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淨空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一段,這段經文是《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經文的第一段,我們把經文念一遍:【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就是淨土宗的修學宗旨。古大德將「普賢行願品」最後一章,也是最後的一卷,單獨提出來流通,並且附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學習經教的同學,也許知道淨土四經這個說法。把它附在三經之後,是清朝末年鹹豐年間魏源居士他做的。這個做法很值得讚嘆,讓大家明了淨土跟《華嚴》的關係是一不是二。在更早的時候,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過,說過不只一次,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我相信這也許給魏源居士的啟示,他將「普賢行願品」列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淨土五經,這五經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都熟知,淨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師印光大師,這第十三代。印光大師將《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第二十四「大勢至圓通章」,把這一章經取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就變成淨土五經。我們再想想,我們能不能再找一個東西放在後頭變成淨土六經?找不到,為什麼?它已經圓滿,真的是圓滿了。為什麼?四經等同《華嚴》,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修什麼?就是修「普賢行願品」。為什麼說到「大勢至圓通章」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實際上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它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我在早年講經,都稱它作淨土宗的心經,簡單扼要。如果說《般若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六百卷《大般若》歸納起來就是《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展開來就是六百卷《大般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說的。所以《心經》念的人很多,懂得人不多,為什麼?如果真的懂了,六百卷《般若經》你全就通了,這是真的。可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不僅是淨土宗的心經,它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的核心宗旨說的什麼?就是「大勢至圓通章」。這個由來,歷史很久了,唐朝時候,善導大師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他老人家講,「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諸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是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出現在十法界,每一尊佛的剎土都有十法界,一切諸佛出現在十法界、出現在六道,他說什麼?就是說彌陀淨土。「大勢至圓通章」內容是什麼?內容就是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專修淨土。「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果;「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因,你看看念佛是因,見佛就成佛了,成佛是果。所以印祖把這一章拈出來就圓滿了,以後再不可能有六經出現。我們明白古來的祖師大德這樣的用心,我們對這個法門就肯定了,堅定信願,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一句經文說明了,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從下下品到上上品,下下品是凡聖同居土,上上品是實報莊嚴土,皆修普賢之德。我們就曉得了,淨宗跟華嚴是一不是二,難怪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他講箇中本,那當然還有個小本,小本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一而三、三而一,略說就是小本,細說就是大本,而《無量壽經》折衷,便於受持。這個意思就是說,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是從十住說起,十信不說,為什麼?十信沒出十法界。十信圓滿,上升到初住,就超越十法界,生到毗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這是法身大士,真的成佛,這不是假佛,真成佛了。