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清規是佛教僧團管理體制從古印度到中國的演化,在符合佛陀教法的原則上,隨順中國的人文、地緣、時節制定了種種規則,從古至今,歷經了千餘年的傳承與演化,成為維繫寺院管理和僧團修行的重要準繩,也成為佛教多次歷劫重生的重要基石與法輪轉動的中軸。
2005年11月10日下午與11日上午,衍真法師為第八屆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的學員用了兩節課的時間,主講了《叢林清規》。衍真法師,出家前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現任江西佛學院院長,兼江西省靖安縣寶峰禪寺住持。衍真法師觀察學員中多為居士,因此從文化、歷史和修行的角度,為學員們作了精彩的講述。
衍真法師從世尊建立僧團開始,概述了戒律產生的緣起和主要內涵。衍真法師說,佛陀成道的第五年開始就有不如法的事情出現了,所以佛陀就開始制定了戒律。以後不斷有不如法的事情發生,佛陀就隨之制定戒律,慢慢終其一生,就制定了很多的戒律。戒律可以分為止持和作持。止持就是這個事情不能做,屬於諸惡莫作的範疇。作持就是這個事情你一定要去做,就是眾善奉行的範疇。止持和作持配合,就形成了我們整個律制。
接著衍真法師介紹了戒律傳入中國的時間。法顯大師西行求法,帶回《摩訶僧祇律》四十卷,開始弘揚律學。隨後,道安法師初立清規,天下寺院都以此為法則,跟著效仿。之後是「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根據中國和印度不同的現實情況,結合佛陀戒律的精神和理念,採取了一系列的設定,寺院的清規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制和法度,成為後世遵行的重要楷范。
衍真法師還特意講解了清規中的很多名相,如清規的「清」字,是淨化內心的意思,通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個人修持,並且通過集體的配合,來達到自淨其意。「方丈」的含義就是一丈見方,意思是坐微塵里轉大法輪,實際上這是華嚴境界。對一個寺院的住持來講,你在很艱苦的、很苛刻的、很有限的條件下,你要能大做佛事,所以它對於一個寺廟的住持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
接著,衍真法師講解了清規中的規矩。規矩就是約束僧眾如何少欲知足,從每個細節惜福修行,在日常行法中不斷的重複和強化,使之成為習慣,所謂水滴石穿之功夫。
針對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普請,衍真法師極為讚嘆:如果沒有百丈禪師制定這一件事,佛教可能在中國早就沒有了。隨後,衍真法師從三武滅佛的浩劫開始,細細展開,結合中國農耕的傳統,講述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對中國佛教歷次恢復的積極作用,特別是虛雲老和尚的四位弟子頂住文革的重壓,把佛教的很多傳統保護了下來。
第二節課中,衍真法師主要開講清規和戒定慧三學。其中,戒律分四大項,分別是波羅提木叉律儀、根律儀、活命遍淨律儀、資具依止律儀。而貪瞋痴是我們的家賊,所謂「客塵易伏,家賊難防」,《佛遺教經》裡面說,「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衍真法師引用了廣欽老和尚當年的一個故事,講述了瞋心難伏,也給在座的學員們提醒,修行是不容易的,要時時觀心,不能任著性子去發脾氣,應該學習聖者的胸襟。
接著衍真法師講根律儀和定的修學。定的修行是生起五種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鎮伏五蓋:欲貪、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之後,衍真法師開示了慧的修學:慧的修行就是要照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衍真法師還將戒律和世間法律進行了類比,說明遵守戒律的人更不會去犯法,而透過三學去體會善法,就會很深刻,而且會生起慚愧之心。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常常生起慚愧。慚愧生起,說明你是有正念的。慚就是這個壞事我堅決不能夠做,這個不好的念頭我不能起。常生起,他會自動地迴避那個不良的念頭,不良的行為和語言。愧生起他就會退,從那個不良的惡行念頭裡,會畏懼。這個不好,這個不能夠沾。常常生起慚愧的正念,這是戒行清淨的一種表現。
最後衍真法師回答了學員的提問,並且鼓勵學員努力學習。學員聽完法師開示後,法喜充滿,受益匪淺。
衍真法師主講《叢林清規》
講座現場(一)
講座現場(二)
學員認真聽講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