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直講 第七章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第七章斷疑生信絕相超宗

悟人無疑,疑人不悟;信入思盡,思盡智開;絕相之心無礙,超宗之見無見。金剛藏我人正信之寶,出輪迴妙慧無著之道,皆在聽聞真觀中頓然而現,心心無間,深透疑源,於是虛花歇而寂空無二,實際立而性光恆照。--作者提示

我們前次講到第三節段。第三節段是講凡夫怎樣通過方便、漸次的修證,證到無上佛果的整個途徑。這裡講到進入圓覺的人,理性明白,他知道當下直接契合,需要方便,這方便要用思惟去觀察,就是說身心是如何的虛幻,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是不真實性的。那麼通過觀察、觀照去做工夫,真實地體現了身心的世界空寂,人空、法空,還有空空,這樣一剎那之間頓悟到圓覺的本來面目,頓悟摩尼寶珠純淨的無色之體,這是無形無相的真實體性的直接體現。這是個裡程碑,是從凡夫頓入佛智的里程碑。因為這個佛智的悟入不是簡單的,因凡夫執著於自己的思想、觀念,與外界形成相對的思想形態,及人生觀、世界觀和知識經驗。二乘能夠打破三界內的各種各樣的思想與煩惱,但是仍然落在偏空當中--沉空滯寂之中,他們是沒辦法見到佛性的。所以一個菩薩當他發心以後,出入到這樣的勝義當中,一直到我執、法執、空執都破掉時,即解六結越三空。

《楞嚴經》中說的,一剎那本性顯現,這種顯現是破凡入聖的一個里程碑、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可以說見到佛性就是佛。禪宗說的頓悟就是佛,見性就是佛,沒另外一個佛。很多人認為成佛要有神通、有光明,佛有淨土,佛有無量境界,這是凡夫思想觀念上建立起神化的佛,高高在上。我們在生活當中總是受到社會種種人事及自然影響與逼迫,人沒有力量,人非常渺小,於是祈望有一個力量,超越的力量的存在與獲得,並且依靠這種力量來超越一切困苦。所以,我們對佛形象的認識,隨著人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人以信神的角度來看佛;有些人要求求拜拜的神化來看佛;有些人把佛當作科學家、哲學家,認為他道理講得相當好,或者把佛看作一位歷史的人物,印度史上的一位人物;有些人把佛看作阿羅漢,這是羅漢認為佛與我沒區別,與我所證的境界一樣,我證到佛所證的境界,在這上面再也沒有什麼比這還高的境界。所以法華會上五千增上慢人退席就是這個原因;菩薩看到佛,就是菩薩。所以只有證悟到佛性的人,才是與佛一樣,叫做與佛一鼻孔出氣。在這個地方你沒辦法描述,沒辦法形容,也不是神通廣大,也不是清淨光明,種種莊嚴相,而是法界性的全體的顯現,全是直接的體現,是這樣的一種真實境界。從這樣的真實的一點,走到超越一切相對的世出世界的一切法門、一切規律、一切人類社會中的規律所起的任何觀念、任何境界、任何思想,一直到世出世界超越窮盡。這個佛性廣大周遍,圓融法界,一切無礙,這樣就叫做自在。學佛法就是要獲得這樣自在,之所以能這樣獲得自在,因為找到了源頭;你若找不到源頭,永遠也不自在。過去有兩個很有神通的修行人,他們去做生意賺了很多錢,後來壽數到了,閻羅王來抓他們時,一個逃到高山上跌下來摔死了,一個坐船逃到海上去被浪打翻船淹死了,最後都逃不出閻羅王的手。所以說任何境界、任何功能、任何什麼創造出的東西總是受自然的限制。凡是你能夠想到的事,終究還是有敗壞的一天。就連西方極樂世界最好了,而阿彌陀佛會有涅槃的時候,將來是觀世音菩薩接班的,阿彌陀佛也會退位的。所以說一切的建立都是給人心靈裡面的一種寄託、一種方便,都有作用,這作用很微妙,使人步步升高;如芝痲開花節節高一樣,把人的虛幻的執著化開,進入到真實的地方去。所以所有的佛經裡面都暗示,即所說的方便都是開發人的性靈、本體,但是這地方不好說,不可言說,不過證到這裡時,才在最後講菩薩涅槃及佛的世界都是空花,亂起亂滅,這些被一般人聽到會大驚失措,佛怎麼能講這樣的話呢?極樂世界會是空花一樣亂起亂滅?諸佛出世、辦道場、弘法,會是空花亂起亂滅?所以會產生疑問,到後面說本來就是佛,因為本來就是佛,所以悟入時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而未悟的眾生免不了會懷疑,因為我們要了解的、要開悟的、要證入的是什麼境界?是現前不可思議的存在。現在我們所知所思的事,只能是客觀現象對我們的反映,但是那個地方卻是不可思議的不可知,不是反映,是客觀真實的體現,所以眾生很難信入。

儘管恆河沙的聲聞聖人共同來測佛的智慧,也測不到,若開悟的人就是入佛的智海,和佛同一智慧,這就是佛法裡面最不可思議的。所以佛教認為最難是信下去,那麼今天聽《圓覺經》的人,能夠對《圓覺經》的理、《圓覺經》的行相信,而且以自己的心靈深入到這信裡面去發揚光大,起真正的作用,能夠透出人生世界的一切障礙,這種人在佛法里來說就是大丈夫,也就是佛(因地)。在他的內心深處就是佛,當然還不是圓滿的佛,有些地方還沒透過,但是這種信來之不易。

舉一個例子說:在淨土法門中,很多人念佛求生西方,但是第一種人怎樣的信淨土?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很好,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都是蓮花化生,我要到西方去,離開這苦惱五濁的娑婆世界。在這娑婆世界活煩了,很想早點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第一種人。這種人在淨土宗不是真信的,這種人實際上就是迷信,他因是為個人的享受、貪著,或者在這世界裡很苦想生西方,這是一種貪著,起這種貪求的實際上是生不到。大家知道,他的心不會專一,不會寧靜,他把西方與東方這兩個地方在分別、執著。這個地方沒依靠、灰心,做人沒意思,太痲煩,什麼事情都是消極對待。這種人的情感世界是狹窄的,是非常自私的情感世界,一點也受不得損失;若有一點什麼損害著他,他就會發火。對西方的貪求完全是享受的境界相來說,噢!有這樣的好地方,我一定要去的。這是第一層次,這種就是說明人以貪求心產生對西方極樂世界的信仰,但是這種人在他的一生中會煩惱不斷。假若到了美國,或走到一個非常好的島國,鮮花盛滿,空氣清新,一切現代化的設施,應有盡有,這樣他西方就不求生了,認為這個地方就是西方了。過去有些人到美國考察,看到美國人優裕的生活,說:「我們還搞什麼共產主義,這裡就是共產主義了,環境這樣好。」人就是這樣,這種的信仰是不究竟的。或者台灣及有些國家如美國,淨土宗不是很容易能弘起來的。美國淨土宗不是很信,他們信禪宗、密宗,是因為環境太好的關係。

