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二集)


時間:2010/9/24 作者:心源

普賢行願品的啟示(第二集)1992/3新加坡居士林檔名:04-07-02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昨天我們將本經概略的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今天我們可以報告經文了,在還沒有說到經文之前,還需要將這部經的來由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世尊在往昔示現成佛的時候,最初在菩提樹下入定說《大方廣佛》,也就是《大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劫圓融」,換句話說,時間與空間統統超越了,沒有時間的長短,也沒有空間的遠近,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佛說這部經,題目要依梵文原文的意思來翻是「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這是原來的經題,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將「覺者」翻作「佛」,「雜華」的「雜」字去掉,留一個「華」,「莊嚴」的「莊」字去掉,留一個「嚴」,就變成現在的經題:「大方廣佛華嚴經」,文字經過這樣修飾一番,確實美得多了。從經題的意思來看,佛所說的這部經其實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切經。「大方廣」是法,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真如自性的體、相、德用。「佛」是能證之人,圓滿證得自性的體、相、作用,這個人就叫成佛了,我們就稱他作「佛陀」。下面是比喻,「雜華」,「雜」是雜色,各種不同的品種,像一個大花園一樣,這裡面一切的花是應有盡有,一樣都不缺少,比喻這個花園莊嚴美好,這是說佛所證得的一切法就像雜花莊嚴,佛所說的一切法也像雜花莊嚴。由此可知,這個經題實在講不是一部經的經題,是佛所說一切經的總題目。

在現代,將佛一切經分類整理,稱之為大藏經,「藏」是庫藏的意思,「藏」是倉庫。「三藏」是三個倉庫,就是將經典分類,分為經、律、論三大類,我們稱作「三藏」,而不稱為《大方廣覺者雜華莊嚴經》。其實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別名,《華嚴經》就是大藏經的原名、本名,這個我們要知道。

世尊成佛之後,在二七日中,就把他所證的圓滿境界跟這些菩薩們全部都說出來了。聽經的菩薩們是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不是普通人。諸位想一想,普通的人怎麼有能力到世尊定中去聽經?釋迦牟尼佛入定,那要有能力、有本事到釋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才能夠聽到這部大經,沒有這個定功那就沒有緣分,所以說「權教二乘如聾如盲」,聾是聽不到,盲是看不見,釋迦牟尼佛開這個法會,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都見不到,也聽不到。

佛講了有多少分量?這部經講完之後,大龍菩薩,當然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法身大士,他就將這部經典收藏到龍宮,龍宮的圖書館非常廣大,能含藏這部大經。這部大經的分量究竟有多少?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直到滅度後六百年,我們這個世間從來沒有一個人見到《華嚴經》,也沒有人聽說過。而龍樹菩薩,這就是在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現在印度,這位菩薩聰明絕頂,他將這個世間所有的經典都讀過,不但佛法的經典他統統讀過,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經典他也統統讀完了,沒有書好念了,世間的書他統統都念完了,這個時候傲慢心生起來了,自以為了不起,世間學問再沒有人能跟我相比的了,傲慢心生起了。我們想到《金剛經》上說,佛陀囑咐這些大菩薩們要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照顧小菩薩,小菩薩出了毛病要趕緊去照顧,所以大龍菩薩就化身來度龍樹,告訴龍樹:我那個地方藏的經典有許許多多你還沒有見過,不但沒見過,你聽都沒聽說過。龍樹菩薩聽說有這麼一樁事情,非常驚訝,他說:在哪裡?大龍菩薩說:你跟我去。這就跟大龍菩薩到了龍宮,一到龍宮,看到大龍菩薩所收藏的《華嚴經》(《雜花莊嚴經》),有多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這下呆了,真的把他傲慢的習氣一下就降伏住了。

我們中國人說一部書的分量通常是講字數,這本書有多少字,以這個作分量。在古時候的印度要說明這部書的分量,它不說多少字,它說多少偈。一首偈是四句,換句話說,句子不論長短,四句就叫一首偈,以這個為單位。這本書裡頭有多少偈,就是多少個四句,換句話說,它的算法比中國要多很多。《華嚴經》有多少偈?這是用比喻說。大千世界,我們常講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世界的組成,佛教的宇宙觀跟今天天文學家所發現的宇宙,說法非常接近。像我們這個地球是以太陽為中心,繞著太陽轉,我們稱它作太陽系,太陽系又繞著銀河系轉。在過去,許多人都認為這一個太陽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單位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這就是講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

