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第一集)2000/7/1馬來西亞古晉檔名:19-15-01
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我們大家有緣在這一個場所來談談佛法,希望對佛法有所認識,便於學習,而能夠真正達到學佛的效果。佛法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創辦的。佛滅度六百年後,佛法傳到中國,中國歷史上記載是漢朝後漢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這個概念非常的清晰,佛法傳到中國有兩千年,為中國朝野所熱愛。早期的佛教確確實實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學」,而不是今天我們所謂的「宗教」。
可是佛教在唐朝以後,分為「宗門」、「教下」,這是佛法本身所謂的「宗」與「教」,跟現前宗教的定義完全不相同。宗門是專門指禪宗。我們曉得大小乘佛法在中國總共有十個宗派,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與俱舍宗,這兩宗到唐朝末年已經衰了,現在在中國已經沒有了;大乘佛法有八個宗派,除了禪宗稱宗門之外,其他都稱為教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教學的方式,它最大的差別,教下是依據佛的經典。
其實佛傳下來的經典,就像現在學校裡面的教科書一樣,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好像我們現在讀書,有國小、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個稱之為教下。至於宗門,那就是像我們現代所說的天才教學班,它是沒有層次的,甚至於七、八歲就可以念研究所,這是佛家所講「上上根人」,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學的。他們教學的特色,宗門是悟後起修,當然這個很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這才講修行。教下就不一樣,教下是屬於漸修,按部就班,慢慢的來,慢慢把自己德行、智慧、境界向上提升。這是佛門裡面稱為宗門、教下概略情形。
至於佛教變成宗教,可以說是很晚的事情,我們追溯過去的歷史,大概在清朝中葉以後。因為我們看到清朝盛世,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的時代,佛法依舊是教學,依舊是教育,可見得變成宗教這個時間並不很久,但是它確實已經變成宗教了。我們今天說佛教不是宗教,這個話說不過去。所以在現代這個社會裡面,佛教總共有五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存在這個社會,我們學佛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
第一、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這是傳統的佛教。實在說,現在已經很少見。最常見的是變了質的佛教,變成宗教。把釋迦牟尼佛、把佛菩薩都當作神明看待,這就是變質的宗教。傳統宗教裡面,我們絕對不會把佛菩薩看作神明。佛菩薩是什麼人、是什麼身分、什麼地位?在傳統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這是世尊的身分,世尊的地位。我們後學,做為佛的學生、佛的弟子,也必須肯定自己,我們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工作分為兩類:一類是弘法,從事於講經教學的工作;另一類是屬於護法,護持道場,護持正法,護持佛陀教育在這個世間有效的推行。弘護要密切合作,護法就好比是辦學校,做為學校的董事、董事長、校長,這個學校裡面的行政工作人員都是屬於護法;弘法就是這個學校裡面的教員,每天給學生、給大眾授課。教員跟職員要辨別清楚,職員是護法,教員是弘法,兩者缺一都不可。這是傳統佛教。
至於宗教佛教,它把教學舍掉。我們看看古時候的叢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學的場所,就像現在的學校一樣,每天裡面上課的時間是八個小時,佛經裡面常講的「二時講經」。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古時候的印度將一個晝夜分做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現在我們用西方人的分法,把一晝夜分做二十四小時,稱「小」。從前印度的時最大,印度的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就是八小時。每天我們上課上八小時,它是學校,它是教育、是教學;另外,八小時的修行。修行是什麼?是要把在課堂裡面所學的理論、所學的方法,落實到我們實際的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工作裡面,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佛法不尚空談,佛法崇尚實質,所以它是最講求效率的佼者。
在中國,民國初年,大概是一九二○年前後,歐陽竟無先生曾經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的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分析得很有道理,舉出許多例子證明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不是哲學。佛教是什麼?佛教是對於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們要把它的本質認識清楚。我們此地的蔡林長對於歐陽竟無很熟悉,他常常在研究。
我們學佛,為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誨,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看看世間人,生活在煩惱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甚至於生活在恐怖之中。佛教育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在智慧之中,生活在歡樂之中,佛家常講:「常生歡喜心。」所以佛法的生活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用現在的話說,高度藝術的生活,充滿了「真善美慧」。「真善美慧」決定不是空洞的口號,它確確實實可以落實。
也許有同學要問,在我們現前社會能落實嗎?能,肯定能落實。這兩天我們選擇了一部經《十善業道經》,我們將重點、大意跟諸位介紹。諸位如果能夠明白,懂得怎樣學習,就能夠改善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在現前社會,也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也可以過極樂世界的生活,也可以過華藏、一真世界的生活。所以這個教學正如歐陽大師所說:「是人生之必需。」
