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大意[1992年](第三集)


時間:2010/9/25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大意(第三集)1992/12美國達拉斯檔名:02-02-0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光陰過得很快,這一次我們聚會的時間比較短,我們這個科目還有一次,因此我們所選擇的都是經典裡面很重要的部分,特別提供給同修們共同來學習。在第八章裡面「積功累德」,這一章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前面一段是述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會上他所立下的誓願,以及修學成就。他最不可思議的成就就是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這裡雖然只有兩句經文,可是兩句經文就已經說得相當的明白、相當的清楚。第一句他說:

【發斯弘誓願已。】

這是總結前面的一章。這個文在三十面第六行。

【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可以說將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畢生的修學,一句話都說盡了,這是我們要學的。首先要有智慧,要『住真實慧』,法藏比丘所以有這樣偉大不思議的成就,就得力於此,人家住真實之慧。李老師在旁邊小注,注得非常扼要,真實就是「真如實相」,也是殊勝微妙的行持的依據。殊勝的妙行,就是下面所說的『勇猛精進』。『專志莊嚴』,他依什麼?完全依智慧,依真實慧。所以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反過來看看我們凡夫,我們現在在凡夫地,可以說是苦難無盡,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因為我們所住的正是迷惑顛倒,我們是住在煩惱之中,所謂是「心中常生煩惱」,人家的心就跟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說的,六祖見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法藏比丘不但是智慧,是真實智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絕對不是一般菩薩的智慧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就是諸佛如來的智慧,這不可思議!下面我們還會讀到。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智慧?我們要把它搞清楚,這樣我們才能夠學得像。

「勇猛精進」,決定沒有懈怠,要真乾。他所作所為,他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一向專志』。可見得他真正是符合精進,他不是雜進,他是精進,他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去建立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句是說他真正的修行,以及修行所依據的。下面一句是講他的成就,極樂世界真的被他修成了。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

西方極樂世界之大,決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也不是我們能夠計算得出來,只可以用「不可思議」這四個字來形容它。這個土是法性土,就是實相本體。

【超勝獨妙。】

『超』是超越。『勝』是殊勝。一切諸佛剎中,只有它『獨妙』。這一句黃老居士的註解裡面注得很詳細,諸位可以去參考。

【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一句話也就說明了它的超勝,它的獨妙。『常然』,就是永遠是這個樣子,它不變。像我們這個世界,大概十方諸佛剎土與我們娑婆世界都差不多。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無常的。西方極樂世界常然,常然它不變,它不衰不變,這麼一個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會說我們往生到那個地方,是一個小孩慢慢長大,沒有這種情形,如果有這種情形,那就有生老病死,就有變化。所以嬰兒慢慢長大這是變化,那就有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到那個地方是蓮花化生,這一化生,那個身相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就相等,永遠就是這個樣子。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生病的,沒有一年一年生長的,沒有,所以他沒有生也沒有死,真正是不生不死!

那個地方沒有生滅,縱然是你到他方世界,你的願力很深,你見阿彌陀佛還想到他方世界去,真的到他方世界去了,你有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沒有離開。如果真的要離開了,給諸位說,你決定會退轉。為什麼沒有離開而又到他方世界去?化身去到那個地方,像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裡面講「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有這個能力,你一生到那個地方就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講神通,他的神通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一生到那個地方神通就具足,這叫報得不是修得的。所以千百億世界,你同時都可以化身到那個地方去普度眾生,阿彌陀佛面前你還在,還在這裡,你想想看他怎麼會退轉?他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怎麼會退轉?不會退轉。你就可以能夠想像到,凡是不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不能天天親近佛。不能天天親近佛,那就免不了會被業力所轉,會被環境所轉,他有退轉,他有隔陰之迷,痲煩在這個地方。

所以大家要曉得,決不是生到他方世界度眾生,西方世界離開了,沒這回事情,而是分身去的、化身去的。即使是他方世界這些菩薩們到極樂世界去參禮阿彌陀佛,然後再回到他自己本國去教化眾生,你們諸位想想看,西方極樂世界同時有沒有他存在?在我們想像當中決定有他存在,因為你見到阿彌陀佛,你的神通道力就可以跟他兩個相彷佛,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你所沒有具足的神通,佛力一加持統統具足了。所以我們知道他方世界聞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聽佛說法,就跟往生沒有兩樣。

所以四十八願最後的五願是對他方世界菩薩說的。他方世界聞阿彌陀佛之名所得的利益,聞名有些菩薩還沒有能發願往生,就已經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何況發願往生,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禮拜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說法。這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任何一個諸佛剎土沒有這個現象,唯獨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底下就要給我們細說,他怎樣「住真實慧,勇猛精進,莊嚴妙土」的事情了。當然很詳細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給我們說一個綱領,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從這裡面去學習。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

