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壹、講經緣起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次我們在大覺蓮社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預定是四次,一共有八個小時給諸位介紹《大乘無童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土宗稱為大經,在美國也曾經講過幾遍了。在過去幾年,台灣印《大藏經》已經超過十次以上,這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數量也相當可觀,流通到全世界。商務印書館將《四庫全書》也印出來,世界書局接著印《四庫全書薈要》。這是在中國古來的典籍在非常殊勝的因緣下,先後都出版了。

多少年來,我們惟恐這些典籍會散失,會失傳,現在我們實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這麼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國,許多大的圖書館裡,我們也都曾經看到。可是我想到一個問題,這許多的寶藏,如果沒有人去讀誦,放在圖書館,依然是非常可惜,也就聯想到《大藏經》,幾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把《大藏經》看閱呢?

實際上我們也曉得,縱然發心去閱藏,看前面不知道後頭,看到後面,前面又忘光了,實實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夠把經典里重要的句子摘錄下來,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看到,都能夠讀到,都能夠套用在生活當中,中國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早年我看到弘一大師《晚晴集》,一個小冊子,《晚晴集》裡一共節錄了一百零一條,都是經典和祖師的語錄。前一月,我在達拉斯,有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辦佛學講座,我就採用了弘一大師的《晚晴集》,將《晚晴集》作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討論,同學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我覺得這個很值得試一試。

於是乎此次葉居士來找我,問我講什麼,我就在《無量壽經》裡摘錄了六十條,如果此法試驗成功了,我想《大藏經》也可以採取此法。我們現在印的《大藏經》是日本的《大正藏》,總共是一百冊,假如能把一部《大藏經》濃縮成一冊,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庫全書》、《四庫薈要》,這種中國的大部典籍,都用此法把它節錄出來成為一冊、二冊,那將來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到。

當然節錄的重點,這就是佛法里常說的『應病與藥』,今天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症狀?一般人只知道現在社會非常混亂,真正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如果我們冷靜觀察,大亂的根源是什麼?可以說是倫理道德喪失了,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沒有人重視,這是現前社會病態主要的因素。

我們對治這個因素,從世出世間典籍里,這些典籍就是寶藏、寶山,怎樣到山裡去採藥,來對治眾生的大病,我們所著重的就是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事實,我們只採集此方面的。所以此次選讀六十段,是以整個社會病態作為標準的,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如果專修淨土,我不會選擇這些,我們一定會選擇四十八願,一定會選擇《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對於專修淨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讀的。所以此地所選擇的,是以整個社會大眾為對象。這是將選讀的因緣,簡單跟諸位說明了。六十段我們讀了之後,也可以說《無量壽經》全經都讀到了。

這種方式也有個好處,因為句句都是我們需要的,換句話說,經里精采的教誨,無論是讀,無論是講,都非常方便,因為一部經不可能自始至終都契機,於是乎,一部經中有不少冷場,不切實用,聽起來就沒有味道了。這節錄出來,可以說是句句都是精華,句句都是高潮,所以無論是講,無論是聽,無論是讀,都能提起很高的修學興趣,我們這次是初次的嘗試。

貳、正釋經文

一、【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句在淨宗來說非常重要,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作法確實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就是這條經文,使我們明了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賢之德。大乘經論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注意這『圓』,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都是修的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根據我們從經典里找出來了。

『無量行願』,『行』是實現,『願』是志願,濃縮就是佛門裡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的行願。普賢菩薩是用十大願王作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普賢行』和所有其它一切行門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心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

所以『禮敬』,他這『禮敬』的精神和一般『禮敬』不一樣,『禮敬諸佛』,那些是『諸佛』呢?一切眾生就是『諸佛』,這是佛在《華嚴》、《圓覺》上都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要曉得『禮敬諸佛』不是我們看到佛要對他尊敬;那不是佛,我們對他就不恭敬,那就大錯特錯了。他這個『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平等的恭敬,『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

經上不僅如此,而且告訴我們,一切無情的眾生,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動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無情的眾生,我們不叫佛性,叫它作法性,法性和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無情的眾生怎麼辦呢?和敬佛一樣的恭敬,這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我們對它的恭敬,和對諸佛的恭敬無二無別,這叫做『普賢行』。

那我們見了桌椅板凳是否也要頂禮三拜呢?那就錯了,桌椅板凳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那就是對它的『禮敬』。所以在儀式上,在外表上有種種差別,內心的尊敬則毫無二樣,這叫『禮敬諸佛』。學佛從這地方學起,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禮敬』學起,佛們課誦本懺儀里,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此心,對人也是此心,對畜生還是此心,對桌椅板凳也是此心,這叫『一心』。『二心』就有差別了,所以『二心』『三心』那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了,『一心』才是『普賢行』。這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知道自己怎麼修學。

第二句『稱讚如來』,和第一句用的名詞不一樣,第一句是講『諸佛』,第二句為什麼換成『如來』呢?有什麼不一樣?這裡面確實有很大的差別。說『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相』上我們要一心平等的恭敬,讚嘆要從『性』上講。與性相應的是善事,我們要讚嘆;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不讚嘆,惡人不讚嘆,但是要恭敬,所謂是『敬而遠之』,恭敬心沒有差別,不讚嘆。

從什麼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里,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然後一定是讚嘆。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里,他有三位有禮敬,沒有讚嘆,這三人是誰呢?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這位善知識代表的是愚痴。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嗔恚。第三位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這三人代表貪嗔痴,善財童子雖然去參學,有禮敬,不讚嘆。

由此可知,讚嘆是讚嘆善法,不讚嘆惡法,但是在禮敬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禮敬』和『讚嘆』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這是我們要曉得,應當要學習的。十願在此就不逐條細說了,《無量壽經》全套的錄音帶講得很詳細,諸位可以作參考。

無量的行願歸納為普賢菩薩的十願,阿彌陀佛則是以四十八願,當然比十願就詳細得多了。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具足』這二字,我們有沒有『具足』?如果我們願不具足,我們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行,我們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有行啊,願不具足,鼎三條腿缺了一條,去不成,這要緊。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如果真的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去念它,時時去學,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一定要變成自己的願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號,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麼知道的?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作了一個比較,那一個算第一?一般人都公認《華嚴》第一,幾乎大家都沒有反對的,《華嚴》是經中之王,根本法錀,《華嚴》第一。《華嚴》和《無量壽經》作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

《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論,說它是『第一之第一』,這沒話說,確實講得通,無論在理上,在事實上都是如此。《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分為四十八品,四十八品里那一品是第一?當然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是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全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部分。四十八願那一願第一呢?第十八願第一,為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一切功德法』,我們才真正把它找到了,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為什麼呢?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句名號是總綱領,這句名號像山的樣子,它是山尖峰。

我們把這個抓到了,這就把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統統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對了。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穩穩噹噹,快速成就,其它的法門不需要學了,這一句佛號就夠啦!

那為什麼還要你念經呢?不叫你老實念佛呢?因為你不相信嘛,這才叫你去讀經,慢慢讓你在經典里明白道理了,事實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它東西自然就放下了。所以不但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以此法門為第一,真實不二法門啊。

這法門實在說,容易但很難相信,難信易行;相信了,那此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這智慧福報就像經典上所顯示的,小乘像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乘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們想想,我們沒智慧,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這法門一聽就歡喜,就相信,就接受,就願意修學;從這點來說,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因為他也選擇這法門,我也選擇這法門,他是智慧的選擇,我也是智慧的選擇,從這點來說,我們和他沒有二樣。

『安住』,心安理得,理和事都搞清楚了,我們的心才真正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之中,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我們雖然選讀經句,也沒有把淨宗宗旨喪失,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

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我們現前,無論是國內外,大家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為什麼呢?我們的苦難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種種苦難,種種的折磨,佛經里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來是折磨的『磨』,折磨太可怕,太痛苦了,梁武帝把『石』去掉,換成『鬼』,所以『魔』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是這個意思,以後就沿用此字,但是我們不要誤會,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們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遇到啊,『魔障』,中國人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惡怨家』,這怨家不是外頭,是自己啊!『十惡』是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嗔、痴,佛說這十種是我們的冤家,冤家還不肯舍離,還喜歡得不得了,天天要和他在一起,那你這個『魔怨』就不得了,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

這一生苦,說老實話,來生比這一生更苦,怎麼曉得呢?你自己冷靜去想一想,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有沒有離開『魔怨』?你和怨家是愈結愈深,難分難解,造作惡業,來生果報怎麼會好?所以諸位要曉得,這生苦,來生比這生更苦,總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會往上去的。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講『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冷靜去觀察,你不難發現。

佛教我們,如何我們才不再墮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此經比《金剛經》講得還詳細,《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我們這裡用『魔怨』,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那個『心』,什麼『心』?十惡之心、妄想心、煩惱心、顛倒心等這些,就是此地講的『魔怨』。

用什麼方法降呢?定、慧。這就重要了,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由定中生的。故如來教誡一切眾生,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是中樞,它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此手段達到修定。定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開智慧啊!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定功能夠伏魔怨,控制住。慧能夠化解它,所以慧一現前,就把十惡變十善了,把魔怨變成大善知識,大功德主。慧現前才是真正大的轉變,所謂『轉凡成聖』,『轉苦為樂』,『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沒有慧不行。

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是以智慧為修學的目標,而是以定為手段。這定就是在佛經專常用的『三昧』,三昧比較說得普遍,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叫『念佛三昧』,以此為修學的樞紐。我們修行是用念佛這個方法,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最殊勝的方法,那用最殊勝的方法念了這麼多年,念了這麼久,還沒有得到定,這原因在那裡?原因在把『戒』丟掉了,沒『戒』啊!所以念一輩子,念佛三昧都不能現前,不要說一心了,功夫成片還沒訊息呢。

這個問題嚴重啦,可見得『戒』太重要了。戒是什麼?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對『戒』含糊籠統,看到戒,嗯,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薩戒,有比丘戒,就想到這些地方去了,算你沒想錯,但是你也沒想對。為什麼說你沒對呢?如果對了,你一定已經得念佛三昧了,你念佛三昧沒得到,可見得你沒想對,你就是持戒,也沒對,也不能得定。

我有見到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為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不平,他心不清淨,他怎麼能得定?

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如果說到好處,只能說來生得一點福報而已;這福報我還不敢講人天,為什麼?他未必能得人天身。

不在人天也有福報嗎?有,畜生裡頭有福報,你看美國人養的小寵物,福報真大。餓鬼道里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你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這種地步,豈不叫冤枉嗎?所以什麼叫做『戒』,我們要把它搞清楚,這個地方的戒,最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誡,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

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往往三年五載就有成就。我們今天科技發達,資源比從前豐富得太多了,為什麼我們今天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說我們智慧不如他,這個我不相信;我們的福報不如他,我更不相信。那問題到底發生在那裡?發生在從前他們聽老師的話,現在人不聽老師的話,毛病發生在這裡。

古人有師承,現在人把老師丟掉了,不要了,『親近善知識』這句話沒有錯,但是現在人用這句話,意思用錯了,『親近善知識』這句話的意思他不懂,他錯解了,他也錯用了。諸位要知道,古人師承只有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指引你是一條路,這條路是成功的道路,這叫『師承』。這個老師一定把你的修學基礎奠定好,這個是老師的責任。

你的基礎沒有奠定,你決定不能夠離開老師,就像小孩不能夠離開父母,他不能夠獨立,時時刻刻要父母照顧,到他能獨立了,才放他出去。從前修學,學生對老師也是這樣,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現在人講畢業了呢,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定』。真正修到得定,慧現前了,這定、慧力量現前了,老師說你可以出師了,可以出去,出去參學,那就講『親近善知識』。

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什麼樣的事也都可接觸,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是諸位要曉得,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講的『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三參是幹什麼呢?是『降伏魔怨』,他才有這個能力。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上各行各業,歸納成五十三大類。所以善知識裡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都可以去接觸,你接觸了成就你的後得智,圓滿的智慧。

為什麼?接觸好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也不會起貪心;惡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你也不受他干擾,不受他誘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觸後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們修學的真實之根本。但是現在難,難什麼?沒有老師,我想找一個老師,到那裡去找?找不到。縱然真正有好老師,他不敢收你,為什麼不敢收你?你不聽話嘛,你要和老師抬槓,老師不願意找這個痲煩,老師也不收你。所以說實在話,現在最悲哀的是師承斷掉了,這個時代沒有師承。

有很多人來問我,『法師,那你這樣一說,怎麼辦?還有沒有補救的方法?』,補救的方法有,什麼方法?找古人,以古大德作

老師。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是沾到了一點師承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就沒了。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就非常謙虛,他說:『我的學問道德不夠資格作你的老師。』,勸我以印光法師為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那印光法師不在了,我們跟誰學呢?印光大師的著作在,如果我們一心一意依照文鈔來修學,那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讀他的書,聽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師承』。李老師介紹給我們,我今天跟大家介紹這個老師,比印光大師還高明,什麼人呢?阿彌陀佛。

為什麼以阿彌陀佛作老師呢?阿彌陀佛在那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讀這三經。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讀經不能思考,想這經里有什麼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實念,念是修戒、定、慧,怎麼說老實念就是修戒、定、慧呢?

諸位要曉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二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一切戒律不外乎這二句。我們讀經,恭恭放敬的讀,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你想想,你還作什麼惡?你這『諸惡』不就沒作了嗎?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圓修啊,一切圓滿了。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沒有比這個更善了,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一切戒律都圓滿了,戒學圓滿了。

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裡面沒有妄想,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經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這就是『慧』,這個就是『根本智』。所以你要曉得,念一個鐘點,一個鐘點在真修啊。假如你一面念,一面在想裡面的意思,定也沒有了,慧也沒了,那是念我們世間的書,那就全錯了。所以讀經,無論你一天讀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或者有時間能讀二小時,你能夠用這方法,讀經就是修戒、定、慧。

禪宗里禪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里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要知道。想研究裡面的道理,另外找個時間,你看註解去研究,那個可以,不能在讀誦的時候混在一起,那你全盤都失敗了。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礙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會感覺樣樣都很順利,障礙少,魔障少了。

理明白了,逐漸逐漸把十惡的念頭,轉成十善的念頭,這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效果才真正現前,這是明了之後,有助於我們的修學。

三、【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學,是自立,第三句是利他,我得到好處了,我要幫助別人,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能夠常常講給人聽,幫助別人像我一樣的成就。『法』就是方法,這是講教他。

四、【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二句都是從比喻上說的。現在說到染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過去的人體會要深刻得多,因為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作好環保,科學家給我們提出了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夠改善,他們的預言,說五十年後這地球就不適合人類生存,可見得這問題非常嚴重,這也是事實。

這些人雖然曉得,努力在作了,這環境能否改善?會不會有效果?我覺得問題很嚴重,所收的效果很輕,原因在什麼地方?世間人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環保工作所做的是冶標,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麼?人性的污染,這個問題嚴重。

所以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問題大了。我在二十年前,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裡,正好遇到教育部有二位官員來拜訪方先生。那時候台灣政府正在提倡復興文化運動,復興中華文化。官員就向方先生請教,有無有效的方法能夠把復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大概冷靜了好幾分鐘,態度非常嚴肅,一句話都不說,過了幾分鐘之後,他說『有』,教育部的人就很歡喜請教方先生有什麼方法,方先生就說台灣所有的報紙停刊,雜誌停刊,電視、廣播都不要了。他們一聽就搖頭說:『做不到。』,這些東西天天在污染人性,在破壞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存在,復興文化收不到效果。

方老師的見解,我們想想,真有道理啊!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學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電視什麼都不要看,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你看這個東西必定受污染,我們現有的污染洗都洗不乾淨了,天天還在增加,那還得了嗎?所以這些東西通通要遠離,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我們用讀經、用念佛的方法,把我們心地思想、見解的污染洗乾淨,這才能『顯明清白』,恢復到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我們這個題是個省略的題目,具足的經題,諸位都曉得,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題裡面『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修學的綱領。我們修什麼?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

雖然說了三個,清淨、平等、覺,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得到一個,另外二個一定同時得到。所以淨宗著重在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感應就是清淨心。所以『顯明清白』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避免這些污染,這絕對不是個好東西。所以從前修行人,寺院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頭,人跡不到,與社會這個染缸隔絕。

現在痲煩大了,交通便捷了;以前上山很困難,到寺廟裡去要走好幾天,不是很虔誠的人他不會去。現在馬路開了,車很方便就到了,於是就變成遊覽觀光的場所,遊覽觀光是說好聽,說得不好聽就是染污的場所,怎麼適合於修清淨心?

五、【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這一句就是一般常說『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能常常有這個念頭,就是『度世之道』。『諦』是真實,這是心真的住在這上面,也就是住在四弘誓願里。那我們要想度眾生,也就是要想幫助別人,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四弘誓願不但是大菩提心,而且明白告訴我們一條修行證果的層次、階段。

首先你要發願,『願』引導你前進的,『願』是一個動力。修行從那裡下手呢?從斷煩惱下手。所以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親近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學,原因就是幫助你斷煩惱。聽一個老師的話,等到你煩惱斷盡了,就是魔怨都沒有了,定、慧成就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

現在人四弘誓願前面二個不要了,一開頭就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沒幾天,他就成佛成菩薩了,到處宣揚他是什麼佛、什麼菩薩再來的,胡說八道,真可惜。所以要知道,在從前入門,是要五年學戒,那個戒就是老師的教誡,至少是五年的時間和一個人學,成就定慧,奠定自己的根基,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

從前的人、社會比我們現在單純太多了,還得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現在我們身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你看,染污超過十倍,我們時間也要拖長十倍,從前五年,現在要五十年了,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五十年?算了,不要學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廣學多聞呢?見到阿彌陀佛再說,在我們娑婆世界我不學了。所以我們四弘誓願現在分成二段,現前我只修前二願,我要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作後二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安全保險哪,這不會錯誤。

後頭二願現在學,一定把你念佛的工夫障礙棹,要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我在講習當中說過很多次,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來,相信就行了,這一句佛號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上上根人。

比這次一等的,那再念念《無量壽經》,念念《阿彌陀經》,淨土三經、五經,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的人就再多念一點,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淨宗經典,念個幾十部,這是第三等人。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還要念念《金剛經》、《地藏經》等,那往生沒指望了,那不如算了,太雜了,太多了。

佛法講精進,『精』是精純不雜,我這頭腦裡頭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生第二個念頭,這種人決定得生。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不行啊!想想佛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講,你去問佛,佛一定狠狠的把你喝斥一頓,佛說:『我什麼也沒有說。』,這話是真的,你們念《金剛經》,《金剛經》說佛確實一生沒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了,就謗佛了,佛既然一句法沒有說,你怎麼說這個意思、那個意思呢?胡思亂想,成天在打妄想,這是大錯特錯。

佛只是教我們修定,智慧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自然明了,這是真的。分別、妄想、執著里決定得不到真實法門,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可是我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了,聽的人他相信哪,現在看到你點頭,出了門之後,你還是搞你的,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這是要『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六、【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悲願,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懂得觀機,機緣成熟了,我們若不幫助他,對不起人。沒有成熟,你幫助他,他反而誹謗,自討無趣;一定要懂得觀機,應機說法那就沒有錯了。

眾生根性不相同,機緣不相同,無論他修學什麼法門都好;喜歡修禪,你就老實參禪;喜歡念咒,你就恭恭敬敬念咒。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說一個法門就能度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何必說那麼多法門?說那麼多的法門,是應種種不同根性的人而說的,這是我們必需要知道的。我們修淨土,不能強迫每一個人都修淨土;佛都不強迫,我們有什麼理由強迫?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歡喜,我們看到為什麼不歡喜?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原則。

遇到緣成熟的,不要等他請,我們主動的去幫助他,把佛法介紹給他,把佛法推薦給他。佛法確實有許多層次,慢慢他這層次提升了,他自然會找到這個捷徑,會找到這個殊勝的法門。所以要有耐性,可以善巧方便協助他。

七、【興大悲。憫有情】

『興』就是發的意思,要發起大慈悲心,憫念有情的眾生,這是因為一切眾生真的是迷惑顛倒。

七、【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

這四句話都是講教學的方便、教學的方式。『演』不但是講解,還得作給他看,也是表演;不但是有言教,還有身教,作出榜樣給大家看,『辯』是言教。『授法眼』,『授』是傳授,『法』是方法,『眼』是比喻,使他明白這個方法,懂得這些道理。『杜惡趣』,『杜』是防止、防範;『惡趣』是惡道,怎樣不墮惡道?必須要不造惡業,不造惡業自然不墮惡道。

『開善門』,『善門』淺而言之,人天善法;這是有一類的人,他不想出三界,你要是跟他講出三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但是你跟他講來生再做人,作一個大富大貴的人,他很高興。遇到這樣的人,你就教給他這樣的方法,這是『善門』,人天的『善門』。

如果能夠志向廣大的人,他知道三界都苦,三界沒有意思,天上雖然福報大、壽命長,總有一天還是要死,總不是究竟,最好能夠超越三界,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給他,教他這個『大善門』。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個辦法了,這是我學佛四十多年當中的體驗,實在找不到第二個方法了。念佛法門確實殊勝,能把這法門介紹給大家,這是『至善之門』,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七、【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極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是就是對人和對自己沒有兩樣,這實實在在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於一切眾生視若自己,只要他肯接受,我們就全心全力去幫助他。

八、【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句為我們說明了佛為什麼要到這世界來,這點我們要曉得,佛為什麼出現在印度?為什麼不出生在中國?為什麼不出現在歐洲?美洲更不必說了,美洲沒人,佛來了無眾生可度。歐洲的丈化比我們還晚,我們中國文化雖然久,中國人最高的只有一個生天的意念,沒有出三界的念頭。

至於講來生作人,或者生天,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這些方法夠了,佛用不著來啊。再看看印度,那佛就不能不來,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印度宗教最發達,我們在佛經看到『六師外道』,大約九十六種,這些裡面確實有禪定的工夫,像婆羅門教,婆羅門、瑜伽、數論,他們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這個我們中國人作不到。我們中國人、說老老實實話,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的意念都沒有;印度人能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禪天、四空天當作涅槃的境界,這是很大的誤會。

所以在那時間看看全世界,確實,印度那邊眾生根性、機緣成熟,佛是『矜哀三界』,出現在這個地方,幫助他們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槃。所以佛並沒有偏心,那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印度那邊是要用佛身說法,中國這邊是要用菩薩身來說法。這是示現的不相同,他的目的是相同的,目的在『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拯』是拯救,是拯濟。『群萌』是一切眾生。『真實之利』,這裡面也有差別,滿足眾生的願望就是『真實』。這個人想生天,佛教給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這是他得到『真實之利』;絕對的真實,究竟圓滿的真實是成佛,等覺菩薩比如來還差一等,不是究竟圓滿,唯有究竟圓滿,那就是最真實的利益。

佛跟大家講《無量壽經》,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方法告訴大家,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諸位細細的看看三經里所說的極樂世界,四土、九品,依正莊嚴,一生圓滿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是釋迦佛在這一會裡面跟我們講的是絕對的真實。

佛在此經講過三次『真實』,這裡我們看到『真實之利』,一部經上講三次『真實』,很少見。下面是幾首偈,值得我們記誦,『記』是記住,『誦』是背誦,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好處。

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這是我們應當要嚮往的,不要去想世間的名聞利養,不要想這些,這些東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決定得不到;得不到的東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這太苦了,這實在講也太愚痴了。一切得不到的東西不想,《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想這些幹什麼?要想,就想這個,和佛一樣『清淨聲』,想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你能夠想這個好,常常想這個,不知不覺和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那有不成佛的道理?

