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玄義(第二十七集)1998/12新加坡淨宗學會檔名:14-14-27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綸貫第二十面,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
【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這是一段。觀法末後是愈來愈重要,修行最要緊的就是轉變我們的觀念,所以叫觀法;觀法也就是轉變觀念的重要方法與原則。凡夫的觀念都是錯誤的,佛菩薩的觀念是正確的,這個說法到底以什麼為根據?這個根據就是事實的真相,如果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觀念是正確的,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如果知道它理論的依據,對於佛菩薩的說法就不會懷疑。它的事實真相,《華嚴經》上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換句話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包括盡了。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人類,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眾生兩個字,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切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一切自然的現象,自然現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換句話說,虛空法界沒有一樣東西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它怎麼生的?佛告訴我們,它的真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在這一段文的前面,是法相唯識家所講的,「一切法唯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離開了心想,就沒有一法、一相,而能自見差別。這是說明唯心所現的一切相,這個相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無障礙的,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事事無礙」。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心,他沒有執著心,所以境界就是清淨平等,無有障礙。這個事情,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你看看嬰兒,三、四個月的嬰兒,五、六個月的嬰兒,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什麼叫不懂事?他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天真。在這個時期當中,你給他糖他喜歡吃,他拉的大便他也喜歡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糖跟大便是一樣的,是平等的,沒有障礙。可是我們才有分別、才有執著,那就不一樣了。你就曉得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從念頭上生的。這個念頭是錯誤的,嬰兒那個是正確的。我們說他錯,怎麼吃大便,不是他錯,是我們錯了。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法界是無障礙的、是無分別的,那是真的,真正相應。為什麼?沒有一樣不稱性,唯心所現;心就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法法皆稱性,所以我們常講法法皆第一,沒有第二,這是佛知佛見,這是正知正見,我們的想法錯誤了。
我們念頭一起就有是非、就有人我、就有邪正、就有善惡、就有利害,全是妄想,要曉得真心自性裡頭,這個東西統統都沒有。我們凡夫起心動念,自己一定要曉得是妄念、妄想,與真實的境界完全相違背。佛法的修行,就是把這些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修正過來。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起作用是大慈大悲。慈悲是愛心,愛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法法平等,這叫慈悲,這叫大愛。世間人說大愛、說慈悲,有名無實,不是真的。世間人講真善美,也是有名無實,哪是真的?真是有,善也有,美也有,非常可惜被他的妄想分別執著破壞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善美慧就現前,那是本來具足的。這是佛法講覺迷、講觀念邪正的唯一標準,所以稱佛是「佛知佛見」,稱佛是「正知正覺」,是以這個為依據。修行人就不能不著重修觀,修正我們的觀念。前面說了兩種,「唯心識觀」跟「真如實觀」,這在佛法修學裡是兩個系統,這是兩大系。這兩大系方法雖然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都是幫助我們恢復正知正見。我們如果正知正見恢復了,就不是凡夫,凡夫知見是錯誤的。正知正見恢復了,就是佛菩薩。
