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第九集)


時間:2010/9/25 作者:心源

阿彌陀經要解(第九集)1993/10美國達拉斯檔名:01-07-09

大段第三段,「頓超絕待」,從這裡看起。前面我們將「進德勸願,一生成佛」,這都是本經重要的義趣,已經介紹過了。這一段也非常重要,足以見到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下凡眾生,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與觀音、勢至無別,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我們上一次討論到這個地方。

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是頓教、是圓教,本經正如同窺基大師所說的,至圓至頓,至就是到了極處,圓到了極處,頓到了極處。所以,在一切經論當中,就是佛的言教裡面,沒有法子來說,所以不能收,無法收拾。為什麼?前面已經說過,下品下生的凡夫,那是真的凡夫,不是假的,可是一往生他立刻就圓證三不退。說圓證三不退不可思議,如果單單講三不退,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只要是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說他是三不退了。但是圓證三不退,最低限度要十地菩薩,才可以稱之為圓證三不退。十住、十行、十回向雖然有三不退,還沒有圓滿,所以圓滿的三不退,最低限度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換句話說,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不是假的,他天天可以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在一塊,他要不圓證三不退,怎麼能跟這些人在一起?

古德論疏裡面常講,「與觀音、勢至把手同行」,把手是手牽著手在一塊走,散散步,地位不平等做不到。所以,圓證我們特別要注意那個圓字,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雖然跟補處菩薩在一起,他又不是補處菩薩,他是個道道地地的凡夫。像這種情形,十方諸佛所講的經教,都是有等級的,都是有次第的,沒有這種事情;十方諸佛的剎土,也沒這個事情,所以說是剎網所不能例。

下面又說「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這幾句話相當的重要。「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佛在《法華經》裡面所說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到這個世間來,來是教我們成佛的,教我們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的,這是大事,其餘是小事,小事之小事。像這些事理,全都在《華嚴經》上。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道場雖小,我們準備在明年來講大經,講《華嚴經》。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理,都要認真的來討論,然後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

同居這一關是大關,的確不容易透脫,透是講智慧,就是你看破;脫是脫離,就是超越,實實在在是難。我們今天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這個世間的確有等覺菩薩住在此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家都曉得的,還有彌勒菩薩,這五位是諸位非常熟悉的,都住在我們地球上。其餘這些聲聞、緣覺,那數量就更多了,我們見不到他們,他們也不來找我們,雖然都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彼此不見面。十方諸佛的淨土,凡聖同居土,大概都是這樣。所以,唯獨西方同居土很特別,例外,他這些等覺菩薩跟凡夫天天打成一片,天天在一起;這是唯獨西方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不一樣。西方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大太大了!能與這些等覺菩薩常常在一塊,諸位想想,哪裡還會有邪魔外道?不可能有了。這個時節因緣純粹是正法,不像我們現在有像法、有末法,等覺菩薩在一塊,統統是正法。所以不會有邪知邪見的,不會有魔王外道來冒充佛法,像《楞嚴經》所說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西方世界絕對沒有邪師,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要真正的明了。

這幾天也常常有些同修來問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願心,這才能去。誰具足一個圓圓滿滿的信願,他這一生決定往生,這要明了,要真正明了。「此」就是指這一樁事,這個道理,事、理都明了了,方能深信彌陀願力,正如同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四十八願,真正不可思議。你相信佛力,然後你才能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憑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念阿彌陀佛。我們憑什麼成佛?也就憑念阿彌陀佛,這個妙!如果你再問,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我告訴諸位,釋迦牟尼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講得很詳細,的確不錯。那麼你們再問,阿彌陀佛是怎麼成佛的?我再告訴你,阿彌陀佛也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實在不可思議!

你信持名,才相信我們自己心體本不可思議。因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不在我們心體之外,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境界,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講《地藏經》的時候,《地藏經》的經本前面,有一段《華嚴經》上覺林菩薩的偈子。那是在夜摩天宮,覺林菩薩贊佛的偈子,就說得很清楚。「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不可思議。真正透徹理解這個道理,你對於往生西方世界的信心自然就百分之百,一點折扣都不會打。為什麼?決定可能,西方世界是我自己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己現、自己變的,焉能不生。除非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所以具足信願決定往生。

往生西方世界,所得的利益,就正如同佛經所說,「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什麼叫大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大願。「經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是把信願行,行也透出來了。所以,你要是信得不深,你這個願就發不起來,縱然有願,願不真切,願不真、不切,所以一定要發真實的大願。什麼樣的願才是真?念念都想求生西方世界,對於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這才叫是真正的願心,娑婆世界決定沒有留戀。念念當中,就是我們念佛,句句佛號都是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法門,古人也說過,叫不回向法門。修其他的法門都要回向,這個法門為什麼不回向?因為你聲聲佛號都是回向。我為什麼念這句阿彌陀佛?為了求生淨土,念念都是為求生淨土,換句話說,念念都是回向。