十、【宣揚戒定精進門。】

這就是戒、定、慧三學。

十、【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嗔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三昧力』,『三昧力』就是第二條講的『定慧力』,這些願望真想得,是從『三昧力』里成就的。『通達甚深微妙法』,『甚深微妙法』是指什麼?告訴諸位,就是指淨土法門。《華嚴》、《法華》是『微妙法』,《華嚴》、《法華》和《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無量壽經》就是『甚深微妙法』。

相信《華嚴》、《法華》不難,相信《無量壽經》難,最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跟人家介紹,人家不相信,我們也會笑一笑,為什麼?不相信是正常的。這一介紹他就相信,那個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講過,那不是凡人,決定是再來人,凡人你跟他講,他一定搖頭不相信,所以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惟有智慧才能夠把身心的污染洗刷乾淨,內心裡清淨;惟有內心清淨,一塵不染,智慧才會現前;所以它那個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相輔相成,所以產生無量的法喜。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信心生,又能增長一分功夫;增長一分功夫,又增長一分智慧。這是定、慧相輔相成,永無止盡。

套用到事相上,他就超過一切『惡趣門』,『無邊惡趣門』也是比較當中所說的。在我們六道里,餓鬼道和地獄道相比,餓鬼道是善,地獄是惡;畜生和餓鬼相比,畜生是善,餓鬼是惡;『惡趣門』哪!菩薩和佛比,佛是善,菩薩是惡,諸位明白這個就得了。所以『無邊惡趣門』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你圓滿成佛,這就對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他這裡有個究竟,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未破,還不算究竟,所以等覺菩薩和佛比,等覺菩薩是惡趣,不能算是善道。『無明貪嗔皆永無』,這是指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惑盡』就是三種惑統統斷盡了,一切過失再也沒有了,這是『三昧力』。明白這個事實,才知道『三昧』是我們現前修學的中心,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在《彌陀經》裡面稱為『一心不亂』,在《無量壽經》裡稱為『一向專念』,都是此意。雖然裡頭境界有淺深不同,那是說法的方便。其實『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總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裡面有功夫淺深差別不同而已,這是事實。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貪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作法,我們現在身體還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每天還得應付許許多多的人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們,『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經常要這樣作。『布施』是舍,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惱的來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於疾病,乃至於生死輪迴,都是因為你妄想、執著不肯放下,自己招來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所以『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心安,遠離一切恐怖。『忍』是忍辱,《般若經》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也是一種堅強的耐性。世法要成就都要相當的耐性,何況是出世法,一定要能夠忍耐。『精進』,『進』就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專精,這個很重要。我們見到許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發奮,但是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他學很多,學得很雜,所以他是亂進,故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門精進。

這一門進步非常快速,我們舉個很簡單的比喻,一個人只學一部經,他學上一年,很有成就。一個人同時學十部經,他一年的成就決定比不上那個學一門的,一個道理。所以學經不難,諸位要是明白這道理,我專學《阿彌陀經》,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經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的化身哪,你和阿彌陀佛沒兩樣。

你十年學十部經,學二十部經,都是平平常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你十年學一部《地藏經》,那你成了地藏菩薩了。你學《普門品》,那你就變成觀音菩薩了,就這麼一個道理,問題在你肯不肯專,專攻、專精。現在一般人喜歡要博、要多,那就沒有辦法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一個失敗的思想,不能成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一定要知道的。

我跟大家講我沾一點師承的邊緣,還不是完全聽老師的話,當中還打折扣,要完全聽,我今天還得了,不得了啦,所以現在想想後悔,沒有完全專精。我在李老師會下,跟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你看那個佛學院,一個學期都不只學五部經,我十年才學五部經,因為老師規定一部經沒有學好,決定不能學第二部。學到怎麼樣子,還要老師同意,是他的標準而不是我的標準,他認為可以了,可以再學一部了;他認為不可以,這一部繼續努力去作去。所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經驗,的確我們現在佩服,年輕人無知,意氣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經驗,所以就吃虧了,這『精進』非常重要。『定慧』前面說過了,合起來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叫『六波羅蜜』。

這六大綱領就是佛教給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會感情用事,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會作錯事情了,不會犯過失了。這六條是日常生活行持的準則。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現代的話來說,沒有接觸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我們要想方法找機會讓他接觸到,讓他認識到佛法。『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是佛的人了,而且是發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們就幫助他,用念佛法門來幫助他,他這一生決定得到成就。

末後這二句非常重要,『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世間人求佛的多啊,供養佛菩薩福報很大,修供養,求福、求長壽、求發財,求這個,佛告訴我們『不如堅勇』,堅定你的志願、信心,勇猛精進,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不如求這個。

講到供養,實在說,不但是佛菩薩你今天供養不到,佛菩薩不在,阿羅漢、須陀洹,你也沒有這個福份,你也見不到;我們今天能供的是什麼?佛菩薩的形像,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沒有福報呢?要看你怎麼供養,你不會供養的,天天這樣供,沒有福報,會供養的就有福報。

怎麼叫『會』呢?你要懂得佛法里真正供養的意義,《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這邊念《地藏經》的人多,《地藏經科注》註解里講得很詳細,供養是表法的,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報;我們供了花,時時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願、持名。』,這是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果,所以供到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見阿彌陀佛。

所以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如果你認為這個供養使佛菩薩好看,我多供一點,佛菩薩就歡喜我,喜歡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就完全搞顛倒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最簡單的供養是一杯水,水供養在那裡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平等;是自己看的,不是給佛菩薩看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沒有一點灰塵,沒有一點污染,平等沒有一點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學。

供養的燈,燈是表光明,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所以這燈就用油燈,油燒乾了,照耀別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叫大慈悲。現在多用電燈,這現象就很難看得到了,所以從前用油燈、蠟燭很容易看到『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用電燈不太容易見到這個現象。所以佛門裡種種陳設,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這個意義忘掉了,都搞迷信了,變成諂媚佛菩薩,巴結佛菩薩,這成什麼話?這錯了嘛,世間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結的,何況佛菩薩,這叫侮辱佛菩薩。佛菩薩要是有知的話,早就把你趕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設施,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這次講座,今天是第二次,在上一次曾經和諸位報告過,我們這次在這邊是嘗試將大經選擇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的經文、教誨,特別摘出來,以很短的時間介紹給諸位同修。我們知道佛經是世間最好的教訓,它的典籍之多是世人共知的,但是往往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空間、不同時間、不同的生活文化背景之下,使我們當前所需要的,就與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的人會有一些不相同。

一部大經幾乎有一半是我們用不到的,甚至於有一些經典,百分之九十在我們生活上都用不上的,這樣的經典如果在此地講,一定浪費大家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得不到實際上的受用。所以也為了這個原因,我們選擇經典的好句子,完全適合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學了就立刻用得上。嘗試從《無量壽經》裡摘出了幾十句,我們現在看第十二句。

十二、【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經上給我們講的是道理,『道』是很難得到的,既然很難得的都可以得到,那何況其餘容易得到的,豈不是更容易了嗎?但是要怎樣有求必定有得,求一定會得到?這裡面要懂得理論,要懂得方法。理這個地方也有,方法也有,理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但是我們講真心,一般人還是不容易體會,每個人都說:『我的心是真心,不是假心。』,其實全都錯了,這個真假不是佛所說的標準。

『真心』也就是大乘佛法里講的『菩提心』,才是真心,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這就是『真心』。那怎樣才叫『誠』?我現在這個心難道不誠嗎?曾國藩先生在他著述筆記里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得很好,『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標準和佛所說的標準相同,換句話說,什麼是誠心?心裡有一個念頭,你的心就不誠。佛法里講『真心』,假如你心裡頭還有一個妄念,你這心就不真,就不是『真心』。

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有一物就不是真心了;用這真心去求,求什麼就得什麼。你要問,為什麼他有求就能得到呢?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諸佛菩薩神通廣大,我們看到大乘經典里,菩薩手裡能出無量珍寶,他為什麼能變出來?我們為什麼變不出來?說實在話,他是真心,他會變,我們妄心怎麼變也變不出來,就這麼一個道理。『真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經上佛說得好,講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大經大論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為我們說得非常透徹,說得非常詳盡。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經典里讀到的,那裡的生活環境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麼東西,東西就擺在面前了。我們今天怎麼想也想不出來,什麼原因?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心,沒有別的。我們今天的心,裡面妄想太多了,煩惱太多了,憂慮太多了,牽掛太多了,這那來的真心?所以這『至心』重要,在此特別要記住這個。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只是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心就現前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二字是理,『真心』是理。

方法是『精進不止』,『進』是求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無論是佛法、世法一定會有成就。所以『會當克果。何願不得。』,天下那有不能滿的願望?什麼願望都能夠得償,只要我們懂得道理、方法去做,擺在我們眼前,無論是學業,無論是事業,學佛的人還有一個道業,用這個理論、方法都能成功,都能夠圓滿。所以世間、出世間一切法,諸位特別要記住,就是真心,以真誠之心,世出世間沒有難事,難就是我們心裏面有邪念、有邪思、不真誠,這個障礙必竟還是自己造成的,確實『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第十三段里為我們說了一樁事實,這個事實是極樂世界的形成,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憑什麼建立的?我們節錄這一段,這一段非常重要。

十三、【法藏聞佛所說。】

這個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法藏』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在初學時候出家的法名,他的老師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把他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請求老師教導他,老師對於學生,如果學生有善願、有大願,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

所以他想要知道的,佛都告訴他了,不但告訴他了,而且還把十方諸佛世界以佛的神力現在他面前,讓他看得清清楚楚。世間自在王如來有此能力,我們再想想,釋迦牟尼佛在《觀無量壽經》裡也曾經作了一個這麼表演,《觀經》發起的因緣是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變故,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國家發生了政變,他的兒子要殺他的父親,要害母親,纂奪王位,於是乎意冷心灰,遭這樣大難,求釋迦牟尼佛,問佛還有無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太可怕了,她不願住了,那裡有好地方,讓她到那個世界去往生。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主動給她介紹,而是把十方諸佛的世界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讓她自己選擇。就和世界自在王如來對法藏比丘用的是同樣的手法。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選擇的,然後佛教給她用什麼方法可以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一部《觀無量壽佛經》。

法藏聽了他老師的教導,而且老師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他都看見了。

十三、【皆悉睹見。】

他統統都看見了。

十三、【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所以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天天在那裡打妄想想出來的,也不是自己憑空有個理想來建立的,他不是的;他是確確實實見到了許許多多諸佛剎土,根據經上講的『二十一俱胝』,那就是所有一切諸佛世界統統見到了。這『二十一』不是數字,是圓滿的意思,圓滿就是一個都不缺,這才叫圓滿,所以這『二十一』是表法,佛門裡有許多數目字都是代表圓滿的。《彌陀經》裡講的『七』,『七』是圓滿的意思,就是四方上下當中,這就圓滿了,所以『七』是表這個意思,不是數目字。

《華嚴經》上用『十』代表圓滿,那是用數字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十個十就是一百。在密宗里『十六』代表圓滿;『二十一』也是密宗里表圓滿的數字。所以它代表圓滿,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數字。

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情形差別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許許多多的缺陷,所以他說『於彼』,『彼』就是指十方諸佛的世界。『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間,講『天人』就說了六道,就是一切諸佛剎土裡的六道這些眾生,有善有惡。這是講人事環境,人有善有惡。

『國土粗妙』是講環境,『妙』就是環境非常美好;『粗』就是環境很惡劣,不怎麼好。這是十方世界都差不多。他的極樂世界是怎麼建的呢?是『取人之長,舍人之短。』,那個世界好的,我才取,我要;不好的,我不要。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一切諸佛世界,好的它都有,壞的它統統沒有,它是這樣建造出來的。

這要是以我們現代人觀念來說,非常合理,他是到處去參觀,到處去考察;取人之長,舍人之短;所以他聽了、看了之後,便『選擇所欲。結得大願。』,這個『大願』便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並不是憑空發出來的,是在參觀考察當中,他的心得,從他感想心得裡面發出來的,所以四十八願也不是一次發的,也許這時候發了一願,再過幾天發了兩願,是這樣長年累月修學心得當中產生的,四十八願是這樣來的,在一一世界選擇而得來的。

十四、【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前面我們講『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法藏比丘確實作出來了,『便一其心』就是『至心』;『選擇所欲』就是『求道』。下面『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四句就是『精進不止』。『行』,一定先有『願』,有願就是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我要向這個目標、這個方向去努力,然後精進的『求索』,『求索』就是修持。

譬如四十八願中第一願里,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六道里都有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所以他第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將來他建立的國土沒有三惡道,這是願,結得的大願,參觀他方世界結這麼一個願。那要怎樣才真正作到我這個世界沒有惡道?

諸位要曉得,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果報,果必有因,假如我們把這因消滅了,那果就沒有了。如果因要是存在,果一定是有的,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果報;這不是佛菩薩設立的,也不是閻羅王製造的,換句話說,與任何外人都不相干,六道輪迴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

阿羅漢超出了三界了,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就是變現六道輪迴的原因,他有此因,必有此果。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往生的人,決定不造惡業,那個地方就不會有惡報,這是他如此要求所有去往生的人。

這法門最殊勝、最特別的叫『帶業往生』,我們無量劫來造作的惡業並沒有消除掉,在理上講,你的惡因存在,你的果報不會消失,那就是說輪迴的現象決定存在的,你在輪迴之中,你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輪迴。淨宗這法門叫『帶業往生』,叫『橫超三界』,這很特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所說一切經里都沒有的,所以這法門叫『特別法門』,叫『橫超』,從人間就走了,不必經過天上,不必經過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就在人道就離開了。

雖然說帶業,帶著煩惱,但是裡面還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古大德告訴我們,只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是什麼?以前所造的,

沒有遇到這法門之前我造的,這個可以帶;不是說我學了這法門之後,可以帶業往生,我就天天造業,沒關係,反正到時候還照樣去,那就錯了,那你把帶業的意思解錯了,這是只帶舊業不帶新業。

實在講,新業我們天天在造,那天不造業?想不造業不行啊,它偏偏要造;於是這個說法我們聽了,雖然覺得有道理,但是覺得自己沒指望。古人又說,多聽聽,多參考參考,這個事情就會搞清楚了。

古人又說,雖然不能夠滅除業障,但是要伏住業障,就是講我們要伏煩惱;斷煩惱難,把煩惱伏住,我們逐漸逐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了。所以用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煩惱是什麼?就是念頭,就是妄想、雜念。

這念頭一起來,古德也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來不怕,如果你不起念頭,那你已經成佛了,成菩薩了,凡夫那有不起念頭的道理,一定會起念頭。要覺悟的快,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就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壓下去了,這就叫『功夫』。愈快愈好,阿彌陀佛要不快起來,那妄念一個接一個,它就痲煩了,就造業了。第一個念頭起來還沒有造業,我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下去了。

所以佛號念久了,專心念,一心聽念,念久了佛號就有力量了,這叫『功夫』。為什麼?確確實實能把妄念伏住,控制住,有此本事就能往生。所以雖然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伏煩惱容易,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可以作得到。如果講斷,那確實不是一般人可以作到的。

雖然伏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就恍然大悟。西方世界沒有惡源,所以你到那個地方,煩惱習氣沒有斷,就環境也把你伏住了,沒有源嘛。那個地方的人都是『諸上善人』,沒有壞人,沒有害人的人,也沒有欺騙人的人,都是好人;不但是好人,是最好的人,上善之人。

西方世界的環境,六塵都說法,所以那有不開悟的道理?故我們帶著煩惱去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不多久,煩惱真斷了,他們的『精勤求索』,一個是求理論,一個是求方法,然後才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

『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謹慎;這樣你所修學的才不致於喪失。下面說他修學的時間,這時間不是一個短時間,是五劫這麼長的時間。這『劫』在此地我們也不必細說了,是一個很長的時間。

佛經里說劫,有很多種的說法,其中我們最常聽到的是『增減劫』。佛告訴我們,我們娑婆世界的人,這人的壽命是講平均的壽命,平均壽命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那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過一百年就十一歲,再過一百年就十二歲。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是平均年齡最高的。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

這個經是大乘經,大乘經上講的劫數,一般都是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時間這麼長,這樣長的時間才能將一切諸佛剎土的長處、美好的地方,自己統統吸收了;不如人意之處,統統都捨棄了,完全取它最美好的。

十四、【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所以它是集一切佛國里美好之大成,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這麼建來的。因此到他那個地方去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呢,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移民的條件很單純,只要心清淨,『心淨則土淨』,教我們用信、願、行這個方法修清淨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就達到初步清淨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能生凡聖同居土。

十五、【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前面曾經和諸位報告過,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說了三個真實的智慧。『住真實慧。勇猛精進。』怎麼個講法呢?你能夠在一切法中認識佛法,這是真實智慧。這世間所有的法太多了,你能認識佛法,不容易啊。在一切佛法當中,你能認識大乘;在大乘法門當中,你能夠認識淨土;在淨土法中,你能選擇信、願、持名,求願往生,把心真正安住上面,這叫『住真實慧』。

然後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教我們用功的方法,這方法簡單的講就是對於這法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勇猛精進』。我們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不要中斷,知道只有這個是真實的,其它的都是虛妄的。

我們世俗人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因為現在我們還沒死,所以妄想還很多,什麼時候死,誰知道呢?沒有人曉得。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跟死了沒有兩樣。所以曉得世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都是一場空,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的。惟有念佛往生,生到西方,壽命同佛;阿彌陀佛無量壽,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壽,所以修行時劫的長短,那就無所謂了,為什麼?因為你有足夠的壽命。

無量壽來看五劫,算什麼嗎?這時間不算長,所以說壽命長這才是真實的,沒有壽命,所有一切都落空了。所以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

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佛家講修行,首先要把『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搞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當然我們的行為不正,這才要加以修正,如果行為正就不修了。邪正的標準是什麼?此地簡單給我們提出綱要,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我們心裡常常起『貪嗔痴欲諸想』,這就不正了,這就需要加以修正了。真心裏面沒有這些東西,六祖能大師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那有貪嗔痴慢?這些東西是妄心,有了這些東西,我們雖然有真心,真心不能清淨,必須要把這些東西除掉,你心就清淨了。

外面是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境界來誘惑你,外面有誘惑,裡面就起貪嗔痴。佛在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墮落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我們經不起外面的誘惑,裡面起煩惱。《華嚴經》上說得好,『妄想。執著。』這是我們煩惱之所以生起,因為有妄想,因為有執著,執著就變成貪嗔,妄想是愚痴,這是病根。

我們要『積植德行』,『植』是培養、培植、累積、積功累德,要從『不起貪嗔痴欲諸想』作起,『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外,不被外境所誘惑,內裡面不起妄念,『貪嗔痴欲』就是妄念,那就叫『功德』。你能這麼作,這是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心地清淨。

清淨心能生智慧,那就是你所得,所以你得的是定、慧,這裡面就有大受用。定、慧是自己的真心作用,他在宇宙之間,自己能作得了主宰。定、慧失掉了,自己作不了主宰了;那作主的是什麼呢?作主的是煩惱、是誘惑。這煩惱、誘惑作主,人就可憐了。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曉得修行修什麼,無非是去貪嗔痴而已,內斷貪嗔痴,外斷一切誘惑。

底下一段,那就說得更明白了,舉出許多例子。第十六是原則,第十七是許多例子了。

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我們要想積功累德,『德』是道德,就是此地講的『植眾德本』,『本』是根本。第一個要能吃苦,所以世尊常告訴我們,『以苦為師』。實在講,你初學時感到苦,你真正心得清淨時,那是樂;別人看是苦,你自己非常之樂。到那個境界當中,看到世間人每天在花花世界裡,你會看到那是真苦,苦、樂的標準不一樣啊。

我們看苦行僧,他真苦,一天吃一餐,你看吃的東西很粗糙,我們覺得苦;穿的衣服很單薄,其實他那一件衣服,他夏天穿在身上涼,冬天保暖;不像我們,我們這個身體三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了。我聽人家告訴我,我沒有見過,人家跟我講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他身上有香氣,有一股清香。我們一年不洗澡還得了嗎?我們看他苦,他看我們可憐,標準不一樣,所以這個要知道。

『計』是什麼?不要計較,不要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少欲知足』,『少欲』是什麼?我們的欲望很小,很容易滿足我們的生活,這樣子,你才真正得到幸福快樂,那就是『於人無爭。於事無求。』,心安理得。對於世間物質生活不追求,能過得去就好了,聰明人是少欲知足,一昧追求物質精神享受的人,那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苦啊,身心都苦,知足的人常樂。

衣食住行愈簡單愈好,住房子,實在講,愈小愈好,收拾容易。我在美國看到許多同修住的房子非常豪華,庭院好大,請我到裡面坐坐,我感嘆不已,為什麼?不是人住房子,是房子住人;一天到晚就侍候這房子,整理這房子,所有的時間都浪費在上面,人是房子的奴隸,你說可憐不可憐?還要負擔貸款,精神的壓力好重,這是何苦來?愚痴啊!說他貪圖享受,我沒有發現他享受什麼,我只發現他天天在作奴隸,什麼事都不管了才叫享受。

在美國,大家都曉得請人作是不可能的,樣樣事情自己作,這那叫享受?房子在享受,他在作奴隸。所以我在沒學佛之前就很懂得一個享受的觀念,那就是『愈小愈自在』,我的房間十分鐘就收拾乾淨了,你說這多自在。衣食住行都要簡單,飲食簡單,長壽之道。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現在人奇奇怪怪的病多得不得了,那來的?飲食當中來的。