前面講到成就「心寂三昧」,再進一步入「一行三昧」,一行也叫「一相三昧」,上一次詳細介紹過。念佛真正能得往生,心寂三昧就是我們常講的功夫成片,一行三昧就是淨土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縱然我們做不到,可是心地清淨要做到。心寂三昧說的是什麼?真正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把是非人我放下,把貪瞋痴慢放下,那就是心寂三昧,這個人念佛發願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一樁事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萬修萬人去」。具體落實在生活上,前面跟諸位介紹,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圓教五品」,哪個做不到?除非你自己不肯乾。你要肯乾,人人做得到,生凡聖同居土決定有分,萬修萬人去。只要肯去都能去,你能夠把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愛五欲六塵,你能夠放下。
我在過去跟諸位報告,我們把這個東西歸納為兩樁事情:一個是愛欲,一個嗜欲。嗜欲是嗜好,嗜欲要放下,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都是痲煩,那都是煩惱的根。所以佛給我們示現,沒有愛好、沒有嗜欲;佛吃東西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嗜欲沒有了,愛欲斷掉了,這就是心寂三昧。心寂就是心地清淨,三昧是正受,永遠保持清淨心,就叫做心寂三昧。五停心觀、五品的修學能入這個境界,我們不用方法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我們煩惱怎麼能夠斷掉?佛法裡面講斷煩惱的方法非常多,有八萬四千法門。《華嚴經》上講兩千個法門,兩千種方法我們自己可以選擇。不會選擇,天台智者大師給我們選擇是好榜樣,提供我們做參考。
有這個基礎,今天這個文說,『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諸禪三昧之業」怎麼講法?如果我換句話說,大家就容易理解,就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修的是什麼?都是修禪。佛法總歸納,歸納到最根本的原則只有戒、定、慧。定就是禪定,慧不需要修,樞紐在定。戒律,持戒是方便法,不是目的是方便,因戒得定。禪定還不是目的,目的是開智慧,因定開慧。所以禪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定的手段,戒律在佛法教學裡面是手段之手段,我們講最初方便。像天台大師講的五停心觀、五品修學,都是屬於手段之手段,都是屬於戒學,因戒得定,得心寂三昧,這得定。定起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觀察一切都是智慧,智慧不要學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只要你心地清淨智慧就開,你一分清淨心開一分智慧,兩分清淨心開兩分智慧,十分清淨心開十分智慧。所以定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它起作用智慧大小有差別,就這個道理。心不清淨,只有煩惱、只有妄想,決定沒有智慧。學佛諸位抓到總綱領,總綱領就是戒定慧,你才會有成就。你抓不住綱領,那就是盲修瞎練,費的時間長,費的功夫多,得的效果少。
許許多多人甚至於誤會,把福報當作功德,福報跟功德是兩樁事,這個諸位要曉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這樁事情「福不能救」。這樁事情是什麼?生死大事。了生死、脫輪迴的大事,福報不能救,修再大的福報,你到人天裡面去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脫輪迴。了生死脫輪迴什麼能救?功德能救。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福德著相,修福德不著相就是功德。「功」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功德。所以事還是一樣,事上沒有差別,用心不一樣,結果就不相同。著相,還得要以《金剛經》做標準,《金剛經》上講四相,佛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說清楚了。如果我們還有四相,我們所修的這一切善法全是福德,跟諸位說,講經說法都是福德,著相了,來生得福報。講經說法來生得什麼?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生生世世修這些福德,著相修行,四相沒有離,你將來享大福報。像乾隆皇帝,這三種福他都修,有智慧又有福報,又有健康長壽,福從哪裡來的?前世大概是作法師,這麼修的。可是沒有辦法出離三界,還是要搞生死輪迴,辛辛苦苦修的一生就享完了。乾隆做六十年皇帝,做四年太上皇,說實在話,也是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要警覺到。