經文裡面重要的字,決定不能夠疏忽,佛在這個經上,三次勸我們發願,真是一而再,再而三。發願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圓教的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因為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信、願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幾個人能真正知道這樁事?如果知道了,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就有成佛的機會,就具足圓滿菩提的機會。換句話說,你自己願不願意掌握這個機會?假如願意掌握這個機會,你這一生成就了,這在自己。正如同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今天知道這樁事情,是因緣具足了;換句話說,本身你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福德?我再簡單的說一說,你聽了這個法門,真正聽清楚了,你相信了,你接受了,這是善根,依教奉行是福德,肯做是福;真正能夠理解,所謂信願是善根,實行是福德。聽了之後一定要信、要願,要依教奉行,你一生成佛,所以這就是淨土的指南。

「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句話也很重要。什麼叫正行?我們明了了,原來正行是要真正通達教義,建立信願,這才是正行。不是正行是什麼?不是正行就是古人所講的盲修瞎練,有行無解,這不是正行。所以有多少念佛的人,你說他信不信?他也信,願不願?他也很願,他也願意往生。真的叫他往生,他又怕死,他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人在病的時候,還不念佛求往生,甚至於病的時候,不準人家幫他念阿彌陀佛,說念阿彌陀佛就要死了,這個不可以,趕緊念觀音菩薩、念藥師佛,好救他回來。這就說明什麼?他的信與願都不是真的,真的要走了,他捨不得,不幹了,馬上後悔,這就壞了。所以,一個真正念佛人,有病怎麼樣?有病不看醫生,不吃藥,念阿彌陀佛趕緊求往生,這是絕對正確的。你要真正相信佛法,佛法就是如此。如果你這個命,依報還沒有盡,你念佛病就好了;如果壽命到了,大限到了,那念佛正好走,不要找任何痲煩。這是對佛法有決定信願的人,他才能做得到,這叫做正信。

再看下面的講義,「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念佛要念多少句才能往生?一句都能往生,可見得往生不往生,不在乎念佛多少。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沒有說念佛,沒有說念佛多少;但是品位高下,那就由於持名之淺深了。他這個人到臨終才相信、才發願,他才念了一聲、十聲,當然品位很低,所以說下品下生,他品位低。我們在座的同修,你們念佛不往生則已,要是往生決不是下品下生。何以曉得你們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你們念的佛念得多,你不是念的一念、十念,你念佛念得多。所以,不往生則已,一往生西方淨土,至少也是下品中生、下品上生;功夫再高的人,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中品上生;再往上去是上品下生、上品中生、上品上生,凡聖同居土。

大概凡聖同居土中品以上的,都能夠預知時至。如果是上品功夫的,那可以說往生自在,就能做到往生自在。所以,這個法門不必到一心不亂,就有這樣殊勝的功德,這樣好的利益,這是任何法門裡面所沒有的。如果真正講念到一心不亂,要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很難,太難太難;要講帶業往生,真的人人都做得到,沒有一個人做不到;換句話說,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是每個眾生都有資格的。可是怎麼樣?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個機會,真正遇到這個經,遇到這個好的註解,遇到這個法師講得這麼清清楚楚,這個緣不容易,實實在在的難得。這也是福報,多生多劫修來的福德因緣。遇不到的時候你不知道,空過了,一生空過耽誤了;遇到之後能信、能願,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

底下這個話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心為要,正與此同」。這一段話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剛才講過。所以我們自己常常要反省反省,我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願,真的信了,真的有願。現在講的,嘴巴講的是滿好聽的,實際上未必。為什麼?假如有個大難臨頭的時候,他還要顧生死,他不想死,他不想走了,這就是信願都有問題。譬如說我們在這個地方念佛,念佛的目的是求往生,這個房子忽然起火了,一個大地震來了,趕快往外頭跑,去避難去了,信願全無!平常講的我要發願,我要求往生,到時候都是假的,全是假的。這就是功夫,這就看你真心!

