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思考題
1.什麼是有漏業?怎樣才能清淨有漏業?
2.什麼是四魔?如何降伏諸魔?
3.列舉菩薩的八種廣大事業。
4.為什麼說普賢菩薩是諸佛的長子?
5.普賢菩薩具有什麼樣的不共功德?請結合教證加以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丁十三、修行妙法願: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1.「清淨一切善業力」,願我獲得清淨一切有漏業的能力。
為什麼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漂泊輪迴、流轉生死?就是有漏業力支配所致。《俱舍論》中說,有漏業有三種:不善業、有漏善業和不動業。乃至沒有清淨一切有漏業之前,眾生不可能獲得解脫。要清淨有漏業,首先要從清淨不善業開始,之後再清淨有漏善業和不動業。我們要知道,其實,清淨有漏業就是積累無漏業的過程,積累無漏業的途徑很多,作為初學者,主要是從發願入手。
通過學習《普賢行願品》,希望很多人以後廣發善願,千萬不要發惡願,否則是很不值得的。人的生命很脆弱,很難說能在世上住多久。《勝軍化世百喻伽他經》云:「水滴地上非久住,可喻人生命不堅。」一滴水在地上不可能存留很久,只要太陽一出來就會消失,從表面上看,很多人身體很不錯,其實他們的壽命就像水滴一樣脆弱不堅,四大稍微不調或者業力現前時就會離開世間。所以,大家要好好利用短暫的人生,每天要儘量發善願,千萬不要發惡願。
學習《普賢行願品》以後,大家應該在實際行動中有所體現——以前你不念《普賢行願品》,以後每天至少念一遍。其實,念一遍《普賢行願品》連十分鐘都不要,語速快的人幾分鐘就能念完一遍。只要自己重視,誰都有時間念《普賢行願品》,即使在出差的時候,不管坐車還是乘飛機,隨時隨地都可以念《普賢行願品》。
我認識一位老出家人,「文革」期間,每次開會他都捧著一本《毛主席語錄》默念,後來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外面套著《毛主席語錄》,裡面其實是《普賢行願品》。由於他每天不間斷地念,幾十年念下來,每頁經文下邊都被手指磨爛了。我還聽說過一個出家人,他會背誦《普賢行願品》,文革期間他在監獄裡默念了十萬遍《普賢行願品》。所以,只要有恆心,在那麼困難的年代也能堅持自己的修行。
在藏文譯本中,這句偈文是「清淨一切諸業力」。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理解。因為「諸業」包括了需要清淨的不善業、有漏善業和不動業。當然,要清淨一切有漏業,首先要清淨一切不善業。如果我們清淨了身口意所造的惡業,很快就能獲得涅槃。如《大方廣三戒經》云:「若身無惡業,口業亦無惡,意業悉清淨,速疾至涅槃。」
2.「摧滅一切煩惱力」,願我獲得摧滅一切煩惱的能力。
煩惱分為根本煩惱和隨煩惱,隨煩惱又分為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眾生相續中有不知取捨的無明,由於被無明愚痴所覆蓋,眾生遇到悅意對境會生起沸水般的貪心,遇到不悅意對境會生起猛火般的嗔心,進而在煩惱推動下會造作各種有漏業,因此,煩惱就是眾生流轉輪迴的根本因。我們應該發願通過觀修無常、無我等妙法,把相續中的煩惱無餘摧毀。
3.「降伏一切諸魔力」,願我獲得降伏一切諸魔的能力。
魔是四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子魔。煩惱魔剛剛分析過了(摧滅一切煩惱力)。蘊魔就是五蘊積聚而成的生死苦果。死魔就是此世的命終。天子魔就是欲界天的魔王,他每天對眾生射出貪心、嗔心、吝嗇、我慢、嫉妒的毒箭。
怎樣降伏諸魔呢?如果我們證悟了粗大五蘊為無緣空性,就能降伏蘊魔;如果我們證悟一切心識離戲寂滅,就能降伏死魔;如果我們修持大慈大悲心,就能降伏天子魔。當年世尊成道時,就是對欲天為主的一切魔眾生起大慈大悲心,以大慈大悲心的力量,魔眾射向世尊的所有兵刃都變成了花雨。當然,如果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認識到魔眾皆為心之幻化,也能降伏一切天子魔。
以上三句偈文是摧毀業障、煩惱障、魔障這三障的殊勝發願。
4.「圓滿普賢諸行力」,願我獲得圓滿行持普賢妙行的能力。
