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開示(九)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悲體戒雷震」這個「悲體」是什麼?這三段是特別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觀清淨觀,悲體戒雷震」,這三句相當於佛的法報化身,法身周遍,法身清淨,報身是光明的,化身是大悲周遍的。

「悲體戒雷震」這個「悲體」與一切眾生同一體性,這叫悲體,「戒雷震」是什麼?怎麼樣的悲體,怎麼樣的救度苦難眾生呢?苦難眾生和觀世音菩薩同一個體,包括我們,我們和觀世音菩薩同一個體,但是我們在苦中,觀世音菩薩得自在,觀世音菩薩要度我們,怎麼度呢?要持戒,持戒要斷惡,不斷惡的話種惡因得苦果,還是在苦裡面,因果是不會虛妄的,這個規律是不會虛妄掉的,正是由於這樣一個悲心,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戒是特別的清淨,也令我們的眾生要離一切惡,斷一切苦,這樣子的像雷震一樣,使我們佛性能夠復甦,能夠得到這樣子的樂。

「慈意妙大雲」這個觀世音菩薩與我們不單單同一悲同一個體性,同時他也把自己的這些法喜傳輸給我們,同一個體性的故,讓我們持戒,斷惡修善,同時也讓我們在這個修善過程當中,感受到這個佛性這樣一種法喜。

所以「慈意妙大雲」這個「雲」是覆蓋的意思。「大」是普遍的覆蓋,「妙大雲」其實就是「加被」的意思,加被我們一切眾生,用他的歡喜來加被我們一切眾生,令我們得到快樂。「悲體戒雷震」,用他與眾生同一體的這樣一種特性來讓我們斷惡修善,加被我們,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澍甘露法雨」不單單離苦得樂,而且能夠了生脫死。「甘露」是什麼呢?是帝釋天王門口的一棵長生樹,這個長生樹能夠長出甘露出來,如果喝了這個甘露水能夠不死。也就是這個法雨像甘露一樣,如果蒙到這個甘露法雨的滋潤之後,眾生就可以了生脫死,解除根本的這些苦難,從斷惡行善,到心慈與樂講法給我們聽,像甘露一樣的法。

「滅除煩惱焰」煩惱焰就是煩惱的根本,根本是無明,滅除無明。無明是體,煩惱是一種相,所以這三句,就是把觀世音菩薩這個體和相、用都講出來,觀音菩薩以何為體、以何為相、以何為用?

也就是教我們一切眾生這樣子去做所以世尊一邊告訴我們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神力,能夠拔我們的苦,一邊又講出因地,為什麼呢?又講了他巍巍的這些功德,他因地具足的這些功德,這些功德我們眾生的因地里也都有。所以常常說,覺悟了是聖者,迷的就是眾生,眾生和聖者之間就是迷和悟的差別。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娑婆世界的眾生心多僻惡,心多這些不好的壞習氣,惡病。沒有謙讓之心,所以容易諍訟,因諍訟就要競睥乖睚相互的要吵,要罵,無慈忍之心,這是不是一種煎熬呢?甚至處在一種對立狀態,有的還要打架,各人是打架,群體是打仗,所以說有時候都會對陣、對敵,在軍陣之中。

剛剛美國和伊拉克打過仗,伊拉克害怕,美國人也害怕,都在怖畏之中。這種怖畏能夠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這個正念就提起來了,正念提起來了也就有智慧了,也就能忍也能讓;自己的惡念也能熄下來了,也能夠解怨、能夠釋結了。同時觀世音菩薩能令我們從這樣的困境當中解脫出來,這是從觀音菩薩的威德神力裡面是這樣。從我們自己的因地,我們如果能夠回光反照念觀音菩薩,心也會善良起來。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這個世尊就是金口所宣,稱讚觀世音菩薩「妙音觀世音」,這個『妙』是指『因』,『觀世音』指『果』,『妙音』指『回光反照,反聞聞自性,聞性之音』。

