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原創

五時佛經串講25--華嚴經解分17十回向品之十(前半部分


時間:2010/6/12 作者:覺海慈航

五時佛經串講25--華嚴經解分17十回向品之十(前半部分)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回向品之十的前半部分,請大家先看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二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法界無量回向?「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離垢繒而系其頂,住法師位,廣行法施,起大慈悲安立眾生,於菩提心常行饒益無有休息;以菩提心長養善根,為諸眾生作調御師,示諸眾生一切智道;為諸眾生作法藏日,善根光明普照一切;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修諸善行無有休息;心淨無染,智慧自在,不捨一切善根道業;作諸眾生大智商主,普令得入安隱正道;為諸眾生而作導首,令修一切善根法行;為諸眾生作不可壞堅固善友,令其善根增長成就。「佛子,此菩薩摩訶薩以法施為首,發生一切清淨白法,攝受趣向一切智心,殊勝願力究竟堅固;成就增益,具大威德,依善知識,心無諂誑,思惟觀察一切智門無邊境界。以此善根如是回向:『願得修習、成就、增長廣大無礙一切境界;願得於佛正教之中,乃至聽聞一句、一偈受持演說;願得憶念與法界等無量無邊一切世界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既憶念已,修菩薩行。又願以此念佛善根,為一眾生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如於一世界,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皆亦如是;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善方便,一一皆為盡未來劫大誓莊嚴,終無離佛善知識想,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有一佛出興於世不得親近。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所贊所說清淨梵行,誓願修行,悉令圓滿,所謂:不破梵行、不缺梵行、不雜梵行、無玷梵行、無失梵行、無能蔽梵行、佛所贊梵行、無所依梵行、無所得梵行、增益菩薩清淨梵行、三世諸佛所行梵行、無礙梵行、無著梵行、無諍梵行、無滅梵行、安住梵行、無比梵行、無動梵行、無亂梵行、無恚梵行。』「佛子,菩薩摩訶薩若能為己修行如是清淨梵行,則能普為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得安住;令一切眾生皆得開曉;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令一切眾生皆得無垢;令一切眾生皆得照明;令一切眾生離諸塵染;令一切眾生無諸障翳;令一切眾生離諸熱惱;令一切眾生離諸纏縛;令一切眾生永離諸惡;令一切眾生無諸惱害,畢竟清淨。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自於梵行不能清淨,不能令他而得清淨;自於梵行而有退轉,不能令他無有退轉;自於梵行而有失壞,不能令他無有失壞;自於梵行而有遠離,不能令他常不遠離;自於梵行而有懈怠,不能令他不生懈怠;自於梵行不生信解,不能令他心生信解;自於梵行而不安住,不能令他而得安住;自於梵行而不證入,不能令他心得證入;自於梵行而有放舍,不能令他恆不放舍;自於梵行而有散動,不能令他心不散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住無倒行,說無倒法,所言誠實,如說修行,淨身、口、意,離諸雜染,住無礙行,滅一切障。菩薩摩訶薩自得淨心,為他演說清淨心法;自修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令他和忍,以諸善根調伏其心;自離疑悔,亦令他人永離疑悔;自得淨信,亦令他得不壞淨信;自住正法,亦令眾生安住正法。「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我獲得一切諸佛無盡法門,普為眾生分別解說,皆令歡喜,心得滿足,摧滅一切外道異論。願我能為一切眾生演說三世諸佛法海,於一一法生起、一一法義理、一一法名言、一一法安立、一一法解說、一一法顯示、一一法門戶、一一法悟入、一一法觀察、一一法分位,悉得無邊無盡法藏,獲無所畏,具四辯才,廣為眾生分別解說,窮未來際而無有盡。為欲令一切眾生立勝志願,出生無礙、無謬失辯;為欲令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為欲令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淨法光明,隨其類音,演說無斷;為欲令一切眾生深信歡喜,住一切智,辨了諸法,俾無迷惑,作是念言:我當普於一切世界,為諸眾生精勤修習,得遍法界無量自在身,得遍法界無量廣大心,具等法界無量清淨音聲,現等法界無量眾會道場,修等法界無量菩薩業,得等法界無量菩薩住,證等法界無量菩薩平等,學等法界無量菩薩法,住等法界無量菩薩行,入等法界無量菩薩回向。』是為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而為回向,為令眾生悉得成就一切智故。「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為欲見等法界無量諸佛,調伏等法界無量眾生,住持等法界無量佛剎,證等法界無量菩薩智,獲等法界無量無所畏,成等法界無量諸菩薩陀羅尼,得等法界無量諸菩薩不思議住,具等法界無量功德,滿等法界無量利益眾生善根;又願以此善根故,令我得福德平等、智慧平等、力平等、無畏平等、清淨平等、自在平等、正覺平等、說法平等、義平等、決定平等、一切神通平等,如是等法皆悉圓滿。如我所得,願一切眾生亦如是得,如我無異。』「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遍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恆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不生執著;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舍;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回向、如法界根本性回向、如法界自體性回向、如法界無依性回向、如法界無忘失性回向、如法界空無性回向、如法界寂靜性回向、如法界無處所性回向、如法界無遷動性回向、如法界無差別性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有宣示、所有開悟及因此起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成菩薩法師,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願一切眾生作無上法師,方便安立一切眾生於一切智;願一切眾生作無屈法師,一切問難莫能窮盡;願一切眾生作無礙法師,得一切法無礙光明;願一切眾生作智藏法師,能善巧說一切佛法;願一切眾生成諸如來自在法師,善能分別如來智慧;願一切眾生作如眼法師,說如實法,不由他教;願一切眾生作憶持一切佛法法師,如理演說,不違句義;願一切眾生作修行無相道法師,以諸妙相而自莊嚴,放無量光,善入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大身法師,其身普遍一切國土,興大法雲,雨諸佛法;願一切眾生作護法藏法師,建無勝幢,護諸佛法,令正法海無所缺減;願一切眾生作一切法日法師,得佛辯才,巧說諸法;願一切眾生作妙音方便法師,善說無邊法界之藏;願一切眾生作到法彼岸法師,以智神通開正法藏;願一切眾生作安住正法法師,演說如來究竟智慧;願一切眾生作了達諸法法師,能說無量無盡功德;願一切眾生作不誑世間法師,能以方便令入實際;願一切眾生作破諸魔眾法師,善能覺知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作諸佛所攝受法師,離我、我所攝受之心;願一切眾生作安隱一切世間法師,成就菩薩說法願力。』「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不以取著業故回向,不以取著報故回向,不以取著心故回向,不以取著法故回向,不以取著事故回向,不以取著因故回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回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回向,不以取著回向故回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不為耽著色境界故回向,不為耽著聲、香、味、觸、法境界故回向,不為求生天故回向,不為求欲樂故回向,不為著欲境界故回向,不為求眷屬故回向,不為求自在故回向,不為求生死樂故回向,不為著生死故回向,不為樂諸有故回向,不為求和合樂故回向,不為求可樂著處故回向,不為懷毒害心故回向,不壞善根故回向,不依三界故回向,不著諸禪解脫三昧故回向,不住聲聞、辟支佛乘故回向。