最殘酷的。他先問忍辱仙人,你修什麼?他修忍辱。好,我看你能不能忍?這樣處死之後,忍辱仙人告訴他,我不會怨恨你,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的前身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話。你看看這是禍中有福,他真的能忍,若無其事的真能忍,沒有怨恨,不但沒有怨恨還得感恩,感謝他,等於說碰到考試,來試試看我能不能忍?忍辱波羅蜜圓滿。因為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成佛提前,他本來是賢劫第五尊佛,在彌勒之後,彌勒先成佛,他後成佛。這麼一來的時候他提前,他先成佛,彌勒菩薩在他後面,禍中有福。所以我們遭遇到困難,遭遇到災難不要害怕,逆境、惡緣在那裡考試你,看你有沒有怨恨?沒有怨恨你就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有怨恨,你這個考試就失敗,你就不及格。所以境緣對我們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我們是禍是福完全在自己,自己在逆境裡怨天,惡緣里恨別人,那你就墮落,往下面去。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不怨天、不尤人,還生感恩的心。因為他造惡業他要墮三途,他很苦;我們有怨恨心,會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復雙方都痛苦,不如把這個就舍掉,舍掉讓自己大幅度提升。他會墮落,墮落的時候生憐憫心,對他生憐憫心不是怨恨,他無知,造作惡業他將來墮落。我們還要生什麼?還要救拔心,我怎麼樣幫助他,他在受苦的時候幫助他減少受苦。那就是你每天誦經拜佛,把功德回向給他,他在惡道裡面減輕痛苦。他在傷害你的時候是無知,他覺悟之後他知道他錯了。我們對他更好,沒有一點怨恨幫助他。等到他脫離惡道的時候,我們自己是佛菩薩身分,真的能夠超度他,這就是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面,有一個故事,是一個修行人住在山上,也有十幾年不下山。以後被人發現,這個人有道有學,禮請他下山去弘法,這一下山弘法,受人恭敬供養,福報就現前,福現前了。這一現前之後,道心就退了,沒有從前那麼樣勇猛精進。有一天遇到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就講個故事,實際就講他,講一個修行人住山很好,以後被名聞利養誘惑,自己做不了主,墮落。他就問:你講是哪一個?他說:就是老兄。這是說明什麼?福裡頭有禍,那你自己要看不清楚、看不明了很容易墮落。所以特別是年輕的法師,要遇到豐厚的供養,他遇到魔王,肯定墮三途,縱然講經說法講得很好也不例外。我們在「安世高傳記」裡面看到一個例子,那是安世高的同學,這在古代,它做龍王,宮亭湖,就是現在的江西鄱陽湖旁邊一個小湖,它在那做龍王。安世高這是得道的高僧,他就度他這個同學,這個同學早年是在一起的,明經好施。你們想想看,喜歡布施,對於經典通達,經講得好!所以這個神,水神龍王很靈,很靈是什麼?他明經好施。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地方人都來拜它,都來供養它,香火鼎盛。那是什麼?他喜歡布施,他的財布施布施得多,托缽的時候他多餘的都能夠施捨。怎麼會變成龍王?那個時候每天吃飯去托缽,托缽托的飯菜不太合口味,心裡就有一點難過,就這個原因他沒有能上升,墮落,龍王是畜生道。幸好他這個同學成就,同學知道它。所以安世高在中國翻譯經典,這個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就到宮亭湖去度它,去看它。它知道,它託夢給這個廟裡面的住持,告訴他,明天它有一個同學要來看它,好好的招待,聽他開導。所以第二天他們一進這個寺廟,這個廟祝就在外面迎接,就告訴他,龍王託夢要大家來恭恭敬敬的迎請大師。安世高進了大殿給它誦經念咒,然後請它出來讓大家看看。它不好意思,安世高說一定要出來,讓大家知道業因果報,這就是你的真正懺悔,教化眾生。它出來了,出來是一條大蛇,所以那個地方現在還叫蛇村。它把這個寺廟裡面所有的財產都送給安世高,請安世高去建一個寺廟,這個寺廟建在現在的南昌,叫大安寺,這個建寺廟的錢就龍王捐獻出來的。安世高跟大家說,這個龍王以前的錯誤,就是托缽菜飯不好吃的時候,心裡難過,就這個果報墮在畜生道。墮在畜生道裡面就造罪業,它瞋恨心很重,往來行船的人要不去拜拜它,它就會把你船弄翻,所以人都要到廟裡面去拜它。它的確很靈驗,這是什麼?做龍王在享福,福中有禍。它知道造的這些罪業死了之後,這個龍王死了之後必定墮地獄,遇到安世高來救它。安世高裝著這些財物繼續往南行,就到現在的南昌,走的是贛江,在船上大家看到有一個年輕人站在船頭上,向安世高拜了三拜,以後就不見。