我們應該圓滿行持《普賢行願品》中的發菩提心、六度萬行等善法,這樣才能圓滿福慧二種資糧。《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中講了大士八大願: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苦難眾生具大財富;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利益眾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饒益長久墮於地獄中的眾生;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以世間、出世間的廣大財富滿足眾生希求;但願我有朝一日成佛後定能去除眾生的一切痛苦;但願我生生世世中斷除一切損害眾生之行,不唯住勝義之一味寂滅,不言令眾生不悅之語,不行不利他眾之事,不轉成有害於眾生的身體、智者、富翁,不喜損害他眾;但願我有朝一日能令一切眾生罪業果報成熟於自身,自之善果成熟於眾生令彼等享樂。如果我們圓滿了普賢諸行力,就能真實行持這八大願。
法王如意寶說,《普賢行願品》的所有內容都可以包括在這個偈頌中。1990年,法王去印度朝聖,一連好幾天轉繞金剛座的大菩提塔,當時法王念的就是這個偈頌。1997年,法王依靠這個偈頌制定了未來四年的傳法計畫,按照法王的安排:第一年以「清淨一切善業力」為居士為主傳講《百業經》,第二年以「摧滅一切煩惱力」為藏族尼眾為主傳講《入菩薩行論》,第三年以「降伏一切諸魔力」為漢族弟子為主傳講《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第四年以「圓滿普賢諸行力」為藏族喇嘛為主傳講《上師心滴》。法王說:「我依靠這四句偈頌為學院的四眾弟子制定四年傳法計畫,我發願不管遇到什麼違緣都要完成四年傳法計畫。四年傳法圓滿後,往後的去向就不定了。」很多老弟子對法王的這些話應該有印象。四年傳法圓滿以後,法王確實再沒有講比較大的法,後來雖然法王也講了《寶性論》和《大圓滿前行》,但只是像念傳承一樣一帶而過,沒有像以前那樣廣講。
我記得法王還講過,不管朝拜神山還是拜見高僧大德,發願的時候最好是念《普賢行願品》和《文殊大圓滿基道果無別發願文》,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只念這個偈頌也可以。今天我們一起念三遍吧。(上師帶領大眾念誦。)
這個頌詞顯示了第九地的境界。九地菩薩圓滿了力波羅蜜多,能夠摧毀一切違品,獲得了四無礙解,由於此地菩薩具足善妙的智慧,所以叫做善慧地。
丁十四、廣大事業願: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這兩個偈頌是發願獲得菩薩的八種廣大事業。
1.「普能嚴淨諸剎海」,願我能令一切如海剎土清淨莊嚴。
我們這個世界亂糟糟的,到處骯髒不堪,即使每天打掃也沒用,而且還有烏雲、狂風等不吉祥的景象。我們在發願時應該想:法界中有無量的世界,願這些世界不要像娑婆世界一樣,希望通過我的修行和努力,這些世界都像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東方琉璃世界一樣清淨莊嚴,所有這些世界都以七寶為地,以八功德水為浴池,樓閣殿堂等莊嚴應有盡有。
2.「解脫一切眾生海」,願我能令一切如海的六道眾生獲得解脫。
娑婆世界哪裡都是眾生:旁生那麼多,餓鬼那麼多,地獄有情那麼多,人也那麼多……學習這句偈文後,我們應該這樣想:願我能度化所有的眾生,讓他們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身的善業力通達無我空性,斷除一切有漏業和煩惱,就像極樂世界的有情一樣遠離身心痛苦,甚至連痛苦的聲音都聽不到,各自隨意獲得解脫,具足如海的功德,享受無量的法樂。
3.「善能分別諸法海」,願我善能分別如海的一切佛法。
佛法分為教法和證法,教法包括在經律論三藏中,證法包括在戒定慧三學中,我們應當發願善能辨別這些佛法。
當然,我們不僅要善能辨別佛法,還要真實獲得佛法,並且要為眾生作法布施。我們應該這樣想: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沒遇到佛法的眾生,有些眾生雖然遇到了佛法,但遇到的只是表面的佛法,並不是真正的佛法,願所有眾生獲得真正的佛法,遣除一切煩惱和痛苦。
