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楞伽經》第九講  


佛光禪師解讀《楞伽經》第九講

上一段講到楞伽王如何能夠通過自思維正法而去契入佛地真實的受用境界。他善巧地從如何發起的,都講得比較系統的。大概地知道一些就行,因為具體的東西還需要你自己親身經歷才行。你如果沒有一個親身的實踐的過程,怎麼說呢也是一種感受。這裡講到一個次序問題,你透過思維不分別意識,這樣去認識,然後慢慢地去遠離這個心·意·意識這三種相續見。這樣的話對於所謂的外在的緣起相的執著就會放下,這樣就能「入如來藏,趣於佛地」從而證入空性,這是這麼一個次第過程。

我們應該這麼去修學,這麼修學外在的表現是什麼呢?你就能如是見,應如是見嘛。以如是之見實踐一切真理,就是見一切如來,也能如是見一切諸法。我們所見的一切諸法都並不是如是見,所以我們會產生分別和執著。產生分別和執著的一個結果就是煩惱生死這個相續的過程發生。

這從我們自己自身的現象上你去怎麼去感受呢?怎麼去認同呢?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什麼觀點?學佛呢,不要把佛法跟自己分開。你跟自己分開的時候,最後只能說佛法是佛法,你是你,兩個呢不盡相同。我們現在學佛一定要把佛法的一種觀念,息息相關到自己的生活相續境界裡頭去,這叫如是之見。

這樣做的一個基礎應該是什麼——永離心意意識,這樣才能觀察一切諸法而去修內行。內行是什麼?就是你從心底里去認識,逐漸進入空性的過程和行程。「莫著外見,莫墮二乘」這是他影響力就發顯出來了。影響力發顯出來的時候自然就符合空性了義這個道義,超越現在我們所說的,包括一切外道邪見都不會干擾你了,這是在這麼一個過程。

這一切一切,前面講的這個比較系統的過程,我們思維起來好象是有一些不是很容易,所以他後面又詳細地講了一下。「若能如是,即是如是修行」,我們能如是,什麼叫如是?我們真正按照上面所講的思維模式進行下去的話,這叫如實修行。什麼叫如實修行?真實的行持真理,實踐它。

「如實修,行者行」,何為行者行?實踐真理的這個人能真正地實踐真理,「能摧他論,能破惡見」,何為摧他論?行者行是自利的部分,你通過你自己的認識去實踐它,這是自利的部分,而摧他論,破惡見,這叫利他的部分,顯現的利他的部分。能舍一切我見執著,對於自己所謂的執著的東西統統都能放下。放下的標誌是什麼呢?「以妙慧轉所依識」,這是他外在形象的標準。

我們人的觀點,作為眾生法界的緣起相,他不能放下,他沒有進入空性、實踐空性這個理的時候,他所表現的是什麼?是執著,不能轉化他的認識。我們上回說過妙慧是什麼?就是我們認識到的這個理性,你依這種理性,這種理性是符合空性的。空性是什麼呢?空性我們說過,空性是不妨礙任何東西的,這種運作、發展的過程,這種過程在這稱為妙慧。何為妙慧?以你這種能觀察的作用,這個心能作用,把你以前你所認識到的,那種能力、觀念、見解就會改變。

「所依識」是我們自己認識世界、身心的虛幻的一種認識,意識的一些東西,它不是真實的,它是如幻的。怎麼說如幻的呢?我們說過,你看待一個事情的時候,產生所謂的感受,然後下一次又發現相似相續的境界的時候,你又接著去用起來它,這就是所謂的所依識。我們認識這個杯子,我們怎麼知道這是茶杯呢?我們不需要去想就知道它是茶杯,對不對?這個茶杯的概念從哪兒來的?是從前塵影像來的,是我們的認識所依,你再見到它,你認識它,為什麼?你有個依,依靠的認識。

那個能依靠的認識從哪兒來?從前塵影像來,本來是虛無的,是眾緣和合的,它是沒有它的特性的,沒有它的本質的,是屬於眾緣和合的。所以說本身就來自於虛幻,你依虛幻再判斷的東西更是虛幻,並不是真實的。我們要懂得這樣的道理就不會任意地去妄加評論和判斷一些事。你想我們經常去妄加評論一些事,評論一個人的好壞,評論這個事情的好壞,評論一個事件的是非,我們都是很容易憑著自己的一廂的臆測去判斷這些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是它真實的實質的呢?我們不可而知。