安世高講那個年輕人就是龍王,他已經脫離蛇身,脫離蛇身生忉利天,有這麼一段故事。所以看到這一點,我們真是寒毛直豎,這在一般講這能算過失嗎?太微不足道,但是果報太可怕!佛經裡面像這種公案很多,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拿過去這個案例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今天德、學不如人,可是我們覺得不滿意的事情很多,他墮龍王,我們恐怕墮成蝦兵蝦將,得不到這個地位,你就知道因果可畏。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福報現前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不能讓自己有一點點貪戀,有貪戀餓鬼道去了,縱然明經好施也做個福德鬼。福德鬼是什麼?民間拜的這些鬼神、土地公。福德鬼裡面正神,城隍、土地、山神這一類去了,還是鬼道,離不開鬼道。逆境、惡緣決定不能有怨恨心,要承受,就是要接受,什麼樣的惡緣我也接受,沒有怨恨。我們念佛人心裏面只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必定得生。總而言之,一定要記住,決定不跟人結冤讎,他看我過不去,我們想到我這一生沒有得罪他,可能在前世,因果通三世,無緣無故對你無禮,這肯定是前世因果。這些事情在平常會見到,你只要留意想一想,我們到外面去走一圈,有的時候碰到人,陌生人都不認識,見到你笑一笑、點點頭,善緣。有的時候碰到瞪你一眼,看到你好像很不如意,那是什麼?那是惡緣,可能我們第二次就遇不到。就一念之間,你就能看到善惡不一樣。所以都要用歡喜心、恭敬心去接待,他瞪我,看我不舒服,我給他阿彌陀佛,這回報很好。可以說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我們修行提升境界的地方,都是道場。道場不一定寺院庵堂,哪裡都是!我們才能成就道業。所以這一句,真的是要有智慧看清楚,巧妙的來運用。看到貧苦的人,特別是自己,在困境裡面,我們學佛的人真的了解,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不是一個很好的增上緣嗎?所以有很多同學問我,我都告訴大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是很好的、很幸福的一個時代,為什麼?災難這麼多,社會這麼混亂,你對於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正好到極樂世界去。如果這個世界太平盛世,你生活在這裡頭,你對它貪戀,你不想往生,就把你這一生作佛的機緣錯過了。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環境,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沒有善惡、沒有好醜,好醜在人心,在自己的心。我們用清淨心來對,都是好,順境好,逆境也好;用清淨心來對待,好人好,惡人也好,沒有一樣不好。如果我們不清淨,用傲慢、嫉妒、障礙,那什麼境界都不好,都是幫助我們往下墮落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經典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忘記,「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人不怕吃苦,人必須持戒。戒從哪裡做起?一定從《弟子規》做起,千萬不要忽略《弟子規》。《弟子規》的來源,是中國古代每一家的家訓、家規,它擷取的是共同必須要修學的。我們家譜裡面的家規不止這些,後面還有很多,那什麼?那就不是共同的。共同必須要遵守的就這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這一篇裡面總共是講一百一十三樁事,這是戒律的基礎。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走過許多的地方,接觸到各地學佛的同修們,我們很明白,能理解在家的同學生活在今天的環境,十善業做不到,出家的同學沙彌律儀沒做到。所以佛教衰,為什麼衰?道理在此地。戒律沒有,佛就沒有了;禮沒有,儒就沒有了;善沒有,道就沒有了。佛法修學,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佛教給我們,像讀書一樣,先念國小再念大學,循序而進。我們今天不要小乘,直接入大乘行嗎?放棄小乘直接學大乘,不從我們這開始,唐朝中葉就開始。可是人家小乘放棄,他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他能成就。我們現在儒也不要,道也不要,小乘也不要,一開頭就是大乘,所以學一輩子沒成就。