這一句是總說。要髮長遠心修積功德,這樣對自己決定有利益,你的前途是無限的光明。真正修行最重要的綱領,都在此地。第一是: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內要斷煩惱,要把這些根本煩惱離開,要把它舍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貪,於一切違背自己心意的人與事不瞋恚,於一切人事裡面,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愚痴,這個重要!底下講的『欲』,欲是欲望,這些東西統統沒有,要把貪瞋痴欲舍掉,這叫真正修行。這是從根本修,這是根本把這個舍掉!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是外面境界。六根所對六種外境,內不起心,外不著相,這個就是不著相。裡面貪瞋痴是裡面,內心裡頭內不起心,也就是不動心,外面不著相。我們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從這個地方起修,那真是快,快極了。真正找到了修行的根本,這一生修學決定會成就。

【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

這對於一切境界,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我們怎麼個修法?這裡一句話教給我們,教我們念佛。『樂』是愛好,他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唯一的愛好就是憶念諸佛。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定見佛,尤其本宗本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決定不錯!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一個念頭就是念佛,這叫專志。但樂憶念,實在講這一句是淨業的綱領,前面說過「去來現在,佛佛相念」,佛都念佛,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修善根』,這個善根在此地真的跟我們講得非常清楚。善根,第一個是不動心,一切境界裡不動心,第二個是不著相,第三個是念佛。這是真正善根,真實的善根。

【行寂靜行。】

『行』是行持,也可以說我們的行為。在生活行為裡面保持著『寂靜』,寂靜就是定,寂靜就是清淨心。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心就清淨了,心裏面有一物就不清淨。所以「行寂靜行」,就是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心清淨。所以說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在哪裡修?在生活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修,不是說躲在家盤腿面壁,不是這個修法,是在生活當中。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大菩薩,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見得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就是在世間法裡面一樣穿衣吃飯,一樣做種種世間工作,他心清淨,他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他與佛相應。這個佛也就是說的真如本性,也就是前面講的真實慧裡頭的真如實相,他與這個相應,與真如實相相應,那是真正的憶念諸佛。所以他的行是寂靜行。

【遠離虛妄。】

《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他不著,不著就是『遠離』,不動心,他不執著。

【依真諦門。植眾德本。】

『真諦』是離一切相。下面『植眾德本』是即一切法。他不是消極,他積植德本。積植德本我們簡單的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不是不做他做,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大利益、小利益、現前利益、後來利益的事,沒有一樣他不做,做得很起勁;雖然做,他心地清淨,他沒有染著,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執著,但是他做。所以叫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做,他真做,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哪個地方請他,他都去。聽眾多少沒有拘束,聽眾多他也講,聽眾少他也講。我們在佛經典裡面,看到佛在那個時候,雖然有神足他不用,不用神通,示現跟我們凡人一樣。每天從住的地方,在那個時候一般出家修行人都住在都市外面,環境比較清靜一點,都住在城外,市區以外,每一天要到城裡面來乞食。佛陀在世,日中一食,他每天托缽也是步行,他也不騎馬,步行到市區裡面來托缽,來乞食,為一切眾生說法,天天在做工作,這是植眾德本!佛對一切人非常的謙虛,遇見年老的人佛會扶他。經裡面看到的年歲大的人縫衣服穿針,佛一看到他穿不進去,佛替他穿針。由此可知,他只要隨時隨地看到眾生有困難,他馬上就幫助,一點架子都沒有,平易近人,這是他給我們做一個模範,做樣子給我們看。

【不計眾苦。】

與大眾生活在一起,眾生有苦難,佛不會在那裡享受,佛不可能的。因為佛那個時代,出家人什麼都沒有,出家人的財產三衣一缽,缽是吃飯的缽碗,三件衣,他財產就這麼多。出家人是不是有時候選擇某一個富庶地區到那裡去住?為什麼?因為去托缽吃也會吃好一點。如果那個地方鬧饑荒貧窮當然講很苦,一般老百性都吃不飽了,到那裡托缽也很難得一餐溫飽。但佛不計較這些,哪裡有緣哪裡去,從來沒有選擇過。所以不怕苦不怕難,『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在這個世間,他的欲望可以說降到了最低的程度。我每天吃飽、穿暖了,有個地方可以遮避風雨就夠、就滿足了,這種條件很容易達到,知足常樂。欲望要是多,那就苦了。所以佛在《戒經》上給我們講「欲為苦本」,苦從哪裡來的?欲望來的。欲望愈大、欲望愈多,那你生活就愈苦。所以我們欲望愈少,生活愈簡單就愈快樂。我們的精神,我們的生活沒有壓力,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這個『白法』是印度習慣的稱詞,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是講善惡,善法、惡法。印度人講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惡,他們用黑白作為代表,代表善惡。專求白法就是專求善法。這個善以什麼做標準?佛法善惡最低的標準是有益於眾生。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這是善;於一切眾生沒有利益的,這就是惡,他的善惡標準是這樣定的。各位要知道,是於眾生不是於自己。對我自己有利益,對眾生也有利益,當然這很好,更善,這很圓滿;於自己不利,於眾生有利益,這是善法;於自己有利益,於眾生不利,這是惡法。所以,佛法善惡的標準,是定在我們給一切眾生。諸位要曉得,你能夠予眾生利益,你自己一定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為什麼?自他不二!所以利益眾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那是真正害了自己。這是世間人見不到這個真相,這是真實的事理。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惠利群生』。惠就是布施,幫助一切眾生。能夠叫一切眾生得利益,特別是得佛法的利益,佛法當中,尤其是淨土法門的利益。因為這個法門的利益,是一切眾生確確實實可以得到的,那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完成的,所以這個利益是第一利益。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信解淨土,幫助一切眾生求生淨土,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願望。我們能夠這樣做法,那就跟佛同一個願心,跟佛同心、同智、同行,當然同成佛道。