可是這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上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要隨普賢菩薩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是華藏世界。早年我住在新加坡,有同修問我,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他辨別不清楚,這兩個世界有什麼不同?哪一個殊勝?我給他舉個比喻說,你就好懂了。華藏世界好比是新加坡,新加坡城市國家,極樂世界好比是烏節路,新加坡最繁華的一條街道,烏節路。我說烏節路就是極樂世界,新加坡就好比華藏世界,這大家就明白了。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到了華藏,生到華藏世界也就到了極樂,是一不是二。可是十方菩薩生到華藏世界,還要跟著文殊、普賢去逛烏節路,你就曉得極樂世界是多麼的殊勝。佛在許多大乘經上說,大乘經論讚嘆彌陀淨土的有一、二百種經論,曾經說過,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圓是圓滿。也就是說,圓滿的佛果是從普賢行裡面成就的,就是天台家所講的圓教的佛果。我們在這一生得到人身、聞到大乘,在大乘裡面又有緣分聞到淨土、聞到《華嚴》,這實在是無比的稀有、無比的幸運,我們真正明了極樂世界是普賢願行成就的。現在我們遇到2012,傳說地球上有大災難,普賢行能造極樂世界,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人一下覺悟了,我們來修普賢行,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災難都化解,也變成極樂世界。諸位想想這個道理,我們就相信了,我們要認真努力來學習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具體教導,就是《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講什麼?它的內容講我們現前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怎樣落實普賢行,善財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這太稀有了,叫五十三參。善財跟五十三位佛菩薩來表演,把《華嚴經》像舞台表演的方式演出來給我們看,也就是教我們怎樣學佛,學佛是個什麼樣子。這裡面有出家、有在家,實際上出家不多,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只有六個人,其他的全是在家的。最詳細的就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四十華嚴》,這一品經就是五十三參這一品,有四十卷經文。這品經傳到中國來是完整的,沒有欠缺,在中國也是把它圓滿的翻出來,翻得非常好,我們有機會會在一起學習。下面一句講,『具足無量行願』,無量行願,行是實行,我們中國人講篤行,夏蓮居老居士講真乾,行是真乾;願是志願,佛家講發願,歸納起來講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普賢行願歸納,這四句;展開來那就是無量行願,展開。佛家為了教學方便起見,無量太多了,四願又太簡單,所以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做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這就是普賢行願。我們經文裡面講『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普賢行,普賢菩薩修行與其他行門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在普賢菩薩的用心,普賢菩薩所用的心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普賢菩薩沒有分別執著,在如來的實報土,連起心動念都沒有。我們今天學普賢菩薩,真修普賢行,要怎樣才像個普賢菩薩?把我們的分別心、執著心放下就像了。如果還有分別執著,那就不像,那不是修普賢行,雖然學普賢十願,也不是普賢行,為什麼?他不是普賢的心。當然普賢心是真心,我們怎麼學也學不像,也學不到,可是總得方向沒錯,向著這個方向,對準這個目標,雖然還沒有到,目標對準了,方向沒有錯,也算是普賢行,為什麼?你將來決定會達到。那就是大經裡面常常教我們的,必須要把執著放下,從哪裡放起?要從自私自利放起,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那不是好東西,那是六道裡面的誘惑,你要貪圖,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一定要放下;最後要放下貪瞋痴慢,我們的方向、目標就正確,這幾種障礙必須要排除。「普賢菩薩於華嚴會上逝多林中,稱嘆如來勝功德已」,這是在大會上,普賢菩薩,這個如來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大家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就是《華嚴經》修行的方法,說完之後,普賢菩薩讚嘆。然後「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如來功德,十方諸佛,經剎塵劫,說不能盡」,此地講的如來是自性,所以佛法平等,每個人自性裡面本具的功德,就是此地所講的如來功德。