但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回向;但為成滿一切智智故回向;但為得無礙智故回向;但為得無障礙清淨善根故回向;但為令一切眾生超出生死證大智慧故回向;但為令大菩提心如金剛不可壞故回向;但為成就究竟不死法故回向;但為以無量莊嚴莊嚴佛種性,示現一切智自在故回向;但為求菩薩一切法明大神通智故回向;但為於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行普賢行圓滿不退,被堅固大願鎧,令一切眾生住普賢地故回向;但為盡未來劫度脫眾生常無休息,示現一切智地無礙光明恆不斷故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彼善根回向時,以如是心回向,所謂:『以本性平等心回向,以法性平等心回向,以一切眾生無量平等心回向,以無諍平等心回向,以自性無所起平等心回向,以知諸法無亂心回向,以入三世平等心回向,以出生三世諸佛種性心回向,以得不退失神通心回向,以生成一切智行心回向。又為令一切眾生永離一切地獄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入畜生趣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不往閻羅王處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除滅一切障道法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一切善根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能應時轉法輪,令一切歡喜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入十力輪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滿足菩薩無邊清淨法願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隨順一切善知識教,菩提心器得滿足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受持修行甚深佛法,得一切佛智光明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修諸菩薩無障礙行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其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清淨法光明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無畏大菩提心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菩薩不思議智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普救護眾生,令清淨大悲心常現前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以不可說不可說勝妙莊嚴具莊嚴一切諸佛剎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摧滅一切眾魔斗諍羅網業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於一切佛剎皆無所依修菩薩行故回向;為令一切眾生髮一切種智心,入一切佛法廣大門故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此善根,正念清淨回向;智慧決定回向;盡知一切佛法方便回向;為成就無量無礙智故回向;為欲滿足清淨殊勝心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慈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悲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喜故回向;為一切眾生住大舍故回向;為永離二著住勝善根故回向;為思惟觀察分別演說一切緣起法故回向;為立大勇猛幢心故回向;為立無能勝幢藏故回向;為破諸魔眾故回向;為得一切法清淨無礙心故回向;為修一切菩薩行不退轉故回向;為得樂求第一勝法心故回向;為得樂求諸功德法自在清淨一切智智心故回向;為滿一切願,除一切諍,得佛自在無礙清淨法,為一切眾生轉不退法輪故回向;為得如來最上殊勝法智慧日,百千光明之所莊嚴,普照一切法界眾生故回向;為欲調伏一切眾生,隨其所樂常令滿足,不捨本願,盡未來際,聽聞正法,修習大行,得淨智慧離垢光明,斷除一切憍慢,消滅一切煩惱,裂愛欲網,破愚痴暗,具足無垢無障礙法故回向;為一切眾生,於阿僧祇劫常勤修習一切智行無有退轉,一一令得無礙妙慧,示現諸佛自在神通無有休息故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時,不應貪著三有、五欲境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應以無貪善根回向,應以無瞋善根回向,應以無痴善根回向,應以不害善根回向,應以離慢善根回向,應以不諂善根回向,應以質直善根回向,應以精勤善根回向,應以修習善根回向。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回向時得淨信心,於菩薩行歡喜忍受,修習清淨大菩薩道;具佛種性,得佛智慧;舍一切惡,離眾魔業;親近善友,成己大願;請諸眾生,設大施會。「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所謂:『令一切眾生,得淨妙音,得柔軟音,得天鼓音,得無量無數不思議音,得可愛樂音,得清淨音,得周遍一切佛剎音,得百千那由他不可說功德莊嚴音,得高遠音,得廣大音,得滅一切散亂音,得充滿法界音,得攝取一切眾生語言音;得一切眾生無邊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語言音聲智,得無量語言音聲智,得最自在音入一切音聲智;得一切清淨莊嚴音,得一切世間無厭足音,得究竟不系屬一切世間音,得歡喜音,得佛清淨語言音,得說一切佛法遠離痴翳名稱普聞音,得令一切眾生得一切法陀羅尼莊嚴音,得說一切無量種法音,得普至法界無量眾會道場音,得普攝持不可思議法金剛句音,得開示一切法音,得能說不可說字句差別智藏音,得演說一切法無所著不斷音,得一切法光明照耀音,得能令一切世間清淨究竟至於一切智音,得普攝一切法句義音,得神力護持自在無礙音,得到一切世間彼岸智音。又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得不下劣音,得無怖畏音,得無染著音,得一切眾會道場歡喜音,得隨順美妙音,得善說一切佛法音,得斷一切眾生疑念皆令覺悟音,得具足辯才音,得普覺悟一切眾生長夜睡眠音。』「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法身,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淨妙功德,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妙相,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業果,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一切智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無量清淨菩提心,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了知諸根清淨方便,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信解,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勤修無礙行願,願一切眾生得離眾過惡清淨正念、智慧辯才。』「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諸善根,為一切眾生如是回向:『願得種種清淨妙身,所謂:光明身、離濁身、無染身、清淨身、極清淨身、離塵身、極離塵身、離垢身、可愛樂身、無障礙身。於一切世界現諸業像,於一切世間現言說像,於一切宮殿現安立像。如淨明鏡,種種色像自然顯現,示諸眾生大菩提行,示諸眾生甚深妙法,示諸眾生種種功德,示諸眾生修行之道,示諸眾生成就之行,示諸眾生菩薩行願,示諸眾生於一世界、一切世界佛興於世,示諸眾生一切諸佛神通變化,示諸眾生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威力,示諸眾生成滿普賢菩薩行願一切智性。』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微妙淨身,方便攝取一切眾生,悉令成就清淨功德一切智身。「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法施所生善根如是回向:『願身隨住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眾生見者皆悉不虛,發菩提心永無退轉,順真實義不可傾動;於一切世界,盡未來劫,住菩薩道而無疲厭;大悲均普,量同法界;知眾生根,應時說法,常不休息;於善知識,心常正念,乃至不捨一剎那頃;一切諸佛常現在前,心常正念未曾暫懈,修諸善根無有虛偽;置諸眾生於一切智,令不退轉;具足一切佛法光明,持大法雲,受大法雨,修菩薩行;入一切眾生,入一切佛剎,入一切諸法,入一切三世,入一切眾生業報智,入一切菩薩善巧方便智,入一切菩薩出生智,入一切菩薩清淨境界智,入一切佛自在神通,入一切無邊法界,於此安住,修菩薩行。』