第二種信仰的人,看人生世界不是正面的不好,而是內在的煩惱,眾生煩惱、眾生執著,在這個世界上修行很難修,在這裡輪轉不斷,沒把握,一口氣不來,不知會到哪裡去。而西方有佛、菩薩及善知識在那裡,時時刻刻在說法,且在那裡會一生不退,這樣他抱著這種信仰去信仰、去信西方。佛的願力這樣大,接近西方微妙、莊嚴的境界,那他把娑婆世界的煩惱轉化掉,把娑婆世界放下來,內心世界與西方世界慢慢地接近。這種人的這種信仰可以生西方,但是他必須做工夫,必須歸於一心念佛,不能散心念,再不有顛倒、散亂。如再顛倒、散亂,他的信仰不具足,他的信就不能引起願,願不能引起行,這願是虛願。凡是沒信仰的願,這願是不真的、不切的,沒願的行是假行。但是我們講有願就有行,這願就會切實、老實用功,有信的願,願是有智慧性,因信裡面有一種相應於佛的智慧,這樣才是信、願、行的真實道理。這樣的信是信西方是一所學校,因西方凡聖同居土不是究竟的地方,通過這學校進修以後,慢慢地成佛。但應知西方的時間比我們這裡長,西方一天的時間在我們這裡是一劫的時間,我們修一天,西方就要修兩百年,這就是西方太樂了,環境太好了,沒有苦惱、沒有抵抗力、沒有受苦,智慧產生就慢了。人愈是經歷多的風浪,人的魄力,大無畏精神及智慧愈會激發出來,所以娑婆世界在修行來說機會就多得多,進步就快得多,就是這種原因。人的人格的變化需要環境的磨練,只有經過苦難的磨練,人格才會圓成。

第三種信仰,信西方是一種德、是一種境界。境界在什麼地方?這境界是心靈裡面,心靈裡面原有佛的願力、菩薩的德行以及智慧方便,有這樣蓮花開的這種智慧,「心開而蓮花開」,有這樣功德水永遠在心間潤澤,你把西方所表述的語言都體現在心靈境界上,你已領會到,「喔!原來西方所有境相都表示一個修行人所達到的心靈境界。」阿羅漢雖然證到偏空,卻沒這樣的心靈境界。我們雖然在這娑婆世界裡,能夠學習《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之後,顯現了西方的這種境界,但是要讓意無相,相是假的,是德,西方的美德,西方相應表現了我們德,你在內心世界能夠具足,而且能夠把娑婆世界轉化成極樂世界,這是第三種對西方的信仰。

第四種,能夠直接悟入、證入佛的本懷--我們自性的功德,應直接體現這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極樂與娑婆絕對的平等。這不是境界的問題,也不是德不德,一切的德都來自自然的顯現,沒做作、沒想像、沒觀察,是來自直接的體現,不用等到成佛後才來度眾生。現在的娑婆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度眾生、就是成佛,一切都是具足,一切都是現成的,這種才是真實的。

淨土也不是圓滿的信,所以佛說:「難信之法。」難信之法,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容易信的。有些人說我已經信了,我已經發了願,也已在修行了;這實際上都是皮毛上的信,沒真正體會進去,若是真正體會進去了,整個的佛法就都在人生裡面了,圓滿出現、圓滿具足。佛法沒離開自性,因自性具足一切,所以說淨土是難信對佛法智慧,就是要通過學習、通過激發、通過用功、通過觀察,把我們內心的智慧開發出來,這樣就變成容易信。為什麼要這樣講呢?

第一點我們本性人人平等,永遠具足,從沒失去,染不可染,淨無法淨,它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本體。非來非去、非斷非常、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真理,這性是永遠存在的,無論修與不修,它都一樣平等。那麼就是如此我們才有可靠的保證。只因我們本來是佛,修與不修本來都是佛,永遠也不會失去這個本性。

第二點,我們相信一個人一天到晚至少有兩次本性會出現,有些人會突然沒念頭時,本性會出現,但是你對理還沒明白,不知做工夫,把握不住,如有時有人突然叫你一聲,你會一驚,那時念頭都沒有時,本性會出現的;有時會因開岩炮,或放鞭炮,那時念頭會脫落,但是太短暫,一般人是把握不住的;有時人剛睡醒時,頓覺沒身體,人是醒來了,不知在何處,一個念頭也沒有,那時本性出現了。念佛、拜佛等很多很多時候都會出現,但是人太無記,被無記所覆,就是心理學上講的無意識性太重,人太蒙昧、顛倒,所以把握不了,這是第二點。我們可以相信,本性自然會出現,它自動會出現的,不是你要求它出現的,只要你不覆蓋它,不被境界所迷,不產生妄想、執著,它始終會出現的。

第三點我們相信有無量佛通過修證,已經證道了。近的講有釋迦牟尼佛,早一點有燃燈佛,有很多佛。我們也知道很多歷代祖師,通過對道的修證,已經圓滿,有些肉身不爛,有些產生閃光智慧流傳到如今;他們所作所為的確都是真實的體現、道的體現。

第四點,我們相信佛教有系統理論,就是關於真性的理論。而且佛教導的五乘修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一切差別的法,以及淨土法門的方便門等,都是回歸真性的途徑。佛就是方便接引眾生,方便接引眾生的目的都是引歸真性,沒一個不是引歸真性。我們對佛的理徹底了解之後,我們心裏面就有一種朗然、有一種信、有一種真實的方向,這種信、這種理上面明白的信,是非常非常珍貴的。過去天台宗講的推理:「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就是通過理的推斷,通過時間、空間,通過能與所,通過眾生與佛,一直推斷到後來無生境界。這無生是真實的,無生是本具之性。推斷到無生有什麼好處?真正的好處是以無念之心而妙應一切,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問題,不會再向外面求,一切世出世間的問題都解開了,但是不等於透過,至少不會在問題上面去尋求,會安於當下。

有些人講,我明天修得好些,或者下輩子修得好些;實際上這樣講是不正確的。人之所以能夠成長,能夠修好,從哪裡修呢?就在當下。一個把握不住當下的人,是永遠修不好的人,永遠也不會成佛的人。可以這樣講,他若知道有一天開始知道當下,那麼那一天他就開始走向成佛的路,開始成佛,所以當下最要緊。所以怎樣來見到佛性,怎樣來修證佛法,怎樣去透過境界,怎樣圓滿道果,都是在當下的體現,這當下沒時間,就是剎那剎那也不可得;好比說我們的當下是剎那剎那的。

就念佛來講,正念時當下沒時空、沒能沒所、沒內沒外、沒聖沒凡、沒悟沒迷,它是當下的體現,這當下是全體的信、全體的真實。所以大家從此以後修行在哪裡修呢?就在當下修。無論任何時候,都要把握於當下,這樣才能修成功。所以從這點說,我們修行的進入並不難,因為當下就是我們現在的目前,當下能夠圓成佛道。《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顯現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源頭,是功德的母親,能夠顯現一切善根,就是在源頭上信,這樣才會圓滿成就!