釋迦佛有,彌陀佛有,毗盧遮那佛有,一切佛都有,一切菩薩也有,一切眾生也有,一切人有,一切畜生也有,乃至於餓鬼、地獄統統具足,平等!遍法界虛空界,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什麼?花草樹木有,山河大地有,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有。所以這個功德要讚嘆,十方諸佛經多少時間?經剎塵劫,塵是微塵,一粒微塵就算一劫。這個地球上多少微塵,你能算得清嗎?不是一個地球,是一個剎,剎是什麼?剎是佛國土,一尊佛的教化區,經上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佛剎。這一個佛剎裡頭磨成微塵,一塵即一劫。這一劫是多長的時間?佛法裡面講,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有好幾種講法,經上最常講的是從人的壽命,一增一減是一劫。人的壽命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那是平均年齡,最短的時候十歲,那時候人很苦、很可憐。每過一百年加一歲,這樣加到八萬四千歲,你就知道那是多少年,那可以算得出來的。然後八萬四千歲那是滿了,不會再高了,到八萬四千歲之後就往下減,一百年減一歲。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減劫,也就是他那個時候一般平均壽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減到我們現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是三千年,那就減了三十歲,現在平均壽命就七十歲。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多少個大劫?剎塵大劫,這是講的大劫。十方諸佛經這麼長的時間,說不能盡,贊不完的,為什麼?塵剎劫確實它還是有數,自性裡面本具的功德沒有數。真的,佛經上講的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給你講真話,讚嘆不盡的。一定要知道,這是我們自己自性本具的功德,《華嚴經》上所說的真是剎塵裡面的一塵而已,怎麼能說得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如何能說得盡?說不盡!為什麼說這些話?這些話你真正懂了,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曉得成佛好,趕快去成佛。成佛真的得大圓滿,智慧圓滿,功德圓滿,壽命是無量壽,真正得大自在,那個福報,人間天上沒得比,那才真正享受。所以你看看《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看看《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佛也不過就略說說而已,我們就會非常感嘆為什麼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錯了,錯得太離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會回頭了。回頭再來,那就是佛菩薩示現,來幹什麼?來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有沒有吃苦?看樣子是好像吃苦,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情。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住世八十歲,講經教學四十九年,過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我們世間人看到這個樣子苦不堪言,而釋迦牟尼佛若無其事,為什麼?他沒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是來做樣子給世間眾生看的!什麼意思?看到希望你們覺悟,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一看到就開悟,不必去聽經、不必去學教,就開悟了。上上根人一見到就開悟,上中下根的人還不行,上中下根人要教學,所以要聽教誨,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上根一般的都會有成就,中下根性的人就不一定,可是與淨土有緣的人,能夠遇到佛說這個法門,佛說這個法門真正慈悲到極處。世尊當年在世,無論講什麼經都是一遍,沒有重複的,唯獨講《無量壽經》,古大德告訴我們,至少他講過三次,他不是一次。這是講至少,為什麼?《無量壽經》在中國從漢朝到宋朝八百年間,曾經翻譯過十二次,也就是說《無量壽經》有十二種不同的版本。可是其中有七種版本都失傳,古時候沒有發明印刷術,經典都是手抄本,數量很少,很容易失傳。宋朝時候才開始有編輯《大藏經》,就把佛的經典收集起來編成一套叢書,分門別類把它整理出來。這個時候只收集到五種《無量壽經》,其他的七種再找不到了。這七種本子裡面,裡面的差別很大,所以古人講原本絕不是一種。原本要是一種,翻譯出來,當然翻譯的人不同,翻譯的文字不會一樣,可是總是大同小異,這是一定的道理。最明顯的也最重要的,阿彌陀佛發的願,我們常講四十八願,這五種本子裡面,四十八願的只有兩種本子,二十四願的也有兩種本子,三十六願的一種,宋朝翻譯的《無量壽莊嚴經》,它是三十六種。這是決定不應該的,不應該有這種現象的。為什麼這麼明顯、這麼重要的出現了三個,二十四、四十八、三十六?古大德從這個地方就肯定,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至少是三種不同的本子,我們翻譯出來才會變成這樣子,否則的話不可能。