世尊是一個教育家,一生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最難得的是他現身說法,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是一位義務的教育家,跟中國的孔子很相像,有教無類。他的教學超越國土(現在講超越國家的界限),超越族群,超越宗教,有教無類。只要能發心肯跟他學習,他都非常熱情的來教導,從來沒有拒絕任何一個向他求教的學生,這是使我們無比的敬佩。
我們中國人非常尊敬孔老夫子,但是夫子教學,慈悲要跟世尊相比還不足。為什麼?《論語》裡面所說的,記載孔夫子的言行,孔老夫子教學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教他的心就涼了。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希望教學生的對象是很聰明的,一點你就通了,這個他歡喜教。告訴你一個原則,你不能夠活用、不能夠貫通,夫子就會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學。但是佛不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夫子還有舍,佛陀不捨,一個人都不捨。不但當年如此,佛家所講「生生世世」,什麼時候你發心想學佛了,諸佛菩薩就有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如海潮音,這個時節因緣決定不會錯過。這是世尊可愛之處,值得我們尊敬之處,也值得我們學習之處,我們不能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陀」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句話說,這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徹底覺悟、徹底明白了,一絲毫疑惑、錯誤都沒有,這個人我們稱他為「佛」。「菩薩」也是印度梵語音譯的,意思是對宇宙人生正在求覺悟,他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覺悟,但是還沒有圓滿;沒有圓滿稱菩薩,已經圓滿的稱佛陀。我們把這些名詞術語搞清楚,才曉得原來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是佛陀教學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學校裡面有學士、碩士、博士,都是學位的名稱。
佛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是佛陀,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再其次是阿羅漢。所以佛教裡面有四個學位的名稱,我們要知道。佛家常講:「人人都應當成佛,都應當作佛。」這是佛陀教學最終極的目標,就像學校裡面讀書一樣,希望每一個學生、每一個人都能拿到博士學位。所以佛法是平等法,這是真平等。
同學當中有不少是修學淨土的,現在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句非常值得讚嘆,「一切皆成佛」,這還得了嗎?這是什麼樣的心量?諸佛如來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都跟他一樣,不能比他差,不能不如他,這是諸佛如來對所有一切眾生的期望,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我們應當要發憤,應當要努力,不可以辜負佛菩薩真誠的教誨。
佛陀四十九年究竟教我們什麼?我們跟他學什麼?我想每個同學對於這個問題都非常關心。其實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常說,把他教學的宗旨、目標、方向傳授給我們,《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四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門裡面常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真相是什麼?如果把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所以佛跟菩薩是人,這個跟宗教就不相同。佛跟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的。你看這個名詞術語「生佛」,不是講「佛生」,把眾生的地位抬上來了,眾生第一,佛在下面,眾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這些名詞都把佛家教學的宗旨顯示給我們,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
講到「諸法實相」,一切諸法的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大類。第一類,人與人的真相。我們生活不能脫離人群,人跟人的關係,這個事實真相是什麼。第二,我們不能離開大地,不能離開物質環境獨立生存,所以必須要明了人與自然生活環境的真相,關係要搞清楚、搞明白。第三,佛教導我們要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我們說天地鬼神的時候,你會說:「你迷信,你怎麼講天地鬼神?」要說迷信,換句話說,現在科學家肯定空間是多維次的,也就是空間是屬於多元的。多維次空間的生物,科學家肯定,說的話不一樣,說的事是一樁事情。多維次不同空間的生物,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中國人常常說的「天地鬼神」,名稱不一樣,我們不要被名詞術語蒙蔽了,要了解他所講的真正的含義,我們才能夠得真實的受用。
真相到底是什麼?佛在許多大乘經論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我們讀到、聽到也點頭,但是沒有證明。佛法教學無比殊勝,佛所講的話,我們要去把它證實;你不能證實,你的學業沒有完成。佛家講「信解行證」,到「證」你才有真正的受用。「證」一定要通過「行」,「行」就是試驗。經論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所講的境界,如果不通過試驗,你怎麼能證明?通過試驗去證明,這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教學法。今天科學家說我們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他講的話我們不能怪他,想想他講的也很有道理。為什麼?我們今天展開佛經會念,什麼意思不懂,那你不是迷信嗎?佛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完全沒有落實,沒有試驗,這不是迷信是什麼?這就變成宗教。
