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這叫法門,為我們開的通天之路啊!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種德本
能隨順這樣法門的人,不生怖畏的人,不是痳木不仁。你說我不生怖畏,痳木不仁,你沒有聽說是什麼樣的因緣,那叫闡提,就是善根不生啊!末法時代,闡提還是比較多的,啥闡提呢?聞若未聞,見若未見,痳木不仁。闡提就是善根不生啊。那這樣的人他也是不驚不怖的,他驚怖不起來,再殊勝的教化他驚怖不起來,再好的法,對他也不相干。因為啥呢?曇鸞法師舉個例子說,大雨廣下,不潤頑石。此人心堅意固,天衣無縫,驕慢、懈怠罷了。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這樣的人成就一切種智,決定不虛啊!大家可以對比這幾種覺性:一種是凡夫隨順覺性,一種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一種是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一種是諸佛如來隨順覺性。他從這四個方面來闡述隨順覺性的相貌,使我們有個決擇,有個取捨。那當然,釋迦牟尼佛還是希望我們入如來的隨順覺性,成就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一切種智是佛親證的。在《圓覺經》上講的是一切眾生本證、成就!在其它經典上很難這樣講,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教化啊!但指本源啊!直指真實,直指人心,直指最上乘,直指向上一路,直指出生死之路,不宣化其它的因緣,所以說,舍諸方便但說真實無上教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
無取無證,在《圓覺經》上講得是最多的。
無菩薩眾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因為覺與未覺時,還是有差別的。這個差別就是覺與未覺這兩種差別,畢竟還是無差別的。所以說,說差別是接度差別,使眾生歸入無差別真實。
眾生未解礙,菩薩未離覺
過去的大德有這樣的說法,說我們學《圓覺經》要有兩種辨識的因緣,辨識不清楚很難學《圓覺經》。要把靈性與佛性分開,要不然,我們不能學佛!不能知道什麼叫佛性。佛性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廣大光明,究竟安穩,盡於虛空,遍於法界,光明普攝的。靈性不是,靈性是靠六根、六塵引發出來的色、受、想、行、識,它出不了這個範圍,不管是淨緣、濁緣,它出不了這個因緣,包括覺性亦是,覺受想行識。念覺知,這都不是如來的這種所謂佛性真實。這個地方要區分一下,區分不了,很難學佛。
很多人在這個靈性上還是跳不出來,害怕自己斷滅了,害怕自己不能往生了,自己會生恐怖,那要是知道佛性是真實的,沒有人能恐怖的,遠離一切怖畏,得以自在。認為自己還有個靈性,多墮中有,種種怖畏還常隨其身,常害怕!有的人修法修得很膽小,還是愛本,愛本就是愛命!還是害怕,這樣無畏不會現前,強作無畏也是打腫臉充胖子。這個地方要看清楚,看清楚就有方便了。所以說靈性與佛性還是有差別的。
這個差別,辨識一下就比較好用一些,這是過去的古德們作的一個提示。因為現在的學佛人混淆這個東西,靈性、佛性混淆,把佛教當鬼神教,認為靈性不滅,搞鬼神教,鬼神教多是講真我、假我之說,講真我就是所謂有個靈性我,還是挺苦的,不知道佛性是一切眾生本具、本有的,不是哪個人能占有的。
眾生為什麼要有我呢?有個大我呢?想要占有一切法。在印度有本際外道,說大我、真我,最後就象上帝一樣,指手畫腳,象救世主出世一樣,要救別人,要度別人,成為狂妄之人,墮魔眷屬。
現在許多人打著佛教的旗號,一再玩這樣的遊戲,這是驕慢我,拿這個「我」認為是佛法,那不是佛法。佛性是平等的,法性決定是無差別的,決定是不會傷害任何因緣的,決定是利益的回施,決定沒有愛憎,決定是因願而住世教化,實施貪嗔痴慢疑,運用種種教化都是因為眾生所需。這地方的差別,反覆地要去推敲它。
