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十五,既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還是民間的鬼節,體現了佛、道文化與民俗文化的奇特融合。
佛教經典中的盂蘭盆節
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盂蘭盆節,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節日。
《佛說盂蘭盆經》中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用天眼通看到他的亡母在餓鬼道中受苦。目連十分傷心,便用缽給母親盛飯,可每次飯剛送到母親手裡,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因而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助他的母親,佛就告訴了他救助的方法:必須在農曆七月十五眾僧結夏安居功德圓滿之日,為七世父母(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迴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及現在父母備辦百味飯食,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如此一來,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現在父母也可添福添壽。
我國依據《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盂蘭盆節儀式,始於梁武帝蕭衍,其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以此報父母、祖先恩德。宋代之後,盂蘭盆之風習依舊,然而盆供之富麗莊嚴與供養佛僧之情形有所減弱,形成薦亡度鬼之風。
道教文化中的中元節
道教認為,一年應分為上下陰陽兩半,而且構成世界萬物的3個基本元素分別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將上半年謂為天官,農曆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下半年謂為地官,農曆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主要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由於地含水,水作用於地,故將地官下半年中段的農曆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主要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道教認為「三官」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玉帝匯報。三官分別以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需要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官」不是「官員」的意思,而是指一種時空流動過程的節段,類似於圍棋術語中「官子」的「官」的意思。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在道教經籍和傳說里,這一天,地官要拿出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當天會舉行一些祭祀活動,拯救孤魂野鬼,這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民間信仰中的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又是我國民間三大冥界節日之一的鬼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說法。
民間相傳,從每年農曆七月初一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農曆七月為「鬼月」。這個月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能嫁娶,也不能搬家等。
而農曆七月十五「鬼節」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此時陰氣最重,所以當晚不能出門,以免撞鬼。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以免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此外,還要慎重言語,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的話。
農曆七月十五,我國許多地方都會舉辦祭祖活動。民間的祭祖活動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之前進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民間通過一定的儀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封包,稱燒「包衣」,或者還有法事。
總之,農曆七月十五在廣大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經和「鬼」建立了很深的聯,存在著歷史悠久的「鬼文化」。所以,我們應正視這種文化,而不要執著於「鬼」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