接下去學的是第四段。第四段是金剛藏菩薩所提出的,就是因為他看到很多人聽了關於修證方法之後,還沒悟入,沒悟入會產生懷疑,對佛所說的話的懷疑,而且這懷疑是根本的懷疑。若這懷疑產生,一切修行都是空花幻影,都不成功。若這問題解決了,那麼修行當中的很多很多問題都解決了。很多人在佛法上得一些訊息,得些體驗,但是他們在根本上還沒解決,根本上若能解決透徹,就是徹悟的境界。

徹悟以後,還要透過境界。因徹悟的人對佛的本懷、佛的精神、佛所有的道理,已徹底地了解、徹底地透徹,而且這理解不是向外理解,而是向內心徹底圓融的理解,再也沒問題存在,這樣子叫徹悟的境界。徹悟以後沒文字、沒言語、沒道理。但是對世出世間問題已解得很透徹,這樣子只用在實際生活中透過過去未曾透過的粘滯境界。假若過去世都是出家修行的人,那麼對社會及家庭都沒經歷過,他要透過這境界。若過去世是二乘的,那麼對菩薩境界要透過,若過去沒經歷地獄,現在要到地獄去磨練,透過地獄的境界,要透盡才能圓滿佛果。

但是因與果是一致的,當時所悟入--徹悟的因,就是佛的因,一樣的性質。譬如一杯水與大海的水是同樣的性質,雖然大海的水要廣大得多,但不能說這杯水不是水,這杯水與大海的水一樣,這杯水就是佛,現在所證到的地方就是佛。禪宗說的見性成佛,用這樣的道理來講是一樣的性質的佛,但是沒大海這樣廣大,即作用還沒有佛那樣的圓滿。所以天台宗說有名字即佛的悟解,觀行即佛的修持,相似即佛的接近,到了分證佛位是這樣講的,「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時,在一百個世界現身作佛,各顯瑞象,與佛一樣,但其力量只能於一百個世界,再大一點就化不起來。第二步的二住是一千個世界能夠現身作佛,大一點了,實際體性是一樣,作用大起來了。第三步三住是一萬個世界,第四四住是十萬,第五是百萬,第六是千萬,第七是萬萬,是這樣擴延到法界無盡,最後圓滿佛果。所以不是一步登天,但是最初證入的因是絕對一樣的,這一點我們要相信、明白。下面入文:

爾時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從座而起。什麼叫金剛藏?就是如金剛般的信,堅固不移的信,能破一切懷疑。《金剛經》頌中說:「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這就是頌這個道理。「斷疑生信」,沒現量境,並且要「絕相超宗」。這些都是真實境界,所以「頓忘人法解真空」。金剛就是以金剛的智斷一切懷疑,對佛教所有的內容、所有的講法全部圓融通達,沒懷疑,這樣才能幫助別人、指導別人,才不會指點錯;否則,因為人的問題不同、因緣不同,若說錯了,就冤枉人家很多世。若有些人念(大悲咒),已經念得很清淨、很有力量、很相應,或者已經放光。你若教人只念一句佛號,其他都不要,這樣就破了他所得的功德法。因你看不到他的境界,一旦把他破了,雖然開始念佛,只念佛,那麼他就損失了這部分的功德,這樣他的業障又重新結上,會執著,所以有些修行人已經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能隨便破了他,這些是有用的,可以回歸。

當證到三昧時,法門就用不著了,若還沒證三昧法門還是有用的。因法門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有拜佛、念佛、持咒、觀心、參究等,法門有很多,沒成就之前,若這法門適合相應,應一直用下去,不能在中途變來變去,一變就白白浪費了前面的功德,又要重新開始。因法的運用有一條直向的路,八識田裡面有一種性,如果變了方向,這會枯下去;若西方的蓮花已開了,現在由於一變,蓮花就枯了。大悲咒也有蓮花,不一定念佛號就有蓮花,念大悲咒、大乘經都有蓮花,都會莊嚴蓮花。其實這蓮花是個相,表示心性的蓮花、智慧的蓮花、功德的蓮花。所以說金剛是一種堅固的信。

「藏」,就是功德的庫藏,有真正的金剛信破一切懷疑,才會有功德能藏住,不然是有懷疑,會漏失流出。就是聽張三說一說,再聽李四一講,這樣會受影響,功德就藏不住了。我們的功德應藏在內心,不是流在外面,不要受別人影響,但要聽善知識的勸導,對我們有幫助的勸導,有幫助的指點要接受,但不要破壞掉,破壞是破掉執著、破壞迷惑、破壞煩惱,對功德不可以破壞,儀規不可以破壞,善的法不可以破壞。

《華嚴經》中講:「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善的法愛,菩薩都要求的。有人講只念一句佛號,其他都不要,有些連宗門都不要,那麼這樣修行就會停在那裡,就是這一點病,就不能成就。「善法愛者,諸菩薩求」。四弘誓願是很廣大的,要發菩提心,要發四弘誓願:一切好的法門都要學習,一切煩惱要斷盡,一切眾生要度盡,無上佛道要成就。一定要圓滿廣大的心來學佛法,才能夠通達無礙。所以這個時候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從座起,恭恭敬敬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叉手恭敬地對佛說: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這是提出問題的第一部分,意思慶幸自己已悟,在座大眾亦很多也悟了,從內心發出的慶幸心、喜悅心。有些地方講「慶快平生」,禪宗里開悟的人就叫「慶快平生」。所以金剛藏菩薩說:大悲世尊!您剛才前面講的一切內容已非常善巧地對一切菩薩眾宣揚了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總持的因地法行,這是一切行法的根本,前面所說的修證方法是所有行法的根本,無論何宗何派,行法上都是這樣走過來的。這裡又指出漸次方便,從迷情、從現見、從事實體現,透過而證道的過程,是漸次方便,這樣講是為了一切眾生開發蒙昧,心地開發、心開意解,發出智慧、發出本有功德、本有的真實之性,那麼使蒙昧的人得到開發(蒙:童蒙,還蒙在鼓裡;昧:昏味,無知)。這是指還沒開悟,或者是以文解義,或者還是顛倒糊塗;這樣的人把他開發出智慧來,開發具性功德來,那麼在會法眾聽到佛的這樣開示以後,承佛慈誨,承受佛旨,承當荷負。佛教里講我們眾生都是佛,你能承當得起,承受佛的教誨,一切幻翳就能消除,心智朗然開發,這一下能承當起,接受佛的教誨,心胸開闊,心地明淨,非常明朗的一片,自然地顯現,於是慧眼清淨,智慧的眼目清淨,這是根本。有些地方講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這是什麼眼?就是慧眼。這大地無非沙門這一隻眼睛所現,這正法眼藏所現。下面提出所懷疑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眾生對這信不下: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提出第二個問題)。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這裡提出問題:世尊!假使眾生本來成佛(前面講的),到後來知道都是空花亂起亂滅,都是本性所顯,才知道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那麼既然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還要說有無明?這裡懷疑真佛是否生妄,真性是否會生出妄幻的無明來?金剛藏菩薩提出這個問題。實際上,無明像是天空中的雲,而真性就如虛空不動,虛空是不會生出雲的,但云會覆蓋虛空;只有證到虛空的人,才知道烏雲遮住的裡面也是虛空,眾生在無明迷昧當中,也是真性朗然;但是眾生迷了不知,所以佛用種種言說、種種方便,來打破眾生的無明執著。外面打進去,又從裡面開出來,這樣總有一天烏雲全散盡,那麼就「青天徹露」,有些地方講「秋空一片萬里無雲」。這樣清朗是指開悟的境界,說明心裏面的幻翳沒有了;這裡講眾生本來是佛,那麼為什麼還有一切無明(提出第一個問題)?