【志願無倦。】

永遠不疲不厭,畢生努力把這樁事情做好。

【忍力成就。】

『忍』是耐心,佛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沒有辦法跟忍耐的人相比。他有耐心,有耐心將來一定有成就,到這是一段。這一段是教給我們應當怎樣修法,完全是從綱領上說的,所以這個東西學了真正有用處。我們希望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只要照這樣做,沒有得不到的。你儘管舍,你愈舍你的福報愈大。所以世間人捨不得,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你說你所得到的,你是真得到還是假得到?說實在話,決定是假的。怎麼曉得是假的?連身到最後都舍,他都還要死了,身都要死了,哪一樣東西是你能得到,你能夠帶得走的?沒有。所以一般人也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話是真的。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夠得的到的,這是要覺悟。

一切法緣聚緣散而已,當緣聚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善於運用,曉得這個緣終究是要散的。譬如我們說得到財富了,既然大家都追求的,我們就得到財富了,財富之緣聚在我這裡,好像是得到了,而過幾天它又散掉了,就沒有了。所以一聚這個機會,你要能夠把握這個機會來積功累德。所以一個覺悟的人他知道。就是以錢財這個比喻來說,聚集在面前了,好像世間人講我們得到了,覺悟的人說,他沒有得到錢財,他不會有這種觀念;他有個觀念,我得到分配錢財的機會。這個錢財在我面前,我可以分配它,我得到這個機會來分配它,我把它分配給大眾去享受,大家都快樂,大家快樂我也快樂,這是真正快樂。如果是迷的時候,聚集在一塊,我好好的看到,看到看到統沒有了、消失了,緣散了。

五欲六塵乃至一切人事,無非是緣聚緣散而已。這裡面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一定要覺悟的。所以聚的時候沒有歡喜心,失的時候也不煩惱,曉得不生不滅。對我個人來講只有聚散,對諸法來講不生不滅,我們有這種觀念、這個看法,這就是「住真實慧」。所以你在一切諸法裡頭,你內不動心,外不著相,你生活才真正幸福自在美滿。這得的到,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就是看你會不會過日子。你會過日子,個個人都像神仙一樣,都像佛菩薩一樣,快樂無比!下面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應當學習的。

【於諸有情。】

『有情』就是有情的眾生。我們待人在佛法有情的範圍非常廣大,包括一切動物。對待這些動物,動物都是有感情的,有情識的,換句話說,他有生命的。

【常懷慈忍。】

對待一切動物要慈悲、要有耐心。慈悲是愛護他。人是有情眾生,裡面有很多迷惑顛倒,有很多愚昧無知,你對待他慈悲,他還不接受,他還以噁心相向,甚至於惡形相向,這個時候就要忍。菩薩教化眾生,《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他不聽,不但不聽,還要對老師起惡意,佛菩薩都能夠忍耐,為什麼?知道他愚昧無知,知道他煩惱深重,生憐憫之心,絕對不會有報復的。

【和顏愛語。】

『愛語』裡面,愛是愛護,就是真正愛護眾生的言語。這個「愛語」不是說的話好聽,不是的。父母對子女,子女做錯事情呵斥他,責罵他,那是愛語;你要不愛護他,你不會去責備他。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老師愛這個學生,對這個學生責備就很深,管教就很嚴;不是他的學生他不會的,他對這個人很客氣,很謙虛很客氣。所以這個愛語不要會錯意了,不要認為愛語一定說的話都叫人好聽,那是錯了。你看他做錯事情,你也說幾句好聽的勉勵他,錯中再加錯,那還得了嗎?那個不得了!所以愛語真正愛護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們勉勵、獎勵他。看到他起了惡念,造了惡業,一定要訓斥他,要規勸他,希望他能夠改過自新,這是愛語。『和顏』的意思也是如此。

