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特別是我們江浙一帶,經濟相對發達,許多人都過著名車洋房,山珍海味的日子。可是為什麼,我們的色身在盡情享受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得到的快樂卻是不對等的呢?空虛、不滿、煩躁、鬱悶等等的負面情緒為什麼總是如影隨形呢?那我們再來看那些日中一餐、樹下一休的苦行聖者,我們可能會想像他們一日一餐的營養不夠;或者處於飢餓當中;風吹日曬或者是荒野露宿……,想像著這一切是何等的苦。但我們很難想像他們內心的寧靜和法悅是怎麼樣的一種境況。
所以說一個人的快樂和煩惱是由心而起的,非由身受。能夠安頓好身心你就不會起煩惱,沒有煩惱的心境那是多麼的自在呀!如何獲取自在,安頓身心呢?那現在我就通過以下這幾點從《六祖壇經》裡找一些答案。
第一、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
相信在座的都知道六祖不識字,是個文盲。一個不識字的文盲卻能道出精妙法理,成為一代祖師,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既有前世之因,又有今世之緣。
根據六祖弟子法海禪師所記載,六祖出生時毫光騰空,像佛頂放光,異香滿室。第二天黎明時分就有兩位異僧來訪並告訴其父母說:「你昨晚生下的孩兒與佛法有緣。」惠能出生後,並不吃母乳,卻能日日長大。據說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可見,六祖是帶著殊勝因緣,弘深願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從出生之時就註定是不平凡的。在前世之因的基礎上,六祖精進求道,經歷各種磨難,最後實現了不可思議的成就。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念頭:為什麼他什麼都不如我,就是混得比我好呢?這個沒什麼能力的人憑啥可以得到這麼多呢?我這麼努力了,為什麼總是不成功呢?......六祖的身世告訴我們,個人的福報不一樣,因緣不一樣,所以境遇常常會有很大的區別。我們收起這種懷才不遇,憤憤不平的心,從當下開始腳踏實地種善因才是當務之急的事情。什麼是善呢?我們不做那些傷害他人的事,傷害眾生的事,不說對別人有傷害的話,不貪,不嗔,不痴。我們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廣結善緣。還要精進學佛,懺悔業障,修正行為。功夫到了,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第二、隨緣自適,緣到即成。
有一個詞語叫做「好高騖遠」,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這是我們現代人中非常普遍的一個毛病。對於自己的處境不滿意;以當下處境中的各種不利作為藉口不求上進;不願意腳踏實地地做好當下手上平凡簡單的工作,總是想走捷徑;總是糾結於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中。大家要明白理想就是我們的心念,動一動就是十萬八千里,上天入地,可以無限的大,但是實現理想呢,卻是是要靠我們在現實中一點一滴地去完成的。
讓我們來看六祖曾經的處境,來學學六祖在這些處境是怎麼做的。六祖的早期生活很不幸,他的父親早逝,留下了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親嘗盡各種艱辛及貧乏。為了維持生存,六祖只有當個樵夫,砍柴賣柴來養活自己和母親。後遇殊勝因緣,受一食客接濟到黃梅求道,近一年的時間裡,他都被支使幹著砍柴舂米的活。諸位,試想一下,如果讓我們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就默默地做這麼簡單繁瑣的事情,不抱怨的有幾個?不自怨自艾的有幾個?不心灰意懶的有沒有?如果讓我們的思想境界在超前點,本領再大些,卻又讓我們做那些看似很是簡單低下的活兒我們又會怎麼想?如果你是工程師卻讓你乾那些搬磚砌牆的你又會怎麼想?但是聖人是怎麼做的?沒有抱怨,沒有灰心,在簡單的重複里成就,在瑣碎的生活中悟道。
所以不要輕視你現在所做的,平凡的,簡單的每一件事情。不管處在怎麼樣的境遇里,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讓妄想走開,專注做好當下的每件事情,如果你能把你該做的都做好了你就已經進步了,離成功也就越來越近了,反過來如果你覺得自己委屈不做,總是抱怨,那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試想在單位公司里上司會不會善用一個沒有責任,擔當,滿腹抱怨,處處給團隊帶來負能量的人?肯定不會的了,要真的有這事那也是這個領導有問題了。