我們只是從中選擇一點內容來學習,請大家先看選出的內容: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量,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所得智慧終無有量;如法界無邊,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見一切佛,無有其邊;如法界無限,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詣諸佛剎無有齊限;如法界無際,善根回向亦復如是,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無有涯際;如法界無斷,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住一切智永不斷絕;如法界一性,善根回向亦復如是,與一切眾生同一智性;如法界自性清淨,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究竟清淨;如法界隨順,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悉皆隨順普賢行願;如法界莊嚴,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一切眾生以普賢行而為莊嚴;如法界不可失壞,善根回向亦復如是,令諸菩薩永不失壞諸清淨行。』「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以此善根,承事一切諸佛菩薩皆令歡喜;願以此善根,速得趣入一切智性;願以此善根,遍一切處,修一切智;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往覲一切諸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能作佛事;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恆得見佛,不於佛事生怠慢心;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喜清淨,無有退轉;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心善解了;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不生執著;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了達無礙;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得見佛,成普賢行;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現在其前,無時暫舍;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出生菩薩無量諸力;願以此善根,令一切眾生常見諸佛,於一切法永不忘失。』「佛子,菩薩摩訶薩又以諸善根如是回向,所謂:『如法界無起性回向、如法界根本性回向、如法界自體性回向、如法界無依性回向、如法界無忘失性回向、如法界空無性回向、如法界寂靜性回向、如法界無處所性回向、如法界無遷動性回向、如法界無差別性回向。』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講到了法界的特點,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法界的名相意義。

關於「法界」。佛教術語。法泛指宇宙萬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間法,通常釋為「軌持」,即一切不同的萬事萬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並按自身的軌則,能讓人們理解是什麼事物。界,含有種族、分齊的意思,即分門別類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一詞,在佛學中,一般指心意識所緣的一切境,即十八界中之法界。

天台大師依法華經義,約四聖六凡各自的意境,說十法界:

1、佛法界。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

2、菩薩法界。為得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的境界;

3、緣覺法界。為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的境界;

4、聲聞法界。為入涅槃,依佛聲教修四諦觀法的境界;

5、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禪定,生於天界,受靜妙樂的境界;

6、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樂的境界;

7、阿修羅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的非入境界;

8、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惡,受饑渴苦的境界;

9、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惡,受吞「敢殺戮苦:的境界;

10、地獄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惡,受寒熱叫喚苦的最下境界。

上面是佛學詞典中對於法界的一些解釋。現在,我來作一個古今融合式的說明。先給法界下一個定義。所謂法界,是指在所有一切時空當中,實際存在的所有一切對象法,以及所有一切實在對象法的總和。在這樣的定義之下,這個法界分為兩類,包括物質法界和心性法界。物質法界和心性法界,是兩種不同特質性的實在,他們雖然共同存在於同一個法界之中,但是他們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他們雖然彼此融合在一起,但是永遠各自保持自身的存在,永遠各自保持自己的特性,心性就是心性,物質就是物質,心性不是物質,物質不是心性,心性不能轉變為物質,物質不能轉變為心性。佛法上說,心性可以顯現身心法相,可以顯現物質法相,但是這僅僅只是心性的「功能性顯現作用」而已,雖然心性可以顯現物質,但並不是心性可以轉化為物質,也不是心性可以「創造」物質。同樣的,物質雖然被心性所顯現,但並不是物質可以轉化為心性,也不是物質可以「創造」心性。說心性和物質之間互相轉化,或者說心性和物質之間互相創造,都是錯誤的說法。

一心萬法,萬法一心,所有一切萬法,不離於心,心是萬法之本源,只要明白了心性,就明白了一切萬法。為了理解本品中所說法界的意義,現在,我們就以心性為學習對象,專門來解說她。在所有的佛經當中,楞嚴經不但是破迷開悟的理法寶典,也是囊括含容一切修行方法的事法寶典,同時也是破邪法顯正法的尚方寶劍。我們就依照楞嚴經經文的前後順序,選取一些內容來認識心性。

楞嚴經卷第一中的經文: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是佛說明眾生輪轉在生死六道中的原因。

楞嚴經卷第一中其後的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佛在其中講說的第一個根本,就是無始生死根本,「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個攀緣心,就是前一次所說的由無明所緣起的妄想執著之心。這個攀緣心,對於一般的人來說不好理解,我打個比方來說明。就象一棵大樹子上垂掛下來一根藤蔓,有個猴子在地上,用手腳抓住這一根藤蔓,順著這一根藤蔓攀爬上樹去,這就是攀緣。