這個我們細心觀察,太多太多,那怎麼辦?一定要回頭,要補習,要惡補。我們可以不用小乘,我們用儒、道,我們採取儒的《弟子規》,道的《感應篇》,用這兩樣東西代替小乘就可以,認真的學習。有這個基礎再學十善業不難,十善業道是佛門的根基,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以這個為根本。釋迦牟尼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十善業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大根大本。你不從這修怎麼行?根本是用樹木來做比喻,樹木它有根,本就是它的主幹,那是本,它有根、有本它才有枝葉、才有花果。沒有根本怎麼行?沒有根本那個花果,那是花瓶裡面插的。我們現在一般人喜歡欣賞花瓶的,不知道真正去紮根,過失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定要從根本去修,儒釋道都要從根本。在中國過去,確實老祖宗的教學發揮很大的作用,幾千年來每一個朝代都有聖賢出世,在佛門裡面有高僧、有高士,在家的居士有成就的,為什麼?根扎得好。紮根的教育是從小開始,小到什麼時候?剛剛生下來,生下來那一天母親就教他。母親怎麼教?你要知道小孩剛生下來,他眼睛睜開他會看,他耳朵還會聽,他雖然不會說,他已經在看、在聽、在模仿。所以父母在他面前,言談舉止都印在他阿賴耶識裡頭,這樣看了三年,聽了三年,接觸三年,根深蒂固。所以母親在嬰兒面前,不行也得要裝模作樣,在嬰兒面前,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聽到不善的都不可以。讓小孩看到父母對他父母的孝順,他看見,那就父母對他的祖父母,他看見。他將來長大他就會孝順父母,他是這麼學的,一舉一動他已經模仿到了。所以中國古諺語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八十」,三歲扎的根,八十歲不變,這個教育成功。所以人生在世間,真正你的第一任的老師是母親,母親在過去不一定讀書識字,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她很會做人,她很懂得孝順,那是她上一代教的,世世代代要把做人的道理教好,這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做出來給兒女看的。做到什麼?做到老,老也不能夠離開這規矩。你是一個人你就得像人樣子,《弟子規》就是人樣子,標準的人樣子;違背了真的失去人格,在佛法里講來生就不能得人身。我們講的引業,引導我們到哪一道去,乃至於滿業統統在裡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是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你看仁義禮智信,老祖宗講的五常全在《弟子規》裡頭,你細心看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在裡頭,《弟子規》落實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很認真的把它做到,落實到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你是個標準的中國人。現在人講感覺得驕傲錯了,我們要講謙虛,不要驕傲,感到做中國人驕傲這就不好了,那你就裡頭又犯了過失。做人要謙卑,要懂得尊敬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跟別人互助合作,才能造成一個美好的社會。所以頭一個我們要想真能做到,不要怕苦,吃苦是福報,不怕吃苦。一定要持戒,一定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好,我們有這個基礎,念佛求往生,給諸位說,決定得生,你是極樂世界非常歡迎的人物。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一定要選擇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能幫助我們一生證得究竟圓滿,在佛法裡面講成佛。成佛,很多人不懂得為什麼要成佛,佛是什麼?他不知道,我們講證得圓滿,什麼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才藝圓滿、福報圓滿,你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如同阿彌陀佛,如同《華嚴經》上毗盧遮那佛,所以稱之為大圓滿,一生當中可以得到。成佛之後有沒有事情乾?有,幹得不亦樂乎。這裡頭沒有忙,忙得不亦樂乎是很辛苦,諸佛菩薩不亦樂乎他不辛苦。