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金剛經精義  


金剛經精義

(2006年7月10日講於重慶慈雲寺)

一、《金剛經》的宗趣

(一)離一切相

(二)修一切善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顯示

三、如何發心

四、如何修行

五、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一)應如何住

(二)如何降伏其心

六、由大行趣大果

《金剛經》為《大般若經》的精華,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經涵括修行要旨,體現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現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闡述。

一、《金剛經》的宗趣

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第一、離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無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緣起修善業,這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一)離一切相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就是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眾生受妄想執著的纏縛而體證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指因種種分別而生起的種種顛倒;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包括人我執、法我執,由人我執就生煩惱障,由法我執生所知障。必須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剛寶劍,才能斬斷妄想執著。

金剛的特性有三個字:第一、堅,金剛是很堅固的,不壞不滅;第二、利,很鋒利;第三、明,金剛是透明體。所以金剛具足堅固、鋒利、透明的特性。堅固就能不壞不滅,代表實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確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觀照般若,指能夠觀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說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剛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夠斬斷妄想執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由文字了解以後至觀照,由觀照而證實相,就可以離一切相。

《金剛經》講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就是執著有個我,我能夠度眾生,執著有個我體。人相,這個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種種差別,那個人是我所度的,執著差別。眾生相,眾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眾生,屬能所執,能度的執著,所度的執著。壽者相,就是以上「我、人、眾生」都是真實不虛、相續不斷的,有個實體,也包括執著長遠的壽命,執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執,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遠都不壞。非法相,一切法現在存在,消滅了就沒有了,還有人、一切物質都是這樣。法相就是常見論,非法相就是斷滅論。般若就可以消除眾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從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到四攝六度。六度中特別以施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捨眾生,不離眾生,所以《金剛經》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關於《金剛經》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顯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具體就體現在第一段里,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就體現了六度的修行。

[經文]「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缽。穿起衣,拿起缽,形象很好,端莊肅靜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嚴。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眾生以飲食供養佛,而佛以法味布施眾生,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財施,我以法施,廣行布施,使眾生都能夠有見佛聞法,廣種福田的機會。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來,不分別貧富貴賤,不分別是得到半缽還是滿缽,也不分別食物的好壞。這種不分別、平等對待一切的心就是廣大忍辱的心,這就修忍辱度。

第四,飯食乞,收衣缽。說明穿衣吃飯,收飯具,不假手於人,親自動手。這代表精進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腳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來。這代表守靜,修禪定。禪定就是消滅妄想,消滅內心的散亂,達到內心的平靜。這代表禪定度。

第六,以上幾項能夠做到圓滿,而且很自然,不著相,就是般若度。

我們來看一看,般若由世尊來顯示,就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間就可以顯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說離開生活,離開行住坐臥,另外去找個般若。禪宗講:「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臥、搬柴運水都是道。」所以說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發心

[經文]「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就要發這個心,這是什麼心呢?菩提心!具有對象廣、空間寬、時間長、目標高的特點。對象廣就包括胎卵濕化,欲界、色界、無色界。空間寬就包括整個眾生世界、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的世界。時間長,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前前無始,後後無終。目標高,使眾生都能得到解脫,都能證得無餘涅槃,這就是最高的目的。無餘涅槃就是阿羅漢,沒有餘報可受,已經得到了生死解脫,不受後有,為無餘涅槃。

四、如何修行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提出的以布施為首要的六度行,這六度中特別發揮出來是第二忍辱行,另外還有無諍行,這三種行都是《金剛經》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六度中特別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敵,或者壞人、他人,對我批評、刺傷,我就以德報怨,心胸廣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別人,要化冤為親,冤親平等,不能冤冤相報,糾纏不休,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這個苦就是環境造成的,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等。在災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隨緣生活,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第三,諦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的境界。只要你能夠修,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對此要堅定不疑惑。

(三)無諍行。什麼叫無諍行?《金剛經》上講「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在讚揚「無諍行」。實際上有分別心就有諍,有諍就有分別、有矛盾,就要鬥爭,引起混亂,各種混亂因此而來,人與人之間的混亂、家庭混亂、社會混亂、世界混亂,都引起來了,全是因為不能夠無諍。所以特別提到「無諍三昧」,是「人中最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應如何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無住就代表由空慧達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裡提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以無念為宗,無念,內心不要有妄念;以無相為體,對外境不要執著;以無住為本,不管內外,內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纏、執著。

「無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之心,就是菩薩的悲智行願。

《六祖壇經》中講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這裡講了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於一切處,心要無憎無愛,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安閒恬靜,虛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無住的精神,叫無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動上,行住坐臥,純一正直,無私無雜。要保持純一,保持正直,沒有私心,沒有雜念,如如不動,在一切行動中保持不動的佛性,動中有靜,就可安坐道場,真成淨土,這樣你存在的地方,走過的地方,以這個精神對待,無不是淨土,無不是道場。所以這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釋「無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執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執著,三輪體空。乃至於修忍辱而不執著忍辱,修般若而不執著般若,修禪定而不執著禪定,修精進而不執著精進。修一切善法,都要達到三輪體空,才可剷除一切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非法相。這樣才能降伏其心。

這是《金剛經》中典型的三段論式,語體採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論形式,深合辯證法。下面列舉十四種:

1.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2.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實相者,即非實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5.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餘五度的指導思想);

6.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7.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8.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來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0.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11.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12.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3.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論式就代表般若,為般若的論式。「如來說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著,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說」就代表立,言語假立,為有;「非」就是不要執著這個,代表空,要空相、空執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夠從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發揮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觀」,即觀空、觀假、觀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種智;修「中」就得一切種智。由空可以證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脫,由中可以證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謂大行?就是菩薩的六度行,四攝六度。雖然《金剛經》講空,但它不是斷滅空。修一分善就證一分果,積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這是實實在在的,這個功德是不落虛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執著、空除煩惱、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應,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麼呢?就是無住涅槃,這是佛菩薩的果。無住,以大智故不住於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於涅槃,而度眾生。不管佛還是菩薩,都是住的無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證得大菩提。

《金剛經》中有一段話:「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遣相去執,不著相,這樣來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槃,證大菩提。

大涅槃就是大解脫,離開生死就是大解脫,雖然離開生死證大解脫,但不捨眾生,所以叫無住涅槃。同時也可以證大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證菩提的因,般若裡邊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導思想。

所以能夠從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執著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捨一切眾生,就可以證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經解脫生死,雖然已經解脫生死而不捨眾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結果。這樣就可證得如來法身,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報、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正根整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