一個人真心的時候,他真的如如不動,這正好,機會到了,往生的機會到了,一心一意的加緊念佛,他就走了。信願不容易!不要看得那麼簡單。所以我們自己真的認真一反省、一檢點,我們自己的信願能打幾分?恐怕都不及格。這是我特別要提醒諸位同修的,就是念念之中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念都是求生淨土。一有這個機會,馬上就把握住,歡歡喜喜求往生,絕對不願意再在這個娑婆世界多待一天。這世界苦,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應當要覺悟。請看下面這一大段,這個大段是正宗分的第三段,講到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前面講過勸信、勸願,這一段要勸我們修行。經文從: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段經文。首先我們來看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的「不得生者」,哪些人不得生?不得生的人,諸位要知道,不是他不念佛,不修淨土,這是講念佛修淨土而不得生的;不相信淨土,不念佛的人,當然不生!這是說信佛、念佛,求生淨土,而不得生的,說這個。這就是『善根』與『福德』了,善根少的、福德少的不得生。「善根」是什麼?「菩提正道」,就是「親因緣,二乘人少」,二乘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他怎麼少善根?他沒有菩提,他沒有法身,只有半個解脫;換句話說,聲聞、緣覺沒有智慧,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他只有相當深的定功,九次第定。憑這個定功能夠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但是它不能見性,它不能破無明;諸位要記住,定不能破無明,定只能夠斷煩惱,不能破無明。破無明一定要開智慧,經上常講「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才能破無明。所以,他沒有般若智慧,成佛般若智慧是親因緣,二乘人少。「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叫助緣,助緣人天少。由此可知,這是「善根」的力量薄弱,「福德」的力量也薄弱,沒有辦法成就自己的信願。薄弱怎麼樣?他就有貪戀,他就放不下,這是障礙自己的往生。

下面再詳細的做個簡單註解,說「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二乘人的目標就是厭離三界六道。輪迴太苦了,所以他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他真的一出三界他就很滿足了,目的達到了,他不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往生的正因。所以「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雖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這個我一念就可以了,意思剛才都講過。下面說,「惟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這幾句裡面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修善根?如何修福德?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具足了,念佛是多善根,也是多福德。但是,一定要信願持名,諸位要好好的體會我剛才所講的意思,是真的信,是真的願,一點都不假。我用這樣的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那你句句名號都具足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這個話說得很容易,真正具足的人並不多。

我們常講一心執持名號,果然做到一心執持名號,一定是具足百分之百的信願。像我剛才所舉的比喻,我們在念佛,房子起火了,他如如不動,像若無其事一樣的。他一心執持名號,絕對不會跑到外面去,還要跑到外面去,他就二心了,他還有個心去逃命;他沒有二心,這是個機緣,正好在這個機緣往生。諸位要曉得,這不是自殺,不是自己故意放一把火,我在這裡念佛求往生,那個不可以的,那是絕對錯誤的。所以,並不是有意,心清淨,樣樣明了,如如不動,一心一意決定求生淨土,這才叫做一心執持名號。可見得不容易,心裡只有一句名號,沒有第二個念頭。這是說明,你應該怎樣去修善根,怎樣修福德,這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這一段,「顯示正行持名三要」,這就說得更清楚了。「信願具足,常修二時課」,常是講日常生活,平常,你每天早晚功課不間斷,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早晚課不要定得很多。為什麼?定得很多,如果你事情忙了,你就做不了,做不了又要向佛菩薩那裡去告假:我今天少做一點,我明天來補。到明天就更多了,又做不完了,拖了幾天,算了:菩薩,你原諒我,我沒辦法,我做不了,不做!這就是自己給自己打妄語。所以你們建立早晚課,我勸你們早晚都修十念法,因為十念法,兩、三分鐘就可以了,時間很短,你決定可以做得到。早晨起來的時候,漱了口,洗了臉,在佛菩薩像面前拜三拜,就十念。十念的時候,盡一口氣為一念,合掌之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念當中佛號多少不拘,每個人的氣長短不一樣,不拘,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叫十念。晚上在睡覺之前,也念十聲佛號,修十念法。

什麼叫功夫?不間斷叫功夫,一間斷就不叫功夫。功夫就是養成習慣,一生當中沒有一天間斷,這叫功夫,所以叫常課。千萬不要想好看,我要念多少經,要念多少咒,要念多少聲佛號,要拜多少拜佛,結果一樣也搞不成。所以,在家的同修要認真的修十念法。「精進結七時」,每年學佛的同修,最好能夠在一起打幾個佛七,這要看個人的時節因緣。譬如有假期大家在一起結七念佛,如果七天的假期很難得到,一天也好。我在舊金山遇到有個同修,這夫妻兩個都很認真念佛,他們每個星期一定念一天佛。他一個星期有一天休假,有一天休假的時候,他夫妻兩個輪流,先生念佛,事情就是太太做,燒飯什麼的,先生這一天就念一整天佛,什麼事不做,太太護持;到第二個星期,太太念佛,先生護持。他們兩個是輪流的,也很難得。等於說兩個禮拜他們打一天的佛七,這叫佛一,不打佛七,念一天佛,非常非常的難得。所以,有時間就念佛。

我在此地跟同修們建議,可依《西方確指》辦法,《西方確指》我跟《西方公據》合訂在一起,諸位可以參考。《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來度他前生的幾個同修。他們從前是在一塊修行的,他往生了,這幾個人還搞到邪門外道裡面去,一天到晚在駕乩扶鸞。他看到不忍心,回過頭來,從鸞壇裡面出現,把過去的因緣說明,他來教他們。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這本書第二十三面,給無朽的一番開示。他的方法很簡單、很理想,很適合於我們現代人修學。他是一堂課就是一支香,我們現在講一支香,一支香我們用長香的話,大概是一個半小時,短的香大概是四十分鐘。

