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五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卷第五

上海圓明講堂沙門圓瑛弘悟講

受法門人雪相戒淨敬錄

庚二依師離病(分五)

辛初普覺啟請二正陳請詞三如來讚許四承教靜聽五正答所問

辛初普覺啟請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業恭敬,準前可知。

辛二正陳請詞(分二)

壬初慶前壬二請後

壬初慶前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就是快點說修禪人的心病是什麼,禪就是佛的心,我們對佛的心不了解,統統是禪的病,修禪錯會了禪,也是有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心意蕩然,就是說心裡很歡喜,獲大安穩就是心開意解:蕩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或者是證、悟、了、覺,迷智、迷識,四相統統沒有。獲大安穩。你有圓覺的妙用,當然就能得大安穩,自在無礙。

[此當機為眾慶幸。雲大悲世尊,快哉乃為眾生開示演說禪宗之病,令諸大眾深悟迷智四相:證、悟、了、覺,亦屬禪病。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者:謂心開意解,四相蕩然,無存於胸中,淨覺真境,獲大受用。安隱,即自在無礙安隱義也。

壬二請後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離開佛漸漸地遠了。[賢聖隱伏,]賢聖隱伏就是眾生的福報不夠,所以,賢聖潛伏起來,眾生沒有福,賢人、聖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隱居起來。[邪法增熾。]“熾”就是像火在燒一樣,邪知邪見的法一直增多。[使諸眾生,求何等人,]要求什麼人?[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麼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麼病?[云何發心,]要怎么樣來發心?[令彼群盲,]眾生沒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樣。[不墮邪見?”】]說: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沒有智慧的眾生,不墮入邪見呢?

[如來大悲,先憂末世。]的確!佛陀所講的經典,都是為我們末世的眾生,末世的眾生難以找到證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見之人。如來大悲,預先憂心末世眾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時漸遠,]長久的時間。[法弱魔強,賢聖或隱藏於岩谷,]隱藏起來。[或伏處於海隅,]“隅”就是一個角落,或者是潛伏在海邊的某一個角落。所以,你若在海邊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說不定那個就是聖人,或許就是聖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這個“寖”就是等於漸漸地,漸漸地,就像水慢慢地濕。[邪法增熾。]邪法愈來愈壯大、愈強。[前雲:求善知識,不墮邪見。故此初問,使諸眾生,求何等樣人,為善知識?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問依何等法,]要依什麼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問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問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問既畢,又問云何發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者:謂發心不等,有權、]“權”就是方便。[實、]“實”就是講畢竟空性,就是實相。[頓、]“頓”就是利根。[漸、]“漸”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圓滿。[圓]“圓”就是圓滿。[之別,]權、實、頓、漸、偏、圓的差別。[末世眾生,生無慧目,]這個“目”是指心,生沒有智慧之心,生無慧目,這個“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們沒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識。]無法分辨善惡、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請求如來開導,令彼群盲,不致墮落於邪見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墮茂密的森林。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辛三如來讚許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無畏,那就是沒有恐懼,一定正確叫做無畏,決定,不會說:我這樣修會不會修錯了?不會!沒有後悔的這一條路,無畏,沒有恐懼的。[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重言重哉:一、現益]馬上利益目前的[大眾,二、末及當來。]當來末世的眾生。[汝若非乘大願力,發普覺心,安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所以,菩薩問得愈多,就愈能啟發我們的智慧。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念到子曰,子曰,我們就常講:孔子為什麼要講這么多?都念不完,孔子為什麼要講這么多?[咨問者,是有所謀而問也。於五問中,獨言修行者,以前後五問,皆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問,勝似布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見道分明,無所怖畏,令彼眾生得成聖道,不墮邪見。汝今諦聽!許其當為汝說:

辛四承教靜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辛五正答所問(分二)

壬初長行壬二偈頌(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師令事癸二示四病應除癸三辨事師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顯發心深廣(癸初又分三)

子初令識子二令事子三顯益

子初令識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此處加兩個字:菩提。將發大菩提心。你如果發大菩提心,怎么樣呢?[求善知識,]你要求善知識。[欲修行者,]準備要修行。[當求一切,]要求一切什麼?[正知見人。]你看佛多么了不起!你第一個一定要進入正知正見。為什麼?你如果沒有進入正知正見、不求善知識,你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費的,因為錯誤嘛!一念的決定錯誤,沒有找到正知正見的人,就完全浪費我們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你的心不要執著,不要說: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執著聲聞、緣覺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發菩提心,不想度眾生。這樣很可惜!如果我教的這些出家徒弟,將來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這樣我心裡會很難過!當然,在修行當中、成熟的過程,能在山上清淨修行是好;不過你將來還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時間,有一天終究要出山;出山……,用台語講真難聽!

[此答初問,求何等人也。末世眾生將發大心,將要發大乘心,以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謂發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識者,正緣也。]正緣,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識,末法,你根本沒有辦法,你說:我找一個菩薩、找一個大徹大悟的,或者找一個證阿羅漢果的!證阿羅漢時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國問,泰國人絕對沒聽過《圓覺經》,保證沒有,沒有《楞嚴經》,沒有什麼《法華經》,統統沒有!小乘的《大藏經》裡面,絕對沒有這些經典,四庫小乘經典也沒有密宗。你如果說《楞嚴經》,《楞嚴經》是屬於密藏的,密宗的東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嚴經》,在《大藏經》裡面,《楞嚴經》它是屬於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開密部,才找得到《楞嚴經》,它根本就沒有這些經典,你要去哪裡找?正緣,善知識。[有因有緣,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緣,你才能達到果報。[謂善能知真識妄,]什麼是我們的真心?什麼是我們虛妄的心呢?[知病識藥,善能觀機施教,對病授方,令得安隱也。]我常常用一個比喻來解釋善知識,這比喻適不適合沒關係,參考看看。我常常講:善知識就像什麼呢?譬如說有一個人來到五條叉路口的地方,五條路,看到一個人腳不方便,殘障,身體不好,但是,他對這五條路的目標、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個是穿西裝、打領帶,身體很強壯,但是,他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裡,不知道這五條路通往哪裡。來!換我請問你,換我請問你:你應該問哪一個?你可以因為他跛腳,就不問他嗎?你可以因為他殘障,就不問他嗎?他對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訴你:往那一條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達目的地。對不對?而這個穿西裝、打領帶的人,雖然身體很強壯,可是,他卻不知道方向。這個比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持戒清淨,這個人看起來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見不正,雖然他持戒,雖然很有威儀,但是,他知見不正;就等於這個打依賴的人,雖然外表看起來修得很好,問題是他沒有智慧,無法分辨趕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這個殘障的比喻,意思是說:他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見,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麼,他只要指引你一條路,你很快就能到達了。所以說:不要看善知識的外表有修沒修,是看他的知見正確不正確?他有修沒修,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看得出來那么厲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沒修,你就跟佛菩薩一樣了!是不是這樣?所以,底下說:[故文殊告善財雲:“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也。”]你看!怎么能聽信別人講:這個人有修沒修,幾句話就被人洗腦了,枉費聽法聽這么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圓覺經》,有這個因緣來親近講堂,聽別人講幾句就不來了,多么可惜的事情!一直講:你依法不依人,為何你的頭腦這么沒有智慧呢?這講起來是很惋惜;惋惜也沒有辦法,他業障如果現前,我常說:佛叫,叫不動,鬼一叫就跟著跑了!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著跑了,就是這樣,請鬼拿藥單,就是這樣。[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者;發心原為修行,現欲修行,當求善知識引導,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識善能了達覺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為修行而產生。[決擇無疑,名正知見。]決擇無疑就是:他講話絕對百分之百相當有信心。[《法句經》雲:“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麼法?[空無相無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無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們留戀、執著;無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認為:我在做功德。無作就是一切無為法統統叫做無作,無所造作就是無為法。[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何以故?畢竟空性,溘然是畢竟平等。[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所以,《金剛經》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有空要再聽聽錄音帶。[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者:離二乘滯寂境界。]落入沉空滯寂的境界。[二乘人無大乘志願,沉空滯寂,得少為足,是故不著。上是順行,下是逆行。

【“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這個善知識,身體在世間跟眾生共事,但是,他的心永遠清淨。[示有諸過,讚嘆梵行,]他示現有種種的過錯,譬如說殺、盜、淫,他示現種種的過錯,但是,他讚嘆清淨的修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雖然示現種種的過失,但是,心清淨,他絕對不令一切眾生走錯路,一定要令眾生持戒,而且有威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是不是一直告訴你:你不要看善知識的過失?就是這樣,依法嘛!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菩薩有多偉大,兩千多年前,他就了解兩千多年後會發生的事。