所以我們不必多,兩、三百年前,在家出家修學佛法的人,他們修學的狀況、修學的心態,跟我們現大眾相比不一樣,他們真正是覺悟,真正是在求學。我們迷失,把佛陀教學本質迷失了,所以佛教淪落成為宗教。宗教如果不回復到教學,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佛教如是,其他每一個宗教又何嘗不如是?我接觸的宗教很多,我讀的經不僅是佛經,其他宗教經典我都讀。我讀了之後,我才明了所有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可是他們早年變成了宗教,變成宗教的時間比我們久。我們變成宗教比他們晚,雖然晚,也有兩、三百年了,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到的。
第三種,佛教變成邪教。這是近代的事情,大概是最近半個世紀發生的。這個邪教迷執很深,對社會、對大眾造成很嚴重的傷害,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佛教變成哲學。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把佛經當作哲學研究,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為什麼?方向錯了,目標達不到。佛家的目標是「破迷開悟,斷惡修善,超凡入聖」,這三個目標他達不到。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是他把佛經介紹給我。我跟他學哲學,他說:「佛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從哲學眼光裡面去看佛法,一生在這裡頭鑽研。方老師煩惱斷不掉,心地很善良,脾氣很大,看到人做錯事情,拍桌子罵人。在一般作學問的人來說,他是很有修養,可是跟佛菩薩、跟阿羅漢一比,他就比不上。
我算是非常幸運,接觸佛法之後,大概一個月,我有一個緣分認識章嘉大師,我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佛法的基礎。這是一個真善知識,是個密宗的大德,我的佛學根底是他幫我奠定。以後我學教,追隨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跟他學講經。他幫助我,他成就我,讓我對佛法有一些覺悟,逐漸逐漸明白了。他的教學方式是中國古老傳統的「師承教學法」,在現代社會裡面已經找不到。師承關係非常密切,師徒如父子,關懷、照顧、教導,無微不至。所以我們作學生對老師終身的感恩,永遠不忘恩德。感恩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將老師平常對我們的教誨,決定要落實,要變成自己的思想、生活、行為,這才是真正報老師恩德,報佛祖的恩德。
佛教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就是表演,這是今天作秀的佛教。法師帶了一群弟子到一個地方來弘法,唱歌、跳舞,載歌載舞,非常熱鬧。然後法師出來講幾句話,講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人家聽了也不懂。所以現在社會有形形色色的佛教,我們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我們究竟是學習哪一種的佛教?我們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接受佛陀教育。
佛陀教育的宗旨是「孝親尊師」。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世尊教導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是代表我們大眾,跟她講「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有三條(十一句),這三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大根大本,我們不能不知道。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雖然說四句,重點就是「孝親尊師」四個字,佛教從這裡教起,也到這個地方圓滿。「孝親尊師」做到圓滿就成佛了,就叫佛陀;「孝親尊師」還有一分欠缺,還沒有圓滿,那叫等覺菩薩。我們在大經裡面常常看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孝沒有圓滿,他對老師的尊敬沒有圓滿。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教給我們的是什麼。
「孝親」從哪裡做起?從孝順自己生身父母做起。「尊師」從哪裡做起?教導我們這一位老師做起。做到功夫純熟,要把這個境界擴充。佛在大乘戒經裡面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個意思就是要把孝親擴充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尊敬老師,《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善知識。」不但有情眾生是善知識,無情眾生也是善知識。經上舉的例子,桌子是善知識,板凳是善知識,香爐是善知識,蠟台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所以《華嚴》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對於一切眾生的恭敬,就像恭敬佛陀、恭敬老師這一種心態來對待。你真能做到,現前社會就改觀,一切眾生生活在五濁惡世,你立刻就提升到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跟華藏無二無別,總在一念之間。一念轉過來,轉五濁為清涼世界;轉不過來,清涼世界就變成五濁惡世。
這一部經上也說,佛告龍王:「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是由於我們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同而造成的;換句話說,今天科學家發現空間是多維次的。空間為什麼會是多維次的?他不懂,他還沒有研究出來,所以總想用方法突破空間維次,一直到現在還想不出方法。這一些科學家很可惜他沒有讀佛經,他要是讀佛經,我相信他比我們開悟的早,他很聰明。佛在經上講多維次的空間是怎麼形成的?是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佛法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怎麼突破?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你今天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不就突破了嗎?不就沒有了嗎?