如果能夠離一切相,那個福報就大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作菩薩;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得真正的解脫。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要深深體會到這些事實真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怎麼個離法?起心動念為眾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這個念頭就轉過來了。我們凡夫念頭不能斷,總有念頭起來,這裡做一個轉變,過去起心動念想自己,現在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但是還要記住,以往起心動念想自己是造惡業,現在念頭轉變,念念都想一切眾生是善業,如果是著相還是福德。那就是你已經轉了,你從三惡道轉變成三善道,依舊沒出輪迴。所以斷惡修善要不著相,這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著相是什麼?絕對不掛在心上。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任何人,做任何的利益社會眾生的事,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不著相,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跡都不著,這是功德,這是諸佛菩薩之所作,我們應當要學習。所以一定是兩種觀道成了,這就是前面講的「奢摩他」跟「毗婆舍那」,就是天台家講的止觀,「止」是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住了,不再有了;「觀」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是慧,止是定,兩種觀道就是定慧等學,決定信解,諸佛菩薩跟凡夫差別的地方就在此地。
我們學佛、學菩薩,佛菩薩給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理上要學,事上也要學。我們是凡夫,如果事上不學,只在理上學沒有用,那個理是空洞的。為什麼?境界現前你做不了主,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會造作罪業,。事上也要學,佛、祖師教導我們,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在事上學,才能夠真正將我們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的煩惱伏住。我們今天為什麼伏不住?理都知道,經念得很多,講得頭頭是道,可是財色名食睡遇到還是起貪心,還是把握不住。原因在哪裡?我們總是想,把我們的生活水平天天向上提升,你有這個念頭,你的自私念頭不能斷,你的貪瞋痴慢天天還在增長,沒有伏住。所以無論用什麼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人,你只要細心去觀察看得出來,他的容貌你仔細觀察,態度誠懇,容貌清淨,自自然然流露出清淨慈悲的相,不是裝出來的,自然流露。如果我們自己心地清淨,愈能看得出來,到自己心地真正有幾分清淨了,讀佛經,想釋迦牟尼佛的行誼,祖師大德一生的修學,你就能看出來了,就能體會到。我們今天看不出來,體會不到,是自己的心太粗,妄念太多,所以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識貨,看不出來。
佛菩薩、祖師大德生活行持,種種示現,那是寶!為什麼我們稱作僧寶?寶的講法,不是一出家,穿上這個衣服就叫做寶。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出家人,死的時候現相非常不好,遠遠不如一個在家人,他算什麼寶?所以看佛菩薩的示現,祖師大德完全效法佛菩薩,那是寶。絕不是世間人看不到,我們就不必了,馬虎一點,世間人覺察到了,我們再裝模作樣,你的心就不誠,你是虛偽的,你不是真實的。諸佛菩薩示現,不論世間人見到不見到,也不必讓世間人曉不曉得,一味真誠的去示現,為一切眾生示現。眾生這一生不能覺悟,來生;來生不能覺悟,還有後生。佛菩薩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寶,如果起心動念就不是寶,那是磚頭瓦礫,不是寶。
修學「諸禪三昧」,它不叫一切法門,一切法門是從相上說,諸禪三昧是功夫上講。無論他依哪個法門修學,他都得清淨心,他都得平等智,這叫諸禪三昧。所以諸禪三昧是從功夫上講,一切法門是從教學上講,教學有成就,那就是諸禪三昧。佛家講「教化」,這兩個字的意思好,「教」後來有成績表現,成績是變化氣質,他變化了。禪三昧就是變化,禪三昧的對面就是散亂、就是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禪是定,禪的對面是散亂。舍離一切妄想、貪瞋痴慢這種不正常的享受,恢復到正常的享受,定慧是正常的享受。「業」也是在學習,學習有了成績才叫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有了結果這才叫業。諸禪三昧,就是一切法門的成就。
下面這一句『無所樂著』,「樂」是愛好,「著」是執著。人家「隨所修學諸禪三昧之業」,沒有起一點貪愛之心,沒有起一點執著的念頭,清淨心不斷向上提升,沒有退轉。諸位要曉得,在境界裡面退轉的人很多,自己得一點輕安,得到一點法喜,就自以為不得了,「我的功夫成就了,別人都不如我」,這個念頭一生就退轉了。為什麼?貪著,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世間的四禪八定為什麼出不了輪迴?就是染著在定中的境界。定中境界快樂,世間之樂沒有辦法跟它比,定中的境界是「禪悅、法喜」,世間什麼樣的快樂都不能跟它相比。這一種境界現前,你要一貪著就完了,你將來到哪裡去?到四禪天去了,到四空天去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財色名食睡」五欲,七情五欲要認識清楚,這個東西是輪迴的根本。四禪八定好不容易修得,對於禪定裡面的喜悅還起分別執著,所以世間禪定不能脫離輪迴。如果這個禪定當中的境界,你真正能做到「無所樂著」,這個禪定功夫就能超越六道。那是阿羅漢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他沒有喜歡的心這種念頭。