[菩薩現身世間,饒益眾生,雖現塵勞煩惱之中,心恆清淨,處染不染。如《淨名》雲:]《淨名》就是《維摩詰經》[“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諸過,讚嘆梵行者:圭峰大師雲:欲度有過眾生,先以同事相攝,]先跟他的立場一樣,“同事”就是立場相同,先跟他的立場相同。[心既相親,]漸漸接近,[方能受教。如《淨名》雲: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等。]進到淫舍,就是我們所講的妓女戶。來到妓女戶,就為他開示,說:欲望太過,太超過是不好的。[或為利益,或為別緣,所作非儀,]“非儀”就是沒有威儀。雖然跟佛的教有一點點違背,[暫乖真教,]暫時有一點點地違背了佛的教化。[祇得貶己承非,]意思就是說:貶低了自己,面對這個非法的事情,但是,[不得飾非說理,]但是,不能說出歪理出來,不能掩飾自己,說這是怎么樣怎么樣子,這樣不可以!以誤導眾生。[以誤凡下。]他說法,他雖然外表看起來有一點不是威儀,有一點違背佛的教化,但是,他所說的法一定要依法,不能誤導眾生。[不令眾生入不律儀者:示有諸過,即不律儀事:因讚嘆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識之人,引發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矣!是知善知識,不可不擇也。]你不得不選擇!所以,我跟諸位講過很多遍:你要將親近的人當作是聖人,當作是聖人,這樣我們的心自然清淨。了解一切善知識的行為都只是示現,不是真心的,我們對於一切都採取十足的相信,因為他講的法完全是符合佛的意思,你起到全台灣省任何地方,只要這個法師依法,都值得我們讚嘆![初令識竟。

子二令事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只要你有因緣遇到這種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你看他對善知識的恭敬到極點了!為什麼要不惜身命?因為他能救你的慧命。對不對?你這個肉體算什麼?生生世世,我們都有這個肉體;但是,生生世世不一定能遇到救我們慧命的人;我們現在遇到了,不惜身命,供養一切。

[末世眾生既見如是順行、逆行之善知識,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緣,]有這個因緣到了。[應當四事供養。然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乃至拚身捨命,]拼身捨命,[在所不惜。]出在這種人很少了,現在叫他:老菩薩!來幫忙折一點東西。來的都是那幾個,沒辦法!人家有他的家庭、立場,講起來很困難,講起來很困難。以後不用叫人家來折,讓他帶回家折,用袋子裝好,每人拿一包回去,有空就做。其實他不來也不是不發心,實在是有困難,我知道大家都很發心。[《大乘四法經》雲:“諸苾芻盡形壽,]底下這句話你要注意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就是說人家威脅你的生命,叫你不要親近這個善知識,[必定不得,舍善知識。”]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你看,遇到生命的因緣快沒有了,還是不能離開善知識。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就是說你遇到善知識,他示現的是四威儀——行、住、坐、臥很清淨。[乃至示現,]就是示現什麼?[種種過患,]種種的過患,就是說在我們面前看來,好像他很多不對,而我們是求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心無憍慢,]我們也不能輕視他。[況復摶財、]摶財就是你為什麼還聚集財產要做什麼呢?“摶”就是聚集。意思就是說:應該將它舍掉。心無憍慢,何況說你還執著、聚集這些財產、[妻子、眷屬?】]遇到善知識要開發我們的大菩提心,這就是正緣,千百萬劫難遭難遇,現在遇到了,要全部喜捨出來。

[彼善知識,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順行,清淨無染,為作模範,令彼眾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現逆行,種種過患者:]逆行就是譬如說他示現,[指淫、殺、盜、妄等,雖行是事,極為慚愧,即便讚嘆梵行,而作折伏,令彼眾生,心無憍慢;謂已知其所為,先以欲鉤牽,]牽引他。[後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勝彼;]這個“矜jīn”字,我還特別地去查那個《詞彙》,叫做誇大,誇大了自己,認為我勝對方,叫做憍。[慢者,輕彼劣我。]輕視對方,劣我,比我還差,比我還差。[況復摶財、]還聚集了財富。[妻子、眷屬者:以重況輕之意。言種種過患,其心尚無憍慢,況復貪著摶食,及與財寶,]摶食就是一撮,一撮,摶就是以前佛在世,或者是今天泰國人在吃飯,把飯捏成一小粒的飯糰;我們台灣的飯糰,如果被泰國人看到會嚇一跳,這么大一顆;我走過哪裡,人家都問我:師父!您要不要吃飯糰?一拿起來,哇!好大一個。他們的不是,他們是捏成一小粒,然後彈進嘴巴里,飯拿起來在前面捏一捏,彈進去,用彈的,一摶食就是這樣,捏一捏……,捏成一小粒飯糰,dou!很準,絕對不會彈到鼻孔里,很厲害,他們那個功夫真的很厲害,捏一捏,啪!直接就彈進嘴巴里。如果我們來彈,一百粒彈不進一粒,每次都彈中眼睛,我們吃不習慣,我們吃不習慣。摶食就是這樣。以及財寶,[愛染妻子,及諸眷屬,豈得慢耶?]怎么能對善知識我慢呢?[圭峰大師雲:夫菩薩化身,]菩薩化現。[權道難測,]“權”就是種種的方便,很不容易去了解的。[但依法門,]你只要依他所說的法門、這個正法。[莫疑其跡,]不要懷疑他的行為的表現,“跡”就是外相,外相叫做跡,他讓你看,以為行為好像不正。三業行為的表現叫做跡。你只要依他的法門,不要懷疑他的行為的表現,好像怎么樣怎么樣不好。[不以順行,即效虔誠,或觀逆行,便生憍慢。]這是對立的一種形容,不要因為他行得正,表現得如法,你就效法,很虔誠心、恭敬心就產生;也不可以因為看到他違背了戒律,現貪嗔痴、殺盜淫,你就產生了憍慢,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不以順行,不要因為他示現如法、如戒、如律,你就效法他,心就恭敬得起來,恭敬得起來。也不要因為他現逆行,淫慾、殺、盜、貪、嗔、痴,便生憍慢,就輕視他。[故《智論》雲:“於諸師尊,如世尊想。]對於你自己的師父,你要把他當作是佛,當作佛來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若能開示我們甚深的道理。[解散疑結,於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其他的惡不重要,因為他會開發我們的圓覺,不念余惡,你看,《大智度論》也是依法。說:他若能解散我們其他的疑結,使我們能走向一條正路,對我有益,我就要盡心孝敬他,不能計較善知識其他的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囊,弊囊就是說:外表上看起來很破舊的袋子,叫做弊囊。就是說這個人外表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修行;盛寶就是他內心有法寶,他經教、情性都通達,外表上看起來好像不怎么樣。不得以囊惡,不可以說外表看起來,這個袋子好像很差;袋子雖然差,但是,裡面裝著黃金、鑽石,不取其寶,你就不拿他的寶,“寶”就是表示法,你就放棄了親近他,從他那邊得到這個法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夜行險路,晚上走險路,險路就是會跌落斷崖,摔死人。弊人,這個弊人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外表醜陋的人,一種是造惡多端的人,這有兩種解釋。弊人,外表看起來,穿得破破爛爛的,或是說這個人作惡多端;但是,他拿一支炬,“炬”就是火把,火把能夠照這個路。[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這個人穿得很破爛,或是這個人心腸很壞,造很多惡業,但是,他舉著那個火把,說:跟著我走!你跟他說:你穿得那么破爛,我不要跟你走!不跟他走,你就準備摔死;不跟他走,你在深山裡,要往何處去?你不跟他走,就準備摔死!對不對?[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也。”二令事竟。]你如果從你師父那邊得到智慧與光明,不對對師父產生一念惡念。講下來很難過,這些從外面來的,你親近善知識時,曾經毀謗過你師父嗎?或是讓你師父失望過嗎?跟你師父大聲嚷嚷,一句長,一句短嗎?如果有,趕快回去向你師父求懺悔。師父!我錯了!不過不用哭得淚汪汪的,不用哭成這樣,若要這樣,用錄音機就行了,師父!我很虔誠!然後開始播放:嗚……。結果聽起來像警車的聲音。所以說:佛教我們怎么做,你看,他統統教得清清楚楚!

[子三顯益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你對親近的那個善知識,沒有起一念的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你看!因為你對他有信心,你對他有信心,慢慢慢慢地,他講經說法,你就聽得進去;你對這個法師、善知識沒有信心,即使他講的是正法,你也不喜歡聽,不喜歡聽。[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顯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於彼逆行善友,]逆行就是說示現淫慾、殺生、偷盜等等。[不起憍慢等諸惡之念。惡念若起,障礙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謂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淨故,正念純熟。從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者:覺心既明,即得心華開發,普照十方剎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師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應除(分三)

子初總標征起子二別明行相子三結明真偽

子初總標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四種病,這四種病不是前面那四種病,這是後面所講的四種病。[云何四病?】

此答二問,]答兩種問。[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者:即指圓覺為妙法;包羅法界,涉入無礙,故稱妙法。此法應離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為師。但聽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對法的執著叫做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方可依故。]這樣才可以依止。[究竟云何是四病?][

子二別明行相(分四)

醜初作病醜二任病丑三止病醜四滅病

醜初作病

【“一者,作病。]就是說:我們的本性不能用求的,“作”就是有所求,意思就是:圓覺的本性不能因為求,有求就是病,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子。[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對於我的本性,我種種的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那個圓覺性,不是因為你求什麼東西、你一切的造作,就能求得圓覺的自性。[說名為病。】

此釋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此是錯解幻觀中,起種種行,欲求圓覺義也。實不達彼,]你如果作種種的求,你就無法達到彼,達到那個境界。[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發起幻智,]幻化的智慧。[觀諸幻眾,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滅,方得圓滿菩薩,清淨妙行。今乃虛妄計度,]虛妄的計度。[欲契覺心,]你若要合這個覺心,覺悟的心,[既是造作生心,]你既然有所求就是生滅,這樣就是有造作,造作就是生滅不。[豈合無為寂照。夫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造作而可得耶?故說名為病。初作病竟。]所以,如果有這個作病,你就無法達到圓覺。

