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怎麼用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看破一切、伏轉煩惱?


時間:2015/11/1 作者:金刀駙馬

佛法,不僅僅是哲學或什麼思想理論。學習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豐富知識或者獲得某種高深的學問,不是茶餘飯後的談資,也不是什麼提高思想境界的手段。與一切世間哲學或宗教思想相比,佛法是真能救我們命的東西。不管我們的身心摧殘到多麼嚴重的程度---它都可以解救我們於苦難之中。當我們悟到了緣起性空,不啻於石破天驚,就是剛從一個從未經歷過的大夢中驚醒!那是一場太長、太黑暗也太殘酷的大夢......此時,你才會懂得《心經》裡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到底是什麼,從而真正下決心洗心革面,脫胎換骨。希望諸君能夠耐住性子,細細欣賞此文,得到真正的法益。

一、般若(緣起性空)的簡介

佛法三藏十二部,浩若煙海,真可謂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說他窮盡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固然眾多,而佛法的核心與精髓卻只是兩個字「緣起」。

阿含經說,佛於菩提樹下所證悟的正是「緣起」法則;般若經說,佛於菩提樹下所證悟的正是般若(波羅蜜多)。

佛祖所證,豈能是兩個真理!

看來,緣起法與般若智慧,完全是一回事。而般若,用文字表達就是緣起性空。

所以,佛所證悟的「緣起法」即是「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當你悟到了緣起法---這個宇宙人生最根本的法則,你就會得到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這將使你有能力斬斷、轉化一切煩惱、痛苦。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佛法的核心與精髓就是兩個字「般若」---佛說法49年,用了22年談般若。

當你證悟了般若,就得到了最根本的智慧,佛法叫「根本智或道種智」。

在修行上,【般若觀照】是解決煩惱乃至開悟證果最快、最直接的法門---即禪宗所謂「不二法門」。【進入此門,就算走上正道了】---無為修道、離相修善---否則就是盲修瞎練。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分別,下手處各有不同,但最終都要殊途同歸,進入這個「不二法門」。

既然如此,又何必辛苦繞遠路,直接進門就是了嘛!

禪宗號稱「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不僅僅在於它直接揭示眾生的自性、本性---即諸法的共同【本質】,更在於它直接透露了修行佛法最根本、最直接、最快的途徑與法門:【般若觀照】。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處處談般若觀照,並明確指出:見性之人的修行,就是般若觀照;般若觀照,就是見性成佛之道!

六祖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六祖閉口不談八萬四千法門事相、表面形式上的區別,直奔主題:修行即修心,修心即觀照、般若觀照、念念般若觀照!

這就是「直指人心」的修行大法與捷徑。

《心經》開篇即說,「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一句話就已經把佛法說完了,傳法完畢。可惜此理難信啊!非上乘根機,焉能相信?僅僅靠般若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因為信者罕見,到底怎麼修行?

觀音菩薩接著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菩薩毫不繞路,直接開示「不二法門」!】

色,指緣起的一切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指緣起的一切精神現象。

【空,指一切現象的本質、本性---空性】。

被鳩羅莫什大師譽為「秦人解空第一」的僧肇大師把「空」叫做「不真」。不真實、虛幻,就是空、空性。

【一切現象的存在,本質上與夢一樣,都不是真實的,這就叫「空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是此義。《金剛經》接著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當你心眼大開,看到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根本不是真實的存在,就見到如來(法身)---諸法的法性。

空性,就是如來(法身)---諸法的法性。

色不能離開空而存在,空也不能離開色而存在---色不離空,空不離色。

但這話還不徹底,因為這樣會使人感覺:色與空是兩個東西---所以有人把色與空比作硬幣的兩面。

實際上,色與空完全是一個,是一體,而不僅僅是一體的兩面。

本質上說,因為色與空完全是一個、一體,所以【色與空,根本不是對立的兩個東西,根本沒有絲毫對立。】

【沒有對立,就是「不二」】。因為,二就是二元對立、相對。

當你從緣起悟到了空性,即緣起性空,就進入了不二法門。

空性(緣起性空、不二法門)就是諸法實相,也叫諸法空相。

所以觀音菩薩接著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生滅、垢淨與增減都是二元對立的、相對的,這就叫「二」。反之,就是「不二」。

綜上所述,緣起的一切現象都是性空,凡是性空的一切又都是緣起,這就是不二,就是諸法實相、諸法空相---宇宙人生的本質與真相。

緣起的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空相,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菩薩接著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凡夫活在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中,凡夫把這些都當成真實的存在。觀音菩薩卻開示說:「在空性的本質中,【沒有什麼真實的】五蘊、六根六塵與十八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二乘聖人中的緣覺乘聖者辟支佛,無師自通,因證悟十二因緣而超凡脫俗。他把十二因緣之法當成絕對真理、真實(不變)之法,觀音菩薩卻開示說:「在空性的本質中,【沒有什麼絕對的、真實的】無明、生老病死。」

二乘聖人中的聲聞乘聖者阿羅漢,因證悟苦集滅道四諦,他把苦集滅道四諦當成絕對真理、真實(不變)之法,觀音菩薩卻開示說:「在空性的本質中,【沒有什麼絕對的、真實的】苦集滅道四諦。」

菩薩證悟到了般若智慧,因此把般若當成絕對真理、真實(不變)之法,觀音菩薩卻開示說:「在空性的本質中,【沒有什麼絕對的、真實的】般若智慧。」

通過以上開示,觀音菩薩破除了我們的一切執著。

《心經》開篇就說般若能度一切苦厄,這兒又前後呼應,重複強調:「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菩薩依靠般若成就了圓滿的智慧,達到最徹底的解脫。諸佛也是如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音菩薩真是苦口婆心,最後給我們賭咒發誓---你還念什麼咒啊,般若就是最厲害的咒,般若就能解決我們的一切問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儘管如此,還是有人不敢相信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的厲害,對於這種根機者,菩薩只好說:「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二、緣起

既然阿含經說佛所證悟的是「緣起」法則,我們就從這裡開始。

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就是緣起法的概括說明。

緣,指各種因緣、條件;起,指生起(或出現)。

佛觀察世間萬象,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任何現象的生、住、異、滅(即出現、存在、發展、消亡),都需要一定的條件。

換句話,任何現象都不能離開其他條件而獨立存在,世界上沒有能夠獨立存在的現象。

對於阿含經對緣起法的概括,我們從兩個角度理解。

1、因果

某種現象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具備了,該現象自然就出現了;反之,該現象所需要的各種條件失去了,該現象自然就消亡了。

各種條件就是「此」,該現象就是「彼」。

有了各種條件的因,才有某種現象的果。

其實這指的是因果關係: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

任何現象都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有果必有因:【任何現象的出現、存在與消亡,背後必有其原因】。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就出現、存在的現象。

唯物主義也說,世上沒有什麼偶然性,一切偶然性的背後都隱藏著必然性;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

這個道理揭示了什麼呢?

(1)在世界觀上,它否定了哲學所謂的「第一因」。

世人根據日常的所見所聞,認為無論什麼現象都有個開始,有個結束,即有始有終。開始就是「有」,結束就是「無」;開始就是「生」,結束就是「滅」。

所以,世人認為宇宙也有始有終、人類也有始有終、人生也有始有終。

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有始有終,有生有滅。

【這一切,到底是從哪兒開始的?這就是「第一因」思想的由來】。

然而,緣起法卻說:任何現象都需要各種條件才能存在,有果必有因,世上沒有無緣無故就出現、存在的現象。

如果說有第一因,那麼,這個第一因又是怎麼來的?

它不需要各種條件就能出現、存在?它的出現不需要任何原因?它無緣無故就能出現?

【緣起法告訴我們,世上沒有這種現象,就否定了「第一因」】。

基督教就是把一切歸結於上帝這個第一因的,至於上帝怎麼出現、存在的,不許你懷疑,相信即可。難道那些先知們超越了上帝?

龍樹菩薩《中論》對此解讀說,既然開始就是「生」、結束就是「滅」,世人看什麼都是有生有滅。然而,根據緣起法則,所謂的生滅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生」在前、「滅」在後,先有生後有滅,那麼就有問題了。根據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沒有滅哪有生?所以,這個先有的「生」是不存在的。

這個問題,就像「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你都沒法回答。如果說先有雞,那麼,沒有蛋哪來的雞?難道雞的出現不需要任何原因?

所以,本質上說,根本就沒有什麼開始與結束。沒有什麼真實的生滅,生滅只是個假象,僅僅在抽象概念的層面可以成立。故此,佛法說「無始無終」。

世間的哲學與其他宗教,看宇宙人生,好比一條直線,有始有終;佛法看宇宙人生,好比一個圓圈,哪裡都是開始,哪裡都是結束。

這只是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

唯物主義也說無始無終,但與佛法的不同。佛法認為,沒有什麼真實的生滅,這叫無始無終。而唯物主義則認為存在真實的開始與終結,只不過憑人類相對的認識是看不到絕對的始與終。

故此,對於生滅、始終的問題,大乘佛法的答案是:沒有真實的生滅、始終。我們也可以說有生滅、始終,因為任何一點都可能是開始或結束;任何一點都可能是生或滅---但這只是在假象上成立。

禪宗對此的開示的確很精彩,迷與悟、煩惱與解脫、凡與聖只在一念之間。就如《壇經》所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能否把握住當下一念,就是迷悟的關鍵。

生死輪迴是從何時開始的?每一念都可能是開始;涅槃解脫是從何時開始的?每一念都可能是開始。

唐代宗時,皇帝向惠忠國師求法。當時的權奸大宦魚朝恩問國師:什麼是無明?

國師說,這什麼世道啊,一個宦官,竟然也問起佛法來了。

朝恩大怒:好你個和尚,竟敢侮辱我,天下大事沒有不聽我的,我看你是活到頭了!

國師答:看,這就是無明!

(2)在人生觀上,緣起法給我們的第一個啟迪就是因果法則: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A、有果必有因,凡事必有原因

有果必有因,這個道理容易理解,比如我們人是怎麼來的呢?絕大多數人會說,來自於父精母血,來自於受精卵的成長與發育。

然而,真是這樣的因果關係嗎?

只要有父精母血的結合,有受精卵的成長與發育,就一定會誕生出人嗎?

如果父母一定能生出孩子,為什麼有的妻子一輩子無法懷孕?漢武帝的首任皇后阿嬌為了治療自己的不孕症,竟然花了9000萬,整整占了國庫歲入的16%,而當時國庫歲入是56億!

如果父母一定能生出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胎兒夭折在母腹內?

【可見,一定還需要其他條件,才能順利生出胎兒】。

什麼條件?

佛法說十二因緣,「識緣名色」,名色就是母腹內的胎兒,初具物質肉體與細微的精神意識。這一切都需要胎兒此前的「識」--阿賴耶識,即宿世前生、念念變異的心識。

簡單講,就是胎兒宿世前生、累生多劫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對其自身所形成、積累的一種潛在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佛法叫「習氣或種子」。這種對心識的影響力,會驅使心識尋找遇到有緣的父母,從而投胎轉世。

20世紀西方三大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說,一個人成年後之所以有某種奇特行為,追溯原因的話,就在其童年時代某些人事經歷的影響上。這種觀點還只是局限於人的此生,雖然追溯得早至童年,但還沒有追溯到前生。

他的學生榮格進一步提出集體潛意識的思想,「集體潛意識」指人類原始【祖先潛藏記憶】的【儲存庫】 ,是人類據以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遺傳傾向 ,是【最深層的無意識】。榮格認為它是一個儲藏所 ,是由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 ,但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行為 ,是人類歷史進化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祖先經驗】的積澱。在這個層次中 ,人不再有【個體的區分】 ,個人的心靈在這裡擴展開來並【融入人類的心靈】,存在著不能加以分割的整體性。

再比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聰慧異常、過目不忘。根據緣起法則,【凡事必有原因】。原因在哪?有人說是遺傳,但如果是智力一般的父母,遺傳什麼呢?既然在這輩子找不到原因,就只能歸結於前生宿世了。

再比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具有某種奇怪的心病,比如特別怕水。經過催眠家的催眠,此人才得知原因,因為某一世他曾溺水死亡,那件事對他的影響至深,以至於到了此生,還有影響。

B、不常亦不斷

不斷---否定「有果必有因,凡事必有原因」就是斷滅見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挖掘了佛說緣起法的本有內涵,把緣起的中道思想概括為「八不」,稱為「八不中道」。其中之一即是「不常亦不斷」。

我們僅僅根據緣起法則「凡事必有原因、有果必有因」,就能推論出「不常亦不斷」。

還以上文所舉例子為證:有人一生下來就聰慧異常過目不忘,世上確有這種現象。如果你認為這種現象純粹就是一種偶然性,毫無原因,是自然如此的,不但違背了唯物主義「有果必有因」的思想,也違背了緣起法「凡事必有原因」的思想,從而陷入哲學「第一因」的泥潭---因為在此以前沒有原因了,【此人的一生就是從這兒開始的】。

【這樣的錯誤知見也屬於佛法說的「斷滅見」】:因為你把此人宿世前生的經歷、對心識的影響力等完全斷滅了。這樣的話,你自然會得出「此人這輩子結束以後就歸於無有,什麼都沒有了」的結論。

但是,我們用緣起法「凡事必有原因」的簡單道理分析,【就會否定斷滅思想】。

《中國西南》1997年1月曾報導,雲南省會澤縣大橋鄉楊梅山村85歲的老人胡正文,在頭部右邊太陽穴上部長有一隻23厘米長的羊角,並配有清晰圖片。此類現象,現代醫學尚不能找出其確切原因,但若藉助於佛經中揭示的因果緣起規律,則自然會迎刃而解。

【否定了斷滅思想,就能得出「不斷」的結論】:沒有宿世前生的經歷,就沒有今生今世的你---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不常---至於「不常」,則容易理解。

常,即恆常不變,世上沒有恆常不變的現象。雖然沒有宿世前生的經歷,就沒有今生今世的你,但畢竟宿世前生的那個人、那些人,與今生今世的你並不相同。有情眾生在每一期的五蘊流轉中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不是「常」。

事實上,不要說宿世前生的人與今生今世的你不是一個、不相同,佛法說人是念念變異、剎那生滅的。這也是現代科學的說法,只不過凡夫根本看不到而已。物質世界是如此,物質肉體也是如此。至於精神意識,人們則會比較明顯地感覺到念頭的生滅、變異之快。

用五蘊的說法,凡夫活在五蘊中,但卻不能自知。比如物質世界就是在不停地變化的,根本沒有一剎那的停頓。這就是五蘊中的「行蘊」,然而凡夫肉眼凡胎,如何得知?只有藉助現代科學儀器,才知道佛法的正確。

C、有因必有果

根據以上所說,雖然宿世前生與今生今世不盡相同,但宿世前生是沒有斷滅的,這就說明「有因必有果」。

也就是說,從「有果必有因」就能推出「有因必有果」。

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爵士艾克理說:「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真實描述:「余鄉有林清江者,向亦以宰豬為業,歷數十年而鰥居。」後來這位屠夫,「寒熱交作,臥病月余,臨死發狂,落地爬行,口作豬聲而氣斷,鄰居見者駭然!」

作家柏揚先生在《中國時報》曾發表過題為「穿山甲人」的上下兩篇專題報導,簡短摘要如下:1948年某一天,馬來西亞聯邦森洲淡邊村,已懷孕四個月的彭仙女士,正同三個孩子一道,幫助丈夫張秋潭先生追捕一隻已進入洞中的穿山甲。他們在洞口架起柴火燃燒,希望用煙把它熏出來,但仍不見穿山甲的影子,一家人只好失望而歸。五個月後彭仙女士分娩,一個可怕的「穿山甲」女孩誕生了,因為怕被村人所害,這個可憐的怪物——張四妹女士被父母隱匿幾十年後,才重現人間。馬來西亞《新生活報》社長周寶源先生堅持要我多留一天,去看看這可憐的怪人。我無法形容張四妹女士的形象,一定要我形容的話,我同意當地村民的稱呼「穿山甲人」。她滿身鱗甲,令人看了發抖,《新生活報》社曾邀請皮膚科專家為她診斷,結論是:「無藥可治」。

緣起法的啟迪:怎麼對待「因」(尚未發生的事實)?