佛家突破空間維次,用禪定。禪定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禪定。禪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那個禪定不管用的,那是初學禪定的一個方法。真正禪定在哪裡?生活裡面。經典裡面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是禪定,都是般若,這個禪定才管用,禪定才是真正的享受。這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禪定。
禪定真實的意思,《楞嚴經》上佛有一句話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心定了,你能轉境界,你能突破空間維次,擴大你自己生活空間的面積。隨著你定功的淺深,你突破的層次多少不一樣。到究竟圓滿的果位,完全突破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層沒有突破。到如來果位全部都突破了,你才了解宇宙人生圓滿的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法的修學要落實,要真正去做到。
佛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廢話,句句真實。佛說法有兩個原則,佛常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說「俗諦」,隨順真理說「真諦」。佛依二諦而說法,說真諦少,說俗諦的多。為什麼?說真諦,你就不懂,說俗諦大家好懂。於是佛的方法,那真正是高度的藝術。俗諦里,俗諦的方法顯真諦的真理,這種法子高明,這在佛經裡面處處我們都可以看到。譬如,這部經在哪裡講?在龍宮裡面講的。當機的人是什麼人?龍王。當然,這是不同維次的空間,事實上確實是有。可是我們還要懂得佛另外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是什麼?表法的意思,那就是他教學的藝術,說話的藝術。
「娑竭羅」,這是梵語,翻成華文的意思是「鹹水海」,就是大海。娑竭羅是大海,海水是鹹的。你們想一想,海水好不好喝?大家都知道,海水不能喝。為什麼不能喝?海水很難喝,苦的。我們就明白了,佛這個意思是什麼意思?這是形容我們的社會、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些眾生生活在苦海。娑竭羅就是形容五濁惡世。
龍代表什麼?龍代表變化,這個社會裡人情世故變化無常,取這個意思。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妄念止不住,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從早到晚,你要仔細留意省察一下,你在這十二個小時裡,你產生多少次的變化?代表這個意思。就是說苦海裡面多變的眾生,他的名詞含到這個意思在裡面。由此可知,佛用這個詞句提醒我們、警覺我們。如果佛說「苦難社會裡多變化的眾生」,我們聽了很難過,釋迦牟尼佛在罵我們。他說個「娑竭羅龍王」,我們聽了很歡喜,可是自己曉得佛在說我,話說得很好聽。
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說得好,「一切眾生心想異故」,我們每個人觀念、思想不一樣,因此造業就不相同,於是造成了苦難的世界。所以他的結論說:「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這就說到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三惡道是這麼來的,人間種種苦樂果報也是這麼來的。
接著,佛講了一段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很深,確實是真理。中國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個人面貌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每一個人心裡想的不一樣。假如你看到兩個人的面貌完全一樣,你要是了解一個人,你可以知道那個人跟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德行、他的嗜好,大致都相同。為什麼?面貌相同,他的思想相同。
諸位要曉得,六道眾生相貌決定沒有相同,阿羅漢相貌沒有相同。菩薩相貌很接近,為什麼?菩薩煩惱少,心地逐漸清淨,相貌很相似。仔細看,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細,好像都相同。「佛佛道同」,到成佛,相貌完全相同;心裡一個妄想都沒有,所以現的相貌完全相同。於是有同學來問我,他說:「法師,你說佛的相貌完全相同。我看到很多佛像都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他自己本來相;人心不同,造的佛像面貌也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佛說:「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這是講到很深的道理,這是事實真相。這幾句話,不是隨俗諦說的,這是隨真諦說的,這是事實真相。這幾句話也不好懂。我們同學們,我看大概很少沒有念過《金剛經》。《金剛經》很熟悉,用《金剛經》的話來講,彼此聽到就非常親切。《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念得很熟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把心法、色法,用現在的話說,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真的看破了。