飲食簡單,天天吃一樣的菜,吃得沒味道,那是心裡在作祟。牛、羊天天吃草,一輩子吃草,沒有換第二樣東西,又肥又壯,這是事實。我們到大陸上去旅行,大陸農村里吃的是粗茶淡飯,沒有這些肉食,偏偏那裡的人健康長壽,這給我們作了一個證明,愈是單純的飲食,愈是健康長壽之道。所以我們觀察大陸農村的同胞們,第一個他心清淨,他沒有什麼妄想;第二個他生活規律,飲食簡單,這是他們健康、長壽的原因。我們吃東西,餐餐都要挑口味,一身的毛病,所以『少欲知足』是健康、長壽之道,也是養生之道。

『專求白法』,經典是從印度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習慣講『善惡』,印度人講『黑白』,黑就是惡,白就是善,所以『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一心向善,一意向善。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惡,佛在經上為我們講了一個最簡單的標準,佛告訴我們,凡是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那就是善。

我們初學佛的人聽了這幾句話,很不服氣,為什麼為自己就是惡?假如你對於佛法道理稍稍明白一點點就知道。佛告訴我們三界六道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我執而來的,換句話說,念念都有自己,念念為自己,這是變現出六道輪迴。所以阿羅漢他超越六道輪迴,他憑什麼?阿羅漢沒有『我執』了,所以『我執』破了,輪迴就沒了;『法執』破了就明心見性。

兩種執著,法執就是所知障,我執就是煩惱障;有『我』就有煩惱,有法執就有無明。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迴,故佛教給我們,如果念念都想自己,你這個我執天天在加重,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小乘人修行,困難;我執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堅固的習氣,怎麼會破得掉?你晚上作夢也沒把自己忘掉,可見得真難。

大乘方法巧妙,教我們起心動念去想一切眾生,利益大眾,逐漸把自己淡忘掉了,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為眾生,不要想到自己。

眾生有福,那我這身也福,因為我也是眾生之一,不是眾生之外;眾生有難,我也免不了。所以起心動念去想眾生叫『惠利群生』,不要想自己,這樣就對了。而且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志願無倦』,不疲不倦,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會作得很自在了。

我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的?替眾生服務的;我的身體健康、長壽,眾生有福;我若短命死亡了,眾生沒福。身體與自己不相干,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是利用它來作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這怎麼不自在?一樁好事作圓滿了,自己沒有功;作失敗了,自己沒有過。沒有功過,利益是屬於大眾的,所以『志願』就『無倦』了。

『忍力成就』,這裡面當然還得有真實的智慧,前面講『住真實慧』,由於有真實的慧,他才知道利益眾生是樁善事,也有機緣,也有程式,也有先後次第,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菩薩六度,『忍辱度』是成敗的關鍵,你看《金剛經》六度說得很詳細,但是說得最多的是『布施』和『忍辱』。換句話說,佛在般若會上特彆強調這二條。

十七、【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待人?要以慈悲心,要以容忍心,對人要慈悲,要能夠容忍。

十七、【和顏愛語】

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十七、【勸諭策進】

時時刻刻以善巧方便勸勉大眾,幫助他求進步。那些事情?以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十七、【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這裡所說的三寶是指住持三寶,和我們所講三歸依的三寶不一樣,三歸依所說的重點是自性三寶,覺、正、淨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此地所說的三寶,用現代的話的說就是教學的機構,我們對它要恭敬,沒有這個機構,佛陀教育就不能推行了,所以此地的三寶是指道場。

當然這道場要有真正的內容,有真實的內容,具足佛、法、僧三寶,三寶當中以法寶為主。佛不在世了,我們要依法來修行,佛所說的經典很多,經後人集結,我們中國人稱為《大藏經》,這《藏經》,古人也有個比喻,比喻作寶山,我們入了寶山,要是一無所得的回來,那就非常可惜了。

入了寶山,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如果這比喻難懂,我們再用一個比喻,古人到山上去採藥,這比喻好懂。我們三藏經典好比大山一樣,這山上什麼藥都有,你到山上采什麼藥?一定采能治好我這病的藥,那就對了。所采的藥治不了自己的病,那你就錯了。我們到寶山不是替別人採藥,是替自己採藥,那就對了。

因此,這麼大的經典,我們要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在佛法裡面的修學,究竟要修學那個法門?那就細細想一想,我今天要的是什麼?這法門確實能幫助我解決問題,能夠增進我生活的幸福,確實能幫助現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就是我們當前所需要的。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講經說法,即使同一部經,講法不一樣,我們看看這些註解就曉得了。唐人的註解和宋人的註解不一樣;宋人的註解和明、清的註解不一樣。為什麼說法不一樣?是這個時代的人需要不一樣,他那個說法一定能契合那一個時代人大眾的根基,讓大家都能得到利益。所以我們看古今的註解,就能夠了解到註解等於是用藥,也就能知道某一個時代,那些人的心理之狀況,他所要求的是什麼。

所以經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遇到真正善知識才有這個本事,我們經上常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你要碰到那個善知識才行,遇不到善知識,我們自己看經論,一籌莫展。好在是經典多,這一部看不懂看那部,能夠在經典裡面體會幾句,我們一生就受用無窮。我們這次在經典里選擇這些句子,就是這個意思,選擇我們現前最需要的,我這個選擇是現前大眾所需要的,不一定是淨土宗的。如果專為修淨土的人來選擇,我不選這些,應當選什麼?選四十八願啊!所以這不是為淨土選擇的,是為廣大大眾,現前所需要的,是以此標準來選的。

所以三寶是教學機構,三寶里的僧寶與佛陀教育的承傳有著最大的關係。僧,實在說就是職業的傳教師,對於佛教育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勤懇的去弘化、去宣揚。

『奉事師長』是我們古時候所說的『尊師重道』,佛法與我們儒家同樣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儒教育是以此發揚光大的,佛陀教育也是從這裡發揚光大的。所以孝親非常重要,從孝親這才能夠尊師;我們對老師真正能夠尊敬,老師的道,我們真正才得的到。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這個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為什麼?你不相信嘛,你不願意學;你對老師尊敬,老師的話你聽得進去,你會認真依教奉行,功德利益你當然就得到了,所以『尊師』是為了『重道』。

十七、【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不僅是對三寶、對老師,對一切大眾,我們都要用真誠的心,要培養這個習慣。別人欺騙我,無所謂,不必去計較,不要去認真,我們絕定不可以欺騙人。為什麼?我們希望再過幾年就到極樂去了,極樂世界沒有一人是騙人的,我們還要欺騙人,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去不了啦。我們被人騙沒關係,極樂世界照去,不可以騙人,所以我們的目標和世間人不一樣。欺騙人的人,他們是搞六道輪迴,我們是想和六道輪迴告別,所以六道輪迴裡面這些習氣應當要斷除。

十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莊嚴』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世間人講真、善、美,實在說,有名無實,西方世界那是實實在在的真、善、美、慧。我們遵從佛的教誨,以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的心行那就『莊嚴』了。

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作我們自己的本願,念《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不是念阿彌陀佛的願,是依照阿彌陀佛發這個願,我也發這個願;我發這個願和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這叫『學佛』,這是真實、真正的。

『軌範具足』,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模範』,『具足』是沒有欠缺,無論在那一方面都可以作大眾的榜樣,不但作修行人的榜樣,也作一般社會大眾的榜樣,所以此句話裡面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的身份、什麼樣的地位,從事某一種的行業,我們在同行里都要作大家的榜樣。你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菩薩,這些菩薩所示現的大多數都是在家身份,五十三人只有五人是出家身份,其他都是在家身份。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所表現的都是社會的榜樣,都是大眾的典型。

所以不僅是言教,也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這叫『菩薩』,這叫『大慈大悲』。久了能夠轉移風俗,勸化大眾,所以他這個勸化不僅是用口,所作所為,起心動念,剛才說了,世間人都為自己,菩薩都為眾生。在家菩薩從事這個行業,這行業也是為社會、為眾生,那就是菩薩。

我開了一間公司,公司裡頭用了幾十個員工,我必須要體認到,我養活這麼多人家,我一定要把公司辦好,這才是菩薩。若認為他們都是替我賺錢的,賺來養活他自己一家的,這是凡夫,凡夫和菩薩差別就在此地,菩薩心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以你就愈做愈愉快,沒有煩惱了。員工愈做他心愈服,為什麼?這一個公司就是他自己的家庭,他怎麼不盡心、不努力?那裡還有什麼勞資糾紛,勞資糾紛都是產生在自私自利。所以這一句包含的意思就非常之廣。

十七、【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二句是屬於境界,『法』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必當真?『三昧』是梵語,中文是『正受』之意,換句話說,享受啊,享受什麼?清淨寂悅,這清淨寂悅的享受是佛與大菩薩的享受,我們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我們同修當中也有生意作得很大的,公司開很大的,遇到我,『法師,我苦得不得了,員工不聽話...生意不好作...天天在操心。』,有什麼好操心的?他不懂得『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沒有遵守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了,依教奉行,你會過得非常快樂,非常自在,那有苦?

企業家也有不少學佛的,但是他學佛沒有學得透徹,對於佛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沒有覺悟;真正覺悟了,那就不一樣了。我們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序文里所寫到的,滿清在初期時,宮廷里讀《無量壽經》,所以清朝那時興盛,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過去是沒有過的,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將近一百五十年,最盛的時期,宮廷里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念《無量壽經》。

這個高明,大家都聽佛的教訓,依照佛的教誨去作。如果我們知道這殊勝的利益,你一個公司行號,早晨員工上班,可以用個十五分鐘、二十分鐘讀經,老闆和員工都聽佛的話,都是佛弟子,都遵照佛陀教訓來行事,那有不興旺的道理?

今天世界上有句很時髦的話,『建立共識』,我們的共識依據什麼建立?依據佛法,依據佛陀的教誨,這就對了。大家都能夠依照佛所說的去作,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觀法如化』這是智慧,這才知道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處理自然就非常容易了,不會錯誤;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這才把事情做錯了。都能了解,怎麼會做錯事呢?所以心是清淨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是世間人不知道的。什麼最樂?心地清淨最樂,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你看那多樂啊,世間人不懂,這叫『真樂』。

十七、【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佛教我們一個原則,必需要遵守的,『守口如瓶』;看到別人過失不批評,不要去說,為什麼?我們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有一段事情,說有一個出家人住在一個小廟裡,就他一個人住在小廟,這個法師平常的行持,沒有人瞧得起,不但小廟裡沒法器,大概他也不作早晚課,連香花的供養都或有或無,他自己也種些菜維持生活。

附近人看到了,除了他沒頭髮及無妻子之外,跟在家人沒有兩樣,沒人瞧得起他,也沒有看到他念經,也沒有人看到他念佛,就這樣在這破廟裡住了二、三十年。有一天他把鄰居統統召集起來,他說他要往生了,居然坐在那兒走的,跟大家說完之後就走了。人家內在的工夫,往往我們會看錯了,他心真清淨,外面邋邋遢遢的,連早晚功課都不作,不像樣子,但他真修行,臨終一著,示現給人看出來了。所以我們往往由外在看一個人,不見得是真的,故言語一定要謹慎。

十七、【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身』是動作,『律』是戒律,『儀』是威儀,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禮節。佛法『律儀』包括一般禮節、法律,就是守法;還包括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像這些都要注意,都要遵守的。

十七、【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三業當中最難的是意業,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所以他把口業擺在第一,通常我們講身、語、意,他把口業擺第一,就是人最容易造作的是口業。意業要清淨無染,學佛不僅僅是出家,在家也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雖然講的三樁事情,『清淨』、『平等』、『覺』,一而三,三而一,心清淨了一定平等,他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既然清淨了一定覺,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覺,覺心一定是清淨的,一定是平等的。所以這三個,一個得到了,三個一定都具足。

我們學佛,特別是淨宗所說的,偏重的是清淨心,我們只修清淨心,平等、正覺自然在其中。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逆境,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這個無染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起貪、嗔、痴、慢,外不執著這一切善惡境界,我們的心自然就得清淨了。諸位要知道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你處理一切事絕不會有錯誤,無論什麼事情,你會處理的恰到其分,作得非常圓滿。一切的錯誤都是從欲望上生的,都是從利害上產生出來的。

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永遠不能斷的,時時刻刻都應當要遵守這六個原則。『布施』對自己來說是放下,是捨棄,幫助別人。大乘經上將『布施』歸納為三大類,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三種果報都是我們所希求的,我們希望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這心裡求,不知道去作,去修因,那都叫『打妄想』,那是求不到的。

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你就修財布施;希望自己聰明智慧,你就修法布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里第一個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令別人及另外眾生起煩惱都不可以。所以佛家,特別在中國,這『素食』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不惱害眾生,更積極的就是放生。

放生,在美國這個環境裡和中國不一樣,美國一般人對小動物都非常愛護的,和我們中國不一樣,中國人什麼眾生都吃,都要殺害,所以殺業造的很重,這當然都是有果報的,這我們應當要知道。

這些事情真正知道的人不多,我學佛之後才曉得這樁事情,這三種果報我也想得到,所以老師就教我修因,認真的去修。我是一個很沒有福報的人,這個我自己知道,而且是短命之人,過去許多為我算命、看相的都這樣說法,我也同意,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但活到現在還沒死,好像現在這福報一年比一年大,那裡來的呢?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來的。

福報不能自己享,自己享,沒幾天就享完了;福報來了給大家去享,這福報就永遠享不盡啊!這是真實的,有福大家享,自己不必去享受,這個是真正的福報。聰明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事理、過去、未來,看得比以前更清楚、更明白;我們作利益眾生的事情,作得更恰當、更美滿。沒求壽命,自己就延長了,這真正得自在。所以菩薩行裡面,布施列在第一。

第二是『持戒』,不但佛為我們制定的戒法要遵守,剛才說過了,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也統統要遵守,這些都是屬於戒律的範圍。所以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忍辱』這是講有耐性,無論作什麼事情要忍耐,忍耐才能夠圓滿,才能夠成就。『精進』是菩薩道唯一善根,特別注意是『精』,『進』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那你會在短時期有很殊勝的成就。

於現在,我們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同時學的東西太多、太雜,雖然天天在進步,他是雜進,他是亂進。所以費的時間很多,用的精神也很多,所得到的非常有限,這毛病在此地,不知道『精進』真正的利益。實在講,現在好的善知識也很難遇到,我這一生有一點小成就,是得力於好老師,我的老師是絕對禁止我雜進、亂進。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教導我們,聰明能力好的頂多也只能學兩樣東西,絕定不同時教三樣;看你程度不夠,只可以學一樣。一門學會,要他認為你可以,才可以再學一門,否則的話決定不許可。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一般的佛學院裡,一學期都不只五部,我十年才學五部,那五部經呢?我告訴你們大家,我第一部學的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本子我印得很多,你們大家都看到,很少,一點點,不多。第二部學的是《阿彌陀經》,第三部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選了一部大經,《楞嚴經》,十年我就學這麼一點東西。

李老師的標準是這東西學會了,什麼叫『會』呢?你能夠在講台上跟大眾講得很透徹,這算你這部學會了,你才可以學第二部。如果不是在講台上表演一番,他在最後一排坐著聽,為什麼?我們沒有麥克風,要他能聽得見聲音才行,他聽不見,不算。這就像是考試,我們的考試是這個考試法的。所以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就怕雜,就怕亂,所以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個基礎奠定下去了,其它的大經大論,我們拿到手上沒有困難,自然就能解決了。

我在台灣講經,恐怕至少有五、六十種之多,都沒學過的,包括《華嚴》、《法華》,都沒有學過的;那《地藏經》講了好多遍,禪宗的典籍也好多,都是沒有學過的,這就是佛法里所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是你有沒有真正學通。所以真正好老師,他的標準是在此地,你學兩樣東西,你分心了,你的心不專,你就學不好。所以世間事情,沒有什麼難,也沒有什麼巧妙的,就是『專精』就成功了。

你們是在家居士,我在台中學佛的時候是居士身份哪,那時候沒有出家;如果我出家了,到李老師那裡,恐怕什麼都學不到,為什麼?李老師對出家人很恭敬,這一恭敬,那就完了,所以幸好那時沒有出家。沒有出家,他把我當小孩看,李老師大我三十八歲,所以可以打,可以罵的,他是真打人,真罵人,教學非常嚴格,你不願意接受,那你就出去。你跟他學,他真打人;但是在他打人、罵人的時候,教室外面派人看著,不準人接近,為什麼?怕難為情嘛,同學在一塊,看到沒有關係,不能讓外人看到。

外人看到時,哎呀,他今天被老師打了,被老師罵了,這多難為情,我們又不是小孩,都是二、三十歲的人了,裡面年齡最大的林看治,六十歲,最小的都二十多歲。所以這麼大的年齡了,他老人家還是打,還是罵,所以要關門教學,不能讓人看到,道理在此地。這是『精進』,所以你們要想成就,要記住,『精進』。

『禪定』,『定』是心有主宰,不會輕易的被外面境界動搖,你如果學一樣東西,專心在這一樣東西,人家說那個不好,我並不動心,你心才有主宰。『智慧』,簡單講就是理性、理智、而不用感情,處事、待人、接物,要有理性、理智,一動感情就失敗了。這是教給我們六個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菩薩以這個六條綱領『教化安立眾生』。

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這幾句實實在在可以作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佛首先教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覺悟之心』,這一點關係最大。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實在說就是迷惑顛倒,『菩提心』恰恰和這相反,我們不迷惑、不顛倒。怎樣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顛倒?

我們從形相上去觀察那就很清楚了,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也就是對於自己、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認識得清楚,認識正確,這個認識就是覺悟,我們認識沒有錯誤。可是這個標準在那裡呢?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我們的標準,佛告訴我們這世間的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世間法的真實相,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

那有無真常、不苦、不空?佛告訴我們有,確確實實有,常、樂、我、淨,那真有,但是常、樂、我、淨不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常、樂、我、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有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我們一定會捨棄苦、空、無常的世間,我們要去取得常、樂、我、淨的境界,一定要能夠取得,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換句話說,佛門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覺悟了,不迷了。所以事實真相搞清楚了,那我們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擺脫輪迴,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佛又告訴我們,佛陀在世時,所謂的正法時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學一切的法門,多數人都能成就,根識利。到像法時期,距離佛陀時代遠了,人根性差了一等,傳下來的佛法,慢慢也變質了,怎麼變質呢?參雜著許多眾生的知見在裡面。

佛的經沒有變質,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傳的時間愈久,愈傳愈訛。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距離佛滅度三千多年了,按中國人的記載,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了,嚴重到確確實實教我們無所適從,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而得證果,就愈來愈困難了。

因此佛在《大集經》裡為我們留了一句話,這實實在在說呢,世尊對於今天社會狀況,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瞭如指掌。我們真正有心求出離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佛沒有辜負我們,所以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這句話實實在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的人,我們依照此法門,決定成功。此法門一直到末法的終了,正如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將來佛法在此世間滅盡,我們曉得末法是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九千年後佛法滅盡了,《阿彌陀經》還在這世間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阿彌陀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尚留世間。

由此可知,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連那時期的人,依這句名號都能得度,何況我們現在?我們再回想古時候,道綽大師,這是唐朝時候的人,一生講淨土三經二百餘遍,這法師一生其它的經統統不講,只講淨土三經,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由此可知,他心之專,專修專弘,那叫『圓滿的菩提心』。

所以我們真想了生死,第一個要真正知道人生苦啊,來生還要再作人嗎?這一輩子苦還沒受夠嗎?來生必定比這一生更苦。來生不想作人,這願望能達到嗎?可以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有決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一定得生,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覺悟的心有了,下面還有覺悟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過一個覺者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覺而不迷,這才行啊。下面就是佛所教給我們,菩薩住在世間,他們的起心動念、造作行持。

第一要『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第一個就是持戒,這在前面為諸位報告過了,廣義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禮,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我們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才不致於死在戒律條文之中,為什麼?條文是依照當年印度那一個社會背景、生活方式所寫的,和三千年後我們現代人、現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說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條文上。

條文裡面只有幾個重戒是永遠不變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永遠不變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其它在生活習慣里,許許多多的威儀,現代都用不上了。以穿衣來說,我們中國人穿的衣服,和印度人一塊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飲食,印度那時出家人吃飯是托缽,現在是接受供養,不在外面托缽了,所以這些生活方式,戒律里都用不著了。現在讀這些戒律是紀念的意思。

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就是大乘戒。因此善惡的標準我們要知道,經論里將善惡的標準講得很詳細,它也有層次的不同,有淺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們一般人講的『五乘佛法』,這就是把佛法分為五個層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乘佛法、緣覺乘佛法、菩薩乘佛法。

五乘里人和天都沒有出三界,沒有超越輪迴,這個諸位要曉得的,到聲聞、緣覺這才真正超越六道輪迴。可是圓滿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礎上,人都作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學佛從那裡學起?從作人學起。世尊在《觀無量壽經》教給我們,未學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里第一條就是人天福報,共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作人的基礎,底下第二十條就是十善,我們以此為生活原則,一定要遵守它。

禁戒里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諸佛菩薩都遵守的。從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們奉行國家政府頒布的法律,絕對要遵守;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都是在戒律范圉之內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慾,『堅守不犯』,這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律的精神。

『饒益有情』此句是屬於大乘菩薩戒,『有情』是說眾生,有情的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廣大的人群,要作對人有利益的事情,這利益上加『饒』,就是最豐饒的利益,現代人講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這事我們要盡心盡力去作,也許我們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心。你有真誠的心、恭敬心、精進心、耐心去作,必定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一定能夠教你滿意。

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很重要,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它,念念不忘它,這事情就成功了。如果想這事好難,作不到,算了,那這事情就不能成功了,為什麼?你這念頭中斷了,不能產生力量。真正能發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你念心不斷;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淨土也是這個道理。我念阿彌陀佛,念西方極樂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斷,那時一定就把阿彌陀佛給念來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饒益有情』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作,對於眾生有真實的力量,有廣大的利益,這念頭絕對不教它中斷。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是說將我們的心量拓寬,未學佛之前,我們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很少去想國家、去想社會、去想一切眾生,這心量小啊。學了佛之後,尤其是看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他的境界包括了虛空法界,那是真心圓滿的顯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無論作什麼事情,小小一點善事,都要把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所修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回向就是這個意思,我不獨享,我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福德、才藝、能力都與一切眾生共享,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安樂,這叫『菩薩行』。一個覺悟的人他一定是這樣的行為,假如他不是這樣的行為,念念還是自己、為家庭,甚至為一個小團體,他沒覺悟。為什麼?心量小啊,覺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

