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一章菩薩無間方便法
本章有三節一如來藏無我二四種大方便法門三意生身
第一節如來藏無我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①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慾恚痴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注]
①如來三十二相一、足平安,二、腳底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紋如縵網,六、足跟滿足,七、腳面飽滿,八、股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相,十一、身材高大勻稱,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照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兩肩、兩手、兩腳、項中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獅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虎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獅子,二十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深遠,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有能放光的白玉毫毛,三十二、頭頂有肉髻。
白話解
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說過,世間眾生本來都具有如來三十二相,只是這些大價寶被垢衣裹纏著,沒有顯現出來。如來藏也同樣,本來自性清淨,常住不變,但是被陰界入垢衣裹纏,被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說的如來藏,是不是外道說的『神我\』?外道說有一個能主宰一切的作者,這個作者無因而生,周遍不滅。這個作者稱為『神我\』。
經文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的『神我\』,我說的如來藏無我。計著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無我的觀點。當他們還未能接受無我觀點之前,對他們不說無我而說如來藏。我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等等語句的意義,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來藏,是離妄想的、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現在和將來修習菩薩行的人門,都不應該把我說的如來藏和外道說的「神我」混為一談。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的『神我\』,我說的如來藏無我。計著有我的愚夫,不容易接受無我的觀點。當他們還未能接受無我觀點之前,對他們不說無我而說如來藏。我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等等語句的意義,其實說的都是同一回事,即是如來藏,是離妄想的、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現在和將來修習菩薩行的人門,都不應該把我說的如來藏和外道說的「神我」混為一談。
經文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如來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
白話解
譬如製作陶器的工匠,在一堆能製作陶器的泥中,一人工、水、木輪、繩子等等方便,製作出種種陶器。如來說法也是這樣,如來在法我我上,離一切妄想一種種善巧方便演說,有時說如來藏,有時說無我,因此,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說的永恆不變的神我。
經文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①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①三解脫門空解脫,無相解脫,無作解脫。
白話解
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②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白話解
世尊把上面主要精神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計著人我與五陰,說因說緣說微塵,
又說勝妙自在天,全是妄想外道論。
試議如來藏之異名異義
如來藏種種異名
陳兵新編佛教辭典如來藏條解釋所列如來藏的異名如下:
阿賴耶識,如來藏心如來藏性。
阿賴耶識條解釋阿賴耶識,音譯又有阿梨耶識、阿剌耶識、阿陀那識、賴耶識之別名,意譯又有藏識、種子識、異熟識、識藏等。
《勝鬘經》又說如來藏智。
《楞嚴經》說五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表現。
《楞伽經》卷四說:第八識是如來藏名識藏心。
諸有關如來藏經論出現之先後
《勝鬘經》出自大乘方廣經,是大乘初期的經。如來藏之名,首次出現在《勝鬘經》。可想見在小乘部派佛教里的經論,還沒有如來藏這個名。
《楞伽經》應是比《勝鬘經》稍後出。是在大乘興起初期整理出來的。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世親菩薩造《唯識三十頌》。兩兄弟是大乘中期的人。
《楞嚴經》,據說是唐代傳入中國的。
如來藏是否不變的佛性?
有人說:《勝鬘經》的如來藏說認為,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即是佛性。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斷掉客塵,便是如來藏心。從這個角度說,這是空如來藏。又說如來藏本來具有成佛的功德,從這個角度說,又是不空如來藏。《勝鬘經》對以前的佛性說有了新的發展,以如來藏把佛性和心性合起來了,這就是佛家的人性說。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如來藏章第七,這一章主要說明如來藏處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沒有說如來藏心即是不變的佛性。
法身章第八說: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這個不離煩惱藏,當然不能說是不變的佛性。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章主要是提出二種如來藏空智,一種是脫離一切煩惱的空如來藏,一種是不離、不脫、不異煩惱、不思議的不空如來藏。很明顯,不能把不空如來藏說是不變的佛性。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章一開始就說:有如來藏故,說生死。又說:非如來藏有生有死,但如來藏是生死法所依。
又說: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如來藏種諸苦,更不能把種諸苦的東西說是不變的佛性。
《楞伽經》卷一開章明義就說:
「轉識和藏識,非異非不異。沒有藏識的作用,不會有轉識,所以它們非異;轉識可以滅,藏識不會滅,所以它們非不異。……當妄識不再轉生時,能造種種業的業相滅了,而藏識中的法身種子增盛了,即是說,轉識滅了,藏識並不滅。」