所以,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就算是一節課。這一節課裡面他規定的是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他是這麼規定的。你一天你修一支香也可以,修兩支香也可以,看你自己的時間。如果你自己有充分的時間,你一天可以修十二支香,十二支香就是晝夜,那叫精進佛七。但是每一支香的課程完全相同,這一支香課修完了之後,譬如說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念完了,念完再拜佛,拜個幾十拜,這也看自己的時間長短,都沒有一定。他用這個方法來修。這個方法修,自己修很方便,大家在一塊共修也很方便,儀規簡單,一點不複雜。

我在台北圖書館,現在組織了個念佛會,每個星期共修一天,星期天大家在一塊兒共修。我們共修的時間是兩支香,上午一支香,當中是上供,上供完了之後,都在圖書館吃飯,吃完飯之後,下午再一支香。所以,我們現在是修兩支香,就是念佛念三個小時,念完佛之後拜佛。我們拜佛的時候,也沒有引磬,也沒有木魚。為什麼?各人自己拜,每個人的速度不一樣,總要拜得很舒服,也隨他,沒有定一定要拜多少拜,沒定。課程完了,你拜十拜也好,拜二十拜也好,拜一百拜也好,沒有人管你。拜完了之後,你就可以離開。所以非常的安靜,彼此互相,雖然大家在一塊共修,沒有干擾,沒有感覺到什麼不方便。我覺得這個方法很理想,非常適合於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從覺明妙行菩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所以是信願具足。

第二就是行,行就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善中善,福中福」。為什麼是善中善?這與菩提心有關係。「發菩提心」,括弧裡面說「具足五種菩提心」,五種菩提心我在此地省略掉了。從發心菩提、出到菩提,這個諸位可以參考《要解》,好在《要解》你們諸位每個人都有,尤其圓瑛法師的《要解講義》,也注得非常的清楚,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盤界」,這是足以證明念佛是善根,佛為我們說的。念佛何以是修福?因為它「具足萬德,一心念佛,百行齊修」,這個百不是數目字,是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在其中,一個也不漏。我們通常講無量法門,講八萬四千法門,此地用百來做代表,就是它表示一個圓滿的數字。

「經雲,聞無量壽佛名,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這也是佛為我們做證明,念佛是行。可見得我們要想修多善根,我們要想修多福德,用什麼方法修?念佛就好。所以,你要是果然具足了信願持名,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之人。所以修這個法門不怕了,其他的法門說我沒有錢,我不能修福,不能做功德;這個法門不要花錢,也不浪費你時間,也不耽誤你工作,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教你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肯不肯乾?關鍵在這個地方。

再請看底下,下面所說的,「善男女者,不論在家出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這前頭容易懂,六趣就是六道,四生是講胎卵濕化,這就是包括了一切眾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這個聞裡面包括了信願,你聞了你就相信,你就發願,那你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在今天成熟了。哪怕你在這個世間做有極重的罪業,「五逆十惡之人,皆名善也」,這是不可思議。現在我這一生作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的罪業,可是我在還沒死之前,聽到這個念佛的法門,聽到阿彌陀佛,聽了就相信、就發願,你多生多劫的善根還是成熟了,還是可以往生,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這一句也是特別特別的重要。有許許多多同修,他總認為念佛怕還靠不住,還帶一點禪,聽說古人講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他做老虎還不甘心,頭上還要長角,那有什麼辦法?那就沒法子。甚至於現在密宗很盛行,密教也提倡修淨土,密淨雙修,或者是密、禪、淨三修,這沒法子了。此地祖師告訴我們,單刀直入,一門成就,不要去搞觀想了。密也包括在觀想裡面,因為密是三密相應,它要持咒、結印、觀想;參究是講的禪。所以就是教給你,把那些禪、教、密、律,統統放在一邊,一心念佛就好!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到了極處,直截了當,確實如此。所以,諸位是要真正肯發心,你們現在在此地研究講經,開頭學幾部,學個幾部小經,打個基礎。將來準備學什麼東西?弘揚什麼東西?專弘《彌陀經》。