根據緣起法,有因必有果。如果造了業因,卻說死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斷滅論,是最為淺薄的見解。

因為,凡事必有因,沒有什麼現象會【無故消失】。

造了業因,焉能無故消失?這業因,勢必會成為一種潛在的影響與力量,待機發作。

有的人自認為「不執著」,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不管做什麼都心安理得,照樣吃得香睡得著。就像一個平常很健康的人,感冒一次都很難,這種人一旦發病,往往比平常人嚴重的多。

遺憾的是,人們一般只重視現成的、既成的、有形的力量,卻往往忽略潛在的、無形的力量。

人們以為現成的、有形的力量是「有(存在)」,以為潛在的、無形的力量是「無(不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佛法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了。

眾生看到了、遭到了巨大、嚴重的果報,才開始害怕;菩薩看到微小、輕微的「因(種子)」時,就想到了將來的果報。

世界難道不是如此嗎?多少重大的事件,起因卻很微小、足以令人無視?有人只是看了另外一個人一眼,最終竟遭斃命!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一個無關的表情,就能引來血案!

再如:很多人以為看看黃碟等色情的東西,其實沒多大關係。因為只是看看嘛,又沒有實際行動。他不知道的是,這「僅僅看看」後,你的心識之流就多了一種力量,這種潛在無形的力量當時對你沒有影響,往後呢?比如我以前,看過一部sex片子,在幾個月後的某個晚上,夢中竟重現、重新看到了幾個月前看的那部片的情節、女主角,然後夢遺...

眾生就是這樣啊,開始時的一顆小小的雨滴,就能把他拖進大海中淹死!

《無量壽經》說:「從小微起,遂成大惡」,正是對眾生的寫照。請記住蜀漢後主劉備的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世人之所以忽視「因」,放任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看不到因果關係的存在,就是因為沒有悟到緣起法。

悟到緣起法,你才能相信一點:沒有什麼會【無故消失】---凡事必有因。

很多時候,我們做習慣了、說習慣了、想習慣了,我們就會墮入「習性」的陷阱。遇到適合的因緣、條件,這內心深處的習性就會自然發作,而你卻根本覺察不到!只有在果報形成後,在事實發生後,才追悔莫及。

所以,請嚴肅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個念頭。我們一直處在這種生命之流---這個由我們累生多劫的「習慣」所形成的生死之流,在風平浪靜的表面下,卻是暗流涌動。某個暗流一旦湧上水面形成漩渦,就能把你吸進生死大海的深處!

D、因果道理的難信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佛法揭示的因果之理,實在是很難相信!【除非你悟到了緣起法,否則是盲目的迷信】。三世因果是佛教最基礎的教理,又有多少學佛人是真正「深信因果」?

你可不要小看「深信因果」。如果你熟悉淨土宗經典《觀無量壽經》,就應該知道,經典上說的比我說的標準更高!《觀經》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

看到了嗎?你如果不能「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不能善解般若空性、中道第一義諦,你是沒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的。自然,你也得不到上品中生利益的。

其實,即便你「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也只是在理上弄懂了,並非是親眼看到了緣起法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上品中生者在臨終真的親眼看到佛菩薩接引時,他的內心還是有懷疑的。他會想這是不是幻覺啊!哪有這回事呀!這太不可思議了,是不是在做夢啊!所以阿彌陀佛為了使他的這個懷疑排遣,所以特別說我來迎汝。讓他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在做夢也不是幻化。可見我們眾生對念佛法門那種內心最深層次的懷疑,在臨命終時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他都會有懷疑。可是不容易了,【這是上品中生者,還是開悟之人】。從中也看到阿彌陀佛太慈悲了,阿彌陀佛有他心通嘛知道他的【疑根沒有斷】嘛!所以趕緊說我來接你你不要再懷疑了。那麼阿彌陀佛就與,這時候是化佛,與一千化佛同時伸出手來接引他。那麼這個行者即蒙佛授手,又見自身已經坐在了紫金蓮台上,坐在蓮台上他就很感激了,哎呀!還真的是真的佛沒有欺騙我,佛真的加持了我。他就合掌仰贊阿彌陀佛和其他的聖眾,合掌讚嘆諸佛,大恩大德。那麼這樣蓮花就合起來了,是一念頃這麼短的時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摘自大安法師《觀經四帖疏九品往生章》講記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佛恐行者懷疑,故言我來迎汝。」

對於上品下生者,更是如此。《觀經》說上品下生者臨終遇佛來迎,佛說:「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看到了嗎?通途法門的因果道理已經很難相信、深信,淨土宗學人通過信願行得到往生淨土的因果,就更難信了!《無量壽經》稱為「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阿彌陀經》:「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可見淨土宗信願行三者中,最關鍵的「信」關實在難過!你不懂大乘通途教理,人云亦云,高喊「一句佛號就完事」,拿一句佛號、一部經否定了其他經典、否定了其他八萬四千法門。難道你的信心就只是通過一句佛號而來的?天生的信心?無緣無故就有信心?

要善解般若空性、中道第一義諦,除非你悟到了緣起法,因為這一切都是緣起法本有的內涵。

(3)在人生觀上,緣起法給我們的第二個啟迪:對於已經發生的事實,切勿怨天尤人。

既然任何現象的發生都必有其原因,那就沒必要大驚小怪、怨天尤人了。

因果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橫遍十方縱貫三世,沒有悟到緣起法的人,是很難悟到「有因必有果」,從而做到心平氣和的。

當然不是說,非得像佛菩薩那樣有了神通、宿命通,知道一切的前因後果,才能心平氣和。你只要通達了緣起法,只要明白一切背後都有原因,就足以放下了。

我們不可能發現所有的原因,我們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預防得毫無漏洞。我們能做的,只是儘量於身口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能做的,只是盡人事聽天命,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哪怕是發生了天大的事,請沉住氣,因為事已至此,害怕沒有用、後悔沒有用、嗔恨沒有用。

哪怕明天早上,太陽不再從東邊升起;哪怕地球現在就要爆炸。

哪怕自己一生行善積德,卻命運多舛;哪怕自己遭到最親愛的人、朋友的拋棄與背叛甚至落井下石。

請記住: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它不會無緣無故就發生在你身上。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接受,然後再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金剛經》說,如果有人受持讀誦此經,還是被人輕賤,處處倒霉,那麼,這個人宿世前生的罪業就消失了,未來必將成就圓滿的佛果。否則,按照他前世的罪業,就會墮到三惡道中。

倒霉、挫折,都是好事!就如失敗、苦難是好事一樣,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苦難是人生的財富。

有個朋友,一生倒霉。大一結束,暑假回家,家人讓他找點事做。他就找了個家教的活。其實工資很低,一小時就三元錢。有一天傍晚突然下起大雨,家裡來不及買菜,就沒做飯。他就在附近路邊攤吃了碗麵條。運氣很壞,那家店實在不講衛生,麵條上面竟然有一層黑色的鍋煙煤。年輕人也不講究,狼吞虎咽就下了肚,吃完飯就又匆匆去做家教了。

他說,就是在那次吃飯後,肚子竟然疼痛難忍,仗著年輕身體好一直撐著。

問題是,他毫無生活常識,居然不知道要開藥治病!他竟然以為,只要人這樣子,都是硬撐著!這是正常的。

到了學校後,一直臥床不起,時常肚大如鼓,輾轉反側。胃口也時好時壞,有時一頓飯能吃6、7個饅頭花捲,有時卻連一個也吃不下。加上他被分到與外班人的宿舍,遠離了同班同學,他這樣臥床了將近半年多,很多課也沒法上,同班同學竟然不知道他病了。因為他也不擅長人際關係,跟班裡的同學關係就很一般。至於系裡的輔導員或班主任,也不過是一半年才露一次面,自然更無從得知他的情況了。

結果一年後,由於他缺課很多,還有好幾門功課連考試都沒參加,就被學校罰款3000元,否則就除名離校。當時是93年,一年的學費才400元!系裡的一個教授看他的專業課學得還不錯,就自發拿出1000元幫他,讓他自籌2000元。他向一個關係要好的外班同學借了1000元,就瞞著父母回家到處借錢了。

不料他媽媽當年由於勞累過度,偏癱在床。親戚們沒有一個人借錢,徒勞無功後就又回校。然後學校緊急催款,他就發電報給哥哥,也沒明說什麼事。雖說是那個年代,但1000元畢竟不是什麼大數目。但因為電報中沒說原因,雖然他一連發了三次電報,哥哥卻認為可能沒什麼事,就一直沒去學校看他。

就這樣,學校決定要除名。班裡的一個能辦事的同學給他直招,他給校長寫了一封信,直接送到校長辦公室校長秘書那裡,又跑到校長家裡,見到校長夫人,把一堆罐頭送給人家,人家也接受了。後來他又找了系主任等領導,也紛紛送了些薄禮,人家都收下了。

但最後還是失敗了,因為最主要的人物,教務處處長,堅決要對他除名。而且,他偏偏沒有給該處長送禮!

最終,教務處還算照顧他,給他發了個肄業證,而不是開除。

那個年代,還都是國家包分配的。同學們都進入了電力系統,很多都進入電業局,到了現在幾乎都是在電力系統管人事大權的處級領導。而他,還只是個普通的打工者。

這個一碗麵條惹禍的例子說明了什麼呢?

【說明人就是各種因果關係、條件的存在】。馬克思曾說:人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所有緣起的一環套一環的因果關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人,不僅僅是當下的身心組合】。所有過往那些導致你當下身心狀態的一切因素、條件,都是你的身心的組成部分。

緣起法告訴我們,【你當下的身心,當下的你,不會無緣無故就這樣子的】。

因為,【你當下的身心,當下的你,有很多複雜的組成部分】。這些組成部分,有橫的方面的各種人事,有縱的方面的各種人事。

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是你當下身心的組成部分。

這個例子也【說明了因果關係的錯綜複雜】。在一系列導致他退學事件的條件中,從縱的時間方面講,最起碼可以追溯到那一碗麵條;從橫的空間、人物結點方面講,每個結點都具備了有利於他退學的原因、條件。

比如他自己的因素: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病了要吃藥的。雖說當時公費醫療,學校醫務室也不過是給他開了3元多錢的藥物,根本沒用。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周圍幾個好友也毫無常識,提不出什麼建議。

比如,那年他媽媽同時也偏癱了,否則親戚們即便看在他媽媽的面子上,也會周濟一二。畢竟他媽媽在親戚中還算有一定威信。

比如,他分的宿舍與同班同學遠離,又不擅長人際關係,導致一年中竟然沒有一個同學知道他的情況。

再比如,系裡的輔導員或班主任根本不負責任。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的另外一個朋友,也是經常不上課,但他運氣好。學校曾有兩次要開除他,輔導員兩次從省會跑到他農村的家裡找他,勸他去上課。最終避免了厄運。

再比如,他偏偏不懂得要給教務處長,這個最終掌握他命運的人送禮。

..................

他也努力了,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不是他能控制的,很多原因他也未必明白。

關於此例,深層的感悟(緣起性空的「性空」)還在本文後面。

如果我這個朋友遇到佛法,悟到了緣起法,悟到了緣起性空,他就不會怨天尤人,他就會心平氣和地接受發生的一切。否則,他一定會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怨恨那些沒幫助他的人,憎恨做那一碗麵條的人......這樣,他就一直活在過去,活在痛苦中。他會認為,他是他,那些人事是那些人事---他自己是倒霉的,而那些人事則是有害於他的。

這樣,他將看不到事實的真相:那些人事就是他身心的組成部分,【就是他自己】。

【當他恨那些人事的時候,他就是在恨他自己】。

看到此處,如果你聯想到「無我」或「眾生一體」的辭彙,你將能看懂以下的內容。

2、相對

我們接著對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進行解讀。

上文是從因果角度(因果聯繫性)解讀緣起法,其實,因果就是緣起的另一個說法,緣起法則展開的就是一個因果關係相似相續、錯綜複雜的世界。

因果角度,主要指「縱」---時間的角度,因在前果在後。

這裡,我們從「橫」---空間的角度,進行深入解讀。

(1)唯物辯證法的自相矛盾

恩格斯曾說,辯證法在佛教中達到了極致。唯物主義者所不懂的是,緣起法才是真正的辯證法,沒人能駁倒。

很簡單,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絕對的存在。

所以,唯物辯證法說:沒有絕對真理,只有相對真理。就像數學理論說,沒有最大的數字,只有無窮大。

但是,唯物辯證法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說「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一方面卻說「物質世界有最小組成單位(比如粒子)」。

唯物主義為什麼要堅持「物質世界有最小組成部分」的思想呢?