接下來說「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假若說無明眾生本有(實際上不是本有,而是幻有),那麼什麼因緣使如來說眾生本來成佛?這裡懷疑妄是不是佛?成為真時,妄是不是成真?是否無明本有,是否通過修煉成佛?那麼是否妄裡面有真,或者妄裡面成個真?這是提出第二個問題。因為修妄不能成真,只有破妄、轉妄才能成真。

「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十方十二類異生,各種各樣的生命--胎、卵、濕、化;假使本成佛道,後再起無明。假若這樣的道理成立,眾生原來本成佛道,若再起無明,即無明是後來而有的了。

「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如果通過修行成道,那麼如來什麼時候再生煩惱、或者迷作眾生?這裡認為無明是後起,實際無明是無始的,但有終,而真性是無始又無終,但是用法身來講,是有始而無終。所以這裡有三點:無明無始有終;真性無始無終,平等一際;法身是有始無終,這裡是指證的法身,不是理法身,證的法身有始無終,永遠具足,成就一切功德。

上面總起來是說:本來是佛,煩惱是怎樣生起的?假使煩惱在無生中,虛妄生起,如來成佛是同等無生,眾生理體無生與如來成佛的無生,是一體的,那麼無生裡面還應妄起,成佛是否還會妄起?由於此體都是無生的,且佛無生,眾生也是無生。假如眾生裡面是佛,佛裡面是否還有煩惱?

「惟願不捨無遮大慈」,這裡的意思說「成佛無遮」,就是對所有的末法眾生,有這樣的問題,有這樣的疑問。「大慈」,普遍地對他們說。過去印度國王有開無遮大會,所有國庫里的東西都分給窮人,全部分完後,大臣們再用錢把他們的東西再贖回來,這叫無遮大會、平等的大會。這裡佛的無遮是佛把所有秘密都講出來,給所有人接受、給所有人理解佛的真實意義,這樣叫無遮大會。所以說「為諸菩薩開秘密藏」。什麼叫秘?若來人的根基不夠,就不把法傳給他,這是秘。佛教裡面本來沒秘密,密宗也不是什麼秘密的,外道也一樣。來人若沒根基也不會傳法給你,其實是覆相而說,這相把它蓋住說,不給你講清楚,只叫你如何如何做就行,這叫密。但在這裡是把秘密打開,對大眾普及地講,把問題講清楚,所以說「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就是這樣的秘密藏針對末法一切眾生,使一切末法眾生能夠顯了這樣的大道,明白這樣的大道。

所以叫「開秘密藏」,能夠「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能夠聽到這樣修多羅了義的法門。「永斷疑悔」這是不容易的事。大家要知道,

「永斷疑悔,畢竟成佛」。一個修行人,「永斷疑悔,畢竟成佛」,說明他的信是透徹的,不是著相的信、表面的信,也不是聽某某師父的信,而是本人的內心的信。因為真正的信是內心具足的,不是受別人影響,但不懂時,是需要別人的指點。指點以後就跟別人沒關係了,而是自己的事了。假使一個人能永遠斷掉疑悔、猶豫,這樣的人畢竟成佛道,這樣的人每生每世都是進步,畢竟圓成。所以這點在禪宗來講好,或者在教下來講也好,這種絕對的沒懷疑的信,大開圓解,徹悟心性,這都是堅定不移地信到徹底;當然這人要拜到本門的最高師父,這點大家千萬要注意。你若學密宗的話,若是學黃密的,應拜到黃教中的最高師父,拜得仁至義盡,你要盡心去供養師父。若到一定時候,覺得自己再也進不上去了,應再拜高一點的師父。若跟這師父修了一段時間又進不上去了,還要找師父,這樣一代一代地找上去。紅教也一樣,這是密宗裡面的一個規矩,就是走下去的。

過去瑪爾巴大師幾次去印度拜師,他在西藏都學遍了,因源頭在印度,所以要到印度去求,而且到印度應求最高的師父,所以要有很多很多的供養,他帶去很多黃金,所以這是很不容易的事。若一輩子跟一個師父,可能就會停在那裡,可能師父對你的開示不得力,到一定時候就要轉的。西藏很重視朝拜,朝山拜師,有的甚至把所有錢財都帶去供養師父,討飯回家,他們是這樣作的;宗喀巴大師一生也拜過很多師父。

而在淨土宗不是這樣的,淨土宗不一定有師父,有明師指點當然最好的了,但主要靠自己去深入地信、深入地行、深入地探索,淨土在現代有一點痲煩、淨土宗比較亂、派性比較多、講法也很多,一時一個熱潮過來,行什麼法度的。淨土宗在現在比較難修,因為真正有體驗的人,真正深入體驗的人很少很少。如淨土宗把人講得使人悲苦得流淚,如今是看不到的。真正弘淨土的人,要悲心懇切,理要相當圓,這樣才會講得讓人感動,而且要不斷地把人引入。如這一年是一年級,把你的信建立起來,第二年又怎樣去做,接下去第三年、第四年,要一步一步地把人引進去,從西方淨土到目前的顯現。所以現在的淨土宗是很不盡人意的,而禪宗也不怎樣景氣。

現在的禪宗都是法卷傳法,真正的明眼宗師亦是很少,他們認為佛法不可離開經。大家要注意,有智慧要把佛經研究透徹,但要打破知解,盡力少看註解,要自己去透徹、去觀察、去用功,把自己的路看準,去體會。在如今的時代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沒這樣探索的精神,有些甚至幾十年還在老地方打轉,走不過這條街,所以修行不是很簡單的事。但容易起來也是很容易的,這要看個人的根性,所以「永斷疑悔」,契悟真智,是非常重要的。