眾生未解礙,眾生被這個淨解所障礙,認為勞慮是沒有意義的,反而被這個淨解障礙住了,墮入所謂的斷滅見,或者墮入頑空,或者墮入所謂的清淨心。我經常聽見有人說:「我們念佛要以清淨心念佛。」我就說:「大德,什麼叫清淨心?我想學習一下。」
大家一般都說:什麼也不想——那是頑石還是朽木一塊呢?!這是形成障礙了!什麼也不想,那障礙太多了,所以說這叫被淨解所礙。現在許多人拿這個東西來教育別人,叫別人要念佛,念佛幹什麼呢?什麼也不想!跟天親菩薩、跟過去這些大德、跟經典講的都不一樣,跟《圓覺經》講的更不一樣了。雖然也可以作為一個入手方便,但這的確不是究竟教,這只是一種方便的提攜罷了。但許多人在這個地方就用這種因緣來誹謗了義教。我們說你好好念佛,愛來了,憎來了,不沾不染,此為清淨處。
菩薩未離覺,覺、受、想、行、識。所以佛在《首楞嚴經》上說我法非念覺知,非修非證,就是說的這個地方了。菩薩也不能離覺,離開覺,那不名菩薩了。菩薩要自覺覺他呀,覺行圓滿之時,覺亦不可得。覺未覺者,是為覺行圓滿。象魚游在大海中,亦不知大海相貌的。我們真生活在大海里也不知大海面貌,過去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菩薩還沒有離覺,他還不能真知覺,所以覺行未圓滿。
入地永寂滅
入地雖然得寂滅相,但是沒有親證究竟功德,所以離佛還隔一層紗。
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為徧隨順
徧隨順是諸佛大覺海,大寂滅海,所以「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若我們能依這樣的行為來運用自己的生命,即生即是菩薩,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叫即生成就,即生成就本來離我們不遠,即生的輪迴隨著我們!那即生成就也隨著我們!只是看我們的運作取捨罷了。你說沒有取捨呢?是,在貪、嗔、痴,自己的愛憎上沒有取捨?但是在佛法上、嚮往上,最初發起還要立個願,還要有取捨的。
最初因緣,還要有取捨的。已發不礙再發,是無取無舍,就說立個誓願以後,立誓願就是取捨啊!立成佛之願,立攝護一切眾生之願,立同成佛道之願,立了以後,在立的時間就是標心,標心就是取什麼?取無上佛道!下化一切有緣,這叫取,舍一切眾生的貪嗔痴慢疑,這樣一取一舍以後再不取捨,是為一念永念,這叫誓願。
供養恆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這樣會產生很多的方便,若說種子智或一切智現前,就會證得種相,入根本之地,發明道種智,種種差別智就會現前,行菩薩六度萬行,歸入一切種子智,入無上乘道業。這是三種智,三種智也就是所謂地佛道、菩薩道、聲聞道;一個是總相,一個是別相,一個是究竟相;過去叫實覺、本覺、究竟覺。怎麼說都可以,都是教化。
(上卷完)
大家把自己的頭腦放得越乾淨越好。大家在一起讀誦經典這個因緣是很殊勝的。要是凡夫眾生不習善法,必習惡法,不習善惡二法,必墮無記,墮於三途六道,不能發起正因。現在大家在一起研習無上乘教誨,那的確是大福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緣。
《圓覺經》我們要是過去世遭遇,這一生能聽聞,那會發生歡喜與運用,這種熟悉的重複,它會有不可思議的啟發與相應,那我們這一生能遇《圓覺經》,生死是必定能得出離。
我感覺《圓覺經》這種教化就象佛在《圓覺經》上半卷所講的一樣,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實施這種圓滿的教化——根性若利若鈍,若大若小,鹹得成就佛道,這是決定無疑的。這樣的教誨才叫了義教,才叫圓教,也叫頓教,也叫不可思議的教誨。
我們對《圓覺經》的學習一定要珍惜,天地在助我們,天氣不熱,還稍微有些涼意,在這個熱惱世界給我們帶來一絲涼爽,佛法是清涼地、是安穩地、光明地,能消除眾生的愚蒙、熱惱、昏暗,消除眾生的不安穩、無常,使我們得到一個安穩地、光明地、清淨地,也叫自在解脫地,所以大家學佛要生殊勝難遇想。
我們每天都唱《開經偈》,過去我聞到《開經偈》常常會掉淚的,這倒不說明個什麼,感覺到的的確確每個言辭都是誠實之語,盡於無量俱胝劫難得難聞,要是今日得聞不能相應,不能解如來的真實教誨,可惜!還是希望大家把這個因緣作一個慎重地、難遇地殊勝因緣吧!