【勸諭策進。】

『勸』是勸勉。『諭』是曉諭就是開導,我們現在佛門常講的開示,開導他,警策他,幫助他精進。

【恭敬三寶。】

『三寶』有自性三寶,有住持三寶,都要恭敬。

【奉事師長。】

『師長』之恩超過父母,這個地方的「師長」意思是雙關,因為它緊接著「恭敬三寶」,佛菩薩是我們真正的師長。佛對我們教導之恩是生生世世,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所以超過了父母。你能夠奉事,能夠恭敬奉事,你這一生一定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是印祖常說的「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得二分利益」。沒有恭敬心,佛菩薩親自來教導你也沒有用處;果然有至誠恭敬,老師縱然差一點,你也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善教莫如善學」。可見得你會學,老師教的不行、不高明,教的不好,但是他會學,他成功。這所謂是「青出於藍」,學生的成就超過了老師,他會學;老師不會教,學生會學,所以學生的成就在老師之上。

會是怎麼會?就是他至誠恭敬,他用誠敬心去學,誠敬心是性德流露,老師沒有開悟,學生開悟了;老師沒有證果,學生證果了,這在我們佛門裡面常常見到的。老師是個凡夫,學生成了聖人,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就是誠敬。所以我們希望不希望自己成就?希望自己成就就要用至誠恭敬心,不希望成就,那就輕慢老師,看這個老師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什麼可尊敬的,這個老師還不如我!這樣的心態實在講是自暴自棄。底下這一句: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就是恭敬奉事的註解。對三寶、對師長要真誠,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怎樣『莊嚴眾行』?把老師所教導的教訓,我們統統能做到。我們展開這卷經,這卷經典裡面所有的這些理論教訓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能把它努力去做到,我們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彌陀如來的學生,你能夠做到就是莊嚴眾行。給那些做不到的人做一個榜樣,就是『軌範具足』。做給他們看看,希望他們也能夠覺悟、也能夠學習,這是求學的態度。前面這一半是處事待人的態度,這一節裡面上半段和後半段: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一句是智慧。『法』是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化』是變化。《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這個意思。知道這一切萬法變化所作的,不是真實的,這就是空觀、空慧。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它的效果就是底下這一句『三昧常寂』,他的心是清淨的。我們今天心為什麼靜不下來?認為這一切法都是真的,在這一切幻法裡面去分別、去執著、去計較,想方法把它得到,得到之後,想方法保持。怎麼持也持不住!為什麼保持不住?因為它是幻法,它不是真的,你怎麼能保持得住?所以事實真相要了解,這是真實的智慧,你才能夠安住在三昧之中。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定。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種享受是正常的享受,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這叫正受,所以凡夫沒有。凡夫有五種受: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樂、無憂無喜,這叫舍。為什麼叫舍?因為時間很短暫,這種受是很好,保持不久,底下苦樂憂喜又起來了。諸佛菩薩這五種受統統沒有,統統沒有這五種受叫三昧,所以這個樂叫寂靜之樂。「三昧常寂」。下面這幾句說得非常的淺顯,理甚深,事相很淺顯。身、語、意我們應當要學習。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這個我們要學。身、口、意三業,把口業擺在第一,這用意很深。所謂「口為禍福之門」,由此可知,言語對我們一個人生的成敗關鍵之大。儒家重視,佛法沒有到中國來,孔老夫子教學。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出現的年代相差不遠,兩個人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沒見過面,但是他們教學的原則有很多地方相同。孔老夫子教學四科,他四個科目,不像現在分科分得很細,那個時候沒那麼細,孔老夫子只分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第二個科目是言語,你看這言語多重要;第三個科目是政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技術能力,培養你的技能,你有一技之長,將來你在生活上、在社會上可以謀生,培養你謀生辦事的能力;最後一個科目是文藝,前面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了,這才可以把精神生活往上提升。前面這三個如果沒有做好,那精神生活無法向上提升,物質生活能夠得到飽滿就不錯了。所以他分四科,言語非常重要的科目,擺在第二。

所以這個地方三業里把口業擺在第一,你就曉得他用意很深。言語不當很容易壞事,很容易教別人起誤會,甚至於與一些人結了冤讎都不知道,所以說無意當中說話得罪人。所以過去老師教學生,處大眾之中或者陌生人裡面,我們如何相處?多聽少說,以免口過,多聽少說。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律儀』,拿現代的話來說風度、禮節。與人、與大眾相處,我們身不失禮,不失威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意』是意念,心地清淨。三業當中以「意業」為主,意清淨了,身語自然清淨,這一定的道理。意善心善,言沒有不善的,行沒有不善的。所以修行是以意為主,身語是附帶的,修身、修語業能夠幫助修心。心地真正到清淨平等,身業、語業自自然然就像佛菩薩一樣的清淨自在。再看下面是成就眾生的德行。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