我在早年學教的時候,總以為一定要到阿羅漢,到九次第定,才能夠無所樂著,總以為是這樣。以後念《金剛經》才明白,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樂著了,想想是有道理。須陀洹得的境界,如果他還有留戀、貪愛,他怎麼能證二果?就像我們爬樓一樣,我們對第一層喜歡,就不會上第二層;第一層能捨得掉,他才能到第二層;第二層不貪愛,才能到第三層。一有貪著之心,頂多你就留在那個境界裡,不會再往上面去了。我們以這個道理,你就能夠推想到,四禪八定為什麼出不了輪迴,他在那個境界裡,那個境界是大樂,他染著,他不肯捨棄,所以就止於這個境界。修行人聰明,知道這個境界是虛幻不實的,自性清淨心裏面沒有這些東西,七情五欲統統沒有,他懂得這個道理,境界現前他無動於心,所以他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從初果須陀洹,四相我們不能說他完全沒有了,很淡薄了,這是可以肯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非常淡薄了,所以須陀洹他才能夠不斷再往上面去,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逐漸能證得。如果有所貪著,「我證得須陀洹」,頂多你在須陀洹那裡不要動了,死在那個位次上,再也不會提升。《金剛經》上講破四相、破四見,對於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而且一定要做。
「我相」就是破除自私自利,不再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我相沒有了。不再看到別人這些是是非非,「人相」就沒有了。我、人之外,所有一切依正莊嚴都屬於「眾生相」,知道法法平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緣生性空,夢幻泡影,這是眾生相破了。末後「壽者相」,壽者相是時間的觀念,時間觀念也不存在,也不要去分別過去、現在、未來,有過去、現在、未來那是壽者相。時間有沒有?時間沒有。《百法明門論》裡面跟我們講,時分就是壽者相;方分是講空間,方分是講四維上下十方。空間跟時間屬於什麼法?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什麼叫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只是抽象的概念,決定沒有事實。諸位要曉得,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好像還有那麼一點痕跡,眾緣和合而生的。二十四個不相應,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是個抽象概念;也就是說,事上好像有這個概念,理上完全沒有。事上只是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具體事實,實在上講,連事都找不到。你能夠把這個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了,不再分別執著,壽者相沒有了。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完全放下,一定要明理、要多念,天天念這四句話,把這個念頭淡下去,這就好。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一月比一月看得淡,我們修行功夫就會得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會得力。
「無所樂著」,樂是愛好,沒有愛好,沒有執著,這個重要。無論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常常說,把對人事物控制的念頭要捨棄。想控制人、控制事、控制物,這個念頭不好,這個念頭你樂著。占有的念頭就更壞,你控制的意念是迷惑,占有是造業,要占有一切人事物是造業,迷惑、造業,後面苦報就來了。我們最重的病就是這個,要從最重的下手對治,所以「不著相,不染著」,這句話很要緊。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一切善根」就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世間一切善法從哪裡生的?無貪、無瞋、無痴。無貪無瞋無痴行一切善法,是真善。埋藏貪瞋痴修一切善法,我們為什麼做好事?因為有好果報,這是為貪心去做好事。我們在佛門裡修善布施,為什麼?聽說佛門「舍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到哪裡去做?世間一本萬利的生意少,佛門有一本萬利的生意,趕快去布施做好事,貪心在修福。他能不能得福?能得福,福德是決定得到,功德沒有,他貪心修福,也能得福報。還有瞋恚心修福的,怎麼瞋恚心修福?他布施一萬,我布施兩萬,我比他強,把他壓下去,這是瞋恚心修福。所以知道貪瞋痴也修福,修福得福報是什麼?變成羅剎、變成魔王、變成修羅。魔、修羅、羅剎福報都很大,幾乎跟天王的福報差不多,為什麼?天王是善心修成的。羅剎、阿修羅,像二次大戰希特勒、莫索里尼那些人,他們就是貪瞋痴修的福,修得很大。這些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一看就曉得,業因果報清清楚楚,把佛所講的話完全兌現,我們怎麼能不相信?我們深信不疑。過去康熙、乾隆皇帝,那種福德是善心所修的,要曉得善惡都可以修福。
還有愚痴修的,愚痴是被人騙修的,他糊裡糊塗也能修福,他將來享痴福。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富貴人,有地位的人,不知道真正的福報,天天在享福,福享完了,沒有了,惡業現前,他不曉得對社會做真正好的事業,幫助社會苦難眾生。有錢,舉個例子,捧戲子,捧唱戲的,再多的錢他都願意花,對貧困下賤人是一毛不拔。那個福報是什麼?痴福。他所喜歡的全心全力去幫忙,他所不喜歡的理都不理,這種是屬於愚痴。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許多有財富、有地位,你一看就曉得他過去修的是什麼業因,他今天得的是什麼樣的果報。