其中講說的第二個的根本,就是前一次所說的由無明所緣起的妄想染污之心,由此妄想染污之心遮障「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就是指的我們天然存在的清淨無垢的覺悟光明的自性真心。這就象一個鏡子,先前是清淨光明的,能夠照人照物,把人像物像照現出來。但是後來鏡子的上面鋪滿了灰塵,就遮蔽住了鏡子本身的光明,就照不出人像物像來了。

楞嚴經卷第一中其後的經文: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這是佛在開示一切萬法唯心所現,開示我們的真心自性這個性體是實際存在著的。如果這個自性真心的自我本體不存在的話,我們的修證就沒有基礎性的東西。

楞嚴經卷第二中的經文: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

這是佛在開示心體性能不生不滅,並開示心性永遠都不會斷滅消失,永遠都存在。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佛在這裡開示一切萬法唯心所現,我們的身心是心性顯現的,身外的山河、虛空、大地等等一切,都是心性顯現的,我們的身心內外所有一切法相,無一不是心性顯現出來的。我們的自性真心,如同整個大海一樣,我們眼睛所見到的這些一個一個事物,不過是在這個心性大海當中顯現的一個小小的泡沫而已。其中,又開示了我們的自性真心,怎麼樣發生顛倒,怎麼樣由真起妄,由清淨的真空虛妄顯發幻有的假相出來,相續不斷,緣起身心正報世界,緣起山河大地虛空等依報器世界。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這是佛在開示,佛在悟界,安住真心,心能轉物,故而能夠「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而眾生在迷界,安住迷心,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識心虛妄狹隘,所以產生一切局限性的相對分別認識之相。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這是佛在開示,眾生的見聞覺知主觀性能認識之相,及其所認識的色相虛空等等客觀性法相,都是依於自性真心的真實覺明發生顛倒,產生妄想識心,再由此妄想識心分別一切事物。同時開示指出,我們的真心自性,即不是主觀見聞能識之心,也不是客觀事物所識之物,這個真心自性,是超脫於能所相對的一真絕對性的東西。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這是佛在開示自性真心清淨實相,這個真心自性,不是客觀之所見,不是主觀之能見,也不能被這種主觀能見之所見及,這種主觀能見是見不到自性真心清淨實相的。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阿難,如彼眾生同分妄見,例彼妄見別業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國,彼見圓影眚妄所生,此眾同分所現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例閻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並洎十方諸有漏國及諸眾生,同是覺明無漏妙心,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這是佛在開示,眾生的主觀見聞覺知,及其所見的客觀法相,都是由於被蒙蔽後的自性真心,由於妄動業性的影響,所產生的一切病態妄見。並揭示出,如果能夠遠離這一切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就可以滅除所有生死根因,從而「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楞嚴經卷第二中其後的經文: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是佛在開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所有一切虛妄的法相,都是從我們的自性真心當中顯現出來的。這個自性真心雖然顯現這一切法相出來,可是這所顯的一切法相,只是虛妄幻有的存在,他們並沒有常恆不變的獨立自在的自我實體。依據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自性真心,由於他的性能本來是真空的,所以雖然顯現一切相,但是所顯的這一切相都是虛假幻有的,雖然顯現這一切相,而不滯於這一切相,他依然永遠保持自己的真空性能不變。所以在這個真實常恆的自性真心的體性當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等等一切,都是了無所得,都是了不可得之物。這就象我們在夢中見物,雖然看見這些物是有,但是這不過是幻有的假相而已,所以夢醒之後,這些物相隨之不見,要想把夢中之物抓出來,是永遠不可得的。由於自性真心的性能是真空,由這種真空性能所顯的一切是幻有心相,由於這一切幻有心相不可捉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都是在如流水一樣相續進行,如同電影電視當中連續不斷顯現的幻影,所以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要隨順清淨真空隨緣顯相之性,而心無所住,不滯一切法,不住一切相。

楞嚴經卷第三中的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如何復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愍。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在這裡,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開示一真實相。這裡,佛把地大由粗析細,由細析為鄰虛,由鄰虛而最終析有入空,得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我們見聞覺知的一切法相,是怎麼來的?是由空中出生的,由真空而生出了有相出來。這裡談到了如來藏,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他的意義。

關於「如來藏」。

(一)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心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性能。這個如來藏性能雖然覆藏於煩惱中,卻不為煩惱所染污,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又一切染污與清淨之現象,都是依於如來藏性能而緣起之法,稱為如來藏緣起。經論中常以該思想闡明人之迷、悟對立意義。勝鬘經法身章中說:『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二)指佛所說之一切經藏。增一阿含經卷一:『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

明白了如來藏的意思,我們現在來學習一下其中的這個內容:「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這個如來藏,有什麼意義呢?從以上的解說中,就可以知道對他的說明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在楞嚴經中,可以知道他是一身三任的,第一個是擔任潛伏在假空幻有生滅法相之下的基底本體,第二個是擔任真如法和生滅法同時並存的二合一本體,第三個是擔任真空妙有真如實相的一真本體。下面我們來分別解說。

如來藏的第一個意義,是指擔任潛伏在假空幻有生滅法相之下的基底本體。我們迷界的凡夫眾生,無始以來迷失自性真心,如果不是佛為我們開發,指出我們還有這個自性真心的話,恐怕這天底下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寶貝。我們的生,只知道是由於父母的結合,由父親的這個東西和母親的那個東西結合在一起,然後母親十月懷胎,就把我們生出來了,把這個血肉的肉砣砣,當成就是我自己,除了這個肉身以外,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們的死,埋在地下,過不了多久,這個肉體就爛掉了,或者拉到殯儀館去燒,燒了之後只剩骨灰,因此這個我就永遠這麼完蛋了,所謂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佛法卻說其實不然,除了這個身心肉體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的自性真心。可是對於我們迷界的凡夫眾生來說,都被自己的眼睛欺騙了,自以為這個眼睛看得見的就是有,自以為沒有看見的就是無,我只是看見我的血肉身體,除了這個血肉身體,就沒有看見其他什麼東西存在啊,你說除了我這個血肉身體,還有其他東西存在,既然他存在,為什麼我又看不見他在哪裡呢?被無明業障給障住了,視而不見,就是這麼糊塗。佛法為我們說出,在我們眼睛所見的法相之下,還潛伏著一個雖然不為我們所知但是實際存在的東西,這個實在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的根,這個根就是基底本體,這個基底本體就是如來藏。