最近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他附帶有一篇文章,老居士是學科學的,他以近代科學的觀點來解釋佛家的宇宙觀,他說這一個銀河系就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就了不起。為什麼說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也不在我們太陽系裡,須彌山是許多恆星所旋繞著,須彌山是什麼?就是現在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宇宙當中的黑洞就是佛講的須彌山,這是一個銀河系的中心點,這個說法也挺有道理。要照這樣說法,大千世界就太大了,多少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科技的能力,就是無線電的望遠鏡也沒有辦法觀察到十億個銀河系,由此可知,我們今天科學的領域是什麼境界?還沒有出小千世界,小千外面是中千,中千外面是大千,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可見得宇宙之間的世界,那個大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

佛給我們說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宇宙當中有多少?佛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現在我們取一個大千世界,諸位記住,十億個銀河系,假設把這十億個銀河系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首偈,還不是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諸位想一想,這部經拿到我們地球上能容納得下嗎?沒有地方擺。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不是我們地球能容納的,不但我們這個地球不能容納,我們這個銀河系都容納不了,釋迦牟尼佛只費了兩個星期時間所講的,佛智慧神通之偉大,我們不能不五體投地的佩服。龍樹菩薩看到這些經典當然嚇壞了,他所念的太少了,微不足道。菩薩看到這樣的大經也搖搖頭,沒有能力接受。好在還有中本,中本有多少偈?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大概這樣一部經,中本的,中本實在講是大本的提要。

我們舉例來說,像《四庫全書》,也許許多同修聽說過,沒有見到過。《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時候編輯的,將中國所有好的圖書統統編在一起,學佛教三藏經典分類的方法,分為四大類,「經、史、子、集」,費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成功。這部書現在在台灣翻印,把它縮小影印,將原書四頁縮小成一頁,精裝像大藏經那麼大,分量也有那麼厚,總共是一千五百冊,換句話說,它的分量等於十五部大藏經。這部書,假如一個人從出世一生下來就會看書,每天叫他看八個小時,看到一百歲也看不完,你就知道這部書分量之多。正因為它分量太大了,當時皇帝也沒辦法讀,所以就叫總編輯(紀曉嵐)編一個目錄提要,每一本書裡面是什麼內容,簡簡單單的寫個報告,目錄提要。《四庫全書》的目錄提要,這麼厚的精裝本,像大藏經一樣那麼厚,五本,這就好辦了,這五本我們看起來就不費力了。

中本《華嚴》就是大本《華嚴》的提要,提要相當於我們現在全套的大藏經。龍樹菩薩一看這麼多,想一想,閻浮提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聰明智慧還不夠,這樣大的經典還是沒辦法受持。再看看佛這部經還有下本,下本是目錄提要的大綱,更簡單了,是綱要當中的綱要。這部經總共有十萬偈,四十萬句,有四十八品,龍樹菩薩一看這個喜歡得不得了,為什麼?這樣簡單扼要的《華嚴經》要是帶到我們這個世界來,我們這個世界的大眾得利益就多了,所以他老人家從龍宮裡面出來就帶下本《華嚴》,十萬偈,四十八品,這是龍樹菩薩之後,我們這個世間才有這部大經。

一直到東晉時代,差不多龍樹菩薩圓寂之後又過了大概三、四百年,這部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了。諸位要知道,古時候的經典是用貝多羅樹的樹葉寫的,貝多羅樹有一點像我們的香蕉樹,葉子很大。他們把樹葉裁開,書寫在樹葉上,再用繩子把它捆在一起,一張都相當的厚,一張樹葉寫四行,你們想想看這部《華嚴經》要寫多少?要用現在的大卡車來裝,一部《華嚴經》恐怕要裝好多輛大卡車才能裝載得了,你想三藏法師到印度取經多艱難!多困苦!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發達,經書紙張可以用很薄的紙張,可以印很小的字,都濃縮了,這在古時候人沒有辦法想像得到,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書大了就容易散失,容易丟掉,因此這麼大的經典在印度流通分量少,統統是手寫的本子,沒有印刷,這麼大的經典寫一部不容易。所以流傳到中國,在東晉的時代,這部經傳來的時候一半還不到,這是在東晉義熙十四年。我們所得到的《華嚴經》,分量只有三萬六千頌,十萬頌傳到中國來只有三萬六千頌,差不多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喪失了,沒有到中國來,所以到中國來的經典殘缺不齊,但是這是無上的法寶。我們也把它翻譯出來了,就是佛陀跋陀羅尊者主持譯場翻譯出來,我們叫它做《六十華嚴》,翻成中文之後,分為六十卷,這就是《六十華嚴》的來源,也稱作《晉經》,晉朝時候翻譯的。