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千不是數字,是遍法界虛空界有人求你幫助,你一定去幫助他,這樣的人這是真忙,真辛苦。為什麼他不忙、不辛苦?他化身去的,無量無邊的化身同時去應。在哪裡化身?就在那個求的人面前。《楞嚴經》上所說的,這個化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他來幫助你。他來幫助你,為什麼說他沒有忙?他沒起心、沒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怎麼會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不忙,這沒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怎麼會應?這個應是感,眾生有感他就應,眾生有心感,菩薩無心應。就是眾生有起心動念他才感,菩薩應絕對沒起心動念,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道理大乘經裡面講得透徹,真的!我們學確實很困難,講都難講,那聽怎麼會聽清楚?所以最近這幾年,我們發現日本江本博士做這個水實驗,那個時候我在澳洲,悟平法師從網路上發現的,她就下載四頁,這報告拿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我們正是沒有法子解決這個問題,這有了科學證明。這就是什麼?有心感,無心應。水是礦物它有心嗎?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可是我們對它,善念對它它知道,它有很好的反應;我們以惡念對它,它很醜陋的反應。實驗了幾萬次,證明水真的它會看、它會聽、它會懂得人的意思。水尚且能做到,明心見性的人他怎麼會做不到!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就能肯定,佛菩薩的應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叫得大自在。而感應的道理,就是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像我們身體一樣,我們這個身體,是細胞組成的身體,這個細胞數量就太多,是這些細胞的共同體。任何一個細胞有了狀況,你都能感覺到,痛癢你都能感覺到。所以到明心見性的時候,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一點點事情都知道,自然就有應。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覺得修行成佛有這必要,這才是我們修學當中第一樁大事。尤其是遇到淨宗法門,為什麼?淨宗法門是保證你一生成就。就怕你不肯乾,你要肯乾的話,你這一生決定成就。明白這個道理,就是所有一切世間,善緣、惡緣你都能放下,不但你不再去分別執著它,你可能對它都不起心、不動念。這一切善惡在你面前,就像水裡面起的泡沫一樣,它自然就沒有,不用去理睬自然就沒有,這是到最高的層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是真正懂得處理禍福的最高指導原則。往生淨土我們的心更懇切,我們的願力更堅定,這不是古人所講的因禍得福嗎?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間有許多富貴人學佛,雖然念佛,有口無心。富貴人喜歡做佛事活動,喜歡要站在別人前面,喜歡燒香也要燒頭一炷香,燒第二支香他就不高興。所以寺廟已訂成規矩,第一支香多少錢,第二支香多少錢,它有價碼的。這絕對不是佛規定的,這不是佛門中的東西,這是什麼?這是人為的,這是福中有禍。出家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在家人叫他做,所以雙方都有過失,害自己也害別人。還有一個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名可大,這個罪名是墮阿鼻地獄,讓社會大眾看到這個形象的時候,不敢學佛。從前我的老師告訴我,方東美先生跟我講過很多次,印象很深刻,佛教要想再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唐宋時代的叢林制度是什麼?佛教大學,恢復教育。叢林是學校,叢林的主席叫方丈,是校長;首座和尚,是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師是訓導長;當家師叫監院,總務長。你們想想看,跟現在學校這個分工完全相同,下面的執事,看這個叢林規模大小,愈大分工就愈細,所以它是教育,它是教學。