尤其在人和人之間接觸的時候最明顯,人和人之間接觸交往的時候,你會很直觀的去認識這個人怎麼樣怎麼樣,對不對?實際上你那個判斷一定是正確的嗎?不是那樣子的。所以說我們要依妙慧而轉所依識,我們要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觀察。這個觀察要符合空性,符合客觀。空性就是什麼呢?用我們現在話講,叫絕對的客觀,絕對清晰的一種認識,不是相對的。你要站在絕對的角度,什麼叫絕對的角度?沒有相對法來說,沒有對立面來說,你不要以你為對立面你來看待問題。以你那個觀點作為對立面看待問題的話,從來都是錯誤的。我們只要以自己的觀點為對立面看待任何問題,你放心一定是錯誤的,有偏差的。

我們要擺脫以自己的觀點為對立面去看待世界身心,看待這個一切一切的發展,這樣才能清晰地認識它,這叫以妙慧來轉所依識。我們所依識是指的什麼?就是指的自己的認識,自己的虛妄的認識,本來不實的認識,為什麼?我們自己的身心感受,它本身是虛幻地來的,就是他沒有一個特定的感受,但是你為什麼有感覺呢?這就是個虛幻的和合相,以前種種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作用,並非真實有性。

我們以前不是打過比方嗎,還說這個冷熱的問題,咱們平常不注意觀察它,夏天的時候,我們空調的溫度打到26度的時候你的感覺是很涼爽的對不對?我們冬天的暖氣溫度燒到17,8度燒到20度的時候,你就覺得要出汗的感覺,你看一個26度,一個十幾度,這個冬天的溫度還不如夏天的溫度高,反而你感覺夏天是涼爽的,冬天你感覺反而是熱的呢?啊?為什麼?你記住,就是你的錯覺。

因為你那個錯覺,我們總有一個認識說我們在冬天呢,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覺,然後你就覺著冬天就是很冷,我們有點十幾度溫度我們就很暖和了。因為這種大的意念,這種大的這種念力,佛法叫共業力,致使你就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因為你執著了嘛,你認為在冬天它就是這樣子。你認為在夏天它就是那個樣子,實際上夏天我們感覺到涼爽的那個溫度,比冬天你感覺到暖和的溫度高的多,這就是我們的錯覺,這就是所依識。

我們依止的是什麼?我們依靠判斷那個是冷暖的溫度的意識是什麼?是我們在冬天和夏天那時候的認識,是當時那個環境下和合的那種認識,你依那個認識去判斷這個溫度,所以你就有冷熱分別,但是實際上冷熱是你分別出來的。按照溫度的高低按說應該是夏天應該更熱一點的對不對?這就是所依識。我們判斷所對境界當中那個感覺的時候依的是你以前的那種認識,當下對環境的那種認識,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這個錯誤怎麼去改變呢?要以妙智,就是你這個能觀察,用心去觀察,用心去客觀的分析和判斷這個能力,這個當下一念正覺心去看待這個問題,去觀察、分析。實際上我們這樣分析一下我們就知道,並不是說那樣的一個真實的現象,還是我們的錯覺,這叫妙慧轉所依識,就給轉了。

這裡也透著一個什麼意思呢?我們所見的一切身心世界的煩惱,都可以依這個微妙的智慧來轉化,來轉變。你比如我們以前經常談到一個問題,就是人生病的這個概念,人說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覺得這兩個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世間常理嘛,我們都覺得這個道理沒有錯誤,對吧?但是我們要分析分析的話,一定是錯誤的,為什麼?按照佛法來講的話,人有病的時候是好事,為什麼呢?他不去造別的業去了,對吧?而且你有病的時候,人人都對你特別愛護有加,又關心你呀,知道吧?你還有沒有過印象呢?小時候上學的時候總渴望著自己生兩天病不用上學去了,而且還能吃點好東西,那你說生病是壞事嗎?未必是壞事。最好玩的LDD同志,一不願上學就告訴他媽,他生病,他發燒了呢,他那個念力很強,說發燒還真發燒了呢,那你說那個病是壞事嗎?都不是壞事嘛,對吧?