疑分開講有三個疑:第一個疑是懷疑自己是否能成佛,我這樣根基差、業障又這樣重的人,且環境又不好,這樣是否能修成?或者說會開悟?或者說念佛會不會一心不亂?淨土相應,感應道交?有些人說:「我念一世的佛,就是有一次覺得輕安,其他時間都是妄想紛馳。」這樣有些人就認為他這樣精進念佛,又吃長素,過午不食,早晚課堅持不輟,這樣也達不到一心不亂,這輩子怎能夠修成?這樣認識真是大錯特錯了。應相信自己就是佛,佛性具足,因為我們知道,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說,念佛人有三種力:一個是自性功德力,一個是佛的慈悲願力,一個是修行的不可思議力。念佛、念經、持咒不思議願力,三力合一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相信自己能修成,這是至關重要的。有些講我下品下生已經是千幸萬幸了,何敢求上品上生?但是真正信入的人,不僅是臨終生,而應在目前就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把握現在,要求起點一定要高,否則連下品下生也沒份。肯定是如此的,所以這是非常要緊的,且不要跟別人瞎跑。修淨土宗的人,若跟潮流走,是很危險的,我們要立定腳跟走自己的路,一定要有自己的定課,自己修證的方針,不要跟別人轉;若真正有道的人,可以去參學一下,或者跟他一起坐一坐、念念佛,體會一下。若這人修得好,你跟他坐在一起,你就會感到輕鬆,他對你說話,你的煩會被他解開,他就是修得好的人。這人若跟你說話,你心裡反而覺得更不安,這人修行就不如你,你要離開他。所以一接觸馬上就會知道,故現在的淨土宗相當亂,修行要靠自己去體會。

第二種疑是疑法門。我現在所修的法能否修成?懷疑這法門,修密宗、淨土宗,或禪宗,懷疑所修的法是否能成佛。是否能適合於我?對法的懷疑主要是對法的作用不透徹,這法得到太容易了。有些人得到法太容易,反而最後還是把這法放棄了,這也是一種懷疑,對法的懷疑,絕對修不成。

第三種疑是對師父的懷疑。對師父的懷疑有兩種:一種是師父是真好,而你自己沒根性,你自己的信心不夠,得不到師父的指點,或者不恭敬師父,或者師父跟你的緣份不好。第二個情況是師父沒善巧、沒智慧、沒辦法幫助你,其修證境界不高,幫不上你。若對這樣的師父產生懷疑,這懷疑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找更高的師父,但最要緊的還是信。

過去有一個例子說,一個徒弟跟師父學,而這師父是假的,是個騙子,但這師父很能說會道,且樣子是很像。別人都說,這師父衣服穿得莊嚴,相貌又不錯,說話又講得動聽,所以都認為這師父很有道。而這徒弟是個非常純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根性好的人。他拜了這個師父以後,就一心一意地恭敬其師父,他無論聽師父說什麼道理,就是一心一意恭敬他,跟他修。師父也沒什麼實際法門教給他,其實師父本人也不懂怎麼修,這師父對他說:「修行人到一定的時候,能在水面上走過。」這位徒弟聽了以後就非常相信。他師父對他說:「只要你信,你就可以走過。」這徒弟確實很信師父的話,一站在水面上走而沒往下沉,且很順利地走到對岸。這一下其師父也看傻了眼,他比我還好,我也走不過,因他知道是假的。而後來其師父又對他說,若人修得好,可以在空中飄,這徒弟也真能在空中飄起來。如此一來,有一天晚上,這師父跪下來對這徒弟說:「你比我修得好多了,我實際上是假的師父,我雖說這些話,但我自己做不到,我說的話很多都是假的,都不是我自己所體會到的,都是聽別人說的,你這樣虔心,修得這樣好,請你教我一些訣竅,是怎做到的。」所以這樣虔心的徒弟也是有用的,假的師父也會把他度起,但一般的人都是思想很多的,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師父是真的。有一位徒弟對師父的法很相信,師父的法就是「停」,就是說無論你在做什麼事,只要講「停」就得一切放下,停下來什麼都不做。有一次三個徒弟要經過河床到對岸,這河床上面有水庫,平時這水庫的閥門是關著的,所以這河裡就沒水,是乾的,人可以直接走到對岸。當這三個徒弟走到河床的中央時,水庫的閥門突然打開了,這時坐在茅屋裡的師父突然叫「停」,這三個徒弟只好停那裡。由於這是習慣,師父叫「停」,徒弟們就自然停在那裡不動,這時水已經漫過了胸口,其中一個徒弟說:「我修行不是為了尋死,修行是得利益的,再這樣站下去,我會被水淹死沖走。」說完就自管站起來逃到岸上去了。當河水漫過頸脖時,第二個徒弟受了不了說:「不行,我修行還沒修成,就這樣死去,那到何時才能修成?」這位徒弟雖然是想到修行問題,但還有怕,所以也害怕得逃到岸上去了。河中只剩下最後一個徒弟了,他說:「我修這個法一切無求,師父叫我怎樣做,我就怎麼做,我一切放下不管,生與死跟與修行沒關係,就讓河水漫上來吧!」這樣這個徒弟就讓水給沖走了,而當水把這個徒弟沖走後,師父已經知道了,馬上跑出來把他救起,這個徒弟休克了不省人事,實際上這時候這個徒弟沒有一點思想。當河水一衝走他時,他一片空淨,實際上是進入到三昧境界。師父把他弄醒了,這徒弟像換了一個人,哈哈大笑,整個人已經變了,他在河水漫上來失去一切思想的剎那間證到了三昧,所以修行人都要死過一次。

一個開悟的人就是死過一次,徹底地死一次,有一點掛礙在就不行。如外面有一點響聲,就驚起,或毛孔悚立,那你還沒死,即心還沒死,念佛打七,是死心打七,要「死透」的死就指這個「死」,不是讓肉體死去,所以淨土宗說死去,不是肉體死了往生西方,是讓你的心死盡,死盡偷心,一點也沒有里礙,一切妄想都丟掉不要,到那時才能證悟。

