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觀點認為,骨質疏鬆症與人體缺乏鈣和維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有密切關係,因此,補鈣和補維生素D成了最常用的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方法。
然而,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單純補鈣和維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觀點提出了質疑?提成質疑的科學家舉例說:長期臥床的老人們,儘管長時間地補充鈣或維生素D,但對治療他們的骨質疏鬆症並沒起到多大的成效;又舉例說:太空人的飲食中並不缺鈣,但他們處於失重狀態下會大量丟失身體中的鈣含量,而造成骨密度下降,返回地球後,需要很長時間的恢復,才能使身體恢復正常。
從而,他們得出結論,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一方面需要補充鈣等元素,另一主要方面是必須在負重的狀態下,鈣質才能被有效地吸收。也就是說:缺鈣者必須要參加適當的體育鍛鍊,使骨骼承受一定的重量,這才能有助於切實防止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提高補鈣的效果。
這一理論印證了在骨質疏鬆的發病機制中,非機械因素(鈣、維生素D、激素等)並非是最主要因素,而神經肌肉的作用等機械因素才起了重要作用。
北京醫科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調查表明:某高校100名平均年齡為68歲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質疏鬆發病率為9%,遠高於對照組的2.3%。這也說明了腦力勞動者易患骨質疏鬆症,是缺少運動和體育鍛鍊不足等機械運動的具體表現。
他們在調查中還發現,絕對臥床一周後,尿鈣明顯增加,兩周後即可出現全身骨痛的症狀。對這些臥床病人測定骨礦物質含量,發現平均每周減少骨礦物質0.9%。這些都說明適當地負重和運動可以直接對骨質有強健作用,因為運動使肌肉收縮,會不斷地對骨骼的生長和重建產生積極效應,骨細胞對這種機械性刺激的反應是激活、促進骨細胞的有絲分裂,同時刺激骨組織對人體內的鈣及其他礦物質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從而達到防止骨質疏鬆的目的。
所以說,抽出時間進行體育鍛鍊比壯骨藥物更重要!患者和朋友們不妨結合自身情況進行比如:慢跑、騎車、跳繩、登高、伏地挺身、舉啞鈴、打網球、園藝勞動等運動。每周保證5次,每次堅持30分鐘。即便是長期臥床的老人,也要每天儘可能離床1個小時,使骨組織承受體重的負荷,增強肌肉的鍛鍊。
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些較好的對抗骨質疏鬆的好方法。
床上鍛鍊法,適合於一些行動不便,臥病在床人群。
(1)五點支撐法:患者仰臥於木板床上,用頭部、雙肘及雙足(共五點)支撐身體,使背部、腰部、臀部、雙下肢離開床面,身體呈弓形,反覆鍛鍊。
(2)三點支撐法:患者仰臥於木板床上,雙臂置於胸前,用頭部及雙足撐起全身,使之騰空。
(3)拱橋支撐法:患者雙手及雙足撐起全身呈拱橋狀。
(4)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先是上肢後伸,頭與背部儘量後仰,而後下肢併攏後伸,全身翹起,僅腹部著床,呈一弧形。
有人曾把骨質疏鬆症形象地稱為「無影的竊賊」,因為該症會逐漸降低骨質的密度,使骨質變得脆弱,容易折斷。在各項鍛鍊中,跳躍運動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最佳方法。科學家對絕經前後的婦女進行觀察研究,發現在進行跳躍運動時,不僅加速了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且地面的衝擊力更可激發骨質的形成。跳躍運動的方法很簡單,可參照下列方法進行:
1、掂腳後跟自然站立,全身放鬆,兩臂下垂然後逐步將雙腳腳後跟掂起,使全身的全部重量落在兩隻腳尖上即可,每次一刻鐘。這個動作也可以參考八段錦當中的背後七踮百病消。
2、原地雙腳跳:雙膝微屈,雙腳發力連續向上跳躍。做20-30次。
3、原地換腿跳:兩腳前後站立,跳起在空中交換雙腳位置,落地在起跳、交換,連續進行,做15-20次。
4、原地單腿跳:一條腿提腳離地,另一腳支撐做小幅度的向上跳躍,兩腿各做20-30次。
跳躍動作也可以配合跳繩,次數相同。主要注意幾個方面:
*要循序漸進,次數由少到多,不可急於求成。
*患有其他疾患的中老年人,在進行跳躍運動之前,一定要徵求醫生的意見,醫生同意後再進行。
*有關節炎的人也可進行跳躍運動,但在急性炎症期或腫脹疼痛較重時,必須停止跳躍。
*已患了骨質疏鬆症的人,不要過多做跳躍運動,可以參加散步、徒手體操、太極拳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