在佛法當中,相對於教法,證法更為重要。為什麼我們特別重視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因為這是獲得證法的途徑。佛教的精髓不在寺院,也不在書本,而在於信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無我智慧。不管你去了多少座寺院,不管你的屋子裡堆了多少本《大藏經》,只要你沒有獲得證法,就無法遣除內心的痛苦和煩惱。有些人認為:修幾座寺院,印幾本書,這就是興盛佛法。其實並不是這樣。法界中有無量的佛、菩薩、阿羅漢和善知識,他們相續中有多如大海的信心、慈悲心、菩提心、無我智慧等證法,這才是佛法的精髓。
我特別希望很多人明白上述道理,也希望很多人得到證法的功德,誰得到了證法的功德,這個人就現前了《普賢行願品》的發願。
4.「能甚深入智慧海」,願我能深深趣入佛的智慧大海。
《華嚴經》中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可是很多眾生沒有智慧,有些人雖然有「智慧」,也只是世間的小聰明,在愚痴分別念的支配下,眾生一直在輪迴中漂泊流轉,每天處於煩惱和痛苦中。因此,眾生特別需要諸佛的如海智慧,如果有了諸佛的智慧,就不會因煩惱而叫苦連天了。所以我們應該發願:願我通過行持六度萬行而廣積福慧資糧,最終獲得佛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或者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印度有些大德說,只有長期依止善知識,在善知識面前聽聞佛法並且實地修持,這樣才能得到佛的智慧。所以大家要清楚,智慧不是無緣無故就能得到的。現在有些人很想開悟,今天到一個上師那裡求一個灌頂,明天再到一個上師那裡吃一塊牛肉,後天又到一個上師那裡發心三天,如果這樣天天當游神,不一定能得到智慧。只有像前輩大德那樣長期依止上師,一心一意聞思修行,才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智慧。
5.「普能清淨諸行海」,願我能令一切普賢行海清淨無垢。
前面講了七支供,七支供和六度萬行都是普賢妙行,我們應該發願:願我像前輩大德和諸佛菩薩一樣,令一切普賢妙行最為清淨,遠離自私自利以及三輪執著等垢染。
6.「圓滿一切諸願海」,願我能令一切普賢願海得以圓滿。
總的來說,菩薩有十萬大願。分別來說,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因地發了五百大願,藥師佛因地發了十二願。發大願非常重要,有些大願現在看起來很難行持,但只要自己的發心不退,最終一定可以實現。《華嚴經》云:「若有發大願,愛樂於佛法,於斯難見境,通達不為難。」這個教證說得很清楚,只要能發大願,並且對佛法有愛樂心,即使難以現見的境界也不難通達。
人們常說「願大力大」,我自己確實有這種感覺。比如我想建一所學校,剛開始我覺得很困難,但自己發了願以後,不知不覺學校就建成了。翻譯經論也是這樣,《上師心滴》那麼大的部頭,《敦珠佛教史》也很厚,剛開始我也擔心:像自己這樣的凡夫,恐怕很難完成這些翻譯吧?但自己發了願以後,最終還是圓滿翻譯出來了。此外,在建經堂、和大家共同學習佛法等很多事情上,我都有這樣的體會。因此,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只要一個人心裡能發大願,最後很多事情都能成功。
當然,發大願不是吹牛皮。現在很多人特別愛吹牛,有些老闆經常說大話:我的企業要越做越大,我要搞什麼項目。發大願也不是這樣的。但大乘行人確實需要擴充自己的心量。如果自己的心一直萎縮: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還是好好休息吧。這樣下去,可能身體也會越來越萎縮。有些人擔心特別多:擔心別人說自己,擔心身體不好,擔心心情不好……最後什麼事情都不敢做,吃飯的時候肚子大起來了,做事情的時候又縮了下去。開玩笑,有些人在打瞌睡了,所以稍微「電擊」他們一下。