上卷的下半部分釋迦佛為我們開示四種隨順覺性:一是凡夫隨順覺性,二是菩薩未入地隨順覺性,三是菩薩入地隨順覺性,四是如來隨順覺性。以四種隨順覺性來說,以如來隨順覺性最為圓滿、究竟、不可思議,使一切眾生頓入如來大寂滅海,得以自在解脫,無牽無掛,遠離怖畏,遠離生死憂難。
從四種覺性來說能入凡夫隨順覺性,也可以得自了漢子,也可以破除所謂地勞慮,所謂的事障,事障得除方能得法界淨這種解,這個解也就是可以破除事障,也可以消除我們生死的壓迫,得一個安靜處。雖如是,非佛正教,非佛了義之教,只是方便的提攜,所以要發起這種增上的利益,就會出現未入地菩薩隨順覺性。
如是隨順覺性使我們有覺有照,使我們得以所謂地法用自在,可作意,如是作意,能入菩薩之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雖不是究竟之利,雖不是究竟利他,但也可以發起相似之利,利他,相似法忍,相似的一相一形,雖是相似,那凡夫隨順覺性已經不可及了,這樣會出現六度萬行的相似之行,或者說這種利益。雖如是,亦非真正的覺性,真實所在!
下面有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入地菩薩得自在,知一切法皆是方便說,皆如筏喻,如標月指,非是真實處,所以消除法執,乃至空執。
前二個,有一個是所謂的人我,人執已破,得法執,如菩薩有覺有照,可以使人破除所謂法執;法執一破,還要空執,這個空執叫根本無明,也叫無始無明。
一些大德這麼判,我亦隨順說。我感到這個說法,比較條理一些。這樣的因緣,入地菩薩可破除空執,空執一破,法執、我執皆破,可以入如來隨順覺性。
這個覺性呢,雖然不得究竟,但是已經發起相似利益,所以說等覺、妙覺如是教化,或者說入地菩薩如是教化。初地菩薩可以生大歡喜,因為徹見佛性故,知佛性無始以來無生無滅,無作無起,光明徹照於法界,在這個地方徹見,會頓生大歡喜,遠離一切怖畏,一切覺照都不可得,一切覺照歸於寂滅,在這個地方,得究竟安穩,那這個覺性已經徹見佛性了。
下面如來隨順覺性,是究竟地隨順、運用、圓滿這個佛性,那叫圓滿覺性,唯佛親證啊!叫如來隨順覺性。
對四種覺性的隨順,的確若沒有如來深刻細微的發明,我們眾生不能覺曉。凡夫隨順覺性尚不能知曉,況且如來隨順覺性呢?!如是秘密藏,非佛出世,我們真是如聾如盲啊,不能見聞。
所以諸佛的這種大恩大德的確是使我們未證而得,稀有啊!是恩惠啊!這個地方要生感恩想,人就會得法益;沒有感恩想,就會痳木不仁!