那有錢是好事嗎?男人有錢就變壞。我們要了解這個智慧呢,我們就會把這個認識改變。不要固定的模式的你那個認識,你那個認識一定是錯的。所以為什麼《四十二章經》佛開示我們說,你不證到阿羅漢你的心是永遠不能相信的。阿羅漢叫正覺,你沒有得到正覺,就是你不具備真正認識你身心世界這個能力以前,你不要去攙和你的身心世界。怎麼叫不要攙和呢?你在你那生活圈兒里一定是五迷三道的,要求助於智慧,求助於佛法的加持,這樣才不會出很多錯誤。

偶爾地犯犯錯誤是可以的,這個小小的錯誤是可以彌補的,偶爾的,因為我們畢竟是凡夫嘛,但是你不要總出錯啊,總出錯的話你自己受罪,沒人替得了你,所以說我們要謹言慎行,好好的依佛法去修行,那樣的話,選擇人生道路就會避免錯誤,避免錯誤最後自己不會吃虧,所以佛法是最務實的。

佛出現世間,唯一的目的是讓眾生離苦得樂,以佛的智慧來開解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何為苦呢?不知所措,煩惱,無因,無明,這就是根源,那是苦因噢。我們現在要斷其苦因,修其道,正覺其心,這樣的話才會出離苦難,這叫什麼——苦集滅道,四聖諦法。

那們自己不明白這個的時候還以為自己是好的呢,你說這個人到底什麼是苦啊?我告訴你,世間的東西都是苦,你說哭是好處,笑是好處啊?你們不知道吧?實際上我告訴你,人要經常哭一哭,排泄一下情緒啊,還好呢,毒素還出一出,對吧?你不要認為笑是好處,笑得肚皮疼,笑抽筋兒的都有。沒有一個絕對的,哭笑適度為好,你別哭起沒完了也不行,你一笑起來就傻了,那也不行。這叫適度為好,你感覺開心就好了,這也是告訴你,認識可以轉變的。

我們這個認識都是靠不住的,真的。我問你呀:「小妮,你認識WY幾年了?你覺著你認識他嗎?我今天讓你改變改變你的認識,你對他有個印象存在,實際上那個印象是假的,真的,他時時刻刻的都已經在脫離他的印象了,就是你對他所有的印象他會改變的,他如果不會改變,你看你當初認識他是個什麼感覺,後來是什麼樣子,你看你會發現這個人飄忽不定的感覺,是不是?只是你認為,我認識WY,他就是那個樣子呀,所以你還願意跟他接觸,如果你發現他的內心世界的話,你會很可怕,你說這個人怎麼這樣呢?這是真的實際的問題,知道吧?」

實際上每個人都在騙自己,都在根據前邊自己所謂的判斷來騙自己,騙自己進行下一步的生活,實際上你下一步的生活是建立在虛妄的假的觀點上的。那你憑什麼再繼續跟他交往呢?因為你按照以前你認識WY的那個觀點,在繼續你以下的跟他交往過程,對不對?是這樣吧?但是你記住,以前的觀點恰恰要不得,它已經是過去的東西,過去的肯定跟現在不一樣的。他時時在變的,就這樣,以前你跟他借十塊錢,他肯定會毫不猶豫借給你,他現在有孩子了,他就會考慮考慮,我要不要借給你,對吧?很實際的問題呀,就這麼簡單。你還心裡想著,WY肯定是很大方的人,他肯定願意借給我,後來你借了兩回,發現他很婉轉的跟你說一句,「現在沒有錢」,很失落。

就是這樣,實際上你對他以前的那個認識,那只是你自己的一種感覺,自己一種所謂虛妄的判斷,我們要去看到當下的情況,這就是我們要知道這個妙慧,要以智慧來看待問題,那樣的話你就真的叫「能修菩薩大乘之道」了,這叫菩薩。