因為,如果沒有最小組成部分,就沒有物質,沒有整個物質世界了,就不能「唯物」了。

為什麼這兩句話自相矛盾呢?

如果物質世界有最小組成部分,比如說是「粒子」吧。

不管其他條件怎麼變化,這點是絕對不變的---物質世界必有最小組成單位:粒子。

粒子絕對不會變的更小,絕對不會變化---粒子是絕對的存在。而整個物質世界,就是由粒子組成的。

【因為粒子是絕對的存在、真實的存在,所以物質世界才能也是絕對的存在、真實的存在】。

難道你能說,物質世界只是個假象?

但是很遺憾,世界上沒有什麼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粒子。

因為,即便根據唯物辯證法,也得不出這個結論:物質世界有最小組成單位。

因為,唯物辯證法明明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相對的存在,【沒有絕對的存在】。

當你認為「粒子是絕對的存在、真實的存在」時,就已經違背了唯物辯證法。

當你認為「粒子是絕對的存在、真實的存在」時,粒子就成了另一個上帝,成了「第一因」。

「絕對的存在、真實的存在、不變的存在」說法,不但違背緣起法,也違背了唯物辯證法。

因為,聯繫的觀點與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觀點,也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一切現象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現象。

所以,一切世間哲學、其他宗教都是會自相矛盾的。

(2)真正的辯證法---緣起法

現在讓我們來解讀真正的辯證法---緣起法則。

我們看到,世間任何現象都是【相對存在的】。比如說夫妻:夫妻雙方是相對而言的,任何一方都是相對性的存在,沒有一方能獨立存在。

一個男人,沒有與一個女人結婚,他是不能單獨地被稱為「丈夫」的;一個女人,沒有與一個男人結婚,她是不能單獨地被稱為「妻子」的。沒有丈夫,就沒有妻子;沒有妻子,就沒有丈夫。

世間的所有現象都是如此:沒有富貴,就沒有貧賤;沒有高,就沒有低;沒有長,就沒有短;沒有愚痴,就沒有智慧;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快樂,就沒有痛苦;沒有因,就沒有果......【這道理很簡單】。

我很遺憾的告訴你,佛法的立足點就是這麼簡單,【一切佛法都是源自於這個簡單樸素、顯而易見的道理】:【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就是從這麼一個簡單易懂的道理中,佛祖證悟了甚深難見的緣起法,證悟了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超越了二元對立--生死的世界,達到了人類智慧的最高峰。

《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異,就是離開。色不能離開空,而獨立存在;空也不能離開色,而獨立存在。

色與空,都是相對的存在。沒有色,就沒有空。

沒有「色」這個幻象,我們就不能說它的本質是「空」--不真實。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依據就是緣起法則。

色不異空---凡夫把緣起的物質世界當成了真實的存在,心經告訴我們:這個貌似真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離不開空性的,是空性的存在。當我們悟到此理,就不會再執著所謂「真實的」物質世界,就破除了對物質的貪著。

空不異色---二乘聖者悟到了空性,悟到了「人我空」--無我,即有情眾生的主體「我」不是真實的存在。聖者否定了有情眾生的真實存在性,一切有情眾生都如夢如幻,既然如此,何必還要辛苦普度眾生呢!心經告訴他們,空不異色。雖然一切有情眾生都如夢如幻,都是「無我」的,本質上雖說都是空性,但這空性卻不能離開「色」,不能離開緣起的現象。本質上雖是空性,但現象上有其作用。其他眾生可沒有覺悟,他們的痛苦,對於他們而言,可是真真切切的!所以心經警告聖者不可墮入偏空涅槃,無為深坑,不能僅僅執著空性,而忽視色(現象)。還要努力普度眾生!

《心經》又接著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又深了一層,是對菩薩說的。

這就是禪宗所說「不二法門」。

二,就是二元對立、相對;【不二,就是根本沒有對立】。

不二,就是大乘所說「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解脫」。

《圓覺經》說的更透徹:「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凡夫只是看到表面,活在「二(對立、相對)」的世界中,而聖者則看到了本質、真相,活在「不二」的世界中。在他們的世界中,沒有任何對立。

雖然不二法門其意甚深,但還是立足於緣起法。你悟透了緣起法,就悟到了不二法門。

(3)不二法門

讓我們用緣起法解讀不二法門。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煩惱,就沒有解脫;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

雖然如此,但畢竟痛苦與快樂是兩件事啊,是相對、對立的啊!

生與滅、煩惱與解脫、生死與涅槃、無明與覺悟畢竟是兩件事啊,是相對、對立的啊!

如果你認為凡夫與聖人、煩惱與解脫、生死與涅槃、無明與覺悟是兩件事、是兩個現象,說明你還沒悟緣起法。悟了緣起法,才能明白「眾生一體」,才能理解「同體大悲」,才能進入不二法門。

有的人會說,一切都是空性的存在,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假象,這就是不二法門---諸法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是空性。

這樣說,未嘗不可。但是,你怎麼解釋「煩惱即解脫、生死即涅槃、無明即覺悟」呢?

難道說,煩惱的本性是空性,解脫的本性也是空性,所以煩惱就是解脫?

這樣講,不是不行,也不是說錯了。這樣會使人含糊不清,無法徹底明白。

讓我舉例說明。

比如說,世人之所以會執著自我,「我」的觀念牢不可破,就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身心組合體」。

我們把「身心組合體」叫「自體」,因為有自體,所以有「我」。

這個身心組合體裡面包括了很多因素、條件,比如組成物質肉體的四大(色蘊)、組成精神的受想行識,合起來是五蘊。

【沒有五蘊,就沒有「我」: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我」不能離開五蘊而獨立存在,「我」只是相對的存在。

套用《心經》的話,就是【「我不異五蘊,五蘊不異我」】。

四大五蘊組成了「我」,它們都是「我」的組成部分。

佛法常說「因緣所生法」,就是指緣起法。

所以換句話說,四大五蘊都是組成「我」的各種因緣(條件)。

從「四大五蘊都是組成『我』的各種因緣(條件)、組成部分」的角度講,【四大五蘊就是「我」】。

套用《心經》的話,就是【「我即五蘊,五蘊即我」】。

「我即五蘊,五蘊即我」,就比「我不異五蘊,五蘊不異我」深入了。

「我即五蘊,五蘊即我」就是不二法門。

補充一句,以上的「我即五蘊,五蘊即我」是從俗諦即表面現象上說的。這兒套用此話,只是用此理得出「不二法門」的邏輯推論。

如果再深入講,我們可以援引上文我那個倒霉朋友的例子說明,每個人當下的五蘊,其實也不能獨立存在,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

也就是說,每個人當下的五蘊(身心狀態、境界),其實是離不開現在、過去的那些各種人事、環境等因素的。

說白了,【每個人當下的五蘊,就是由現在、過去的那些人事、環境等各種因素組成的】。

【現在、過去的那些人事、環境等各種因素,就是每個人當下的五蘊】。

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環境等很多因素,這一切都是每個人當下的五蘊。

【其實,這一切都是你】。

既然這一切都是你的組成部分,這一切都是你。

如果那個倒霉朋友有幸遇到佛法,悟到了緣起法,悟到了緣起性空,他必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明白,如果沒有那些一系列錯綜複雜、一環套一環的因果關係,他今天就不會覺悟。

那些人事,根本不是壞事,是好事!其實這樣說,還是落在了好壞的對立、相對中。

究竟而言,【那些人事就是他覺悟的因緣、條件、組成部分】。

那些人事,那些煩惱、那些痛苦,那些苦難歲月,正是他覺悟的組成部分。

說白了,【那些煩惱、痛苦就是他的覺悟】。

這就是不二法門:煩惱即解脫、生死即涅槃、無明即覺悟。

因為煩惱是解脫的因緣、條件、組成部分,生死是涅槃的因緣、條件、組成部分,無明是覺悟的因緣、條件、組成部分。

【從這個角度講,煩惱即解脫、生死即涅槃、無明即覺悟】。

當你從緣起法悟到了不二法門「煩惱即解脫」,你還會活在煩惱與解脫的二元對立、相對中嗎?

煩惱與解脫,其實是一回事啊!

你之所以今天能覺悟、解脫,難道不對過往的一切充滿感激嗎?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事、環境,就是你覺悟、解脫的組成部分!

他們就是你的覺悟、解脫!

這樣,你還會留戀、後悔、嗔恨,還會執著嗎?朋友是你,敵人也是你!

當你真悟了,就連「煩惱與解脫是一回事」也不執著了。

因為,一是相對於而二說的,你如果執著「一」,就會執著「二」。這樣,你就仍然活在對立中。

當你超越了二元對立,超越了相對,就進入了不二法門,就見到了法。

【見法,就是見到法性】。

3、總結

通過以上對緣起法大致的介紹,我們都有什麼收穫呢?

(1)三世因果思想:這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理。緣起法所展現的,就是一個因果關係相續不斷的世界。可以說,因果就是緣起的另一個說法;

(2)緣起法本身就包含了大乘中觀「不常不斷」的中道思想,當然不僅如此,我們只是以此舉例而已;

(3)緣起法本身就包含了「無我」思想,因為任何現象都是相對的存在,不能獨立存在。任何現象都離不開其他橫縱各方麵條存而存在,所有因素、條件都是該現象的組成部分。進一步講,【所有因素、條件就是該現象自身】。因為「無我」,所以法界才能是一體的;

(4)既然法界一體,就沒有什麼真實、絕對的對立、相對,煩惱即是解脫、生死即是涅槃,這就是「不二法門」。

其實,大乘所有思想,都是緣起法本有的內涵,只不過是龍樹菩薩通過「緣起性空」學說,把它們充分挖掘了出來。所以,下面我們講性空學說,深入探討大乘思想。

三、性空

1、性空或空性思想的簡介

緣起講的是事物表面現象的規律、法則,稱為(世)俗諦,是佛教為隨順世人的常識經驗,而就表象層面總結出的法則。性空(或空性),則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質、本性,稱為真諦或第一義諦。

《中論》說,諸佛常以二諦為眾生說法,引導眾生悟入般若中道、諸法實相。佛說俗諦的目的,就在於引導眾生悟到真諦。

我們來解讀,怎麼從緣起到性空?為什麼性空是緣起的本有內涵?

緣起法說明:(1)任何現象都是由各種條件組成的,都是有某種原因才能出現、存在的。有果必有因,任何現象都不是本來就有、自然而有的。這就否定了事物真實、絕對的「本有性--本來就存在」。

(2)因為各種條件都在不停的變化中,所以由這些條件組成的任何一種現象也都必然是在不停的變化中,剎那生滅,世上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現象。這就否定了事物有真實、絕對的「恆常(不變)性」。所以原始佛法三法印第一個就是諸行無常。

(3)因為任何現象都是由各種條件組成的,離開各種條件、因緣,沒有任何現象。故此,任何現象都沒有「獨存性」,這就是原始佛法第二個法印:諸法無我。這個很難理解,本文會詳細的做出專題解讀。

(4)因為任何現象都沒有「獨存性」,要發揮作用就必須依靠各種條件,所以沒有「主宰性」。

所以,緣起法說明,任何現象都沒有「本有性、恆常性、獨存性、主宰性」,即沒有自性。諸法本質上都沒有自性,佛法把「沒有自性」叫「空性」。故此,【任何現象本質上都是空性】,或者說,任何現象的本性都是空(空性)。

空或空性,不是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不真實的存在」。

所以,也可說:任何現象本質上都是空性的存在。

前文說過,僧肇大師把「不真」叫做「空」。不真實、虛幻,就是空、空性。

【一切現象的存在,本質上與夢一樣,都不是真實的,這就叫「空性」】。

性空,是緣起法的內涵。從緣起到性空,萬法皆空,【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一切都不是絕對的】!

【本質上說,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一切都不是絕對的---這就是性空、空性的道理】。

本質上說,一切都不是絕對的,這個道理還容易理解。因為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相對的。

【本質上說,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層含義就難解了】。

其實,隨著對緣起性空的深入解讀,你會發現,對於物質世界的解讀「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才容易理解一些;而對於精神、理念世界的解讀「一切都不是絕對的」,這個才是最難解、最難悟到的!

基於對緣起性空的理解、證悟程度,佛教內出現了三乘教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是徹底圓滿證悟緣起性空的聖者,沒有了任何我執與法執;菩薩還沒有徹底圓滿證悟,尚有不同程度的法執;聲聞乘、緣覺乘聖者至多證悟了一半,沒有了我執但還有法執。

一般人會以為,事物表面現象的規律---緣起法則容易理解,而事物的本質、本性---性空(或空性)就難以理解了。其實,這是因為你沒有悟到緣起法。當你悟到緣起,對於性空思想自然迎刃而解。

2、解讀性空或空性思想: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存在

其實,單從緣起法則就可以得出「一切都不是真實存在」的結論。因為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條件性、相對的存在。既然是條件性、相對的存在,就說明一切都是在變化中的、能變化的。

既然一切都是在變化中的、能變化的,就說明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是假象。

【因為,真實就意味著不變】。能變化的,能叫真實嗎?

世人在向愛人說「我真的愛你」時,如果這個愛是能變的,今天愛你明天就不愛了,那還能叫「真愛」嗎?

當我在夢中,此時是一個人,彼時變成另一個人,甚至變成好幾個不同的人、乃至衣服、形象都各有不同。但是,在夢中時自己卻毫無覺察,以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以為這幾個不同的人都是「我」自己。

夢醒後才知道:「我」不是真實的,也根本沒有「我」!

天上的那片雲彩,一會化成一隻狗的形狀,一會又化為一頭獅子的樣子,轉瞬又是一個人形...