「看破」這兩個字的意思,徹底明白了叫做看破。明白之後,當然「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用這幾個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經的術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個大家聽了不懂。無明煩惱是妄想,塵沙煩惱是分別,見思煩惱是執著,這樣解釋大家聽起來方便多了。我們初學佛法,從這個地方入門,「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佛在經上又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合起來看,能得的這個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初學的同學聽到這個話,認為「佛教怎麼這麼消極」。其實這不是消極,這才真正積極,知道一切不可得,自私自利這個妄念的根就拔掉了。那個念頭一轉,人生真正的價值、真正的意思,為眾生服務,這是真的。不為自己為眾生,為自己是一樣都得不到的,為眾生能得到。得到什麼?得到大圓滿,虛空法界你全都得到了。你要是為自己,你什麼都得不到,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為什麼為一切眾生,你就真的得到?佛家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今天還有廣播電台的記者來問我,講到這個因果,他說一般人覺得這個很消極。實在講,那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真正明了因果才真積極,佛法裡面講真精進。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有三種現象不空:第一、轉變,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剎那剎那在轉變;第二、因果相續不空;第三、因果循環不空,它有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佛在此地勸導我們,這個勸導的話說得非常好,「智者知已」,真正有智慧的人對這個事情明白了,「應修善業」,這是真精進、真的積極,積極為社會大眾造福,為社會大眾修福。
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從事教學工作,沒有一天休息。你要說佛教、學佛的人消極,現在這個社會,大概有許多國家五十幾歲退休了,頂多六十幾歲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歲還不能退休,還天天在教學,天天在講經,你要說我消極,我早應該退休了,那才消極。我還在乾。佛法經典裡面,諸位仔細去看,你把《大藏經》從頭看到尾沒有「退休」兩個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永遠沒有休息,永遠沒有退轉。佛教菩薩「精進波羅蜜」,哪有退轉?消極、退轉不是佛法,佛法里沒有,這個地方我們決定不能夠產生誤會。
其次,在這個經上,佛又教導我們,教龍王就是教導我們,龍王是我們的代表,他說:「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這是教我們細心觀察。世間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佛的大圓滿是怎麼來的?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我們要想證得大圓滿,我們要想過大圓滿的生活,不修福、不積德,怎麼能成就?千萬不要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就痲煩了,這個你感得的果報是餓鬼、地獄、畜生。也是因果的轉變,因果的相續,因果的循環,這個轉變愈變愈差。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我們要去轉變,愈轉愈殊勝,愈轉愈好,這才是真正通達因果。凡是往下流轉的,愈轉愈差的,不懂因果;對於因果的道理完全不明了,他才造作罪業。所以真正明了因果、通達因果,沒有不斷惡修善。
這一樁事情,具體的教學,無過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個小冊子流通很廣,誰提倡的?誰來流通?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去講經。這個因緣是那一年的年初,台北善導寺道安老和尚邀我去講《普賢菩薩行願品》,我記得那一次是九天講圓滿的。有兩位從香港來的,一位是聖懷法師,現在還在;另外一位是謝道蓮居士,去年過世了。他們兩位到台灣觀光旅遊,正好遇到我講經,他們聽了很歡喜,放棄原來旅遊的計畫,利用九天的時間把這部經聽完。聽完之後很歡喜,來找我,邀我到香港去講經。我說好,我答應了他們。