[醜二任病

【“二者,任病。]這個任病,我大概先解釋一下,任病就是懈怠懶惰、不修行的人,他說:我是隨緣,不起不滅嘛,不來不去嘛,隨緣懶惰,起伏生滅,以為是不執著,那就完蛋了!他把懈怠、懶惰認為是合乎佛陀的本性,不知道這樣叫做不精進,他的觀念就是說:精進就是執著。完蛋了!就是任病,懶惰的人,懶惰。[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也不求斷生死。[不求涅槃。]他也不求涅槃,不精進。他認為[涅槃、生死,無起滅念,]無起也無滅,對不對?本來就沒有。[任彼一切,]任彼一切就是隨著習氣,隨著習氣,任彼一切習氣不斷。[隨諸法性,]習氣跟諸法性怎么樣?一直生活在一起。[欲求圓覺。”彼圓覺性,]想要用這種心求圓覺,結果圓覺性,[非任有故,]不是因為你任意的浮沉隨緣而不精進,不拜佛、不念佛、不精進所能達到的,那都是懶人講懶法。任就是一種隨緣浮沉,而不肯精進的人,以為他就是任運合道。[說名為病。】]一般人就是這樣,以凡濫聖就是這樣子,懶惰,說他是聖人,坐著,懶惰,說:佛也是這樣,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整天泡茶,懶惰不用功,他就說:不坐也不起,不起也不落。只會常常講這些,習氣一大堆斷不了,沒辦法!任,只要用這種心要求圓覺,是不可能的。這個就是要破除我們的懶惰,還是要精進,用無相,還是要精進。所以,一切不可得法,畢竟令不可得法,變成自己證悟的功夫,而不是把這個一切不可得法,當作名相來討論的,一切不可得……,整天只會講一切不可得,但是,心還是有所得啊!對不對?任病就是不能契入證悟的境界,所以,就是要精進修行念佛。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悠悠任性,]“悠悠”就是散散的。[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斷?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尋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厭,]不欣慕涅槃,也不討厭生死。[無起滅念者:無涅槃之念起,無生死之念滅,一味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如火性是熱,水性是濕,各各差別也。妄從他妄,]習氣起來,他也不管。[真隨他真,任運而行,隨緣而住,飢來吃飯,睡來便臥,東西南北,無定去住。此是錯會《普眼章》中,覺成就故,]如果你覺悟成就。[不與法縛,]你就不會被法所束縛。[不求法脫,]你也不會求一種法來解脫自己,因為本來不可得。[不厭生死,不愛涅槃等義。實不知彼,圓覺成就,頓同佛境,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以恆寂,故得普照,寂滅無二。今乃虛妄計度,任運隨緣,以求圓覺。當知圓覺性,雖本無修習,不妨幻力修習,]雖然沒有修,但是,還是要修行,還是要修行,把畢竟空性,當作是真正自己內在自內證的功夫,那才真正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東西。[豈任意而得有耶?]怎么能放縱我們的惡劣的習氣,而可以得到呢?[故說名為病,二任病竟。

丑三止病]

止就是怎么樣?希望阻擋它:我統統沒有念頭,像死人一樣的,我統統沒有念頭了!息諸外緣,我不起心也不動念。問:師父啊!我這樣修行正確嗎?我說:你怎么修行?我都不起心動念,靜止下來。我說:這樣像死人一樣,這樣石頭早就成佛了!他說:動念也不對,不動念也不對,想不透,沒辦法!不悟,一定不對的,你怎么講統統不對![【“三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頭,以為是修行。[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我的心[永息諸念,]我都不丐心動念,像死人一樣。[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你想要求圓覺性,[彼圓覺性非止合故,]不是你停止念頭,就可以合乎這個圓覺的,圓覺是無窮盡的妙用叫做圓覺,哪裡像死人一樣沒有念頭?[說名為病。】]所以說:這是一種病,修行的一種病,大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於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別自生,故見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別不生,故見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動靜一如才對,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自他平等,欲求圓覺。此是錯會靜觀中,]錯會了靜的觀照。[取靜為行,]以靜為一切的修行是錯誤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動念、行住坐臥當中,都是空性,包括講話、開玩笑,包括說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統統是空性。他們以為:我靜,我把念頭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為這個是圓覺,是錯誤的!圓覺是無量的理事圓融法,一切事相不壞理體:一切無生都是事相,這才是真正的圓覺,哪裡說把它靜下來叫做圓覺?那只是休息,暫時休息一下。取靜為行,[及澄諸念之義。]澄就是令水清淨叫做澄,但是,澄諸念就是希望念頭停止。[實不達彼,]實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麼?悟淨圓覺,[先悟淨圓覺,然後依淨覺心。雖悟即動即靜,而以靜境安心,漸修諸行,方得成就。今乃虛妄計度,止妄即真,何須別照。彼圓覺性妙性,大用無方,非止合故,說名為病。三止病竟。

醜四滅病]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都把它斷,我的身心,只要沒有身體、沒有身心,只要把它空無所有,以為這個就叫做修行圓覺。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統統是妙有,統統是妙有。滅病就是說要否認,否認這個身心:我身心是一種因緣累贅,我把它自殺,或者是把它除掉,以為這個叫做圓覺,不不不!所有悟到圓覺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現前,身心無障無礙,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現前。[【“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無,心也無。[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圓覺的本性、清淨的本性,不是寂滅之相,因為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議。[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即滅除心境。]其實圓覺根本就不必滅這個心境。所以,六祖恵能大師說:心數數起,菩提這么長。人家說:對境心不起,就是這個滅病;對境心數起,菩提這么長,就是六祖講的,對境心數起,面對境界,清淨心常現前,無礙。對不對?滅除心境。[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復有一類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計度之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屬惑,依惑造業,依業必受身心苦樂之報。今永斷一切煩惱,煩惱斷盡,身心何有,故曰:身心畢竟空無所有。身心既空,根塵安在?何況,比況之辭。根塵互相倚托,]藉著這個因緣,倚托就是藉著因緣互相依靠。[故云:虛妄境界。]虛妄的境界。[相既虛妄,則諸相既泯,寂相現前,欲將此心永證圓覺。此是錯會滅觀中,斷諸煩惱,隨順寂滅等義。實不達彼,先悟淨圓覺,以為本修因地心,並無妄計。]虛妄的計較,虛妄的執著。[今乃虛妄計度,]計度就是所謂的分別心的執著。[一切永寂,欲求圓覺。不知圓覺之性,無礙圓融,非動非靜,不離動靜,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么樣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它不是死氣沉沉的東西。[說名為病。二別明行相竟。

子三結明真偽

【“離四病者,]就知道,知道什麼呢?[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此結示正觀。以圓覺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於前四種,說名為病。]作病、任病、止病、滅病。[若離四病,則知圓覺自性圓明,無欠無缺,故云清淨。古德雲:“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證,實在是沒有所謂的修證。[染污即不得。”]有所染污也不可能。修證即不無,你說有修有證,可以說是沒有所謂的修證。這一句話也可以解釋說,修證即不無也可以解釋說:修證,也不能說沒有修證,方便講有所修證;但是,你要染污它,也染污不得,但是,實在是沒有修證。[若作如是之觀而修者,得入圓覺正性,名為正觀。若作他觀而修者,不得圓覺正性,名為邪觀。正觀為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觀是墮魔之險徑。]會不入魔的險路。[今依離病之師,乃不住相人,]不住相人,不著相的人,[是正知正見之者。二示四病應除竟。

癸三辨事師之心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末法的眾生若要修行,[應當盡命,]要盡我們的身命。[供養善友,]這個善友就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善友。[事善知識。]要事奉善知識,就是以善知識為師,我們應當親近善知識。所以說:[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我們若想要親近這個善知識,怎么樣呢?[應斷憍慢;]因為憍慢的人,聽不進善知識的勸告。[若復遠離,應斷嗔恨。】]遠離就是說:若要離開善知識,更不應該傷害善知識。