到唐朝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就是武則天作皇帝的時候,武則天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對於《華嚴經》非常的愛好,總覺得「晉譯」的《六十華嚴》欠缺太多,不完整,感覺非常的遺憾,所以派特使到印度求取這部經,看看有沒有完整的本子。在這時候于闐國的三藏法師得到有這個本子,連法師一同請到中國來,這位法師是實叉難陀,這是請他來之後主持翻譯《華嚴經》,翻出來的經文比《晉經》(《六十華嚴》)增加了九千頌,換句話說,總共有四萬五千頌,還不到一半,可是大經的義趣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了,補充這麼多,完整的意思大致上能看得出來。翻成之後,武則天給這個大經題了一首開經偈,我們現在念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首偈是武則天題《華嚴經》的,一直到今天,我們讀經都用她這一首開經偈。她這一首偈做得非常好,非常圓滿,後來的法師大德想再做一首,沒有辦法,不能超過她,所以還用武則天的偈子。實叉難陀法師還有一部重要的經典,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實叉難陀翻譯的,這兩部都是不思議的大經。

到貞元年間,有一位烏荼國的國王,唐朝德宗的時候,向中國皇帝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像外交使節、派的特使來送點禮物,禮物裡面就有一部《普賢菩薩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這一品經非常完整,沒有欠缺,這不是我們去求的,是人家送禮送到中國來的。中國人看到之後非常的歡喜,於是就把它翻成中文,總共翻成了四十卷,我們叫做《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全品經文是四十卷。這一部分到中國來之後,中文譯的《華嚴經》已經超過全經的一半,超過了五千頌,這是中國人的福報。現在在全世界除了中文這一部《華嚴》之外,梵文經典已經失傳,再也找不到了,所以漢文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稀世之珍寶。我們過去的祖先、高僧大德吃盡苦頭從印度求取這部經來,千辛萬苦翻成中文留給我們後世子孫,我們要知道珍惜,要知道認真努力去學習,不辜負祖師大德傳法之恩,這一點非常重要。

《四十華嚴》的翻譯,清涼大師參加了譯場,參加了這一次翻譯的工作,譯成之後,德宗皇帝又下一個命令,請清涼大師為《華嚴經》做一個註解。我們曉得清涼是專攻《華嚴》,他一生講《華嚴經》講五十遍。《華嚴經》,八十跟四十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總共九十九卷,這九十九卷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大概要三千五百個小時,每天講八個小時,足足要講一年,清涼大師講五十遍,他老人家活的年歲大,活了一百多歲,所以他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華嚴》的大業。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對清涼大師非常羨慕,也很想學清涼,將來有機會能夠把《華嚴經》講五十遍,到自己講這部經的時候才知道因緣、福報比不上祖師,為什麼?我縱然發心肯講,每天講八個鐘點,天天不間斷,你們能不能來聽?你不能來聽。在台灣來聽經的時候,一天來聽一次只能夠聽一個半鐘點,晚上講一個半鐘點,那麼這部經要講多少年?要講八年,從前我們對日抗戰八年,還有逢年過節又要放假,最近這十多年來,我在國際上應酬很頻繁,每個地方都要請我去,所以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大概現在一年在台灣講經的時間只有三個月,這樣合起來,這部《華嚴經》恐怕要講到五、六十年才能講完,這問題就很嚴重了。講不容易,聽也不容易,可是我還是有願,總希望這部大經我將來要抽一段時間,沒有人聽不要緊,有錄音機,我要留一套完整的《華嚴經》錄音帶幫助初學的同學們,這是很有必要,這部大經真的是不容易。

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你說學佛要成佛,修學的人問,我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讀《華嚴》才知道成佛的好處,知道成佛的好處那就非成佛不可,現在你對成佛沒什麼興趣是因為你不知道成佛的好處,所以這部經非常重要。不但對於佛法修學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我過去也曾經跟同修們報告過,我對於淨土宗的信仰是從《華嚴經》得來的。雖然在早年,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專門弘揚淨土,我對於「教」很有興趣,就是對講經非常有興趣,對於念佛的興趣不太濃厚,我的老師眼光很厲害,他早就看出我對淨土沒什麼大的信心,常常勉勵我。曾經有一次跟我說,念佛法門,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都修學這個法門,你不妨試試看,縱然不能成就,從前那麼多人都上當了,我們上一次當也無所謂,老師說這個話,我們今天體會,苦口婆心來勉勵我們。我們那時候聽他的教訓,也修學,但是學得不認真,換句話說,認識得不夠徹底,信心生不起來。