沒有這些經懺佛事這一類,「佛事」這兩個字就是教學,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教育,如果從這兩個字原本意思上來看,沒錯,佛是智慧、是覺悟,事就是我們的工作,這是屬於智慧的工作、覺悟的工作,這上課,上課是覺悟的工作,這兩個字的意思沒錯。現在講到佛事都是什麼?都是講經懺,為死人服務不是為活人服務。佛家慈悲,有沒有為死人服務?有。地藏菩薩在地獄就教化眾生,他在那裡做工作,他為那一道的眾生服務。你們看放焰口,那個焰口台對面扎了一個紙人,鬼王,叫焦面大士,那個鬼王在鬼道裡面教學,教鬼道。那個鬼王是誰?觀世音菩薩,焦面大士是觀世音菩薩。在鬼道現鬼王身,在人道現人身,在天道現天身,他不是一個身,他有無量身。他本來的身是什麼?本來沒有身,沒有身能現一切身。要是本來有一個身,他就不能現一切身,我們現在不能現一切身,認定這個身是本身,所以就不能現第二個身。如果哪一天我們突破,我們肯定這身不是我,我就能現一切身。所以現在搞顛倒,佛門才衰,大家不知道學佛是怎麼回事情?富貴人學佛是有困難,為什麼?現在善知識真的是太少。所以有口無心迷戀娑婆世界,造種種不善的業,把當生成佛的機緣錯過了。末後說『身自當之,無誰代者』,這些事情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如果有人能代替,佛菩薩大慈大悲,他要不代替我們,慈悲何在?所以佛在經上講自作自受,你作惡你肯定墮地獄,可是佛菩薩到地獄裡幫你忙,你哪一天覺悟,哪一天懺悔,哪一天回頭,你就超越,所以叫回頭是岸。佛菩薩幫忙是幫這個,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你當前得樂,樂從哪裡來的?你當前受苦,苦從哪裡來?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能夠把苦因遠離,你就離苦;你想得樂,你好好的修樂的因,你就得到。這樣教你,滿足你現前的欲望,這個不究竟。如果你有智慧,你還想提升,人間的樂,樂裡頭有苦不究竟,我不願意享這個福,真的是樂極生悲,人間樂是假的。天上樂比人間真實,天上沒有苦受,到什麼時候才有苦?壽命終的前七天,開始感到有點苦受,平時不感覺到,永遠不衰老,這是天人。天人到什麼時候老?壽命終了前七天突然之間老化,他一老化就曉得壽命到了。那個時候他也恐懼,沒有辦法他還是要墮落。有緣殊勝的,碰到佛菩薩,告訴他念佛,告訴他修善,他的壽命又能延長。這是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透的信息。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節:【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這是世尊在這一品經裡面,最後勸導我們的話,我們要記住。『若』是假設,『能自於其中』,就是說在我們現前這個複雜、惡劣的五濁惡世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心制意』,「意」是念頭,怎樣把這個念頭克制住,惡的念頭不能讓它生,這是真正修行,這是真正做功夫。惡念沒有就不會有惡行,一定要把惡念控制;換句話說,違背倫理道德的是惡念,違背佛菩薩教誨的肯定是錯誤念頭。每天要親近聖賢,怎麼親近?讀經,讀經是親近佛菩薩,讀聖賢書就是親近聖賢,跟聖賢、跟佛菩薩做朋友。這是《弟子規》裡面勸我們,「能親仁,無限好」,展開經卷就是親近聖賢。世間東西誘惑太大怎麼辦?我們可以拒絕,電視誘惑的力量大,我不看它;報章雜誌誘惑力量很大,我也不看它。我拒絕這些媒體,大概有五十年,我學佛五十八年,最初還看看,以後就不再看,出家之後就不再看,我學佛七年出家的,不再接受這些染污。有些重要的信息我也知道,從哪裡得來的?有些同學他們很熱心,現在多半從網路上,重要的這些信息下載一點送給我看,這是保護自己。熱鬧場合裡面決定不插足,我們的生活圈子很小,都市是很大,我們住在這裡頭其實非常陌生。我認識一條路就是住的地方到道場講經,就這一條路比較熟悉,其他的路都不認識。所以生活愈單純愈好,為什麼?你問我今天怎麼樣?今天天下太平,沒事;如果你要是接觸這些媒體,天下太亂。所以我這一生天天過太平盛世,真的是如此。我天天見到的都是同參道友,各個都是善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怎麼不快樂!怎麼會不自在!由此可知,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能過太平盛世的生活,能過諸上善人俱會的這個美好的時光,都要自己能夠一心制意,你就辦到了。『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法、守禮,決定遵守《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的教誨,把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端身正念。