到香港,他們要求講《楞嚴經》。那一次去的時間很長,在香港住了四個月,講《大佛頂首楞嚴經》。我住在九龍界限街,倓虛法師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每天晚上講經,白天沒有事情,他們安排我到香港觀光旅遊,所以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過。因為住四個月,每一兩天去玩一個地方,很輕鬆、很愉快,也不趕時間。在圖書館裡面,看到這裡面藏書,使我非常驚訝的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建立的蘇州「弘化社」,他一生所有信徒對他的供養,全部都用在印經流通法寶,他不做別的事情,他做得非常專。「弘化社」裡面的書,我看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種分量最多。我看它的著作權頁,每一版至少是兩萬冊,多的時候五萬冊、六萬冊。他印了多少?印了幾十版。這三種書我給它概略統計一下,大概印了超過三百萬冊。我非常驚訝,老和尚是我們佛門淨土宗的祖師,一代的高僧大德,為什麼不弘揚佛教經典?印佛教經典數量都很少,每一版一千冊、兩千冊,三千冊最多了,三千冊以上很少。這三種都不是佛教的,為什麼這三樣書印的數量這麼大?這引起我的省思。
我很認真的在反省,這才了解祖師用心良苦,要救佛教,要令所有佛教徒都能夠得到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應當從「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開始。《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因果的理論與事實說得非常透徹,所以老人家一生大量的在推動。我明白這個道理,我回到台灣,就把《了凡四訓》印了五萬冊,而且還講過兩、三遍,爾後又講過幾遍。《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前面的「文昌帝君陰騭文」,我統統都講過,這是幫助我們認識因果。因果道理真正明白了,「種善因決定得善果,造惡業肯定有惡報」,會勉勵人斷惡向善。善惡的標準就在《感應篇》跟《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兩篇東西都不長,《感應篇》一千多字,《陰騭文》七百多字,比佛家的戒律要殊勝。佛家的戒律,古人翻譯的,很多名相術語都很難理解。這兩種書中國人寫的,我們讀起來沒有障礙,而且特別的親切,很有受用。
去年在新加坡,同修們要求我把《感應篇》講一遍。我說好,每天早晨早餐,我們會跟同學們談話半小時,就利用這個時間將《感應篇》講完。好像講了有兩百多次,總共有一百多個小時。講完之後,我就選了這部《十善業道經》,做為《感應篇》的總結。這是佛經,還是講的這一樁事情,怎樣積德修善。正是佛在此地教導我們,不但我們自己「應當如是修學」,而且還要幫助社會一切大眾「了達因果」。了是明了,達是通達,了達因果的目的是什麼?「修習善業」,不必叫別人勸勉我們,你自動會發心修學。
而佛在此地又有幾句囑咐的話,這幾句話很重要,「汝當於此,正見不動」,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人不能沒有正知正見,就是你的思想、見解要純正,不能夠有偏邪。有偏見、有邪見,你的行為也就偏邪了,你就會造作許許多多的過失,決定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如何建立?這要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才能成就,所以這個問題是教育的問題。今天的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造成的?知見不正。第一個知見不正的,我說起來大家不要怪我,說出來你們一定會反對。什麼錯誤知見?男女平等。你們不曉得,男女本來是平等的,現在講男女平等反而不平等。本來是平等的,男人有男人的事情,女人有女人的事情。要用我們佛家的比喻來說,男人是弘法的,女人是護法的。現在要平等,女人要做弘法的,逼著男人要做護法的,弘護都敗,兩敗俱傷,就錯在這裡。今天社會為什麼沒有聖賢出世?沒有賢妻良母。所以印光大師說,世界太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這個大權在女人的手上。女人真的能夠相夫教子,要教自己的兒女作聖人、作偉人,不要自己去做。自己去做,兒女就沒有了。所以喊「男女平等」,破壞了男女平等,這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思想。
社會安全的結構,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世出世間聖人教給我們同一個理念,儒家教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這三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世界和平。平天下是世界和平的意思。世界和平建立在國家政治的穩定,國家政治穩定寄托在家庭的美滿,家庭的美滿寄托在夫婦的和合。夫妻不和,世界就沒有和平了。
我講經常做個比喻,整個世界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國家像我們身體不同的部位,家庭是我們身體每一個細胞,夫妻是細胞核(核心)。夫妻不和,細胞壞了。如果這個身上細胞壞的多了,這個人就要死,活不成了。現在社會上離婚率這麼高,世界活不成了,所以人家才說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從哪裡產生的?夫妻失和,離婚率高,這個是世界末日第一個因素。挽救世界,希望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了。男女為什麼結成夫妻?沒有結婚之前,都看對方的好處,沒有看到缺點,這很可愛;結婚之後,天天看對方的缺點,一點好處都沒有,這才搞壞了。這個想法,這個看法,就叫做邪知邪見。