如來藏的第二個意義,是指擔任真如法和生滅法同時並存的二合一本體。大乘起信論中說:「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其中所說的不生不滅,就是指的真如法;其中所說的生滅,就是指的生滅法。真如法與生滅法互相和合,不生不滅與生滅互相和合,形成的這個東西,就名叫阿黎耶識。真如法是清淨的真法,生滅法是染污的妄法,所以阿黎耶識是真實的清淨法和虛妄的染污法的二合一本體。這個阿黎耶識,是擔任真如法和生滅法同時並存的二合一本體,如來藏的第二個意義,就是指的阿黎耶識。

如來藏的第三個意義,是指擔任真空妙有真如實相的一真本體。我們的認識,總是由淺到深逐步深化的。當我們了解了如來藏的第一個意義,然後再進一步領會了如來藏的第二個意義,最後就要來明悟如來藏的第三個意義。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補說一點知識。佛法中有個名相,叫做轉識成智,他是指轉凡夫有漏的八識成為佛的四智,即轉前色聲香味觸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阿黎耶識為大圓鏡智。這是個順序的說法。其實,前面的所有七識,都是含藏在第八阿黎耶識之內的,這個阿黎耶識就象一塊大田一樣,這前面的七識就象這個大田裡種的七種不同的莊稼一樣,這七種莊稼都是在這同一塊大田裡面。所以這個第八阿黎耶識中的妄識,就包含了前面所有的七識在內。因此,前面所說的轉識成智,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轉阿黎耶識中的妄識。這個阿黎耶識,是不生不滅的真智與生滅的妄識和合在一起的,通過實際修行,把阿黎耶識中的妄識全部轉為真智,這種結果,就是回歸自性真心的天真本然狀態,因此就達到了如來藏的第三個意義,顯現出了擔任真空妙有真如實相的一真本體,即是顯現出了如來平等法身。在楞嚴經卷四中的經文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這如來藏的第三個意義,就是指的在果位中七種名------「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他們的意義和所指是相同的。把如來藏的第二個意義的第八阿黎耶識中的妄識全部轉為真智,就名為第九庵摩羅識,這個庵摩羅識就是如來藏的第三個意義。

明白了如來藏的意義,現在我們來說說如來藏的特點。

如來藏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如來藏的天然實在性。這個如來藏,是實際存在的東西,不是佛講說出來的虛構的東西。這個如來藏,他是真實具有自己的實在自我體性的,雖然我們對之視若無睹、視而不見,可是沒有為我們所認識到的東西,不可說就是不存在,不可說就是虛無。這只是我們囿於自己的狹隘知見,不能如實了知而已,這只是我們認識的局限性,沒有能力認識而已。舉例子來說,就象在我們自己背上,有一個黑斑,雖然我們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它,可是這個黑斑是分明存在著的,雖然我們看不見,卻不能說它是無,別人的眼睛分明能夠看見它確實存在。人類的認識,總是極其有限的,人類科學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遠遠沒有超出虛空的範圍。可是佛法上說,我們所見的這個虛空,不過是我們自性真心如來藏大海之中,所顯現的一點渺小的泡沫之相而已。所以,我們不能依據自己的狹隘的虛妄的見解認識,盲目性地否定自性如來藏的實在性,我們只有依據佛法,相信這個自性如來藏是天然性地真實存在的,這才是正確的。

如來藏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如來藏內因當中,本自具足一切性能,本自具足一切妙相,本自具足一切力用。這個如來藏的性能,就象植物的種子一樣。大家看看,一棵樹木,有根,有莖,有枝,有葉,有花,有果,它全全性地具足這些東西。可是這些所有的一切東西,是從哪裡來的?是由一顆小小的植物種子發生髮展來的。這就說明,在這個植物種子的內因當中,本自具足這一切東西,然後它才能隨緣把這些東西開發顯示出來。如果這個植物種子的內因當中,本身不具足這一切東西的話,那麼它就不可能把這一切開發顯示出來。這個如來藏,也和植物種子的道理一樣,在如來藏的內因之中,本自具足一切性能,本自具足一切妙相,本自具足一切力用。

如來藏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如來藏的內因性能,同時並存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真空,一方面是妙有,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和妙有,只是語言形式上的對立,而其實質內容上是沒有對立因而是完全統一的。佛法為了開示各種道理,也建立了各種相對的名相,以之來說明問題,也存在著矛盾的說法。但是佛法上所說的矛盾,其矛盾的對立性只是形式上的方便說法,但其根本內容是圓融無礙的,從其究竟的了義方面來說是統一的。真空和妙有之間的矛盾關係,也是如此。這個道理,前面我們用摩尼寶珠打比方來說明過,這裡就不再重複。在這裡的經文裡,表述的就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在如來藏的內因性能當中,他的性空這個本質是永恆不變的,但是他會隨順外緣而緣起一切現象諸法。佛法上說如來藏的性能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其中的不變,是指如來藏的內因性能永遠保守自己的空性不變,其中的隨緣,是說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會隨順一切外緣,而產生隨順性的變化。但是我們要知道,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隨順外緣引起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相用」上的「幻變」,是一種現象上的假有性的變化,而不是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前面,我們談到法界,包括心性法界和物質法界。如來藏,就是指的心性法界。假設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會發生「本質性」的變化的話,那麼他就會一次變化一點,這一次變化成物質一點,下一次變化成物質一點,再下一次又變化成物質一點,如此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一次一點的「變化本質性」地變化成物質,那麼這個如來藏的內因性能,就會因此而越變越少,最終全部變化成物質,就導致了如來藏的斷滅。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這種認為和說法是錯誤的。