以下這段就是十善業道,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人若能一生依照這十條去作,那才叫『善人』,這是善惡最簡單的標準,這十條我們就不必細說它了。

二十、【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二一、【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於我們身心修養、健康長壽、幸福快樂有很大的關係,這四句作到了,上述諸項決定得到。會養生的人,人常說的長壽,長壽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樣才能作到呢?『一心清淨』就作到了,佛經上不是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這念頭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會起很大的作用,什麼作用?所有一切現象的變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經上所說的森羅萬相、一切萬法,皆是唯心所現。

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無為的,所以唯心所現的那個境界也是不生不滅,那是真的。佛在經上稱這境界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這迷了自性就變成凡夫了。這一迷就把不生不滅的真心變成了生滅心,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妄想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從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念頭在生滅,生滅叫『十』,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怎麼變的?唯識所變。

這『唯識所變』就是剛才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想』是『十』,真心不想,真心裡頭沒有想,所以十法界是從心想生。換句話,這『心想』、『十』,它是能變、能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所生,我們要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弄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會變啦,就能夠隨著自己意思去變了,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理論和方法,你就會變了。你不懂這方法,就壞了,隨著你的情緒,隨著外面環境去變,自己作不了主宰,這就有苦了。

因此我們用心,用什麼心呢?要用一心,要用清淨心。心一清淨,心就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了,生理隨著心理在轉變,操縱在心理,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那有不健康的道理?絕定健康。

『一心』在我們淨土宗修行的標準就是『一心不亂』,我們這『一心』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一天到晚把這心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號,『南無』是印度話,中文是『歸依』之意,『南無阿彌陀佛』的中文意思就是『歸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

『依』是依靠,『歸』是回頭,從萬事萬法里回頭,現在一心依靠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真回頭,所有一切污染離開了;真依靠,那就清淨了,所以『一心清淨』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剛才我說了,我們要健康,我們要長壽,我們還要永遠保持年輕,這兩句話就是永遠保持著年輕,重要的就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所說『一心清淨』,你的心就端正了。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外什麼都沒有,這心是真的端正。

言語是『身』的一部份,我們身體的動作,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這都是屬於『身』,身直端正要與威儀相應,威儀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與禮相應。禮,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啊,我們要守禮,我們要懂古禮,古禮不能不懂;也要守現在人的禮,因為我們是現在人。所以古禮的精神我們明白了,現代人的禮節我們遵守,一舉一動都能夠合禮,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誨,這就是『端正

身』。

下面這句是我們身心不端有著很大的障礙,必須把這個障礙去掉,身心就『端』了。那兩大障礙呢?一個是『欲望』,一個是『憂患』。對身體的障礙是『欲』,它在那裡誘惑你啊,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憂』,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要作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憂』去掉,沒有欲望,沒有憂慮。

不但自己沒有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的欲望,在菩薩道里,前面不是說『饒益有情』嗎?我們去幫助別人,連這幫助別人的欲望也沒有了,那才清淨啊。有度眾生的欲望,還是錯了。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佛沒有度一個眾生,為什麼?一切事情隨緣就好,『隨緣』用現代的話就是『順其自然』,有這個機緣,我們盡心盡力去作,作了也不必居功,沒有緣就不作,這樣就好。不要去攀,要隨緣啊,你們同修說要怎樣,要發動搞什麼,那叫『攀緣』。

攀緣,心就不清淨了,對於自己的損失非常大,對於別人也不見得作得很圓滿。古人常講『好事多磨』,古時候磨少,現在磨多,多少百倍千倍都不止啊。你要作好事那有那麼容易,好事不知不覺變質,就變成壞事了,變成造罪業了。這是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的。

所以我們做人,隨緣隨份去作,不要攀緣。我們為社會、為大家是作了一些事,在台灣、在國外,也有些同修來告訴我,我們應該募化一筆基金,大家來凝聚力量,我說不要,為什麼?流弊很多,不可以這樣作法,還是隨緣作得心安理得,作得真快樂。

我學佛這麼多年,沒有忘記老師的教訓,我們力量多就多作,少就少作,沒有就不作,這個好啊。所以絕對不要伸手向人要錢,這個很重要,絕定不能夠化緣,絕定不要生事。天下什麼事最好?無事最好,好事不如無事,所以無事最好,這個要知道,所以要『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慈心』是慈悲心;對自己,心要清淨;對眾生,心要慈悲。『進』是不退,一直往前進。『精』是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勇猛精進。

二一、【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

這些都是障礙精進的,要真正作到『慈心精進』,必須要把這些障礙除掉。第一個是嗔恚心,是大障礙,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切障礙都來了,不要有嗔恚心。這樁事情很不容易作到,為什麼作不到呢?是因為你把世間一切人事看得太認真了,所以才覺得很難。

佛告訴我們,這世間一切事,是怎麼回事呢?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是妄。』,我們要常常記著《金剛經》上這幾句對宇宙人生的寫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是因緣果報。緣裡面有善緣、惡緣,所以當我們遇到惡緣現前時,曉得惡的果報是過去有惡緣,別人對我不高興,有杵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這筆帳消了。假如我們嗔恚心再發起來呢?那好了,這筆帳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痲煩還在後頭,為什麼不讓它消掉?欠財的還錢,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只有真正覺悟的人,這心很平靜,很平淡。善緣來,也沒歡喜心;逆緣來了,也沒有嗔恚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光明。心清淨,對這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嗔恚,不能有嫉妒。這嫉妒,說實話,糊塗啊,貪嗔痴里,這是屬於痴,愚痴啊,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好處,那是他有好因得好報,這有什麼好嫉妒的呢?

我們自己要想得好果報,不難,種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隨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的心愿,不成人之惡,把嫉妒的障礙打掉。

『不得貪餮』,『貪餮』也是眾生的一個大病,狹義來講是挑剔食物、好吃;廣義來講,是指一切物質的享受,均不可以貪圖。『慳惜』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布施,這是錯誤的。前面說過,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對自己可以斷煩惱、消業障,這是對現前來說。對修學來講,能夠破無明、見本性。

所以菩薩修行,說實在話,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里所說的,第十八條里講的也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把六度合起來看,布施里有這三種,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個持戒的人,大家對你不會提防,譬如說你持不偷盜的戒,他的金銀財寶放在這裡,『他這個人不偷盜,我們放心他。』,他沒有恐怖的心,這就是無畏布施。他修忍辱,我們說話不小心得罪他,『沒關係,他不會計較的。』,所以人家心裡很安,不會害怕。所以這二種都屬於無畏布施。

精進、禪定、智慧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你看看六度,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六度統攝萬行,菩薩所修無量無邊法門,不出這六大願;六大願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所以才曉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不肯去作呢?我們要修『一心清淨。端正身心。』,能修布施就能夠得到,問題在你要真肯幹才行。『貪餮慳惜』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不能認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礙,必須要克服。

生活要節儉,而且要能夠保持;將來發達有大財富,生活還一樣節儉,那這個人真正有福報了。我們在歷史記載上看到了一個人,范仲淹,宋朝時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當秀才時在廟裡住,家境清寒,每天煮一鍋粥,大概煮的比較厚,把它切成四塊,每餐吃一塊,過這樣日子。一直到以後當將軍、宰相,他家庭的生活還是保持著最清苦的標準。

他收入很豐富,拿來作什麼用?拿來幫助窮人。我們念古文《憶田記》,上面寫著他為人的狀況。他當宰相時養三百多家,憑一個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是自己過,那日子多愉快啊。養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的清苦。我們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在中國,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人,他的家運,世世不衰,永遠保持著家風。

范仲淹的兒子都很了不起,兒子當中有一個是當到宰相的,一個是御史大夫,以現在的話說,像台灣的制度,一個是行政院長,一個是監察院長,都能保持家風。范仲淹死了之後,連棺材都買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裡的生活標準,他所有一切的收入都作社會慈善事業,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一些年輕、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辦義學,請老師來教導這些學生,替國家培養人才。

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死了以後將住宅捐獻出來作寺院。所以這些都是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去培養的,生活愈清苦、愈簡單,就愈長壽、愈健康。我們看到許多年歲比較大一點的人,都要自己留一點錢,幹什麼?老的時候病苦很多,作醫療費用,這在一般人講很正常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會生病,諸位想想,會不會生病呢?一定會生病,他天天想到會生病嘛,他把錢就用到這上面去了。如果念頭轉一轉,我把醫藥費拿去救濟那些貧苦的病人,統統捐出去了,你會不會生病?不會生病,為什麼不會生病?沒有醫藥費了。生病也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啊,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

學佛要學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剛出家時,有位法師和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為他有醫藥費。他就問我為什麼不生病,我就告訴他:『我沒有醫藥費。』,那時候人家供養我的很少,但是我每個月都會捐一點醫藥費給醫院,我的醫藥費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而留在這裡,就準備自己生病。要懂道理,要知道因果報應,所以我們把醫藥費捐出去多好呢?這多自在,所以不可吝嗇,不可慳惜,真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毀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後悔,你作了善事了,中途後悔這就錯了,你的功德都丟掉了,全功盡棄,『不得中悔』。特別是我們在修行時選擇法門,我選擇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第一智慧,一生決定成就。你選擇這個法門,中途後悔再去學禪,那就壞了,決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應,也不要問效應,都不要問,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下去,決定成就。

『不得狐疑』,這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講疑惑,都以『狐』來作比喻,對於聖賢人的教誨及佛菩薩的經教決定不懷疑,這才能夠真正作到精進。這幾句話都是精進的障礙,有這些東西,精進談不上了。

二一、【要當孝順。】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本句的涵義是無限的深廣,實在講,將『孝順』圓圓滿滿作到是成佛,惟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作得不夠圓滿,這都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是想把孝順作得圓滿,那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

怎麼說呢?你的父母、家親眷屬,不但是此生,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認得了,你都記起來了,他們現在於那一道里,你都看清楚了,你都聽到了,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他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和自己有緣哪,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真孝』。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照顧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是因為你學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自然就接受;所以自己真正要學好,然後一定會影響他,他會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時機因緣。最明顯的例,學佛之後和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這小孩學佛之後特別孝順,對我特別好,要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學佛的,他父母對學佛就有好感。

萬萬不可以在學佛之後,回去看到父母沒有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業障重啊,將來要墮惡道。』;這父母一聽完全起反感了,這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啦,愈學愈不孝順了。你雖然是好心,但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所以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夠誘導他。

二一、【至誠忠信。】

這是對人的原則,對人、對事,我們要真誠、要忠信,對人要忠信,對事要真誠。

二一、【當信佛經語深。】

一定要相信,特別是淨宗的經典,《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這三經是『難信之法』,為什麼?這三經從表面上的文句看不深,好像都能夠懂得,其實裡面的境界、意義非常深廣。

我們看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里,不但一般人不能透徹理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也沒有辦法把三經的內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聽了難以相信,甚至於大菩薩們還懷疑,真正是『難信之法』。雖然難信,它很容易修,難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啊,難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們要相信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難在這個地方。

二一、【當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說的佛法,此句講的是世間法,我們在世間要曉得作善才能得福。但是善惡一定要有智慧能夠辨別,往往世間人沒有智慧,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這叫『顛倒』,這叫『迷惑』。顛倒迷惑的不少,我們自己要謹慎,不要作顛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說善惡一定要有能力辨別的。

二二、【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這和《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個意思,這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真相。這些『相』有,不是沒有,但是這些現象不是真的;所謂不是真的,就是它不是永恆的存在,而是剎那變化,所以佛叫它作『無常』,『無常』就是它不能夠永遠存在。

這一切法,我們可以受用它,不能夠執著它,你執著它就錯了,執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煩惱、惡業、果報都是發生在執著,所以要曉得這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這個『響』是回音,回音是空的,我們在山谷里叫一聲就有回音,這個『響』就是回音,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屬於『無常』的。

一切法不要執著,這一切法里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也是無常的,所以對身體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執著,什麼事都沒有了,身也隨緣。假如我們這個身真的有病了,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去找醫生,也不要吃藥,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我們這世間的緣還沒了,念幾天病就好了,就沒事了。這並不是什麼菩薩保佑,什麼感應道交,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心清淨,清淨心對身體自然調整,它就恢復正常了。

這身是隨心轉,心一清淨了,你這身體各部位像機器一樣,它就恢復正常了,病就沒有了,還是從心想生,這真有道理。所以絕對不貪生,絕對不怕死,為什麼?沒有生死啊,生死也是夢幻泡影,那有生死?你執著有生死,你就會貪生怕死;我對生死不執著,生死對我就沒有了,這叫『了生死』。此時念念求生極樂世界,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緣不是更殊勝嗎?不是更好嗎?所以真正要覺悟。

二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真正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我』不再執著了,『我』不執著了,先前講的老、病、死就沒有了。這些東西那裡來的?都是因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因為『我』才有這些東西,才有這一大堆的問題,『我』都沒有了,這些東西全都落空了,全都沒有了。轉變在一念之間,問題在你會不會轉,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知不知道這些事實,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會轉。

二四、【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這兩句話,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跟諸位同學報告過了,『密』是秘密,其實諸佛那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不可告人之處是秘密,那能是好事呢?所以佛這個『密』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夠了解,是深密而不是秘密,佛門裡頭沒有秘密,但是有深密。

『藏』就是藏,藏起來,因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諸佛的『密藏』是什麼呢?給諸位說,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實在太少,像善導大師講的,許多菩薩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決定念佛了,他為什麼還要修其它的法門?因為他不知道啊,不曉得這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圓滿的方法,是因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誰不願意修這個法門呢?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許多不是淨土宗,其它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到晚年了解了這個法門,認識清楚了,他就全心去念佛了,把其它的統統放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什麼?到晚年他真的搞明白了,他真的懂了;真懂了沒有一個不修這個法門,這是『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決定沒有二念,這是搞清楚了。

二四、【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們,我們可以說這個境界是實報土的菩薩,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還有習氣在啊,這裡講的『無復余習』,習氣都斷了,都沒有了,這是實報土的菩薩,『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換句話說,菩薩的修持,我們可以說一句『功德圓滿』了,所以他能『調伏諸根。身心柔軟。』,你要問他用什麼方法呢?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身心清淨,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很重要,『同倫』就是同一類,志同道合,專修這個法門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

那五十二個人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就是告訴我們,他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改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真不可思議啊,一句『阿彌陀佛』教自己從凡夫圓滿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用什麼方法?還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法。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提出來『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這是我從前沒聽說過的,我看到這一句,非常佩服,他能說的出來,不簡單哪,大勢至菩薩真的是淨宗初祖啊,這個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虛空法界裡,第一個提倡專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這一個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大家知道,菩提樹下二七日中宣講《華嚴經》,佛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經,《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念佛堂領導一百二十三人專修念佛法門,是我們中國的初祖。這都是講的專修專弘,大勢至菩薩那是純到極處,那叫『真精進』。

我們把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們的『疑』才真正能斷掉。斷掉之後,那個現象是什麼呢?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它的統統都不要了,這才叫『疑』真正斷掉。還想念個《金剛經》,還想去拜大悲懺,給諸位說,這都叫『雜修』,這不是『精進』。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說這叫『雜進』;換句話說,你的成就就要打一個問號,也就是說沒有把握了。

你要是精進的話,在一般人來講,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這一生沒有白過,我這個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經上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兩句話真能作到啊。但是諸位要曉得,學大勢至菩薩才行,你才真正在一生當中『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你要是搞雜進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臨命終時,你的機緣如何,這樣就沒有把握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留意的。

二五、【所言誠諦。】

這是讚嘆佛經,佛在經上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誠,『誠』是誠實,絕對不是妄語;『諦』也是實實在在;所以『誠諦』就是真實,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真實。

二五、【深入義味。】

『義』說的是義理,『味』就是常講的法味,不但是經,先是這一句佛號就『義味』無窮,怎樣才能嘗到呢?剛才講,要一心專念,那無窮的『義味』,你才真正嘗到;嘗到之後的現象是欲罷不能,要想叫你不念是不可能的事情,欲罷不能,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樣子啊!

我們現在念佛沒有嘗到法味,念一念就忘掉了,念阿彌陀佛想到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不要緊,這是功夫不得力,繼續努力的去念,要繼續努力,要認真,凡是障礙的東西,統統要捨棄。換句話說,要專心,要一心,要清淨心,要真誠心,要恭敬心,這樣去念,你念個半年,在一般講需要半年,就能嘗到味道,法味嘗到之後,往生西方信心就有了,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堅強,所以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預知時至,是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說老實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乾,肯不肯專念,最怕的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所說的,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壞在『夾雜』上,這『夾雜』,簡單講就是不專心,剛才講了,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還要看別的經,這叫『夾雜』,所以你功夫不得力,這是一定要曉得。

二五、【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雖然說一切法門我們要曉得,他所說一切法門是誘導大眾,換句話說,都不是正說,是方便說,這是有道理的。真正的正說是什麼,正說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正說。所以說《華嚴》拐彎抹角,費那麼多事情,到最後還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經過那一番,他不相信啊!你直接告訴他念佛就行了,不信哪,不能接受,正所謂『難信之法』,就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曉得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種種方法誘導,讓我們入這個境界。所以真的入這個境界了,明白了,對於佛菩薩的恩德才生起感謝的心。不是這樣委曲婉轉,怎樣能夠認識?怎樣能夠死心塌地去學此法門?唯有此法門,一生成就,不用此法門,這一生在佛門種點善根而已,來生還照樣搞輪迴。

底下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參考的。

二六、【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大眾,他們有這種能力,時時刻刻,遍游一切諸佛剎土,這是我們在三經裡面都看到的。他們對於一切諸佛剎土,絕定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喜歡是染污,討厭也是染污;換句話說,遍游一切諸佛剎土,他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雖然沒到西方世界去,還沒這麼大能力,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國旅遊觀光,這個地方你喜歡不喜歡?一喜歡就完了,被污染了,這要記住啊!我們也要學到處去觀光旅遊,我們是去修行的,修什麼呢?修定、修慧。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沒有愛慕,這是『定』。所以觀光旅遊是定慧等學,那個就有意義了,沒有違背佛法,真正在用功。

一般人觀光旅遊,是把時間、精神都浪費掉了,會修行的人,觀光旅遊是在用功,定慧增長。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天看到這些人、事,也要在這裡頭修定、修慧。你在家庭,會念佛的人,會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場。這個人給點氣讓你受,那個人說幾句難聽的話,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在修一心不亂。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你的忍辱波羅蜜從那裡成就?這些人給你甜言蜜語的,你不生愛戀的心;給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沒有嗔恚之心。這些人統統是善知識,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淨宗里所講的『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是在這個地方修成的。

換句話說,聽到些是是非非、閒言閒語,心裡就動了念頭了,你立刻就要懺悔啊!我怎麼又錯了,又被境界所轉了。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都能夠覺,都不迷,你念佛的工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好老師。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說明白了,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這五十三個人。這五十三個人代表社會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善財會參,我們不會參,我們天天和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鬧彆扭、過不去啊,善財和這些人成就無量的智慧。

你看他參訪,看清楚了,聽明白,增長智慧。最後一章是『禮辭』,『禮』是禮拜,『辭』是告辭、告別;他的用意,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禮辭』的意思。

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念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法門;但是參學呢?什麼法門他都參學,參什麼?如如不動啊,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你參禪,我並沒有跟你學啊,你那個禪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彌陀佛』。你那個『密』,我也都懂得,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絕定沒有受干擾啊,這是『定』,這個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亂。我去參訪,我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有定、有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不是說我跟那個學就跟那個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念佛的?我過去講《華嚴經》,講了十六年了,我這個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學來的,『難信之法』,我從前也不相信啊,我對淨土的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善財學什麼?他修那個法門?仔細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看一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怎麼知道的?他的老師是念佛法門,他的老師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上是念佛求生淨土,文殊和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最得意的學生,一定傳授最得意的法門。

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選擇的法門一定是第一殊勝,一定也將此傳給他的學生,所以我們就知道善財必定是和他的老師一樣,念佛求生淨土。然後我們再細細看,看他參學,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第一個善知識,教給他的是念佛法門。

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帥很重要;再看最後一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曉得,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事,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重新來觀察,重新來肯定,這才真正發心念佛。以前雖然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天天勸我念佛,我也不敢違背,但是不甘心、不情願,所以真的叫『難信之法』。我還是真的要把事情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這些經教捨棄掉,專修了。所以那放下也實在是不簡單哪。

我對於大乘經論,從初學就非常喜歡,這個『喜歡』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會污染人,一定要曉得,要真正能做到『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錯誤的,『不希求』也是錯誤的,落在二邊啊。所以佛菩薩行的是中道,『中道』簡單的講就是『隨緣』,隨緣不攀緣,攀緣就不是中道了,一切隨緣。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這『彼我』就是『人我』,《金剛經》上所謂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違怨』就是喜歡、討厭。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的清淨心,有這些念頭,心就不清淨,『心淨則土淨』,這清淨心感應的就是淨土,善心感應的就是三善道,噁心所感的就是三惡道。念佛修行人,善惡二邊都沒有,叫『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善心,善惡二邊都不要才叫『真善』,和『惡』相對的那個『善』不是『真善』,那還是一個污染。善惡二邊都打掉,這個叫『中道』。

二七、【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慈悲』上加一個『大』,這個字不能輕易看過,『大』是什麼意思?『大』是平等心、清淨心,沒有分別、執著,才有一念分別、執著,那個慈悲心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淨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

二七、【舍離一切執著。】

這才能

二七、【成就無量功德。】

『成就無量功德』也不會有『成就無量功德』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又錯了。但是『成就無量功德』是事實,心裏面痕跡都不留,才叫『真實的成就』。

世尊這幾段話,說明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有此能力遍游佛剎,此地的『遍』是『普遍』,也就是說虛空法界的一切剎土,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那就是宇宙太空當中,所有的這些星球,他都有能力到達。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能夠覺察到的空間,依舊是非常、非常有限;我們這個空間之外,還有沒有空間呢?告訴諸位,還有空間,不但有,而且真的是無量無邊。

現代的科學家,用科學儀器偵察,從數理上來推論,知道空間是無量無邊,所以絕不限於現前我們能力所能覺察的這個空間。佛經上告訴我們,有過去,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就能想像到空間(佛法里稱作『法界』)實在是太大、太大了。

這樣廣大的法界,都是菩薩遊歷的範圍,那個地方有緣,就在那個地方示現。前條(第二十七條)講的就是示現,菩薩示現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功德』二字,我們要懂清楚,『功』是講『功夫』,『德』是講『收穫』,和『得到』的『得』同義。

我們能得到些什麼?『功德』的『德』是『得到圓滿』,換句話說是『無所不得』,我們求無量的壽命,壽命可以得到;我們求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能力,一切的無量統統都可以得到。得到是果,功是因,所以修『功』,後面就得果,這是『功德』。