那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的人能去西方極樂世界嗎?那也不可能的了!學佛修道的人大都想求極樂,那極樂在哪呢?壇經告訴我們:「若依相上說,西方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八千里,這十萬八千里其實就是象徵眾生的十惡八邪,因為十惡八邪的障隔,所以便說西方遙遠。說西方淨土遙遠,是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隨相而說的;說西方淨土很近,是為根性銳利的上智人隨性而說的。人的根性雖有利鈍兩種,但佛法並沒有兩樣。不管有怎樣的根性,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都必須把握當下,腳踏實地,而不是在妄想中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執迷的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那麼就要專注於千千萬萬遍的念佛中。一方面覺得念佛枯燥,堅持不下來,另一方面又想快速到達極樂世界,這樣一種狀態,極樂世界就是海市蜃樓。覺悟的人只求淨化自己的心,佛說:「隨著自心清淨,自然佛土清淨。」從這裡可以看出從心著手,不管你在怎樣的境遇里,不管自己在做什麼微不足道的事情,不起煩惱,放下執著,你當下快樂當下就到極樂。所以明白「緣到即成」的道理對於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至關重要。
第三、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我們常常被一個「爭」字所困擾,爭到最後,原本闊大渺遠的世界,只剩下一顆自私的心。想要更多的財富,想要更高的權勢,想要更大的成就。想要得到這些也不是什麼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誤以為得到這些必須要勇往直前地去與別人爭搶。事實是,具足福報,因緣成熟,該是你的便隨緣而來,不是你的,搶來也是徒然無意義的。
六祖得法後,懷揣衣缽開始了逃亡之路。其中有一個將軍出身的法師叫惠明,力氣大,跑得也快。他一心一意想要搶回衣缽成一代祖師。所以他很快就追到了六祖。六祖見他追來,就將衣缽放到石頭上,自己就隱於大樹後躲到草叢中。惠明看見石頭上放的衣缽,就高興的去取,經上記載,「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我為法來,不為衣來」。經上記載是拿不動,但事實應該是惠明在拿衣缽的那一剎那,他醒悟了。衣缽不是靠力氣就可以爭奪來的,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拿來有什麼用,於是就向六祖求法。
比如說你沒有達到某類學術的造詣,給你個學歷證書有用嗎?糊弄人可以,真到了實際去操作的時間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從這看那惠明還是利根,想到了這點就馬上轉念頭,想要做好就要先學好,於是就求法,那要換做有的人,沒有得到晉升的機會或者被領導開了,他就不認為是自己本領不夠,反而覺得世界對他不公,領導刁難他。認真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個人得到充分的成長了,該是自己的就順其自然地來了,別人搶都搶不走。
第四、正視人生中的逆境。
很多人到寺廟裡來拜佛,都會祈求佛菩薩的加持,希望自己和家人都順順利利的。大家都害怕挫折,恐懼自己處於逆境中。其實磨難和挫折是人生的巨大財富,是成就之前必須要經過的階梯。西遊記里的唐僧取經還得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呢,對吧?
我們來看看六祖經歷的磨難。六祖得法由於很多人為爭奪衣缽就追殺他,於是他就向南逃亡,後來逃到今天的四會,為了避難,六祖與獵人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五年。十五、六年的逃亡生活,這磨難大不大?但是磨難中的六祖並沒有停止修行弘法的腳步。他先是在途中度化了性情暴躁的惠明,與獵人們同住的時候,吃著肉邊菜向獵人們說法。獵人常派六祖大師做守網的工作,他一見活的走獸或飛禽,都盡力設法放生,廣積善緣。常人的磨難,逆境生活對於聖人來說和平時就沒什麼兩樣,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所以說,現實中的我們遇到磨難的時候千萬不能說不知所措了,亂了陣腳了。磨難是消業積福,一切都於靜中生,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做什麼就做什麼,靜待時機,有句話怎麼講?風雨之後才能見彩虹啊!
前面講了四點幫助我們安頓身心的啟發:明因果之理,安「不平」之心;隨緣自適,緣到即成;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正視人生中的逆境。壇經中告訴我們的道理當然遠遠不止這些。這些安頓身心的方法還是具有凡夫的執著,是佛法在生活中的指導和實踐。還處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階段。以此來修,可以免墮惡道,得大利益。
壇經要告訴我們的,更深的一層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虛幻的,包括我們的身心也空。我們今天在這裡說如何安頓身心,如果以後有緣再來說其實無身心可安頓,這才是究竟。
最後和大家共勉兩句話:第一句: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身心的安頓不是隱居在世外桃源,而是於紛繁瑣碎的生活中去修煉。第二句:一切唯心造。你把心修成什麼樣,你就能得到什麼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