那麼,佛法上所說的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他不變而隨緣,隨順物質的外緣發生變化,這種隨緣變化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呢?這種隨緣變化的實質,就是「虛偽應變」,是一種虛偽應變性的效應性效力性作用,他只是隨順外緣而產生虛偽性的效應性的相之變,只是隨順外緣而產生虛偽性的效力性的用之變。這個道理很難理解,現在打比方開說明。比如這個水,他會隨緣賦形,把他裝在方形器物里,他就隨緣變為方形,把他裝在圓形器物里,他就隨緣變為圓形,再把他倒在凸凹不平的泥土地上,他就會隨順一切緣,而賦予相應的形狀。但是,無論這個水放在什麼器物里處在什麼地方,雖然他隨順一切外緣,隨緣賦形而作出了一切變化,但這只是他的相狀發生了改變而已,並不是改變了水的自我性本質,並不是水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隨順物質外緣產生的變化,也是如此。

諸佛如來依靠自己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於不變中而隨緣起用,他們可以運起力量來刺激物質使之發生變化,這只是一種「激變」物質的能力作用,而不是「創造」物質出來。這種作用,只是改變物質的存在形式,只是改變了物質存在的狀態,而不是使物質的自我本質發生了變化。比如這個水,常溫下就保持液態水的狀態。當我們把它拿到冰櫃裡,在低溫的環境中,它就會結成固態的冰。我們又把這個水,放進鍋里去,給它加熱,它就會變成汽態的水蒸汽。無論這個水,是液態,是固態,還是汽態,它只是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顯出的相應的狀態而已,而不是水的自我性質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現在物理學有一條定律,叫做能量的守恆和轉化定律,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他的內容是:能量是物質的另外一種存在形式,能量不可以創生,也不可以消滅,他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他在整個轉化過程當中,其能量是永遠保持守恆的。這只是法相形式的變化,而不是法性的本質發生了變化。當然,現在的物理學家只認識到了物質,只是表述了物質上的守恆和轉化,他們沒有認識到心性的存在,因此也不可能表述心性是怎麼樣的。這條守恆定律,對於心性的能力來說,同樣也是適用的。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萬法,不離自心;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對於物質所作的一切認識和分別,不過都是自以為是在分別物質,而其實只是在自心分別自心而已。

如來藏內因的真空性能,是產生髮起一切所有的根本來源,如來藏就象水庫一樣,是水之源,如來藏就象樹根一樣,是一切莖幹枝葉花果之本。如來藏內因的真空能力源,隨順一切外緣,而緣起一切所有諸法,一切諸法,唯依如來藏內因的真空能力源而得發起和顯現。

如來藏的第四個特點,就是如來藏天然地具足光明的覺性。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體,就是大日如來,如同天空中的太陽,原本具足圓滿的光明覺性而無欠缺,佛性光明圓滿普照天下,一無所遺。這種佛性光明,三世常恆,十方普在,永遠法爾如是,永遠保持本來面目,永遠不增,亦復不減。

如來藏的第五個特點,就是如來藏對聖對凡,都是平等的,不但彼此各自平等擁有,而且在聖雖悟而不增,在凡雖迷而不減。

如來藏的第六個特點,就是如來藏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性,如同淨水,純潔無垢,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性,於本然清淨之中而常現無盡輪迴之相,於無盡輪迴相中常守清淨,雖常處輪迴相中而不滯於任何一個輪迴之相,於無盡轉變相中不斷輪迴而不住於一相不住於二相不住於三相乃至不住於一切相。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體精元,遍布身內,遍布身外,遍布中間,無內無外,遍滿法界,彌天普蓋,如因陀羅網。雖遠大於天空而其是有,雖遠小於微塵而其不無。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體精元,猶如摩尼寶珠,顆顆皆圓,玲瓏剔透,妙德瑩然,彼此通透相聯如大幻化網。我們的自性如來藏心體精元,光光相照,如百千燈同時光照一室,乃至百燈千燈萬燈無量無數燈,同時光照一室十室百室千萬億室乃至無量無數盡虛空遍法界室,無一有缺,法界一體,通明無礙,尋一纖毫暗點而不可得。

如來藏的第七個特點,就是如來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來藏性能隨順眾生一切心想,應變成一切法,應和其所知的一切法量。這就是說,如來藏性能會隨著眾生的一切心想而應而隨而變,眾生心中只要一動,如來藏性能就會一應,這就象夫唱婦隨一樣,夫只要一唱,婦就立即一和,就這樣彼此一唱一和,而且夫唱什麼婦就相應地和什麼,彼此之間一一相應而絲毫都不錯亂。什麼叫循業發現呢?這個循,就是依循,因循的意思。如來藏性能會循著眾生的心動造業而發生顯現相應的東西出來。比如我們用手去拉著蠶子吐出的蠶絲,一直不停地拉,那麼就會從蠶子的嘴裡不停地拉出蠶絲來,這拉出來的只是蠶絲,而不是別的任何東西。如果在一個線筐子裡,我們去拉布線的頭子,也是不停地拉,那麼從中拉出來的只是這個布線,而不會是蠶絲。這就是我們的內心自作自受,心中想什麼就是作什麼如來藏性能就應什麼於是就得什麼,這就是因果相應的道理。又比如,我們用兩根鐵棍,互相敲擊,就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音,我們聽到的也是這個金屬的響聲。而我們用木棍,敲擊木魚所發出的聲音,就只是重濁的木質聲音,我們聽到的也只是這個木質的響聲。所以在我們的心想中造的什麼業因,所得的就是與此業因相應的結果,如來藏性能也對此作出相應的回應。就象我們在一個山谷里,大聲地喊叫,我們的口裡叫的是阿彌陀佛,山谷里回應的聲音也是阿彌陀佛,口裡叫的是觀世音菩薩,山谷里回應的也是觀世音菩薩。

