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開吉法師心得報告,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時間:2016/6/6 作者:果林果梅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慚愧弟子開吉,今天恭敬報告的內容是「至要莫如教子,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得以延續數千年長盛不衰,代代承傳,是源自於中國的老祖宗重視親職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並且將倫理、道德、因果和聖賢教育自幼即以身行言教諄諄教導,使其涵養、薰陶於童蒙之時,且終身不改其志。中國古代的家規、家訓更是蔚為大觀,流傳久遠,培養出無數的聖賢君子和棟樑之材。

二O一五年二月十七日,習近平主席在國務院的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因此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以此來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習主席的講話如同春風化雨,潤澤和溫暖著華夏大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圖一、習主席在新春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重視親職教育,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必然要從中國傳統的家規、家訓中汲取精華,並實踐而力行之。以此為基礎必能達至社會安定和諧,最終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大同之治的美好願景。

甲、《弟子規》,天下第一規。

《弟子規》是童蒙養正的啟蒙教材,是儒家德行之根本,被稱為「天下第一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潛,新絳縣龍興鎮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著名教育家。他師從知名學者黨成(號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師從學習者眾多,尊稱他為李夫子。李毓秀夫子根據自古至今童蒙養正的精義撰寫成《訓蒙文》,後經賈存仁先生修訂編成《弟子規》。(圖二:《弟子規》流傳甚廣,是一部引領幸福人生的家庭寶訓。)

《弟子規》是一部引領幸福人生的家庭寶訓,流傳至今仍閃耀著至德至善的人性光輝,蔡禮旭老師《細講弟子規》,感化了無數的家庭。二OO六年,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老師們將《弟子規》辦班教學的實驗成果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做匯報,使聯合國一百多個國家大使深受感動。二O一四年,印度尼西亞教育部積極推動全國中國小學生共同學習《弟子規》。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經驗是全人類共有的遺產。

乙、《了凡四訓》,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撰寫的家訓。了凡先生,原名袁黃,字坤儀。他原本命運多舛,壽命短促,在雲谷禪師的教導之下,從此積德行善,勇於改過,成功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將一生的經驗寫成《了凡四訓》這本書,用以教導兒孫,內容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此書,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德累功、改造命運的經典。印祖親為此書作序曰:「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謨也」。

日本漢學家安岡正篤先生對《了凡四訓》推崇備至,贊之為人生能動的偉大學問,並建議日本皇室及首相將《了凡四訓》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將《了凡四訓》視為奠定自己人生觀的經典,稻盛回憶起,他創辦京瓷公司之後,正是由於邂逅了《了凡四訓》這部書,才真正明了人生的方向及改變命運的方法。

《了凡四訓》是師父上人接觸佛法後讀到的第一本書,影響了老教授的一生。老人家曾經多次宣講《了凡四訓》,詳盡細緻的闡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原則,並使得這部書於海內外廣為流傳。(圖三:這是師父上人親書「了凡立命說」墨寶。)

丙、《徐氏宗譜》,家規垂訓以培厚德。

徐姓是中國第十一大姓,主要分布在山東、浙江、安徽、河南等地。流傳至今的《潛川徐氏宗譜》,線裝三十三冊,今已七次重修。徐氏家族歷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是黃帝的第一百三十六代。黃帝共二十五子,徐氏是其次子昌意所傳,昌意為軒轅帝元妃嫘祖所生,家譜世系源流清晰,歷歷可考。追本溯源,方知炎黃子孫是一家確實是真實不虛。愛其家者必愛其國,愛其國者必愛天下眾生。(圖四: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

家譜中記載著家族的家規與家訓,蘊涵著祖先寶貴的智慧經驗,是做人處世的行為準則,對於人生有很大的借鑑和啟迪。在《潛川徐氏宗譜》中,刊刻著「家規垂訓二十二條」、「增補家規四則」、「明太祖高皇帝訓」等,於此敬錄如下:

君臣之義,通於天地,故要盡忠職守。父子有親是天倫,故要恪盡子職。夫婦是人道之始、萬化之基本,當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發祥之家,未有不起於雍睦者也。教育孩童務必從容和順,不可教以戲謔詼笑。四五歲教之謙恭遜讓,以收其放逸之心;溫和安靜,以消其剛猛之氣;有不識長幼尊卑者,訶禁之。人生五倫,賴師友而明,可不重歟?師之即當敬之尊之,終身不可怠慢。男女有別,關係到禮義風化、嗣族姓氏。婚姻者,上以承宗祀,下以繼後世,禮莫大焉。求婚覓婿以德為上,次則素有教訓,忠厚禮義之家可也。治生為衣食之源,而勤儉又為治生之本也。族中有六十以上,孤而且貧者,本房房長出助給足錢壹千文。(圖五:《徐氏宗譜》中的明太祖高皇帝訓。)