但是我知道,狗、獅子、人...都不過是幻象。【它們並非真實的存在,因為變化】。

白雲幻化的狗、獅子、人等等是幻象,白雲也是如此。

【因為,只要是能變化的,就是假象,就不是真實的存在】。

同理,五蘊組成的人是假象,五蘊也是假象。【因為一切都是能變化的】。

所以,佛對凡夫開示「諸行無常」,凡夫雖然領悟到「一切都是變化的」,但卻執著「一切還是真實的存在」;

佛對二乘人開示「諸行無常」,二乘人雖然領悟到「五蘊組成的『我』是假象」、「無我」,但卻執著「五蘊是真實的存在」。

唯有菩薩,在聽到佛說諸行無常的時候,就悟到了「一切都是假象」、「無我、無法」,破除了一切執著。

《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講的同樣一個緣起法,眾生根據自己的根性,而有深淺不同的理解。難道這同一個緣起法還有「高下」?還有「了義不了義」之分?還是《壇經》六祖那句話: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諸行無常的法印,本身就包含著「一切都是假象」的道理。

【一切都是假象,都是虛幻不實的存在---這就是大乘佛法所說的一實相印:「諸法實相」】。

故此,緣起法就意味著「一切都是假象、不是真實的存在」。

而我們知道,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沒有「本有性、恆常性、獨存性、主宰性」,即沒有自性。

所以,【「一切都沒有自性」就等於「一切都是假象、不是真實的存在」】。

【自性,就等於「絕對、真實」】。

請諸位牢記這兩句。

現在我們來詳細解讀「一切緣起而無自性,不是絕對、真實的存在」這個甚深之理。

先說物質世界。

一般人都會覺得物質世界的確是真實存在的,所謂眼見為實。明明看到了,你怎麼說它是假象?還什麼唯心所生?

大乘佛法卻說,當你在夢中時,也會「明明看到事物、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嘗到、觸到」,但你夢醒後,能說那些不是假象?不是唯心所生?

當然,大乘佛法並不否定這一點:當你在夢中時,自然是認真的,把一切都當做了「真實的存在」。

佛法最終告訴我們的是:所謂現實中的一切,其實本質上都跟夢是一樣的,都是假象。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換句話說,諸法的本質(本性)都是一樣的,都是「性空或空性」。

諸法的本性都是空性,這就是「法性」。

我們開始詳細解讀。

哲學上、科學上分析物質世界,分為四個方面:物質(的存在性)、(物質的)運動、時間、空間。

物質的存在性:物質到底存在不存在?要麼存在,真的有物質;要麼不存在,真的什麼都沒有。

物質的運動:唯物主義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沒有運動,就沒有物質的存在;有物質的存在,就一定有運動。判斷物質存在與否,就要看---有沒有運動?運動是否真實存在的?如果運動是真實、絕對存在的,那麼,物質就一定也是真實、絕對存在的。

時間:如果物質是存在的,真的有物質,那麼,物質必然是存在於一定的時間維度內的。物質不可能憑空存在,肯定是存在於時間維度內的,時間就是物質存在的載體。如果時間是真實、絕對存在的,那麼,物質就一定也是真實、絕對存在的。

空間:與時間的分析相同。

牛頓以前的科學體系通過對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物質是絕對、真實的存在」的結論---整個物質世界是絕對、真實的存在。

大乘佛法是怎麼根據緣起法則,分析物質世界的呢?

(1)物質的存在性:物質到底存在不存在?真實存在就是「有」,否則就是「無」。

自古至今,世人都認為物質是真實存在的。物質是由最小的組成單位(以下簡稱基本單位)組成的,現代科學對此也歷經了很長的研究,從原子、質子、中子、電子...一直到夸克、量子...

現在我們假設物質的基本單位是真實、絕對的存在,名字就叫「粒子」吧。粒子是真的存在、絕對存在,所以物質也是真的存在、絕對存在。

果真如此嗎?粒子是真實、絕對的存在?

物質世界由物質組成、物質由基本單位。物質世界怎麼來的?是因為有基本單位:粒子。

這就意味著,【物質世界最初的起因---「第一因」】,就是基本單位:粒子。

然而,不要說緣起法,就連唯物主義也是要否定「第一因」的。因為,唯物主義也承認:凡事必有原因,有果必有因,世上沒有無緣無故就出現、存在的現象。

如果粒子是物質世界最初的起因,請問,粒子是怎麼來的?

如果你回答,粒子是本來就有、自然而有的,那粒子豈非另一個上帝「自有永有」?這與唯物主義也自相矛盾。

如果你回答,粒子不是本來就有、自然而有,那就說明:組成粒子的,還有其他更小的單位。還需要其他因緣、條件才會有粒子。這樣的話,粒子就不是基本單位。

這樣一直追溯下去,我們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最小的組成單位」。所謂基本單位,只是世人想像出來的一個概念而已,佛法稱為「名言、遍計所執」。

結論:根本就沒有什麼基本單位,所以就沒有什麼物質;沒有物質,就沒有物質世界。

那麼,對於物質存在性的問題,大乘佛法的答案是「物質不存在」?

不是存在,就是不存在;不是有,就是無。世人就是這樣活在二元對立的概念世界的。

準確的答案是:從本質(本性)上說,沒有真實、絕對的基本單位,所以也就沒有真實、絕對的物質與物質世界。

物質到底存在不存在、是有是無?

佛法的答案是:物質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物質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因為世人所謂的存在,是指真實的存在;世人所謂的不存在,是指真的什麼都沒有;

世人所謂的「有」,是指「實有」;世人所謂的「無」,是指「實無」。總之,世人執著的都是「實法」。

「實法」,即真實、絕對的存在。

為什麼大乘佛法說,物質既不是(真實的)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真的什麼都沒有)」?物質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真實的基本單位,所以就沒有什麼真實的物質---物質不是(真實的)存在---【這指的是事物存在的本質】,本性是空性。

雖然本質上沒有真實的存在,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卻宛然而有,假象是存在的---並非什麼都沒有---【這指的是事物存在的假象、表象】,表面上是緣起的。

【合起來,就是緣起性空】。緣起,就是俗諦,事物表面現象的規律;性空,就是真諦,就是事物的本質、本性。

大乘佛法的答案,超越了世人「存在與不存在、有與無」的二元對立,揭示出了事物存在的真相:緣起性空的中道實相。

如果你認為事物是真實存在、是「有」,就著了法相;否則就著了非法相。所以,《金剛經》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偉大的大乘佛法祖師【龍樹菩薩在《中觀論》中,對「事物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的解釋道:「不生亦不滅」】,就是以上的答案。

生滅,是「(實)有與(實)無」的另外一個說法。

我們對「物質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的問題繼續解讀。

世人認為,基本單位粒子是真實存在的,真有這回事啊!

如果粒子真實存在,那就意味著:粒子不可能變的更小了,這一點絕對不變,否則就不叫粒子了。絕對不會有比基本單位粒子更小的啦!

這樣就又犯了兩個錯誤,不要說緣起法則,就連唯物辯證法也不會承認。

第一個錯誤:唯物辯證法、緣起法既然說,一切都是相對的存在,沒有絕對存在的現象。你怎麼說「基本單位粒子絕對是最小的」?

第二個錯誤:唯物辯證法、緣起法既然說,一切現象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現象。你怎麼說「粒子不可能變的更小了,這一點絕對不變」?

(2)運動

上文說明,沒有(自性的、絕對的)真實的物質,物質只是一種假象。

既然物質是假象,那麼,運動也是假象。因為物質與運動是密不可分的,是相對存在的(即緣起):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載體,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物質自身都是假象,它的屬性自然也是假象---運動是假象。

僧肇大師在《物不遷論》中詳細闡述了「運動是假象」這一思想,由於內容較多,請參考《理解、貫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即般若)》一文中有關內容,或者《史上最通俗易懂、詳細深入的物不遷論譯本》。

(3)時間

物質不是真實存在,故運動也不是真實存在,這道理還容易理解,因為物質與運動,二者是相對的存在(緣起法)。

但是,對於時間、空間的理解,就困難了。因為世人普遍認為,時空是絕對的存在:離開了其中的物質運動,照樣有時空!沒有物質世界、沒有物質運動,照樣有時空的存在!

時間是真實、絕對(不變的)存在嗎?

世人認為時間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如果沒有時間,就沒有所謂「變化」了,正是在時間的流逝中,人們才看到了事物現象的變化。

經典物理學創始人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存在」。什麼意思呢?不管空間、物質等等其他因素怎麼變化,時間都是不會變的。時間是能離開其他因素而單獨、獨立存在的。並且,時間是一維的,即只會一直向前,不可能倒退。

在牛頓看來,時間是有「恆常(不變)性、獨存性、主宰性」的---【時間是有「自性」】的。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後說:時間、空間都不過是人們的錯覺。

且不說大乘佛法,就連現代科學也認為【時間是假相】。如果速度超過光速,時間可以倒流,我們可以像現場直播一樣,看到過去所發生的事。根據《馬哲》原理:如果一對孿生兄弟,一個坐上超光速的宇宙飛船,一個還在地球上。當坐船的那個兄弟在宇宙中飛行一年後,重新回到地球上,就會發現他那個兄弟已經增加了二十歲,在地球上已經又活了二十年了。而遨遊宇宙的這哥們,還像一年前一樣年輕。換句話說,以超光速運動的那個兄弟,他的時間【「變」】慢了。

愛因斯坦用一個比喻解釋他的相對論:一對戀人在熱戀中,不知不覺過了一夜,而他們倆覺得很短暫。成語黃粱一夢,書生在夢中過了一輩子,醒來後卻發現,一頓飯還沒熟。現代醫學說,一個人感覺做了很長時間的夢,其實至多不過是幾秒鐘。

時間真的「變」慢或「變」快了嗎?

其實,哪有時間!只是物質的運動速度變了。

就這樣,世人把「物質運動速度的變化」稱作「時間的變化」。

佛教唯識學把時間空間定義為「不相應行法」,意思就是純粹抽象的概念而已,並不是真實的現象(實法)。

為什麼世人認為時間是真實存在的?因為一個詞:剎那。

世人、世間哲學比如唯物主義乃至佛教的小乘人,他們分析時間,認為時間之所以是真實存在,就因為有「剎那」。剎那,是時間最小的組成單位。大乘佛法不是也說「即生即滅」嗎?沒有剎那,何來即生即滅?

對他們而言,因為有剎那,所以有個極為短暫的「不變」。

根據緣起法,因為有「不變」,所以有「變化」,二者是相對而言的;沒有「不變」,就沒有「變化」。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嘛!

他們不明白,佛說有說無,說不變說變化,都是方便破執之語,沒有什麼是絕對真理--絕對不變之理。所以,他們把這些方便破執之語,當做「絕對不變的實法」了。

他們對「無常(變化)」的執著,原因就在於把「剎那」當做了「實法」---剎那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先不管剎那是否「實法」,只用他們承認的緣起法(則),就可以使他們自相矛盾了。

你說緣起法、諸行無常是真理,變化是真理。

根據緣起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所以,必須有「不變」,才有「變化」。

請問:有「不變」嗎?

你要回答說有,就恰好與緣起法、諸行無常相矛盾;你要回答說沒有,那更是自相矛盾。

【既然沒有「不變」,就沒有「變化」】!此無故彼無嘛!

其實是這樣:既然沒有真實的「不變」,就沒有真實的「變化」!

現在開始解讀剎那。剎那是否「實法」?剎那是真實不變的嗎?

二乘人說剎那是時間單位。

時間的一個特徵,就是有前有後,即先後的順序。既然剎那是時間單位,那麼,剎那也有這個特徵。

剎那也有前有後。

既然剎那也有前有後,就說明剎那是可分的。

(比如1分鐘分為60秒,這60秒有前有後,所以我們說,這1分鐘是可分的--可以分割的)。

既然剎那是可分的,那麼,它還是「最小的時間單位」嗎?!

結論:根本就沒有什麼「最小的時間單位」--剎那。

沒有剎那,就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無常。

我們這裡說「沒有剎那、時間、變化、無常」,其實是指沒有「真實的」剎那、時間、變化、無常。

【「真實的」剎那,即「自性的」剎那】。

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的「剎那」,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的時間單位。

剎那已經最小了,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無論其他一切怎麼變化,剎那也不能改變。

這說明剎那是有「恆常(不變)性、獨存性」的,是有「自性」的。

所以,他們所認知的剎那,是「自性的剎那」,並非「緣起的剎那」。

關於時間、剎那,我們就探討到此。

結論:因為「剎那」不是真實的存在,沒有真實的剎那。

【沒有真實的剎那,就沒有真實的時間】。

(4)空間

由於內容較多,請參考《理解、貫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即般若)》一文中有關內容。

最後說精神世界、意識現象。

就像把物質世界分析到「極微」,二乘人分析「心」,認為「心」是由一個個念頭組成的。為什麼有念頭?就是因為有剎那--所以說「剎那一念」。剎那是實有,所以心也是實有。

但是,本質上是沒有(真實的)剎那的,所以就沒有什麼(真實的)「心」。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因為沒有剎那,故心不可得。

時間不是真實的,所以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在定中依然看到,所謂「幾千年前」的法華會,佛於會上講法華經,一時說法如雨。

說這麼多,就在於解讀「自性與實有」的關係:自性,就是「真實存在(實有)」。

進一步講,這個「自性,就是真實存在(實有)」主要從兩個角度認識:對於物質現象,說物質沒有自性,意思就是「物質不是真實的存在」;對於某種思想理論,說它沒有自性,意思就是「該思想理論不是絕對(不變的)真理、不是絕對正確的」,比如《壇經》中六祖通過對志徹「常與無常」問題的開示,解讀了二乘人的無常觀,指出他們的偏執,說明「無常(變化)也不是絕對真理」。

破除了「自性見」---對「自性」的錯誤知見,你就能悟到大乘佛法「諸法實相」之理:諸法都沒有自性,本質上都是空性的存在,所以都不是「真實的存在、絕對不變的」。

四、如何用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伏轉煩惱?

以上所說重點在於「看破」,所謂看破紅塵。其實,般若智慧不光是能看破世間、紅塵,就連出世間的解脫、涅槃也通通能看破。

如何對出世間的解脫、涅槃也通通看破,請參考《理解、貫通大小乘佛法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即般若)》一文中有關內容。

這兒我們重點說明,怎麼用以上所說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伏轉煩惱?