美國有多大?我們要是每個地方每個都市裡頭,都要給它講《彌陀經》,我們人手不夠,統統出去都不夠;何況除了美國,還有其他的國家。所以,希望我們將來這個小團體,專講《阿彌陀經》的;在一塊專修彌陀法門,專講《阿彌陀經》,各個都是《阿彌陀經》的權威,這個有意義。將來全世界人家一提,「我們想聽聽《彌陀經》」,他一定到達拉斯來請法師去講。你們在家居士也是法師,法師不管出家、在家,不管男子、女人,只要出去給人家講《彌陀經》,都是法師,都是阿彌陀佛的代表。希望大家要把這個經,理、事都要講到透徹,真正能夠解答初學、老修的疑難,都能夠解答,幫他解決;幫助他斷疑生信,幫助他發願持名,那我們這個團體就很有意義了。這個道場就是十方諸佛之所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之所擁護這一個道場。佛法裡面,這個法門最殊勝,這個道場也在一切道場當中最為殊勝。不但在地球上,在十方諸佛國土裡面,這個道場也是最為殊勝的道場,我們要能夠記取這點。

下面「別明三慧」,說「具足三資方名聞慧」,三慧是大乘菩薩所修的,聞、思、修三慧。具足三資,資是資糧,換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個基本條件,缺一個都不可以。這三個基本條件,就是前面所講的「信願行」,行就是持名,要具足這三個條件,這才叫聞慧。可見得三個條件當中,你有一個還缺少兩個,不叫聞慧;具足兩個缺少一個,也不叫聞慧;一定要三個條件統統具足,才叫聞慧。「淨念相繼,無有間斷」,這叫思慧,淨是講清淨心,心裡頭不雜一個妄念,心裏面不起一個妄想,這叫淨。念是什麼?念阿彌陀佛。相繼是不斷,繼續不斷,無有間斷,這叫思慧。底下小註裡頭說,「決志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這叫「事持」,我們執持名號,這叫事持。這裡面帶著有很高、很純的感情,像母子一樣的相憶,念念不忘,這也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的比喻。第二,「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這是「理持」,這個比較深。這一句是從《觀無量壽經》裡面,佛所給我們講的經義,這是理持。什麼叫事持?什麼叫理持?完全在用心的不一樣,就是覺觀不相同,這裡面分事理。

「剋期辦事,利根一日即不亂,中下不定」,就是從二日到七日,二、三、四、五、六、七,不一定。「但能一心,皆得往生」,這叫做修慧。你看聞思修這三慧在淨土宗念佛人的講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剋期是限定時間,譬如打佛七,限定在七天當中我就要成就;七天當中我就要得一心不亂,七天當中我就要成功夫一片,這叫做剋期辦事。《彌陀經》裡面給我們的時間,就是七天,若一日至若七日。所以諸位要想想,這個經義、理論、方法、境界,如果你要是一無所知,怎麼能打佛七?打佛七,集合大家在一起念佛,統統叫盲修瞎練,雖然口裡念這句佛號,它不相應。所以,一定要懂得經義,要懂理論,要懂方法,要知道境界。好比我們出去旅行,在旅行之前,做充分的準備。這個地方雖然沒去過,我們打開地圖,找有經驗的人,緣圖詳詳細細給我們講解,全都明白了,明天再出發,在指定的、克定的期限當中,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如果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或者路上遇到困難,或者走到岔路上去,迷失道路了,自己都不曉得。所以,經不可不讀,不可不講。底下再介紹「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一句,是我們這部經裡面的中心;換句話說,這部經教我們所修的,就是修一心不亂。「一心圓具三學、三慧、三資糧」,首先說明一心不亂的功德,然後你對一心不亂才能產生興趣。圓是圓滿,具是具足,樣樣都不缺。三學是小乘法戒、定、慧,只要你得一心,戒圓滿具足,定也圓滿具足,慧也圓滿具足,不必另外再去修戒定慧。你看一句佛號真正不得了,不但具足了小乘的戒定慧,同時也具足了大乘的聞思修。剛剛講過,大乘菩薩所修的聞思修三慧,它也具足。三資糧是我們本法門要求的條件,信願持名。這一句深意就是說明了,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法門統統包括了;因為二乘所有法門不出三學,大乘一切法門不出三慧,全都包括了。

底下再說一心,「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這是講的功夫。念佛念到把我忘掉了,我執破了,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到後面還要談。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見惑。思惑是煩惱,貪、瞋、痴、慢、疑,三界九地一共有八十一品,統統都斷盡,這叫事一心不亂。所以,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阿羅漢、辟支佛、圓教七信菩薩,也是這個境界,也是斷見思的境界。所以,相當於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圓七信的菩薩,他們都是屬於事一心不亂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

如果念到法執也破了,「不為二邊所亂」,這叫「理一心」,這是開智慧了。為什麼?沒有慧觀不能破法執,法執在禪家裡面就是照見。像《般若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就是破法執;五蘊是法,五蘊皆空就是破法執。當然這個境界,這是理一心的境界,這個境界高,生到西方淨土,生實報莊嚴土。聲聞、緣覺沒有這個能力,圓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別教是初地以上,這是理一心。末後講,參考講義第二百二十二頁註解,這個《講義》是圓瑛法師的《講義》,諸位都有,就是圓瑛法師《彌陀經要解講義》,他這裡面講一心不亂,注得很清楚。「七日不亂後無更趨惑造業之事」,這是一定要記住。因為有許多人,他不懂道理,他也不明境界,參加一個佛七,結果回來怎麼樣?他就產生了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慢是貢高我慢,增上慢是沒有得到,自己以為得到了。他念了幾天佛,我這個幾天得到一心了,得一心不亂了。這兩天?這兩天退掉了,真的是得到了,得到以後又退掉了。這不是真的,這是增上慢。