七、威德自在菩薩啟教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並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
欲得威德,欲得自在,若不知恩者,無由發明,所以威德自在菩薩是知恩之人。我們看是怎麼知的恩?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難以發明啊,菩薩不能徹知徹見,不能徹證。所以說是如來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就是前面所講四種隨順覺性——凡夫隨順覺性、未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入地菩薩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這四種隨順覺性都是隨順覺性,以隨順覺性故,發起不可思議的利益,不可思議的解脫。不管是證得聲聞,雖然還有法縛,但已得事障的超越,就是「我」的這種破除。
我執一破,雖然還有法執,但這已經超出生死輪迴,入聖道不可思議教化!過去叫內凡。(編注:「內凡」別教:以「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五十二位為其位次。然將五十二位歸納成「信、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等七科,又將七科總結為凡、聖兩大項。即於五十二位中,以十信為外凡位(止伏三惑中「界內」之見惑、思惑;界,指欲、色、無色等三界),而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為「內凡」位(以至止伏「界外」無明惑),以初地以後為「聖」位。又聖位中,以十地與等覺為聖位「因」,以妙覺為「果」。)因為這個地方含很多賢善之教,雖然不能稱究竟法益,但已入法益少份,已入菩提份,真是不可思議的教誨。那有覺有照就能使得法味無窮!也可以破除人、法二執,得自在,但根本無明還沒有破除,所謂地無始的無明的破除,還有一分障,所以到入地菩薩的覺性,佛的隨順覺性,如是四種分別,唯佛親證。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
若我們在這個地方以無掛礙心,也不依凡夫的隨順覺性為自己的心性,也不依未入地、入地、佛的隨順覺性為自己的心性,廣大光明,處處無礙,那這樣,菩薩的覺心是光明,這樣的廣大隨順,這四法皆含,四法不拒,所以稱為如來隨順覺性。
承佛圓音
如是圓音是萬德之音、光明之音、威德之音、成就之音、不思議之音,非我們凡夫的這種虛假的音響,是真實正音、真言之音、陀羅尼之音。
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善哉!這真是威德自在菩薩所能宣化,所能讚嘆!這樣的讚嘆言辭是甚為稀有的!不以修持而得善利,這叫惠利,這叫佛力之教,加持之教,給予之教,灌頂之教,不入灌頂位不能明此教,不能明此法,不能闡述此利,不能真實行讚嘆。
承佛圓音,我們眾生的聲音不圓滿,我經常到一些地方,大家都說,法師你能不能講慢一點,我們聽不懂,我慚愧,我們真是業障所纏縛凡夫啊,不能說國語,地方語遮大家這種學法、聽法的因緣,現在說法都很難,許多人到藏地求法,由於語言障礙,不能徹底地接受對方的施教。這都不是圓音。
因為如來說法,眾生各個隨類而解,隨類而聞,隨類而得,決定無疑的,都能解的,象我們念的總持陀羅尼,若真是法明,一切聽聞者鹹得饒益,它叫真言故,圓音成就。真是我們現在末法時代,眾生業障具足得很。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我們要審視這個地方的。
龍樹菩薩給我們闡述二種法門:一個是自力修持法門,一個是他力回施法門;一個是易行道,一個是難行道。在末世的人,許許多多的因緣都知道自力修持這個因緣,不知道佛力回施。在密教的傳播,現在還有少份的因緣,大家還知道灌頂、加持之說。在我們漢地基本上一聽,這都是迷信!都認為迷信。
象我在其他地方說,因為佛的威神加被,我們才能說出來一些佛教的相似之語,別人說我們是封建迷信!還都是大居士!現在就是末法時代,的確是學一言片語,不知道佛法的廣大圓滿教誨,不知道有八萬四千法,或者無量法益!自己認為自己聽了一點就是真實的、圓滿的,別人說的都是邪知邪見。
佛的法門是無量無邊的。末法時代若不提倡佛力,我們是窮漢子,福慧不具足,很難修持的。末法時代真正正修行之人極少、極少的!能歇心,能坐下來歇心的人都很少!能作個平常人都極少!不相信你試一試,你坐一坐,坐一天,看看能不能行,能不能靜下來?這不是言說的東西,沒有確實的行為,根本不能發生,末法時代都是熱惱眾生,包括修法者,到處奔波,心地熱惱,煩惱熾盛,是非分明!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本來修法是歸元無二路,方便的確是有多門,這是比喻。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
菩薩皆因依法修法、依法護法、依法行法、依法住持的因緣,能使人得見這種佛國莊嚴!