『功』要怎麼修?佛法里教給我們三個原則,戒、定、慧,叫作『三無漏學』,依這三學修學就叫『功』。但是戒和定,諸位一定要知道,持戒若得定,戒即是『功』,為什麼?因為你有『得』,你得到『定』了,有功有得。修定開悟了,定即是『功』,開悟了就是『得』。持戒不能得定,這個持戒不算功德,為什麼?沒有『得』嘛,有『功』無『得』,那這戒算不算是白持了呢?告訴諸位,也沒有白持,這戒就變成『福德』了,持戒變成來生得人天的福報。

諸位要曉得,人天的福報,這個『得』太小了,要是得定,那這個『得』就大了。修定要開悟,修定若不開悟,『得』也小;得的是什麼呢?果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是修定的人去往生的,但是沒有能夠出三界,所以他這個『得』就小。如果開悟了,明心見性,那就超越三界,他這個『得』就大了。所以這『功德』要清楚。

『功德』上加『無量』,『無量的功德』是成佛,佛果才是『無量功德』,『成就』就是你得到了。這是果報,也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學佛就是希望自己將來要成佛。怎樣才能『成就無量功德』呢?前面這一句重要了,這一句就是修因,要『舍離一切執著』。由此可知,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我們的執著放不下,這是病根之所在。

『執著』上加『一切』,換句話說,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出世間法也不能執著,因為這『一切』里包括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執著,能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舍掉了,那你就『成就無量功德』了。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總是以此為目標。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如果有一樁放不下,就是不能舍離,那我們就談不上成就了。此世間,幾個人能放下?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於是乎阿彌陀佛真正興起無盡的大慈悲,在法界當中建立一個特別修學的道場,極樂世界就是特別修行的道場,讓我們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就。

這個很不可思議,十方世界諸佛道場都得要統統放下,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才能成就;唯獨阿彌陀佛這個世界不放下也行,這大家才真正得救了,真正是得度了,佛法里的『得度』在外教里叫『得救』,這真正叫『得救』了,放不下也行。

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即諸大菩薩),他們來協助我們,還是要『舍離一切執著』,才能證得無上菩提。極樂世界修行的環境好,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信心生不起來,願心不懇切,實在是對於這些事理沒有搞透徹,心裏面總還有懷疑,雖然聽說好,但是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也沒搞清楚,原因在此地。

其實三經里真的已為我們介紹得很清楚、很透徹,只是怪我們自己業障習氣很重,經典在我們面前,念了幾百遍、幾千遍,還是不懂。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也注得非常好,可是我們看了、聽了,依舊不能夠透徹,這是自己業障、習氣重的原因。

業障習氣重也不怕,只要有心,有什麼心呢?有真正求脫離生死輪迴的心,知道世間苦,知道輪迴苦,有這個心就好。這個心是真正菩提心的基礎,菩提心就從此處生的;知道世間苦,知道輪迴苦,有出離的心,你就會有。將來經和古大德的注,你一定會明了,一定會透徹。此段說的是修因證果的原理。

二八、【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佛家常講『四大皆空』、『五因五果』,這二句就是『知一切法。悉皆空寂。』,意思完全相同。『四大』是什麼?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物質,物質有四種,叫它做『四大』,它有四大特性,以地、水、火、風來表達。地表物體,我們今天講它是一個固體,這物體很小,實在講我們肉眼看不到,它在佛法里的名字叫『微塵』,現代科學家用儀器看到了,看到原子、電子、粒子。

現代科學家所看到的,是否為佛經里所講的『微塵』呢?不曉得,因為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最小的,不能再分了,假如我們科學將來還進步了,現在所看到的原子、電子還可以把它分解,那就不是佛經上所說的,佛經上講的是最小的物質,不能再分了。

四大的特性,『地』表確實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們在科學儀器里能把它看出來,它確實存在,這叫『地大』,它是個物體。

第二個特性是『火大』,它有溫度。第三個特性是『水大』,它有濕度。現在的科學裡不叫『火』,也不叫『水』,現在叫『電』,帶陽電、陰電,陽電就是我們佛經里講的『火大』,陰電就是『水大』。第四個特性是『風大』,『風』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而且以很大的速度在動,這個確確實實,現代的科學已證明佛經上講的『四大』,就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的森羅萬象,都是這個基本物質組合而成,所以《金剛經》上講『一合相』,『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成了森羅萬象。大的組成星球、星系,小的有我們講的『微塵』,佛經上常講的『汗毛』,都是這個東西組成的,現代我們的科學家也看出來了,統統是這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所以有沒有東西?沒有,只有這麼一個基本的物質。

這個基本的物質從那兒來的?是從心法變現出來的,你看唯識經論里就講得很清楚了,『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唯緣長六粗。』,這個就是『三細相』,『三細相』里的見分和相分,能見相和境界相,這基本的物質就是『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則是見分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悉皆空寂』,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這是事實。

我們眼前這些法擺在面前,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這些法到底是空、是有呢?從理上講是空的,有理有事,事上講是有的,擺在面前,有啊,這個『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是假的,而『空』是真的;這『真』、『假』怎麼個說法呢?

佛經里的定義,所謂『真』是永遠不變的,如果它會變,那就不是真。所以那『空』是永遠不變,故叫『真空』。這個『有』,一切現象都在變化,我們人很顯著的變化就是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可以覺察出來的。其實微細的變化,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剎那剎那都不停啊,所以它是在變化的。

至於植物,經上講有生、住、異,滅;礦物,甚至於星球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能理解,能覺察到的。所以一切的物相,統統是在變化,既然都是在變,那就不是真的,所以這個『有』,佛稱它為『假有』、『幻有』、『妙有』,真空妙有啊。

但是諸位要知道,佛家所講的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把空、有分開來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真空』在那裡?『真空』就在『妙有』之中;『妙有』在那兒?『妙有』就在『真空』里;『真空』是體,『妙有』是相。這樣我們才能夠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看清楚、看明白有什麼好處呢?幫助你舍離一切執著。執著從那裡生的呢?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可以得到,這才執著。搞清楚了,才曉得原來什麼都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一樣都得不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那還有什麼好執著的?自然就肯放下了。

真正放下了,說老實話,那個真的、永遠不滅的,你才會得到,那叫『真正的自己』。『真空』講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為什麼叫它『真空』呢?因為它沒有跡象;它沒有一絲,眼看不見;它沒有音聲,耳朵也聽不見;甚至於我們連思維想像都達不到,我們的六根,對它完全失去了效用。它確確實實存在,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

所以什麼叫『成佛』?你見到性了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見到性之後,就如經上所言,你就不生不滅了。至於你要現相,那就很自在了,喜歡現什麼相,就現什麼相。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怎麼想都枉然,變不出來,到見性之後,自己就能現得出來。盡虛空、遍法界,自己作得了主宰了,自己作了主人了,這叫得『大自在』。所以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一切法。悉皆空寂。』,這是從理、體所言。

『生身煩惱。二餘俱盡。』,『二』指『生身』及『煩惱』這二樁事情。『余』意指習氣,是最難斷的;最難斷的都統統斷乾淨了。『生身』是生死,我們在六道里捨身、受身;現在這個身體於壽終之後,依佛經所言,一般人於四十九天之後又去投胎了,又去找一個身體了,這叫『捨身。受身。』,就是講的生死輪迴。

第二個就是煩惱,生死輪迴是相,是現象,為什麼有此現象?就是因為有煩惱。所以六道輪迴的現象是煩惱造成的,煩惱斷了,輪迴就沒有了;阿羅漢斷見思煩惱,故他超越六道生死輪迴。

以下是比喻,經上比喻甚多,我們只取數句,作為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的參考。

二九、【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雪山』是比喻,佛經里比喻到借鏡,常常用『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所以雪山距他們很近,佛講經常常用此作比喻,心清淨就像雪山一樣,一片白色,無一絲毫雜色。

二九、【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忍辱』是修行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課目,《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不但是佛法,世間法也一樣,不能忍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小事業也要小的忍耐功夫才行;就是上學念書,上到大學也要四年才能畢業,你若無耐心去忍耐四年,你就畢不了業。

學佛也不例外,所以經上常講凡夫修行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真的是天文數字,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若無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讀到《彌陀經》、淨土經典,心裏面非常喜歡啊,喜歡什麼呢?因為西方世界成佛,時間很短。我們從經上仔細去觀察,生到西方世界成佛,我想最長四劫就成就了。

我這個說法大概都說得太多、太多了,但最長不會超過四劫。我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呢?經上告訴我們,第一點是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只有十劫,西方世界聲聞、菩薩一生補處之人數甚多,這句話很重要,這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十劫以來的成就,這很可觀。特別要注意的一樁事情,即經上所言『諸上善人。其數甚多。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上善』指等覺菩薩,乃後補佛,非普通菩薩。

十地以下的稱為『善人』,『上善』指等覺菩薩,等覺菩薩無量無邊,諸位仔細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一種人占的比例最大?等覺菩薩最多,第二位才是菩薩,第三位聲聞,愈來愈少。於是我們就能想到了,這些統統是十劫所成的,如果說第一劫去往生的它成等覺,第二劫以後的,現在還是菩薩;換句話說,等覺少,菩薩多,這是一定的道理。

現在是等覺多,菩薩少;由此可知,第五、六劫去往生的,現在都已證了等覺,如此等覺的人數才算『多』。所以我們從經文仔細去觀察、去推想,我們博地凡夫帶業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最長不要超過四劫就可以成佛,應當差不多是三劫就可以成了。三劫和三大阿僧祇劫不成比例啊,這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之可貴,非去不可,你不去此地,那你的苦頭就吃大。別的世界要去修行成佛,那時間太長、太長了,西方極樂世界快。

當然這快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最殊勝的就是圓證三不退。我們在他方世界修行,進進退退,進的少,退得多,所以這時間花得太長了。我們曉得這事實,今天修淨土要用最大的耐心、真心,真正有願求生淨土,真正有願親近阿彌陀佛。換句話說,要下定一個決心,此生非去不可,非見阿彌陀佛不可,要有這樣的決心,老老實實的一句名號念到底,這樣的人決定得生。

除這一法之外,其它的都不要緊,為什麼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去計較了,一切得過且過,不要去執著,對於一切法平等看待,一心一意只求淨土。我們一生當中,什麼都不求,不求名,不求利,生活愈節儉愈好,這節儉呢,說實在話,少造業啊。過得愈簡單愈好,對於這世界沒有貪戀,求生的心是愈來愈懇切,愈來愈勇猛;所做一切善行,甚至於心裡動的一切善念,統統都回向莊嚴淨土,不求世間的福報,這樣就好。

二九、【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是講心清淨,像水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等,所以供佛,在佛面前供一杯水,這是最簡單的供養,香花等都不供養,也沒有關係。水錶什麼呢?表清淨心,每天看到這杯水了,就想到我的心要像這杯水一樣清淨,像水一樣平,不起波浪,這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佛的心就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我們也要如此學法,把自己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洗刷的乾淨,『塵垢』就是指這些東西。

三十、【其心正直。論法不厭。求法不倦。】

心要正,心要直,『正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真誠,以真誠的心待人接物,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有人說誠心誠意待人會吃虧的;吃虧不怕,為什麼?吃不了多久的虧,我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嘛。這點很重要,假如怕吃虧,別人騙我們,我們也欺騙他,這不真誠的心用久了不好,怕將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為什麼?西方世界人人都真誠,我們用心和他們不一樣,到那時候,阿彌陀佛很慈悲,願意接引我們去,但是那地方同學伴侶那麼多人反對,阿彌陀佛也沒法子。所以要知道真誠的心是要在平素養成,我們用至誠待人接物。

『論法不厭。求法不倦。』,這是講自行化他。『論』是討論,討論是自他二利,不但幫助別人,也能夠利益自己,正所謂『教學相長』。『求法不倦』是沒有懈怠,沒有疲倦,求法要專求,不要多求,為什麼?第一點是我們今天時間有限,也就是講壽命有限,在六道里,我們壽命不長,沒有那麼多時間學很多東西,所以要『專求』。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那兒就無量壽,有了無量的壽命就可以多求了,所以四弘誓願里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應該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習。所以有關四弘誓願,我常說我們在現前所要的是前面二條,要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真正修行,『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在這裡幹這個。

煩惱斷了,心清淨了,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以下二樁事情,『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二條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在此地,我們曉得那二條是辦不成功的。

三一、【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這二句是說明我們處世的態度,要『淳淨』,要『溫和』;淳淨是內,溫和是表現在外面,尤其是『和』,佛法里講的『六和敬』。『寂定』、『明察』都是講心,心要清淨,清淨心就是『寂定』,定心起作用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明察』,也就是智慧現前,明察是屬於智慧。『寂定明察』在佛經上另一個術語『定慧等學』,有定有慧。

我們世間人常常追求幸福、快樂、美滿,這些名詞都很好聽,實際上能否達到呢?我在一生當中活了這麼大的年歲,不但沒有見過,聽都沒有聽說過;可見得這些好聽的名言是『有名無實』。什麼原因?他沒有定、慧,那來的幸福?那來的快樂?真實的幸福、快樂是從定、慧來的,心地清淨充滿了智慧,這個有。

真、善,美確確實實是事實,不是虛假的,所以定慧非常重要,只要能夠放下萬緣,就是把修定的障礙舍掉了。一心持名就是修定,不但修定,諸位要知道,持名是修福,持名是修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明白的開示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諸位想想,多善根就是慧,多福德就是福,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是福慧雙修,很多人不知道啊!

為什麼是福慧雙修呢?你想想,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人有誰的智慧比得過阿彌陀佛?有誰的福報能比得上阿彌陀佛?我們在淨土經論去觀察,阿彌陀佛的智慧、福報不得了啊,連釋迦牟尼佛都讚嘆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就是智慧,『光中極尊』那就是智慧里極尊,『佛中之王』是所有一切諸佛裡面,智慧、福報最大的。

念『阿彌陀佛』的人,真心念、誠心念,真誠就感應道交,說是『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相應呢?這一念相應,把阿彌陀佛的智慧變成我自己的智慧,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變成我白己的福德,這佛號念久了,不知不覺中,阿彌陀佛的福慧,我們都沾上光了,都把它融通變成一體了。所以念佛人,修行的時間短,成就卻不可思議,道理在此地。把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行的功德變成自己的,這方法妙極了。所以『寂定明察。福慧雙修。』,一句佛號當中能完成。

三二、【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此句著重在『無有愛貪』,『愛』是煩惱,你看十二因緣裡面,這是解釋六道輪迴的,這十二條里,只有三條是因,即愛、取、有,這三條任斷其一,輪迴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佛教給我們,對於世間法(世間包括六道,包括天上。),愛貪斷掉了,輪迴的因就沒有了。

『愛』上沒能斷,『取』上斷也行,『取』是什麼?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愛』是惑,『取』是執著,『有』是業;所以你不執著能超越輪迴。這也去不掉時,那就在『有』上斷,這功夫就更深了。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和我們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中國人最熟悉的是濟公活佛,我們看他,『愛貪』好像沒有丟掉,執著

也沒有丟掉,他怎麼能成就?他無『有』,這功夫高啊!太高啦。我們凡夫於後二條做不到,就在『愛貪』上下功夫,那麼我們身心就清淨了。

身心為什麼不清淨?你有『愛』、有『貪』。有愛就有嗔恚,為什麼?『愛』要是有妨礙就生嗔恚了,所以從這『愛』,貪、嗔、痴、慢、亂七八糟的統統都有了,這是根哪,這個要是拔掉了,根就拔掉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

實在講,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要往生,我們必須非常重視它;就是我們現前在這世間,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什麼最幸福?不生病最幸福,有錢有勢力沒有用,要是帶了一身病苦還是活罪;所以最幸福的是不生病,身體健康長壽,那是真正的福報。

三三、【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世出世間法有無成就,可以說就是看他的『志願』是否『安定』。『安』是講心安,『定』是講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就成功了。所以佛法的修學,善導大師講的好,如果是為了學『解』,那任何經典都可以學,可以多學。如果是講到『行』,談到將來要證果,那只有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這才能成就。學多了,那是忌諱,絕定得一門深入,所以我們修行和求解不同。

在此社會及時代,我們今天所處這個時代,亂世啊,真的是天下大亂的時代,生活非常艱苦,世上有許多落後的地區,那我們不必說,像美國如此先進的國家,我們仔細觀察這邊大眾的生活,還是苦啊,真的苦不堪言。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果我們還以一部份的時間用在『解』上,那實在講,相當可惜,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行門上,這一生當中取得決定的成就。

就像古時候祖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這是自己下定決心,一門深入,不求解了,時間精力都用在行門上,這是取得絕定成就的唯一方法。所以選擇正確了,心安理得,心安了,定於一門。

『求道和正』,這一句是講修學的態度,以什麼態度去修行?要『和』,要『正』。此地的『和』,就是通常我們講的『中道』,不緩不急,以此心態。『正』是絕定與佛的教誨相應,那就『正』了。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深信、切願,這是『志願安定』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此一法門,一定要以經典的理論方法做依據,這個修學就沒有錯誤了。

『淨定安樂』是我們現前所得到的受用,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安定,真正得法喜充滿,確確實實就像世間人所講的幸福、快樂、美滿,真的能夠享受得到,確實得到了。所以修淨土殊勝的利益,不僅是在往生之後,在未往生之前已經得到。

以下這段,是佛教誡我們,凡夫在這世間,在什麼地方迷惑了,那些事情做錯了,他並不知道,他要是知道,他就不會做了,知道就不會遭受這些苦難的惡報,所以這都是迷惑。

三四、【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這句話是總說。『世人』指六道,不僅是我們世間人道,六道眾生不僅在做,且爭著在做,做什麼呢?都是不要緊的事情,無關緊要的事情,什麼是要緊的事情?了解六道輪迴是要緊的事情,也就是說,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事情要緊。了解六道輪迴,也是認識宇宙人生真相的一部份,這事情要緊;如何脫離六道輪迴,這事情要緊。沒人去做啊,大家對這要緊的事並不著急,他不爭著去做。諸佛菩薩看在眼裡,看到這些眾生,感嘆的說『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

三四、【於此劇惡極苦之。勤身營務。為心走使。有無同憂。】

『劇惡極苦』是指果報,『劇』是講『大』,大惡啊,這是說什麼呢?說世間人沒有覺察到,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嗔、痴。這十類的惡業,不斷地在那裡增長,所以這是『劇惡』。有了這些惡業,那有不受苦報的道理。

大的環境是六道輪迴苦,小的是我們此生當中,從生到死,生活之苦。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他『勤身營務。為心走使。』,這個『心』是什麼呢?貪、嗔、痴,為貪、嗔、痴,天天在忙個不停:每天勤奮忙碌,為的什麼?為貪、嗔、痴在忙,為名聞利養在忙;為五欲六塵在忙,都搞這些啊。『營』是經營,『務』是造作。

『有無同憂』,『有』是什麼呢?『有』是得到了,得到了怕丟掉,很苦啊!沒有時,想得到,也苦啊!患得患失,天天在幹這個事情,這是我們現在社會的寫實,人間的真相。

三五、【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這是佛對於我們的教訓。人與人相聚都是緣,這一生當中偶爾見一次面,也是緣份,何況能夠到一個家庭變成一家人,緣份就更深了。緣是多生多世結的,不是偶然的。緣很複雜,佛告訴我們,世間眾生,父子夫婦四種緣,當然緣很複雜,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沒有這四類的緣,就不會結成一家人。

這四種緣是什麼呢?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有善緣、歡喜緣,這當然是最好的,所以孝子賢孫是報恩來的。第二種是報怨來的,過去的冤家債主來了,我們常講的敗家子,小孩將來長大了,搞得家破人亡,報怨來的。這都是事實,我們曉得。

第三種是討債的,討債鬼,那就看父母欠他多少,欠的少,討幾年就討完了。討債鬼的小孩,一般都生得非常可愛,為什麼呢?人家才肯還啊,還完了,他就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要念到大學,那花了不少錢供養他。第四種是還債的,還債是兒女欠父母;那也看欠多少,欠得多呢,對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欠得少呢,大概就是教你不捱餓、不捱凍就可以了,恭敬你一點點就行了,沒有孝敬心,對父母不尊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把你照顧到,那叫做『還債』的。有這四種緣,這才變成一家人。

緣若是疏些,就是家庭的親戚朋友,世間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不要把它當真啊,當真你就苦了,就有得受了,而且要造很重的業,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善緣當然好,惡緣來了,總歸是要報的,所謂是『欠命債命,欠錢還錢。』,這是不能不酬償的,既然來了。但是後天的教育能夠補償,教育是真正能教他明白此一道理,縱然過去世有怨,怨能夠化解。

實在講,沒有不能化解的冤讎,所以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化解,把惡緣變成善緣,化世間恩愛之緣為法緣,這是最殊勝的了。佛此段開示就是教我們的家庭如何處得幸福、和睦,人人能夠遵守佛的教訓;縱然有意見,縱然有不平,都有個分寸,不越界限,這就很好,所以說『不越常軌』。

故教給我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親屬』就是講我們的家族,『當相敬愛』,這是做人的道理。古時候,一個人能夠治家,就能夠治國。古時候的家和我們現在的家不一樣,現在是小家庭,古時候的家是大家庭,一般多數是四代同堂,還有五代同堂的,所以一家往往有一、兩百人口。能夠治這個家,就可以治國,那是一點都不假,所以這要有學問、有德行。

你掌管這個家,都是有親屬關係,處事要公平,要能教人人心服口服,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情。儒家講的倫常,五倫五常;講的十義,義是義務,每個人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份,你要盡到你的義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你在家庭對父親,你就是兒子的身份,對上要孝順;對你的兒子,你就是父親的身份,你對他要慈愛。

所以懂得倫理,明白道義,這叫做『教育』,所以現代教育沒有了,教育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知道人與人的關係,知道人與人如何相處,這叫做『教育』。所以教育的功效是維持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強盛、世界的和平。

今天沒有了,今天的教育很可悲,與古時候教育的目標恰恰相反,所以應該要知道『敬愛』,相敬相愛。『無相憎嫉』,『憎』是有怨恨心及嫉妒心是絕對不可以的。『有無相通』是講物質生活上,我有多的,他有少的,我要幫他,主動的去幫助他,不必要等他來求;就是在生活上,大家要互相照顧。