這是重誦前面的「汝聽觀音行」,是屬於妙音;「善應諸方所」,這是觀世音,這是果;「梵音海潮音」,梵音是指這個「妙音」,妙音就像梵音一樣,清淨微妙。所以為什麼這個佛法里有耳傳部的呢?這個師父就傳你什麼是妙音,就知道。

所以知道的人都知道「紫竹林中觀自在」,知道什麼意思,它是一種暗號,它是一種法的代名詞,有很多代名詞,各宗各派都有它的代名詞,有的說真如,有的說實相,有的說法身,有的說是般若……,每一個師父帶徒弟他講解不一樣,像包括觀世音菩薩他就是大悲救苦的,西藏以觀世音菩薩化身為主,一切竅訣部的都是由觀世音菩薩這裡傳出來的,包括我們誦咒,這是一種方便,這些都是觀世音菩薩傳出來的。

所以這裡面可以用最頂乘的來解釋,那就是不得了的。但是由於這裡我們大家人很多,根基不齊,所以我這裡點到為止。梵音是比喻一種妙音,海潮音比喻觀世音,就是說它是有規律的,有起有落的。眾生緣成熟了,它就現前了,應以何身處度者就現什麼身說什麼法,眾生緣滅了它就退出去了,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眾生緣成熟了,就降王宮示現出胎。

學習出家、求道、成道、轉*輪、涅槃;眾生緣已經盡了,佛再說法他們就聽不懂了,佛啊你在說什麼啊,前面說這個,後面說這樣,到底要我聽你什麼,對佛法先誹謗,對佛退失信心了,佛這時候不再跟他們見面了,再見面這個因緣就是眾生墮落的因緣了。

包括來聽經的也是,你們恭恭敬敬來聽,如理如法的聽,福德無量無邊。如果很輕慢的心來聽,甚至生誹謗的心來聽,難忍的心,哎呀!這麼難熱怎麼還不結束,這法這麼羅嗦,這樣的心來聽反而有罪過,還是不來聽的好。

因為佛碰到這樣的情況,佛就對大家說:我所有緣的眾生該得度的都度了,將來會得度的,他們將來到這個世間的人我留下教典,八萬四千法門都已留下,雖然我不在他面前,對我有信心,看我的法自己會依教奉行,自然會得度。所以這樣佛就像海潮一樣,該進的時候進﹑該退的時候退。

「勝比世間音」這個音也是指妙音,梵音不是世間音,一般的生滅之音,我們現在聽的生滅之音,不是的。包括我講話的聲音,如果我講話的聲音不是在講佛法,那就是跟世間火車的聲音,小鳥的聲音沒什麼兩樣;如果我講話的聲音是講惡口兩舌,那還不如小鳥的聲音,還不如火車的聲音,惡業會染污你們的耳朵;但是我講的是佛法之音,是指示你們見不生不滅的,是清淨之音,這個是法音。所以他說這個妙音,梵音「勝比世間音」,世間音是生滅之音,這是不生滅之音。

「是故須常念」你們在念這個因地的妙音梵音也好,或者我們很笨,業障很重,那就常常念果地的觀世音菩薩,那你一念,你誠心所念,以慚愧的心、懺悔的心來念;若我笨,佛講的八萬四千種法也有對應我根器的,但是沒有善知識,我沒有這個福德因緣,善知識沒有來給我開顯這個法;我很笨,笨得在因地里修這樣出離生死的法,那我就以慚愧的心來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會像海潮一樣涌過來,把你度脫了。

「念念勿生疑」念念不要懷疑。「觀世音淨聖」這時候讚嘆果地的觀世音菩薩,他是已經完全從因到果沒有一點點污染了,不像我們雖然起一念善念,然後再拚命地保持住,來一個境界,馬上就善念退掉了、惡念升起來了。