經論上,祖師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一心得到之後決定不失掉,這叫真正得到。所以得到之後又失掉了,說實在話那叫什麼?輕安。念佛念得很如法的時候,這時候煩惱不起現行,身心很愉快,輕安。甚至於念著念著,有很多念佛人都有這個經驗,念到感覺到自己身體都沒有了。這樣非常之舒服,感覺到身體都沒有了,這是輕安的境界,不是一心。這個境界會失掉的,保持不久,會失掉的;如果真正得一心,不會失掉。所以特別在此地提醒我們,七天不亂後更無趨惑,趨惑就是起惑,就是迷惑、造業,不會迷惑,不會造業,這才證明是真正得一心。所以,千萬不要誤會了,沒有得到以為得到。這都是對於教義、理論、方法、境界不明了,所造成的誤會。

下面說「不論事持、理持」,就是持名這個方法有這麼兩種,不管你是用哪一種。事持的,你對於佛法理論知道的不多,你還沒有到這個境界;理持,對這個道理、事實的真相、境界,可以說是相當相當的理解,才能做到理持。當然理持,伏煩惱是比較上容易;換句話說,樣樣事情他看得破,他能放得下。事持裡面是放下,沒能看破,理持裡面是看破又放下,所以他的功夫比較上容易成就。要到什麼境界?要「持至伏除煩惱」,就是不管你是用事持、是理持,這兩種念的方法,一定要先伏煩惱,伏煩惱就是功夫成片。「乃至見思先盡」,盡就是斷煩惱,見思煩惱斷了,那就是事一心。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心開見本性佛,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要念到明心見性,那就叫理一心不亂。兩種持法都能達到,但是理持快,事持比較慢,這是一定道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大經大論?就是想理論、方法、境界統統搞明白了,我們的念佛是理持,快!這個得一心的速度會加快。

「事持,聞說念佛法門,可以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深信不疑」,這都是講方法裡頭重要的綱領。什麼叫事持?什麼叫理持?「一心繫念,句句分明,念念相續,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二念,即以一念而除眾念,由未達理,故曰事持」。這就是講,一句佛號,一心一意就念這句佛號,二六時中不要間斷;對於阿彌陀佛決定相信,沒有疑惑,發願往生,這樣念佛就叫事持。所以,我們今天用錄音帶來幫助我們念佛,這都是屬於事持。什麼叫理持?理持就涉及到相當深度的理論了。

「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很深很深的境界,確實是如此。「深信不疑,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極而空,能所雙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達理故,是曰理持」。這是講理持的境界,這裡面句句都有相當的深度。「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說的。要念到能所雙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問這個時候念不念?決定念!這一句佛號就像事持一樣,二六時中絕無間斷。雖然念,他不執著能念、所念,所以是能所皆空,這才叫做無念而念。相上講有念,念,理上講無念,理事不二,理事無礙,他是入了這樣的境界,這才叫理持。所以,無論是事持、是理持,當然理持,他懂的東西多,他真看破了,才能夠入理,所以他證一心的速度快,他證的品位也高,這是必然的道理。

下面說「一心不亂該括觀經三心」,這也許就是怕的是有人疑惑,大乘佛法都是以菩提心為基礎;換句話說,它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菩提心怎麼能成就?一心不亂是不是菩提心?一心不亂就是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而且是圓滿的菩提心。《觀無量壽經》裡面,佛給我們講菩提心,他分三方面來說,第一叫「至誠心」,誠到了極處叫至誠。跟我們儒家所講的誠意是一個意思,意就是心,心就是意,所以誠意是菩提心。誠意而後正心,儒家講正心,佛法裡面講「深心、發願回向心」,就是正心。儒家是把這兩條歸納成一條,佛法是把正心開作兩條。要曉得,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跟發願回向心是菩提心的作用,有體、有用。深心是什麼心?實際上講就是清淨心,好善好德的心,這是屬於自受用的,對自己的;發願回向心就是大悲心,是對別人的。所以,對於別人要慈悲,對於自己要清淨,要好善好德,這是菩提心的自受用與他受用。在儒家,把這兩個合併成一個,就叫正心。