像法藏比丘他是國王,他有國家,他有『國』有『城』,他能夠捨棄。「棄國捐王,行作沙門」。他出家修行,他能舍,他放得下。早期到我們中國來弘法的安世高,安世高是王子,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是個國王,父親死了以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國王就不做了,他年紀輕輕的,他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修道去了,以後到中國來弘法。王位能舍,這是能舍國。「城」,城是一個縣市,福報小一點,他做了縣市長,他也能把它舍掉。『聚落』就是鄉鎮,範圍就更小了,一個鄉,一個里,這些都是現在所說的行政首長。國是君王,像總統、帝王,國家的行政首長,城是城市的行政首長,聚落是鄉鎮的行政首長。他們能夠捨棄,捨棄他的地位,捨棄他的權力,捨棄他的榮耀,名聞利養統統能夠捨棄,不執著。『眷屬,珍寶,都無所著』,都不執著。知道這些是緣聚緣散,所以聚沒有歡喜心,散他也不會煩惱,永遠保持他心地的平靜。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永恆是這樣的,他在這社會上幹什麼?下面所說的是他在社會裡頭從事的事業,他的工作,布施、持戒到智慧,菩薩所修的六大綱領叫六波羅蜜,就是六度之行。這六條我們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只是做的範圍太小了,所以你不是菩薩。為什麼範圍這麼小?因為你沒有看破,你的六種都是為自己做的,為你一家人做的。譬如說你每天要上班去工作賺錢,賺錢來養家,你的錢財布施給一家了;你在家庭、在公家或者是公司你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家庭生活、社會工作都必須有相當的耐心,這個耐心就是忍辱;還希望不斷的來改進自己的生活,希望自己日子能過得更好一點,工作更勤勞一點,這是精進;心心念念,念著這個家,念著這個事業,這就是定;你的心定在這個家庭裡頭,定在這個事業裡面,你於眼前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所以這是套用在一家,這個六度範圍不大,很小!

所以六度哪一個沒有修?天天都在修。縱然是家庭主婦外面沒有工作,天天燒飯、洗衣,照顧一家人也是布施,布施我的勞力;我天天頭腦想應當這個事情要怎麼做,那個事情怎麼樣做好,叫大家能夠過得很舒服,那是布施智慧。由此可知,六度人人都在做,不但人在做,餓鬼、畜牲也在做,就是範圍很窄小。菩薩這六種行廣大無邊,他的對象是一切眾生,所以菩薩行與凡夫行差別就在此地。

【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所以菩薩的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總是離不開這六個綱領,真正的目的就是誘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是無上真正之道,這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布施。把佛法布施給眾生,這個福報大,這是修因。真正肯修因,下面果報就不可思議了。有因必有果,佛法講緣起,決定離不開因果。

我們人生在這個世間,人有命運,連一些稍稍高明一點看相算命的往往都能算得很準,為什麼很準?就是因為凡夫他有個定數,你不能逃過這個數,你逃不過這個數就會被人家算得很準。《了凡四訓》裡頭講得很清楚,他有個數,就是講氣數,一切眾生都有氣數,你沒有辦法超越這個數量,只要你有煩惱,你會起心動念,你就逃不出這個數量。真正修行人心清淨他沒妄念,他什麼都不分別、不執著,那算命、看相的對他無可奈何,對他沒有辦法。像《金剛經》裡面講,你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有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你就有氣數,你就會被人算得很準。如果你哪一天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對你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為什麼?你超越數量,你不在這個數上,你的心解脫掉了,放開了。這個時候,數對你毫無拘束,這就看自己功夫。

命裡面有的總是有,命裡頭沒有的強求不到。但是命裡面有的財,譬如講有財,有少年時候發財的,有中年時候發財的,有晚年時候發財的,你看命相書裡頭講,晚年發財的是真的財。為什麼?不容易失掉。少年時候發財的不是真正的財,往往到中年就丟掉了。中年發財的還不見得是真的,若保不住,晚年苦。晚年有財是真正的財富,真富貴!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年輕人飛黃騰達,他自己還很得意,年歲大的人看到笑笑,就是你晚年能不能保得住,這真的一點不假。諸位看看歷史,古今中外你去看看,有多少人少壯時發達,晚年時候潦倒苦不堪言!所以儒、佛都教給我們,財富來的時候怎麼樣?不要享受,我不要。不要保存在哪裡?怎麼個不要法?來了我散掉,我讓大家去享受,我不享受,我的財還在。