所以說善惡之相夾雜,有的人雖然跑到廟裡來,出了三百五百塊起那個廟,但是來燒香沒有人來接待他,「我還捐了一點錢呢,來這裡連杯茶也沒人倒給我喝。」一個惡念馬上把前面的善業也給他沖淡了,善惡夾雜,觀世音菩薩沒有善惡夾雜,他就是這樣方便來度我們,我們縱使對他起惡念來傷害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不會對我們起惡念,所以這樣完全是聖地果位,沒有一絲凡夫的夾雜的、這樣一個淨聖。

「與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在這樣的苦難世間裡面,觀世音菩薩像我們的父親母親一樣,可以做我們依靠的。現在不是說叫監護人嗎,觀世音菩薩可以做我們的監護人,我們的爸爸媽媽現在通訊工具這麼方便,有BB機有手機,但也有打不通的時候,還有信號覆蓋區和不覆蓋區,但是觀世音菩薩在任何地方求都可以。

「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世尊親自勸我們,要常常念觀世音菩薩,這個念如果加一個口字旁,就是要口裡面持名地念,也可以心裏面意念「念念勿生疑」不要懷疑,有的人想我在幹什麼,我求觀世音菩薩會靈嗎?所以念念勿生疑,乃至我們身體應該恭敬頂禮。

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身體是什麼?他這個身體也是妙音觀世音,具足一切微妙功德。

「福聚海無量」福德之力聚起來就像大海那樣子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在哪裡?這個大海在哪裡?前面也有人「為求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琥珀等寶,入於大海」,那個是眾生的業海,現在「福聚海無量」,這個海在我們的信心,對觀音菩薩有信心,你就住在這個大海之中,就住在你的頂上。「是故應頂禮」,要恭敬、誠敬,信很要緊,觀世音菩薩的威德神力,我們要信。

「具一切功德」,佛讚嘆觀世音菩薩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不單觀世音菩薩本事這麼大,而且這麼願意幫助我們,以慈悲的眼睛看著我們,想幫助我們,以千個手、千個眼、無數雙的手、無數雙的眼照見我們、護持我們,而且福德是這麼樣的廣大,助一切諸佛弘揚佛法,幫助一切諸佛普度眾生,他具足的福德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

佛所以告訴我們,是故你們大家應該頂禮啊。這個「頂禮」,前面常念是口,「念念勿生疑」指心,「是故應頂禮」是身,身、口、意。都是佛陀親自這樣來勸我們,是故應該念,是故念念不要生懷疑,是故應該頂禮。佛陀親自來勸我們這樣子,所以我們平時看經典就如對聖容一樣,包括我在講經,即使我是凡夫的一個出家人,我在講,你們應該把這個當作聽到佛的聲音一樣,心裏面充滿著法喜的甘露。

「具一切功德」我們要相信,這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不是觀世音菩薩自己說的,這是佛來介紹,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地藏菩薩也親自出來問世尊,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有這樣子多的力量呢?佛就讚嘆,「是觀世音菩薩,若有眾生聞其名號,是人離成佛不遠」,而且在很多的經典裡面都勸我們苦難眾生,特別是末法時代,眾生苦難多,障礙也多,應當多多的祈求稱念頂禮觀世音菩薩,在很多的經典里多數都是這樣子講。佛把我們介紹給觀世音菩薩,讓我們要特別的誠信。

「念念勿生疑」不要生起懷疑來,觀世音菩薩就講,你們要多念我本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清淨莊嚴的,具足一切樂的本性。我們現在生活的凡夫都是處在一切的苦的本性之中,怎樣才可以呢?所以觀世音菩薩從因一直到果。在《楞嚴經》裡著重的是講因,《妙法蓮華經》裡著重講果,在因地裡面怎樣子證得圓通?怎樣得到究竟的智慧,在果地裡面怎樣觀眾生的苦,觀世音觀世間的苦的這個聲音,然後以廣大的方便來度我們眾生。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按照這個文字來解釋,持地菩薩他是有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他在因地里修行的時候專門平地,哪裡不平把它平定,用平地之行來使自己的心能夠平等。