[此答第三問,修何等行也。末世眾生,去佛漸遠,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識,以為模範,難免錯入邪徑。]走錯路線。[然菩薩行門無量,本無定跡,]沒有一定的跡象。[此不說六度萬行,但令善事明師,]這裡並沒有說,你要行六度萬行,只是勸我們要好好地事奉明師。要親近師父、親近明師、親近善知識,我們首要之務要做什麼事?[應斷憍、慢、嗔、恨之心,以為根本。]我們若有這四種心態,就像臉盆覆障之處,無法入道,見不到陽光,臉盆如果倒蓋著,光線就照射不進來。我們若有這四種心,會障蔽我們清淨的自性,師父再怎么講,你也不會聽他的。所以說:[如善財童子於文殊處,]我們都知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嘛![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文殊菩薩[但令親近善知識,]你若能遇到善知識,[一生圓曠劫之果。]你一生就能圓滿;“曠”就是久遠劫的果報。你若有機會親近善知識:我們無量劫、久遠劫來無法修持,這個念頭一直修不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頭。我們久遠劫來,有這個因緣果報,今生找到善知識,一生就能解決你無量劫來的問題。無量劫也是因為念頭斷不了,我們親近善知識,下手的地方正確,我們無量劫來,在今生就能解決。[應當盡命供養善友者:盡命,即盡其形壽也。]盡他的生命。[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善友,並事善知識。尋常]“尋常”就是平常。平常的[善友,即指善知識,不甚分別。今經雙用,]雙用就是說:用了“善友”,又提出一個“善知識”,這兩個名詞,叫做雙用。也是講善友,又講善知識。[自當分釋。]應該解釋一下,分開解釋一下。[既稱為友,自是同學,有勸善規過之益,故稱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辦道,得久親近也。]這意思是說:他如果四事:飲食、醫藥都缺乏,吃也有困難,他要如何辦道呢?譬如說:今天師父三餐有問題,食、衣都有困難,我要如何安心辦道,弘揚佛法?三餐不能溫飽,就得出去托缽了,掛一串長念珠,披紅袈裟,站在高速公路旁邊,不然飯都沒得吃了,要如何講經弘法呢?[善知識者:應指師承,具正知見,善知法要,]了解諸佛所說之法的要點。[善識物情,]善識就是很透徹地了解,物情就是眾生的心,“物”是指眾生,他很了解眾生的心。[能為眾生,解粘脫縛,]善知識能為眾生……,“粘”跟“縛”都是指煩惱,解除貪嗔痴,脫離煩惱的束縛;被粘上就慘了,很難脫身!你看過以前抓蒼蠅用的一種黏蠅紙嗎?把黏蠅紙打開,打開之後,你們看過上面那些黏液嗎?老一輩的應該有印象,年輕人可能沒看過,那個蒼蠅……,什麼神都有人拜,就是雨神(蒼蠅之台語)沒人拜,雨神算是很倒楣,眾神都有人拜,就是這種神沒人拜。蒼蠅飛來飛去,一不小心停在上面,嗡……,振翅欲飛,但是,力不從心,它怎么飛都飛不起來。我們如果落入貪嗔痴,就是這樣,我們如果落入貪嗔痴,就是這樣。他知道生氣不好,他也知道,都很清楚,不過,往往要生氣後才來後悔:唉!我當時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我說,我們人的習氣要解粘脫縛,要徹底的把自內證的功夫,真正的實現下去才有辦法。佛法只有一句話而已;看內證的功夫,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的心放得下,你才有辦法處理天地萬物一切事情,沒有解粘跟縛的功夫,一下子你就倒了!沒有辦法!而粘跟縛也是自己造出來的,有的年輕人,從小就看人家的婚姻失敗,他明明知道這條路並不好走,可是,一旦被黏到、被綁住,真正是振翅欲,心有餘力不足,真的,那確實沒有辦法,確實沒有辦法!台北有一個外省人,六十幾歲才結婚,六十幾歲,隨便去買一個山地同胞就結婚了,六十幾歲!對不對?結婚後,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留下他太太要獨力撫養這個小孩。所以,有時候我們明知,明明知道結婚這條路真的不好走,但是,我們就是想:不試試看怎么知道?想試試看,他大概是認為這樣比較容易覺悟吧!但是,你結婚後覺悟到痛苦,想脫離就很難了,已經被黏住了,就像黏蠅紙上的蒼蠅,難以脫身。所以,在空中飛的蒼蠅,看到下面那些蒼蠅好象很高興,在黏蠅紙上嗡嗡叫,似乎很高興;未婚的人看已婚的人就是這樣,好像很高興,開賓士車,出入有人接送,你依靠我,我依靠你,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二人纏縛在一起,都是這樣。沒結婚的人就像在竄飛的蒼蠅;結婚後就像在黏蠅紙上的蒼蠅,一直拚命地想飛起來,空中的蒼蠅看到他在底下嗡嗡叫,好像很高興的樣子,也想飛下來,卻不知道它是被黏住了,這是這種譬喻,一旦被黏住,你就難以脫身,很困難,很困難!我說,我這輩子可能很沒有福報,到今天我所見到的,可以說沒有一對;包括我大學的同學,包括研究所的同學,他們結婚到現在,可以說沒有一對有所謂的幸福人生,不曾看過,每一對都是吵得不可開交,不然就是為了三餐操勞,他們來拜訪師父,容貌老到可以當我父親了!所以說:這種事情我們可以避免,結婚這各事是可以避免的,你若沒有聽到佛教、佛法,則另當別論,已經聽到佛法的人,還一頭栽進去,迷得無法解粘脫縛,這講起來就是業障,業障現前。有的人說:師父!我結婚後要好好修行,改變我先生。難!非常地困難,就我所認識的,佛教居士建立家庭的當然也有,有;但是說要修行,那是真的很困難,不然你試試看,你們結婚試試看![能為眾生,抽釘拔楔,]“楔xiē”就是門兩旁的木柱。[是以稱善。]所以說是善,抽釘拔楔就是把它分解開來,不會黏在一起,把釘子拔起來,門兩旁的木柱把它分開來,能為眾生抽釘,鐵釘拔起來,拔楔就是說:把一片門解開來的意思,那是指解除我們的煩惱的意思,我們的煩惱打不開嘛!是以稱善。[執侍巾瓶,供給所需,故名為事。]在師父、善知識的身旁,拿毛巾、端洗臉水、端茶,供給師父所需要的,叫做事奉。[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者:]你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度人,種種方便,俯就物機,]“俯”就是委屈;“就”就是附和,委曲求全來附和,“物器”就是眾生的根器。[欲來相親相近,應斷憍慢之心。]你都充滿自己的意見,你哪裡會接受師父的意見呢?你要親近善知識,一定要先放下你的我慢,整天都是自己的意見,你怎么會聽師父的呢?[憍,謂自高;慢,謂輕彼。如雲:知識尚來近我,我又何必往求。只此二語,則是憍且慢矣!若復遠離,應斷嗔恨者:或為折伏憍慢,或為應赴機感,若復遠離,則應斷嗔恨之心,嗔,謂嗔恚;恨,謂懷恨。如雲:任去不復追隨,此後永不求彼。只此二語,則是嗔且恨矣!]親近善知識有多么重要呢?我現在講一個我曾經去掛單的地方,來說明沒有親近善知識,跟親近善知識的修行法,是不是有天壤之別?如果我們沒有因緣出家,那么,選擇一個善知識好好親近,這非常重要!即使我們出家,若沒有遇到善知識,講真的,那也很慘,很慘!我有一次去鵝鑾鼻,路過東港;不知道是楓港或是東港?我要想清楚,應該是楓港吧?那個地方叫楓港沒錯!那邊有一間很清淨的道場,裡面住幾個人呢?住一個人,一個老比丘尼。我去住的時候,因為晚上要安單,我就去問人家。這個地方有沒有寺院可以掛單?因為天色已經很晚了。人家跟我說:有!師父!從那邊彎進去有一間寺院。我進去一看,看到她正在打鼓,咚咚咚……,晚上要打鼓,咚咚咚……,然後停一下子,打完鼓之後再敲鐘,鏘……,早上是先鐘後鼓,晚上是先鼓後鍾,暮鼓晨鐘嘛!對不對!你聽過這一句話嗎?早上寺廟裡面,是先打釧再打鼓,晚上是先打鼓再叩鐘,暮鼓晨鐘就是這個意思,有的人到現在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然後我就進去了,一看:哎呀!她自己一個人在敲鐘打鼓,鼓敲完了要接鍾,咚咚咚……,然後把鼓棒放下,跑到另一邊,鏘……,現在又跑過來打鼓,咚咚咚……,因為左右兩邊嘛,再跑到另一邊,鏘……,咚咚咚……,鏘……,打完之後,我問她:菩薩!我晚上可以在這裡休息嗎?她說:歡迎歡迎。她不知道我是什麼人,不認識我。我說:請你給個方便讓我安單,不然這么晚了,沒地方休息。隔天起來,我以為大家還在休息,一看,沒其他的人!那間寺院有多大呢?那一間差不多……,那間道場,我前後走了一圈,至少有五分地,五分地有多大,你知道嗎?五分地就是講堂的五倍大,自己一個人住,大殿蓋得很大喔!我問她:老菩薩!來!我問你:為什麼只剩下你一個人?她說:我以前曾經請一些在家人來幫忙,結果把我的錢全部拿走了,我恨他,我很恨他,竟然把我的錢全部拿走!我說:你沒有再請人來幫你嗎?有啊!可是,來幫忙的,都是想騙我的錢!我說:那你不打算把道場捐出去嗎?她說:要捐給誰?能捐給誰?這間是我辛辛苦苦蓋起來的呢!我說:你不捐出去能如何?無常黑白郎君有一天會來呢!她說:你現在在講什麼我都聽不懂!我說:黑無常跟白無常一定會來,你已經七、八十歲了,為道場有五分地那么大,你不捐給別人要怎么辦?她說:若沒有找到很適當的人選,我不會隨便捐出去的!她都是自己一個人修行,我問她:你都怎么修行?她說:沒有啊,也沒有人教我,我就自己一個人這樣修行。我說:你嗔恨心這么重,恨、執著心,放不下這間道場,你要怎么修行啊?她說:對啊!我真的放不下!我說:這間道場蓋多久了?她說:我一、二十歲就出家了。四、五十年呢!四、五十年,四、五十年的心境,心境,那個心境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那個執著性一直沒有辦法,因為她都沒有親近善知識啊!到今天七、八十歲,將死之人,還執著那間道場,她就是不放!所以說:我們學佛,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善知識能開導你,你在一念之間就能放下,因為你每天薰習這個放下、自覺、慈悲、平等、空無自性,畢竟空性,每天這樣講……,這個薰習的力量很驚人!譬如說女眾若來親近師父,她坐在底下聽三年,保證樣樣都放得下!可惜她到現在出家四、五十年了,還是沒辦法放下!那間道場土地很廣,連廚房也是大得驚人,那個廚房有多大呢?光是那種大的土灶,足足有八個,那些圓形的土灶,一個接一個蓋在一起,總共有八個,很驚人,齋堂吃飯也是她自己一個,自己一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修行若沒有親近善知識,就是一定死路一條,死路一條,你不要認為你很有功夫了,只是那個執著性還沒遇到境界,該放的時候你不放;沒有因緣來的時候,你是放不下的。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你如果看到你的師父或是你的善知識;順逆境就是說:逆就是外表看起來,他有種種的不如法;順,外表看起來,他很如法、如律、如戒;但是,猶如虛空,就是說你的心,親近善知識的心,要像虛空一樣,就是無相。簡單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親近你的師父,不管你師父的表現好跟壞,親近的人,都要像虛空一樣的心胸。簡單講:你要親近善知識,不講善知識的好壞,你只要依他的法就對。[了知身心,畢竟平等,]了解一切示現,無論怎么變化,我們的身心都是空寂,都是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此修行,方入圓覺。】]這樣才能進入圓覺,同一體嘛,進入圓覺,愛跟恨就不生。