因為這才是我們學佛法的目的。

伏,即伏住,是初步的功夫、有為的修行;轉,即轉化,無為之行道。佛法有時候講「斷煩惱」,那是針對二乘人的,因為他們認為煩惱是真實的。

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是因為兩種障礙:所知障與煩惱障。所知障是指知見方面的錯誤,沒有正見,對身心世界缺乏正確的認知,這個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比如上文的內容就主要在於破除我們的所知障:物質世界是真實的,精神世界的「心」、煩惱、快樂與痛苦都是真實的。

煩惱障是指先天的、我們與生俱來就帶著的宿世前生的人性的劣根性,內心深處那種極難改變的東西,佛法用「貪嗔痴」來概括。

實際不僅僅是貪嗔痴三毒,只是這三種是比較根本性的。

全面領悟了緣起法,才能悟到緣起性空、一切皆空的空性思想,即中觀所謂的「畢竟空,無所(實)有」。

前文也稍微談了些伏煩惱的內容,這兒再重複一下。

1、因果

緣起法展現了一個因果相續不斷的世界,因果其實就是緣起的另一個代名詞。緣起法說明,一切現象的出現、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沒有無因之果。但是,因果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唯有聖者才能遍知,我們凡夫所能看到的因果聯繫是極其有限、片面甚至是錯誤的。

所以,無論自己遇到何人何事、何種現象,對於已經發生的,我們能做的不是憤憤不平、自嘆倒霉、莫名其妙,而是首先要接受,而不是抗拒、逃避。因為凡事必有因!也許是你無意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姿態就曾令人懷恨在心,也許是你本意是幫助他人卻遭到誤解,也許是你說話、行為方式不當,也許僅僅就因為別人看你不順眼,也許就是家族仇恨、朋友圈的原因......

無論遇到什麼,我們先不要衝動,先以此理觀照,心平氣和下來再說。然後力所能及的分析原因,找到事故的苗頭,以避免再次事件的發生。如果事故的原因已經超出了我們理性思考的範圍,怎麼想都不明白,那就不必去追究了。因為凡夫終究是搞不清的。

這是緣起法的第一個啟迪:怎麼對待「果」(已經發生的事實)?

緣起法的第二個啟迪:怎麼對待「因」(尚未發生的事實)?

這段內容已經在前文中說明。

緣起法的第三個啟迪:無常

諸行無常法印就是從緣起法則中得出的:一切都是條件性、相對的存在,所以一切都是在發展變化的。這說明事物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人生的舞台很大,就看你能否開發、利用各種條件了。善於利用,就可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甚至變禍為福;不善於利用,也可能使好事變為壞事,使好人作惡!

緣起法的第四個啟迪:無常故苦

阿含經說:無常故苦,世界就是這樣:苦。

佛為何說苦諦?人生的本質就是苦?苦的最大根源就在於無常。無常就意味著變化、不穩定、難以把握。得到的還可能會失去,今天富貴明天可能就貧窮。如果沒有無常規律,就沒有苦了。眾生的貪慾為何停不下來,永無止境?就是因為無常規律的存在。我們表面上心平氣和、閒庭信步,內心深處實則翻江滾浪,欲望並不曾真正的止息。

在無常規律面前,一切眾生本質上其實都跟那個襁褓中的嬰兒一樣軟弱,都是「可憐憫者」啊!內心深處對自我的執著、對生命的留戀、對安全的期待、對親情愛情有情呵護的需要,與嬰兒有何兩樣?

世上的芸芸眾生,沒有真正快樂的人,其實都處在無常的大苦大難中。所以,請原諒眾生所做的一切吧!每個人都是值得憐憫的。

聖人會憐憫眾生---當甘地遇刺後,對刺客說「原諒他吧」。

八王之亂中,晉惠帝身旁的人大多都跑了,唯有侍中嵇紹(竹林七賢嵇康之子)一眾拚死保衛惠帝。當叛軍殺到惠帝面前準備殺嵇紹時,惠帝竟然拉著嵇紹對叛軍說:「他是忠臣,不能殺啊!」叛軍哪管這個,一刀砍殺了嵇紹,血流撒了惠帝一身。叛亂平息後,惠帝依然穿著那件滿是血污的衣服。大臣勸皇帝更換或者洗滌衣服,惠帝說:「這是忠臣嵇侍中的血,不能洗啊!」

在無常規律面前,眾生就是如此的脆弱,即便最位高權重的皇帝,也更期盼穩定與安全。令我感動的是,這位說出「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感情卻是如此的真摯。這樣的皇帝,與嬰兒何異?

緣起法說明,因果關係是錯綜複雜的,複雜到什麼程度?最初的原因在哪兒?佛法說「無始無終」,我們不能說從什麼地方開始,也不能說在什麼地方結束。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相信眼前看到的,實際背後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所以,不要輕易下定性、下結論,不要太相信那些定性的判斷。

緣起法的第五個啟迪:一花一世界

因為所依的因緣、條件各有不同,緣起法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每個人對他人、社會都有一套自己的成見。在不同的時候、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地方,對於不同的人事,每個人的態度、立場、觀念都有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業力。不管任何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有其背後的原因,都不是無緣無故就那樣的。哪怕他說了多麼荒謬、大逆不道的話,做了多麼令人側目、不堪入目的事,都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對眾生抱有最大的理解。

比如我二哥看到他的侄子,二十多歲卻整天不務正業,吃了睡睡了吃,感覺很荒謬,每次見侄子都是訓斥一頓,苦口婆心。侄子有時候想做點什麼不靠譜的生意,他就基本不聽。所以侄子對他也只是表面上聽聽話,背地裡該幹嘛幹嘛。但是我比較了解侄子,我說:「他就是這樣的境界,不要太拔苗助長了。」哥哥很奇怪我的話,認為對於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勸他努力進取,怎麼是拔苗助長呢?

我說,不能這樣盲目與他人相比的。要說年齡,皇帝還有幾歲就登基的呢!

為什麼呢?侄子曾給我說過,因為他沒受什麼教育,國中畢業就進入武術學校,認識的基本都是社會渣滓,現在他認識的那些同齡人,有很多都違法犯罪鋃鐺入獄了。相比他們,自己還是很不錯了!這樣已經很好了,不出去打架鬥毆、惹是生非就已經是給家裡做貢獻了。

所以,在侄子的認知中,在他的世界裡,他已經是很不錯的人了!你要是再要求這要求那,他覺得受不了。再加上二哥經常是一副長輩姿態,聲色疾利的,他就更不聽了。

這就是緣起法的啟迪:一花一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心狀態、境界。井底之蛙是很難相信世界的廣闊,夏蟲是不可能了解秋天的。無論何人,何種認知、狀態、境界,都是應該理解的。

每個人之所以這樣說、這樣做,自然有這樣說、這樣做的原因。【沒有人會故意這樣說、這樣做的】。

因此,理解眾生吧!

在《超級演講家》一期節目中,樂嘉與魯豫爭奪一個選手。雖然樂嘉很真誠,好話說盡,但那個選手最終還是投奔了魯豫。樂嘉問原因,選手對樂嘉說:「您本來就是話多的人,而我也是如此。這樣的話,您就不會耐心傾聽我的話了。但魯豫話少,她總是認真地聽人說話。」

有時候,別人其實只需要你的傾聽、理解。你比他人更高明、更有能力,人家也不一定聽你的,因為人們更需要理解。

2、性空或空性

然而,緣起法給我最大的震撼與啟迪,卻是「性空」,或者說是「空性」的思想!

領悟到空性思想,我的世界觀人生觀、我的整個世界,完全被顛倒過來了。就好像是剛從大夢中驚醒,回顧以前的自己,不得不由衷地承認以前的自己完全活在顛倒中!才明白楞嚴經說的「以攀援心為自性」到底何意。

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相對的、條件性的存在,沒有「本有性、恆常性、獨存性、主宰性」,即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所以不是絕對的、真實的。

【一切本質上都是空性啊!都不是絕對的、真實的啊】!

我們都知道,夢是假的。但我們不知道,宇宙人生、我們整個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場生死大夢!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別人又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我們總是習慣給各種事物貼標籤、下結論:這個是這樣的,那個是那樣的。

我們總認為自己有思想、有能力,難道不是嗎?在人生的每一步,在面臨每一次抉擇時,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總認為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是在「自由地」選擇,好像自己一直在「主宰」自己的命運,甚至也在主宰他人乃至社會的命運!

(1)一切都有「本有性」嗎?一切都是本來如此、自然如此嗎?

我們說,某人是奸臣,某人是忠臣。好像某人天生、本來就是個奸臣,某人本來、自然就是個忠臣。

其實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一個賢明的君主,是很難有所謂的忠臣;如果君主不辨是非、昏庸無能,就會有奸臣湧出。

如果沒有察納雅言的明君唐太宗,也很難有知無不諫的賢臣魏徵。如果沒有明代宗,也就沒有忠臣于謙。

在漢高祖劉邦時,有個以直言敢諫聞名的忠臣周某,但到了呂后執政時,此人竟閉口不言。

國亂方顯忠臣:如果是太平盛世,郭子儀怎麼能夠平定叛亂、挽救李唐江山?哪還有「忠臣」郭子儀?如果沒有商紂王,焉能有被剖心的「忠臣」比干?

說某人對我好,某人是「本來、自然」就對我好嗎?離開了那些能夠使其對我好的因緣條件,某人還能對我好嗎?

柴火柴火,世人認為柴能生火。什麼叫柴?能生火的叫柴,柴的自性就是能生火。能夠生火,是柴的「本有之性」嗎?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你拿一塊濕柴試試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你潛在水裡,拿一塊乾柴點火試試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把柴放在一個沒有氧氣的密室內,再點火試試看?

如果柴一定能生出火,把柴放在一個低於其燃點的環境中,再點火試試看?

眼睛眼睛,世人認為眼睛能看東西。什麼叫眼?能看東西的叫眼,眼的自性就是能看東西。能看東西這個「能見之性」,是眼的「本有之性」嗎?

能見之性離不開所見的對象,離開了所見的對象,哪有所謂的能見之性呢?

當你閉上眼入睡後,眼前即便有東西,你還能看到嗎?

當你心不在焉、神思恍惚時,或者全神貫注於某事時,即便朋友來到你眼前,你也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你沒有對眼前的朋友動心,自然就看不到他。這時,眼睛本有的能見之性在哪呢?離開了心動,哪有什麼眼的自性?

(2)一切都有「恆常性」嗎?

儘管世人表面上承認「一切都在變化」,但內心深處卻執著一個沒有變化的「自性」。

說以前曾經遇到某人對你好,就以為此人就是如此,卻不料此人後來也會傷害你。反之,以前曾傷害你的人後來卻幫助了你。

我們常常刻舟求劍,聽到親朋好友說某人、某事怎麼樣,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就開始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問題了。

再比如,當我們看到眼前的桌子時,總認為桌子是靜悄悄的、靜止地存在的。其實,桌子一直在變化,微觀世界的原子、質子...粒子一直在變化生滅。所謂「桌子是不變的」,不過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其實它一直不停地在變。用楞嚴經的五蘊道理講,你處在「想蘊」中,不知道想蘊背後更深的「行蘊」。行,就是遷變、不停地生滅。

桌子如此,萬事萬物、我們的身心也是如此。我們的物質肉體、精神意識一直處於不停的變化中,這一秒的你已經不是前一秒的你了。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內在的「我」--即自性--表面上在變化著。就是說,在表面變化的背後,並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性--我。

世人對此的執著是多深啊!

生死根本---「自性」的執見

世人的自性見---變化中有個「不變」的

眾生對於自性的執著與見解,真是太深了!累生多劫的生死輪迴、見聞覺知,已經使眾生習慣了這種「自性見」。

明明有「我」,明明是「我」在煩惱、輪迴,怎麼說無我?無輪迴?

明明一切都那麼真實,怎麼說一切都是虛幻不實?

僧肇在《物不遷論》中,舉了個例子來說明世人乃至二乘人對於「自性」的執著有多麼深重。

梵志出家,白頭而歸。鄰居見他,問道:你就是以前那個梵志活著回來了嗎?梵志說:我好象是當年的梵志,【其實不是當年的梵志】。鄰居聽後皆感驚訝,認為他在胡言亂語。

這段話說明什麼道理呢?

世人雖然明知無常(變化)的道理,其實卻是執著「常(不變)」的。

執著「常(不變)」,就是執著「自性」,因為自性就是「恆常不變(常)」。

有人問:諸行無常,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鄰居們認為「梵志也是變化的」---變老了嘛。這話有錯嗎?

如果鄰居們的話沒錯,文中的梵志為什麼說:我好象是當年的梵志,其實【不是】當年的梵志。

按照梵志的話,既然他「不是當年的梵志」,那麼,是誰在「變化」、誰「變老了」?

雖然鄰居們認為「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梵志也是變化的」,但前提卻是【「同一個梵志」在變化】!

他們的見解就正如梵志的鄰居一樣。而按照梵志本人的話,【哪有什麼「同一個梵志」呢】?

在變化的表象下,並沒有什麼同一個(內在不變)的梵志。

《物不遷論》還說:「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

所以孔子說:顏回能認識到事物隨時都在發生著變化,頃刻(交臂)之間,事物就不再是原來的事物了。

頃刻之間,事物就不再是原來的事物了。那麼頃刻之間,梵志就不再是原來的梵志了。

就是說,【根本不存在什麼「同一個梵志」】。

這樣的話,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同一個梵志在變化」。

【世人執著的「同一個梵志(在變化)」,就是我上面說的,他們實質上是執著「常」】。在這兒,這個「常」就是指「(變化中的)同一個梵志」。

簡單講,說「我在變化」,「我」就是大乘佛法指的「自性」。

到這兒,我得點破了,世人的這個執著,正是佛法說的「自性見或自性執」,或者「自體、實體」的觀念。

大乘佛法要破除的,正是這種執著「自性、自體或實體」的「法執」。

有人會說,你是在肯定變化,否定不變?