世間人,每一個人一生所修的不相同,因此福報就不一樣,福報大的人要照顧那些福報少的人,大家就能夠相安了。如果有福報的人,像社會上,我們今天所講的企業家,如果他們是為富不仁,只圖自己的享受,不顧別人的疾苦,這個社會一定會有動亂。小則有盜賊,大則社會動亂。如果富有的人能夠照顧貧民,貧民生活能夠過得去,知道富有人對他有恩惠,這個社會就會安定,人人都能夠過太平日子。故『有無相通』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安定,我們的日子才能過的幸福。社會有動亂,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有多大的財富,都過得很痛苦。

『無得貪惜』,不可以貪財,不可以吝惜,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言色常和』,『言』是言語,『色』是面色,是講常常帶著笑容,說話溫和,笑面迎人。佛的教育,對這一點非常重視,所以佛門正式的道場,各位在中國大陸可以看見,道場的建設,它是有一定的格局。

進了道場,第一個建築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代表『言色常和』,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學佛,才能進佛門呢?像彌勒菩薩那樣的人就受歡迎了,就可以入佛門了,它表這個意思。

『莫相違戾』,『違戾』以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意見不同,意見不同必然就有紛爭,這也是很難的一樁事情,現代所謂要建立共識,建立共識這觀念是正確的,如何來建立,誰服誰呢?這個事情就難了。

我們觀察這個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政黨維繫的時間都很短,裡面就分裂了。為什麼分裂呢?大家的意見不相同,沒有辦法建立共識,誰都不肯服誰,這個我們今天看的很清楚。

我們再看看古時候,古時候這些政治人物、政治領袖確實比現代這些政治領袖要高明。他們用什麼方法來領導大眾建立共識呢?古聖先賢,大家都佩服,沒話說。在中國漢朝,以孔孟學說來建立共識,漢武帝開始的。他如此作法,確實使人家心服口服,所以孔孟的學說一直到滿清都很盛。

滿清在中國統治了二百六十八年,除了尊孔之外,他們學佛,滿清的帝王都是正式歸依三寶的佛弟子。在清朝盛世之時,康熙、雍正、乾隆,特別是雍正、乾隆時,宮廷里讀《無量壽經》,這很高明,皇帝沒有說寫多少語錄,你們都要聽我的,大家都聽佛的,聽孔老夫子的。大家都聽孔老夫子的,大家都聽佛的,這沒有話說,簡直是心服口服,以此方法來建立共識,高明啊。

今天大家不講這個,都是依自己的理論、自己的主張,聽你的人少數,不聽你的人多數,所以很容易分裂,這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多去想想。

三六、【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這二句話就是警惕我們要知道防範災害,不但是自然的災害,更重要的是人為的災害,雖然現在沒有,人必須要有遠見,要能看到將來,才知道現在應該怎麼樣做法。所謂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這個道理,何況世間人事變化無常。

在從前無論怎麼變,還能夠判斷個幾成,為什麼?大家都受同樣的教育,有一個道德的標準,無論在什麼時代,總是距離這個標準不會太遠的,所以判斷容易。現在呢?這個標準捨棄了,在中國,孔孟也不要了,古聖先賢的東西都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換句話說,今天這個思想是無所適從,這就非常非常可怕了。

我們從最近一年來所得到的訊息,有一個好的預兆,就是大陸上現在有一些學者想整理中國的一些古籍,希望能夠把中國古籍發揚光大。這個真的是一個好訊息,是給黑暗的世界帶來了一線光明,這是值得我們每位在海外的中國人,應當全心全力來支援他們,希望他們的工作能做得很圓滿,能夠提前完成。

我聽說九月份要在海南大學召開一個《四庫全書》研究會,這是全國性的。還有一個訊息,《四庫》所沒有收錄的那些書,有目錄了,他們希望依目錄把這些書編成《四庫全書》的續編。大陸上有計畫來做此工作,這也是很可喜的一個好事,類似這樣的事情,我們要有遠大的眼光。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想一樁事情、看一樁事情,最低限度都要有全球的眼光,為什麼?我們這一個國家好,別的國家落後,我們還是有苦難。以美國為例子,二次大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世界上許多落後的國家要靠美國救濟,沒有多少年,美國今天被拖垮了,恐怕將來要靠別人救濟了。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實在講是眼光不夠遠大,救濟別人,別人未必感恩,這個我們也看到的,美國救濟許多國家,多少國家接受救濟卻還怨恨美國,為什麼不把教育、科技轉移呢?我自己一個國家富,為什麼不希望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富呢?這是眼光的問題,心量的問題,見識的問題。如果美國真在那時候,把教育、科技能夠普遍向落後地區推廣,美國今天必定是更強大、更富有。佛家講因果,這靠施小惠是不行的,這些都是真正的學問,真實的見解。佛在此地給我們提了一個原則,世出世間一切法都用得上。

三七、【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無可樂者。】

此經是漢朝所譯,譯經時儘量用最淺顯的文字,所以諸位如果細細比較一下,以佛經和《古文觀止》來比較,佛經比《古文觀止》淺顯得很多。換句話說,和當時的白話文一樣,這是譯經者的苦心,希望佛經能夠普遍流通,稍為有一點學術基礎都能夠看得懂。

『若曹』是漢朝時代的話,就是『你們大家』;『當熟思計』,就是應該好好的想想,仔細的想想,『理』想明白了,『事』你就會認真去做了。什麼事情?『遠離眾惡』,凡是於別人有損害的都叫『惡』,這是淺顯的解釋,此事我們決定不能做,這也是對沒有意思出三界這種人所說的。

假如我們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我們真的想往生極樂世界,那這個『惡』解釋就更深一層了,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那些事情對自己有利?以下講『愛欲榮華』,這是世間人所貪求的,這些東西絕定障礙你往生,為什麼?你念念心都在這上,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呢?臨命終時還貪戀這世界,那就去不了,你平常功夫用得再多都沒用處。所以必須在現前,我就把享受統統都捨棄掉,所以要曉得這不是一個好事情。

故對自己有利益的名聞利養要舍,對待別人有害的絕定不能做,『遠離眾惡』,我們真把此理想通了,事上就會有很高的警覺心,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現在我們對於選擇善法也明白了,也有這點智慧了,也能看得出來,辨別善惡,能夠取捨善惡。對自己選擇的善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法,我們只取淨土三經,其它的統統放下了,我心定了,一生依照這三經的教訓修學,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一定要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我們隨緣隨分,盡心盡力,那叫『圓滿功德』。有同修聽說我在大陸上做了些事情,要發心來幫助我,我統統謝絕了。為什麼謝絕呢?剛才講,盡心盡力就圓滿了,不要攀,攀緣那是別有目的,搞名聞利養了。我有一塊錢就做一塊錢,我功德圓滿了,要想動腦筋找別人,大家湊錢來給我做,那我叫『自找痲煩』了。做得多,也不是圓滿功德,何況這裡頭弊端很多,我們要曉得防範,圖個心地清淨,心安理得,好啊,這就快樂了,不要找自己的痲煩。

做這些事情決定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大眾,有利於國家民族,我們目標放在這上面;我們做得少,沒有關係,拋磚引玉啊,將來別人覺悟了,有大能力的人去做,我們不是更自在了嗎?別人做的,就是我做的;我想做的,他做到了,那就是我做的,何必要分彼此呢?這樣就好。

所以說,名聞利養決定不能沾,沾上了都是痲煩,錢財決定不能要,那是害人的東西,絕對不是有利的,一定要舍。所以善惡能夠辨別清楚,就好了。『勤而行之』,努力去做,自利利他。『愛欲榮華』,我們講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常保』,真的是過眼雲煙,縱然現在得到了,我們在這社會上冷眼旁觀,許多人得到了,但沒有幾年,統統丟掉了。

不但眼前我們看得多,自古以來,這個例子就不少;我想同修們,你們念古文《圬者王承福傳》,『圬』是做泥水匠的,常常替人家粉刷房子,好像是韓愈寫的,很有味道。這房子是某大官住的,沒幾年,他家敗了,賣給別人了,別人又請他來整修,他一生看這些興亡都不常長。富貴能保一生就很難、很難,能夠保得三世,那就要相當的德性啊。所以通常我們看到的富貴人家,短短的幾年,十幾年就完了。有些到最後身敗名裂,真的是不能常保,一定要記得要修善,唯有修善積德才能保得住,否則的話,保不住。

世出世間,諸位冷眼觀察都能看得到,出世間是什麼?這些出家人哪,你仔細看他,看他後來的結局,然後想想佛教導我們的確實是非常有道理。這裡面事、理明白了,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自自然然就警惕,自自然然就曉得應該怎樣去做。

三八、【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是佛在經上特別的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每天從大眾傳播工具裡面,曉得各地方社會的狀況,實在是造惡業的多,而修善業的少。既然認識佛法,接受佛的教誨,就應當在此亂世,特別留意到『端心正意』。

此句和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同樣地,佛在許多經論上給我們講『發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發菩提心』,希望端正自己的心。簡單的,如儒家所說,不合理、不如法的,我們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聽,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即『誠意正心』的意思。

『不為眾惡』,凡是不利於眾生的都叫做『惡』,經典里講的『十善』、『十惡』,那是非常具體給我們舉例出來,我們能夠遵守,不為『眾惡』,這就是『大德』。『甚為大德』就是我通常所講的『積功累德』。

三九、【佛教群生。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惡』是因,『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這在經里講的很清楚。『五痛』是花報,『五燒』是果報,所以這裡頭有因,有果。你造的惡因,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這是『痛』,我們生活會很痛苦。『燒』是講將來三途的苦報。可見得造作惡業,不僅現前,現前叫『花報』,將來果報更苦。

佛把此事實為我們講清楚了,這是相當不容易。我們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這就是『降化其意』,《金剛經》上講的『降伏其心』和此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詞句不同。我們惡念一起,要有智慧,要有警覺,馬上把它中止下去,這叫『降伏其心』。

一切惡念,第一個念頭起來了不怕,第一個念頭都不起,那你已經是聖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會起惡念,為什麼呢?無始劫的煩惱習氣,它會起來的,這一起來就覺悟了,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我的念頭就控制住了。這念佛人馬上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那就是『大覺』,不管是什麼念頭,惡念一起來,第一個惡念,第二個就『阿彌陀佛』了,就轉到『阿彌陀佛』了。這就叫『修行』,這就叫『功夫』。

在禪宗里講,這叫『覺照』,所以功夫得力與否,就在這裡看,我們能這樣做,功夫就得力了。能夠『降』,『降』是把它壓住;『化』是轉變過來,把惡念轉成了善念,這惡念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沒有比這念頭更善的了,要會轉。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獲其福德』,我們能夠守持五戒,不但不殺生,而且更進一步,我們能吃長素,素食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現在這個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這病到底從那裡來的呢?這些醫學,乃至於科學家,說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不見得是正確、真切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了,是吃肉,肉食里來的。

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肉,絕定有毒。印光大師有篇開示,他說了一個事實。他在早年看到一篇雜誌報導,是一位西洋婦人,她用自己的奶餵孩子,第一個孩子死了,第二個孩子沒多久也死了。她就懷疑,於是乎將奶拿去化驗,化驗出她餵奶時是在生氣時候,這一生氣,奶里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而不知道,以後化驗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生氣不高興時,奶水都有毒,這些動物在你殺它時,它不生氣,它不恨嗎?所以印光大師調查此事並證明了。有一位婦人來歸依時把這事情說出來,她承認自己有一位孩子也是餵他之後死的;因為她先生脾氣不好,常常打她,這一打,小孩嚇哭,哭了就就趕緊餵奶,這樣子就死了一個。她的女兒也是發脾氣時餵奶,也死了一個。所以印光大師證明此事是真的,所以他說不知多少小孩如此而死,卻不知道真正原因,被嗔恨心所引起毒素的母奶給毒死了。

所以由此推斷,一切生物當它被殺害時,那時的怨恨心要比平常的嗔恨心不曉得要嚴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講,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雖然不致於立刻就得病,但那是長年累積下來,身體內的毒素累積到發作時,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來了。

現在醫學證明,我們身體的細胞每七年因新陳代謝而整個換新,換句話說,我們吃七年的長素,身體內從前的那些毒都沒有了,要有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環境,希望大家對於這一點留意。

不但不殺生,素食絕定是健康長壽,這是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不淫是得相好莊嚴,不妄語是得大眾的尊敬,不飲酒是屬於智慧,保持頭腦常常清醒,這些能得福。

四十、【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更相報償。痛不可言。】

此段就不必細說了,只說大意。這是世間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圓明,對於六道輪迴之狀況,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說六道眾生冤冤相報,正如同經里所說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酬償,『更相報償』啊。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事實,它這個報償不是報的恰好,要是報的恰好就沒事了,這個帳就還清了,它總要多一點。這多一點,怨恨生生世世就永遠扯不清了,而果報也一次比一次慘烈。

諸位讀《安士全書》,此書分四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看《陰騭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說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那果報之慘,實在可怕,值得我們警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對於一切眾生之命,應當要加以憐憫愛護,決定不能夠傷害。

四一、【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法』是法律,『度』就是一般講的制度,在此地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不守法,不守禮,社會就亂了。下面就是說這些亂象。

四一、【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任心自恣』就是『為所欲為』。

四一、【居上不明。】

這是在上位的。

四一、【在位不正。】

這二句都是講社會領導階層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他的思想行為不正,換句話說,以私害公。下面是舉例。

四一、【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

這些事實,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縱然是一個很賢明的領導者,難免都冤枉幾個好人,難免做錯幾樁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個十全十美,一生當中決定沒有過失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歷史找不到啊。

我們讀歷史,冷靜的觀察這個社會,不能不由人產生很大的恐懼,恐懼什麼?假如有一天,我們學佛了,因為在佛法里修福比較容易,福報修大了,而卻沒有往生得了,來生做了總統,做了帝王,做了大官了,也會像過去那些人一樣造罪業,冤枉好人,福報享盡了,這罪報就現前,沒有不墮三途的,真是可怕。

所以你認識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會有堅定的決心,這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絕定解決不了問題,絕定惹痲煩啊。

四一、【尊卑中外。】

這是說這個家庭裡面。

四一、【更相欺誑。嗔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古人常說,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負你。家庭如此,社會、國家也不例外,所謂是『家和萬事興』。『尊』是家庭中的長輩,『卑』是晚輩,『中』是自己家中,『外』是自己的親戚朋友,這都是對一個家族說的。

這一家不和,父子、兄弟、親戚、朋友都互相欺騙,『嗔恚愚痴』,什麼原因呢?都是從貪心上生的。貪財、貪慾,多半是從這地方發生的。『欲自厚己』,自己總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換句話說,家裡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這一家的財富只有這麼多,不能互相退讓,彼此來爭執。

這些事情,在現在的社會,幾乎我們天天都可以發現,兄弟姊妹去打官司,為什麼?為家裡財產反目成仇,這是很大的不幸。所以『結忿成仇』,結果是家破人亡。『不顧前後』,『前』是前因,『後』是後果,後果在惡道啊!不曉得現前造的這個惡因,後來要受惡報。

四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

前面『世間人民。不順法度。』,這是總綱,都是不合理的,不學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痴蒙昧,變成自私自利。學佛了,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這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的,諸佛菩薩,一切眾生的本性是一。這樁事情,諸位如果細讀《楞嚴》,你就能明白了。

明白之後才知道,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和自己有密切的關係,你的看法、想法、做法,自然就不一樣。我愛護自己,我會愛護一切眾生,知道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福報從那裡來的?絕定不是自私自利來的。自私自利那來的福報?福報是幫助人愈多,福就愈大。換句話說,他是隨著你的心量而來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

所以世出世間,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最大呢?佛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啊!他的福怎麼不大?我們要想大福報,一定要學佛,把心量拓開,關心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的眾生。

我們放眼看現前的世界,這世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難的眾生,還有一些生活過得很愜意、很自在的眾生,他有沒難呢?同樣在受難。一個是受身體折磨的苦難,一個是在那裡迷惑顛倒、造作罪業,那也在遭難啊。世間人那個不遭難?除了很少數真正覺悟的人了。覺悟什麼?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不遭難的,除此之外,沒有不遭難。

諸佛菩薩教導我們,富有是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不會積德的人,福報再多,都有盡頭的時候,什麼時候盡?誰也說不定。佛經上常說財為五家共有,你要是認為是你的就錯了。那五家呢?第一是水,大水來了統統淹沒了。第二個是火,火無情,火會燒掉啊。第三個是官家,現在雖沒有,但也不一定。從前你犯罪了,抄家,財產充公了。第四個是盜賊,強盜、小偷,他都有份。第五個是敗家子,防都沒辦法提防的,所以財是五家共有。

財要怎樣才能保全?說實實在在的話,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想保全自己的財富,將來好好受用,不致遭遇到貧困。可是往往老天不從人願,用盡了心機還是保不住,實在講是不聽佛的教誨啊。佛教給我們的那叫『萬全之計』,可是世間人相信的少,不相信的人多。

佛教給我們什麼?把財散掉,散財是你保財最妙的方法。你命里有財富,絕定丟不掉的,你散掉了,過幾天它自己再來了。你不散呢?不散就這麼多,而且丟掉之後就不會再來了,這散財叫『布施』,多做社會慈善利益的好事,這樣去散。這樣的散,你的財都沒有丟掉。

我們中國大陸供財神,現在台灣人供關公,我想不通,關公怎麼會變財神了。大陸上供陶朱公,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在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的大夫。越被吳滅了之後,他幫助勾踐恢復了國家,他知道國王心胸狹小,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有知人之明。

所以國家恢復之後,他就改名換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後作生意,沒幾年發大財,發了財之後,他統統把財布施掉,再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幾年又發了,發了之後又布施,三聚三散,這真正是有智慧,有才幹。所以供他作財神,以他作為我們經商,從事工商發財的模範,這是非常正確。

所以我們雖然得到合理的利潤,我們自己衣食足了,應當照顧那些貧窮的人,應當為社會、為地方造福,這就對了。范蠡是這樣的人,所以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積德。所以財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後沒有了,不會的,愈施愈多。不懂這個道理,不相信佛所說的話,認為我好辛苦賺來的錢,怎能捨得?他不曉得『舍』底下有『得』了,你不『舍』就不『得』。所以『富有慳惜』不肯舍,『不肯施與』。

四二、【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此段是講富貴人現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麼?『心』很『勞』,為什麼呢?錢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麼好,一天到晚傷腦筋。『身』很苦,想盡方法來保也保不住,所以有錢人很苦,沒有我自在。

四二、【如是至竟。無一隨者。】

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口氣不來了,一樣也帶不走,沒有一樣是跟著他走的。

四二、【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財物帶不去,但是業會帶去;善業得福,惡業就招禍,『追命所生』,這會跟著你去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善惡業。

四二、【或在樂處。】

『樂處』是講人天二道。

四二、【或入苦毒。】

『苦毒』是講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往那裡去,是你的善惡業在支配。這裡面不是閻王,也不是上帝,也不是佛菩薩作主,是自己的善惡力量在牽引著你走啊,這是受的果報。

四二、【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這也是不善的心行,這一類在社會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見得到,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善的,他就誹謗,這是出於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這就對了。他不但不能效法,還來誹謗,這錯誤了。

『常懷盜心』,這就是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據為己有,這是『盜心』,屬於盜行,偷盜之行為。用完了,再想辦法來取,取別人的,這是不義。『神明克識』,此地講的神明是天地鬼神,你起噁心,造惡行,可以欺騙眾生,絕對不能欺騙鬼神。

天地鬼神那地方好像是有記錄的,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識,我們中國人講良心,你造的惡事,別人不知道,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賴耶識的種子不會消失,因緣成熟了,他一定要受報,這個果報是『終入惡道』,終究要墮到惡道去了。

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呢?這些事實,實在講,沒有佛,沒有人能為我們講清楚,沒有人能說得明白;佛把這個事實告訴了我們,這就是加持,這就是保佑,使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時能提起警覺,不起惡念,不造惡業,這就是離苦得樂。

四三、【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

這三句說明人世間的真相,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賴,我們想自己,一定會想到別人,這個是真的。何況人生壽命是很短促的,人在這世間,諸位如果很冷靜,仔細去思惟,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大夢啊,這數十年寒暑,確確實實是一無所得,何況生命非常脆弱,這些都要看破。

換句話說呢,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後佛教給我們『放下』,我們就肯放下了,知道佛家講的放下是正確的,是真實的,對自己確實有好處,沒有害處。不肯放下,那個痲煩就大了。

四三、【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這段經文是說明世間禍害的根源,就是這一條,本條裡面告訴我們的就是『淫佚』之害,『身心不正』都是貪愛淫佚。這樁事情,在古今中外的歷史記載著很多,為了女色,大的甚至於國破家亡。在古時候,大家知道殷紂王寵愛妲己,周幽王寵褒姒,國家亡了。你看每一個亡國的皇帝都是寵愛一個妃子,那是他亡國真正的因素。

唐明皇在未遇到楊貴妃之前,政績不得了,你看歷史上所讚嘆的『貞觀、開元』,唐朝政治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貞觀』,唐玄宗的『開元』,開元晚年遇到楊貴妃,幾乎亡國,確實是國破家亡,不能不警惕啊。

修道的人,道業不能成就被毀掉的第一個因素,也是在色,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為害,沒有貪色來得嚴重,這是特別要注意的。修道如果不能放下這個,道業絕對不能成就,三界沒法子出去。世間法裡頭,如果這個不能放下,家庭絕定不美滿,事業絕定失敗。不要看現在事業頂興盛的,你看那做皇帝的,事業不是到頂點了?最後亡國啊。佛在經論裡面,可以說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我們以最高的警覺心來面對這個事實。

四四、【世間人民。不念修善。】

下面講的是十惡業了。

四四、【兩舌。】

是挑撥是非。

四四、【惡口。】

是說話很粗魯,很難聽,『惡口』傷人哪。

四四、【妄言。】

是打妄語。

四四、【綺語。】

是花言巧語,當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騙大眾。『綺語』比較不好懂,沒有前面三種明顯。我們舉個比喻,現在有許多的歌、戲劇,都是屬於『綺語』這一類的,一般人很喜歡,但是它引導你邪思。

所以現代的藝術,說實在的話,美其名『為藝術而藝術』,盡乾的是『綺語』,這造罪業啊。中國古時候的藝術不一樣,它要對社會負責任的,所以諸位看平劇,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或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小說,我們仔細的觀察它,它有一個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報應』,絕定是善人到後來有好報,惡人到後來有惡報。

表揚的是忠孝節義,所以它變成是社會大眾的教育;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教育並不發達,學校非常之少,中國老百姓那麼多,老百姓都那麼善良,他從那裡學來的?聽戲學來的,聽說書學來的,那是教育啊,和現代人不相同。

從事於藝術,它要引導社會向正面走,這是無量功德。現代就不一樣了,諸位仔細看,電影明星,無論中外,都不得好死,這是花報,果報呢?那就更不必說了,三途去了。什麼原因?他所演的東西,在社會上影響多少人,他不能沒有責任,編劇的人有責任,導演有責任,演員有責任。

我在台北講經的時候,距離我講堂不遠是世新(世界新聞大學),世新好像有演藝劇這個科系,他們同學來聽了經之後問我,說將來要去當演員,有沒有背因果?我說佛經講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這聰明。

四四、【憎嫉善人。】

對於好人好事,他嫉妒,他嗔恚。

四四、【敗壞賢明。】

好人好事,他總是從當中去破壞,不能夠成人之美,不能夠隨喜功德,他在那裡造惡業啊。

四四、【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

真是狂妄到了極處。這裡面所說的不僅僅是社會大眾,連佛門裡面都不例外。出家人為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括在其中。佛在《觀經》為我們講三福,我們要修福,佛教給我們三條。

第一條裡面是講人天福報,佛為我們講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福報是這麼修的啊。『孝親尊帥』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親、不敬師,其它都不必說了,縱然做得很像樣,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從什麼地方看到真實的呢?從看他孝順父母否,所以這是四眾弟子都包含在其中。特別是出家人『謂己有道』,那是大妄語,所謂是『未得』卻告訴別人自己已經『得』了,大妄語果報在阿鼻地獄,這是毀壞佛法,欺騙眾生哪。

四五、【橫行威勢。侵易於人。】

這是侵犯別人。

四五、【欲人畏懼。不自慚懼。】

『慚』是慚愧,自己沒有慚愧心,『懼』是不怕因果。

四五、【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這樣的人是作威作福,甚至於在佛門內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業,欺騙在家信徒,爭名奪利,他怎麼果報不現前呢?難道是佛菩薩不靈嗎?這是俗話所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什麼說時候未到呢?他今天雖造作罪,他前生修了大福報,那福報在這撐著他,這福享完了,他造的罪業『惡貫滿盈』,報就現前了。所以他今天惡報還未現前,是賴他的『前世福德營護』,『營』是經營,在保護他,是這麼一回事情。

四五、【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他現在造作惡,他的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那個福是快速地在損失,趨於滅盡,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

四五、【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等他的壽命盡了,他的惡業現前了,所作一切惡業統統受報,絕定不是沒有果報。

四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這幾段都是說明我們社會的現象,特別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佛所講的這些重惡,我們自己有沒有?『徙倚』是心志不定,我們俗話說沒有主張,沒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懶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必然是一事無成。

我們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個條件是要立志,就是我這一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奮鬥的目標,你就會得到的。有人求名,他能夠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夠獲利。為什麼?目標專一,這三心二意不行。

學道也是如此,目標也要專一。佛門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個,不能走二條路。從前善導大師說的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學一些法門,你求明理,各種東西都可以涉獵,可以多聽聽。如果講修行,那只能走一門,路只能走一條,路可以多認識些,走的時候只能走一條,你不能同時走二條路。所以行門絕定是一個,你才能達到目標,這是從原理原則上說。

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人求生淨土,這又是什麼原因?宗派那麼多,為什麼要教人念佛求生淨土呢?諸位要曉得,這裡頭確實有難易不同,譬如說:參禪,它的目標是明心見性,這東西難哪,不容易,要想見性,我們的真心本性為什麼見不到?