所以說[現,即善知識權巧示現。或現逆境,或現順境。遠離名逆,親近名順,若逆若順,心無二念,故觀親近遠離之境,心如虛空,自能了知,善知識之身心,與自己之身心,畢竟平等。並與諸眾生,同一圓覺體性,亦復無二。無異,即無二也。何生憎愛於其間哉!如是修行,方入圓覺者:謂如上所說,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依之修行,此人無人我相,乃為受道法器,]才可以接受這個道,才是堪稱為法器。我們現在不是,我們現在親近師父,整天都在看師父的不對,我師父怎么不對,我師父怎么不好,我師父怎么的壞,對我不平等!我說:這樣你乾脆不要親近你師父,親近你師父,本來是要作功德,結果你整天看你師父過失,這樣親近他有什麼用呢?你這樣變成造業,乾脆遠離![故方能得入圓覺也。三辨事師之心竟。

癸四明除病之行(分二)

子初明所治子二明能治

子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因為無始劫來,就是恨心、愛的染污心一直占據。[一切種子,故未解脫。】]所以,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就是這樣。

[此答第四問,除去何病也。末世眾生髮心修行,所以不能得成菩提之道者,何也?由有無始生相無明已來,]生相就是最初一念,動念的開始叫做生相,最微細的第八意識,叫做生相無明。[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心;與生滅和合就是我們虛妄的假心,[名阿賴耶識,]第八意識,研究過唯識學的人,就知道阿賴耶識。[而計我之心生,]計我就是一種執著,分別心的一種執著產生。[妄分自他。]虛妄地分自他。這一句話反面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現在劃分得很清楚,那還是你的心的問題。所以,人與人鬥爭;社會跟社會鬥爭;黑社會跟黑社會鬥爭;國家跟國家鬥爭,全世界起到任何地方,沒有一處不鬥爭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鬥爭,避免不了;除非他學佛,放下分別心。[設有違自而順他者,]違背自己而順他。[便起憎心,又有違他,][違背他人,而順自者,便起愛心。於人既爾,於法亦然。由此憎愛,熏成種子,在八識田中,是為微細病故。微細的病,這個“病”就是四相,微細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迷智的四相,微細病就是迷智四相,一樣的名詞。[因有種子,難契覺心,隨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所以說:眾生都是這樣,[舍此取彼,]此、彼,此起彼落就是生滅,此起彼落。所以,有一次,信徒廣欽老和尚,說:老和尚,老和尚!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道場,要怎么修行呢?我想找一間清淨的道場!老和尚摸著心說:道場在這裡,道場在這裡,的確如此,首場就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放下,處處是道場;放不下,去哪裡找道場都沒用!舍此取彼,所以,[憎妄愛真,]憎妄愛真,這個就是一種對立的。[難亡能所,]沒辦法除掉這個能所,能所不亡。[故此未得解脫。初明所治竟。

子二明能治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觀冤親債主。[如己父母,心無有二,]教我們如何對治我們那個恨的人,我們那個恨的人。所以,要作觀想,如自己的母親、自己的父親,心無有二,[即除諸病。]這樣你的恨心就消失,將他當作是自己的師長。[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你在一切法中,勿令我們的恨心,以及染污的愛、執著產生。

[上雲:無始無明,憎愛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則等心觀人,]就是用平等心來看待每一個人。等人觀人,用平等心來看待每一個人。[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果有人觀彼怨家,[如自父母一樣,怨親平等,心無有二,則憎愛種子自斷,]你如果愛我們自己的,就不會愛別人,這個愛也是很強烈的煩惱,愛不到就恨,所以,愛也是恨的一種,恨也是愛的一種,愛、恨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兩種都是殺手,兩面都是殺手,就是刀、刀片,都會殺人。愛跟恨,這就是兩面都是很利的刀子,都會傷人。你看報紙、電視的報導,人家不愛他,就將她分屍,不嫁給他不行,就將她分屍,講起來是很可怕的事,很可怕的事![而障道之病根自除,故云:即除諸病。於人既然平等,次則等心觀法。]對人既然能夠平等,那我們應該用平等的心來觀一切法。[法,即修證之法。於諸法中,涅槃生死無二;無二,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祇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故云:亦復如是,四明除病之行竟。]有一次我回鄉下,遇到一個親戚,這個親戚在婚前脾氣就很壞,現在已經生三、四個了,跟他老婆整天吵,從結婚就一直吵,因為他那種個性:我內心自己這樣想:這個親戚朋友的個性,婚後他老婆一定很痛苦、很慘!為什麼?他都採取冷漠、冷戰,冷戰。我內心這樣想,但是,我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他結婚到現在,建立家庭後,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太太很痛苦,因為我們回去,都會得知一些側面訊息,這種個性,一種孤僻性格,一種孤僻性格就是說:夫妻不合就是冷戰,不講話,他老婆是生不如死,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已經生四個了還是這樣。所以說:沒有學佛,這個愛恨的種子,十年前跟十年後,一模一樣!師父常說:我們人就是無量劫以來的演員,我們沒有聽到佛法,生生世世所演的每部影片都一樣,愛別離、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八苦的重複的演員,重複的演員,就是不覺悟,不覺悟,永遠不覺悟!所以,我讀大學一年級聽到佛法,我在大二,我內心裏面就篤定我的方向,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看那些同學都愛得死去活來,對不對?什麼話都隨便亂講,我們那個電話剛好在旁邊,他就講:我沒有你會死,我怎么樣子,我對你是真誠的!到最後還是離婚!想當初,什麼肉麻的話都講得出來,現在呢?而今安在哉?《赤壁賦》裡面講的:而今安在哉?都不是真的!看不開的時候,就看看你的鄰居,很簡單,一下子就清清楚楚了!放下沒有這么難。如果你再看不清楚,就去看解剖,那個外科醫生在開刀的時候,開刀的時候,拜託你去看看人的內臟,開那個內臟,開內臟,美只是一層皮,把它打開看看,什麼蜜絲佛陀、蘭蔻都沒用,不信你擦擦看!所以說:我們人有智慧,在一念之間,愛恨就可以放得下,那是沒有智慧的人,才會一直困擾……,我用一個最好的辦法,你一定能夠看開感情,我現在對女眾講,先對女眾講,你看不開,男朋友很英俊,現在我問你:阿彌陀佛會比你男朋友差嗎?我問你:你男朋友有辦法在你臨命終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你騙誰啊?騙鬼!你一直很愛他很愛他,你一直放不下,你一直晚上為他掉眼淚,你為什麼不為你的不能往生掉眼淚?哭什麼?笨蛋!你男朋友、你先生,真的比阿彌陀佛有魅力嗎?我不信!男眾看不開,換我問你:你的女朋友會比觀世音菩薩更漂亮嗎?我不信!跳在蓮花,清淨,放無量的光明。對不對?自古以來,打開《往生淨土聖賢錄》,對不對?沒有男朋友,你將阿彌陀佛當作男朋友嘛;沒有女朋友,你將觀世音當作自己的女朋友嘛!世間有怎么相比?你說你會看不開,一直在裡面打轉,一直放不下?你有沒有想到說:當我有一天往生極樂世界,那種快樂的時候,那一種充滿法喜,一切都是等覺菩薩在你四周圍,你為什麼不冷靜?冷靜,冷靜,你要冷靜,先冷靜觀照一下,你現在失去一個男女朋友,你算什麼嘛?他們能跟阿彌陀佛比較什麼?你婚姻破裂,剛好,正好修行,一點都不需要為了他流淚。很多眾生都死在情執這一關,他不能冷靜;我把西方極樂世界當作自己家。不然以阿彌陀佛取代你的男朋友,先生死了,先生死了沒關係,我現在依靠阿彌陀佛,將阿彌陀佛當作我先生。對不對?靠他嘛,依靠他,什麼都看得開。我講這個真的是一種辦法,非常好的辦法!而且你內心就想:我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那怎么能夠度眾生呢?我不先自己了生死,我怎么樣能夠救度我家裡的人?爸爸、媽媽、我的老公、我的兒子?我自己一定要先往生!你用這種意志力量。我今天就是這樣想:任何一個我疼愛的人,我放不下的;任何一個我恨的人,對不對?我要度我的冤親債主、度我最喜歡的那個人,你一定要先往生,你不往生,你哪有能力度他?那這樣子有什麼放不下的?到臨命終,我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先往生極樂世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這件事一定要排在最前面,放在最前面;我要完成我的佛道,我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你不先走這一條路,你根本其他都免談!當我眼睛一閉,沒有往生,我來世再來六道輪迴,我能嗎?我行嗎?你看我行嗎?不行!要這樣想。所以,你們在座法師、在家菩薩,師父提供讓你們觀照,這個不困難的事情。你今天死在情執里,一直哭,為了感情一直哭,為了金錢上一直哭,你為什麼不想到說:我將來那個黃金鋪地的地方呢?那個清淨、多么美好的莊嚴的世間裡面。我告訴你:今天如果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用驚天動地的神通,現極樂世界,如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出來,我告訴你:每一個人都想馬上自殺,誰都不要住在這個娑婆世界,你們馬上脫掉這個臭皮囊,臭死了!晚上睡覺流口水,對不對?流口水,你哪一個多美麗?不然你們這些女人,你一個禮拜不洗澡,統統不要換內衣褲,一個禮拜以後,馬上會散發出一股體香,那時候擦邱醫師的藥也沒用,一個禮拜就好,不用很多天!你說你美、你執著,你為什麼會放不下這種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子?對不對?冷靜一下,什麼事情要冷靜一下。