所以從前在大陸上供財神,現在沒有了,現在大陸上不相信這些了。從前我們中國大陸上做生意的人供財神,財神是誰?陶朱公。不是我們台灣,台灣供關公,關公做財神這實在沒有道理,這一點道理都沒有。關公一生講義氣,如果說江湖幫派裡頭供關公有道理,為什麼?講義氣!所以做生意人供他實在是沒有道理。陶朱公就是做生意人的榜樣,這個人是誰?范蠡。你們讀歷史的曉得,范蠡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越王句踐失敗的時候,慘敗的時候,他幫他的忙,他那個真正叫復興,真正叫復興。以後恢復國家,把吳國滅掉了。但是他曉得越王句踐這個人只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在苦難的時候需要你幫忙,他要你;到他不需要你,他嫉妒你,他不能留你。那時兩個幫助句踐的人,還有一個文種,大夫文種。所以他就勸離文種,勸他趕快離開句踐辭職去隱居去。文種不相信,認為我有這麼大的功勞,這個國王怎麼會對待我不好。哪裡曉得沒多久果然不錯,文種就被賜死,自殺了。他聰明他逃掉了,逃掉之後改姓名,改成陶朱公,做生意去了。

他有智慧,他很會做生意,做生意做沒多久發財了,發了很大的財,他把財散掉救濟貧苦,散財。然後再做小生意,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達了,又發達又散財;三聚三散,聰明!所以他得到財,他自己不享受,他散財救濟一切貧困。在中國歷史上很了不起的人物!商人用他做個榜樣,稱他為財神有道理。他會有錢、有福報,福報他會修,所以這個財愈積愈多,德愈積愈厚,怎麼樣積?散就是積,你不散永遠就是這麼多。所以實在講,現在世間人講財富,講利潤,他都不曉得最大的利潤是散財,這個利潤大,絕對不是某個生意賺的利潤多少,沒有散的利潤大。你那個還要操心,你散的時候,心安理得,過幾天它又來了,來的時候必定比你散的要多,等於好像利息也來了。所以有財富是命,是你命里有的。用財富是智慧,你用到恰當那是積功累德,福慧雙修。看你會不會用,尤其是用在無上道上,這個不得了,用在弘法利生,使一切眾生得到無上真正的利益。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范仲淹,這個人了不起,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因為中國歷史上,聖人,孔老夫子是第一個,范仲淹是第二個,他沒有稱孟子是第二個,他稱范仲淹是第二個聖人。我們讀歷史曉得,范仲淹出身非常貧苦,家境不好。少年時候非常之苦,讀書在寺廟裡面念書,因為在那時候沒有學校,找不到書本。所以在宋朝那個時代寺廟沒有變質,寺廟是教育機關,寺廟裡面藏經樓就是圖書館,我們現在叫圖書館。這裡面不僅僅是佛經,諸子百家統統收集,世出世間法只要能蒐集得到書本統統具足,所以它是真正的圖書館。出家人都是很有學問的,世出世間法都通達,因此年輕的小孩子喜歡念書到寺廟去。寺廟有的是書本,你不懂的請出家人指導你、教導你,出家人很慈悲,在他課餘的時候,他樂意來教你。所以常年住在寺廟,在寺廟做工,生活很清苦。

傳記裡面記載他每天吃粥,煮一鍋粥,把這一鍋粥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生活那麼艱苦。這個人廉潔有德行,曾經在寺院裡面發現有人埋在地下的黃金,數量是相當可觀。他發現了,發現一般人發現就是發財,被他發現他要拿去用也是命,發財了,那個財一發,後來大概宰相也做不了。為什麼?心發掉了。他看到了不動心,還用土把它埋下來,也不告訴別人,這了不起!一直到以後他做了宰相,就像我們現在的行政院長,做到宰相。那個寺廟裡頭大概年久失修,想想從前范宰相在清寒時候在我們寺廟裡念書,我們寺廟裡也曾經照顧他不少年,現在這個寺廟失修,他的官做得這麼大,錢也多了,向他化化緣修修廟。寺廟裡人找到他,他很慷慨在緣簿上提筆一寫黃金是幾百兩,那個不曉得是多少?數字很大。廟裡的人看到,果然是宰相;但是寫了之後又不拿錢,他就問相爺黃金在哪裡?他就告訴他,在你們廟裡的什麼地方有一棵樹,那棵樹底下埋在那個下面。他說我寫這個數字就跟那個一樣。沒有錯,回去一挖,果然挖出來,不得了,真正不得了!

他做那麼大的官,他所過的生活,還跟他從前念書做秀才的生活一樣,並沒有把生活改進,這一點了不起。收入的錢弄到哪裡去?布施給貧窮清苦的人家,他一個人收入養三百家。地方上他這個鄉里清寒的子弟,看看可以造就,可以念書,他開義學,他辦學校,請老師來教這些子弟,費用他一個人供給,替國家培養人才,幹這個事情去了。他有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了不起,其中有兩個兒子做官跟他的地位都相等,一個做到宰相,一個做到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就像我們現在五院的一個行政院長,一個監察院長。范仲淹死的時候棺材買不起,一家人做這麼大的官,做這麼大的事業,這收入到哪裡去了?全布施掉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他們家的子弟代代都好,代代不衰,代代保持家風,印老讚嘆有道理。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傳家能夠傳三代就不得了。孔老夫子德行大,教化中國人,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孔德成,現在孔德成是考試院院長,代代不衰,都被人尊敬。第二個中國歷史人物范仲淹,范家的子孫也是代代不衰,都被社會尊重。晚近有一家,曾家,曾國藩,這也是很了不起的,他的子孫曾寶蓀在台灣也是受到尊重的,這個家教很嚴,有富貴自己不享,能夠遍施,恆以布施。他們真正是把佛法套用在家庭,套用在生活,套用在事業上,才有這樣偉大卓著的成就。范仲淹到了晚年的時候,把自己的家舍掉做寺院,這在歷史上有記載的,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這一種真實的功德利益,實在說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知道那沒有不去做的!