佛家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這一生,過這一生,我們學佛的人很清楚,我過去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得的是果報,對於過去造的因清清楚楚。來生我的生活狀況怎樣?我自己也清楚,我這一生所做的,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感得來生的果報。所以要曉得命運果報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這些預言家所講的一切都是註定的,這個話是錯誤的。誰註定的?上帝註定的。上帝為什麼這麼不公平?不公平的人怎麼可以作上帝?我們中國人講「天心仁慈」,天地鬼神的心是仁慈的,怎麼有這麼不平等的待遇?理上講不通。佛家講,你的命運是自己註定的,自作自受,那還有什麼話講!既然自己註定的,當然自己可以改變。如果我們能斷惡修善,就能夠把我們的惡報改變成善報,如果我們能破迷開悟,我們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生到四聖法界,能夠轉凡成聖,就能夠脫離十法界住一真法界、住極樂世界,都是自己轉變的,不是佛菩薩決定的,也不是天地鬼神決定的。自己命運是自己註定的,這個話講得才有道理,你仔細想想,合情合理合法,講得通。別人給你註定的,他有什麼權力?他權力誰給他的?東方人的思想跟西方人,這是一個基本不同的地方,西方人認為都是上帝註定的,人是無可奈何,一切要順從上帝,我們東方人的思想,一切眾生跟上帝是平等的。
『菩提分法』,這一句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覺悟的方法,「菩提」是覺悟。你修一切善根,就是修世出世間法,重要的是覺悟,覺悟那就全變成功德。如果只修一切善法,沒有覺悟,這是福德,不是功德,若加上菩提分法,就完全變成功德。覺悟的人不著相,不覺悟的人著相,覺悟、不覺悟差別在此地,我們要學覺悟。覺悟的人何以不著相?知道這一切相是幻相,不是真的,所以他不執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皆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露如電是講這些現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若給你說真的,真的就是根本不存在。但是說這個話沒有人懂,一定得深入經藏,給你講你才有點模糊印象,你若真正修行,契入這個境界,你一聽就懂得。契入境界,那個真相是什麼?時間、空間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沒有。空間沒有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此地;時間沒有了,無量劫變成剎那。時間跟空間確實沒有,所以我們起個心、動個念頭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因為空間是一不是二,剎那就周遍,證明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是給你講真話。但是講真話世間人不懂,世間人何以不懂?因為他在真相裡頭製造了許許多多的妄相,這個妄是他自己造的,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無量無邊的障礙。
佛所說的一切法,說得太多了,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他把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類,初學的人學還是困難,再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百法,所以《百法明門論》是天親菩薩造的,這是教初學的。這一百法,每一法裡面展開來都是無量無邊,但是你要曉得,這個法全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事實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佛說的「一切法無我」,那是真相。所以《瑜伽》、《百法》,實在講,就是解釋、詳細說明佛講的「一切法無我」的真相。我們要明了,真正搞明白了你就相信,相信之後你才會放下。一切法都放下了,一切法都不再執著了,對一切法絕對不會再起心動念,你就入佛菩薩的法界;換句話說,你就可以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是大自在、大圓滿的生活。所以《百法》叫明門,明是覺悟。
『於生死中,無所怯畏』,這當然不會再怕死,貪生怕死的念頭斷掉了。為什麼不會貪生怕死?知道沒有生死,沒有生死是真的,世間人看到有生有死是一個錯覺,是個錯誤的看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一個錯覺,都是錯誤的看法,不是事實。這個事實世間人見不到,因為他有妄想執著,妄想執著變成這個現象。他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他怎麼能見到真相?誰能見到真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人見到,才能見到事實真相。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放下百法,那就是明。放下一切法,你就覺悟了,「明」就是智慧現前。