《徐氏宗譜》中刊刻著「明太祖高皇帝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在「六條分注」中分別作注釋,在孝順父母中說:「這孝順二字是人最要緊的事」。並列舉《大清律》之律文:子孫違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及奉養有缺者,杖一百;子孫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者,並絞毆者、斬殺者,凌遲處死。凡子孫故違祖父母、父母教令者,杖一百。房舍服器之類各有等第,若違式僭用者,笞五十,罪坐家長。嚴格的教令使得兒孫們深為警戒,一生都不敢胡作妄為。

丁、《錢氏家訓》,人才輩出的家教典範。

中國無錫鴻山錢氏家族,自古至今人才輩出:先祖吳越王錢鏐、清代著名的音韻訓詁學家錢大昕、近代清華才子錢鍾書、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的國學家錢穆。為數眾多的學界泰斗燦若繁星,代代不絕,其中的奧秘是在哪裡?這無不歸功於錢氏優良的親職教育。(圖六:杭州臨安吳越國王陵的錢鏐墓。錢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立者。)

追溯錢氏家族的歷史,一千多年來祖祖相傳的《武肅王遺訓》、《錢氏家訓》,為錢氏子孫塑造人格、成就德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形成崇文倡學、德才兼備的錢氏家風。《錢氏家訓》內容含括「孝於家,忠於國;兄弟相同,上下和睦;讀經傳則根底深,看史書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等等,蔚為親職教育之典範。錢氏家族自古就重視教育,稟承「家庭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的祖訓,從宋代開始即設立義田、義莊和祭田,並規定部分田產及盈利必須用於教育。這使得錢氏子孫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族內鰥寡孤獨者都能領取義莊的錢糧。切實落實《錢氏家訓》所言:「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粟」。體現出中國古代大家庭中,互愛互助、和睦共處的美好德風。

在《錢氏家訓》中有許多先賢格言、警世名句,至今讀起仍是振警愚頑、感人至深:

個人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娶媳求淑女,勿計妝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訓的訓誨對子孫影響極其深遠,是祖先留給後人的金玉良言與無價珍寶。

戊、《溫氏母訓》,賢母之造就不虛也。

《溫氏母訓》是明朝末年賢者溫璜先生記錄母親陸氏的教誨編訂而成,內容包括祖業的守成、家道的維繫、女德的訓言、子女的教育等,蘊含著深厚的人生閱歷以及修身齊家的深遠智慧。誠如《溫氏母訓》序文所言,「末述先訓,乃母夫人陸所身教口授者,信乎家法有素,而賢母之造就不虛也」,由此可知,母親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影響至關緊要,至為深遠。

在《溫氏母訓》中,母親陸氏諄諄教導兒子說:曾祖母曾經告誡你的祖父說,人即使貧窮饑寒,也切記不能輕易的拋棄祖宗的根基與產業。窮人不肯祭祀,不肯參與婚慶弔唁的活動,這是窮到不知回頭的地步。祭祀斷絕,是和祖宗不相往來;婚慶弔唁斷絕,是和親友不相往來,這樣的人就稱之為「獨夫」,上天是不會保佑他的。當家的把祖宗要緊而沒完成的事補一、二件。當官的把地方重要而沒做到的事乾一、二件,這才是男子的作為,高官厚祿不算是作為。居家度日千萬不要貪圖富貴,俗語「從容」二字就說得好。富貴是沒有底極的,如果是家財萬貫,但用度很浪費,那也必然會有窘迫的時候。《溫氏母訓》點點滴滴的教誡,體現出陸氏的深厚德行與慈悲教導。

《溫氏母訓》編者溫璜先生,字於石,烏程人,是明朝崇禎年間的進士,曾任職於徽州。他在清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堅守不屈,最後全家從容就義,以忠義節烈的志節而為世人所追念。溫璜先生忠貞的節操,正是源於家庭優良的母教。(圖七:《溫氏母訓》收錄在《四庫全書》之中,是母教的典範,對後世影響深遠。)《四庫全書》和《五種遺規.教女遺規》悉皆收錄《溫氏母訓》一文。《四庫全書提要》對於陸氏的家教給予很高的評價:「知其家庭之間,素以名教相砥礪,故皆能臨難從容如是,非徒托之空言者也。」陳弘謀先生在《教女遺規》的按語中說:溫母的家訓,雖然是日用的常言,然而對於立身處事的要點、理家應對的方法,簡要完備而又懇切周到,字字都是從閱歷當中而來,所以能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己、《庭訓格言》,施以父愛的皇子教育。