失傳的那個七種還不曉得,所以說至少,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講過三次,這個推想是非常合理的。多次宣說,那不一樣,就說明這個法門重要,這個法門跟一般法門不相同,希望我們明了之後要珍惜。下面普賢菩薩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也」。這就是勸我們,你要想成就性德,自性本具的功德,我們是迷失了自性,自性里無量功德現在變成什麼?給諸位說,變成無量煩惱,本來是功德,現在變成無量煩惱。現在怎麼樣從無量煩惱再回頭,再回歸到無量功德?那就得修這十種行願,這十種行願能夠幫助我們轉煩惱成菩提,這就重要了。十願第一個,「禮敬諸佛」,先說禮敬。佛法,大乘,尤其是普賢行,大乘當中的大乘,第一個重視的就是禮。我們再回頭想想,我們的老祖宗,在中國古聖先賢對禮重視。現代人常說中國特色、中國精神,有人問過我,中國特色是什麼?中國精神是什麼?我說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孝」,孝道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的精神。如果細說,它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具體說明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它最重視的是仁、義、禮,為什麼?它說得最多。五倫裡面,君臣有義,五倫裡頭有義;五常裡面,仁、義,你看有義;四維裡面,禮、義,你看又有義;八德裡頭,信、義,這四科裡頭都有義,這對義重視。第二個,仁也是四個,五倫裡面,父子有親,親就是仁,仁愛,所以五倫裡頭有;五常裡面,仁義禮智信,有仁;四維裡面沒有,八德裡頭有兩個,仁愛和平,仁,愛也是仁,所以它有兩個仁,一個親、一個愛。你看看這是中國人的精神。所以孟子見梁惠王,告訴梁惠王不要講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義代表了儒家,「孔曰成仁」,孔子講仁,孟子講義,「孟曰取義」,成仁取義。禮講了三個,這對禮就重視,四維裡頭,禮義,頭一個就是禮,禮義廉恥;五常裡面,仁義禮智信,有禮;八德裡頭有禮,講了三個,這都是最重視的。禮跟敬常常連在一起的,「禮敬諸佛」,人人都有禮,社會就和諧,矛盾化解了,衝突化解了。你想罵人、責備一個人,人家給你深深一鞠躬,你口就開不開了;你看到那個人有禮貌,在從前,趴在地上給你磕三個頭,你還有什麼話說?所以中國人古時候稱為禮義之邦,和諧社會。中國的社會教育是禮教,禮跟義是連著的,是教禮、教義。在佛法裡面,《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三福,第一條就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親、敬師,這是中國特色的根本。中國人他是怎樣學成聖賢君子?就是從這個根裡面做出來的,孝親、尊師。尊師是重道,內心裏面把道看重,這是我們現在講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是仁義,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孝親尊師。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是功利主義,跟我們恰恰相反,西方人認為富有就樂,中國不是的,中國貧而樂,富就更不必說了。外國人貧他就苦,中國人貧他還是快樂,沒有不快樂的。兩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人生幸福。所以禮跟敬,是我們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入門之處,沒有禮、沒有敬你永遠不能入門。老師教學,早年老師常常告訴我們,這個人他有十分誠敬對老師,真誠、恭敬到老師這個地方來求學,老師要教他九分,他有十分的心,教他九分,老師對不起學生,你沒有能滿足他,你打了折扣。如果這個學生只有一分誠敬,老師不會教他兩分,為什麼?他只能接受一分,你再加他一分,漫出來了,他不能接受,那叫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老師如何看出學生誠敬?就在平常禮敬上,很重要。老師不是神仙,沒有他心通,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外表的是你內心的反應。首先觀察你誠不誠實,誠實是第一個條件,再觀察你孝不孝順,然後你再觀察他對長輩恭不恭敬,要客觀的觀察。對長輩都尊敬,對老師當然尊敬,這個尊敬是真的,出自於內心的,真誠心,不是裝出來的,那老師就得認真教他。我早年在台灣親近這三個老師,那個時候真是貧窮潦倒,連吃飯都有問題。很想學一點東西,經濟條件不夠,上學繳不起學費,自己要謀生要養自己,收入非常微薄,僅僅夠生活而已,沒有多餘的。聽說方東美先生在台灣是個很著名的哲學家,在台大授課。我們就打個妄想,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目的是希望旁聽他的課,他能夠答應我旁聽他的課。我寫的信是毛筆工工整整寫的,很規矩,寫了一篇文章,文章不長,兩千多個字,也是用毛筆工楷寫的,這是什麼?這是誠敬。寄給他,一個星期之後他回我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裡去見面,我就準時到他家裡面去拜訪。見面之後,我們很恭敬,這是心目當中最佩服、最仰慕的一位大德。他讓我坐下,問我家庭狀況,問我過去的學習。我告訴他,因為抗戰,戰亂逃難,這期間當中失學三年,我只念到國中畢業。他看著我:你有沒有騙我?我說:我說的是真話,不敢騙老師。他就說:你寫的信,你寫的文章,我們台灣大學學生寫不出來。所以他懷疑我欺騙他。