在《楞嚴經》自敘圓通上也有,「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現在是時」,就當時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與爾時,平地待佛」,當時國王設大齋供佛的時候,他就把那個地弄得很平的,站在路邊等著佛。

「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是因平地爾證圓通故名持地」,他是常常喜歡修路鋪橋,做這些平地的工作,正好那個時候就遇到毗舍浮佛在世的時候。

國王請佛用齋,他就把佛經過的地方平得整整的,站在路邊上,佛路過的時候歡喜得不得了,佛就手摩其頭為他授記,並傳給他這個法門。

「您這樣子的平地的精神,當回光反照用來平心,如果心地平世界皆平,因這樣而證圓通」因這個而開悟的,因為他平地的這個因,得佛教化開悟了,所以名字叫持地。「經聞觀音妙行,起座讚揚」,因為他往昔在佛面前發過願,若有人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時候,他首先出來讚嘆其功德,所以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時候,他也首先起來讚揚。

「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有人或者非人等聞此品所講的、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之業普門示現神妙圓通之力用者,當知是人,不與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以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方能得聞,是為功德不少。所以首先出來讚嘆。

我們大家要知道,其實我們這幾天聽經下來應該有所收穫,從無盡意菩薩的狀態,問題很多很多現在應該找到一個答案,應該有所皈依了,因為在這個講經典裡面有果有因,有事相上的、按照文字上的解釋的,也有實際修行當中應該怎樣去受持,所以希望你們能夠通過這幾天的講經,能有所領會,能夠把自己在心地持起來。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經主要是佛說的,無盡意菩薩發起,「佛說是普門品時」,所有在講普門品的時候,都是佛說時,我坐在上面是裝裝樣子的,背後是什麽,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啊?

所以《妙法蓮華經》這個法是特別的奇妙,所以這個「一時佛在」,不是說當時佛在,而是遍一切時佛都在,我們的因緣成熟了,現在就入到這個妙法蓮華經法會當中來,聽這個《普門品》。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這個「眾」,是指所有能夠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人,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其中有八萬四千眾生,「眾」是很廣很廣的一個數字,在這個當中有靈性的,心領神會了。八萬四千是指什麼?因為眾生的煩惱不超過八萬四千,總共就這八萬四千眾生。

所以這些煩惱,用我們佛教裡面的一個名詞,煩惱都變成菩提了。「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發」可以說是覺、覺悟。「無等等」,所以真實的佛法是沒有比較的,他不與任何法相對待,所以佛法稱為是不二法門。有的人拿哲學來作比較,有的人拿科學來作比較,因為他都不懂佛法。他要懂佛法的話,他就知道哲學即是佛法,科學也是佛法,但是如果你一門就鑽在科學裡,不究竟。

應該說佛法是究竟的科學,是究竟的哲學,他們不知道的人才會來跟他對比。佛法比任何法都平等對待,是法平等,遍一切處,等於一切處,無有高下,這是什麼法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身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法,那這個心是什麼意思啊?那這個這個心在這裡就定了,我有心你們也有心吧,大家都有心吧,但是這個心是什麼心呢?所以要找出我們自己這個心,最值錢的心把他找出來,造惡業的心也是我們起心動念造的。

所以有一次觀世音菩薩他跟舍利弗直接講,講這個心的時候,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什麼現出來的;乃至意識和意識的界是什麼現出來的;乃至能夠轉識成智這個智是什麼。

我們每一個人就像一個大寶藏,寶藏在哪裡呢?所以通過聽經,我們要去認識它、修持它,念念不生疑,就好像真正地投到了觀世音菩薩的「福聚海無量」這個大海當中進去了,真正是在頂禮,把這樣的福德海聚頂在頭上。