我們應該經常發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的大願。如果自己實在不會發願,可以這樣想:《普賢行願品》裡面怎麼發願,我就怎樣發願;《入行論·回向品》裡面怎麼發願,我就怎樣發願。這些善願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甚至在走路或者提水時也可以發。當然,如果一個人的心很惡,隨時隨地都會發惡願。有些人在路上看到別人,無緣無故就開始生惡念:哼,殺了你!不僅心裡生惡念,而且口中也說惡語,臉色也惡狠狠的。(從有些人的表情看起來,沒有一天高興過,好像是朗日塘巴尊者的化身。朗日塘巴尊者特別厭離輪迴,曾經有一隻老鼠偷曼茶盤上的一顆松耳石,可是它怎麼搬也搬不動,於是它「嗞嗞」地叫來另一隻老鼠,然後兩隻老鼠一推一拉將「成果」搬走了,看到這副情景,尊者才露出了笑容。除此之外,他再也沒有笑過。有些道友也是這樣,我從來沒見他們笑過。也許他們覺得輪迴很苦,所以實在開心不起來。其實這樣也沒必要。雖然輪迴很苦,但有時候還是要開心一點,不能永遠都是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我們不可能天天笑,但也不能天天哭。如果生起了比朗日塘巴更強的出離心,那自然另當別論,否則,還是應該偶爾笑一笑,這樣至少能讓身邊的人有一种放松感。)
7.「親近供養諸佛海」,願我親近供養三世諸佛海。
我們應該發願:願我生生世世親近如來,以修行供養、承事供養、財物供養讓如來歡喜。如果我們能親近諸佛菩薩或者善知識,並且以三種供養讓他們歡喜,這能圓滿很多資糧。
8.「修行無倦經劫海」,願我在無量劫海中無有疲倦地修行六度萬行。
劫是極其漫長的時間單位。《俱舍論》中說,一個大劫分為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每一個住劫又有二十個中劫,第一個中劫是從人壽無量歲下減到十歲,此後,從人壽十歲上增到八萬歲並再下減到十歲算一個中劫,這種上增下減的中劫有十八個,最後一個中劫是從人壽十歲上增到八萬歲。和住劫一樣,成劫、壞劫、空劫也各有二十個中劫。如是共有八十個中劫,合起來就是一個大劫。
不僅《普賢行願品》強調無論修行多少劫都不要疲倦。《佛說諸法勇王經》中也說:「若欲令眾生,悉除諸苦惱,應學無上智,中間莫廢舍。」(如果想遣除眾生的痛苦和煩惱,就應該學習無上菩提道,經歷再長時間也不要中途廢舍。)現在有些道友發心幾年後感覺很累,這個時候最好不要退下來。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發心是未來修菩提道的緣起,如果這個緣起沒有創造好,不要說圓滿三個阿僧祇劫的修行,也許連一生一世的修行都無法圓滿。所以,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大家都應該堅持下去。
我建議道友們有時間讀一讀《華嚴經》,如果讀了《華嚴經》,就會發現經中很多處在講菩薩不能疲倦。所謂的疲倦,並不是看書累了停下來喝杯咖啡。因此,只要是對眾生或者自己的解脫有利益的事情,即便已經做了無量劫,我們也不能放棄。
這個科判顯示了第十地的境界。十地菩薩圓滿了智波羅蜜多,即將獲得佛果,由於他們能降下甘露法雨,令眾生產生如雲般的無量善根,所以叫做法雲地。
丁十五(隨諸佛菩薩修學願)分二:一、隨諸佛修學之願;二、隨菩薩修學之願。
戊一、隨諸佛修學之願: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如來為了成就最勝大菩提,最初發菩提心、中間於無數劫行持六度萬行、最後獲得佛果並廣轉*輪,如是一切行願我都圓滿修學,最終以普賢妙行證悟大菩提。
我們應當學習三世一切如來的所有行願,這就是修行的最好方式。《釋尊儀軌》中說:「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剎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麥彭仁波切還有一個發願偈:「如來佛子所發之大心,事業大願及與智悲力,無上智慧幻化眾功德,唯願吾等如是獲成就。」作為無明眾生,在菩提道上很需要引導者,最可靠的引導者就是如來,所以,三世諸佛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現證功德、利益眾生,我們也應該發願如是隨學。當然,要學習三世一切如來,我們也不能離開菩薩的指引,在此過程中要「以普賢行悟菩提」。凡夫人要完全通達佛的密意是有困難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面尚且謙虛地說:「如我於佛眾功德,豈能了知而贊言,然由龍猛已宣說,故我無疑述少分」,所以,在我們和佛中間也需要一種銜接,我們需要以普賢菩薩為榜樣,要以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來證悟佛菩提,要像法王在《願海精髓》中說的那樣,「由從普賢行願品所說,如海菩薩行願皆圓滿。」
