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淺談「醍醐灌頂」


時間:2015/10/26 作者:恆覺

阿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或精神上會經常遇到混沌困頓的時候,常常百思而不得其解,可是猛然間當我們聽到別人的一些意見,並由此而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得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久久想不通的事情一下子想通了,我們就會以「醍醐灌頂」或「如飲醍醐」來形容。

「醍醐灌頂」和「如飲醍醐」,這兩則成語,究其根源,最早是佛教用語。

在古代印度,國王登基以及立太子的時候,有這樣一種儀式:由主持者向國王或太子的頭頂上澆灑四大海之水,表示「富有四海」,稱之為「灌頂」。

公元前647年,古印度戒日王去世,古印度立即大亂,陷入分裂狀態。政治上的分裂局面加深了農村經濟的孤立和閉鎖,對外貿易和商業經濟日益衰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婆羅門教更加活躍起來,逐漸形成了新的變種——印度教。與此同時,大乘佛教因為難於被一般民眾理解而日益失去了吸引力。在這種形勢下,佛教為了吸引信徒,也不得不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一些因素,並逐漸與民間習俗、民間信仰結合,演化為「密教」(「密教」自稱是受到了「法身佛大日如來」——即釋迦牟尼佛的秘密傳授教旨,所以叫密教。)

而「密教」在接受新信徒以及「阿舍梨」(指教弟子、指導弟子的高僧)嗣位的時候,也都要舉行「灌頂」儀式。

在接受新信徒的時候,由師父向他頭頂上澆灑清水,表示「以甘露法而灌佛子之頂」。「灌頂」的同時,還要「以鬱金、龍腦、旃檀等」調和成「金剛水」飲下,表示「內外俱淨」。對於沒有經過「灌頂」儀式的人,不準向其顯示教法。

「醍醐」,原來指純酥油,是從牛奶里提煉出來的精華。由於醍醐的滲透力特彆強,所以佛教用它來比喻最高的佛法。由於我國傳統語彙中只有「酪」、「酥」之稱,並沒有「醍醐」這個詞語。唐代「開元三大士」(指開元年間印度來華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將「密教」傳入漢地,「醍醐」這個詞也隨之傳入。

正如《涅槃經》裡面所講:「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

因此,佛教用語「醍醐灌頂」和「如飲醍醐」表示的意思是:向人灌輸最高的佛法,使人徹底覺悟。當它作為一條成語,則用來比喻聽到了高明的意見,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也可以用來形容清涼舒適的感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