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我們智慧不能現前,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切法障礙住,所以不能現前。你能把障礙去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障礙去兩分,你就透兩分。去一分、去兩分是怎麼個說法?就是你對於這一切法那種愛好,剛才我講,你控制的念頭、占有的念頭淡了一分,這就是去一分,淡兩分就是去兩分,愈來愈淡薄,你的智慧就愈來愈增長,此時不但讀經你會開悟,連逛街都會開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開悟。所以宗門開悟的人講:「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他不迷了。什麼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是在書本里。你眼所見的,耳所聞的,身所接觸到的,六根接觸到六塵境界,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你要以為「大方廣佛華嚴」在經本上,你就迷了,你到哪一年才能覺悟?所以我給諸位介紹這部經,字字句句都落實在生活上;換句話說,教你怎樣過佛菩薩的生活,教你怎樣獲得大自在、大圓滿、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我們能得到,不難,就是你念頭轉變過來,真正覺悟。
『不樂二乘』。「二乘」人跟大乘差別在哪裡?二乘人只圖自己享受,不願意幫助別人。聲聞、緣覺他不願意幫助別人,這個話諸位要聽清楚,他是不願意主動幫助別人,他是被動的。人家有求於他,他還是非常慈悲,樂意幫助人家,你不求他、不找他,他不會來找你,這是二乘根性。大乘菩薩根性不一樣,他主動去幫助別人,《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作不請之友」,小乘人一定要有人請,大乘人不請就來了。譬如現在社會交際應酬,講對等、講身分,是小乘。我今天是這樣的身分,邀請我必須要跟我身分相當的我才去,這是小乘人。大乘菩薩沒有分別,地位高的請我去,地位低的人請我也去,要飯的請我我也去,沒有分別了。小乘人執著沒有了,分別還有,大乘菩薩分別也沒有了,所以才能「作不請之友」。他有分別,不請之友他還做不到。這是真正大乘菩薩,他不樂二乘。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二觀」就是止觀,就是前面所講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止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觀是智慧,是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決定不迷;要止觀雙運,這才圓滿成就。『最妙巧便』,「巧」是善巧,「便」是方便,最微妙的善巧方便。這一句話,實在上就是講天台的止觀,華嚴的法界觀,天台、華嚴修行的方法都是「最妙巧便」,確實沒有法子形容,我們只有講一個大圓滿、大自在,實在是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它。
『眾智所依行根本故』,為什麼?他的行都是智慧;也就是說,這一些人生活在智慧之中,我們今天講高等智慧的人,他生活在高等智慧里,生活在圓滿智慧里。我們凡夫生活在煩惱裡面,那怎麼能比?我們今天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生活在自私自利、生活在貪瞋痴慢煩惱之中,你怎麼不苦?佛菩薩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沒有了,他都放下了,生活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之中,所以他表現的最妙巧便。即使是他的私生活都是教化眾生,都是為眾生示現,為什麼?他沒有私生活。四相破了,「我」都沒有了,哪來的私生活?全體的示現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給眾生做樣子。言教、身教、意教,身語意三輪教誨,這是大乘佛法,這是《華嚴》、《法華》。「眾智所依」,這是根本。到這裡是一段,這是文。下面是青蓮大師的解釋:
【據此二觀,與今家三種觀法,無少差忒。】
前面說過,這一段也相當長,是解釋兩種觀法。『今家』是講天台,青蓮法師是天台宗的學者,講經說法都依據祖師的這些原理原則。天台家的三種觀法:空觀、假觀、中觀,天台講空假中三觀。佛在經典裡面講奢摩他、毗婆舍那,這是止觀。這兩種跟天台的「空、假、中」三觀說法是相同的,『無少差忒』,「忒」是不一樣。
【託事附法,與從行之事觀,擬同唯心識觀。從行中之理觀,擬同真如實觀。】
『託事附法』,這是前面講的。『與從行之事觀,擬同唯心識觀。』這跟上面講的「唯心識觀」的方法是相同的。『從行中之理觀,擬同真如實觀。』天台家講的空假中三個方法,落實在事上,就是託事附法。從行的事觀跟從行的理觀,理觀是空觀。
【此是地藏自修之法,復令一切修之。】
這裡給我們指出,地藏菩薩修行的方法。我們在《楞嚴經》看到觀世音菩薩自修的方法,楞嚴會上「耳根圓通章」,是說明觀世音自己修行的方法,那個方法的原理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地藏菩薩修行的方法,也不離「奢摩他、毗婆舍那」這個指導原則。
『復令一切修之』,在經上他自己用這個方法修行,也教導一切眾生來修學。菩薩教導我們的都是原理原則,這些原理原則可以運用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念佛法門若懂得這個原理,我們念佛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自己真的得受用。現前得自在安樂,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你功夫真正得力,禪悅法喜現前,這是真正的享受。地藏菩薩教我們「修之」,從哪些地方教我們?