發願回向心裏面包括了三種回向,叫「回向真如,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可見得菩薩修行,心心念念不為我,不為我所,不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為菩提,都是為眾生,這個心才大!括弧裡面講的「直心、大悲心」,這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菩提心。《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這兩種講法合在一起,大家一看,意思更清楚、更明白。《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就是《觀經》裡面所講的至誠心。深心是一樣的,《起信論》講深心,《觀經》也講深心。下面一條,就是《觀經》裡面講的是發願回向心,《起信論》裡面講的是大悲心。所以,大悲心就是發願回向心,發願回向心就是大悲心;簡單的說,大悲心就是念念都為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

「妙行勝果,不可思議」,妙行就是執持名號,前面給你講的理念、事念,剋期取證,這是妙行。果報太殊勝了,底下我們要討論這個問題。第一個是「臨終除障」,障當然就是障礙,佛法裡面,通常這個障礙兩個字,它有講法的;障就是煩惱,礙就是所知,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所以障礙就是講的煩惱、所知。「往生極樂」,「臨命終時」什麼障礙都障礙不了。為什麼?臨終的時候是「聖眾來迎」,你見到觀音、勢至,或者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你往生,所以你沒有障礙。這是佛力,這一條是佛力。下面這一條是自力,自己一定要「心不顛倒」,佛來迎的時候,歡歡喜喜跟他一道去,這樣才行。否則的話,佛來迎接你,你不願意去,你還說你還有很多事情沒處理,還有好多事情沒交代。

這真正是不可思議。「我見是利」,這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利是利益,這個利益太大太大了,釋迦牟尼佛親眼見到的,他不欺騙我們。什麼樣的利益?「橫超五濁」,這個不簡單,五濁惡世、三界六道,好不容易超越,這個方法能橫超,很容易的超越了。「終時無倒」,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什麼叫心不顛倒?這裡說了,「第六意識已不行」,就是第六意識不能控制。「第八識習氣亂髮」,這叫顛倒。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確實是這個現象,因為他眼睛看不見了,眼識沒有了,眼識先舍掉;耳朵也聽不見了,耳識也舍掉。乃至於鼻舌身,第六意識也沒有分別了,第七識這時候也沒有執著了,統統舍掉。剩下來什麼?剩下來阿賴耶識裡頭的習氣種子,這時候前面六、七識不能控制的時候,它就亂髮。亂髮這時候痲煩在哪裡?你阿賴耶里習氣,哪個習氣力量最大的,它就先起作用。

所以,為什麼教你平常要天天念佛,就希望阿賴耶裡頭的習氣,我這個習氣最重,力量最大,將來要亂髮的時候,它先發出來,它先發出來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天念佛道理就是在此地,就是怕臨命終時,第六意識、第七識一下不管事的時候,阿賴耶識不能控制,無量劫所含藏的善惡種子,在這裡頭亂髮,這個事情痲煩了。這樁事情就在我們現前都可以考驗,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為什麼?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會作夢,你在作夢的時候就是如此,第六意識不能控制,六、七不起作用,阿賴耶裡頭種子就起現行,就亂髮。你看你做的是什麼夢?你如果曉得你作夢中境界,你就知道人斷了氣之後,那個現象可怕,出不了六道。如果每天晚上作夢都夢到念佛,那就好了,那就證明什麼?你阿賴耶裡頭念佛的種子有了力量,除非阿賴耶種子習氣不爆發,一爆發就是念佛的。這個可以從你晚上作夢當中能夠得到,能夠曉得這個訊息,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

要不是經常作夢,夢到念佛、拜佛、禮佛、聞法,都在三寶邊事,往生就難,真難!所以,為什麼要教你一心稱念,因為一心的力量最大,印象最深,阿賴耶裡頭這個種子它有力量,它先起現行,它印象最深,它忘不了,隨時隨刻都忘不了它,它才會起作用。真正把這個事情明白了,透徹理解了,你才曉得這才是我們一生終身大事。其他的事情是小事,不要理會它,不要在阿賴耶裡頭落印象,使別的印象逐漸逐漸淡薄,這個印象逐漸逐漸加強。所以,能不能往生,自己曉得,清清楚楚;你不懂這個理論,不懂方法,不知道境界,你自己不曉得。你要真正這些道理、境界全都明白,你自己怎麼會不知道?確實知道。所以,佛見到這個功德利益,因為臨終的時候顛倒,第八識習氣亂髮,這才有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你常常作好夢,與三善道相應;常作惡夢,與三惡道相應;常常夢到念佛,夢到佛菩薩,這與淨土相應,與佛法相應。自己要警惕,每天晚上睡覺作夢,等於考試,考考你自己功夫,現前什麼境界。所以佛勸我們「應當發願」。

「事理二持,一心不亂」,持名念佛有兩種,不管是事持、是理持,剛才講過了。「不為見思亂故,感化身佛現前,生同居方便淨土」。佛來接引你,什麼佛接引?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化身,他有無量無邊的化身,化身佛來接引,你生到那邊是凡聖同居土,那是功夫成片;果然得到事一心不亂,那就是方便有餘土。如果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不為二邊亂故」,來接引你的這個佛菩薩就不是化身,是報身,彌陀、觀音、勢至報身來迎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講的利,大利益!