如來藏的第八個特點,就是如來藏的本體實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超絕一切相對法相,獨立常恆,自處一真絕對性實相境界而不可言說不可思慮。這段經文最後說:「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世間凡人的認識,認為一切法,不是自然所有的,就是因緣所生的,總是建立自然性和因緣性這兩個彼此相對的法則。而世間凡人所建立的這個相對法則,只是依靠妄想分別識心建造起來的,以妄想分別識心為基礎建造起來的上層建築------即是這個自然和因緣的相對法則,當然也是虛偽幻有的存在之物,它們如同沒有實在基礎的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一樣。所以對於這個因緣及自然性,佛說它們「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即言的表達形式------不管是因緣性還是自然性,都是妄想之心所生的幻化之物,這種幻化之物不能契入真實的如來藏理性實相境界,所以我們實際上的事相修證,只有遠離這個即言的表達形式,遠離這所有一切的想心化相,才能真正契入離言的自性如來藏的真如實相境界。

如來藏的第九個特點,就是如來藏的永恆的遍法界的無條件的獨立自在性。這個法界當中,包括如來藏心性法界,包括物質法界,雖然心性法界和物質法界共同常處於同一個法界之中,可是心性法界永遠是心性法界,他永恆地都是他自身,他永遠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他的這種永恆獨立的性質不會受到物質法界的絲毫影響。即使是處在迷界當中的眾生,雖然心隨物轉,但這只是幻有的無明妄想之心隨物而轉,而如來藏的自性真心,卻是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從人間的武器這個小的方面上來說,一切武器哪怕是核子彈核武器雷射槍,都傷害不了如來藏心體的一絲一毫。從大的方面來說,地球的毀滅,太陽系的爆炸,宇宙的滅亡,整個物質法界的成住壞空,同樣傷害不了如來藏心體的一絲一毫。

現在我們來看,楞嚴經卷第三中其後的經文: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 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 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 爍迦羅心無動轉。」

這個內容裡面的偈頌,隱藏著一個至高無上的重大秘密,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即是「首楞嚴王」!!!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不但是在明贊釋迦牟尼是已成佛的「首楞嚴王」,而且也是在暗示一切眾生的金剛常凝的心性本體------如來藏「首楞嚴王」。 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即是「妙湛總持不動的如來藏」,即是一切眾生的根本的基礎實體,即是本性淨涅磐的自性真心。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就是如來藏本性淨涅磐的真如實相。遍布整個法界的如來平等法身,他的一真如如實相,就是「妙湛總持不動」。自性如來藏心體精元,妙湛法界而總持不動,即是真如,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如果不與此相應,即生無明,由此無明而生顛倒,從而緣起一切虛妄生滅法相。

楞嚴經卷第四中的經文: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這是佛在開示如來藏清淨本然的心性精元,如何因無明而令真覺產生顛倒,由真覺而起妄覺,從而緣起一切生滅差別妄法的過程。這個道理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甚難解知!甚難解知!這裡只是提說一下,今後專門講楞嚴經時再來細說。

楞嚴經卷第四中其後的經文: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富樓那在這裡問的意思,就是眾生通過修行,圓滿滅除一切無明迷惑,得入諸佛無上覺悟菩提涅磐,成佛之時圓滅無明,那麼成佛之後又何時再生起無明之迷來呢?佛就回答他說:滅無明之迷,成菩提之覺,覺了之後就再也不會再生無明之迷出來。這個問題,在圓覺經中同樣有,再錄其文如下: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楞嚴經卷第四中其後的經文: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這是佛在講說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之相。而佛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聖心凡心對舉比較,以明真理。

楞嚴經卷第四中其後的經文: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這是佛在批評阿難不重實修,唯重多聞學習的不良毛病,這個批評,亦是深合我們不重實修的毛病的。

楞嚴經卷第五中的經文: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云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

佛在這裡開示一法不存的無上了義清淨佛法,明白了這裡的道理,一切顯密道理全部融會貫通。即顯法而達究竟,即揭密而無所有密。

楞嚴經卷第五中其後的經文: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佛在這裡開示實際修行的程式,第一步,「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破除人我執;第二步,「空性圓明,成法解脫」,破除法我執;第三步,「解脫法已,俱空不生」,無明染污滅盡,一道清淨。其中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是破無明所生的執著;其中的第三步,是破無明所生的染污。如是無明滅盡,「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證入一真法界。這個修行三大步,是顯密共同的實證程式,無論顯法還是密法,都不出其外。凡夫眾生,總是執自我為實有,以自我為中心,於是依我為基點,從而由近及遠衍生一切,於是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這是對於眾生世界而言的;於是有我,有非我,有與人我相對立的物質事物,即是有一切法,這是對於物質器世界而言的。所以在迷界凡夫眾生的知見當中,一切都是「依我而緣起」的,是「依我起性」。依我起性建立起來,進一步發展,遍法界迷,滿法界生,並且執之為實有,於是乎「依法起性」又建立起來了。這個依我起性和依法起性,又是依於什麼所緣起的呢?這都是依於無明知見為緣而產生出來的。在本經卷五中(見緊接之上)有這樣一句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以前有一個人,把這句話分句讀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是有人就把這個人稱為「破楞嚴」,真是有意思極了!上面所說的實證第一步,破除人我執,故而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破除對一切眾生世界的執著。實證第二步,破除法我執,故而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破除對一切物質器世界的執著。實證第三步,破除對無明知見(無明知見,即是無明染污法,這兩個說法雖然語言不同,而其意義是相同的。)的執著,故而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故而無色見,無聲見,無香見,無味見,無觸見,無法見。也就是說,實證第一步,是解脫眾生世界的人我執;第二步,是解脫物質世界的法我執;第三步,是解脫無明世界的知見執。佛法中的一實相印,就是「諸法空相」,可是其中所說的這個空,依然還是知見上的空,所以這個知見上的空,亦復要空除之,名為解脫知見的「空空」。第三步的解脫知見的空空,就是佛在這裡所說的「俱空不生」。這三大步圓滿地達到了,心中就達到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一切法,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成了「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終成佛」,從而大事畢矣。這三大步,是一切實證佛法的共同程式,是不論顯法或密法都要遵循的共同綱紀。