我就給老師說,雖然失學,沒有在學校念書,我很喜歡讀書,我幾乎沒有離開過書本,喜歡讀書。這他才明了。然後告訴我,他說現在的學校,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老師這些話,這是涼水澆頭,我希望是去學校旁聽他的課,這他老人家明顯的拒絕了。我聽到很難過,表現得當然很沮喪。大概五分鐘之後,他告訴我: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我們作夢都不敢想的,沒有繳學費,沒有一絲毫的供養,他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到家裡單獨教我,我們受寵若驚。大概二十年之後我才恍然明白了,他為什麼?那就是誠敬心,大概他所遇到的學生,沒有像我對他這麼恭敬的。就證實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那表現得十分誠敬。所以單獨教我,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工作,也只有星期天有時間,到他家裡去上課。我對佛教認識就是他介紹的,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從西方哲學講起,講到中國、講到印度,最後是講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從來沒聽說過;「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聞所未聞;「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才把我們以前對佛教那個誤會化解了。以前我們都認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它是多神教,比基督教都比不上,基督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它什麼都拜,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屬於低級宗教。才把這個觀念轉過來,真不容易。我很好奇,我說老師,你佛經哲學從哪裡學來的?我們能相信他。他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有一年生病了,抗戰八年,生病他在峨嵋山養病。那個時候講峨嵋山我還不知道,沒去過,終於在二000年,我上了峨嵋山。我陪同新加坡九個宗教的代表團到中國去旅遊、參訪,由中國宗教局接待,派了一位司長、一位處長全陪,安排我們到峨嵋山去參訪,確實那個環境非常之美、優雅。他告訴我,在峨嵋山養病的時間很長,好像住了幾個月,山上沒有報紙、沒有雜誌,那個時候連電話都沒有。他什麼東西都不能看,看書也看成習慣了,喜歡讀書,只有佛經,他就在那裡看經,愈看愈有味道。養病期間當中,他認識了佛教,所以他肯定佛教是哲學,佛教不是宗教,把這個觀念介紹給我,我也繼承他這些觀念。我在認識佛教不久,大概還不到兩個月,很幸運我認識了章嘉大師。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這是好東西,這是大學問,我向大師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佛法的境界?他教我,「你學佛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要不認識他,你很容易走岔路」,中國人講走彎路,可能把路走錯了,你首先得認識他。叫我去看《釋迦譜》、《釋迦方誌》,這兩種書在台灣當時找不到,只有到寺廟裡面去找《大藏經》。從《大藏經》裡面找到,我們抄,沒有這個書賣,抄,把它抄出來,好在分量都不太多。從這個地方就認識了釋迦牟尼佛,佛是什麼意思?佛就是中國人講的聖人,菩薩就是中國人講的賢人,印度話跟中國話不一樣,就這麼個意思,所以才明了。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知道他是王子出身,聰明好學,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在當時印度,確實是文化、學術在全世界那是最高峰的一個時代,無論是宗教,印度宗教很多,學術學派也很多,都有輝煌的成就。他們學習的特色都著重禪定,所以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是古老婆羅門教所傳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釋迦牟尼佛四禪八定一定修得非常好。在禪定當中,空間維次就沒有了,突破了空間維次,所以他能夠看到、能夠接觸到整個的六道,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突破了。六道上面有二十八層天,下面是畜生、餓鬼、地獄,全都看見了。只要你修學這個方法,你就能看見,所以這個決定不是騙人的。在一般,修到第八定就不能再突破,第八定看到什麼境界?好像我們中國古人講的混沌,「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我們中國人有這種講法,以為那就是宇宙的源頭,宇宙就從那來的。這個說法,釋迦牟尼佛還不滿意,肯定他有疑問,為什麼?我們如果入這個境界,我有疑問,至少我還要想了解三樁事情。六道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至少會有這三個問題。這三個疑問,當時印度宗教跟學術都不能解答。所以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十九歲開始去學,到三十歲,孔夫子也說「三十而立」,孔子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大徹大悟,怎麼悟的?