【觀惑業苦三障,皆此心似境,都如幻化,更何有生死流轉。】
《地藏經》將「惑業苦」三個字說得很詳細,有起惑、造業、受報三品經文。我們平常念,不懂得作觀,也就是說我們念是白念了。你念了之後,你有沒有真正體會到?「惑業苦」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能這樣一問,再細心一觀察,你就曉得惑業苦是心的相似境界,不是真的。相似境是什麼?唯識所變,都是夢幻泡影。惑業苦都是夢幻泡影,你把真相看清楚,生死流轉就沒有了,決定沒有生死輪迴。惑業苦的相有沒有?相有。相有但不礙事,《華嚴經》講的「事事無礙」。為什麼?因為它那個相不是真的,真的就礙事。它不是真的,它是夢幻泡影,所以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裡面,生死流轉的事就沒有了,所以說「了生死」。「了」是什麼意思?明了,真正的覺悟。「脫」就是放下,放下我們從前對於生死錯誤的觀念、錯誤的執著,那種恐怖憂患全都沒有了。
【止觀云: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此即地藏本願之法也。】
什麼叫『發大心』?小注講要發「上求下化」之心,也就是佛家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我們講得最具體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這個心。你能發這個心,這個心是個動力,推動你勇猛精進。要知道世間人,每天你看他很勤快的去工作,工作那麼認真努力,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名利在推動。如果幹這個事情沒有名又沒有利,他就不幹了,我做這個幹什麼?諸佛菩薩幹這些事情,既不求名又不求利,什麼力量推動他?是菩提心推動他,願力在推動他。發願跟諸佛菩薩一樣普度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沒有條件的協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度就是協助、幫助,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講的「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沒有任何條件,而且是義務的,不求報酬的,求報酬的不叫度。不求報酬,義務為社會、為人民、為眾生服務,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可是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你必須有能力。我有這個心,我有這個願,可是我沒有能力,這樣你這個願是空願,你這個願不能落實。所以這個願力在推動你,你必須先成就你自己的德行、能力,然後你這個願才能兌現。成就德行一定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而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成就你的能力,有德行、有能力,你的願才能圓滿。為什麼那麼認真去斷煩惱,那麼認真去學法門?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在推動你。我們今天學道、學佛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沒有服務眾生的願望,沒有動力,所以學東西懶惰。真正有這個願望,他學東西日夜都不會罷休,他真乾。為什麼?這麼多眾生受苦受難,等著我去幫助,我早一天成就,他們早一天離苦;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多吃一天苦,這叫菩提心。
成就德行非常重要,德行是自己不會墮落,然後才能夠幫助別人。如果沒有德行,有能力,他去幫助別人,去度眾生,結果怎麼樣?被眾生度去了。這種事很多,自古以來都有,法師去為眾生講經說法,最後還俗結婚了,又退轉了,那是自己沒有德行,煩惱現前,貪瞋痴愛還有,就會被人家度跑了。所以一定要先成就德行,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才能保證你自己不退轉,這個很重要很重要。佛在經上常講:「自己沒有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縱然表面上你沒有還俗,你還是法師身分,你的貪瞋痴慢沒有斷除,自私自利沒有斷掉,來生還是墮阿鼻地獄。「地獄門前僧道多」,都是疏忽了斷煩惱,只重視學法門,所以犯這種大錯誤。我們不能不警惕自己,一定要重視德行的成就,德行的成就超過學術上的成就。
今天世界這麼亂,亂到這個樣子,你說沒有聰明人嗎?聰明人太多了。他們都在幹什麼?天天造核子彈。最聰明的人,尖端的科學家,天天造殺人的武器,造到最後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人都殺光,這是尖端科技人才。如果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幹這種事情,你給我再高的地位,你給我再多的財富,我也絕對不會幹這種事情。所以從這個地方,你想到佛菩薩教誨,他們是怎麼樣用心,真的是真善美慧。今天世間人教學,這四個字都沒有,所發展的是世智辯聰。物質文明愈是往上提升,道德完全沒有了,人過的生活非常痛苦,這是我們要明了、要覺悟。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