到我講《華嚴經》,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總共講了二千七百個小時,經沒講完,講一半多一點,所以根據我自己講這部經的經驗,這部經要講圓滿至少要三千五百個小時。講了十幾年的《華嚴》,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一個問題,華嚴會上,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兩位等覺菩薩作他的助手,我忽然想起來,他們兩個修什麼法門?這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翻了一翻,原來這兩位了不起的菩薩,我們心目當中仰慕了幾十年,他是修阿彌陀佛淨土,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個發現使我非常的驚訝。再看一看他最得意的學生善財童子,文殊菩薩教他什麼法門?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這一看,善財童子修的是念佛法門,念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念的是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在華嚴會上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對於淨宗才產生真正的信心。

所以我信淨土、修淨土得力於《華嚴》,這是我為什麼要發願將《華嚴經》留一套錄音帶,我是報這部大經之恩。沒有這部大經,說老實話,我很頑固,一個人要把我說服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老師都不能叫我在淨宗產生堅定的信心。到後來十七年講《華嚴》,在《華嚴經》上開悟了,悟入淨土,所以《華嚴》對我有很大的恩德,為了報恩,我一定要留一套錄音帶。留的這些東西,將來以後有學生們讓他們去整理,因為寫的時候很費事,花費的時間太長,我自己的年齡也到了晚年,對身體不能不留意,我也快七十了,是老人了。這是說明《華嚴經》在中國的承傳,它的一番來歷。

這次向諸位報告的是《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這一卷經在整個《華嚴經》裡面非常重要,清涼大師稱它作「華嚴關鍵」,因為《華嚴》修學的綱領全在這一卷當中,也是整部經的總結論,因此大師在當時翻譯成功之後,因為這樣的大經流通相當不容易,於是就把這一卷提出來別行流通。《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沒有機會讀全經不要緊,你念這一卷就好,念這一卷也就等於讀了全經,所以這部經別行流通了。

清涼的學生宗密大師將老師的註解,清涼大師的註解,清涼註解注得簡單,注得相當的深度,唯恐後學讀誦、研究有困難,他再詳細重注一次,這叫「疏鈔」,「疏」是清涼大師注「經」的,「鈔」是宗密大師註解「疏」的。這部《別行疏鈔》一共有六卷,台灣印得很多,我現在還在講,我現在沒有講全經,講《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是連疏帶鈔一起講,精裝本這麼厚,也要講很多年。因為我斷斷續續的講,回到台灣就開始講,講到一段就到國外去了,再回來再接著講,斷斷續續的講。所以諸位沒有機會或者自己很繁忙抽不出時間,真正想研究《華嚴》,《別行疏鈔》非常之好。我想這個本子我們一定也送了不少本到此地來,過去我們都送到弘法團,弘法團那邊一定可以能夠看得到。這是特別介紹給諸位。