大家都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是人死,而是要妄心死盡,無明破掉,到這裡才顯露真性。所以信法,相信你自己所修的法,而且要在這法上面不斷深入,不斷地去體驗(一個信師父,師父也要信),所以這裡提出「永斷疑悔」。悔,是後悔。若是對做了惡事生悔是好的,若對善了生悔是不對的;做了惡事生悔後,不再去做惡事;而有些人一邊後悔一邊又去做惡事,這樣的人是沒有用的,是永遠也修不起的,亦不是修行人,對他講也沒用,這樣人對人生沒正確的態度,而是在混日子,或是在佛門當中混日子,確實沒意義。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了這樣的話以後,五體投地拜佛,如此恭請了三次。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金剛藏菩薩說:你問得很好、很好!你能夠替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的方便。秘密是指如來秘密。如來秘密,我們是不可知的。通過佛的語言來解,一是修證秘密,證得如來性,這秘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的。這裡所問是我們的秘密,如來的秘密不用我們問,我們問了也沒用,是佛的秘密。就如一個開悟的人,我們問他:「你已開悟了嗎?」開悟是境界,這樣問是沒有用的,大家千萬不要隨便問,這問別人的境界是沒意義的;你自己有什麼問題,問人家、看人家怎麼對你解,是否能解開你的問題,這樣問是有意義的。所以看人有沒有智慧就看這些地方,你如果專門打聽別人的訊息,這是完全沒意義的行為。如自己有問題,向人家請教,能把你的問題解開,你就是進步了。所以這裡問的不是佛的秘密,而是問自己的秘密。修證上的、究竟上的方便如何。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些問題以及菩薩證悟的教誨,因為證道是證如來之性,這是證悟的教誨,是了義的大乘,不是不了義的大乘。三乘次第雖然講大乘,但是不了義的大乘,而這個大乘是無上大乘,成佛的大乘,能知佛位的菩薩。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就是這樣的問題提出後,能夠解答,使能夠修佛位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得決定的信,這是至關重要的,是信根成就。法身如來具足成就,就斷疑悔。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現在仔細地聽,我對你講。「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下面是佛對問題的解答: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這萬有一切裡面的有情與無情的世界,始與終(始:開始,終:終極),生與滅,「生」新生而起,「滅」念念謝滅。「前」是過去,「後」是未滅。「有」是住劫,「無」是空劫。「聚」是成劫,「散」,地球的壞劫。這就是有聚散,成、住、壞、空四相,四個中劫成個大劫。起止、「起」,現行、存在的現行。如地球在運轉,山河大地一切在變化,人的思想在流變;「止」,是調伏、工夫,把妄想調伏,吾人念頭打起,隨著外界而轉,隨地球而轉,隨萬物而動。我們的念頭起來了,要把它調伏,把妄念止下去,有止才能歸空,念念相續,有起有止等,眾生念念相續,實際都是依妄起妄。因念念相續的關係,形成世界的業流,形成了世界的報果,形成了世界人類的一切執著和作為,這是沒相續心,沒相續心才能顯現我們覺性的妙用。因念念相續的關係,能所不斷,所以循環往復不斷,器世界空了又成,有情世界裡人死了,又有人從中陰身階段投胎出生,老是在輪迴、生滅;而且我們的心念也在時時生滅,所以說循環往復,如輪子在一個軌道上輪轉,我們走不出,走不出就非常痛苦。

「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有種種取與舍都是在輪迴裡面。取,執著貪求。舍,丟掉、斥離。我們現在修淨土法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取極樂,也是輪迴。大家要知道,也是輪迴,這樣的心還沒出輪迴,直到相應時,厭離至極,便無厭離,到那時,就沒輪迴;但是你如還在厭離當中,所以還有輪迴,但是很多人搞錯了。厭離器世界及男女、境界,沒去厭離自己的妄念心、執著的心;欣求西方,執著西方的相好,而不知西方的妙德在自心中具足,這樣搞錯了,所以產生取捨,都是輪迴。所以《楞嚴經》講:「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這樣子我們的真性會隨幻而轉,真性是法界的體,由幻的關係,就如帶有色的眼鏡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變了色,即不是原來的樣子。而看電視,電視的一切是幻的,我們看的人是真的,但人會投入,會掉眼淚,會隨著電視裡面的情感而變化,這心就隨幻轉了。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這裡講人若未出輪迴,天天還在妄想中分別,而來辨別圓覺的真性、圓覺的理體、圓覺的境界、圓覺修證的體會,若這樣辨別的話,那麼圓覺性也同流轉,不可能真實理解,不可能真實的體會。這樣辨別,圓覺也變成流轉,所以佛教裡面有很多諍議,和很多問題要去討論,很多的辯駁,學者或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說這樣的體驗,有些人說那樣的體會,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就是說人還在輪迴當中,這樣圓覺也變成流轉。為什麼流轉?圓覺是平等之性,而討論與體會變成不平等,形式不同。所以講:「若免輪迴,無有是處。」這樣的心去免輪迴,是免不了的。為什麼這樣講呢?因還有知見在。知見立知,還有對比在,還有能理解圓覺的人與圓覺被我所理解在,即對立面存在,若使這些都消融以後,智斷皆空,都沒存在,都沒分別,這時,圓覺性在當下顯現。所以真正懂佛法的人,沒佛法可懂,一天到晚絕對不會去想我在修行,或者我在學習佛法;真懂了,沒有一個文字、沒有一個法門、沒自我、沒境界、就在當下,就連當下也不知什麼叫當下,就是如此生活、就是如此去體現,這是真的悟入圓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譬如說人的眼睛老是在轉來轉去,這清湛的水也會搖動起來了。這是用水錶圓覺性,眼睛表示我們的人的輪迴妄心,所以古德解釋說:「以眼勞觀水,見水有動,眼若不瞬,水則不搖。」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

這火輪在轉,眼睛若定在那裡看,因眼睛分別功能跟著火輪在轉,所以眼也在迴轉。但是天眼的人就能看出,天眼的人知道這裡面是空的,會看出空間,但人的眼睛太遲鈍了,因這轉的頻率太快了,有些東西振動太快了,會當作實質。我們看的電視也是振動的關係,振動到極點時,看不到它的振動,這實際上是剎那剎那的連續體。《中論》裡面就講這問題,大家自己去體會。《中論》說,一個人運動,如跑步,我們覺得他是連續的,而實際上他每步、每個動作,運動與靜止,由靜止的連續,構成了運動。物質也是如此,每個電子、原子,它們的當體就在靜止當中,由靜止裡面構成了運動,由能量的激發。我們的心念也一樣,我們的心念每個念頭都是當下,本來是靜止,所以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但因我們有分別執著,我們的人變得遲鈍了,太無智,覺著是在運動,是在相續,所以流水永遠是當下,每個波浪、每個水的分子,都是當下的顯現,它沒運動,人迷就迷在這裡。所以說:「定眼,由迴轉火。」

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雲駛月運」,雲是在紛馳,是在飛、在飄,而我們卻說月在動。我們知道這月在相對的空間裡,其實沒有動。

「舟行岸移」,我們坐船時,只覺得兩岸的景物往後退,好像船沒動一樣;這就是迷,我們看出人迷就迷在這裡,就是人的心隨妄轉,「亦復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這些幻妄的輪迴心都還沒停下,好比「動目」、「定眼」、「雲駛」、

「舟行」等,這些若沒停下,就是生死垢心還沒停,叫停也停不下,就像輪船在開,叫它停也停不下;雲在動,而叫月亮停,月亮也停不下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講「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的垢心,曾未清淨過,一刻也沒歇下,而去觀佛的圓覺,怎麼有可能呢?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你們大家會生出三種迷惑來,就是面前所提的三種疑問。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善男子!這都是眼睛生翳,妄見空中生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這是譬喻幻翳除了以後,不可以說,什麼時候幻翳還會生起?病好了以後還會生病,這譬喻就指當下,這幻一去掉以後,悟真性,不再迷惑了。「喔!空中沒花,是我的病目所生起的。」主要是講這問題,所以幻翳除了以後再生這樣的病是不可能,就是講無明破了以後,就不再生無明。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翳與花不是兩個法,都是幻妄的,都不是實有的。花不是從空生,而是從翳裡面幻出的,這翳是假的,這花與翳不是相待的法;既不是相對法,也就不是實有法,它們都是空的,都是一種迷惑的假現象。「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好比空中的花滅於空時,空中看不到花了,那麼不可以說虛空什麼時候再起空花,不可以這樣說。因為虛空本身沒花,虛空當體沒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空本來就沒有花,所以就沒起也沒滅,這裡講了本來。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圓覺照離於花翳」。就是生死與涅槃,迷了有生死,悟了即涅槃,生死迷悟也好比空花一樣,同於起滅,而妙覺圓照之時,花與翳皆已離開。悟了以後得到涅槃,好比花有滅,但是圓覺性離開花、離開翳,與這些沒關係,沒迷悟的關係,所以這些都要除去不要。故生死與涅槃都是人對這種境界的體會,迷與悟之間的體會。實際上從圓覺來講,這些都沒有,所以講:「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善男子!虛空不是暫時有,也非暫時沒有,虛空本來就如此。