[癸五願發心深廣

【“善男子!]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這個文字很簡單。[“盡於虛空,]加一個“界”,盡於虛空界。[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一切虛空界,只要是眾生,我都令他入究竟的圓覺,發這個大悲心,大慈悲心。[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在圓覺性當中,你也不能執著我有一個圓覺,不可以![除彼、我、人一切諸相,]除彼我人就是除彼我人相,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此答第五問,發何等心也,即發四種心。如《般若彌勒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常”就是常樂我淨的常;“廣大”是最永恆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發了一個廣大的心,你就沒有生滅,叫做廣大第一常,“常”就是不生滅。如果你一直放大你的胸量,你就不會動到念頭,去計較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的事情,放眼看宇宙嘛!廣大第一常,如果你放大了胸量,你將進入一個永恆的世界。其心不顛倒,為什麼?不跟人家計較,他怎么會顛倒?有顛倒,因為有是非,對立的東西,不然他怎么會顛倒呢?放大無量無邊的胸量。有的人說:師父!您的度量實在很大,度量非常大!我跟他說:我的度量無大也無小,因為本來無的東西,哪來大跟小?我們怎么跟諸佛菩薩比?對不對?人家他捨身命,人家是諸佛菩薩,我們只是凡夫而已。他就說:凡夫要做到這樣,已經不簡單了!我說:也沒有“不簡單”這個名詞,那也是你講的,用來形容我而已,我不曾這樣想過,我從來沒想過我多么不簡單,我很簡單!簡單講:無所住,處處都是我們的家,都是本地風光,一切法無所住,哪裡都是本地風光,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人家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我們搞到現在快流鼻血了,還沒訊息![此如《金剛般若經》雲: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乃教以用四種心,降伏妄心。今經雲: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四種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者:此廣大心也;菩薩發心,本無分劑,]沒有所謂的界限。[盡於虛空之內,所有一切眾生,怨親平等,普照無二也。即同彼經,所有一切眾生,若胎、卵、濕、化等類是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者:此第一心也;我皆令發心修行,同入究竟圓覺而成佛果也。]我都發這個心,要令眾生能入圓覺,那么,你就要發慈悲心說法才行,你不說法,如何滿願?眾生自己看經典看不懂,你要說法為他解釋,修正他們的念頭。[即同彼經,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則非二乘權教所證涅槃,]無餘涅槃,這不是小乘的聲聞跟緣覺,或者是權教;權教是把方便的權教菩薩,不究竟的菩薩,叫做權教。也不是小乘的二乘人,也不是權教的菩薩,所證的涅槃。[與究竟圓覺,同是到家法也。]“到家”就是本來的面目,本來的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此即常心也。]“常心”就是無所住的意思。[謂我入覺,我即圓覺,眾生亦爾,有何取著耶?故天親]菩薩[雲:“自身滅度,無異眾生,]無異就是不離眾生,[故名常心。]還是一樣,跟眾生沒有什麼兩樣,自身滅度,跟眾生也沒有什麼兩樣,所以,這樣就是永恆。[若見眾生,因我入覺,]就是說我還有一個入於圓覺的心,就是有二心,[即非常也。”]那就不是永恆,就不是所謂的常樂我淨的常,那么,就是非常。[是滅度眾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眾生;即同彼經,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實無,即菩薩妄心降伏,不見有眾生可度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者:此不顛倒心也。謂發願除彼我相、人相,以及憎、愛、諸相。人、我、憎、愛,全系顛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即同彼經,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顛倒心。菩薩若有,即非真菩薩也。如是發心,不墮邪見者:謂如是發四種大乘菩提心者,自然不墮落於邪見。我人等相,皆邪見也。五顯發心深廣竟,並前四科,初長行竟。][

壬二偈頌(分二)

癸初標頌癸二正頌

癸初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癸二正頌(科同長行)

【“普覺汝當知:]普賢菩薩!你應該以智慧了解,[末世諸眾生,欲求知識者,應當求正見,]而且要發什麼心呢?要發心,[心遠二乘者。】]就是說不慈悲、不度眾生,只想自利,不可以這樣子,這樣子自己不行,佛教也完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師父交代一個任務給你們做,你們要儘量把聽完的錄音帶散發出去,你就是真正的菩薩!因為你一卷、二卷錄音帶,而救了眾生也不一定。還有很多人都是因為第四台,講到第四台實在……,台北市、台中、新竹,很多人都在收看,那天第四台的老闆來,他說:師父!拜託您寫一張授權書給我。我說:你隨時來,我就馬上籤給你。真的!他說:師父!您不用著作權嗎?我說:著作權佛陀所有,拜託盜錄,拜託你盜錄。他說:出家人越是慈悲!他說:開始播放之後,如果有一天暫停,觀眾就會馬上打電話去反應:今天為什麼沒播放慧律法師講經節目?所以說:全台灣省的第四台;或是說錄音帶的流通處;或者是在家居士,設一個專櫃讓人家借錄音帶聽,也是無量的功德,佛教只有用這樣子,那個力量很驚人,用這樣度眾生很驚人!有一次台中一個信徒,以前是一貫道的,無意中看到人家在播放讀經的錄影帶,從此以後,他們全家人退出一貫道,將所有一貫道的道親統統帶來信佛教,現在聽說他家裡整天都在播放慧律法師的錄影帶,他來跟我報備,我很高興,很好!所以說:有時候度眾生只是一句話而已,一句話而已,佛教要興盛,必需靠大家。所以,心遠離二乘,我們不要沒有慈悲心,有因緣,我們就要度,我們就要度。我看我們這裡的工作人員,好像都不太度得了他們的父母親,我跟一個工作人員坐很遠的車子到阿蓮,想去度他父親,還是沒辦法,他的哥哥也是一貫道的,度不了就是度不了,沒辦法!也不是說不慈悲,實在是度不了。我們這些法師要趕快度你們的家人,父母親百年之後,要用佛教的儀式。

[普覺!汝應當以智了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知正見之人,發大乘願行,心遠離於二乘者。此頌求師,一也。

【“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我們修行,這個法要除掉四種病,“作”就是:本性非造作所得,非一切造作而得;“止”:本性不能說你停止在任何一個……,息這個妄念,停這個妄念;“任”就是說懶惰,當作是合於道業,任運惡劣的習氣,以為說我們是自在,任;“滅”,以為滅除任何的東西,死氣沉沉,身心都除掉,認為說這個就是與道相應,是錯的,這是不對的。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應除作、止、任、滅,四種法病。師能離病,即為明師,自當依師離病。此頌依法,二也。

【“親近無憍慢,]我們要親近善知識,不能驕傲,[遠離無嗔恨,]要遠離,無嗔恨,沒有嗔恨心。[見種種境界,]你見到善知識種種的順境跟逆境的境界,[心當生希有,]你的心要當作善知識是如曇花一現,是很難能可貴,難遭難遇。你如果見到種種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善知識所示現的好壞的境界,所以說:見種種境界。這種種境界不是自己證悟的境界,這個千萬要注意!你見到善知識所示現的,善知識所示現的善的境界或是惡的境界,心應當生希有難得,畢竟善知識難能可貴![還如佛出世,]就像佛來出世,要將你的師父、善知識當作如佛陀一樣。[不犯非律儀,]不犯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見到你的師父,示現淫、盜、殺、妄,殺、盜、淫、妄,這個不犯,但是你也不要有非律儀的事情產生,因為他是菩薩。所以,不犯非侓儀,所以,這句話是說:你如果見到你的師父,示現殺盜淫妄的事情,你也不要去犯到非律儀的事情,就是不要學善知識的不好的事情,因為你是凡夫,你學他,你違背因果,這樣你的[戒根永清淨。】]戒根就永遠清淨。