「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八萬四千眾生全部覺悟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希望大家也要能夠覺悟過來,轉煩惱為菩提,用我們平實的心,能夠悟到最無上、無等等心。所以這個「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們這裡,我們自己要去找到它,怎麼找到它?所以就不能離開善知識,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佛像畫的手是伸出來的?我們大家知道,說是接引。

怎麼接引呢?接引在哪裡?所以在淨土法門裡一遍又一遍說善知識,善知識就是阿彌陀佛伸到我們面前來的手,來指示你什麼。所謂的善知識,就是指示你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寺廟裡也是這樣,我們造寺廟、塑佛像、弘揚佛法也是為了讓你覺悟你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才叫寺廟。

如果不是在做這個,就變樣了、就不叫寺廟了。善知識也是這樣,如果是善知識,肯定也是做這樣的事情,否則就不是善知識。所以能夠把你的菩提心給發起來,這就是佛的心,所以為什麼不翻釋過來呢?困為它也是尊重,個特別的、意義很甚深的,也就是佛的心,八萬四千眾生皆發佛的心。

佛說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會的大眾都得到利益,發無上心,學觀音行。我在講經過程中也說得很清楚。所以我們這一次有錄像拍下來,如果有機會你們能得到這樣的光碟,希望大家多多的研究進去,學一個世間的學問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學一個幾年、十年、幾十年,我們的生死大事,把佛的如來藏先找出來,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莫有比他更大的。

我們師父常常說,人生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希望大家能夠尊重己名,能夠不要辜負你自己的如來藏性。帶著他懵懵懂懂空手又回去。所以什麼叫到寶山而不要空手而回,寶山在哪裡呀?你們自己就是寶山,只不過我們把這個寶山顛倒過來造業,把我們的佛性做奴隸,認賊為子。宣化上人講我們是錯用了心機。

《普門品》是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位印度高僧來到中國,他叫曇無懺,他將近在公元三八五年到四三三年來到中國。當時是北梁的時候現在的甘肅省,受到當時的國王叫沮渠蒙遜的厚待,當時這個國王身體特別不好,有病纏身。曇無懺就教他誦這個《普門品》,他一誦不久,病馬上就好了,所以皇帝就大力推崇這個《普門品》,《普門品》就從《妙法蓮華經》當中有一個單行本出來,一直流傳到現在,特別在沿海地帶。

那些漁民們出海之後都知道自己的(家史),我在岱山住了一年,知道打魚的人,幾乎家家都有死在海里。有的父親死在海里,兒子死在海里,孫子還是死在海里。縱使像我們這個時代,船也大了,機械的力量也好,但是還是不免有死在海裡面的,所以在沿海特別那些漁民,他們自己造作了殺生的惡業,同時又怕自己喪生失命,都去求觀世音菩薩。

所以就稱這部經為太平經。誦這個經就得太平了,沒有力量誦的就老太太在家誦,有的妻子在家誦,還有的乾脆到廟裡面去請出家人誦,回向給他們,一請就是幾十部、上百部甚至上千部,所以岱山這個地方每個出家人人都會背,包括居士也人人會背。所以特別地普遍。從沿海往內地,對普門品重視的程度是沒有像他們那樣子的。

自從晉朝開始到現在,《普門品》流傳極廣,國外很多人都把普門品作為日常誦本。所以我們希望在這次講經的過程當中,對《普門品》能夠生起很大的信心出來,不退、不懷疑這樣一種信心,護持《普門品》。我也勸過大家,《妙法蓮華經》至少要去讀一遍,如果你們能把它奉為終身受持,這是你的福德很大。

《妙法蓮華經》當中,佛有這樣子的讚頌,「若我滅度後,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這個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頂到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又於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然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上面這個供養你看多殊勝,但是世尊說,如果在惡世的時候、末法的時候能夠持這個經。「則為已如上」就像上面一樣的,具足這種供養。