再次向大家強調:發願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甚至開玩笑都不要發惡願,否則必定會感受苦果!《宋高僧傳》中記載,唐代有一個叫鑒空的僧人,鑒空出家前是一個窮秀才,只要稍微有一點錢,他就會生病,只要錢一花完,病也隨之而好。有一次,鑒空在杭州一帶漂泊。一天,他在路上因為饑渴難耐而無力行走。正當鑒空痛苦不堪時,他面前忽然出現一個梵僧。梵僧笑著對鑒空說:「法師秀才,你嘗夠了旅遊滋味嗎?」鑒空說:「旅遊滋味確實嘗夠了,可是你為什麼叫我法師?」梵僧說:「你難道忘記以前在洛陽講《法華經》嗎?」鑒空說:「我活到這麼大,一直在吳楚間盤桓,從何談起在洛陽講經呢?」梵僧說:「看來你被飢火所燒,以前的事情都忘記了。」於是梵僧給鑒空一枚大棗。鑒空吃了棗便睡著了,醒來後他忽然回憶起前世在同德寺講《法華經》的經歷。鑒空傷感不已,向梵僧問起寺院裡的其他人。梵僧說:「神上人、震和尚又變成出家人了。悟法師因為在石像前開玩笑地發願:『若不證無上菩提,願成為赳赳大將軍』,現在已經當上大將軍了。當時我們五人之中,只有我得到解脫,唯獨你饑寒落魄。」蒙受梵僧點化後,鑒空當天晚上便到靈隱寺出家為僧。七十多歲時,他留下了佛教將來被毀的授記。這是一個真實的公案。請大家想想:在佛像前開玩笑地發願,結果來世果真變成了大將軍,因果確實太可怕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善願,千萬不要發惡願。
三世諸佛都是以發清淨願而成就的,並不是什麼都不做,無緣無故就獲得成就的。在座的人都是未來佛,也要像諸佛那樣發清淨願。在你們當中,有些人願力強大,很快就會獲得成就,而有些人願力不足,雖然和別人在同一個場合學習佛法,但不一定能很快成就。因此,如果大家想快速成就,就應該努力培養願力。
當然,發了願以後,還要注意日常行持。《大寶積經》中說:「過去無量佛,現在及未來,一切從善起,住不放逸道。」既然三世諸佛都恆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相續,都是以不放逸而獲得成就,作為三世諸佛的隨學者,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恆時不放逸。
戊二(隨菩薩修學之願)分二:一、隨普賢菩薩修學願;二、隨文殊菩薩修學願。
己一、隨普賢菩薩修學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來有長子,他的名號叫做普賢,我現在回向一切善根,願智慧妙行都等同於他。
雖然一切菩薩都是佛子,但佛子當中還是有區別的。就像一個家庭的孩子有長幼之別一樣,不管從年齡、學問、智慧、慈悲等哪方面看,普賢菩薩在一切佛子中都是佼佼者,堪稱是諸佛的長子。因為普賢菩薩具有超勝的功德,又因為他國中末的一切願行都極為賢妙,所以他的名號在十方世界廣為傳頌,不只是峨眉山附近的人知道他,也不只是個別人知道他。
學習這個偈頌後,我們應該這樣發願:普賢菩薩的智慧、發願、行為是什麼樣,願我也具足同樣的功德。普賢菩薩在發願方面具有不同於其他聖尊的特殊能力,普賢菩薩在因地時曾發願,如果任何眾生念我的名號並發菩薩大願,我就會幫助他實現發願。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對佛說:「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所以,念《普賢行願品》跟其他發願文完全不同,這樣能與普賢菩薩結上善緣,用世間話來講就是與普賢菩薩搞好關係,依靠普賢菩薩的加持,自己的任何善願都可以很快實現。
只要翻開《八大菩薩傳》一看就會知道,普賢菩薩在發願方面是最權威、最專業的。所以,大家在發願方面一定要祈禱普賢菩薩。如果我們祈禱觀音菩薩、除蓋障菩薩或者舍利子、目犍連,相比之下,自己的發願就不會那麼快實現。為什麼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師、法王如意寶造的發願文都經常提到普賢行願,原因也在於此。
以後如果有人去峨眉山朝聖,要記住去半山腰的萬年寺,那裡的普賢菩薩特別靈,如果在那裡發願,一定會實現所願。峨眉山腳下有一座報國寺,報國寺有一座普賢殿,那裡的普賢菩薩也有特殊的加持力,以前法王朝拜過那尊普賢菩薩,在那裡發願也有殊勝的緣起。在峨眉山頂還有一尊普賢菩薩,在那裡發願也很殊勝。所以,如果以後你們有時間、有足夠的人民幣,別忘了朝拜這三尊普賢菩薩。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