他入更深的禪定。禪定的功夫,實在講也是沒有止境的,絕對不是只有八個階段。阿羅漢是第九個禪定,比八定高一個階級,他就脫離六道輪迴了。佛入得更深,就是中國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一見性所有的疑問全都解答了。這個時候他就出來教學,那一年三十歲,教了四十九年,他過世是七十九歲,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講八十歲,教學四十九年。經上講,講經三百餘會,那個三百餘會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辦班,辦班三百多次,教學四十九年。這樣我們才真正恍然大悟,明白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職業教師。佛經裡面所講的佛陀、菩薩、羅漢,就像我們現在學校的學位,博士、碩士、學士,它是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的是菩薩,最低的是阿羅漢,阿羅漢他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阿羅漢;超越十法界是佛陀,菩薩在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成佛超越十法界了,我們這才搞清楚。所以佛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迷了才出現十法界、出現六道輪迴;迷得輕的,四聖法界,迷得重的,六道輪迴。六道跟十法界不是真的,佛經上常常把它比喻在作夢,十法界是作夢,六道是夢中之夢。什麼時候你夢醒了,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現前,你從夢中夢醒過來了,你還在作夢。再一次夢醒,真醒過來,十法界沒有了,什麼境界現前?諸佛菩薩的實報莊嚴土現前。實是真實的,說明十法界、六道是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才現前,真的身體、真的我出現了。十法界、六道裡頭沒有我,所以講常樂我淨完全是一種幻覺,沒有,無我;可是到實報莊嚴土就有真的,常樂我淨四淨德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有真我。「我」,在佛法裡面的定義很多,主要有兩個,我是主宰的意思,第二個是自在的意思。我們想想,現在我們把身體當作我,這身體能做主宰嗎?如果要能做主宰,我頭一個就希望年年十八,行不行?不老、不衰、不病、不死,那才做得了主宰。做不了,沒法子,任何人做不到,歲月不饒人,你一天一天的衰老,你做不了主。第二個,你得不到自在,你不能自在,不能夠隨心所欲,做不到。可是在實報土裡面的我,就都做到了,明心見性,那個我真的是主宰,無量壽!那個世界裡頭沒有變化,不思議的境界。佛證得了,普賢菩薩證得了,他們希望我們也能夠證得,那是什麼?佛家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原來佛教教學的宗旨,一般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話講得沒錯,離什麼樣的苦,得什麼樣的樂,你想像不到。離六道輪迴的苦,離四聖法界變易生死的苦,這事很少人知道。得什麼樂?得究竟圓滿的樂,為什麼?因為你本來享有究竟圓滿的樂。這不是佛給你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你本來是的,你現在迷失了自性,去作惡夢去了;現在沒有別的,從惡夢當中把你喚醒,把你叫回來,佛法教學的宗旨、目的在此地。可是這樁事情,佛菩薩雖然很慈悲,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的來教我們,可惜怎麼?我們不相信,我們不能接受,我們只安於現前,這夢中不錯,夢裡頭有苦有樂受的,他以為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佛在古時候教學,確實古人比我們老實,有這個耐心來聽佛講經,有這個善根能夠領悟佛陀講的這些道理,依照這些道理去修行。修行是什麼?修行實際上就是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是真正的禪定。有了定功,佛所講的這個境界逐步就現前,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建立弘願。要成就自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是四弘誓願裡面「佛道無上誓願成」,要修養德行、成就學問,那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見性之後統統恢復了。有智慧、有德能、有無量的神通方便,才有能力像佛一樣,隨類應身去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像古佛幫助我們一樣,我今天成佛了,也要發心去幫助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講什麼法門就講什麼法門,他接觸到、他看到、他聽到,能生歡喜心,能認真的學習,他就成就了。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從什麼地方表演開始?從禮敬,這個諸位要知道,從禮敬諸佛。再說諸佛,諸佛有過去佛,釋迦牟尼佛在佛經上給我們介紹,過去千佛、過去萬佛,經典裡面有《萬佛名經》,就是佛的名字,有《千佛名經》,這都過去的。