「若能持是經,則如佛現在」佛就在一樣的,我們現在這裡,只不過以這樣的的因緣,感受到佛又現出來了,觀世音菩薩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們頭上來了,作這樣一種法會,這樣一種因緣,在這個背後佛還是在的。

「以牛頭栴檀,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牛頭栴檀」來造房子,我們現在如果拿牛頭栴檀,燒香的都找不到了。這種香不是一般性的香,不叫牛頭栴檀,牛頭栴檀是不得了的。這麼好的木頭用來造僧房,「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裡面好的衣服、臥具床都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這個還了得,我們這個觀世音寺就這樣,我們功得就很大了,更不要說造這樣子的寺廟,種種皆嚴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這書是書寫,受持、讀、背。

誦是背的意思,讀是拿著本子讀,讀熟了就成誦,甚至不單單會背,而且會書寫。

「若復教人書」就是你自己不會寫,你出錢請別人寫,也是可以的。

「及供養經卷」你不會寫也不會讀也不會誦,就把經書放在家裡供著,香、花供著,都可以的。

「散華香末香,以須曼、薝葡,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熏油就是指香油的燈常常點燃了,就是在家供。

古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知道經書可以避邪,家裡面請一本經書供養的,所以你們要知道這個經書是不得了的。

有的朝聖的出家人就是把經書頂在頭頂上,有的經書就是很小就像心經,寫得很小的,有的就把經纏在髮髻里頂在頭上,有的就朝聖的時候朝普陀山或者朝五台山,就把《妙法蓮花經》或者《大方廣佛華嚴經》頂在頭上走,這個古代都有,而且有一個出家師父這樣頂著,後來文殊菩薩現出來見他,就這樣供養經卷也是可以的。

「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如虛空無邊」佛還比喻像虛空一樣無邊無際。

「其福亦如是,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更不要說你又受持這個經典,同時你又會布施,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禪定,修六度,兼布施持戒,「忍辱樂禪定,不嗔不惡口,恭敬於塔廟」,況復你這個人又持這個經典,又能夠行六度,對人又能恭敬,又不嗔、也不說惡口,而且經常喜歡到塔廟裡來繞塔,轉經,禮拜諸佛菩薩,「謙下諸比丘」,對出家特別的謙下恭敬,「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遠離貢高我慢的狀態、心態,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嗔」,有人來問你,「你這樣做有什麼用嗎」?這樣惡意的問難也不嗔恨。

「隨順為解說」還是心理調柔地隨順他的機為他作解說。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是讚嘆,如果能持這個經又能夠這樣做,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馬上一轉就可以做;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但是見到有這樣做的人,若見此法師,因為如果見到這樣的人,這個人可以稱為是法師。

《妙法蓮華經》裡很奇特,你不會講解不要緊,你會讀誦,是讀誦法師,是讀的法師;你會誦,是誦法師。哪怕我們升起高座不講解,就誦《妙法蓮華經》大家聽著,他也是法師。會書寫,是書寫法師。你會受持這個經典,按照這個去修,那更是法師了。所以說我們自己做不到的話,能夠見到這樣的人,這個就被稱為法師。

「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所以我們這次講經法會,以這個講經的因緣,令世尊再現在前,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所以這次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來,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

這裡「天華散」天華我們很難找到,人間很少有這個天華,在天台山有一種天華,是智者大師成道的時候天人撒下來的,有那個種子在。「天衣覆其身」,這個天衣,是特別好。真正的天衣很輕很輕,就好像沒份量一樣。

製作工藝特別好。我們在西藏、在印度有一種很好的衣料,有的師父就說,這個不是人做出來的,他這個不是罵人,其實是讚嘆這個衣服,意思是鬼輔神工一樣的,有的是鬼造的,有的是神造的。

「頭面接足禮」我們平時禮拜的方法就叫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心、身對這個法師就當他是佛一樣地看,那樣想。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場」也就是說你能夠見到這樣子的,他不久能夠詣道場。其實自己能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你自己不久也能證得。