佛教導我們就不一樣,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怎麼落實?夫妻兩個每天看對方的善,想對方的善,念對方的善,檢點自己的不善,改自己的不善,就永遠和合,白頭偕老。迷跟覺,正念跟邪念,就在這個地方分別。一念正覺,不但一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你一個念頭錯誤了,夫妻不和,家庭破裂,社會動亂,世界沒有和平。
所以我講離婚的人都要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他把世界和平破壞了,社會安定破壞了。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關係到整個世界。你才曉得這兩個人結合,古時候講是道義,不是感情。你要顧及整個世界一切眾生的幸福,要顧及到整個世界社會的安定和平。常常看對方的好處,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別人永遠沒有過失,過失永遠在我自己。你能夠這麼樣一想,這樣看法,這叫正知正見,邪正的差別就在此地。唯有正知正見,他才能夠廣修福田,才能夠常生歡喜心。你才懂得修福,你才懂得積德,你決定不會造惡業。
修福,佛家常講「福田」,福田從哪裡生?也是從心想生,從正知正見生。同學們,你看看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這個衣服上一格一格的,諸位都知道叫福田衣。福田在哪裡?福田在心裡,這是表法的,衣服上一格一格的格子大小一樣,代表什麼?代表平等。這麼多格子,代表多元文化,代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是我一體,一絲毫差別都沒有。這個念頭就生福,生無量無邊之福,所以福田是從心裏面生的。這一件衣服裹在身上,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一個我,佛家所講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是什麼?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大慈悲心從這裡生的。
有許多同修問我,他說:「法師,你跟各個宗教往來、接觸,而且還幫助他們。你這個思想從哪裡來的?你為什麼會這樣做?」這個思想是從《華嚴經》裡來的,佛教我這樣做。我是佛弟子,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應該怎麼做。我們這塊衣服,這一格是佛教,那一格是天主教,那一格是基督教,那一格是伊斯蘭教,那邊是印度教,統統是一家,我不幫助他,誰幫助他?迷了自性才有妄想分別執著,覺悟了之後是一家。我們幫助他就是幫助自己,不幫助別人那就是害自己,不知道幫助自己。
宗教裡面講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你要愛世人才是真正自愛。你覺悟了,愛自己就是愛世人,落實在愛世人上。不愛世人,不知道愛自己。為什麼?不曉得積德,不曉得修福,來生到三途裡面去,那怎麼是愛自己?真正愛自己的人,一定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天堂,提升到天園,提升到極樂世界,那種人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一生不善的行業,把自己送到惡道,這怎麼能談得上愛自己?所以真正講到自愛,要不好好的接受聖賢人的教誨,人只有自己毀滅自己,他不懂得愛護自己;懂得愛護自己,一定要接受聖賢之道。
佛弟子心地是清淨的,心地是平等的,心地是真實的,看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個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成就都第一。《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向釋迦牟尼佛報告他自己的修學、自己的證悟,個個都說第一,沒有說第二的。個個都第一,這就是健康,這就是長壽。像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沒有第二的,這個人身體健康。如果眼看第一,耳不行、耳第二,鼻不行、鼻第三,這個人就生病了。如果差別大的話,人命就保不住了。個個第一,他不是第一,我們要幫助他、成就他第一。就好比我們身上有些細胞病了,我們得想辦法幫助它恢復原狀,來調理把它治好。同樣一個道理,社會有一些人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辨別善惡,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要去幫助他。