菩薩是什麼?懂道理的人,我們順應道理而不是順應感覺,感覺是小孩子。你區分大人跟小孩子的界限是什麼?你已經長大了的標誌是什麼?不是說你這個東西(拍拍身體)這團肉長大了,是你懂得道理了,你懂得去順應你自己的道理去做事了,而不是順著感覺。那個「小屁點兒」,他就要順著自己感覺,自己感覺好了就怎麼也行,他要緊著上廁所,沒人理他,他就地就解決了,他有感覺了,他就要解決。你大人會嗎?實際上大人也會,你到高速公路上你看去吧。

你想這就是人性啊,沒有說實際誰大誰小,但是我告訴你,菩薩就不會,菩薩不會做出像我們這所謂的大人的很多行為,實際上我們所謂的這些大人啊,還不如個孩子呢,那孩子有很多方面比大人還要強得許多許多。大人一句話噎得你幾年不用理他,那小孩兒不會,小孩兒打架完了接著玩,是吧?你跟你們家先生打架完了,你們就不玩了。要有那種智慧和勇氣的話,很簡單,再跟他玩兩年,那叫大人,他懂得道理。啥叫道理呢?需要跟他玩的時候,這叫有道理了,存在就是道理。好比說你現在需要有事情跟他交談,或者說你有事情需要跟他繼續一下關係,好,你就可以放下所謂的感覺去跟他接觸一下,那叫順應道理。而不是說,因為你順應感覺,說我煩死他了,我不跟他接觸了,不行,這就需要順應道理。

我今天早上才教訓了LE,因為搞對象的事跟她媽媽吵架,向我抱怨說:「唉呀,現在的父母怎麼這麼自私啊,光顧他們的感覺,哎呀,真是太討厭了。」我說你不能那麼說,父母說什麼你只管聽,做不做是你的事,但是你作為孩子來說,你不能那麼去說父母,那不是你做孩子的該說的話,這叫懂道理。那你說我們現在人讀書了,有文化了,反而很多事他做的不懂道理。

道理是什麼?道理是要各盡其分吶,各安本分,這叫道理。你存在的是哪個形象概念裡頭?人總要自己的社會角色、人生角色的,你在社會人生那裡你是個什麼角色?你是媽媽呀,你是老師呀,你是爸爸呀,你是孩子呀?你都要很明確的,你不能把角色混餚了,你不能把你在你兒子那裡當爸爸的角色,放在你媽媽那裡當祖宗去了。現在人就顛倒的很,我記得有一回跟你聊過,你在你HK那兒你是當爸爸的,你在你兒子那兒當爸爸的那種感覺,你用這種感覺在跟你爸爸聊天的時候還是那種感覺,你就錯了。

你要曉得,爸爸看孩子永遠是孩子,哪怕你再大他也覺得你是孩子,但是你感覺好象是我都當爹了,你還在這兒教訓我不合適,對吧?實際上就有這種感覺在裡頭呢,但是你要是了解他的心行你就知道,我們懂道理,順應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要知道他的心思是那麼樣子,我們就不會違逆他,最少言辭態度上不會違逆他。因為你還有個性嘛,不是說不準有你的個性,在你沒有真正的修證空性以前,你的個性是存在的。存在時候怎麼辦呢?最起碼對於父母來說,你不要給他一些言辭態度上的違逆的意思。

好歹這個對父母來說還是好的一種感覺,畢竟跟你有緣的,我們對自己的朋友還能禮讓有先呢,何況父母爹媽呢?這很簡單的道理,尤其結了婚的,婆婆呀,公公啊,人家父母養兒啊,希望到年紀大的時候,最起碼有一個所依靠的感覺,但是恰恰我們這些人不懂這些道理,我們就覺得自己成了家了,幹嘛總回媽家去,對吧?你那時候沒有成家的時候,你懂得有事去找媽媽去。你成了家了,一年也不一定看她幾回去,首先你這就不對,所以你這樣做了,然後你不要再指望你將來你有孩子以後,你再希望他能去那樣照顧你,那是不可能的。

這就已經把人倫道德的事都給忘記了,忽略了,實際上這個人間的事,就已經荒廢了。人間是注重天倫之樂的,首先你不給人家施與天倫之樂,那你怎麼能有天倫之樂?我跟你說,我這人做得很好,我懂得叫我們家外甥女去孝順俺爹去,所以說我們家外甥女一直對我們特別好,為啥?你教給她道理,她首先敬畏你。她跟她媽媽吵得槓槓的,論功勞說媽媽養女兒肯定很費勁的哈,當舅舅的從來就動動嘴的,但是你要知道道理是不一樣的,教給她道理,是開她的心的,叫她的心地開明的。