正念裡面,尤其是念念不要離開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連父母親人都不要了,是像這個樣子,但是這是真正孝順父母,真正對親人好,為什麼?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無論你在什麼地方,我都能看到你,我都能照顧你,我都能幫助你,我都能孝順你。萬一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死了之後各人走各人的路去,再也碰不到,見面也不認識,這真的。現前我們常常聚在一起,緣分很深,如果有人給你做一次深度的催眠,你會發現,現在我們聚會在一處的人,好幾世之前我們也在一起。緣是真的不是假的,知道有這麼深厚的緣分,緣分一定要善,結善緣、結法緣。這裡頭要有智慧、要有德行,這個慾念要把它伏住,用智慧把它化解,佛法裡面講「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就對了。而且我們現在用的方法,是無比的殊勝、微妙,就是阿彌陀佛,無論是善念、惡念起來,立刻「阿彌陀佛」,都歸到阿彌陀佛去。用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念頭都化開,這就是古人教人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你覺悟得遲,你就隨著你這個邪念走了,那就造業。所以第一個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要養成這樣的習慣,這叫真念佛,真管用。《金剛經》上佛說「降伏其心」,我們用一句佛號比什麼方法都殊勝。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熟,時時刻刻能提得起,這端身正念。『言行相副』,這句話很重要,就是決定沒有妄語、沒有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我們要是聽別人來挑撥是非,用什麼方法去對待?看對方,對方有善根可以教,要勸導他;對方沒有善根,一句話不說,阿彌陀佛,不必去辯駁,辯駁諺語所謂愈描愈黑,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佛陀解決方法是默然,一句話不說,沒有任何表示,守住自己的清淨心,讓外面的是是非非自然化解,這個好,這是真正智慧的方法。這是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不怕吃虧,不怕上當,這是一定要學的。中國古人教人「吃虧是福」,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會不會上當?不會的,表面是上當,實在後面有大福在後頭。我們學佛之後了解三世因果,才真正知道世間沒有一個吃虧的人,也沒有一個上當的人,沒有占便宜的,為什麼?來世要報,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還的時候還要付利息,你哪裡吃虧,所以一定曉得因果通三世。我們在這個世間跟人相處心就平,對人、對事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是什麼?沒有私,沒有私就公,沒有分別執著就平。不肯吃虧,不肯上當,那個痲煩大了,來生還要討命,還要討債,你想想看,你要不輪迴,你怎麼能討債還債?他在輪迴裡面。為了這一點債,為了這一條命,不能出輪迴,你說你這個當才上大了,這虧吃大了。欠命不要討命,欠債不要討錢,我這一生才能到極樂世界去。你還要老是念著它,那就是念著輪迴,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後面這兩句話好,『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大家都造惡,我一個人我不造惡,最後怎麼樣?我這個『身獨度脫,獲其福德』,你要到極樂世界不是得到大福德了嗎?這個帳總得要算清。不要貪圖眼前小利,小名小利那是魔,在那裡誘惑你,讓你在六道永遠出不去。你要真能放下,真能捨得,對眾生有利益、有好的事情多做,全心全力去做,沒有後顧。做完之後沒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對了,那你就真正得大福德,大福德現前你才知道,是你意想不到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十方諸佛之所護念 娑婆世尊不請自說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無上特別解脫之道—淨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