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素食者一樣,我也遇到過很多困境與無奈,自從吃素以來,經常被家人以「無營養」等說辭孤立和排斥過,出入朋友飯局之前都要先「約法三章」劃清界限,遇上公司宴會因「特殊照顧」而被看成異類……儘管如此,但幾年下來卻發現心態平和了不少,也許這就是吃素的原因之一吧。
近幾年,隨著健康飲食文化的流行,我在家裡的角色不再是一個另類,可家人始終未能認同我的飲食方式,我也常常問自己,作為一個素食者,拿什麼來感化我的家人?我一直在尋找這個答案。
素從何處來?
什麼叫「素」?什麼叫「食」?很多人一聽就明白,但可惜的是,一問就糊塗。用簡明扼要的詞語來說明兩字的意思,不太容易。和葷食、腥食截然不同的是,素食隱含著一種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從3000多年的歷史來看,無論是方士祛病、巫師占卜、神婆打卦、醫生看病、氣功養生到風水祈福,素食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甚至起到了很好的助緣。這種素食傳統不是基於宗教信仰而產生,進一步推動素食發展的是升仙成神的道士(全真派為代表)和提倡戒殺護生的佛教僧俗,而素食與佛教真正融合的是在釋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下龍宮以及為古印度婆羅門、剎帝利貴族們講經說法時期,禁肉食是因為吃肉則必須殺生,有傷慈悲的倫理要求,禁五辛是因為有傷氣、傷人(口臭)之嫌。自從佛教傳入中國,歷經朝代更迭,從「潯陽三隱」之一的周續之、高僧釋法度到道士陸修靜等人,前仆後繼,紛紛採取不同方式提倡素食,直至梁武帝的出現以來,素食逐漸才有了濃厚的中國佛教氣息。
「今日僧眾還寺以後,各各檢勒,使依佛教,若復有飲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當依王法治問。」
——《斷酒肉文》
梁武帝《斷酒肉文》的頒布曾經遭到不少出家人的反對,認為長期食素有害健康,會導致人體「虛冷」,面對眾人的質疑,梁武帝以身作則、生活勤儉,為僧團食素樹立了榜樣,自此以後,食素之風遍及南梁傳至北魏,形成了獨特的素食風味體系。
歷史上對梁武帝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不務正業,也有人認為他貪圖功德,不管他背後的動機如何,梁武帝弘揚素食的功勞不能一筆抹煞,一棍子打死。
憑什麼要家人跟著吃素?
不管是素食、葷食還是腥食,都是飲食方式的一種,對於芸芸眾生來說,飲食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理解和信仰追求來選擇自己的飲食方式,並且應該得到尊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對我來講是有深刻教訓的。
在我初接觸佛教的那一年,知道吃素有益健康,利於修行,便「大發菩提心」,每次見到父母吃肉,那便是我口沫橫飛的時候,什麼「吃肉等於吃死屍」,「吃肉不得好死」等言論劈頭蓋臉就扔過去,弄得父母以後吃飯的時候見我回來便馬上把煮好的肉塞進冰櫃,說「快點撤,吃素的人回來了!」,就這樣,我自以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野蠻的對待我的家人,家裡被我弄得雞飛狗跳。
「你告訴我什麼是素食?如果吃素的人都吃成像你這樣話,我寧可吃肉。」「如果吃素都可以成佛的話,那些吃草的牛馬不都成佛去了?」家人的這些話,到現在還如雷貫耳,反覆回味,它促使我更深入去了解素食。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素食既能強身健體、益智增壽,又能美容養性。其科學依據在於蔬菜中的維生素C能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維生素A能抵抗傳染病,是身體皮膚、眼睛、呼吸系統、消化器官、泌尿管道等第一防線所必須的抗體;維生素B能降低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皮膚黑的人常食冬瓜、竹筍、白蘿蔔、大白菜和黃豆製品,其中的植物蛋白、維生素C和葉酸,進入人體後通過氧化還原的方式來潔淨血液和皮膚,同時還能降低膽固醇,改善和保護血管彈性。素食可以改善人的血液情況,肉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變酸性,而植物食品則含有較多的礦物質,有助於人體健康。
評判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素食者,起碼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健康養生的意識,針對不同時節、不同的食材能否科學搭配。其次是要看他是否具有慈悲的情懷,無論身處逆境順境,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總不能素口罵人。再者,還要看他是否簡樸脫俗,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是否保持遺世獨立的清醒。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否做一手好菜。憑什麼要家人跟著我吃素?能不能滿足他人的口福,這是關鍵。健康、養生、慈悲及簡樸脫俗都是素食文化的內涵,但文化不是空中樓閣,它植根滲透在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里,只有被充分理解、接納並傳承下去,才具有意義,才能真正成為素食文化。
廚房裡面有乾坤
談到做菜,隨便亂做,是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素食者的真實寫照。一桌上好的飯菜,買菜的功夫要占四成,炒菜要占六成。如果說買菜是眼見功夫的話,那麼炒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綜合考評。
食材與食材之間也有像中國的陰陽學說那樣配與不配的說法,不同氣候和地理環境生長出來的食材都有不同的特性,搭配好了相得益彰,搭配不好味如嚼蠟,這就是搭配講求門當戶對的秘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烹飪了,刀工的精妙、佐料的調配、火候的拿捏……每一個美味的誕生,都離不開用心的創造。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開封城裡有一種叫「素分茶」的素菜館,廚師能做出假河豚、假元魚、假蛤蜊、假野狐、假炙獐等菜品。到了南宋臨安,仿葷素菜種類繁多:假淳菜腰子、假炙鴨、假羊……臨安的大廚,甚至還能做出「煎假烏龜」,以假亂真到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步。素菜在北宋開封成為三大菜系之一,仿葷素菜的出現功不可沒,在這裡面,因為豆腐與肉類在口感上的相似,豆製品的製作技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到出神入化,是藝術的升華,把一件複雜的事情做成至真至簡,那是品性的回歸。當今,將素食藝術提升到一個新層次,用美學賦予食材新的生命的大蔬無界美素館,便是其中一個代表。「蘿蔔燉蘿蔔」這道菜,它的做法很簡單,先將適量蘿蔔切碎絲煮爛,熬成湯狀,再將適量蘿蔔切絲,放入汁湯中加以溫火煮熟,最後加鹽,箇中味道芬芳濃郁。就這樣一道再簡單不過的菜品,廚師也可以將各種簡單的食材做成千變萬化的美食。北京靜心蓮的「荷塘月色」、成都齋九福的「九福健醬」、廣州怡新的「花生豆腐」、深圳三修堂的「佛光普照」……各具特色,百花齊放。與西方的蔬食相比,中國的素食更講究色、香、味、形、養、器的和諧統一,這也許是西方蔬食永遠都難以觸摸東方素食神韻的原因。
生活有態度,飲食有主張
品味素食文化精髓,練就一手好的廚藝,戒肉吃素並不是多麼困難的選擇,感化家人不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當「古」與「今」的文化碰撞,「素」和「雅」的相得益彰,素食,便呈現出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意義,這種意義蘊含在一鍋一勺的交錯之中,在無數個家園、廟宇和素菜館的餐桌之上,飛越時空,四季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