本質上是沒有什麼「不變」或者「自性」的。

根據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既然沒有「不變」,就沒有「變化」。

【沒有真實的不變,就沒有真實的變化】。

說「變或不變」,只是就表面現象而言的---表象上是存在「變化與不變」的;但本質上是沒有什麼真實的「變或不變」。前者是俗諦,佛隨順世人的常識經驗而說有「變化與不變」的表象;後者是真諦,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質。而佛說俗諦的目的,是讓我們超越變與不變的二元對立,超越這些存在的表象,而悟入真諦,悟入諸法實相---空性。

雖然變與不變的表象都存在,但在事物的本質---空性中,說變與不變其實都是「戲論」,都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真相。

戲論,就是開玩笑了。正因為眾生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所以佛才用各種各樣的「戲論」破除眾生的不同執著。對執著邪常的凡夫說無常、變化之道,目的在於破除凡夫的貪著;對執著無常、認為「無常變化是絕對真理」的二乘人,開示大乘真常之理;對執著真常的大乘人,佛又開示徹底的般若空性、中道思想,使他們超越常與無常的二元對立,體證到「畢竟空、無所有」的諸法實相;對於最上乘人,佛一言不發,迦葉見拈花而破顏微笑,體悟到「道可道,非常道」。

但是,佛的「戲論」並不同於世人的玩笑話,把不存在的說成存在,完全是愚人節的玩笑。雖然就本質而言,就諸法實相、本來面目而言,一切都是假象,但【假象並不等於不存在】---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

你悟到了緣起性空,就能明白一個很重要的道理:西方極樂世界是存在的。

因為緣起法說明,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穢土與淨土是相對存在的。既然我們承認有娑婆世界的穢土,為何不承認有極樂世界的淨土呢?就好像我們只承認有「高、富、貴」,卻不承認有「低、貧、賤」!

只承認有煩惱、生死,卻不承認有解脫、涅槃;只承認有凡夫,卻不承認有聖人。

這當然不行,因為違背了緣起法則。

一切唯心所生,那麼,既然你承認唯心所生的娑婆世界之穢土是存在的,為什麼卻不承認唯心所生的極樂世界也是存在的呢?

(3)一切都有「獨存性」嗎?

「獨存性」與「諸法無我」

一切都是條件性的存在,離開各種條件、因緣,什麼都沒有。

五蘊組成了「我」,所以世人執著有「我」,「我」是真實的存在---因為世人執著的「有」就是「真實的存在」。

上文說,物質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物質肉體也不是真實的存在;心不是真實存在,所以所謂的精神意識也不是真實存在。

故此,由物質肉體與精神意識組合成的「我」就不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無我」的道理。

作為有情的人類是這樣,一切都是這樣---這就是「諸法無我」的道理,無的是「實我--真實的我」,並非無「假象的我」。

有人說,既然無我,誰在煩惱、生死輪迴,誰在生滅?

其實,沒有一個「我」在煩惱、在生死輪迴,只有五蘊在不停地互動作用、變遷流轉。

打個比喻:瀘定橋上的鐵鎖鏈是怎麼組成的?答案是,一環套一環就足以組成鐵鎖鏈。根本不需要另外多餘的一條繩子,來聯結每一環才能組成鐵鎖鏈。

每一環,比喻我們每一期的五蘊(精神與肉體);多餘的繩子,比喻所謂在煩惱、在輪迴的輪迴主體「我」;一環套一環就足以組成鐵鎖鏈,比喻眾生累生多劫的生死輪迴。

再打個比喻:我們說「林」,其實沒有「林」。因為,只有一顆顆的樹存在,離開這一顆顆樹,我們找不到什麼叫「林」。

究竟來說,不但沒有(真實的)「我」,就連五蘊也不是真實的存在。因為,只要是緣起法,就都是假象。

世上沒有一法不是緣起法。

認為有情輪迴主體的「我」是真實存在,這就是我執;認為其他一切也是真實存在,這就是法執。

當我們聽佛說「我」的時候,要明白所謂的「我」只是個概念、假象;

當我們聽佛說「法」的時候,要明白所謂的「法」只是個概念、假象。

其實,我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的、不真實的,都是空性的。

現在你明白佛法對「法」的定義:有自性的叫「法」,即種種現象(物質與精神現象)。佛法這樣定義的目的何在?這樣是佛法隨順世人的常識經驗,世人認為一切都有自性、都是真實的存在,故佛法就如此定義「法」---這叫俗諦。

但佛說俗諦的目的,在於引導你悟入真諦:一切本質上都沒有自性、都是假象。

所以,佛說極微(物質的基本單位)時,二乘人認為極微是「實有(真實的存在)之法」;佛說剎那(心念的基本單位)時,二乘人認為剎那是「實有(真實的存在)之法」,所以心也是「實法」;佛說五蘊時,二乘人認為五蘊也是「實法」。

二乘人雖然悟到「我」是假象,但卻認為組成「我」的四大五蘊是「實法」---這就叫「偏空」,悟到一半空性。他們不懂,只要是緣起法,其實就都是空性的。所以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緣起)法,我說即是空。」

一切都沒有獨存性,說的就是「無我」的道理---諸法無我的法印。

離開種種因緣、條件,就沒有「我」、沒有「法」,沒有任何現象。用心經的話,這叫「不異」。「異」就是離開。

其實,「我」就是種種因緣、條件。用心經的話,這叫「即是」。

「不異、即是」就是不二法門。

為什麼佛法有時候說「心物一元」呢?就是說,心離不開物,物離不開心;心即是物,物即是心。

陸九淵說: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

心離不開物,物離不開心:這叫「不異」,說明一切都是相對的存在,就是緣起法。離開物,就沒有所謂的心。離開了主觀的認知,就沒有所謂的客觀的物;離開客觀的物,也沒有所謂的主觀認知。

心即是物,物即是心:離開了主觀認知,就沒有所謂的物,主觀的認知就是組成「物」的因緣、條件,故曰心即是物;離開了物,就沒有所謂的主觀認知,物就是組成「主觀認知(心)」的因緣、條件,故曰物即是心。

心即是物,物即是心,一切都是自心的組成部分,一切都是自心的顯現。當你怨天尤人、仇恨社會時,其實你就是在抱怨你自己、仇恨你自己。當你在打自己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時,就是在打你自己,因為正是那些部位組成了你;同理,【當你在怨天尤人、仇恨社會時,就是在仇恨你自己,因為他人、社會乃至一切都是組成你的(肉體、心靈的)組成部分。

佛法說眾生一體,就是因為我們身心世界的一切,本質上都跟柴與火的關係一樣:離柴無火,離火無柴,柴與火都沒有獨存性,二者是一體的。因為本質上是眾生一體的,所以人皆有惻隱之心,當你看到別人陷於危難中受苦受難時,你也會於心不忍,故儒家講君子遠庖廚。如果眾生本質上完全沒有關係,各自獨立,當我們絕不會有惻隱之心!

一個真正覺悟、解脫的人,是不會執著什麼「覺悟、解脫」的,因為他已經超越了「無明與覺悟、煩惱與解脫」的二元對立,悟入到不二法門。因為他知道,離開過往的那些無明、迷惑與痛苦,就沒有今天的覺悟與解脫,這叫「不異」;其實進一步講,過往的那些無明、迷惑與痛苦就是今天的覺悟與解脫,因為過往的一切都是組成今天覺悟與解脫的因緣、條件,這叫「即是」---煩惱即是解脫、生死即是涅槃。

當你悟到了這樣的不二法門,你還會執著過往的一切嗎?你還會貪愛曾經沒有得到的?還會憎恨曾傷害過你的人嗎?還會像林黛玉那樣「見落花而淚下、見飄萍而悲苦」愚痴至極嗎?你不但不會執著,反而會更感恩,幸虧有這些人生遭遇,否則哪能一環套一環,發展到今天的覺悟與解脫呢?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好的,沒有一件事是可憎的,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

(4)一切都有「主宰性」嗎?

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因緣、條件性的、相對的存在,要想發揮作用、有所作為,就離不開各種因緣條件,就要對它們善加利用。沒有任何現象能離開各種條件而發揮作用,這就是說,一切都沒有「主宰性」。

一切都沒有「獨存性、主宰性」,就是「諸法無我」。

俗話說,時事造英雄。離開有利的時代形勢與社會環境,離開一步步的因緣際遇,離開眾人的支持與擁護,就不會有什麼英雄領袖。

而所謂的英雄領袖人物,在其奮鬥過程中,也是歷經坎坷的,他們更能從風雲際會的境遇中悟到此理。

文革結束後,在解放思想的大討論中,很多人批評毛主席。小平同志說,不能這樣單純的批評老人家啊!沒有諸位當時的支持,老人家會那樣越來越專制嗎?58年大躍進中,難道頭腦發熱的就只是毛主席一個人嗎?不能把髒水都潑到主席一個人頭上啊!

沒有眾人的支持、縱容,毛在後期也不會犯那麼多的錯誤。毛的錯誤,豈是他一個人的呢?

秦始皇蕩平天下,功超三皇、德越五帝,好像是天下的「主宰」。其實,始皇的業績是有「獨存性」的嗎?就靠他一人統一華夏?就靠他在任的秦朝就能掃平六合?賈誼《過秦論》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執敲朴以鞭笞天下」---別忘了,始皇之所以威震四海,與其前的六代秦王奠定的雄厚基礎是密不可分的!

武昌一聲槍響,辛亥革命拉開帷幕。而事發突然,群龍無首,無人能指揮大局。此時的黎元洪作為當時官銜最高的清軍協統,倉皇無措竟躲到桌子下面。兵卒們拽他出來後,拿槍逼著他就任都督。這位被稱為「黎菩薩」的協統大人卻哀告求饒道:「莫害我,莫害我!」但是,黎後來還是繼袁世凱之後,當任民國大總統。

黎元洪的「獨存性與主宰性」在哪兒呢?

戰國末年,秦橫暴天下。大將王翦征伐楚國,一路上卻不停派人回朝廷向秦王討要各種賞賜。秦王始而不解,繼而哈哈一笑,遂無求不應。軍中人不解,戰事還沒開始就要這要那?王翦說:秦王多疑,而我一人卻手握60萬重兵在外,我討要東西,就是要表明我胸無異志啊!這樣秦王就放心了。王翦,是繼白起後的秦國著名大將。然而他卻很明白,將軍的累累功勳是建立在君王的信任基礎上的!

所謂的名將,是離不開皇帝的信任的。

這個理,卻有人不明白。漢景帝時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後位列丞相。而周亞夫屢次與景帝不合,帝疑之。有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唯獨在周亞夫那兒沒有擺放餐具。沒有餐具總不能手抓著吃吧?周亞夫就開始嚷嚷,責問有司失職。景帝本是以此考察,如果周亞夫是個「明白事的人」,他就應該跪拜稱罪。結果令景帝大失所望,訓斥他一通,周亞夫才跪拜稱罪。

周亞夫不明白景帝之意:別以為你功高鎮主就可以居功自傲,沒有我皇帝的信任與支持,你能建功立業嗎?當時你拿梁王當誘餌置之險地而不顧,差點犧牲梁王。太后最喜愛梁王,事後非要治你的罪,不是我庇護,你能逃脫罪罰,並且還能當上丞相嗎?

景帝是以此警告周亞夫:沒有我的同意,你連一盤肉都吃不了!

其實,周亞夫未必是景帝想像的那種居功自傲功高鎮主、飛揚跋扈胸懷異志之臣。用王立群的分析就是,景帝與周亞夫兩個都是「只做不說」的脾氣,平常就缺乏有效的溝通,所以就缺乏基本的相互理解。景帝想讓周亞夫謝罪,直接說出來表明其心跡,而周亞夫卻不是這種「用言辭來表達自己」的人!

所以,我們深層分析一下,就更能明白一個道理:人與人的生活軌跡、習性、性格、稟賦喜好不同,其實我們是很難真正理解一個人的。你理解了,哪怕人家做的事再荒唐,你也能理解;你不理解,哪怕人家做件好事,你還以為人家是沽名釣譽。

人與人之間,其實是很難達到相互理解、有效溝通的。有時,我們不經意甚至正常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使他人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最後惹來殺身之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肯德基餐廳全能神教案等等,這種事還少嗎?

唐代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以其赫赫戰功挽救了李唐王朝。然而郭令公卻謹言慎行,有一次盧杞來訪,他命僕從侍妾們都避開,交談後盧杞離去。別人不解令公此舉何意,他說:盧杞位卑且形貌醜陋,而心計深沉。如果侍妾們看到他的樣子,肯定會大笑。讓此人看到,他勢必懷恨在心,日後我等必遭報復啊。果然,盧杞當上宰相後,對過去得罪過他的人一一報復,唯獨對令公的家人厚待有加。

【這就更能說明---誰都沒有「獨存性、主宰性」啊】!

太監魚朝恩執政後,嫉妒郭子儀的功績威望,竟然派人掘了郭家祖墓。令公聞知,不但沒有怨恨,反而說:是我的德行不夠,才招來此報啊!魚朝恩聽到這話後,竟感動得流淚說:沒想到天地下,還有令公這樣的人啊!

郭子儀何曾得罪過魚朝恩?還不是照樣招來禍災!誰有「獨存性、主宰性」呢?

秋收起義失敗後,毛主席與湖南省委另一特派員於途中被民團抓住。毛以身上的十幾塊銀元賄賂身邊的小兵,趁機逃跑。民團追到一處蘆葦盪,找不到人就亂放幾槍走了。毛平日擅游泳,彼時潛在水中,以一蘆葦管吸氣,這才僥倖逃過一劫。後來,那個特派員遇害。建國後,主席曾對來訪的日本人、西方記者談過此事。就這樣,游泳技能救了毛主席,毛主席救了中國,中國改變了世界。

記得看過一部電視劇,公司中某高管要辭職,對董事長說:這些年我為您立下汗馬功勞,公司也發展迅速。而我如今的待遇...說話間憤憤不平。老闆說:你的確是給公司創造了很大的業績,貢獻很大。不過平心而論,公司里有幾個人的待遇能超過你?沒有我的信任支持,沒有我給你提供的平台,你不是空有拳腳、無從施展嗎?最後,該高管細細想想還是留下了。因為他知道,如果換個地方,就一定還有信任支持他、拿他當人才的老闆與平台嗎?