「道場」也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剛座一樣,你不久就能成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裡面其實包含兩種意思,就像佛對地藏菩薩說的那樣,如果我們眾生聽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當知是人離成佛不遠。在這裡也是這樣。見到這樣的法師,心生如佛想,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這個也可以理解成是我們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善緣遇到這樣的善知識,我們自己也離成佛不久,以後能證得無漏無為的菩提心,能夠以此廣利無量無邊的人天。在這次講經過程中,我們就有人說,讓別人知道在這裡講經,他們當下就得到利益。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遇到這樣的法師,就是他住過的地方,休息過的地方、走路散步過的地方,或者坐了一下,往地上躺了一下,乃至在這個地方說過一句偈、講過一句法,在這樣每一個地方,都應該起塔,「莊嚴令妙好」,留下這些標誌,讓別人見了之後,別人也結下這樣一乘大法之緣,是結這樣的法緣。這樣的供養,即像供養佛法。

若坐若經行,這樣的地方前面說如佛想,這是佛所給眾生顯現這樣一種行為的地方。所以我們能夠來莊嚴他的廟,能夠來供養他,這樣是結了一種佛緣。

下面說了:「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所有一切廣大有緣的佛子,住在這樣的地方,會得到佛一樣的受用。

因為一乘大法與十方諸佛是同一體性的。我們住在這個法裡,就像佛一樣,得到佛的受用。雖然我們自己還是佛子呢!還是因地的,顯現的還是凡夫,或者還有煩惱,但是我們住在這樣的一乘法當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樣的受用。

所以說有時候用獅子來比喻,獅子雖小,它吼起來也是其它野生動物害怕的。有時候也用大鵬金翅鳥的鳥蛋來比喻。這個鳥蛋很奇特的,這個蛋裡面,金翅鳥就已經具足。只要殼子一出來,馬上就會飛。

相比其它的鳥,出了殼之後還是光光的,毛還沒有長好,蹣跚地走路,這金翅鳥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是這樣。

入了佛的因地「佛子住此地」是諸佛的本地,成佛的因地,則會同於佛的受用「常在於其中」常住在這一乘法當中「經行及坐臥」。

希望我們這次聽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後,要有這樣的覺悟,既然觀世音菩薩游諸國土,以種種的行,跟眾生結緣,你要相信,我們的行住坐臥都在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當中。行住及坐臥,不離於其中,不離諸佛的果海,度我們眾生的悲心,以慈眼看我們。不要覺得我們是孤單的,聽完這個經一起來就忘掉了。

我們現在是想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我們諸位坐在哪裡?「若坐若經行,不離於其中」。

我們在哪裡?觀世音菩薩的慈眼看著我們呢!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就是我們的皈依處,要有這樣一種堅定的信心。這個時候你再邁著腳步往下走的時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裡了,不管你是邁著腳步往哪裡走,還是邁著腳步走出家裡,你都知道你的家在哪。

你真正的家在哪?應該要知道!要把我們聽經過程中產生的智慧和信心,有一個落實的地方,不要一起來之後就忘掉了。

我們坐在這裡也好,起來也好,或走路也好,不管你走在哪裡,要找到這個家,要找到這個大海。不是前面說的為求金銀珠寶,入那個眾生的業障海,要求皈依處,而入觀世音菩薩的福德大海。這樣我們就可靠了。

就象彌勒菩薩,他也是等覺菩薩,他常常背了一個口袋,把什麼都裝進去。我們現在就坐在彌勒菩薩的口袋裡,就坐在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海當中。所以,你不要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你常常要問自己在哪裡,那你就有皈依處了。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到這裡已經圓滿了。

回向功德:

此解法華普門品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由於我們校稿的時間很少,會有很多疏漏,又很希望早一點與同修們同沾法喜,也就發表出來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