現在我們就可以談經文了。這一次的講題是「普賢菩薩行願的啟示」,所以不需要照經文一句一句講,但是經本諸位可以參考,我講的全是經本裡面的內容。因為不照經本一字一句,我們會省很多時間,能夠把這一卷的大意跟諸位做一個詳盡的報告。經文一開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普賢菩薩稱嘆如來殊勝的功德,稱讚完了。這一句話是接著前面一卷,這是第四十卷,就是在第三十九卷後半卷有很長的偈頌,這樣長的偈頌,那個偈頌有十幾頁,都是普賢菩薩讚嘆如來殊勝的功德。在這個地方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的,此地講的『如來』,它的意思就是指我們每個人的真心、自性。我們每個人真心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菩薩之讚嘆實在是滄海之一滴而已。普賢菩薩說了那麼多,沒法子,說不完,說不盡,這才轉過頭來告訴在會的這些菩薩。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這個大法會的人可多了,這些菩薩們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菩薩,其中還有一個主角,善財童子,告訴善財童子,告訴這些與會的大眾們,如來功德就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功德,不要說是我普賢菩薩,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統統來讚嘆,讚嘆多久?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我剛才跟大家提到,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成佛的好處,我跟你講成佛有什麼好處,普賢菩薩在此地一語道破,我們自性的功德,十方一切諸佛經無量劫共同來稱說都說不盡。我們學佛為什麼?學佛就是為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是為了見性,是要將我們自性裡面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能夠現前,統統能夠得到它的作用,無非是為這樁事情。我們再把話說清楚明白一點,你說自性起用,有哪些用處?第一個大用處,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你要不要?得到真正的快樂,你要不要?叫你永遠沒有煩惱,叫你永遠不打妄想,你要不要?你們都點頭,都要。不但有這些好處,我昨天講了,家庭美滿,事業的順利,社會的安全,世界和平,這還是小利益,最大的利益,你們每個人都不喜歡老,長生不老,永遠不死,這個利益太大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統統都是自性本具的功德利益,所以我們真正明白了,這不能不學,不能不認真的去修。所以普賢菩薩這句話非常重要,使我們認清自性功德不可思議。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普賢菩薩又告訴我們,假如我們要想成就,證得自性功德,他老人家教給我們應當要修十種廣大的行願,那麼你自性功德就圓滿現前了。我們淨宗學會在行門的五個科目,最後一科就是「十大願王」。昨天跟諸位說過了,大家千萬不要忘掉,「十大願王」是第五層樓,頂尖,圓滿的尖端,第五層是建在第四層的上面,第四層是什麼?「菩薩六度」,「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建立在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上,戒、定、慧三學建立在「六和敬」的基礎上,「六和敬」建立在「三福」的基礎上,昨天我們用兩個鐘點的時間跟大家詳細說明「三福」,那是我們的基層,「十願」是我們的頂尖,普賢菩薩講你要修頂尖的法門,頂尖是建立在地基的基礎上。實叉難陀為我們翻譯了《華嚴經》,頂尖,又為我們翻譯了《地藏菩薩本願經》,地基,他老人家翻經意味好深,我們對於大師這樣苦口婆心不能不感激,換句話說,他從基層到頂尖統統都想到了,都給我們設計好了,我們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努力去修學,在這一生當中就能達到圓滿的境界。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十種廣大的行願是什麼?先把它的題目說出來,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第二是『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第四是『懺悔業障』,第五是『隨喜功德』,第六是『請轉法輪』,第七是『請佛住世』,第八是『常隨佛學』,第九是『恆順眾生』,第十是『普皆回向』,這是十大願的名稱,名稱知道了,然後我們再細細觀察這十大願的內容。第一願講「禮敬諸佛」,我們看到這四個字會想到「三福」裡面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孝敬,孝敬做到究竟圓滿就是禮敬諸佛。佛在大乘戒經裡面明白的開示我們,「孝順父母、師、僧」,僧是出家人,「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戒」,所以大乘的戒律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中國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跟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字不一樣。西方人的文字是拼音的,除了顯示音節之外,其他的看不出,不像中國的文字,除了音聲之外,還有很深的學問的啟示、智慧的啟示,從文字上會開悟,會開智慧,這是西方文字上所沒有的。中國文字的結構有六大類,我們叫它做六書,「孝」字是屬於會意,叫你體會它的意思。中國的「孝」字,你想想這個字的樣子,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兩個合成一起叫「孝」,你體會這個意思。現代人說父子有代溝,諸位想想,代溝就把「孝」拆開了,孝就沒有了。「孝」裡頭沒有代溝,前面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不是二是一,大家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老一代再往上去還有老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這種觀念西方人沒有,所以我們跟西方人講孝道非常困難,他沒法子理解,他不曉得中國人怎麼有這麼奇怪的想法。

因此你就曉得我們為什麼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特別是清明、中元,我們紀念祖先,為什麼要祭祖,就是因為祖先跟後世的子孫是一體,永遠不要忘記這是一個整體,這是從豎的方面看。有豎的方面當然就有橫的,橫的是兄弟、親戚、朋友,兄弟的兄弟、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法界的全體,所以這個字代表什麼?「孝」字是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法界全體。昨天我跟諸位報告,什麼人能把孝道做到究竟圓滿?只有成佛,諸位才明了這個話是真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就不能做到圓滿,「孝」就不圓滿。由此可知,我們為什麼要學佛?我們要盡圓滿的孝道,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因此「禮敬諸佛」,普賢菩薩自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這一願才能做得圓滿,如果不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辦法做到圓滿。

普賢菩薩是十方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代表人物,普賢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我們?我們要想盡圓滿的孝道只有跟著普賢菩薩走,不跟著他走,我們要到哪一劫自己才有本事成佛?我們要好好的想想。不跟著普賢菩薩走,自己想成佛,沒指望,這是我跟諸位說一句老實話,沒指望。怎麼曉得沒指望?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你們今天能到此地來聽兩個鐘點經,不簡單,不偶然,聽了歡喜,聽了有所感受,絕對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些人無量劫來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皆不可思議,你聽到「阿彌陀佛」,還起心動念「我要求生淨土」,這還得了?這不得了。《無量壽經》上,阿闍王子那一幫五百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也深受感動,大家起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心裏面打妄想,「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打了這個妄想,並沒有發願「我這一生要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願,只是想著我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