幫助他要懂得方法。佛教菩薩生活、工作與大眾接觸有六個原則,叫六波羅蜜。「波羅蜜」這個意思,也是梵語,意思是圓滿,六種圓滿。第一個是「布施」。布施,用現在的話怎麼說法?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叫做布施。服務的項目太多了,我們今天做社會福利工作,就是為社會大眾服務。在無量無邊項目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自己一定要曉得,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最重要。如果沒有這一條,你服務得再好,都是救一時之急,不能幫助他自立更生。一定要幫助他覺悟,他才能夠永遠離苦得樂。沒有這一條,他自己不能夠離苦得樂,時時刻刻需要人幫助,這還是很痛苦。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這是在慈悲救世,他做最根本的工作,最徹底、最圓滿、最究竟的幫助一切眾生。
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是什麼意思?守法。幫助別人也得要有規矩;你要是不懂規矩,你想幫助他,人家不接受,人家排斥,拒絕你。所以一定要懂禮,一定要守法。
佛教導我們「四攝法」,許多同修都知道: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但是四攝法的意義,知道的人不多;如何落實,那就更不知道了。佛的四攝法,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人與人交往的四種法則,必須要遵守。從哪裡落實?從夫妻落實。剛才我說了,為什麼夫妻不和、家庭破裂?不懂得四攝法。要懂得四攝法,沒事。懂得四攝法,過佛菩薩的生活。第一、「布施」,就是服務,先生有沒有為太太服務?太太有沒有為先生服務?真誠心為對方服務,這就是四攝法里的布施。第二、「愛語」,愛語是關懷,出自於內心真誠清淨的關懷。第三、「利行」,我們所作所為於對方決定有利益,決定是有好處,沒有危害。第四、「同事」,共同生活在一起是屬於同事,小從夫妻,推廣到全世界。
我們與其他宗教交往,就本著佛陀的教誨。首先布施,看看其他宗教,他們有所需要的,我們幫助他。今天所有宗教都辦許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像辦醫院、養老院、孤兒院,還有辦學校的,像辦國小、中學、幼稚園,許許多多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辦這些事業需要錢,我們送其他的禮物不見得能適用,送錢最適用。所以我們送錢給他,贊助他們的社會福利事業。我們去拜訪每一個宗教,所贈送的都平等。
有許多人來找我痲煩,說:「法師,同修們對你的供養,你為什麼拿去送給外道?」來責備我。
我說:「我沒有送給外道,我是做佛法慈悲事業。」
他說:「你明明送給基督教,你明明送給印度教,怎麼不是外道?」
我說:「你心裡有外,那才叫外道。外道不是他,是你,你的心裡有內外。自己是外道,不知道。自己外道,看別人都是外道。如果我們用社會眼光來看,我們佛教要不要辦養老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孤兒院?」
他說:「要。」
我說:「要不要辦醫院?」
他說:「要。」
我說:「你拿錢來?」
他拿不出來,他不說話了。
我說:「人家辦得好,我去投資,沒有錯。他辦的現成事業,我拿一點點錢去投資,我有股份在裡面,他辦的就是我辦的,自他不二,我何樂而不為之?我不必操那麼多心,他已經都辦成功了,我投資。有沒有錯誤?」心量太小,妄想、分別太嚴重了,你怎麼能作佛?不但佛做不了,你的煩惱斷不了,天天在生煩惱,天天在苦難當中過日子。
佛經上常講,大家也會念,「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連個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都不能包容,你還包什麼虛空法界?我們要學佛,拓開心量。因此我們認知世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任何一個人他做的事業,只要是對於社會、對於一切眾生有真實利益的,就是我做的,我必須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全心全力去關懷他、去照顧他。
最近在新加坡,回教他們要買一個校址。他辦了一個學校,辦得很不錯,這個校址是租來的。現在屋主願意賣給他,他錢不夠來找我。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我們集合九個宗教共同來為他籌款,成績很可觀。原來他跟我提出來的,希望我們新加坡的錢幫助他七十幾萬。我們這一次籌款超過了一百萬,你看這個成績多好!九個宗教統統幫助他。社會福利慈善事業是我們共同的,不要分彼此,不要分國土,不要分族群,不要分宗教,大家都是一家人,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愛,所有宗教共同的目的,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凡成聖」而已。我們有這樣的認知,這叫正知正見,永遠不可以墮落到邪知邪見。世界宗教都是一家,何況我們佛門裡面的宗派,當然更是一家。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我們自己讚嘆自己的法門,輕視別人的法門,這就犯了戒。哪一條戒?自贊毀他戒。我們把這個戒律引伸、意思擴大,我們要是毀謗別的宗教、別的族群,也犯了自贊毀他戒。我們看看,佛菩薩都是尊重別人、讚嘆別人,自己謙虛、自己卑下。佛這樣教,我們應當這樣學才對。不可以佛教的是一套,我們做的又是一套,我們就背師叛道,我們就有罪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晚上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