有現在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現在還住世,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他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特別是《華嚴經》,給我們講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有佛在那裡教化眾生。未來佛,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佛對眾生不敢輕慢,為什麼?他知道你將來一定作佛,他對你用什麼禮節?用對佛的禮節來對你,這是佛。我們見佛都是恭恭敬敬的頂禮三拜,釋迦牟尼佛見到我們沒有看到他頂禮三拜,好像釋迦牟尼佛沒做到。不是的,那是形式,諸位要知道,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釋迦牟尼佛要對你頂禮三拜,就把你嚇跑掉了,你還敢跟他學嗎?你什麼樣的根性,他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你,那是表現在外面;內心對你的恭敬,跟對一切諸佛如來的恭敬沒有兩樣,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有差別,眾生根性不一樣,這叫善巧方便不相同,內裡面那個真誠恭敬心是平等的、是一樣的。所以決定是平等恭敬、禮敬,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大乘經教里常講,「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這裡頭著重「佛」字,佛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是智慧的意思。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具有圓滿的智慧,本能有圓滿的大覺,這不是從外頭來的。而現在呢?現在他迷失了,怎麼迷的?他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就迷了,那叫無明;本來明,現在不明了。因無明,他就起分別,分別是第二重的迷惑;因分別,他就有執著,執著是第三個迷惑。所以六道裡面迷得太深了,那是無明、分別、執著統統有,這是六道,智慧、覺悟完全喪失掉,沒有智慧就是愚痴,沒有覺悟就迷惑顛倒。這樣的心態,所以他對於自己、對於環境,他想錯了,他看錯了,當然他就說錯了、做錯了。這些錯誤讓他感得的是苦報,這個苦報是什麼?苦報就是六道,六道是果,果從哪裡來的?是從他造作因上來的。這個因果裡面又有善惡,斷惡修善的人,諸位要知道,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的分別執著沒斷,果報在哪裡?還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要造作種種不善的業,那就是下三道,六道裡面下三道,畜生、餓鬼、地獄。前天有個同學從網路上下載一個報導送給我看,我看過了,我也給大家看。印度有個十六歲的小孩,車禍死了,他在死之前告訴他的家人,他在同一個家庭曾經來了五次。第一次投胎在這個家庭,小孩,六歲死了。第二次,死了之後沒離開這個家庭,投什麼胎?蜜蜂,投蜜蜂。第三次是蒼蠅,第四次是一條蛇,被他們家人打死了。所以這是第五次,人身,十六歲車禍死了。這是講六道輪迴,你看,人、畜生。那個家人不知道蛇是他家的小孩又來了,如果要是知道的話,他怎麼會忍心把它打死?你看換個身體就不認識了,那個蒼蠅,人也不認識,也會把它打死。這就是說明真的有六道。現在外國,我不知道此地有沒有?催眠術,深度的催眠能讓你這個人回到過去世,你過去是什麼樣的身分,這一催眠,人一說出來,都知道了。這個小孩,當然受這些身,壽命都不長,你看蒼蠅、蜜蜂壽命都不長,所以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世是個人,這一世變成蒼蠅,別人不知道,他清楚。所以,我們不能瞧不起這些小動物,它知道它前世,我們不知道。這是給我們有力的一個證明,這些例子很多,要去蒐集這些資料真是太多了,證明真有六道輪迴。在最近半個世紀,在西方,我在美國住的時間比較長,美國的心理醫生很多,也就是這半個世紀,疾病,心理病的人是愈來愈多。而這些心理醫生對他們治療的方法,多半都是用催眠去找出他的病根。病根找到之後,他一明白、一覺悟了,心態一轉變,很容易治好。所以醫藥對疾病,常言道只有三分的效果,心態轉過來,那是七分的成功,這個事情就不是假的。我們了解事實真相,首先我們把恐懼這個錯誤的觀念就能放下,人有沒有死?沒有死,換個身體而已。可是換什麼身體?可別去換蒼蠅,可別去換蛇,這個都是一般人討厭的,我們自己也不喜歡;要換人身,要換天人身,要往上面去,不要往下墮落。要往上去,修養倫理道德,幫助我們提升。如果遇到宗教,宗教都是好的,無論哪個宗教都可以幫助你生天,這是真的,一點不假。但是佛法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無比的殊勝。這個我們不能不感謝釋迦牟尼佛,要不是他的出現,我們只知道天道是最高的。所以許多人羨慕天人、羨慕天堂。學習,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效法。他在世的時候,跟我們中國孔子非常相像,但是孔子學成之後很想做官,這一點釋迦牟尼佛跟孔子完全相背。釋迦是王子出身,他要學成之後,回到家裡繼承王位,他不乾,他捨棄王位,過苦行僧的生活,來教化眾生。用我們今天眼光來看他,他是個非常偉大、非常了不起的社會教育家。尤其難得的是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只要找到他,他一定會教你,熱心的教你。我們中國人還講,一分恭敬教你一分,兩分恭敬教你兩分,釋迦牟尼佛連這個都不說,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心態找他,他統統教你,真難得,叫大慈大悲。