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無量菩薩摩訶薩,皆因無量的方便,歸入一乘覺道!
唯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因為方便是無量無邊的,真實只有一個,佛性只有一個,那差別性也是無量無邊的。
並修行人總有幾種?
使我們大家有一個對照,啥叫修行人?現在人說這個是修行人,那個是修行人,說這個人精進啊,那個怎麼樣怎麼樣,這都是佛法少份,或者是一種外相貌,內涵上的我們要發明,怎麼辦呢?要依經教,是經教要依聖言量。量者,可以測出非量,比量,可以知現量,要正量。若不知四量,末法時代修法無由的。(四量:現量、比量、非量、聖言量)
現在人認為自己修佛法了,結果不得利益,他說佛法不行啊,他不知道他是非量行的,不知道如來的正量與聖量。有人在比量中,就是少份相似之中,認為自己得到佛法了,所以未證言證,出現過失。要知聖量,所以說要有聖言量才能真正的測度聖量,運用聖量。
我們末法時代學佛一定要依聖言量,依聖量才能跟我們現量有個對比,才知道我們的確是非量!發起所謂地現量的、正量的修持,於聖量漸次地靠攏,或者是歸向,或者是成就。要不然,在非量中打轉,還誹謗佛法。許多人誹謗別人也是這樣產生,以自己少份因緣去誹謗別人。我們也不能用聖量去誹謗別人。你沒有必要,因為什麼呢?你誹謗別人的時候,就是拿手電照別人,自己不得利益!反而因為別人的過失與煩惱生過失生煩惱,墮入輪迴業流。因為別人罪惡自己墮落,這真是可憐啊!末法時代此因尤為熾盛,就是以別人的過失成為自己墮落的正因!現在人的眼睛都象手電筒一樣,兩眼灼灼看別人的過失,因別人的煩惱自己生煩惱,就是被境轉啊!因別人的過失而生過失,生誹謗,墮落。
所以末法時代的人息鬥爭,遠離鬥爭,心平氣和就會得善利!迅速地得善利!現在人以鬥爭為本事,以戰勝別人為佛法,象修羅一樣。現在知道這些因緣依圓覺性來看都是不可得的,夢幻的,都是實相真如,都是法性,都是光明!那空中幻華是無根的,不可取的。
令此會菩薩
即我們大家,學佛之人,現前大眾。
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
求大乘者,大乘不嚮往,無以發起利益,所以立誓標心、立願標心才能發生功用,要不然就沒有歸所的,沒有所向,流離失所啊!所以立向標心是學習佛法的第一步方便。下面佛勸我們立願。
速得開悟
這是佛的加持,令我們開悟。這種佛力的灌頂與回施,不象我們想像的東西。佛在世的時候,說「善來比丘」就證阿羅漢果,俱足戒體。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一說法無量的菩薩頓入十地、八地,入歡喜地的菩薩,頓入證四果的、初果、二果、三果的比比皆是!一聽就成,的確是不假修持而得善利,現在的人根本不相信,真是可憐啊!
我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誹謗,怎麼誹謗?你不修行怎麼能成呢?他不知道佛的給予,一樣是說無上的善利,就象王位一樣,太子居太子位之時,王可以把王位讓與太子,這個讓位就是給予,不是篡黨奪權,也不是修來的。你生王家,必定得王位。那你要是太子,什麼是太子?要發大乘心,發大乘心就入太子位;你不發這個心,不求無上道,你就不願做太子。不願做太子,你就不能壓群臣,所以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隨順佛教者就是法王子,就能接法王位。你說法王還會讓位啊?不是,法本來無讓位因緣,釋迦佛要示現滅度,彌勒佛要降世,示現讓位,順應世間故,順應俗諦故,這八相成道是順應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