晚清名臣曾國藩先生,一生教子有方,他最為推崇的兩部家訓,就是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以及康熙朝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聰訓齋語》。張英是張廷玉的父親,父子二人都是官至宰相,位極人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第二冀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這句話道出了天下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

《聰訓齋語》是清朝宰相的家訓,《庭訓格言》則是大清帝王的家訓。這部由康熙皇帝撰著、雍正皇帝筆錄而成的家訓,對於締造康乾盛世影響深遠。康熙帝自述,自己經常想到祖先所託付的重責,因此非常重視對於皇子的教育,且意識到應當及早教養,不敢疏忽怠慢,並親自督察皇子課業,可謂是愛子深切。法國傳教士白晉親見康熙皇帝教子之方,於是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如實匯報說:中國皇上以父愛的模範施以皇子教育,令人敬佩。(圖八:清朝重視皇子教育的傳統始於清聖祖康熙皇帝。康熙帝六齡即位,親政後始發憤學習,五更即起讀書,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庭訓格言》。並延納儒臣,舉行經筵日講,自此蔚然成風。)

在《庭訓格言》中,康熙皇帝事無巨細,諄諄教誨皇子說,「仁者以萬物為一體」。因此而能夠時時保有惻隱之心,處事待人接物存有歡喜之心,從而感得吉祥的景象。並引《太上感應篇》勸勉說:「人生一善念,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人生一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此真乃至理名言!康熙在《庭訓格言》中曾說,天下沒有過不去的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為學者不可不學《周易》,誠以易之為書,有觀民設教之方,有通德類情之用,對於治國平天下頗有助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康熙皇帝的身行言教得以培養出兩位傑出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從而締造了大清國的康乾盛世。(圖九:雍正皇帝是延續康乾盛世、承先啟後的一位勤政帝王,他自幼受到康熙良好的親職教育,並筆錄父親教誨,編訂成《庭訓格言》。)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重視親職教育的民族,數千年來,華夏子孫之所以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搖,正是源自於代代恪守老祖宗的訓誨,以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等聖賢教育做為立身行道的根基。時至今日,習主席強調要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這更是紹揚祖德的金玉良言。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應當追本溯源,報本反始,將老祖宗留給後世的寶貴精神財富承傳下去,方無愧於祖宗的無盡慈悲、殷切期盼與諄諄教誨。

以上是慚愧弟子開吉的報告,不妥之處,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慈悲教導,恭請諸位老師、同學不吝賜教。慚愧弟子開吉頂禮敬呈。

老法師:前些年我住在澳洲,我們這個小城有一所大學,南昆士蘭大學。如果不用這個「南」,昆士蘭大學在布里斯本,南昆士蘭大學在圖文巴。學校校長贈送我一個學位,我接受了。當天中午請我吃飯,校長請我吃飯,同桌的有教務長,還有幾位資深的老教授。教務長告訴我,他說二戰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有不少學者曾經發起一個活動,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還傳到現代沒有滅亡。世界上四個古文明,其他三個都沒有了,為什麼它會存在?大概半年時間,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中國人著重於親職教育。教務長把這個話告訴我,我當時跟他說,沒有錯,這個結論是非常正確的。中國人如果一直重視家庭,那就像外國的有一位學者說的,它就是個不死鳥,它永遠存在世間。

中國人跟外國人不一樣,外國人一生不變節的不多,但是中國常見,什麼原因?他的家教根深蒂固,教學的理念跟方法,外國人不知道,沒想到過。中國人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想到胎兒,胎兒怎麼樣?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影響胎兒,這就是講到胎教。外國人聽都沒聽說過,他們知道中國人重視教育,但是沒有想到中國人從懷孕就開始教,這他們想不到的,無法想像的。真管用,確實管用,現在量子力學家為我們證明了,人的起心動念多重要。這個地方也提到了,《感應篇》裡面,起一個善念,還沒有善的行動,但是吉神隨之;起一個惡念,惡還沒有做,凶神隨之。這個與胎教關係可就大了,所以懷孕這十個月當中,母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著重中正。

中是不偏不邪,跟佛法講的中道,儒家講的中庸,我們深深相信,中國古時候的典籍,在沒有文字之前,這些概念已經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最根本的就是倫常,倫常這個道,我相信在我們中國古代至少一萬多年前老祖宗就認可了、就推動了,這是做人的一個標準。到孔子這個時代,左丘明著《左傳》,裡面就有一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常就是五常,五常,仁義禮智信,如果人把仁義禮智信丟掉了,他就不像人了,像什麼?妖魔鬼怪。所以倫常這個理念落實在生活上肯定是一萬多年前,老祖宗的智慧,到黃帝這個時候發明文字才把它寫在書上。從這個地方延伸,管仲提出「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跟孔子同時代,比孔子年歲大。往後八德就出現了,八德應該是在秦漢的時代,這個時候這些古聖先賢提出,這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