釋迦牟尼佛神通廣大,他們這些人心裡動個念頭,佛就知道了,佛向大家宣布,這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就曉得那個善根福德因緣多厚。四百億佛,聽到阿彌陀佛還沒有動念頭想往生,你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動個念頭想往生,你過去所植的善根比他們強得太多了,他供養四百億,你們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今天又遇到這個法門。所以你們學佛不是今天才開始,無量劫生生世世都學佛,生生世世都念佛,生生世世都供養佛,現在怎麼樣?還不是一塌糊塗,這就是我跟你講的,你要不求往生,沒指望的原因,真的沒指望。

佛又在經上常講,從初發心,三個阿僧只劫就成佛了,我們過去生中修了多少阿僧只劫?修了無量阿僧只劫,為什麼還成不了佛?你不要忘記,佛講初發心有個標準,我們生生世世學佛都沒有修到這個標準,所以搞到這個模樣,假如我們有一生當中達到這個標準那就不一樣了,什麼標準?證得了初果,三大阿僧只劫是講你證得初果那一天算起,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從來就沒有證得初果位。初果要怎樣證得?見思煩惱之中,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統統斷盡,這就證得初果。換句話說,我們無量劫來修行,念佛沒求往生,八十八品見惑也斷不了,換句話說,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在搞六道輪迴,這個笑話鬧大了。

跟我們同時修行的人,同時念佛的人,人家發願往生淨土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我們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寂寞,輪迴寂寞,一輪迴,來生縱然相遇也不認識,改頭換面不認識了。唯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諸上善人跟到阿彌陀佛一同來接引你往生,那些諸上善人都是你過去生中親朋好友已經念佛往生的人,他來接引你,他跟你沒有關係他不會來接引你的,來接引你跟你都有關係。這一見面,阿彌陀佛佛光一照,本願神力加持你,你的神通能力馬上就恢復了,你會認得這個人是我過去在什麼世界哪一生當中我們是什麼關係,今天大家統統都聚會了,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熟人好多,統統都遇到了,一點都不寂寞,這個好處你們想不到,我跟你們講的統統是真實話。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就是我教大家跟著普賢菩薩走。

我從《華嚴經》上認識了淨土,知道《華嚴》到最後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這才死心塌地也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度了我,幫我一個大忙。所以在那個時候我明了娑婆世界第一個提倡淨土法門的,專修專念的,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到以後看到黃老居士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編的《淨修捷要》,我想這個小冊子很多同修見過,《淨修捷要》上說「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一看到這個字非常驚訝,一想,一點都不錯。大勢至菩薩提倡淨宗在普賢菩薩之先,他在哪裡提倡?楞嚴會上給我們說出來。大勢至是法界初祖,他是盡虛空遍法界提倡專修淨宗的第一人。於是淨土宗的初祖就有三個人,法界初祖大勢至菩薩,娑婆初祖普賢菩薩,中國的初祖廬山遠公大師,這是我們修淨土的人要記清楚,所以講到初祖,是哪一位初祖,我們清楚明白。

普賢菩薩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勸我們要修圓滿的孝敬。「禮敬」的意思明白了,「諸佛」是指誰?佛在《華嚴》、《圓覺》上都明白的開示我們,他老人家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什麼是眾生?佛在大經上跟我們講的,凡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都叫做眾生。我們想一想,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想來想去大概只想到一樣,哪一樣?虛空,虛空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除虛空之外,你說哪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的身體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條毛巾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講堂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緣和合而生的就叫眾生,「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我們要認識清楚,然後才曉得「孝敬」範圍之大也是不可思議。

再想到《華嚴經》上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也是許多人參不透的,我們今天也得到訊息,哪一句話?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無情的眾生。有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有感情,十法界的有情眾生。除有情眾生之外,是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現在人把它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礦物,植物與礦物在佛法裡面合成一個,叫無情,無情的眾生。有情眾生,我們會修行、會念佛、會成佛,無情的眾生怎麼能成佛?你們想想這條毛巾幾時成佛?我們這個講台,你們坐的座椅板凳,它哪一天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圓種智就統統都成佛,它怎麼個成法?今天我們在《行願品》得到這個訊息,原來這些叫「諸佛」,有情的眾生是諸佛,無情的眾生還是諸佛,他什麼時候成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哪一天成佛了,我會一下發現山河大地一切草木微塵統統成佛了,這是你成佛的現象。如果你哪一天覺得「我成佛了,你們都還沒成佛」,說老實話,你是在作夢,是在打妄想,你決定沒有成佛。