佛說這裡有障礙,什麼障礙?見思煩惱是一種,塵沙無明又是一種,根本無明是最後一種,你要把這些煩惱斷盡就明心見性了。這可以試試看,斷見思,斷塵沙,至少破一品無明,這才叫『明心見性』。古時候還有人能做到,現在沒有人可以做到。

不要說破無明、破塵沙了,見思煩惱都沒辦法斷,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我見思煩惱一品都不斷也行,這法門的殊勝在此地,這法門容易,其它法門難。這是佛為什麼要勸勉我們,這一句關係重大,我們如果犯了『徙倚懈怠』這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這要特別注意的。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就是真正沒有福報的人,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那一個人不求財富?財富對人,真的是多多益善啊,沒有人怕多。那一個人不求聰明智慧?那一個不求健康長壽?都求啊!能求得到嗎?佛告訴我們絕定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此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財富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到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財布施,前面講范蠡的故事,愈舍愈多,舍是種因,舍的心非常清淨,捨得自然,沒有一絲毫留戀,所以他來的果報特別的快,特別的豐滿啊。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凡是我們知道的、熟悉的,無論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歡喜樂意的傳授給別人,教給別人,自己絕不吝法,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別人,增長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觀世音菩薩施大無畏智,眾生有恐怖、有困難、有害怕,我們幫助他,使他心地能安穩,離開一切恐怖,凡是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做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過於素食,不食一切眾生肉,不惱害一切眾生,果報就健康長壽。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這樣去學,肯這麼去做,這三種果報,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歡喜『作善』這才對,不肯『作善』,那是真正沒有福報。

『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修養,不能在個人身心修養上下功夫。底下這『業』是事業,對於自己的事業不能專心去經營,這是錯誤的,他沒有現代人講的『敬業的精神』。

『父母教誨』他也不聽;『違戾反逆』就是違背父母教誨。家庭裡面就『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對兒女如此的失望。『負恩違義』,孩子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有報償』,不但不能夠養父母,而且是『放恣游散』,成天在外流浪不回家之類的人。現在這個社會,中國、外國,這種現象愈來愈多,以前有,不多,很少,現在很多,幾乎到處都見到。

『耽酒嗜美』,『美』指美味好吃,好吃懶做之類的人。『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脾氣怪扭、粗魯、跋扈、不講理,不懂得人情事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就是沒有辦法勸導他,善言他聽不進去,好話他不能接受。這在佛法里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沒有善根』,佛也沒有辦法教導他。

所以我們讀了這些經文,看看現前的社會,佛在三千年前把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此社會現象雖然很痛心,雖然很感嘆,但是不能灰心,為什麼?這三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幫助別人,這才是大事,佛家常講的『大事因緣』啊。

四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五道』就是說的六道,六道為何說五道?不算阿修羅就是五道,所以佛經里有說五道,有說五趣,大乘經上常說六道,《楞嚴經》上講的七道,數目字雖然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一個是歸納,一個是展開詳說。說六道,阿修羅就算一道,五道就不算阿修羅。

為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很清楚,阿修羅天上有,人間有,畜生里也有,惡鬼里也有,只有地獄裡沒有阿修羅。所以除了地獄,其它四道里都有阿修羅,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如果講六道,那個阿修羅專指天上的阿修羅,人間以下的不是,天就分成二類,天和阿修羅。七道呢,再加上『仙人』一道,仙道,通常『仙』我們不算他一道,仙有天仙,人間有仙人,畜生里也有仙人,你們常看《聊齋》,狐狸也可以修成仙人。所以仙人也是分散在各道裡面,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楞嚴》講得特別詳細,把他們也算一道,叫『七趣』。諸位看到經上講『六道』或『七道』,統統是一個意思。

『五道』是清清楚楚講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分明』。五道怎麼來的呢?善惡報應的現象,心善、行為善,他就一定生到人天二道,這是善道。心惡、行惡,他就果報在三惡道。同樣在人道,人也有貧富貴賤不等,這是別業不同,統統到人道是共業,這果報是相同的。但是每一個人在過去生中所修的善福不一樣。

福修得大的,這一生就在人間享福;福如果修得少,那就要受很多困苦艱難的折磨,這些因因果果非常複雜,『禍福相承』哪,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這真正要慧眼才能看清楚,才能巧妙的運用。

禍里有福,譬如說,我們今天生活非常困苦,三餐不繼,這是禍;萬緣放下,老實念佛,往往他很快的成就了,這是真的有福。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運用,會用,佛告訴我們,以苦為師啊,苦,實在講,使我們對這世間沒有留戀,往生淨土的心,想見阿彌陀佛的心,更懇切,往往反而得福了。享受人間富貴的人,雖然念佛,很難往生,那就是福里有禍,為什麼?他太富裕了,太享受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好,沒見到,他不想去,縱然念佛,有口無心,不相應。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類似的太多太多了。

這些都『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誰都不能代替你。佛門有句話說『各自上山,各自努力。』,誰都不能代替誰,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的,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要認識的,要認真努力。有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為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

佛在這裡講得清楚,『無誰代者』,這『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代替。《楞嚴經》上就說了個很鮮明的例,阿難尊者,他是佛的堂弟,釋迦牟尼佛共有八個堂兄弟,世尊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阿難多聞第一,不修行,腦子裡老是打妄想,以為別人都得修,別人不修不行,他老大哥是佛,到時候就會把三摩地、奢摩他給他了,他不用修了,有靠山啊。

遭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曉得靠不住,這就說明了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地藏經》上

為我們講修福,超薦修福,那是怎麼一回事情呢?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變成迷信了。

經上講得明明白白,我們家的老人過世了,我們為他念經,他要不過世,我們就不念經了。念經誰得呢?自己得,所謂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怎麼得呢?是因為他走了,給你這個緣份,讓你念經,他就沾這點光啊,其它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部的福,實際上是否真得一遍的福?不見得,他只得個緣而已,教你念經,教你修行,教你成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你這念的人還要誠懇,還要真心,他才有利益。

我們看經上的例子,婆羅門女、光目女,婆羅門女念到一心不亂,怎麼知道她一心不亂呢?她在定中去參觀訪問地獄,無毒鬼王說的很清楚,這種地方只有二種人能來,一個是菩薩,是來參觀的;另一種是受果報的人,除這二種人,是不能到這裡來的。婆羅門女的成就一定是得一心不亂才有這個本領。

光目女是在夢中見的境界,那功夫比她(指婆羅門女)差一等了,叫『功夫成片』,才有這個效果啊。你自己認真讀經,依教奉行,修行證果,鬼道里的人一看,哎呀!某某人是某菩薩的父親,

是某菩薩的母親,鬼對他另眼相看,尊敬他,是這麼回事情,他得的福報就是這個。所以他能離開地獄道、鬼道到忉利天,這是尊敬他、奉承他。

如果只敷衍塞責,念幾部經,有口無心,他什麼都得不到,這個要知道。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論、有方法,確實能將惡道里的家親眷屬脫離惡道,生到人天善道,這個是真的。如果是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看,我不必說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我們還修什麼行?念什麼佛呢?佛菩薩大慈大悲,天天為我們念,超度一下,我們都去了。所以要曉得,佛講真話,沒有欺騙我們啊,『身自當之。無誰代替。』,求生西方淨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不能代替,要是能代替的話,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統統都生西方了,要不生西方,佛還叫什麼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沒法子,佛只能夠把方法、理論教給我們,事情還得我們自己乾,這是正理,不像其它宗教,信了就得救;我們佛門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還要功夫相應才得救,不相應還不得救,這才是真的給你講真話。

四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明白這事實真相之後,佛這段的教誨就很重要了,一定要記住。『若』是假設,『能自於其中』就是於現代這麼複雜、惡劣的環境之中,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我們在此環境當中,重要的是『一心制意』,『一』是念頭,『制』是克制,所有一切惡念都要把它克伏住。

『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禮守法,對於佛的一切教誨,我們記住,遵照教訓去做。『正念』,特別在淨宗法門,就是在心裏面時時刻刻都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沒有了,我們的念頭一定落入在『不正之邪』;邪、正都沒有,落在無明里,無記、無明。無明的果報是愚痴,畜生道啊,總沒有辦法脫離三惡道,所以這句佛號就非常、非常要緊了。

『言行相副』,所說的和所做的要相應,不可以口是心非。『所作至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我真誠對人,別人欺騙我,那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可是自己想一想,我們吃虧上當,能夠上當多久呢?縱然是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已啊,往後到西方世界去做佛去了,那麼眼前吃虧上當值得啦,何必去計較?

眼前不肯吃虧上當,來世還搞輪迴,還要討債還債,生生世世搞不完的,這不是聰明。所以我們只是用真心,用什麼心對佛菩薩,就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求生淨土。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大家都造惡,我不做;大家都不肯做善,我一個人作善。要常常想著,大家都搞輪迴,都往三惡道去,我為什麼要跟他?學佛就是要學覺悟,學佛就是要學聰明,不做糊塗事。我們看別人錯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罷了,緣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們給他做了增上緣,幫助他回頭是岸。

所以知道是善事,知道是好事,我們一定要做,要認真努力地去做,不怕人恥笑,不怕人阻撓。善行善事對社會、對大眾絕對有利益的。

『不為眾惡』,不但惡的事不能做,惡的念頭都不能生。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誰度誰呢?自己度自己,真正所謂『佛不度眾生』,佛只是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明,明了之後,路是要自己走的。

四九、【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二句是總說,下面舉出事例,詳細說明。『小微』指小的迷惑顛倒,如果不在此時覺悟,不在此時回頭,此時回頭容易啊,輾轉變成大惡,那就痲煩了,底下講

四九、【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

這是六道眾生的病根,必須把它捨棄掉。我們曉得,每一個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學佛了,都念佛了,就單單講供養諸佛如來,那個數字都無量無邊,為什麼沒有往生?就是這二字障礙了,沒有放下,所以今天還是這個樣子。

如果這二個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已經是佛,是菩薩了,那裡還是六道眾生呢?就被這二字害了,要真正覺悟啊!無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就壞在這二字。我們這生當中,這二字若還不能徹底把它放棄掉,此生依舊靠不住。

四九、【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

這『自然糾舉』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良心的責備』,也就是說這些惡行自然必定有果報。這幾句都不難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貪財、貪色不肯布施,講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講求享受。這裡面邪正是非善惡,自己不能辨別,就是『無復曲直』的意思,這叫『愚痴』。『厚己爭利』是我們世間人講自私自利,爭名奪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當時快意,但不能夠保持長久,而且富貴享盡之後,這些惡業就現前了。『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忍耐,這是大錯特錯。富貴人對於自己享受能夠節制,能夠節儉,就是忍耐,他的富貴就能夠長保;藉自己生活過得節儉點,能夠布施啊,那是個福報,源遠就長久了。

一面享受,一面又在修福,又在積德,這就對了。不能忍受,那就要一次享盡了,很快就報掉了;不肯修善,換句話說,他的福報就不能再增加。

『威勢無幾』,『無幾』是指時間,不長啊,作威作福的時間很短,『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天道』是講天理;『自然糾舉』是講人情,天理人情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必定有果報。

五十、【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博愛』二字是出自《無量壽經》上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許多的成語都是佛經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於中國人生活層面的影響,都非常的深。

對聖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們成聖,我也能成聖。對善人,我們要敬重,我們要盡心盡力成人之美,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隨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這是真的。所以要培養仁慈博愛的胸襟,這是真正幸福美滿的根源,我們要幸福美滿,根就在『仁慈博愛』。

『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想到天下一切眾生。

五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一節是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行,『修行』這名詞,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解。『行』是說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錯誤,我們趕緊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行為非常之多,但總不出身口意三大類,這段也就是從身口意三方面來說。

等一個就是意業『當自端心』。『心』就是我們的念頭,這思想如果有了錯誤,可以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在佛法裡,無論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給我們『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趕緊把它修正過來。

說『修行』都加上『自』字,可見得這樁事情是別人幫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夠真正收到效果。下一句『當自端身』,底下是『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耳、目都歸納在身業里。口業造惡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時候把它特別提出來。此地我們看到身口意這三業『皆當自端』。

修身的標準,佛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而且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時時要檢點,這標準就是『身心淨潔』。『淨』是說心,『潔』是說身,身體要清潔,心要清淨,這是總綱領、總目標,心一定要清淨。

什麼樣的心才是清淨心?沒有妄念,心就清淨了。諸位要記住,有念皆妄,什麼叫『妄念』?心裡有念頭都叫『妄念』;無念那就是正念,正念無念,心就清淨了。那為什麼不標榜『無念』?怕使我們發生誤會,有念是錯誤,無念也錯了。所以佛法講的『無念』是無念也沒有,無有念,無無念。

因為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要不得,都是錯誤。無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講的正念是『無有念,無無念。』,那個念就叫『正念』,禪宗里叫『無念』,不是有、無相對的那個『無』,有、無相對的『無』也是錯誤的,為什麼?有、無相對的『無念』是什麼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佛法里真正的無念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這個那真是高明,所以它不是無明,這是講修心的標準。

修身的標準要清潔,清潔就是沒有垢穢,沒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乾淨了。我們把身體洗洗乾淨是容易的,但經的意思很深,底下講『與善相應』,若『與惡相應』就是污染了,所以底下為我們說得很清楚。

『勿隨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們的嗜好貪慾不能夠舍離,這身體洗得再乾淨,佛菩薩看了還是不清潔,你這身體還有污染。

『不犯諸惡』,簡單的說就是十惡,身犯殺、盜、淫,口犯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意里貪、嗔、痴,這叫『諸惡』。諸惡不犯就是修十善,所以『與善相應』就是與十善相應,不犯十惡。

『言色當和』,佛法里非常重視『和』,不但佛法重視,世法也非常重視。中國古時候,可以說從漢朝一直到前清,治國的最高綱領,就是用一個『理』。《論語》裡說得好,『理之用,和為貴。』。我們看北京的故宮,主要的建築物里,我們中國俗話講『金鑾殿』,是皇帝上朝會議的處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再後面是『保和殿』。皇宮裡三個大的建築,起的名字都叫『和』。

所以從前帝王治國,就把此字牢牢抓住,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和睦,此家必定興旺。道場和睦絕定是正法住世,國家朝野和睦,國家一定富強,世界的人大家都能和睦相處,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重要啊!

從那裡作起呢?從我們本身作起,言語要柔和,顏色要溫和,『顏色』是表情,我們和人相處,表情要溫和,言語要柔和,這非常重要,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當專』,這句尤其是重要,不專就不能成就,如果我們要想成就,無論是世法或佛法都要專精。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專心一個科系;在社會上要專精某一個行業,你才會成就。佛法里也不例外,如果專攻一部經典,專修一個法門,此人一生當中絕定成就,怕的是他不專。

不專就學得很多、很雜,那成就就有限了,為什麼?我們的精神、時間、力量分散掉了。所以『專一』在一切經論當中,我們常常看到的。菩薩修學,六大綱領的『精進』,『精』就是『專』,專精;『進』是『進步』,他才能成。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古人對於這方面(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風度、儀表。)很重視,現在的人對此不講求了,所以諸位要是冷靜、仔細去觀察現在這個社會,覺得每個人心浮氣躁,這在整個社會不是好現象,不像從前講求的穩重。『安定』是心,心情安定;『徐為』就是講穩重,『徐』也當作慢,不急躁,這是應當要學習的。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這就是剛才所講的,現在這個社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現在雖然學業、事業、道業不成就,從前的人還會後悔,現在的人不知道後悔了,他想想自己沒有過錯,既然沒有過錯,當然他就不後悔了。

佛法里這些教訓,念多了,冷靜想一想,自己真的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那一天不在犯過夫?實在說,這些過失自己不知道而已,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叫『覺悟』了。佛法里常講的『開悟』了,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毛病,知道自己過失的人就叫『開悟』。能把自己的毛病、過失修正過來是『功夫』啊。某人有功夫,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五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這四句也是教導我們修行的大綱領。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世間法、出世間法總在一個『緣』字,這『緣』里有善緣、惡緣,緣從那裡來的?緣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結的。因此諸佛菩薩時時刻刻教導我們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這就是『培植德本』,『德』是福德,這裡面有福。

不但要培植,更要廣植,廣其心量,廣其所為,那你的福報是既深又大。縱然在濁惡之世,大家的共業不好,共業雖然不好,你的別業里還是享福,為什麼?有福報嘛。福不能不修啊,不修福的人是世間最可憐的人,我們經上常講『可憐憫者。』。

福報裡面,最真實、最廣大、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跟大家講的這幾句話,字字真實,任何的福報,沒有比這個更大了。世間很苦啊,底下這段就講『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世間太苦,我們要知道。在這世間,希望享受、享樂是假的,縱然你今天得到一切榮華富貴,那像什麼呢?像那病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讓他興奮一下而已,時間太短暫了,石火電光,轉眼就空了;何況在享福里,免不了造罪業,往往造的罪業要比貧窮清寒的人要廣得多,所以要知道修福。

『勿犯道禁』,『禁』是禁止,不應該做的。『道禁』,狹義來說是佛的教誡,佛教誡我們那些事不能做,那些話不能講,那些念頭不能生,這不能不知道。就在這部經裡面,佛就說了很多,我們要把它記住。廣義的來說,包括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人情忌諱;像這道場,我今天在此吃飯,偶然看到後面桌上,大概有十幾、二十張美國淨宗學會的會員單子,這叫『道禁』,這是大錯誤,怎麼可以到人家的道場來拉信徒呢?那有這種話?大錯特錯啊!不可以的。

道場當中絕定不能拉信徒,絕定不能化緣,絕定不能散傳單,別的道場有什麼活動了,到這裡來貼傳單、發廣告,不可以的。這都是普通常識,那有這種作法的?特別是講經的道場,到這地方來化緣、貼傳單,聽經的同學嚇到,下次不敢來了。你把人家的法緣斷掉了,這罪過多重啊!這不可以不知道的,都列在『道禁』里。

『忍辱精進』,『忍辱』是說凡事要忍耐,要精進,不能忍辱就談不上精進,六度裡面,『忍辱』之後就是『精進』,先要能忍,忍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天然的災害要忍耐,人與人之間,更要講求忍耐。大家在一起,我們對每個問題看法不一樣,想法不一樣,如果每一個人都堅固的執著,這衝突就在所不免,就談不上和睦了。大家都能夠退讓一步,這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天下本無事,退上一步就無事,一定要忍讓、要精進。

『慈心專一』,『慈心』是對眾生,一定要大慈大悲,要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即『拔苦與樂』。今天舉世之人最苦的是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最苦的是迷惑無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還要希求福報,這是最苦啊。

我們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很幸運聞到佛法,聞了佛法之後,我們常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份內應該要做的。怎樣報恩?怎樣拯救三途苦?這三途苦,跟諸位說,不是地獄、惡鬼、畜生;他已經變成畜生了,他已經做了鬼,墮了地獄了,我們有什麼能力救他?沒有能力啊。

這『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還沒有墮下去,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去了,就沒有法子了。說實在話,已經墮落下去了,地藏菩薩要助他都困難,何況是我們。

那些是墮三途苦的人?貪心重的人,貪心就是來生去鬼道,做鬼去了;嗔恚心重的人,嗔恚墮地獄;愚痴重的人,愚痴是黑白不分,邪、正、善、惡,他都搞不清楚,往往都顛倒了,這叫愚痴,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