是個義務的工作者,他不收學費,完全義務來教導,非常的難得。我們把他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他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現在人把他看作宗教,那是什麼?那是極大的誤會,沒有去看看他經典,他所講的是些什麼、他所教的是什麼,誤會他是個宗教。可是在現實上來說,現在的佛教寺院、庵堂,它真的變成宗教,叫變質,變成宗教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應該怎麼說?宗教的佛教,要這樣說法才對,才不冤屈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本身是什麼?他本身是教育的佛教,這是正當的,他是教育,教育的佛教。現在除了宗教的佛教之外,還有很多,有學術的佛教,學術的,許多大學裡面開的佛學課程。方東美先生晚年在台灣大學,完全開的是佛經的課程,他講有三個大單元,一個單元都講好幾年,他講過「大乘佛學」、「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台大退休之後到教會學校輔仁大學,天主教的學校,博士班教「華嚴佛學」。我跟他老人家認識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在學校里全講佛經,這是很少見的,非常少見。所以說到眾生有佛性,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他有智性,他有覺性,他當然可以成佛。佛又說到了,無情眾生,無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礦物、植物,動物是有情的,有感情的,植物好像沒有,礦物沒有,佛說了,它有法性,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上有一句名言,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跟無情,同,都能夠達到圓滿的種智。種智是成佛,是佛所證得的,叫一切種智。阿羅漢他所證得的是叫一切智,阿羅漢所證的,他脫離六道輪迴了。一切智裡頭主要所講的是萬法皆空,這是一切智,沒有例外的,跟《般若經》上所講的一樣,「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阿羅漢證得。菩薩比阿羅漢高明,菩薩證得一切智,也懂得道種智。道種智是這一切萬事萬物,什麼道理形成的,什麼道理而存在的,這個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一切這些幻相,六道裡頭、十法界裡頭依正莊嚴怎麼來的,菩薩知道。這叫什麼?這叫道種智,種是種種,宇宙之間種種的事他統統知道,這差別的現象他都知道。到佛果的時候,這兩種智慧都圓滿,所以叫一切種智,種智就是道種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的,這種種道理是菩薩證得的,佛才圓滿,你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換句話說,你修行將來成佛了,你會看到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全成佛了。這個境界我們想不通,真的是想不通,為什麼?你想是妄想,妄想怎麼能通?真實智慧,智光照見就通了,妄想是想不通的,必須得真實智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此,我們對無情眾生要恭敬,也就是對樹木花草也要恭敬,對山河大地要恭敬,對自然現象要恭敬,這才叫諸佛,統統是諸佛。真正學佛人看到一個螞蟻,合掌稱螞蟻菩薩;看到一個蒼蠅,稱蒼蠅菩薩;看到一棵小草,稱小草菩薩,樹神菩薩、花神菩薩。這不是迷信,這是恭敬,禮敬諸佛,為什麼?同一個自性變的。我們讀了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講得多詳細,整個宇宙萬事萬物是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都是這一體變現的。所以體是一個,是自性。自性圓、明,這是說自性的性德,圓是圓滿,明是智慧。圓裡面,德行的圓滿,我們今天講覺悟的圓滿、相好的圓滿,把智慧,智慧另外說一個,明是智慧。正是《華嚴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用一個圓字來代表,智慧用個明字。自性圓明體,這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我是自性變現的,人也是自性變現的,佛也是自性變現的,菩薩還是自性變現的,乃至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自性變現的,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一體,你恭敬它就是恭敬自性,這是華嚴的宇宙人生觀。一體裡面,到什麼地方去找對立?對立找不到。對立找不到,哪裡有矛盾?哪裡有衝突?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學《華嚴》、學普賢行,決定得大圓滿,究竟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十方諸佛之所護念 娑婆世尊不請自說 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無上特別解脫之道—淨土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