[首句,善知識,作不請友,俯就機宜,令得親近,勿生憍慢。二句,善知識別應他緣,]因為他還有其他的因緣,[勿生嗔恨。見種種現逆現順境界,]要將善知識當作希有難得,[心中當生希有想,縱有逆行,]就是不如法,不如法不是不依法說,就是他的行為上、三業,看起來好像不太對勁;但是,他說的法完全符合,那么我們就要把他當作[還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因為我們自己看經典看不懂,只有善知識能開導我們。[此頌除病三也。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者;倘見師逆行,不得隨之,]因為我們是凡夫,[以犯非律儀,]我們若跟他這樣做,變成犯非律儀的事。[其所有戒根,永遠得以清淨。此頌修行,四也。

【“度一切眾生,竟究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所謂的大涅槃,所以,我們常常講:大般涅槃,就是指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這一本經就是講這一句話。什麼叫做《大般涅槃經》?就是一切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名《大般涅槃經》。

[度一切眾生者:即廣大心也。盡虛空界眾生,平等而普度之。究竟入圓覺者:普度眾生,究竟成佛,同入圓覺妙性,即第一心也。無彼我人相者:是已達圓覺中,無取覺者,]沒有執著一個覺悟的心。[雖度眾生,不見度生之相,故能常度眾生,即常心也。]因為無所著。[故得無我、人、憎、愛諸相,即不顛倒心也。發此四心,應當依止正智慧修習,便得超越邪見,而得正知正見。證覺般涅槃者:證究竟圓覺,大般涅槃,即無餘涅槃也。二依師離病竟。]離這個病。

[並上一科,後二問答兩重除障竟。再並上二科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竟。

戊三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分五)

己初圓覺啟請己二正陳請詞己三如來讚許己四承教靜聽己五正答所問

己初圓覺啟請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現在輪到圓覺菩薩,我們這本經就叫做《圓覺經》。

[三業恭敬,準如前釋。

己二正陳請詞(分二)

庚一慶前庚二請後

庚一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為悲念現前法會,]這個時候正在說法。[及悲憐末世眾生。為我等輩:指現前法會。廣說淨覺種種方便者:總指前文,重重開示,皆為廣說淨覺,修習方便。令末世眾生:遠指未來;輾轉流傳,而至末世。大心眾生聞之,依此修習,於大圓覺,有大增益。初慶前竟。

庚二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因為這個法會遇到佛,能夠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意思是這樣,佛陀在世時,很多等覺菩薩就替我們憂心了,預先問佛末世眾生應該怎么辦;我們就遇不到佛啊,能怎么辦?我們如果在二千五百年前遇到佛陀,現在就不是在這裡了,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逍遙自在,遊歷諸佛淨土了。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安居,譬如說我們現在是四月十五結夏,四月十六安居,七月十五解夏,解夏。但是,這是小乘的,大乘不是這樣,大乘的定三種期,後面會講到,有一百二十天、有一百天、有八十天的,大乘菩薩,那不是所謂的結夏,他以剋期取證。所以,大小乘都安居;但是,安居的期限不一樣。目前來講,全世界的人都依小乘的,就是比丘戒,都是依比丘、比丘尼戒,結夏安居的儀式為標準,就是從四月十四結夏,四月十六安居,到七月十五。若是閏年,閏年,譬如說閏四月,四月結二個月,就是結夏安居變成四個月,變成四個月,有前安居、有中安居、有後安居。遇到閏五月,五月二個月統統算;六月,六月二個月統統算;如果七月,第一個七月十五不解夏,要第二個七月十五才可以解夏。所以,閏年結夏安居四個月,結夏安居要結四個月。[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前面講過,奢摩他、三摩、禪那,就是空、假、中。對不對?空觀、假觀、中觀,三種清淨的觀照。以何為首呢?是以什麼為開始呢?[惟願大悲,]惟願世尊,[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

世尊,我等今者親自佛聞,]從佛這個地方聞法。[種種方便,已得開悟。若佛滅度之後,]該怎么辦呢?[末世眾生未得親奉金言,]不能親自聽到佛開示。[無由得悟。不知如何生信,如何發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證?將信、解、修、證之事,未得悟者。]還未有所悟。[若逢夏首,]正好遇到……,因為菩薩的結夏安居,跟小乘的結夏安居不一樣。如果遇到小乘結夏安居時,應該如何呢?[必當安居修習,然安居儀式有大小乘之分,]有什麼差別呢?[故以云何為問。或依何種,]依什麼指示來走。[望佛克定指示,]特別地指示下來。[遵照修習,]能夠遵照佛的開示來修行。[圓覺清淨境界?]圓覺的清淨境界,遵照修行,圓覺清淨的境界。[此境,即是理境,]這個境界就是理上的境界。[本來清淨,不假修為。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者:此圓覺中,前所修三種淨觀,皆約已悟者,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定。[先悟淨圓覺,以靜覺心,取靜為行;]他一切都寂滅清淨。[三摩中,]三摩缽提就是慧。[起幻為行;]依幻化、虛妄的外在的假緣來修行。[禪那中,]翻譯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等持,那么有這種功夫,圓融,[寂滅為行。]寂滅就是所謂的斷惑證果,叫做寂滅,這樣就有這種功夫了。[今約末世未悟,不知以何為首?]要如何結夏安居?這是指大乘的結夏,不是小乘的。[惟願如來,大悲普濟,為諸現前大眾,以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令得隨順修習,證入圓覺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己三如來讚許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重言善哉者:乃讚嘆當場一問,今後兩益。]“今”就是今世,當下的法會、現在的法會;後益就是末法時代利益眾生,今後兩益就是:現在可以利益現在當今法會的一切等覺菩薩,以及一切發大道心的菩薩;“後”就是利益末世有大根器的眾生,叫做今後兩益。[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非具足圓覺者,]當然不是像佛一樣的,[必定不能也。]非具足圓覺者,必定不能說出。你若不能如同佛;具足圓覺就是佛,你若不能如佛一樣具足圓覺,一定沒辦法講出來。[如是方便者:《析義疏》雲:]方便有兩種,[略明有二:一、通相方便,謂修習圓覺之通方便。二、別相方便,謂三種淨觀之別方便。觀佛答處]後面有講到,佛有答處,觀佛的答處[自知:得別方便,則三觀可成;]各個的方便,三觀都可以成,[得通方便,則圓覺可證。]你只要能通,法法都可以證得圓通,大家都是為了圓通、圓覺而修的,這是通途;都為了圓覺,但是,方法不一樣,根器不一樣嘛,這個就是別。[是為菩薩,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三如來讚許竟。][

己四承教靜聽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己五正答所問(分二)

庚初長行二偈頌(庚初又分二)

辛初答道場辛二答加行(辛初又分二)

壬初結前壬二正說

壬初結前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如果佛住世。[若佛滅後,]滅度。[若法末時,]沒有法的時候。[有諸眾生,]只要[具大乘性,]具大乘性,這裡少一個字,具大乘“種”性,大乘性語意不是很清楚,具大乘種性,具足大乘種性的眾生,無論佛在世、無論是末法,只要他是大乘種性的菩薩,[信佛秘密,]深信佛的秘密之藏,就是[大圓覺心,]信每個人都具足大圓覺心,佛有,眾生也有。[欲修行者,]如果想要修行,[若在伽藍,]伽藍就是清淨修行的地方,譬如說我們講堂,伽藍。[安處徒眾,]安處徒眾就是所謂飲食、醫藥、臥具、衣服,都不缺乏,可以四事供養遠缺,可以觀一切,在僧伽藍裡面修行的都能夠安居,叫做安處徒眾,徒眾就是在一起修行的人。底下,若有緣事,因為事情多,[有緣事故,]就是如果有外緣的事情很多,所以,這個要加一個字,看起來就更清楚:“若”有“外”緣,上面加一個字,中間又加一個字,若有外緣事故,如果因為有外緣的事情比較多。[隨分思察,]隨自己的能力,自己去觀察,因為你的事情多啊!怎么觀察呢?必需如我所說,[如我已說。】]必需如佛已經說過的那一些話,一定要按照佛所講的修行,才能成就。