所以有人說知道,知道他做不到,那是假的。我是非常相信知難行易,我相信這個學說,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過去我跟章嘉大師在一起,我就跟大師說,這個知難行易,我非常相信,做容易知太難了。如果你說我知道我做不到,你這個知不是真正的知,你知道的不透徹不是真知;真正知道,你決定容易做到,真正認識了。所以這個真知太難了。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講經是幫助人知道事實真相,修行很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經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著大家在一起修行,沒見到。你看釋迦牟尼佛哪個經上說他老人家帶著大家念了一天佛,有沒有?找不到。哪一個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帶著大眾去參禪去靜坐一天?這在經上也沒有,沒有過的!釋迦牟尼佛都是講經說法,為什麼?就是知難行易,你要真正徹底明了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很容易做到。理論方法境界真正明白了,怎樣修你自己就曉得了,不必人家指導,自己曉得。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共修。共修在中國第一次發起大家在一塊真正修行,在一起共修的就是廬山慧遠大師。東晉時代鳩摩羅什大師的時代,在廬山開念佛堂,召集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塊念佛共修,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那時候在一起共修是少之又少!中國正式提倡共修是道一禪師、百丈,馬祖百丈,馬祖就是道一和尚,他俗家姓馬,是禪宗第八代祖師,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孫,他是懷讓的徒弟,懷讓的弟子,懷讓是六祖的學生,《壇經》上有懷讓。所以他是第八代,百丈禪師也是第八代,他們是師兄弟。這兩個人合起來,志同道合建叢林訂清規,提倡共修,所以中國叢林制度是他們二個人發起、創辦的,這對於佛教修學有非常非常大的貢獻,提倡共修。所以在這以前共修很少,都是些私人志同道合這樣聚集的,沒有成為制度。中國有叢林之後,這才真正有共修的制度。下面講果報。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這個『成』是成就,成就像前面所講的這一種善根,這是積功累德。你做了這麼多好事,你修積這麼多善根。

【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這講你所得的富貴,這是你命裡面有的,你前生所修的,丟都丟不掉,這是真正的富貴。你修積的太多了,你這一生一世享受不盡的,這真富貴!所以『無量寶藏,自然發應』。

【或為長者。居士。】

這是在家學道的、學佛的。『長者』,在佛門裡面必須具備有四個條件才能稱為長者。這裡面第一個條件他是貴族,第二個條件他地位很高,他做大官,第三個條件他大富,第四個條件是有德行,總共有四個條件。所以長者不是輕易可以稱呼的。

【豪姓尊貴。】

這一句就是講的貴族,豪門貴族!

【或為剎利國王。】

或者出生在國王家裡,小時候是王子,將來是帝王。

【轉輪聖帝。】

那個福報更大的就是轉輪聖王。前面這個剎利國王,這是我們一般普通的國王。轉輪王就不得了,轉輪王最小的也是統一全世界的,今天我們講統一全球的。我們現在世界沒有,還沒有一個國王統一全世界,哪一天有一個國王統一全世界了,這個國王是輪王,佛經裡面講的輪王。這個輪王還不算是大的輪王,輪王一共有四等,這是最低的一等;如果再大一點的輪王,那就不是統治一個星球,而是統治好幾個星球。統治整個太陽系的這個王叫金輪聖王,這是轉輪聖王裡面最大的。那個科技就很發達,像我們現在常常聽說的有什麼飛碟。為什麼叫輪王?他有輪寶,這個輪寶是個交通工具,經上講從日出到日落,也就是十二個小時,他可以能夠遊歷四天下,這個四天下是太陽系,整個太陽系的每一個星球他都可以遊歷。由此可知,他的飛行工具速度非常快,在十二個小時當中,可以把整個太陽系裡面所有的星球都遊歷到,他才能統治得了,否則他怎麼能統治?