當你悟到「一切都沒有獨存性、主宰性」的「無我」之理後,內心深處的「我慢(與生俱來的傲慢)」就會大大減少,你不會再執著「我很有能力、我如何如何」。

當你成功了,能夠明白都是緣起法則在起作用,成功自然有成功的因緣、條件。既然成功的條件具足了,自己就會成功。反之,失敗也是如此。就像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自有從東方升起的原因;從西方落下,自有從西方落下的原因---一切都是緣起法,正如自然規律一樣。常常以此理觀照,我們才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後不會得意忘形甚至樂極生悲,失敗後也不會一蹶不振甚至放任自流,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否則,成功後得意忘形、失敗後一蹶不振,這種人就像一看到日出東方就興奮不已、看到日落西方又悵然若失,面對著如同自然規律一樣的緣起法,面對著緣起的一切現象,又何必大驚小怪、自我感覺良好而看不起他人呢!

一切現象,緣起緣滅,不過就像自然規律,就像每天太陽從東升起,於西落下。既然只是自然規律,還貪什麼,嗔什麼,痴什麼,還有什麼放不下?

(5)沒有悟到緣起性空,你就是個夢中人

A、人生如夢,人生即夢

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相對的,沒有自性,都是空性的存在。這就意味著,【一切都不是絕對的、真實的】。

人生如夢,人生即夢。

現實中的你,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一切,本質上與夢中之人毫無二致,你是完全顛倒的!

緣起法說明,一切都是條件性、相對的存在,所以就都是無常變化的。在這紛紛擾擾的變化中,並沒有一個不變的「我(自性)」存在---即無我。

諸行無常,所以諸法無我---阿含經講:無常故無我。

我們來看夢中人,是否如此?

我就經常做這樣的夢:在夢中時,自己換了好幾個角色,甚至衣服、形象都各有不同。【雖然自己明明知道這一切變化,但還認為這幾個角色都是自己,都是同一個人!】總以為,雖然變來變去,但總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自性)」!

因為,沒有「我」,又是誰在變來變去?是同一個人在變來變去啊!這就是世人對「自我(自性)」根深蒂固的執著。

但夢醒後,細細分析,就知道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自性的我:同一個人。

現實中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時刻都處在不停的變化中,沒有一剎那的停頓。【雖然我們明明知道這一切變化,但與那個夢中人完全一樣:認為這些變化中的不同角色,都是同一個人!】

我們的可笑,完全與梵志的鄰居們一樣。

變化中的事物,是無我的。要說有我,哪個是我?如果哪個都是我,如果這些不同的個體都是我,那就叫「我們」了,不叫「我」!

前生為女人,今生為男人,下輩子可能墮入畜道。哪個是我呢?這個是,那個就不是;那個是,這個就不是。無我嘛!

請參考《到底什麼是「無我」?》、《什麼叫無我?無我與明心見性:一看就明白!》。

現實中的人呢?人們不是一直在更換著角色嗎?一直不停地在變著嗎?世人卻把這變化中的各種角色當真了、執著了。是老師,就經常擺出一副教導人的姿態;是老闆,就經常擺出一副掌控他人的模樣;是男人,就表現出陽剛之氣;是女人,就故意呈現出陰柔之美;是長輩,就經常擺出一副訓斥人的樣子;是地位高的,就會流露出高高在上、不屑於跟普通人交流的神態......

世人太執著、著相了,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本性。楞嚴經說世人「執妄為真」,的確不錯!

比如陳曉旭,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她被主持人提問。陳曉旭本來說自己並不喜歡別人叫她林黛玉,只希望人們能把她當做一個商人。但當主持人問她:「如果只有一個稱呼,你更願意讓別人叫你什麼?」她沉吟片刻,最終還是說:「還是叫林黛玉吧。」

明白了嗎?她真的把自己當做林黛玉了,她把自己當做了真正的林黛玉了。其實,她一生都沒有從「林黛玉」這個角色中走出來!

明明知道是假的,卻偏偏當了真!世人竟是如此荒謬。

為什麼明知是假還當真?因為這樣會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幻覺】,說到底,這樣會滿足自己的貪嗔痴。世人明知是假,也不願從虛幻中走出來!這樣與吸食毒品有何兩樣?

這樣與夢中人有何兩樣?不,有時還不如夢中人!夢中人覺察到危險,雖然無力自拔,但也會有隱隱的焦慮不安甚至明顯的畏懼,而現實中的人卻無知無畏、明知是假象卻依然陶醉在自己的幻覺中。

我們是無法預料我們下一步乃至未來的情況的,與夢中人完全一樣。下一分鐘、下一秒自己會想什麼、做什麼?晚上將會做什麼夢?由貪嗔痴無明所形成的心識之流完全是無常,不可遏制、滔滔不絕地奔流涌動,心念的變化之快連自己都說不清、不能預測。

在這無常變化、奔流不息的心識之流中,誰敢自稱自己就是一個好人或惡人?善念剛起,轉瞬即滅,善惡只在一瞬間。《壇經》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迷悟只在一念。

有的大好人也能做出大惡事,有的大壞人也能做出大善事;有的行善一生到最後卻晚節不保,有的作惡多端卻能浪子回頭。人心是沒辦法把握的,我們不必給世人貼上好壞的標籤,這樣就好似用虛妄的幻想使大河斷流。

我們心懷警惕,防備周圍的人事,因為人心有不測、事情可能會變壞;

我們胸懷開放,期待周圍的人事,因為人心在變化、事情可能會變好。

人心到底在變好還是變壞,事情到底會變好還是變壞,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把握。

唯一能把握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沒有獨存性、主宰性呢?就更明顯了。

我常做這樣的夢:夢中的自己常常陷入危難之中,面對巨大的危險,我竟然絲毫不知道要躲避、要遠離危險!

比如,因為原來邪淫多年的習性,常常夢見自己在海邊、湖邊、大河邊骯髒的泥濘、深陷的沙灘中。雖然在夢中明明也知道自己身處危險,但卻不知道要躲避、要遠離危險,只是一步步地在險境中奔走!面對險境,自己雖然害怕,卻絲毫控制不住自己的腳步。

後來,又常常夢見自己在一個巨大的糞坑邊上,甚至是在糞坑的表面行走。明明知道自己腳步下面、身邊就是糞坑,卻不知道要趕快離開!只是一步步不由自主地往前走。

甚至有一次,夢見自己已經變成廁所鬼,或者是已經墮入屎尿地獄,上面如廁人的屎尿往下落到自己身上時,內心雖然噁心至極,但自己的腳步卻好像定住了,一步也走不開!夢中的自己,根本不會想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現實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佛說,人們往往為了貪圖刀刃上的蜂蜜,而絲毫不顧被刀刃割傷舌頭的危險,而在刀刃上一口口不停地舔舐那蜂蜜。

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嗔痴各種欲望,就投入更大的貪嗔痴。人們不但絲毫不顧危險,反而認為這是正常的!如果見到有人清淨寡慾,就反而譏笑人家---你不喝酒不抽菸不吃肉不玩女人,還活著幹嘛!如果見到有人知足常樂,就譏笑人家不思進取、玩物喪志。

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自己已經陷入貪嗔痴無明的險境,貪嗔痴的本質是苦、是無盡的苦難,貪嗔痴到頭來還是苦;在貪嗔痴的驅使下,是得不到真正的快樂!

【人們不知道,現實中的自己,同夢中人一樣,完全陷入危險之中:貪嗔痴的危險、不明緣起因果的危險、因為心地黑暗、無明而使自己毫無覺察力的危險】。

而這,才是最大的危險、最嚴重的危局!

白居易去見鳥巢禪師,見禪師在樹上住,說:「那樣不危險嗎?」禪師答:「我這樣不算危險,你才是真危險啊!」白居易不明所以,禪師就說:「你的心一直活在貪嗔痴中,豈不是更危險嗎?」

曾聽電台的廣播,一個有名的地產商人的自述,很有感觸。那個商人說,自己讀高中時,最大的希望就是考上大學。等到考上了大學,最大的希望又是能夠分到國家部委工作。等到了部委工作,最大的希望就變成能夠像那些地產老闆一樣有錢。等成了地產老闆,家財萬貫,又覺得自己實力不夠,還要做行業的翹楚,更有錢。結果積勞成疾得了癌症!得病後,才知道一切都靠不住,就希望自己能夠恢復健康,別無他求。後來病真的好了,在家休息一段後,卻耐不住習性,又馳騁商海,結果癌症復發。

通過此例,難道不是說明,世人完全與夢中人一樣嗎?【明明知道面臨危險,卻不知道遠離】!【在貪嗔痴習性的驅使下,在五蘊的生死之流中,誰不是隨波逐流,像個木偶一樣受業力操縱,隨著各種因緣條件而變化著?】

有人說,夢畢竟是假的,現實是真的。是嗎?當你在夢中時,照樣有七情六慾、照樣能看能聽能嗅能嘗能觸能識別。當你在夢中遇到你喜歡、愛的人,照樣會高興;遇到過世的親人,照樣會享受天倫之樂;遇到仇人照樣會憎恨,遇到美女照樣會行淫。醒來後,夢中的快樂與痛苦並沒有消失,依舊存在,而你卻發現淚水已經打濕了枕頭、歡樂遍布了全身...甚至精液出體...

你說夢是「假的」,為何那些作用卻是「真的」?這與現實中毫無區別啊!

《壇經》說:一真一切真。夢與現實是相對存在、互相依存的,如果說夢是假的,那麼,現實也是假的;反之,如果說夢是真的,那麼現實也是真的。本來,一切都是唯心所生,本質上並沒什麼區別!

悟到了緣起性空,誰還敢說自己是有「自由意志」、自主抉擇一切的?

其實有時候,夢中人也會「理性思考」,好像是會自由抉擇,不完全是沒有「主宰性」。但是,即便如此,你還是認錯了一切!

你還是把一切都當真了。【在虛幻的假象中「理性思考、自由抉擇」,好不可笑】!

夢中人無論在夢中遇到什麼,都會認為是真實的,夢醒後方知虛幻一場。現實中的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人們一直活在夢中,一直沒有醒來!

無論你的人生有多麼豐富多彩、你的事業有多麼轟轟烈烈、你的豐功偉績是多麼的流芳百世...別以為你頭腦清醒、智商很高、與眾不同,別以為你有錢有地位、有名望有福報,別以為你飽經滄桑、通達人情世故,善於觀察人心、玩弄他人甚至社會於股掌之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能夠主宰他人的命運......

【如果沒有悟道,沒有見到緣起法,沒有悟入緣起性空,老實說:你與最普通的人並沒有兩樣,說到底都不過是個夢中人】。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種種方便之道,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想一巴掌把你打醒---醒醒吧,快從夢中出來!

只要你把一切都當真、認為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就說明你還活在「自性見」中。因為自性,就等於真實、絕對。

悟到了緣起性空,才算明白《楞嚴經》所說的「生死輪迴的根源在於以攀援心為自性」。因為累生多劫的習性,致使人們習慣了向外攀援,習慣了執著心內心外的一切有形的物質、無形的精神理念、思想見解,執著一切有形的物質是真實的存在,就會貪著,就有貪嗔痴;執著無形的精神理念、思想見解,就會認為某種思想是真實的、絕對不變的真理。

攀援心展開來,就是貪嗔痴的世界。而世人恰恰認為,人就是這樣的,自私、貪著是人的本性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嗔痴,就自然會投入更大的貪嗔痴。這是正常的嘛!

世人之所以如此,就是沒有看到諸法實相、一切的真相:緣起性空,因此完全活在顛倒中而不自知。

B、人生有時還不如夢

進一步講,【現實中的我們,其實還不如夢中人】!在夢中時,雖然無力自拔,但畢竟有時還能感受到危險的存在。因為夢是人們深層意識的流露,是人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欲望與想法,而這種欲望與想法是往往會被白天「理智、清醒」的人們所忽視、覺察不到的。只是在夢中,當人們的頭腦得到充分放鬆後,內心深處的念頭才會從潛伏狀態中公開流露出來。所以在夢中時,人們反而能夠覺察到內心深處隱藏的不安、困惑與迷茫甚至痛苦與危險。

一個修行人是會經常在夢中覺察、感知到他內心深處的想法的,因為白天戒定慧的功德會將淺層意識的烏雲撫去,這樣,內心深處的深層意識的各種念頭才能最大限度地流露出來。他會在夢中覺知到自己潛在的念頭、迷茫與危險,醒來後就會在白天多加提防,防患於未然。

如果不是修行人,沒有戒定慧的功德,你的神識始終處於昏昧中。白天昏聵,晚上做夢也常常是如此。以至於你在夢中也毫無清醒,覺察不到內心深處的想法、覺察不到潛在的危險!對於夢境基本沒有記憶,醒來後常常什麼都不知道。

愚痴的人啊!有的人居然還以此自誇,看看,我很少做夢呢,道家不是說「至人無夢」嗎?其實他不懂,他的神識已經極度散亂、糊塗、昏聵到毫不自知的程度,以至於對夢境都覺察不到!

C、沒人真的愛你、沒人真的傷害你

表象上講(俗諦),有人在愛著你、在恨你、在討好迎合你。而從本質上講,從空性的角度而言,沒有一個人是在【絕對的、真的】愛著你、恨著你;也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真的】在傷害你。

一切的愛恨情仇、是是非非都是假象。

就因為,一切都是緣起法,都是條件性的、相對的存在,一切都是在不停的變化中,【變化的就是假象】。

有人愛你、恨你,是因為有愛你、恨你的因緣、條件,他不會無緣無故地愛你恨你。

佛法講,眾生都處於五蘊形成的生死之流中,表面上都有一定的自由意志,自己在做出各種選擇。【本質上,都不過是業力操縱下的木偶、傀儡而已】。處於生死之流中的芸芸眾生,沒有一個人是在【真實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你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的一切,都不過是假象!

芸芸眾生都是夢中人。沒有人是【故意】要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沒有誰的人生是故意設定好的程式。除了只能隨波逐流、在五蘊生死之流的汪洋大海中上下起浮,除了身為欲望的奴隸、貪嗔痴操縱下的傀儡以外,人們再也做不出別的事了。

我們愛別人,其實,我們只是在愛自己的欲望、愛自己的貪嗔痴。只是有人能夠滿足我們的某種欲望,我們才去愛他。楞嚴經說:「愛欲為因。」就是此理。

本質上說,世上沒有什麼善,也沒有什麼惡;沒有什麼好人,也沒有什麼壞人。

把貪嗔痴無明當正常的人們,有誰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誰不是在因緣編織的因果大網中苦苦掙扎卻根本逃不出去?