[呼當機曰,]當機者,[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一切眾生,指現在以及未來具大乘性者。性,謂種性,即根器也。]有佛陀的時候。[若佛現住世間,是有佛時;若佛滅度之後,是無佛時。法運有三種差別:]我們前幾天講過,[一、正法時:謂去佛不遠,正法猶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證果,共一千年。]大概在我們唐朝左右、以前的事情,唐朝以前;從唐朝到明朝,差不多,將近八、九百年、一千年;明朝末到清初,這是第二千年,我們現在已經末法到二千五百三十三年了,現在離佛的佛誕,好像是二千五百三十五還是三十六,幾年幾年只是一個紀念。[二、像法時:去佛漸遠,像法僅存,]這個像法就是相似的法,相似正法,像是有正法,但是,已經沒有證果的人了。[有教、理行三,而證果者,麟角鳳毛,亦共一千年。]你想想看,到明朝的末期、末年,明朝的末年,到現在五百年以來,證果的,你算算看,真的是鳳毛麟角沒錯!我們現在是末法,更加不用談,更加不用談!明朝以前已經是難能可貴,明朝後來的末法就更不用說了![三、末法時:去佛遙遠,根機愈薄,教、理雖有,]實踐……,[行、果兩亡,]就是實踐的人太少,證果的人就更不用講。“行”就是實踐者,有一點像樣的,看起來有一點像樣的、實踐的人,就更少了![共有一萬年。]我們現在是末法的初期五百年,我們現在是第二期,末法的第一期五百年已經過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五百三十幾嘛!我們第二個五百年了。講起來很悲哀,佛陀、聖人都不來示現,示現我們這種凡夫,幸好經典還看得懂,講起來真該大哭一場![若法末時者:此獨指第三末法時代,正法寖衰,]“寖”就是漸漸地意思,正法漸漸在衰微。[邪法熾盛也。]很盛、很興盛,你看現在,什麼宗教都有。[有諸眾生,具大乘性者:]就是說末法裡面[間有一類眾生,]“間”就是末法裡面,這裡面有一類的眾生。這個“間”不是指中間,是說末法裡面有一類的眾生。[曾在過去,從佛聞說大乘,熏成種子,故云:具大乘種性;依種子發現行。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謂能發信心,信佛獨證,秘奧隱密,]深奧的地方隱藏起來。[大圓覺心,非機不說,]若不合根機則不說。[並信自己,]同時也相信自己,[亦具圓覺妙心,亦當作佛,於是發菩提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者:伽藍,是略梵語,具足應雲,僧伽藍摩,]“僧伽藍摩”,中國話叫做和合眾園。[此雲和合眾園。]這個地方很和合,很團結,沒有紛爭。[謂十方僧眾,和合共住,清淨園林也。四事無闕,方能安處徒眾,一心辦道。有緣事故,]有外因緣,怎么樣呢?[隨分思察者:若有外緣,不能與眾同修,只得隨其分量,正念思察。如我於前《普眼章》中,及三觀諸輪所說,圓機菩薩,不滯空閒,]不會停頓在空閒。就是說:真正圓滿根機的菩薩,也不會停滯說:我現在很空閒;一定要這樣空閒才修行,他不會的。[種種施為,作諸利益,廣度群品,備學法門,隨其分量,思察三觀。]空、假、中三觀。[初結前竟。

壬二正說(分三)

癸初道場期限癸二限內修行癸三誡取邪證

癸初道場期限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如果你沒有其他的事,應當怎么樣呢?[即建道場,]你就要建立道場,如何建立呢?[當立期限。]要立下期限。[若立長期]長期就是[百二十日;]這是下根器的人才要那么長。中根器的人,[中期百日;]上根器的人,[下期八十日,]依根機來分,菩薩的安居,下根的菩薩一百二十天;中根的菩薩一百天;上根的菩薩八十天。[安置淨居。】

若復無有利他事因緣,如上科,或主持伽藍,匡領徒眾,皆利他之事。菩薩逢益即為,遇緣且赴,故令隨分思察。今既無有利他事,當以自利為重,故令即建道場。道場者,修行辦道之場。當立期限,加功用行,剋期取證。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然定三期者,因根有利鈍,期有長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日,下根一百二十日。安置淨居者:安置清淨居處,務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初道場期限竟。

癸二限內修行(分二)

子初明道場行相子二明遇夏安居(子初又分三)

醜初明隨相用心醜二明禮懺儀式丑三明離相用心

醜初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如果佛在世,如來今世,你應當要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要藉著佛像,要憶佛的法身遍一切處,平等。所以說:因為萬法唯心造,佛滅度之後,佛不在了,你當然就要記佛像禮拜,心存佛,眼睛觀佛,因為如來去世之後,我們不曾看過真佛,所以,要設立佛像專注觀照,引心入法。所以說:[心存目想,]心存目想就是我們心想,眼睛要看。[生正懷念,]正憶念是念什麼?《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為現在講的這部經是等覺菩薩發問的,這部經都是在講無相的圓覺,不是像淨土法門講的觀像念佛,不是這樣。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都是實相,都是生實相的念頭,都是法界平等的如來的本來的圓覺自性,不是像我們看佛像,以有相的修行,這個全部都是等覺菩薩在修行的法門,都是念法身,憶念如來常住的法身。[還同如來常住之日。】]你若按照這樣去修無相,證悟到法身的法門,就像佛陀當時在世一樣。

[此明道場,限內修行之相。若佛現在者:指如來住世時也。不假設像,惟當正憶念佛之法身,遍一切處。又復當知唯心,無外境界。若佛滅後者:指如來去世時也。禮佛應須施設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謂如來去世,不睹真儀,設像諦觀,引心入法。“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生正憶念者:謂憶念如來,真身不滅,還同如來常住之日,無以異也。初明隨相用心竟。

醜二明禮懺儀式

【“懸諸旛華,經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旛,幢旛啦、花啦,要莊嚴道場,像我們水陸大法會,莊嚴內壇,所有的法師來看都說:喔!你們文殊講堂的水陸大法會的內壇最莊嚴,非常莊嚴!每個法師都這樣稱讚。我們足足停課一個多月,就是要布置。所以,每個法師來到這裡都說:你們這裡太莊嚴了,太莊嚴了!懸諸旛華,經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做什麼呢?[稽首十方諸佛名字,]頂禮十方諸佛的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遇到善的境界,[得心輕安。】

懸諸幢旛,燒香散華,嚴持壇場,]莊嚴道場、這個壇場。[備如方等經說。]方等就是大乘經典,平等遍十方,叫做方等,十方平等的法門。[經三七日者:方等經極少七日,]至少,方等經說至少要七日。[久則不遮。]沒有界限,“遮”就是界限,你要更長,那就沒有界限了,隨你定的。所以,久則不遮,不遮,“遮”點題止,你要修更長的時間,那沒有關係。[下正明法事。稽首十方諸佛名字者:準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贊佛,三、禮佛,四、懺悔,五、勸請,六、隨喜,七、回向,八、發願。今略唯禮佛、懺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起信論》中亦云:應當精勤禮佛、懺悔、勸請、隨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各種的障礙。[善根增長。稽首十方諸佛名字。圭峰大師雲:名以召體,觀而禮之。]名會如感我們的清淨之體。那么觀呢?我們要頂禮,觀而禮之,就是依照這個名字,我們向他禮敬,名字可以召諸佛菩薩的體性,我們觀照這個佛像的話,按照這個名字頂禮。[準勒那三藏]大法師,勒那三藏,勒那摩提。[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自認為很偉大;你看,我很偉大!就是說慢心不除的頂禮,叫做我慢禮。[二、唱和禮,]就是說人家念,我們就跟著念,無心,好像是什麼?鸚武學講話,唱和禮。[此二非儀。]這兩種不適合。[三、恭敬禮:敬從心發,運於身口,五輪著地。]五輪就是頭、兩手、兩腳,五輪著地就是五體投地。[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禮所禮,無相。[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皆從緣起,如幻如影,]如夢幻泡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統統沒有,能觀所觀都沒有,能禮所禮也沒有。[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第四種叫做空觀,因為前面講了七種,七種禮,第四種是無相禮,無相就是空觀,[禮真諦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觀,]第五種叫做起用禮,起用,都是藉著因緣法,產生空性的觀照,第五種起用禮,前面講過,就是假觀。[禮俗諦佛,]因緣生因緣滅的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第六種是什麼呢?第六種就是內觀禮,就是頂禮我們法身的真佛,不緣他佛,這就是中觀。[禮第一義諦佛,不見空]不見[色,直見本覺真性故。七、則三觀一心,禮三諦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沒有說取真去假,真假皆空。[泯絕無寄故。]“寄”就是托,沒有任何的依託,沒有任何的依靠,就是平等,絕待的意思。[今經既是隨相門中,]隨一切相,[且當第三第五禮也,]第三跟第五,第三就是恭敬禮,第五就是起用禮。[余在下離相攝念中。求哀懺悔者:懺、謂懺滌前愆;]“愆”就是過錯。[悔、謂悔除後過。]悔除過失。[其所懺法有二:若約責心,]責備我們自心。[三障]惑、業、苦。[俱懺,由於無始,起貪、嗔、痴等之惑,發動身口,造一切之業,備受生死輪迴之苦。若就所作,唯懺惡業。惡業、復有性罪、遮罪。]性罪就是一定不好的;遮罪呢?譬如說喝酒,能夠避免就儘量避免。[遮罪、依教作法懺之;性罪、須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事行就是[身旋禮,口讀誦,]身體跟著拜,跟著頂禮。旋禮就是一次再一次,“旋”就是重複的頂禮的意思。身旋禮,所謂旋就是動,動態中裡面去進行,身體一次又一次地禮佛。口就讀誦,意就觀想,[意策觀。二、理行,觀罪性空,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我心自空,罪福無主。遇善境界者:此感應也。或睹光明,或見佛像,不作聖心,]不能當作我們很偉大。[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故下文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身心輕安者:此獲益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