雖然我沒有深入性地學習過密宗的密法,但是認為密法也同樣不能違背上面所說的三大步。我據此而推定密法的幾大步,第一步外密,就是解脫眾生世界的人我執;第二步內密,就是解脫物質世界的法我執;第三步無上密,就是解脫無明世界的知見執。如果藏密的密法,他的說法與此相合,才是真正的佛法;如果與此相背離的話,一定就是邪法而無疑。當然,「橫看成嶺側成峰」,因為順著生來,是「從畢竟無,成畢竟有」,所以逆著滅去,是「從畢竟有,回畢竟無」,如果由粗及細,由細及無,由解脫巨觀世界,再到解脫微觀世界,最後再解脫無明知見世界,這樣表述也是可以的。但是無論如何,這第三步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是一樣的,就是最後那一步,必定是無明知見的解脫,只有解脫了無明知見,才到達了終極的頂峰,才究竟成佛,這一點,即使釋迦牟尼佛本人再來,也絕不可能改變這個說法。

在這三大步實證的過程中,許多東西都是「不期然而然」出現的,比如密宗所說的氣脈明點,以及更加高級一點的反應,還有種種神通,念佛法門修得好,這些東西同樣會在修行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現,只是修行過程中的附產物而已,而並不是象宣傳藏密的某些法師所說的那樣,這些反應現象只有修密宗的密法才會出現,這是說的不真實的話。念佛法門修得好,同樣可以達到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礙,入水而不溺,入火而不焚。至於究竟能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只是自己的實際修行功德達到與否。所謂過在自己,不在法門。如果以深切的至誠心修念佛法門,進展速度也是非常快,見效也是非常大的,最最關鍵的是問一問自己這樣實際去做到沒有。如果修念佛法門的人,也象修密宗的人一樣,發大決心勇猛精進的話,所得的功效至少絲毫不會遜色於修行密法。所謂修行密宗的密法速度快如坐飛機,修行淨土念佛法速度慢如同步行,完全是不切實際的胡編亂造,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誑騙之語。

轉識成智,到了轉第八阿賴耶識中的妄識之時,這個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無明習氣如暴流,一旦把他引發出來,就象引爆了一個炸藥庫那樣兇猛,無明習氣顯發出來猶如天上人間萬馬奔騰,那個氣勢洶洶、排山倒海般的景象,是我們想都想像不出的。這個狂風巨浪般的高潮過去之後,無明習氣由多到少,由濃重到薄淡,心性法界和物質法界之間的業力感應懸懸欲絕,心性和物質之間的粘合力量將斷而未斷,到了藕斷絲連的地步,這個時候的知見是最最細微最最深密的。到了最後,無明習氣一切皆盡,解脫一切無明知見,心性法界終於與物質法界完全脫粘開來,心性法界終於擺脫物質法界的束縛而超然獨立,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如淨琉璃內含寶月,通體透明而光照整個法界。在阿賴耶識無明習氣的暴流中,如果沒有相當深厚的福慧二德作為牢固基礎而支撐著,這個習氣爆發出來,必定是支持不住忍受不了的。所以對於福慧微薄、業障深重的末法眾生來說,扛得住忍得住這個習氣爆發的,打著燈籠也難以找得到一個。這個深沉的境界,一是難以達到和進入,二是即便是進入了,也是危險萬分。如果進入了這個境界,沒有實際的深厚福慧功德支撐著,沒有相當大的定力相當大的忍力,致瘋發狂也並不是難事一樁。修行密宗的密法,就有這樣可能的危險性存在。現在學佛的很多人,不知至理不識好歹,把苦口婆心地勸告其修淨土法門的話當耳邊風,不把自己的根性和能力認識清楚,自以為是地去盲信盲從盲修,去亂搞亂煉瞎整一通,結果連自身的安全性到頭來都不一定能得到保證。因此再用印光法師的說法列舉如下: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亦屬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強者日不過百十里,特別如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大部洲。吾人既無立地成佛之資格,又無斷見惑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若不專修淨業,以期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則恐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受生受死,莫由出離也,可不哀哉。願我同人,鹹生正信。(增廣印光法師文鈔下.近代往生傳序)

淨土法門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法門也。以如來所說一代時教,種種法門,皆須修持功深,親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若惑業未盡,則生死輪迴決定莫出,縱有修持,只得世福,及作未來得度之緣種而已。此系仗自力以了生死者之難也。淨土法門,則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篤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故於臨命終時,即得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也。固無論惑業之有無,功夫之淺深,但具真信切願,雖罪業深重者,尚能出此三界,登彼九蓮,況戒善齊修,定慧均等者乎。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於一代時教法門之中,名為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門並論也。(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創建菩提精舍緣起碑記)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陳慧新居士書)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然眾生雖具有不可思議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眾生心力,完全顯現。(印光法師文鈔續編,致廣慧和尚書)

須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此三不可思議,若無信願念佛之志誠心,則無由發現。有志誠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種不可思議大威神力,即得顯現。如乘大火輪,又遇順風,不離當念,即生西方。(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示馮右書居士臨終法語 )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複習懷辛居士書)

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恆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印光法師文鈔三編,思歸集發刊序)

這個淨土法門,是所有一切法門當中最最安全最最保險的。釋迦牟尼佛以及許許多多的祖師大德,以大慈悲心,都殷勤深切地勸說眾生修行淨土法門,我們學佛的弟子應當深體其心,信受奉行,不妄違背。

好了,今天對楞嚴經的串連式的選擇介紹就到這裡了,下一次我們接著介紹後面的五卷經文。

我們在上面介紹的知識,也可以從大體上了解法界的意義了。願一切眾生之善根回向,如同法界一切性質;願一切眾生善根回向,皆回向於佛,常得見佛,憶佛念佛,常在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之前,得平等住,得安樂住。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學習到這裡。其他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思考,去理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我打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