我們現在要學的是開明心地的方法,一定要讓你的智慧入心。所以說你看這個講起來很有意思哈,懂得道理的話你就會有感受,你這個感受來自於你真正的人生體現出來的,並不是說我們平常的一個人的一種簡單的認識。

這是能修菩薩大乘之法,何為大乘?就是大仁之士。這裡講小孩跟大人的區別,小孩子的心思就是順應感覺的,他不會去順應道理的,我們現在懂道理就稱為大人。但是我們為什麼沒有完全成就智慧的功德呢?因為我們能力還差,還需要去訓練。什麼叫能力呢?順應道理的這種感受這種能力還沒完全成熟,有時候還使些小個性,還會依著自己過去的個性來使一下,那樣不好。所以說我們要親近有智慧的人,要修菩薩大乘之道。

修菩薩大乘之道目的是什麼?能讓我們入如來自證之地呀,你能真正的達到真理的標準所表現的東西。而如來自證之地是什麼呢?真理真正展現的時候實際的作用是什麼呢?我們就找到了,這叫如來之地。我們沒有真正地做到的時候,我們就沒辦法知道究竟的價值意義所在,你也沒有辦法實踐自己真正人生的目的。

何謂如來自證之地呢?這個真理只有你自己親身實踐,親身去證明,才能顯現它的功用,我們知道這個空性很好,我們知道佛所說的解脫道很好,我們知道佛法很好,但是我們不要光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現在學佛的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事相皈依。何謂事相上的皈依呢?比如DX她們,那些老太婆們,很虔誠地在做佛法上的事,自己省吃儉用也要去廟裡燒燒香拜拜佛,去朝五台山。五台山的門票現在漲到200塊錢了,這些老太婆們還要去,還要組團呢,真的很虔誠。很多老太太都是兒子給點生活費攢起來的,真的很虔誠。而且她到廟裡頭燒香去,燒一根香,她能體念一大堆,兒子孫子孫侄子什麼一大堆,真虔誠,叫愚昧的虔誠。真愚昧啊,稀里糊塗的。昧是昏沉,愚是不開竅,不開竅的昏沉,覺著那兒有個佛,我們去拜拜燒燒香就好了。實際上那樣能得到作用嗎?也有善根,但是什麼時候作用?不知道。真的,這是實話。她就沒辦法去證到如來所謂之地,真理性的東西就體現不出來。這是一種人,現在這種人占大多數。

還有一種自作聰明的人,就是理相的皈依,理上的一種認識,我管這種人叫自作聰明。你像ZSB啊,TQG啊,都是號稱學佛的人,也看幾本書,也去聽聽講課,也可以談論談論,也明白很多道理,一說起來什麼都懂,什麼都明白,後邊一句話就是「哎呀,還沒到時機,還沒到緣分,因緣到了再說。」什麼都是要推到還沒到緣分。TQG有一句話「沒感覺,等有感覺了再說」。ZSB是什麼樣呢?「沒弄明白呢!」弄明白了,放不下。「這樣就完了嗎?」放不下。他並不去實踐,他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清楚了,實際上並不清楚,所以說這種人呢也是不可取的,他也沒有辦法入如來之地。他不親自去證明,只是聽到一些道理,聽到了他也聽明白了,不能說他不明白,他不去證明。他渴望著某一種人來給他證明看,人家證明給他看了他還是不相信,還是懶得去,這種自作聰明的人希望怎麼樣呢?最好我不用乾,別人能給我弄成了就好。大有人在,盲目地去崇拜那些活佛啊,上師啊,別人修好了,他自己揀現成的可以。

這點我就很客氣的告訴我們「長老」,你師父的修行很快圓滿成就了,但跟你沒有關係,你不修的話,一點沒有用,為什麼?佛祖都不能幫我們,誰幫我們?佛祖的親兒子都下地獄,他也無可奈何。為什麼?他不信他的法呀,不去修證啊,那是不行的。聽懂了一定要去做,哪怕你聽懂一點,你也要去做這一點。不是說讓你所有接受你再去做。你能接受到什麼,這就是你的所有,你把這點做好了,你自然會擴大,你自然會增進,增上。你一點兒聽懂了,都不去做,一點兒沒有收穫,就這麼簡單。所以說要入如來自證之地也就是這意思。