「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況復」,何況,就是說超過譬喻之性,何況如來圓覺隨順一切境界,一切緣起是平等無礙,它是虛空之性,是平等的性。因虛空是喻無體法,所以不同的空花起滅。那麼,如來是隨緣圓覺湛然真如性,是虛空的體,這覺是空性的,所以講「空生大覺中」,或者「寂照含虛空」,是平等之性,含於虛空,虛空在這性裡面。那麼前面的譬喻是說虛空已是這樣了,那真性更是微妙不可思議,怎能還有起滅?怎麼會成佛後,再起無明?再做起眾生?絕對不可能,這裡是用空花做譬喻。但是有人說,空花是虛幻的,做譬喻,沒因果亦沒修證,都沒有,都豁達空了,都不要了。然而下面還有一個譬喻,是講金礦的譬喻,金礦有因果,有實際的。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我們拿金礦來提煉,把其溶化成金,這樣金不是銷有,不是溶化有的,是它本有。說明佛性本有。

既已成金,不重為礦」,成金以後,不再返為礦石。成佛後豈再做眾生?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永遠不壞掉,譬喻凡夫解脫煩惱成佛時,就不可能再走到煩惱當中去,所以說:「既已成金,金性不壞」。

「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如來的圓覺也是這樣的。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非菩提及與涅槃」。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來沒菩提,本來也沒涅槃,講菩提、講涅槃是對我們人講的,是對外道講的,是對羅漢講的。因人有願望、有追求、有對比,不好的、想好的;就如矮房子與高樓,高樓是對矮房子講的,沒矮房子,那來的高樓大廈?所以高樓、矮房都是平等的,都是相對來說的。人的美與醜亦是相對來講的,好與壞亦是相對來講的,世界與出世界亦是相對來講的。所以六祖大師有三十六對,就是從這裡體現的。那麼從「對」來說、從「破」來說、從「舍」來說,就會出現「本無菩提及與涅槃」。若從建立說,從對迷的人說,就有菩提、有涅槃,要去修證、去體會。實際有沒有?本性有沒有?本性離有無,雖是真實的有,但是這有不是修證的有,而是本有的。

由於本有的關係,所以「亦無成佛及不成佛」,沒有成佛不成佛的,本來就是佛。

「無妄輪迴及非輪迴」,沒有輪迴,也沒非輪迴。輪迴與非輪迴都是就人的執著觀點來講的,人在迷惑時講的,圓覺性裡面沒這些東西,有一點見解在、有輪迴與非輪迴、有成佛與非成佛、有菩提與非菩提等,有一點見解在,都是迷圓覺性。

大家千萬要注意,有些人覺得今天坐得好,坐得輕安,修得好,就是還有一點點在,都叫做迷圓覺性。有些人道理是明白,實際上還是迷的,這是沒透過,還是迷。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未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那些聲聞人所圓的境界,他們覺著最高境界是什麼?「身心語言皆悉斷滅」,就是沉空滯寂,灰身滅智。就法身而言,無戒、定、慧是灰身;無解脫知見是滅智,就是無生智,把智歇下不要。有八忍八智,修證中有的。若要詳細講會很複雜的。都滅掉不要,八忍八智也不要,那麼,他們到這樣的境界「終不能至」--他們也沒辦法達到他們親證的涅槃。為什麼達不到呢?沒智的分別,沉空入寂,住到偏空上去,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們沒辦法去親證他們所現的涅槃。假使沒圓滿入涅槃,是有餘涅槃:假使已入涅槃,是無餘涅槃。無論是有餘與無餘涅槃,在他們所證的境界裡面,他們沒辦法親證所現,但是只能講有餘涅槃以為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他們執著于樂,是有餘無依涅槃,無依涅槃消失,對涅槃的覺受消失。在一萬大劫中,佛放光去照他們,一照他們時:「咦!我在哪裡?」這樣佛的光明,覺性一點一點顯出(覺性沒有了,完全在空裏面),但這空沒三界煩惱,也不會退轉,這個空是界外的空,這時佛光一照、一覺,佛現莊嚴高大身,對他們說法:「你們沉寂在空裡這麼久,怎麼還不顯現莊嚴?怎麼沒妙用呢?怎麼不去度眾生?為何不成就淨土等等?這佛性的功德怎麼會沒有?」「哎!誰在說話?這個道理講得很對,怎麼這麼久沉在裡面都不知道?」好,現在發心了,佛說:「你們現在要走出來,你們要化身化現度眾生,起一切變化。」到此阿羅漢才走出他們的境界,到這裡是證為八地菩薩,這是用唯識宗、密宗來說的。《楞伽經》中也說是八地菩薩,這樣出來度眾生。所以沒證到菩薩以前,他們證到羅漢時,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因沒覺性來體會。

「何況能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凡夫用思惟來想,想這圓覺佛是怎樣的境界?這能想得到嗎?想不到!凡夫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就好比用螢火蟲尾巴的光來燒須彌山一樣,終不能著。螢火蟲的光沒熱量,根本不可能焚燒的。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以輪迴的心生出輪迴的見解,取與舍、生與滅、善與惡、好與壞--輪迴的見解,這樣想入如來大寂滅海--法界不動。「終不能至」,永遠達不到。但是既然這樣,我們凡夫學經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現在都用思惟的心,這樣難道都是白白學了嗎?不是這樣的,這個理要明,理若明,才能把世界看破。因我們人有凡夫知見、有外道知見、有二乘知見、有菩薩知見,我們現在通過《圓覺經》學習,把其他的知見丟掉,而有佛的知見;有了佛的知見,明白了以後,生起信心,依解起行,行起解絕,到那時,才能究竟。否則,凡夫的知見不除,怎樣去修行呢?外道的知見還在,如氣功還要練,怎樣去修行呢?不好修行。所以學習《圓覺經》雖然還是思惟的心,這個思惟是住持佛法的思惟、是正念的思惟;這個思惟是歸本的思惟、是善巧的思惟,這思惟叫正思惟。我們現在不要生輪迴想,也不要用輪迴心去思惟,要無念之念,沒思惟的思惟,叫正思惟見。「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佛總結說,因此之故,我講的一切菩薩及末世的眾生,先要把無始輪迴的根本斷掉,現在我們懂了以後,要把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去做工夫。若念佛的一心念佛,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打破睡覺、打破外界對我們的影響。持咒的一心去持咒,法愈簡單愈好。若參究的一心去參究,行、住、坐、臥都是在當下體會,亦不管有病沒病,亦不管世界如何,都不要向外求、不趕熱鬧、不跟別人轉,這樣夜以繼日地做工夫。在冬天,有時間打打七,若精力尚可,把自己逼一逼。怎樣逼?二十四小時、三十六小時,或幾天幾夜等,專門做工夫,逼自己念佛或持咒,但不能讓它念提起,不要執著,這叫逼自己一下,透過境界,逼到後來,山窮水盡,突然會脫落。所以懂了以後,不要再去學習,或者去求些什麼,沒問題了,一心去用功,這樣子無始輪迴根本才能斷掉,無明才能斷掉。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起,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有作意的思惟、有所求的心念,想得到什麼東西,想得到什麼利益,叫有作思惟。《維摩詰經》講,來學佛不要想得到什麼利益,學佛法裡面沒利益,沒利益是真利益,你若想得到利益的,那你沒有利益。所以有作為的思惟,是從有心起,有根有識,有能有所,有分別執著。