這個根本再濃縮,實在講就是兩個字,一個孝、一個敬。孝是體,敬是用。人能有孝敬,他怎麼會不愛人?孝講的是什麼?孝講的是父子一體。但是它有延伸的意思,父親上面還有父親,過去無始;子孫下頭還有子孫,未來無終,那就是佛家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整個宇宙是一體,就用這一個符號做代表,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只是父子關係,它的含義是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對待整個宇宙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尊重、都要敬愛、都要關懷、都要照顧,為什麼?一體,如同我們愛自己的身體一樣。不是一家人,是一體,跟大乘佛法說的沒有兩樣,真是大聖大賢,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教到漢朝才傳到中國,在漢朝之前,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跟佛所說的完全相同。

今天社會亂了,地球上災難到處都有。諸位比我更清楚,你們看新聞、看廣播,我是五十年跟這個斷絕了,你們知道比我知道得多。現在這些聖賢豪傑,我所接觸到的專家學者、國家跟社會的領導人都關心這個問題,我對他們很敬仰。許多在頭一次見面就問我一句話,這個世界還會有和平嗎?這個世界還能像過去正常的樣子嗎?從這些談話當中,我們覺得很悲哀,對於恢復安定和諧的信心喪失掉了,這個真可怕!沒有比這個更可怕的,我感到很驚訝。

但是我們中國人,我書雖然讀得不多,我們傳統的根我知道,我能夠守住。為什麼?這四科文字不長,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你看五倫,字最多的,也不過二十個字,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傳十萬年不會傳錯。這是老祖宗的真實智慧,太長了會忘掉,五句二十個字。五常更簡單,五個字,仁、義、禮、智、信。我相信倫常決定超過一萬年,中國文化底子夠厚,能保持到今天。其他的三個古文明,我相信也了不起。古聖先賢容易開悟,為什麼?他的生活單純,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他能看到真理;佛法講,他能看到事實真相,就是諸法實相。不像現在,現在人的妄念太多、雜念太多,心浮氣躁,古人心都是定的,尤其這些大聖大賢。所以我曾經問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說我們古聖先賢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有可能。老師回答我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根據。他沒有透露信息,事上沒有證據,但是理上決定講得通。佛菩薩慈悲,在全世界每個地方他都會降生,他都會示現、會教化。為什麼那三個沒有了中國還有?那這就講到中國文字了,中國的漢字、文言文,超空間、超越時間,所以它能夠長遠保下來。外國沒有這個工具,隨著他們自己拼音的文字,一、二百年之後就不懂了,如果他寫文字跟語言完全一樣,過個幾百年,這文字人家不認識了,原因應該是在此地。這是我猜測的,我想這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天交通便利,交通發達,資訊發達,整個地球確實變成一個村莊了,地球村。地球村那就像湯恩比所說的,如何維繫這個地球村的安定和諧?他老人家說這需要依靠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國,印度沒有了。中國為什麼有?中國翻譯用文言文翻的,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湯恩比有高度的智慧,他認為中國的文言文太優越了,應當要普及到做為全世界共同的語文。它與地方的語言並不妨礙,中國地方語言一直到現在還有,不過它世世代代改變了,古今人它是決定不同,可是文言文不改變。文言文應該變成世界共同的文字、一種語言,這個是什麼?好的東西能夠傳後世、千年萬世要用這個工具,沒有這個載具是辦不到的。這湯恩比的話。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習主席在新年新春團拜會上提倡,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第一所學校,這是古聖先賢所作所為。一點都沒有說錯,中國世世代代都把家庭看作一個細胞,不是把人,所以中國人的觀念,家是大家族、大家庭。因為大家庭,你能治家就有能力治國,國也不過家庭放大了而已,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能齊家、能治國就能夠幫助整個世界社會安定和諧,就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湯恩比現在天天盼望著,他雖然不在世了,晚年八十歲到八十五歲,我看他那個五年天天都是想這個問題,慈悲到極處,在佛法講,那是活菩薩,那是真菩薩,全心全力,他的整個期望都是在中國。今天我們看到習主席就任以來,他的言論、他的作風,讓我們看到,再看看湯恩比博士的著作,我們信心就十足了。從哪裡起?從親職教育起。現在恢復親職教育有一定的難度,丟失太久了,一百多年,恢復也要一百年。但是要努力,絕不能鬆懈,這一百年非常認真努力,把這樁事情做為人生第一樁大事來看,根扎穩,一百年之後整個地球都救了,有志之士要在這努力。

摘自: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第一三O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