別跟我們那些大德們學習,聽,聽,聽,聽了很多很多,不去做沒有用,真的沒有用,遇到境界還依然自己很明白地告訴自己一句話,「我們業障很重」。一說都要推脫到業障很重,你知道你業障重,為什麼還不快當下去改正呢?改正了不就沒有業障了嗎?我們都知道業障很重,很執著,你還去繼續執著,那就沒有辦法了,無可救藥。知道你就趕快去按照人家告訴你的方法,對的去做就好了嘛,做一次沒有感覺,做兩次沒有感覺,你做個三次五次自然就有感覺了。

就像佛經一樣,佛經你念一遍肯定沒感覺,多念幾遍呀。那你說這不是很無聊嗎?我告訴你,你念別的更無聊,還不如念這個。佛經的確很無聊,為什麼?念來念去都是這麼點意思,實際上你弄懂了都是一個意思,但是我告訴你,它比別的還稍微好一點,別的東西更無聊,財,色,名,食,睡,繞來繞去就是那麼點兒事,就那個圈兒,他還出不來,更沒意思。還不如這個好玩呢,這個他跳出來了,你念這個能跳出來。那個是在裡頭,就跟驢拉磨似的,吱溜一圈兒,吱溜一圈兒,沒有意思,一點兒意思都沒有。

這麼寶貴的生命這麼去讓費,真的是可惜。天天驢拉磨,吱溜一圈兒,早晨上班兒,晚上回來,早晨上班兒,晚上回來,就這樣幾十年就過來了。你像L居士已經退休了,終於不用拉磨了,最後他努力實現的目標都歸別人了,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結果怎麼樣?那真是含辛茹苦地養大了都歸別人了。XIA也正在步她的後塵,辛辛苦苦要把孩子養大,過兩天就歸別人了。

所以說孩子結婚的時候,當媽媽的心裡頭說不出是喜呀、是愁啊、還是悲傷啊、哀怨吶,真是那樣子的。那就真叫五味瓶啊,酸甜苦辣鹹,全都有。所以我看這些人結婚的,沒有一個真正高興的,強顏歡笑啊,步那個後塵幹什麼去呀,真是吃飽撐的沒事幹。結婚結婚,碰到就昏頭。我們這種人呢就應該是「汝應如是勤加修學」,我們對這種道理應該多多思維,多多去想,勤加修學。

「令所得法轉更清淨」,我們這麼去修行,這麼去思維,能夠讓我們在現有這個生活空間裡頭會變得更加清淨。我們為什麼更加清淨?我們不受各種情緒的干擾了,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條理性。你不會受內在和外在的干擾,你的生活就變得有條理、清晰可見。我們的生活境界變得清晰的時候會真正體會到人生的真理的那種感覺,就是所謂「善修三昧三摩缽底」呀,三摩缽底是什麼呢?就是如幻的人生經驗,何謂如幻呢?你現在的人生過程,體會到這種道理以後,你可以完成自利利他的功用,三昧的功德呀。三昧就是正受力,你以對真理的感受所產生的那種能力,完成自己的人生以及利他的功德,這屬於三昧的功德。三摩缽底是如幻的經驗嘛,就是在這個如幻的過程之中體會如幻的道理。

「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二乘外道是什麼呢?就是得少為足啊。要具體到我們這人生社會裡頭是怎麼叫二乘外道?就是我們得到的所謂的成功,然後你安住於那種成功的境界,安住不捨,這叫二乘外道,並不是真實圓滿的你。比如你現在正在讀書,要攻克博士學位,這就是二乘外道,然後你這一段時間之內你都會沉浸在那種過程裡頭,包括你以後拿到學位了,還有一段時間你還沉浸在裡頭。但是你突然有一天會發現什麼,你雖說拿到這個學位了,但是你又要面臨新的選擇是你的就業問題,或重新分配問題,或怎麼樣,你會有一種新的考慮,我以前所從事的職業是不是合適我現在的所謂的感覺呢?它就屬於二乘外道,不究竟的意思。

