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熱誠的禪思者必須有條理地觀察思維這個身體,直到他們完全洞悉這身體。在身體變得清楚明白以前,他們就自己個性上所願意的,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加以觀察,直到身體的某一特殊部位呈現一個『取相』(禪思時自發地生起的影像),然後他們專注於那個部位,重複地在它上面下工夫並開發它。『重複地在它上面下工夫並開發它』必須作如是了解:當農夫栽種稻子時,他們在田地上工作,犁耕田地並栽種稻子。下一年,他們又在田地上栽種稻子。他們不會在空氣中或半空中栽種稻子,他們只在田地上栽種,然後稻米自然會充滿他們的穀倉,當他們重複地在田地上工作時,他們不必祈求:『稻米,喔!稻米,請長出來並充滿我們的穀倉。』稻米自然會傾瀉而入。即使他們對它下禁令:『稻米,喔!稻米,不要長出來,不要充滿我們的穀倉。』如果他們已經完成田裡的工作,毫無疑問的,稻米還是會長出來並裝滿他們的穀倉。同樣地,就像熱誠的禪思者一樣,就我們的個性所願意的身體部位,或首先顯現給我們看的身體部位,應該持續地予以觀察思惟。不論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忽略或放棄這一點,重複地在它上面下工夫,不只是指經行禪思的修習而已,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念住或持續我們的觀察思惟,行、住、坐、臥,吃、喝、工作、說話和思考,我們隨時都要全面地念住現前,這就是『重複地在它上面下工夫』的意義。一旦你已經把身體觀察思維到很清楚明白,接下來你應該考慮,運用你自己有條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部份,把身體分解成地、水、火、風諸元素,並檢查它,直到你真的以此觀點視之。在這個階段,你可以運用適合自己個性而設計的任何策略,但無論如何,你不能捨棄最先顯現給你的原始參考點。當你正在這個階段觀察思惟時,你必須重複地在它上面下工夫並開發它,不要觀察思惟一次,然後就任它一去半個月或一個月。內、外、前、後,一遍又一遍的觀察思惟。換句話說,撤入內在以平息心意,然後出來再度觀察思惟身體,不要一味地觀察思惟身體或一味地平息心意。當你已經用這種方法來觀察思惟,一直到你已經完全洞悉身體時,接下來所發生的,就是順其自然而來的部份了。心意必定會大規模的蘊集,而在它蘊集的瞬間,一切事物將隨著蘊集,如同其一,整個世界不過是四大所成。在這同時,一個平坦如鼓皮的世界境相將會出現,因為整個世界有著相同如一而與生俱來的屬性。森林、山嶽、人們、動物……乃至你自己……最後都必將被剷平如一,伴隨著這個境相,知見生起,切斷所有心裡的疑惑,這叫做:『如實知見禪觀』——清淨內明,知道而且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個階段並不是終點,這是下一階段,我們必須修習的起點,這也是我們這些熱誠的禪思者所要重複地下工夫和開發的,以求精通和完成更高的覺悟,看著種種心態的臆測:『這是我的……那是我』,是無常的;他們痛苦是因為執著的緣故——因為所有的元素(中譯註:有情四大)自始至終都是如此:生、老、病、死,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生起、衰落。從無始以來,它們就是這個樣子。但因為心意和五蘊——色、受、想、行、識的因緣——業已形成並標記所有的存在成為現狀,歷經生生世世,難以計數,心意已經被痴化成追隨它的臆測,而非臆測自行附著於我們。當你正觀於此,毫無疑問的,世界上所有的現象,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他(它)們一直是這個樣子——自行生起、衰落——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認知,pubbe ananussutesu dhammesu ——『前所未聞法』——這些活動規律(中譯註:法性)從過去就一直是這樣;即使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也知道他(它)們一直是這樣子,關於這一點,就是佛陀為什麼堅持說這是他所未曾從別人聽聞,未有別人教導——因為在他那時代之前,事情就一直是這樣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有元素的活動規律必定是這個樣子,但是因為心意的因緣,多生以來已經牢牢固著於所有這些事物之中,他們就隨著臆測行動。心意已經被潛在的性向所克服,以至於愚痴到相信它們,所以『有』和『生』的狀態,透過心意因緣的執著,就被產生出來。熱誠的禪思者,到了能夠以事物與生俱來的本性去解析它,就會見到:『一切行無常,一切行是苦。』心理狀態的作用——亦即心意的因緣——就是無常,有情眾生的世間是無常的,它就是這個樣子。以四聖諦的觀點來解析這些事物,做為改正心意的方法,你自己就一定會知道(中譯註:即身觀察緣自覺知),這些心意的因緣是無常和痛苦的,而你尚未覺察到它們是無常和痛苦的事實,正是你陷入心理狀態的原因。當你真正見此真相,就會改正心意的因緣。你將會證知『諸行無常』。『沒有永恆而持久的心理狀態。』心理狀態只是心意的因緣而已,就像海市蜃樓。至於有情眾生,他們始終認為世間是恆久的,當你知道了兩面,亦即有情眾生就是這個樣子,而心理狀態只是心意臆測的因緣罷了,於是『住地』,沒有因緣相續的初心得到了解脫。至於一切現象或活動規律無我(中譯註:一切法無我)的教導,它們怎能是我?它們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導:『一切法無我』『所有的現象都是無我。』我們身為熱誠的禪思者,必須這樣觀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們,直到心意專精於一,讓我們自己能夠沿著這些準繩,真實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時伴隨著這個洞察力,也增長了知見。這就是所謂的『生起出離之禪觀』(導至出離之清淨內明)。我們必須在這個階段上用功,直到熟練,直到我們看得真確而明白,伴隨著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譯註:煩惱流)念住,袪除潛在的性向,轉變臆測成為解脫;或直到我們專注於最初的心意——如實知見為止,以:『此生已盡,不受後有』的正知達到絕對的清明。這個階段並不是一個假設或臆測,它既非形成或臆測的任何事物,也不是願望所能獲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熱心不懈的修習,敏銳地分析我們自己的身心(中譯註:即身觀察),就會引導它自然生起(中譯註:緣自覺知)。這好比是稻子,只要我們適當地培育和照料稻子,結果——穀粒——並不是願望所能得到的,它們自然會出現的。如果一個想要得到稻米的人,卻懶惰而不照料稻子,他可以到死都懷著這個願望,卻不會有稻米呈現在他面前。解脫的實相亦是如此:它不是靠願望所能獲得的,一個想要解脫的人,卻錯誤地修習或不修習——在懶惰中浪費時間,直到死亡之日─終究未能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