又說:「除了已證入如來地的佛和住地菩薩外,所有修習聲聞緣覺及外道的人,憑他們修得的三昧自在之力,都不能測量決了。」
這是說,參與修禪實踐才能了知藏識的作用。
如來藏無我
《楞伽經》卷二載:
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說過,世間眾生本來都具有如來三十二相,只是這些大價寶被垢衣裹纏著,沒有顯現出來。如來藏也同樣,本來自性清淨,常住不變,但是被陰界入垢衣裹纏,被貪恚痴等妄想污染了。世尊說的如來藏,是不是外道說的『神我\』?」
佛告訴大慧:「我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的『神我\』,我說的如來藏無我。
《楞伽經》解第八識如來藏
佛陀在《楞伽經·卷四》中明確提出了八種識相:
「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
接著解釋說:「佛告訴大慧:「如來藏是生起一切善業和不善業的根源,一切善不善業都能由如來藏興造出來。
唯識學派健全了佛教的認識論
下面再看看《攝大乘論》和《唯識三十頌》是怎麼說的。
《攝大乘論》說:「攝藏諸法,名阿賴耶。由執受義,名阿陀那。由積集義,亦說名心。於大眾部說此名根本識,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
在翻譯阿賴耶和阿陀那為中文時,使用的是音譯。從攝藏諸法、執受、積集等性質來看,說的就是藏識。
《唯識三十頌》前四頌說: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為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
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恆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前六句總起,說種種法都是由三種能變識轉變出來的。是哪三種?是異熟識、思量識及了別境識。異熟識指阿賴耶識,思量識指末那識,了別境識即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前六識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專管了別當下的客塵,就像是前沿陣地的雷達。末那識是專管恆審思量的,就像是作業系統,對前方傳回來的信息進行加工,用阿賴耶識中相似的種子對照,分析、推度、判斷,確定是或非,所得出的結論,或者是增強原來相同的種子,或者又成為新的種子,貯藏到阿賴耶識倉庫里。
從第二頌下半頌起,專解說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它是善、不善、無記諸業薰習成異熟的識種子的集合。前六識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貯存和執持知識的功能。阿賴耶識把前六識薰習成的識種子貯存起來,保持不失,所以人們才會有知識的積累,才會通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學習,獲得豐富的知識。所以它還有一個梵文名字,叫阿陀那識。阿陀那意譯為執持,即是積累並能起業用之意。
結論
按照前面所引經論,可以肯定:
一、如來藏不能等同於不變佛性;二、如來藏無我;三、如來藏甚深,非思量境界;四、不參加修禪實踐,不能了知如來藏的真實義;五、如來藏無覆無記,但它又是生起一切善、不善業的根本依。
第二節四種大方便法門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者,大方便。
白話解
大慧菩薩為未來眾生著想,再請佛開示:世尊!請為我們說修行菩薩頓悟的種種無間大方便法門。
經文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修菩薩行,有四種無間方便成就的法門。是哪四種?一、善分辨自心現,二、善觀外性非性,三、善離生住滅見,四、得自覺聖智善樂。說這四種法門,是最容易成就菩薩行的大方便法門。
經文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偽習氣所熏,三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白話解
怎樣善觀自心現?觀察自心所現大大小小一切現象,只不過都是自心所生,都為無始虛偽習氣所熏,都依色塵和心行系縛而起,隨現隨轉。修行人對自心所顯現的三界眾生,離我我所,心不動搖,不追尋過去,不臆想未來,善觀察而不生妄想。就說是菩薩善觀自心現。
經文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白話解
怎樣善觀外性非性?觀察身外景物在心中所成的外塵,不外是像陽焰等如幻如夢的法相,都因無始虛偽的妄想習氣而生,這些虛幻的法相都無自性。修菩薩行的人善於如此觀察,就說是菩薩善觀外性非性。
經文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白話解
怎樣善離生住滅見?如幻如夢等一切法相無自性,這些法相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生」,不是在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生出來的「他生」,也不能說是自力、他力同時作用下生出來的「俱生」,而是隨自己心中顯現的各類影像展轉相生。如果知外性非性,不受內外因緣系縛,離名相,則妄識不生。如果了解是妄想因緣生出三界眾生,則內外一切法都不可得。如果了解一切法離自性,便不會再生出什麼妄想妄見了。如果了解一切法如夢如幻,則得無生法忍。得了無生法忍,則能遠離生住滅妄見,就說是菩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經文
云何菩薩訶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①,得意生身。
[注]
①離二無我相菩薩第八地,已確立人無我、法無我。因為「我」不可得,所以「無我」亦不可得。再說,自覺聖智離有無,出世間上上法不盡無為、不捨有為,為超佛子地,入自覺聖智究竟,必須進一步舍離二無我相。
白話解
怎樣得自覺聖智善樂?得無生法忍,住於菩薩第八階位不動地,離心意意識,離五法自性,離二無我相,得意生身。就說是得自覺聖智善樂。
第三節意生身
經文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①啊,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生。
[注]
①由延又譯由旬,是古印度計算里程的單位,以帝王行軍一日的行程為一由延,約是三十里或四十里。
白話解
大慧插問:怎麼樣的意生身?從什麼因緣生起意生身?
佛告訴大慧:意生身,隨自己的意念生,生得迅速,沒有什麼可以阻礙,所以說是「意生」。自己的意念,想哪裡就到哪裡,石壁阻擋不住,可隨意延伸到無窮遠處。只要專心注志,思念從前見過的影像,自己的意念便能穿透身體形骸,穿越山岩石壁而到達思念的目標。
經文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智善樂。
白話解
這樣的意生身,能同時生起種種形相。已修得如幻三昧身的菩薩生起的意生身,得自在神通力,能於一時間顯現種種莊嚴妙相,只要想念什麼就能生起什麼形象,能成辦常人認為不可思議的事,得自覺聖智善樂。
經文
如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白話解
修行到了這個境界的菩薩,已得無生法忍,能舍離心意意識,舍離五法自性,舍離二無我相等觀念,修得了能隨機應變的意生身,修得了自覺聖智善樂。這裡說的四種法門,就是最容易成就菩薩行的大方便法門。應當這樣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