二乘外道入到所謂偏空之涅磐裡頭了,有餘涅磐。他就覺得好象已經獲得解脫啦,怎麼樣,怎麼樣,就像你讀書拿到學位了,哎呀,我已經拿到學位了,這個人生的成就有一點感覺了。世人都是這麼想,實際上你往下走一走啊,還真不知道該幹什麼了,以前的工作肯定不希望再幹下去,新的東西又沒有找到,就產生一種茫然。二乘外道安住到他所謂解脫境界裡頭,有餘涅磐裡頭,偏執空,他認為一切都空啊,萬法皆無。好,安住到那裡頭不出來了。

真的很舒服啊,實際上你也很好了,別人都羨慕你呀,你也感覺挺好的,實際上是如幻的。我們還要面對現實,面對現實就是一切問題都會存在。你只有真正地保持你的智慧能力的話,這才有能力去應付這些,所以說「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我們對眼前所謂的境界不要去貪執,你不用去貪執它,你自然沒有掛礙,你自然就能夠真正體會到道理的存在。

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

「如凡修者之所分別」,二道聖論這樣修行的人跟凡夫的分別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分別執著見。你看你取得學位了以後,跟你上國小,考上國中,考上大學,都是一個感覺。小孩子第一步邁出去,走路,是一個感覺。我們現在這個感覺跟他是一樣的,還沒有跳出煩惱,都在煩惱圈兒里,這不是我們應該有的,稱為「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

什麼叫外道?除了佛法正覺道理以外的都叫外道。佛告訴你無我,而外道執我為真,執著一個我的意識成為真的東西,認為一切都是有我的,所以說你就會在實踐當中體現出來,我要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我要去體現我的生活空間,種種的外道見解就出來了。見有我相嘛,他就感受到我相存在,因為他虛妄執著有我呀,就是假想的我也好,他還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相存在。有我就有彼,才有相對法的生成,「及實求那」,霎那之間生滅的產生,也就是這意思。

「而生取著」啊,所以說你會不斷地攀緣,讓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一種存在的東西,如果你沒有一個相對法的存在,我就是沒有一個所緣境界,不能體現我的存在。我們怎麼去認識到自己呢?怎麼知道自己存在呢?你得有相對境界的存在,首先有這個身心感受的存在,如果沒有這個身心感受的話,你能找到你在哪兒嗎?你跟我說你在哪兒呢?沒有這個身心感受,實際上真的找不著自己在哪兒。我們取著的東西是什麼呢?生取著就是相對法當中的執著的境界,能夠讓自己所謂的我存在。

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

二乘是什麼意思呢?二乘就是除了菩薩乘以外的緣覺跟聲聞乘,「二乘見有無明緣行」,他認識到所謂的無明,念,念頭的運行要依那個所依緣進行。念頭的作用,是我們能感受到生命實質的一個東西,你有個所謂生命實質現象的東西從哪兒表現?從你念頭的覺察性。你的念頭怎麼就能知道有作用了呢?你必須得有一個所依緣、所對境,然後你才能知道有這念頭的存在,這時你能夠感覺到有生命。如果你這個念頭沒有一個所依緣,就說覺察的一個對象存在的話,你念頭往哪裡使?找不著了吧?

找不著了以後就沒有這個無明了,你沒有這個無明就不存在這個緣的發生。無明就是你的念不動了,緣就不存在了。所以說有緣無緣呢?是一念之想。你跟他有緣,就是說你對他還有一念的判別和執著。你跟他無緣呢,你對他沒有那個感覺了,消失掉了,認識改變了,你就不會認為跟他有緣了。你經常這樣思維,經常這樣訓練的話,你認為你跟這個世界有緣沒緣都是一念只想。你跟這個世界沒緣的時候,你一念定力下去,三分鐘不到你就斷氣了,斷氣了你就可以往生了。這種訓練很厲害的,你一念定下去,我跟這世界沒緣了,咵,就走了。但是這得訓練,訓練個七八天就能練成,這叫頓脫法。