「當知持名,簡易直捷,至頓至圓」,不但是頓極,也是圓極,圓是圓滿,頓超是一天到七天就能成功。諸位去查查《大藏經》,哪個經典裡面有這麼快成就的,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有這麼快成就的?沒有,任何一個法門都比不上。一日到七日真能成就嗎?你們去看看《往生傳》,看看《淨土聖賢錄》,真的,一點不假。那我念佛念了這麼多天了,怎麼還不成就?你不如法,你沒有信、沒有願。如果此地真的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恐怕一個人都不會來。一看「這不行,七天就要死了,我還要活下去,我現在還不乾」,不來!所以信願沒有,古人所云,「露水道心,若有若無」,那個不管用的。真信切願的人不多,果然有真信切願,一日到七日決定成功,古來祖師大德都承認這樁事情,七天之內決定可以得一心。「以念念即佛故」,這是講念佛的功效,念念即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這句話是形容它的圓滿、圓頓。

「上上根不能逾其閫」,閫是範圍。上上根是指什麼?是指那些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那是上上根!我們是什麼人?「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能夠達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下下根是指什麼人?五逆十惡將要墮阿鼻地獄的罪人,那是下下根。上從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極樂世界都有分。我們現在這個情形是不上不下,當然更不必說,只要具足信願行決定成就,沒有不成就的。「其所感佛所生土」,「其」就是講的這個人,這個人指的範圍很廣,從上上一直到下下,就是求生淨土的人。譬如前面所講的,他念到理一心不亂,他感的是報身佛;他念的是事一心不亂,他感的是化身佛。他感的佛不同,所生的土也不同,理一心的人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土;事一心的人生方便有餘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並不是一概的。

「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嘆其難信也」,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不但說出西方世界這個事實,也說明釋迦牟尼佛弘揚這個法門的艱巨的情形。八教、五時都是講的天台家的,天台的教義。天台家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分為八大類,叫八教。這八大類裡面,有所謂化儀、化法,法是講方法,儀是講儀式。化法裡面有四教,叫藏、通、別、圓;化儀裡面有漸、有頓、有不定、有秘密,有這四種。如果用現代的名詞來說,它的化法就相當於我們現在教育裡面所講的課程標準,所以藏通別圓是課程標準;化儀就是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所以,佛家道道地地是教育,它講求教學法,它講求課程標準,藏通別圓是課程標準。

五時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分五個時期,第一個就是「華嚴時」,《華嚴》是二七日所說的根本法輪,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從《華嚴經》流出來的,都是《華嚴》的支派。好像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是主幹,主幹叫本,其他一切經都是枝枝葉葉,都是從這個根本裡頭出生的;換句話說,是講某個部門,講某一部分。《華嚴經》是講完整的,整個的教義。第二個時期,講「阿含」,小乘教。第三個時期,講「方等」,這就是大乘教。第四個時期,講「般若」。第五個時期,講《法華》,「法華涅盤」,我們《地藏本願經》也是在第五個時期講的,這叫五時。

就好比我們辦學校,釋迦牟尼佛這個學校,頭一個辦研究所,《華嚴經》是辦研究所,第一個辦研究所。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為什麼?培養師資,你要辦學校,一定要有老師,沒有老師教怎麼行?頭一個辦師資,然後再辦國小、中學、大學。就是阿含好比國小,方等好比中學,般若好比大學,法華涅盤又是研究所,它教學的順序是這麼樣建立的,所以這叫五時八教,就是整個佛教的教學。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包括了,五時八教統統包括了,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這個經沒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無問自說。把這樣殊勝、這樣圓滿、這樣穩當、這樣快速的,成佛的方法送給我們。送給我們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因為得來沒費功夫,就不相信。世間人一定要受過好多好多苦難得來的,他才會相信,他才會珍惜。這個好像得來全不費工夫,太容易了,所以他不相信,難信之法。

佛自己也說這個法門難信,那就是你吃的苦頭太少了。可是這個法門的確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行,你這一生就成佛了。你要依其他法門來修學,你這一生未必成佛,這個法門修學,你一生決定成佛。所以諸位要曉得,成佛之道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真的一點不錯。我們今天選擇《華嚴》,為什麼選擇《華嚴》?就是要把《彌陀經》講解透徹,才選擇《華嚴》。《華嚴經》就是《彌陀經》詳細的註解,《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總結論,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這個法門裡來。所以,它跟《華嚴》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華嚴》是詳細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簡略的《華嚴經》,我們一定要作如是觀,要認真的來研究。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