「皆是六塵妄想緣起」,因為我們所思惟是一種成份,是一種內容,是一種境界,但是我們不知道思惟的體是無念的,所以這種思惟是六塵的妄想緣起,緣來緣去,想來想去,攀緣之氣氛。

「非實心體」,實心沒有念處,有作的思惟,不是中實理體。不是實相的妙心,因為實相妙心沒念,不是緣會成份。這種道理我們反覆講過,我們內心所想起的那些成份,無論是光明的成份、莊嚴成份、語言成份、道理成份,這些成份都是幻的,只有我們能思惟的體及清淨不動的性,才是真的,這叫做實心理體。所以,那些成份攀來攀去都叫非實心體。

「已是如空華」,已經形成了空花。

「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如我們經常思惟是空花了,而再從這樣的思惟來辨別佛的境界,就好像空花裡面結了空的果,幻想的果結出來了,「空花結空果」。

「輾轉妄想,無有是處」。這樣的輾轉妄想沒道理。「空花結空果」,很多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給修行帶來很大的偏差,都是這樣的執著,故猶如煮沙成飯,就是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沒得到進步。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眾生的心是虛的,是幻妄的,是識情分別。虛妄的浮心,指心是浮著的,飄來飄去。「多諸巧見」,還有取巧的見,今天從別人那裡聽來一些話,馬上改變了主意,東搞搞西搞搞,都是巧見,覺得自己會搞出一套名堂來。大家要千萬注意,佛法裡面沒有絕對地自己搞出一套名堂來的,這與世間法不一樣,認為佛法是自己的,搞出一套什麼東西來,當祖師了,這個道場是我的風格。實際祖師的風格是自然流露的,是道的顯現,是應眾生因緣及時代因緣而自然顯現的。他們雖然講了卻沒認為自己在講。如諦閒法師講了半天佛法,後來一看記錄,自己都不知道,這是自己講的。就是說一個人如想搞出自己一套名堂來,有自己的一套,這樣子就叫巧見。所以佛法在現今時代,總想有一套東西拿出給人家看,這就是眾生的「多諸巧見」。搞出自己一套名堂來,把大家吸引來,吸引來有什麼作用?造業。實際上不是為了培福,把大家吸引來,在這裡面生煩惱、吵擾、造業。實際上真正佛法,連教會都沒有,連寺院也沒有的,寺院、教會都是不得已而設的。當佛住世時,只是施主建精舍講經用的,沒組織、沒機構、沒這些東西的,佛就是教導僧眾和合,大家在一起修證,而且戒律的制定因弟子的某些行為,佛才方便建立,都是方便,到後來一點一點自然形成規律。後來再由於國王的支持,大家才在一起集體修行,後來就變成教會。教會實際上是與政權發生了關係,變成了一種管理機構,有些貪名貪利的人,都執著這些了,就一級一級建立起來了,都是人間的事,不是佛法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這些,它是沒組織的,它是從絕對真心裡做工夫的,有緣的人聚一堂。當時,印度有村莊地帶,什麼時間到了師父來了,就請他登台說法,平時這些師父不住在城市裡,都住在山林之中修行,什麼時間到了,就請他們出來說法,或者請到居士家裡用齋,這些居士對他們很恭敬的,跪在門前,請師父進去,用齋以後,聽師父說法。都是這樣的,是以法為中心。

大家千萬要注意,佛教是以法為中心,當然從本性來講,以體為中心,本性顯現在人間,是以法為中心。三乘佛法、五乘佛法、一乘佛法,這是不同的善知識所建立的中心不同,所以太虛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他的中心是人生佛教,但不是以人為中心,不是以組織為中心,不是以領導為中心,所以大家要注意,佛教是以法為中心,只有法發揚光大,才能利益人間,才能在人間放光,這是根本的問題。很多人忙忙碌碌一生,在搞什麼?在搞應付,沒以法為中心,所以他周圍的弟子也都是「撐世的」,沒有法。假若一個人以法為中心,那麼他周圍的人也都是修證佛法的,都是去體驗佛法,這樣,他的弟子、他的眷屬愈來愈多。為什麼?這是在法上面的放光,會照耀眾生,不浪費在世俗時間裡面,白白空過一生。所以佛法以法為中心,這一點要明確。世間人都是「虛浮妄心,多諸巧見」,故「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別,非為正問」。這樣的分別提問,對弘揚正道,排除疑悔來講似是屬於善問,但對於圓覺本性來講,根本沒有這些羅嗦,所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全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失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恩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重宣之認,了幻之說,世尊妙智,破疑離念,而順於覺道。

「金剛藏當知」,知個什麼?知在不知之時。「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始終往復,變幻遷流不是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欲見本來寂滅之性,應於當下直見。然而眾生從無始際來,「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輪迴不停的妄心,是以分別思惟為基本特徵,而此思惟即是旋轉往復的迷情,所以「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輪迴際」與「入佛海」只在一意之間。只是不被境遷,不被念轉,不顛倒迷惑,超出相待之執,獨立無倚,虛明朗照。「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全體,不復重為礦」。佛性之金,無明的礦,修持之銷,成金之用,乃是學佛修道所應明悟的整個關係,如能善思體悟,即能永斷疑悔,成就妙覺。

由此虛幻相待建立而知:「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既是空花之相,學者又在那裡尋覓生死與涅槃?又在何處分別凡夫與佛?當行人在無可尋覓求索中,當即脫出,更無剩餘,更無拖累,更無掛礙,則當體圓成,更無奇特。可見眾生一旦迷入,無時無刻不用妄心思惟攀緣抉擇,而此正是輪迴之本,是無始無明的表明,全是幻化變現--「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思惟既是幻化,又如何以幻化來征問虛妄呢?所以應當直下了悟,打破二見。「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此心一了百了,以無求心而求圓覺,則覺性圓顯於當下,無明頓脫,於無始長劫修行,只此乃真。唯在此際沒有思惟之心,無有對待之法,不可思議,妙明全體!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