不過這種還是不要練,容易死翹翹。當然不怕死的可以試試,歷史上有個禪師就練成了。就是給岳飛報信的那師父,岳飛回臨安城路過一個廟,一個師傅不讓他回去嘛,他回去了。沒聽人家話,他就在監獄裡頭感慨。秦檜知道什麼意思了,就派人去抓那個師父。他剛剛敲開門,問那個老師傅在嗎,人家給他寫牆上了,人家知道他去,「你往東來我往西,不是老僧道法高,險些被你抓」,老僧吶,人家道法高,你沒辦法,你抓不住人家,他剛敲完門,人家剛圓寂,人家知道他來。

那是人家道法高,行,要是你道法不高的,就逮住你挨揍吧你,肯定倒霉的,那是頓脫法,那就是念力,一念正覺成就。那還不夠高明,他還有個身體在那兒,真正高明的連身體也沒有了,那才有意思呢。那把秦檜都嚇死了,瘋僧去掃那個傢伙。秦檜到廟裡去燒香嘛,有瘋僧拿大掃把掃他,掃完了當時就沒了,最後把秦檜嚇死了嘛。所以說歷史上那些禪師了不得,真的,歷史上那些高人吶,太多太多了。

這是二乘外道境界,外道執我,見有我相,取著行,都不是對的啊,「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在他實際的作用——空相中亂想分別,實際上那個空性里沒有所謂的緣起這種東西,只不過是我們亂想分別呀。

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有中受上妙生。

「楞伽王此法殊勝」啊,這個道理是非常殊勝的,殊勝就是不一樣的。「是大乘道」,何為大乘道?成就法身之道稱為大乘道,能夠成就法身真正的作用。

「能令成就自證聖智」,這種道理能夠讓你真正的自己體會聖境智慧那種解脫力量,這稱為自證聖智。「於諸有中受上妙生」,你能夠成就這樣的智慧,在一切所謂現象發生的時候,你感受到的就是上妙,最好的,最不可思議的生存的一種空間和環境。在一切諸有中,你有上妙的智慧,你有殊勝的智慧,你自然有最好的環境。

這是佛告訴你的,這是真理呀。我們有著什麼樣的認識,我們才有什麼樣的生活空間,對不對?這是無可厚非的。你的認識沒有那樣,你的智慧心境沒有,你的生活空間是很糟糕的。老百姓就是老百姓的認識,對不對?有一句話叫是官比民清,心大福大就是這意思。我們能成就自證聖智,自然在一切受生過程之中,感受到最殊勝最好的美妙的生活世界。

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諸邪行中。

「楞伽王,此大乘行」,這是真正修行的為大乘行,真正實踐圓滿生命世界這個行,這種過程,「破無明翳呀,滅識波浪」,破無明翳就是把無明那個病徹底消除了,就是把你錯誤的生命法則就徹底改正過來了。「滅識波浪」,識就是我們對現象判斷以後產生對自身的干擾,就是識心嘛,意識。心識滅處,你智慧之光就升起來了。「不墮外道,諸邪行中」啊,我們就不會在外道,邪呀就是不正確的行為當中過活了,我們也不會落到外道知見當中去。

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

「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何為外道行者呢?向心外去追求道理存在的人就稱外道人。認為真我是存在的,「執著於我」。「作諸異論」,從各種各樣的角度去論斷真實我的存在,這是外道的一個作為。

所以你看基督教也好啊,伊斯蘭教也好,包括中國的道教,都強調一個所謂的真的神,真的我存在的東西,所以它不能演說表達「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執著見就是說它不能捨去某一個所謂的觀點,它一定要有一個所謂的觀點出現,這叫執著見,識性是什麼呢?以這種認識,認識的作用。任何的一種所謂的學說也好,它必須假借在某一種認識上,然後才能展開他的理性空間。佛法沒有這個東西,佛法告訴你要透過這個東西,我們現在所有的世界上流行的所謂的學問,包括歷史上的東西,他只給你說這個現象是怎麼回事,他沒有說這個現象後面是代表什麼,他講不出來,這個還很深,明天我們接著談。

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惟此義,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你必須得先見佛,見佛就是說你必須得先覺悟這個道理,然後才能明白這個意思,如是思維,乃是見佛,你這麼樣思維是真正地認識佛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