這個輪寶也是武器,是交通工具也是武器。他的武力可以到達,所以我們看佛經上講的輪寶,很像現在所發現的飛碟之類的,圓圓的像個輪。這個東西不是假的,我們遇見外太空人,別的星球上來的,大概就是這些輪王,不曉得在哪一個星球上住,我們不知道,他們常常派人到這巡視一下,所以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這個星球在他眼睛裡面看是屬於他的領土,我們自己不知道,是屬於他的領土,在他武力保護之內,所以他常不時來巡視一下。所以福報更大的就做輪王,轉輪聖帝。那個更大的就做天王,生到天上去了。

【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六欲天』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一層天比一層天福報大。『梵王』是無色界天。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最高最大的王。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這些人得了這麼大的富貴,這樣殊勝的果報,他們善根深厚,沒有把佛法忘掉,生生世世還是恭敬三寶,對於諸佛菩薩還是尊重供養。那一切眾生他教化,「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他以善法教化眾生,從來沒有間斷,所以他的福是一世比一世大,德積得一世比一世厚,積功累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這是果報裡面的第一段,概略的說出富貴的情形,講的依報的莊嚴。後面這一段是講正報,他身體的相好也是福報,是修來的。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不少人,富貴有錢有地位,遺憾的是身體不好,不健康常常生病;甚至於晚年的時候,帶一個現在所謂的老人病,那是苦不堪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很可憐。

像我在早年我在台北講經,也遇到一個大富長者李建興,在那個時候李建興是在台灣很富有的煤礦大王,人家稱為台灣煤礦大王,瑞三煤礦。他本身也就拜拜神,對佛法不懂。他有個媳婦信佛,早年皈依斌宗法師,以後我在台北講《華嚴經》,她常常來聽經認識。曾經有一段時期,她請我在她家裡講經,因為那個時候我們自己沒有道場,常常借地方找地方,她家裡後面有一個房子空在那裡,她把它改成講堂,我們在她家裡講過三年,所以跟李先生認識了。那個時候他身體還不錯,到晚年的時候,我聽說得老人病,他媳婦告訴我的,差不多躺在床上躺了十幾年。三班護士輪流照顧,每一年醫藥費那就不曉得花了多少錢。他家有錢,所以他命裡頭有這麼多財富,怎麼花法?躺在床上花,他要不把它花完,他不會走,他走不了。他財沒花完,他財花完才能走。所以要請三班護士來照顧他,到最後最嚴重的幾年,大概有三年,最後的三年,他連家裡的人都不認得,兒子孫子都不認得,迷惑顛倒,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也是我們學佛值得警惕的。

所以像這樣的事情佛法能不能解決?給諸位說能解決,他們家裡人不相信!假如說他一年用的醫藥費以及請那麼多護士、醫生來照顧的費用,假定說一年要一百萬,絕對不止一百萬,就算一年一百萬,十年一千萬,你能把這一千萬統統捐獻出來做社會福利事業,救濟貧苦。他有兩種情形,一個是病就好了,一種馬上就死了。死了他也到好地方去,《地藏經》上講,在臨命終時把他的財富統統給他布施修福,告訴他,讓他知道,他這才會修福,他來生的福報很大。像他這樣子一生福報享盡,來生沒有福報了,享盡了。怎麼享盡?躺在床上享的,躺了十幾年,就這麼享掉了,錢這麼樣享掉了,這是不懂得佛法。

他們一家人,我們給他講,他不相信。有的不好還誤會了,你這和尚想打我們主意,想要我們的錢,不好講。看到這個人福享盡了,往下面墮落了,往三途墮落。尤其是他臨命終前三年人事不知,兒孫去叫他都不認識,都不知道。我們台灣講植物人,變成這個樣子,只是一口氣不斷,每天還要餵他吃東西,這糟糕不糟糕,日夜照顧,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一個。像他這種情形的人很多,凡是得這樣的病,都是有錢的;沒有錢的人病不起,沒有資格得這種病,有資格得這種病的,家裡都是非常富有。所以這個病就是他前世修的祿太多了,錢財叫福祿太多了,但是也有罪業,正報不好,身體不好。雖然是有福,有財有福,沒有好命去享受。看這個地方,那他的身體就太好了。我們看經文: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

人身體好,身才會放香氣。如果走過,聞聞那個人身體很臭很難聞,這個人壽命也就差不多了。你看說話的時候,口氣味道很臭的,他的內臟一定有問題。如果內臟很健康,他不會有不好的氣味,不但說是沒有壞氣味,香氣,身上出『妙香』。『猶如旃檀』,你看他身體多好,正報好。

【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這還得了!香氣不但自己受用,他的香氣能夠『普熏無量世界』。

【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

相貌好。身體好,相貌也好。

【悉皆具足。】

正報好,這個很重要。所以西方世界的所有一切莊嚴、一切殊勝,第一莊嚴殊勝的就是壽命,無量壽!你沒有壽命,所有一切莊嚴都落空,你沒辦法享受。所以無量莊嚴裡面,第一莊嚴是壽命。健康長壽,那一切福才能真正享受。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所有的福報不能享受,有也等於沒有。他還繼續修福。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人家有這麼大福還修福,還是把他的福報給一切眾生分享,不獨享,叫一切眾生共享。所以這一章經文裡面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非常之多,應當要熟記。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