因此,無論人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請放下你的歡喜與仇恨、尊敬與鄙視。

沒有一個人是絕對的、【故意】、【真的】喜歡你、愛你、討厭你、憎恨你,他們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感情感受,他們的感情感受完全受制於緣起法、因果規律的制約。

執著善的人們,請放下你的執著,因為這同樣會把你拖進貪嗔痴無明的陷阱里。善惡是相對存在的、互相依存的,當你執著善的時候,你必將會執著惡。你會鄙視惡人惡行,不屑於惡人惡行為伍。你不過是拿善行滿足了自己的另一種貪嗔痴而已。從本質上說,你的貪嗔痴與惡人的貪嗔痴沒什麼兩樣。為何你允許自己貪嗔痴,卻禁止他人貪嗔痴呢?

這樣的話,你豈非連惡人也不如?惡人自己貪嗔痴,也理解、允許他人貪嗔痴!而你這個「善人」卻不理解、不允許他人貪嗔痴!

因此,請理解、原諒世人,理解、原諒你的仇敵吧。比如一個人在睡夢中罵你、甚至打你,你會跟他計較嗎?你會真的憎恨他嗎?那樣的話,你豈不太悲哀可笑了呢?而世人就是這樣的夢中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就是夢中的行為啊!

D、夢醒以後

當我們悟到空性後,悟到人生如夢、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悟到原來自己以前竟然完全活在夢中、活在顛倒中,就會真正下決心遠離貪嗔痴!

它們不是我的本性,更不是我的朋友。

它們根本不是來幫助我的,而是來傷害我的敵人!

我竟然跟這樣的敵人結伴同行了一輩子,認賊作父!致使我累生多劫,一直處在無明長夜的漫漫黑暗中,在不停地複製、重複著恩愛情仇的痛苦!

它們隨時隨地都在傷害著我,我的身心早已經是傷痕累累,我卻視之為最親密的夥伴,甚至把它們當成了我自己!

還有什麼敵人,比貪嗔痴無明更可怕嗎?

長久以來,我一直把貪嗔痴當做最好的東西,我根本不知道:它們根本是讓我受苦受罪的。貪就是受苦,嗔就是受苦,痴就是受苦。

我不想再白白受苦了,我已經受了太多的苦,受夠了!從今以後,我將不再上你的當、受你誘惑了。除了讓我辛酸受苦,帶給我無盡的苦痛,你什麼也不會給我。

從今天起,我要跟貪嗔痴決裂,生死決戰自此開始!不管你勢力多麼強大,哪怕我傷痕累累,我也將毫不畏懼。

我寧願死,也不會再怕你!死算什麼!我已經在生死苦海中浸泡太久了,我已經死過了無數次了,我已經在地獄的烈火中被炙烤太久了...我已經死到不怕死了。

(6)四種顛倒

佛經說,世人活在顛倒中,有四種顛倒。於無常計常:世上的種種現象都是在不停地變化,沒有剎那的停頓,世人卻在變化中執著有一個實在、不變的自性(常);於苦計樂:貪嗔痴的本質是苦,世人卻以為是樂,到頭來覺悟卻已經晚了;於無我計有我:本來諸法是「無我」的,都沒有自性、都是假象,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我」,世人卻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我」;於不淨計淨:世人從生到死,從肉體到精神,都是不淨,都是著相,世人卻以為都是淨的。

佛說世間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這樣說的目的是用來破除世人對「邪常、樂、我、淨」的貪著。然而,二乘人卻把這方便說法當做了絕對真理,道本身了,於是二乘人也有四種顛倒。

於常計無常:諸法本質上是常(不變),二乘人卻只執著表象上的「無常(變化)」,認為變化才是絕對真理,是道,否定了真常佛性;

于樂計苦:眾生本質、本性上是超越善惡、染淨的二元對立的涅槃,此樂乃無樂之大樂,二乘人卻只看到表象,只執著苦;

於真我計無我:有真如佛性的存在,假名真我;而二乘人卻執著涅槃是無我,以本質上的無我否定現象上的有我,認為涅槃是一無所有;

於淨計不淨:諸法本性是淨,所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性是超越「淨與不淨」二元對立的「淨」,二乘人卻執著一切是不淨。

(7)以我戒淫的經歷,說明緣起性空思想的巨大作用

A、緣起性空是救命的法寶

最後談談我戒淫的經歷,從中感悟一下緣起性空思想的巨大作用。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戒淫最高明的辦法:不理,不當真》,其中談到了緣起性空思想。

我是邪淫將近二十年的人,可以說,邪淫毀了我一生,往事不堪回首,就不再多說了。

幾年前,我接觸到不淨觀法門。開始時,我就不過是看了幾次不淨觀圖片,深感震驚。不用多思維觀照,竟然在半個月內幾乎不起淫念!這對我簡直是奇蹟。那時,我慶幸萬分,感覺原來真有救命的法寶、解脫的利器!

可在半個月後,這方法就不奏效了。邪淫的習性又發作,甚至變本加厲!

從那以後,我的世界又開始黑暗了。我知道,一切都完了,世界就是這樣子。我不可能解脫,誰也不會解脫!因為習性太可怕,累生多劫形成的習性,怎麼能改變!

直到三年後,我通過夜以繼日的研讀大乘經論,深深地領悟到一個道理:【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因為,一切都是假象】,都不是真實、絕對的!無明、貪慾都不是真實的!

這個理念深深地植入了我的思想中。我想起禪宗的一個詞:不迎不拒。換句話說,就是幾個字:不當真、不理。

你越理它,越用各種方法對治它,它反而折騰得越厲害!

你越理它,就說明你內心深處是在乎、懼怕它的!所以你才會屢戰屢敗,就是因為你沒有樹立戰略思想--一種根本的思維:無明、貪慾不是真實的。從一開始,你就怕了對手,這樣戒淫又怎麼會成功呢?!

一開始就走錯路了。

因為你一直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中,活在「自性、真實、絕對」的虛假世界中。

因為你沒有悟到緣起法、緣起性空,沒有走入不二法門。

樹立了緣起性空的正見,從戰略上你就高了一籌。戰略上要輕視!那都是假的,有什麼怕的?

這樣,我的心就開始逐漸遠離對有為戒淫方法的執著、對淫念的懼怕。當淫念出現時,我既不躲避也不害怕,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地看著它,任由它自生自滅;當淫念消失後,我也不會高興、慶幸自己又成功了一次;當沒有淫念時,還要努力避免能夠製造淫念的一切條件,比如遠離色情、飲食有節等等,並不因為淫念是空性、不真實的,就可以放縱自己。

悟到緣起性空後,我就從內心深處正視淫念了:我開始明白了淫念的真相。它是假的,不必如此在意、懼怕;但又不能因為它是假的,就放縱自己,所謂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這樣就是斷滅論了。

從此,我開始真正「遠離」了淫念。所謂遠離,並非是離開,而是在生起淫念時,不執著、不在意、不害怕、不著相。

當我不搭理它時,它也開始逐漸遠離我。以至於到後來,竟然會好幾個月內,連淫念都很難生出來!

你不理人家,人家也不理你了嘛。

曾經二十年邪淫無度的我,曾經陷入深深的迷茫中的我,如今靠著緣起性空的般若中道思想,從邪淫的迷茫中終於走了出來。

我終於從夢中走了出來,從二元對立的大夢中走了出來,看到了貪慾、淫念的本質、真相。

此時,才相信《心經》中的話: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提薩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顛倒夢想,就是二元對立的世界;遠離顛倒夢想,就進入了緣起性空的般若中道智慧世界,進入到不二法門、真正的平等。

B、怎麼通過「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一切皆有可能」這個道理悟道?

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在《壇經》中,六祖對志徹開示《涅槃經》「常與無常」的義趣,說:「經典說佛性是常,我卻說佛性是無常;經典說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都是無常,我卻說它們都是有常。如果說佛性是『常』、是如如不動、是絲毫不變,那麼世間就不會有善惡的變化,也不會有人(從不發菩提心)變到發菩提心,更不會有一個人解脫,但這違背事實。

難道真常佛性與世間的變化毫無關係嗎?佛性是眾生的本質、本性,雖然本質上如如不動,但卻能隨順各種因緣,呈現出一副變化多端的表象。

諸法皆有體相用(本質、表象、作用),我說佛性是無常(變化),就是從佛性的「相與用」上說的。所以我說的無常,正是佛說的真常之道。」

六祖這話什麼意思呢?不要把「常(不變)」當做了諸法的自性、本性,不要以為「(本質上的)不變」就是絕對真理!就連被視為「真常」的佛性都具有變化的作用與表象,何況其他。

所以,【沒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

六祖這話是來破大乘權教人對「常(真如佛性)」的執著,對「諸法本質上是不變的」這種思想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拿「常(本質上的不變)」來否定「無常(表象上的變化)」。否定了無常、變化,就否定了緣起法、否定了因果相似相續的世界,就否定了世人累功積德的修行,就成了斷滅邪見。其實就是拿真諦否定俗諦,拿理否定事,從而不能理事圓融、真俗圓融了。

以本文講的緣起法則解釋,為什麼有「常(真常佛性)」?是因為有「無常(變化、生死)」。所以,【只要你認為有常,那麼你就要承認,也有無常】。

二乘人聽了此話卻又執著「無常」,誤解六祖是在否定「常」,認為「原來無常才是絕對真理,才是諸法的本性、自性」,六祖就又說「無常也不是諸法的本性、自性啊!因為無常就是變化,就是生死輪迴。如果諸法是無常,就意味著一切只能接受生死輪迴的命運。這樣的話,世間難道就不存在真常佛性了嗎?世間就沒人能依靠真常佛性而解脫了嗎?這違背事實。所以,真常佛性是存在於這個無常生死的世間的。故此,我說的「常」,正是佛說無常的真義。」

六祖這話什麼意思呢?不要把「無常(變化、生死)」當做了諸法的自性、本性,不要以為「無常、變化是絕對真理」,不要認為佛說的「諸行無常」就是僅僅指變化之道!無常中有真常啊!就是說,除了無常之外,還有真常。

以本文講的緣起法則解釋,為什麼有「無常」?是因為有「常」。所以,【只要你認為有無常,那麼你就要承認,也有常】。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才能解脫。沒有佛性,你再怎麼努力修行,也解脫不了。就像楞嚴經上說,以沙煮飯,永遠成不了飯。

《圓覺經》說,就像金礦經過提煉成為黃金,根本的原因是,金礦中本就含有黃金。否則,怎麼提煉也不會有黃金的。

六祖這話是來破世人對「無常」的執著,對「諸行無常」這種思想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就會拿「無常(表象上的變化)」來否定「常(本質上的不變)」。否定了常、不變,就否定了性空、空性。因為性空思想說明,諸法雖然表象上有變化,但本質上是不變的。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本質,只看到了表象。其實就是拿俗諦否定真諦,拿事否定理,從而不能理事圓融、真俗圓融了。

六祖揭示了什麼道理呢?就是諸法實相,般若中道思想。諸法的本性是超越「常與無常」的二元對立的,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抽象概念的。當你說出來真理是什麼的時候,執著真理就一定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偏離了真理本身。

之所以用語言文字說常與無常,不過是為了破除眾生的不同執著而已,常與無常都是方便說法,不可執為究竟、絕對的真理,二者都不是道本身。因為一個說的是道體,一個說的是道之相用。

C、「一切都不是絕對」這個道理絕對正確嗎?

從諸法之體(法體)、諸法本性(法性)上說,即【從事物的本質】上說:無常不是絕對真理,常也不是絕對真理。【因為緣起法則已經說明,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絕對】。

但是,緣起法則的「一切都不是絕對」就絕對正確嗎?如果說這思想絕對正確,那豈不還是違背了「一切都不是絕對」的緣起法?

因為,世間的確有「絕對」。《無量壽經》上說:「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並且說極樂眾生是無量壽,永生不死。

明明佛說諸行無常、一切都在變化,怎麼這兒卻說極樂世界是「無衰無變」?這「建立常然」的極樂世界,不就是一種「常」、一種【絕對】嗎?這不是違背了緣起法,違背了諸行無常法印嗎?

【你要透過此關,就見法悟道了】。

為什麼呢?

因為,緣起法所說「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沒有絕對」,【這是從諸法的體(本質)上說的】。正因為「沒有絕對」,世界才有無限的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也可能有絕對);正因為「沒有絕對」,所以,在這基礎上才會有「絕對」!

簡單說,「沒有絕對」本身就包含了「也可能有絕對」,因為「沒有絕對」就意味著一切皆有可能,從而使「絕對」也成為可能。

佛說極樂世界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的這種「絕對」,【這是從諸法的相用(表象與作用)上說的】。就是說,世間是可能存在「絕對」的【現象】的。

一個是從「體(本質)」上說的,一個是從「相用」上說的。兩者不但互不矛盾,反而相反相成。體上不變,不影響相上變化;體上沒有絕對,不影響相上有絕對。

因為,相(表象)上的所謂「絕對與相對,有量壽命與無量壽」,其實都不是諸法的本來面目、法性、諸法實相。

難道極樂世界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嗎?極樂是,娑婆就不是了?難道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分別心?

其實,我們從緣起法本身就可得出結論:說有相對,是因為有絕對。沒有絕對,哪來的相對?

但是,就究竟而言,就事物的本質、本性而言,無論我們說相對還是絕對,說常還是無常,其實都不是道本身。道本身是離言絕相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

禪宗講,但有言說,皆無實義。就是說,一旦形成語言文字,就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真理。你說一切都是假的,這只是聖者親證的境界,而世界對於凡夫而言就是真實的;你說一切都是真實的,但在聖者眼中,一切都是假象。說真說假,說常說無常,都不過是破執的方便說法而已,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真理。

你說佛法才是絕對真理,那麼,既然是絕對真理,就應該在一切因緣、條件下都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佛法並不排斥其他宗教、哲學,對於與佛法無緣的人,如果他們能夠學習其他善法也是好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