換句話說,眼前貪、嗔、痴很重的人,那就是三途眾生,我們要『下濟三途苦』,就要幫助他們,盡心盡力去幫他忙,去提醒他,讓他自己覺悟,讓他回頭,這就對了,那叫『下濟三途苦』,所以我們要認真去做,這是大慈悲心。

『專一』是對自己說的,『一』就是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不但自己平常修行是以『一心不亂』為宗旨,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幫助大眾的心也不能亂,還是在『一心不亂』里行大慈悲,報恩度苦,那就對了。

如果我們幫助別人,而這心馬上就亂了,那你就乖乖的在家裡念佛,不要去幫助別人,這不為過,為什麼呢?一幫助別人,你的心就隨境界轉,說老實話,你今天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什麼時候有能力?我接觸大眾,心不為境界所轉了,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要能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沒有這功夫,先修自己的,先求自成就,自行而後再化他,這很重要。

菩薩有的發大心,自己尚未度,先度別人,那是什麼人?也是自己心地專一,不為境界所轉,才可以幫助別人。自己未度是還沒有成佛,但成羅漢,成菩薩,他有餘啊,他成不了佛就是了,是這樣的人。絕不是自己還會隨著境界轉變,而要幫助別人,那自己還要墮三途,這個錯了。所以經典裡面的話,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夠錯解經意。

五三、【唯此世間。善少惡多。】

『此世間』是指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今天這個社會善少啊,造惡的多,這不必多說,我們都清楚、都明白,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五三、【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飲食是我們六道凡夫不能夠缺少的,我們今天飲食是什麼呢?飲食是『苦』和『毒』。在過去要是說這樣的話,我們很不容易理解,但今天的社會,再看經上所說的,幾乎大家都點頭了,確確實實是如此。

印光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吃素食,為什麼?不管什麼樣的肉都有毒,這是真的。通常我們一般人在生氣時,我們身上流出來的汗都有毒。在從前,婦女生氣時,用奶餵孩子,奶有毒,往往這孩子吃了這奶後,沒幾天就死掉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所以嗔恨心是毒啊,嗔恨心一生,身體每一部位都是毒液;你想想這些畜生被人殺時,難道它是很高興、很歡喜被你宰殺?不可能的,它是沒有能力抵抗,但是嗔恚心到了極處啊,那有不含毒的道理?日久天長,你身上的毒素髮作起來就是奇奇怪怪的病,所以『病從口入』一點都不錯,你要是希望自己能夠健康長壽,你為什麼要糟蹋你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素食里,說實在話,也有毒了,人為的,蔬菜里有農藥,所以連吃素都食毒,你看怎麼辦?這是什麼世界了!諸位同修,現在交通便捷,觀光旅遊很發達,你們要是能夠到大陸上去觀光旅遊,吃大陸上的青菜,你會覺得跟我們這裡的青菜不一樣,那裡的青菜味道特別鮮美,原因是什麼?大陸上沒有農藥,菜的樣子不好看,味道真的很美。

所以大陸人雖很苦,但個個都長壽,什麼原因呢?他沒有吃毒;我們這裡奇奇怪怪的病比大陸還多,壽命沒有他們長,什麼原因?天天在『飲苦食毒』,天天在幹這事情,乾壞了,『未嘗寧息』,要知道啊。

五四、【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佛勸勉我們,我們自己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一定要告訴別人,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在過去,印光大師在世時,上海舉辦了一次『護國息災法會』,請印祖去主持。今天不只是一個國家,是全世界了,所以我們不能不發起『護世消災法會』,我們要護地球,要護這個世界啊,我們這次達拉斯的佛七就是這個性質。

印祖說得很明白,要怎樣才能護國呢?怎樣才能息災?念佛、吃素,人人都吃素,人人都念佛,災難自然息,國家自然護。我們把這個推廣到全世界,我們要護世、消災,還是印祖這二句話,念佛、吃素啊,他老人家把『念佛吃素』這四字講得很透徹。

在這『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上,他每天有一段時間的開示,記錄成小冊子流通,是我們不可以不讀的。這就是我們要把自己的利益,『轉相教語』,一家眷屬、朋友,我希望自己好,當然希望一家人都好,希望我們的親朋好友個個都好,這就是有責任把佛法的功德利益傳授給他們。

現在傳授的方法比從前多了,經書、善書很容易得到,所費無幾,何況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不喜歡看書的,可以聽嘛。現代人的福報比古人大;古時候,印刷書不好拿,民初以前大部份都還是木刻版,書的成本很高,數量很少,那有現在這麼方便。

我們明白這些事實,就應該利用現代科技的方便,來儘量的幫助大眾。所以我就想到,我們今天自己的目標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專一啊。我們對社會大眾的目標,不要希望這些人也都和我一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是辦不到的,為什麼辦不到?《無量壽經》上講的非常清楚,那段經文我們有摘錄。我們要曉得,舉世之人期望的是什麼?都希望自己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無論中外,那一個人不求這些呢?

這些到那裡去求呢?剛才講了,除非人人都覺悟,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那這些目標統統都可實現,都可達到,我們以此目標來做濟世的事業。古聖先賢的教訓太多、太多了,散在書本里,這些書本不僅是中國的,西方古今的聖者也不少,這些典籍,我們今天那有時間去讀它呢?那有時間去看?

所以我就想了,如果能夠有一批人發心,把中外這些聖者對於此方面的教訓,就以我們今天這方式,一段一段把它摘錄下來,印成一冊,流通全世界,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讀,都能夠理解,都能夠奉行,『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目的就可以達到,這就是『轉相教語』,我們應該努力來做此工作。

五四、【自相約檢。和順義理。】

這是彼此互相的勉勵,『約』是約束,『檢』是檢點,也就是佛法所講反省、懺悔之意。約束就是持戒,持戒懺悔。我們自己見不到的過失,別人見到了,真的好朋友會告訴你,要提醒你;他見不到的,而我見到了,我要幫助他,提醒他,這就是『自相約檢』。『和順義理』,和順要本於義理,可見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們今天講理智而非感情,這就對了。

『歡樂慈孝』,這是對於父母,作兒女的對父母要孝順,作父母的對兒女要慈愛,一家歡樂,這是基礎,這是根本。因為家庭推展開就是社會,社會的推展就是國家,國家再推展就是整個世界。所以要曉得幸福、歡樂的根本在家庭。

五四、【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如果我們思想、見解、言語、行為犯了過失了,就應當悔過,怎麼樣才叫作『悔過』?我們佛法里講懺悔,是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燒一柱香,磕幾個頭,禱告一下,我今天做錯事情,希望佛菩薩原諒我,是不是這個意思呢?你做再多的事情,佛菩薩才不管你,佛菩薩要是操這個心,那他比我們還苦啊!他操不完的心。

真正的懺悔是底下講的『改過自新』,這是真懺悔,『去惡就善。朝聞夕改。』,這叫真正的悔過,真正的懺悔。可見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對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覺,這是真正的懺悔。

五五、【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的願望都能達成,都能滿願,那你就是『有求必應』。到那裡去求?前二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

你想想看,我們凡夫求成佛而都能成佛,這多難啊,而成佛以下的都是雞毛蒜皮,那會求不到呢?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那當然求不到了;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怎樣才如理如法?『改往修來』是如法,『灑心易行』是如理,那裡求不到呢?過去壞的習慣、壞的習氣,統統改過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修『來』,修將來的,我要認真來修,這是從事上講的。

『灑心易行』,這是從理上說的,『灑』和『洗』同意。我們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思想不清淨,見解不清淨,要好好的把它洗刷乾淨。過去思想、見解、念頭都錯了,從今天起把它換過來,『易』是換過來,換成什麼呢?換成『阿彌陀佛』,用信、願、持名的方法來『灑心易行』;用『斷惡修善』、『轉相教語』的方法來『改往修來』。

你真心這樣去做,真實這樣去做,『自然感降』,這是我佛門『感應道交』的另一句話;不要去求感應,它自然就來了,就能滿你的願。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它自然來。求就錯了,有求的念頭,我們心就不清淨了;不求自得,因為你種的是這個因嘛,它當然得此果報。

我今天種瓜,我希望得瓜,那個希望是多此一舉,它當然結瓜,它怎不會結瓜?它會結成別的嗎?這是一定的道理。時間、因緣到了,自然就成就了,就能夠滿你的願。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對了,這一句也是此意。

五六、【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實行、推行,『佛所行處』就是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實行的處所。大指一國,『邑』是一個都市;『丘聚』是一個村莊、鄉鎮。大至一國,小至一個村莊,真正奉行佛的教誨,『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這樣的效果。

『靡不蒙化』,無不蒙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績了,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變化氣質,惡變成善,染變成淨,邪變成正,這是『化』。

五六、【天下和順。】

這是人事、人和。天時、地利、人和都現前了。

五六、【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這三句是天時,天然的災害沒有了。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所發生的天然災害,比過去多了很多倍。諸位在此地,看到這邊的報紙、電視報導的台灣,台灣的基隆是雨港,三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二個月,大概只有一、二天的晴天,住在基隆,出門沒有不帶傘的,現在居然乾旱,沒有水啊。

看看全世界許多地方,旱災的、水災的、瘟疫的,到處都是,不能不教我們深深的去反省。災害從那裡來的?科學家有一套理論,不相信佛說的話。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境。人心好就風調雨順;人心不好,連自然環境它也變壞了,這是感應;我們的心是能感,自然環境是應。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台灣各個地方,現在都到處在作法求雨,那法有沒有效就很難說了。我們讀蓮池大師的專集,蓮池大師的《疏鈔》在台灣流傳得很廣,前面有他老人家的傳記,裡面有記載著,過去他老人家住在雲棲寺時(杭州),杭州有一年乾旱,太守聽說蓮池大師很有道德,就禮請他出來求雨。

老法師說:『我不會,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是既然為了大眾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試試。他老人家拿著木魚,帶著徒眾到外面田邊上念『阿彌陀佛』。誠則靈,心地清淨誠懇,他老人家的木魚敲到那個地方,雨就下到那個地方,真靈,誠則靈。所以他也沒有求雨的儀規和形式,就去田邊念佛。我也把事情特別提醒台北的同修,你們也不妨試試看。

五六、【國豐民安。】

『豐』是物產豐富,衣食足,老百姓自然身心安穩,自在安樂。

五六、【兵戈無用。】

不但沒有戰爭,底下講連盜賊都沒有,社會治安好。

五六、【崇德興仁。】

為什麼原因呢?因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禮,這個社會當然祥和。『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都有此觀念,人人都能這樣做。

五六、【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

這是從人事上必須要做到的幾個條件,才能夠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那就是一定要教禮讓,要講禮,互相尊重,彼此忍讓,社會上治安自然好,所謂是『夜不閉戶』。

『無有怨枉』,這是講司法,審判公正。

五六、【強不凌弱。】

這『強』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在地位、財富、學術都能夠彼此尊重。

五六、【各得其所。】

這個『各得其所』,好啊!每個人都能各如其分,因為每個人所修的福不一樣,所得的果報也不一樣。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了,我貧窮,我會安於貧窮,知道這是我過去沒有修富貴之因,今生那有此富貴的果報呢?今生雖然貧窮,我貧窮得很快樂,我會修因,知道我將來會好,能夠『改往修來』。

富貴人也不驕傲,曉得這是過去世修的富貴之因,這一生得來的果報,這是當然的。雖然富貴,我更應該幫助貧窮的人,使我的福報能夠綿延不斷地去享受。每個人都明理,每個人都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是佛教育。

五七、【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

『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彌勒菩薩在《無量壽經》會上,他也屬於當機者,無量壽法會二個當機的人,前半部是阿難尊者,後半部是彌勒菩薩,這意義非常深重。

因為彌勒是我們這世界當來下生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會裡對他的開導囑咐,諸位想想看,他將來成佛,那有不講《無量壽經》的道理呢?那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呢?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真把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會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原來彌勒菩薩也不例外嘛。

『當知』是叫著他,你應當知道『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就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法門,經典上有淨土三經,你對於淨土三經要是有疑惑,對於信願持名要是疑惑的話,這對菩薩來講,損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們不要說一般的菩薩,就是以圓教法身大士來說,就照普通經典一般所說,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要修多少時間呢?一個阿僧祇劫,天文數字啊,我們沒法子算的。從初地到七地這七個位子又要一個阿僧祇劫,愈往上去愈難;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位子也要一個阿僧祇劫,常講的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假如這些菩薩要是相信淨土三經,相信信願持名,他也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一生就成佛了,這那要三大阿僧祇劫?說老實話,連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說他的大損失,大損害,『為失大利』,這一點都不錯啊!

我們仔細在經典里觀察,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和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不能比啊!那時間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經證得阿鞞跋致,已經證得等覺補處果位的人,不曉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人』是指等覺菩薩,十地以前都叫『善人』。等覺菩薩,換句話說,就成佛了,這些人都是十劫里修的,數量之多,這『多』絕定是超過半數,那才叫『甚多』。

假定說阿彌陀佛成佛後,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證得等覺菩薩了;第二劫去的也證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證得了。第三劫去的到今天是八劫,他也證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證得了,第五劫去的,只修行五劫就證得了,這數字才一半一半,還不能說『甚多』。

換句話說,第六、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經證得了。由此可知,我們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要多久呢?我的想像絕對不會超過四劫,所以菩薩去往生,一劫就成佛了,我們這樣的凡夫都不會超過三、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這利益多大?這帳好好算算啊,才知道真正的好處,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這損失實在講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彌補。我們凡夫不去不得了,菩薩不去,損失是大,還可以,我們不去痲煩就大了,為什麼?我們不去,來生必定墮三途,人天都沒份。

五七、【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諸佛的『無上智慧』就是給我們開示這法門,就是給我們講淨土三經。所以講淨土三經,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諸佛如來『無上智慧』,這一點不假。為什麼?淨土三經都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界眾生,包括等覺菩薩,如果不蒙諸佛如來本願加持,等覺菩薩也說不出來。

所以能說能勸是『無上智慧』,這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啊!我們這一生當中,很幸運遇到這法門,也能明白一些,真正能信、能願,真正發願求生,跟諸位說,這樣的人就是『無上智慧』的人。不但智慧無上,福報也無上,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福報,他不會修這法門。

五八、【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

這段是說學佛的人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那一類學佛的人呢?我們要警惕,這段是個鏡,我們自己好好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人,那我們比不上菩薩,菩薩只是損失很重,我們的痲煩就大了,看看『彼等』有無包括我們在內。『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能離相』是執著,我發心做了多少好事,將來會有好的果報,希求人天福報;他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很大的障礙。

他『不求佛慧』,什麼是『佛慧』?前面說過了,『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求佛慧』就是求生淨土,淨土就是『諸佛無上智慧』,所以不要把這意思搞錯了,以為『求佛慧』大概是求開悟、求神通,那你就搞錯了。佛沒有說錯,你把他的意思看錯了,這就是常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我意思錯會了。

所以一定要曉得『諸佛無上智慧』,就是淨土三經勸你求生淨土,這就沒錯了。你不肯一意去往生,『深著世樂』,你深深的貪著世間的榮華富貴,這是『人問福報』,你貪著這些。

『雖復修福。求人天果。』,這是講真正持戒修善的,如果是破戒修善,果報在三惡道,不在人天。持戒修善,果報才在人天;破戒修善的,我們也能看到,特別是在現在,你看落在餓鬼道的去做鬼王,去做鬼神,現在這個世間拜鬼神的有多少啊!鬼神的勢力很大,有權有勢,徒眾又多。

畜生道,我們在美國看到他們養的貓,吃的東西及餐具,那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畜生道享福,去搞那個去了,那是不是我們的期望呢?看到這些小貓小狗,想不想來生也跟它一樣呢?所以諸位要記住,那是破戒修福,持戒修福才得人天果啊。

五八、【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

實在講,我非常害怕得人天福報,說老實話,不如當畜生享福,當畜生享福不會造罪業,得人天福報做了大官、大將、大富人家了,自古以來,我讀歷史讀的是心驚肉跳啊,那一個做大官,當帝王的不造罪業,不冤枉人?真可怕哪!

在中國歷代帝王當中,乾隆號稱『十全老人』,真的是沒人比他更好的,真叫『人天福報第一』啦,他造的罪業就不少,細讀他的傳記,也冤枉不少好人,尤其是晚年,被和坤奉承得糊裡糊塗了,造多少業啊!他自己不知道。出去到各地巡視,勞民傷財,官員勒索百姓,許多人為此家破人亡,搜括財錢供他揮霍。他好的方面不少,但是造作的罪業也多,福報享盡了,來世恐怕三途去了,縱然不是三途,來世在人間也不是那麼富貴了,也不曉得降了多少等,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想到這地方,不往生怎麼行呢?這事情太可怕了,所以我們多讀歷史,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看他們的造作,看他們的行為,就曉得人間不能再來了,再來人間是要以佛菩薩來應化,那就沒事。如果不是成佛、成菩薩應化而來,還是業報而來的,那就不得了的不得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但人間福報很可怕,天上福報也不究竟啊。

天上雖然造惡的機會比較少,福報享盡依舊要墮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禪天、四空天人往往墮落地獄,遭這個很不好的果報,而未能出三界。真的,《法華經》上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話是真的。

五九、【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前面一種人『不能離相。不求佛慧。』,這種人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這四句要好好的記住,如果犯了,無論怎麼樣修行都出不了三界,只能夠享三界內有漏的福報而已,雖然他們造的福是真大。

我們看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都是前世為修行人,但都得了這四句的毛病,這四句只要有犯一句就出不了三界了。由此可知,我們這種念頭不能有啊,這種念頭要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前面講的『改往修來。灑心易行。』,就是把這些東西洗乾淨。

一定不著相,無論修的大善、小善,做了就算了,不要把它記在心,心地永遠是清淨,只要記一樁事情,『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只要記這個,其它都不要記。

『作大福田』,『作』比『種』還要殊勝,『種』是自己種田,此地是作一個大福田讓一切眾生來種,可見得此人修的福就大了,太大、太大了,所以他來生感大福報。像那一類的呢?我們平常自己種福,舉個例,佛門裡種福,最淺顯的就是布施財物,供養三寶,這是福田,我們建一個道場就是『作大福田』了,拉許多眾生都到這裡來種福,這就不一樣了。道場愈大,福田就愈大。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孝養父母是福田,如果我們辦一個老人院,那就是『作大福田』,類似這類的,我們今天所謂的『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大福田,誠心誠意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但裡面還有一個『取相分別』,這個念頭沒有放下。

『情執深重』,執著在情感上,處事就不公平了;分別取相,心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做事就不公平,以這樣的修善,『求出輪迴』,『終不可得』。

有很多話我都不能說,說了會得罪人,人家看到我就罵我,諸位同修心裡要有數,聽了之後要開心眼,要明白事實的真相,佛不欺騙我們。經上古大德所說的,這是好事,好事不如無事,為什麼不如無事?

無事不造罪業,好事如果像這裡所說的『取相分別。情執深重。』,就要造罪業。我早年在台中,曾經有一次勸李老師辦養老院,因為李老師辦了慈光育幼院,我想到老人很可憐,沒人照顧,辦個養老院,好事情嘛。那時慈光育幼院剛成立沒多久,他就告訴我,老人院不容易啊,一個人一個怪脾氣,大家在一起,若照顧不好,天天吵架,那是造罪業啊;不像小孩,只要一喝,他就不敢動了,老人不行啊。

要找什麼人,真正有慈悲心、忍辱心去照顧?找不到啊,一想,真的是有道理。假如再要是外面有一點捐助的錢財,你若用的不妥當,或是自己拿去私用,那罪過就更重了,不得了啦。不辦這事業,他不墮地獄,辦了這事業,裡面許多辦事業的人來生都要墮地獄,非常可怖,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俗話常講『善門難開』,這也是雙關語,辦慈善事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業,就是此地講的『作大福田』,你這個福田是不是真實的福田?是不是裡面沒有流弊?一有流弊,後果就不堪構想了。

六十、【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我們要以孝親的心來對佛陀,『孝』要講『順』,孝順父母,我們要孝順佛陀。佛為我們說的種種開示教誨,我們要順從,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於佛』了;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這就是不孝了。

『常念師恩』,『師』是善知識,佛滅後,佛法都是這些善知識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才能常聽到法,才能夠接受啊。沒有歷代祖師大德的承傳,佛法再好,也早就在這世間消失掉了,我們那有機會接觸到?

常念佛祖,佛和祖師大德,就是這二句的意思,念念不忘恩德。這恩德要怎麼報呢?下面就是教我們如何報佛恩,如何報師恩,這非常重要。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你才是真的孝佛,真的念佛。『是法』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一定要自己真修,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宣揚,勸勉一切大眾。對於不信佛的人,對於宗教有排斥心的人,我們用這個方式很好,用節錄的方法很好,為什麼?這些句,他看到可以接受,你拿經文給他,他不能接受。

我這節錄里沒有四十八願,為什麼呢?四十八願里的每一願,對於排斥宗教的人,他都不會接受。那有西方極樂世界?教你『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這話不錯,他能聽入耳,這就行了。

所以對於不求往生的人,我們給他種善根;不能接受全經的人,我們給他一部份;不能接受經典菁華的人,我們給他淺顯的一部份,這才能夠『令法久住不滅』啊。

『當堅持之』,『堅持』是堅決保持,堅決保持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信心、願心,堅決保持,我們努力來推行佛教育的工作。

『無得毀失』,『毀』是毀犯,『失』是把這法門疏忽了,沒有專心專力去推行,都包括在這二字當中。如果正法在我們自己手上毀失,我們就對不起諸佛如來,對不起祖師大德。

正法久住,這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培育弘法的人才,底下接著有人去做了,這自然就不會毀失了;如果後繼無人,一定要斷絕。現在有一個好處,就是利用科學的工具,我們除了文字的傳播之外,就是印送經書,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這比從前進步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人才,人才從那裡來呢?是那些真正修行人裡面,已發真實心來修學的,無論在家、出家,就是人才。

出家應當要努力來弘經,在家人一樣可以發心來弘經,功德都是無量的。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辦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裡面出家的,是以後出家的,只有三個人,我們同學共有二十多人,只有這三個出家,二個男眾,一個女眾,其餘統統是在家人,現在於台灣各地,都在那裡講經說法。所以我也希望在家同修能夠發心,這是『孝佛念師』真正的表現。

我們的法會至此圓滿,謝謝各位。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里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就是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精要十念法】

謹提議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後: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日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後開工及收工各一次,總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二、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薩大業,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敬勸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