所以這部經上所說的完全是佛與大菩薩們的現量境界,眼前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所以我們凡夫看到這個境界感到不可思議,感到非常奇怪,怎麼想也想不通,其實哪一天不想就通了,愈想是愈不通,為什麼?因為你在打妄想,妄想不是智慧,怎麼能證得?要真正的智慧才能夠證得。

因此這個法門怎麼學習?前面說過這個法門是法身大士所修的,我們今天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斷,我們能修嗎?能,這就奇怪了。佛門博士班的教科書,我們幼稚園小小班也能適用,這個很奇妙。佛教經典不可思議,圓經,圓融,「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初學的課本就是成佛的經典,所以我們可以學,從哪裡學起?從「恭敬」學起,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看待一切人,這是「禮敬諸佛」。我們對佛菩薩是如何的恭敬,要把這個心用在對一切人上,這就叫普賢行。我對佛菩薩非常恭敬,對那個人差一點,這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是平等行。我們每天做早晚課,做早課我們一定拜佛,以最虔誠恭敬的心禮佛,然後用這種心來對待人。無論對待什麼人,對待父母,對待家親眷屬,對待一切朋友,對待同事,對待社會上一切善人、惡人,統統不分,什麼都不分,統統用一個真誠、清淨、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普賢行。

除了對待一切人之外,剛才講了,這也是眾緣和合的,也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這一條毛巾,為什麼?它是諸佛之一,所以毛巾用完了要疊起來,不能這樣一把丟在那裡,這叫大不敬,這就不是普賢行,會修普賢行的人一定疊得整整齊齊,把它放好位置,對它的禮敬。用完之後,洗洗乾淨晾乾,疊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禮敬。桌椅板凳也是諸佛,怎麼對待它?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恭敬。所以「禮敬諸佛」,除一切人之外,包括所有一切萬物,教給我們用一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我剛才講了對物,舉了幾個例子。對事,任何事情我們承當了就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圓滿,這是對事之恭敬,不可以敷衍塞責、互相推讓,那就對事不恭敬了。所以「諸佛」包括了人、事、物,決定沒有分別,不可以用兩種心。諸位想想這個法門好不好修?不容易,真難,是難,這是等覺菩薩修的,我們才幼稚園小小班,可是要勉勵自己去學習,我們雖然達不到圓滿,我學一分,我就得一分利益;我學兩分,我得兩分利益,你學多少一定會得多少利益,利益之大不可思議。

舉一個例子說,你能夠修普賢行,不要修別的,單單講「禮敬」,你能用真誠、清淨、平等、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我告訴你,你永遠就不生煩惱了,你心裏面快樂無比,這就是幸福快樂你馬上就得到。你今天為什麼不幸福?為什麼不快樂?這是好人,那是壞人,一天到晚在那裡分別執著,煩惱妄想不斷,你怎麼會快樂?你怎麼會幸福?所以你要想修快樂幸福,普賢行是最有效的,最快速的,你不妨去試試看,把我們的心量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行了。只要你真正發心,我們發心,怕自己做不到,不要緊,普賢菩薩會加持你,怎麼曉得普賢菩薩加持?經上講得很清楚: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普賢菩薩神力加持,我們努力一點,勉強一點,也能做到幾成。不但普賢菩薩加持我們,而且阿彌陀佛以本願功德力也加持我們,我們怎麼曉得?《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彌陀神力加持我們。阿彌陀佛神力一加持我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加持我們,什麼時候加持?現在加持,每一尊佛的光明都照到我們的頭頂上,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曉得十方諸佛加持?因為《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今天依照這個經典來修行,十方一切諸佛護念,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因此普賢行雖高,我們真正發大心的人不難在一生當中學到幾分,圓滿不敢講,幾分之幾是敢說的,是可以學得到,所以希望大家真正發心,知道這一願怎麼個修法。

佛法的修持成敗關鍵在耐心,有許多人開始發心很勇猛,過了幾天慢慢就退失了,古人所講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心很勇猛;「學佛兩年,佛就在西天」,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就化成雲煙」,煙消雲散,沒有了,愈學就變成老油條了,這是說明初心不容易保持,常常容易退失初心,退心了,退轉了。如果我們能保持初心決定不退轉,沒有一個不在一生成佛。普賢菩薩在此地做一個榜樣,勸勉我們要保持初心,所以他說: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

『虛空界』不可盡,我們發願修普賢的大行就不能夠退轉。又跟我們講:

【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

『眾生界』會不會盡?我們看現在世界上人口天天都在增長,年年在增加,沒有看到有衰退的樣子,「眾生界」,它不盡。眾生煩惱怎麼樣?煩惱一天比一天多,沒有聽說哪個人煩惱一天比一天少,除了真正學佛的人。真正學佛的人,煩惱會一天比一天少,這是你功夫得力,你學得有效果,功夫不得力,你的煩惱還是那麼多。假如學佛學得煩惱更多,有人跟我講,我不學佛的時候還好,煩惱還少,這一學佛,煩惱更多,那叫大錯特錯,不是學佛煩惱增加,是你不懂得道理、方法,你盲修瞎煉,所以煩惱沒減少還增加,這是不得法,不如法。學佛的人,煩惱一定會少,從粗的相來看,一年比一年少,如果能夠看得出一個月比一個月少,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如果你再能發現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少,你就可以拍拍胸脯,「我決定往生」。煩惱一少,智慧就增長,這是一定的道理。煩惱少一分,智慧就多一分;煩惱少兩分,智慧就多兩分,你對這個世間、對人事物的看法就不一樣。你也不笨,也不愚痴了,也不會上當,也不會被人騙,你會看得清楚明白,不但對眼前你看得很清楚,對於過去清楚,對於將來也清楚,這不是神通,也不是感應,是煩惱輕、智慧長的現象,必然的現象。你要問學佛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好處,這些地方統統是證明、驗證。

所以眾生煩惱不可盡,我們效法普賢菩薩的「禮敬」當然也沒有窮盡,不但沒有窮盡,普賢菩薩更是勉勵我們要: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這兩句話很重要,念佛,你要是學會這兩句,你念佛大概在三個月,頂多半年,你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一心不亂」我不敢說,「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得到,就是要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只要你做到這兩句。這兩句跟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這是做功夫的秘訣,普賢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身』是要去做的。我們見到人要有禮貌,禮貌因時、因地而不同,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記住。佛門今天保持的是古時候的禮節,不是現代人的禮節。佛門保守的古禮對不對?不對,因為我們是現代人不是古人。古時候的人,晚輩見長輩要三跪九叩首,晚輩見長輩行大禮;現在人,晚輩見長輩行三鞠躬禮就是最恭敬,我們是現代人,要現代化,佛法才能夠流傳到全世界。不要一看到法師,趴在地上就磕三個頭,外面人一看,「不能學佛,學佛要這樣子,這個我才不乾」,你叫人嚇壞了,他本來想來學佛,統統嚇跑了,不敢來學佛了。要懂得我們是現代人,要行現代化的禮節,我們的恭敬心不變,我們在形式上的做法要現代化,這是同修們要記住的。

但是我們今天見法師頂禮一拜,絕對不要三拜。頂禮法師三拜其實就是一拜,嘴巴里說三拜,實際上是一拜。法師說一拜,你就一拜,不要再拜兩拜。法師不說一拜還是一拜,同修們要記住。這個禮好不好?實在講也好,好在哪裡?現在大家把禮都丟掉了,都不要了,我們今天就像唱戲表演一樣,不是我們法師要你這麼恭敬,也不是我應該這樣做,我們彼此唱戲唱給外面的人看,你看看我們佛門這樣恭敬,應該用這種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要把這個道理說清楚、說明白,使大家反省一下,對人、對事、對物,恭敬是必要的,恭敬是好的,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保持,明白這個意思就好。實際上來講,應當現代人修現代的禮節,不必再三跪九叩首。我們今天是表演,現在人把禮統統都忘掉了,統統都廢除了,這是大慈悲心、憐憫心在這裡作戲給他們看,要知道這個意思,教育的意義。

心要淨,心要真正清淨、平等、恭敬。語,言語有分寸,這是禮節,今天我們講外交詞語,禮貌上的言語不能不懂。我們在外國,外國人在這一點表面上做的,我們覺得很佩服。你在外國住久的時候會知道,你在路上走,外國人跟你也不認識,他見你面會點點頭,笑一笑,跟你打個招呼,「嗨!」這是禮敬,不像我們中國人,甚至見面的熟人招呼都不打一個。中國從前是「禮義之邦」,現在顛倒了,我們的禮義丟掉了,到外國去看看,看看外國人還有一點禮義。所以菩薩教我們『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身體要做到,心裏面要想到,口裡面要能夠說到。我們自己做,為什麼這樣做還要教導別人,特別是教導你的子弟,教他知道為什麼要修禮節,禮節好處在什麼地方。你有禮,別人對你尊敬;你沒有禮,別人對你輕視。你有禮,在社會幫助你的人很多;你沒有禮,幫助你的人很少。「十願」,今天跟諸位講第一願,我們時間到了,念佛回向。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