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無量壽經菁華[1993年](第三集)


時間:2010/9/27 作者:心源

無量壽經菁華(第三集)1993/8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檔名:02-18-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看講義第二頁第十八段:

【十八、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看這幾句。這個幾句實實在在可以做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佛首先教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覺悟之心,這一點關係最大。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實在說,就是迷惑顛倒。菩提心跟這個恰恰相反,我們不迷惑、不顛倒。

怎樣才是真的不迷惑、不顛倒?我們從形象上去觀察,那就很清楚了。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也就是對於自己、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認識得清楚、認識得正確,這個認識就是覺悟了。我們認識沒有錯誤,可是這個標準在哪裡?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我們的標準。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空、無常,這是世間法的真實相,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避免。

有沒有真常?不苦、不空有沒有?佛告訴我們有,確確實實有「常、樂、我、淨」。但是「常、樂、我、淨」不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常、樂、我、淨」是諸佛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有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我們一定會捨棄這個「苦、空、無常」的世間,我們要去取得「常、樂、我、淨」的境界,一定要能夠取得,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換句話說,佛門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了」是明了,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狀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覺悟了、就不迷了!所以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第二步就是要超越六道、要擺脫輪迴,這個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佛又告訴我們,佛陀在世的時候,所謂「正法時期」,人的根性很利,修學一切的法門,多數人都能成就!到「像法時期」距離佛陀的時代遠了,人的根性差了一等,傳下來的佛法,慢慢的也變質了。什麼變質?摻雜著許多眾生的知見在裡面。佛經沒有變質,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傳的時間愈久,就愈傳愈訛。我們現在到「末法時期」距離佛滅度三千多年。按中國人的記載,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嚴重到確確實實叫我們無所適從。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得到證果,就愈來愈困難。

因此佛在《大集經》裡面為我們留了一句話。實在說,世尊對於今天的社會狀況,他在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瞭如指掌!我們真正有心求出離的人,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佛沒有辜負我們。所以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這一句話實實在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人的,我們依照這個法門,決定成功。

這個法門一直到末法的終了。我們曉得末法是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正如同《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九千年之後,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無量壽經》還在這個世間要多留一百年。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還在這個世間。由此可知,這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議,連那個時期的人,依這一句名號都能得度,何況我們現在?

我們再回想古時候,道綽大師,他是唐朝時候的人,一生講淨土三經二百餘遍。這個法師一生其他的經統統不講,只講淨土三經,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由此可知,他心之專,專修、專弘,那叫圓滿的「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想了生死,第一個要真正知道人生苦!來生還要作人嗎?這一輩子苦還沒受夠嗎?來生必定比這一生更苦。來生不想作人,這個願望能達到嗎?可以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所以我們要有決心,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一定得生,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

覺悟的心有了,下面還有覺悟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過一種覺者的生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也是念念「覺而不迷」,這才行!下面佛所教給我們就是菩薩住在這個世間,他們起心動念,造作行持。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第一個就是持戒。持戒,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廣義的持戒,就是守法、守禮。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我們要遵守。遵守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旨趣,要懂這個才不致於死在戒律條文之中。為什麼?條文是依照當年印度那一個社會背景、生活方式所寫的,跟三千年後我們現代人、現代生活方式不相同。所以要守它的精神,而不是在條文上。

條文裡面只有幾個重戒,那是永遠不變的,像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永遠不變的,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像其他在生活習慣裡面,許許多多的威儀,現在都用不上了。以穿衣來說,我們中國人穿的衣服,跟印度人一塊布裹在身上不相同。飲食方面,印度人在那時候,出家人吃飯是托缽,現在是接受供養,不在外面托缽了。所以這些生活方式,在戒律裡面都用不著了。現在讀這些戒律是紀念的意思,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就是大乘戒。

因此善惡的標準我們要知道,經論裡面所說的善惡標準,講得很詳細、很清楚。但是它也有層次的不同,有淺深次第不相同。如同我們一般人講的五乘佛法,就是把佛法分為五個層次:人乘佛法、天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乘佛法,五乘是這麼分的。五乘裡面,人跟天都沒有出三界,沒有超越輪迴,這個諸位要曉得的。到聲聞、緣覺這才真正超越六道輪迴了。

可是圓滿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礎上,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作人學起。世尊在《觀無量壽經》教給我們,未學佛之前,先修三福。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是人天福報,有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作人的基礎。底下第十九條就是十善,我們以這個做為我們生活的原則,一定要遵守它。

所以禁戒裡面包括了最重要的「五戒」,「五戒」叫根本戒,諸佛菩薩都遵守的。從戒律引申就是法律。我們現行這個國家政府頒布的法律決定要遵守,道德的觀念、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這都是在戒律範圍之內的。要克制自己的情慾,堅守不犯,這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的精神。

『饒益有情』,這一句是屬於大乘菩薩戒。有情是說的眾生(有情的眾生),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廣大的人群。要做對人有利益的事情,利益上面加一個「饒」,「饒」是最豐饒的利益,現代人講最高的利益,最大的利益,這是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也許我們的力量很有限,很有限不怕,問題是你有沒有這個心,你有真誠的心、恭敬心、清淨心,耐心去做,必定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一定能夠叫你滿願。

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很重要!「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它,時時想它,念念不忘它,這個事情就成功了。這一想「這個事情好難,做不到。算了!」那這個事情就不能成功。為什麼?你這個念頭中斷,不能產生力量。所以,真正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力量,就是念心不斷。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念佛可以成佛,念佛人必定得生淨土,也是這個道理。我念阿彌陀佛,念西方極樂世界,念得很勤,念得不斷,那時候一定就把阿彌陀佛給念來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饒益有情」的事情,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對於眾生有真實的利益、有廣大的利益,這個念頭決定不叫它中斷。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這一句實在是說將我們的心量拓寬、拓廣。沒有學佛之前,我們念念都想自己,想到自己這一生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只想到這些。很少去想國家、去想社會、去想一切眾生,這個心量小!學了佛之後,尤其是看到阿彌陀佛的大願,他的境界包括了虛空法界,那是真心圓滿的顯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小小一點善事,都要把這些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所修的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回向就是這個意思。我不獨享,我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叫回向。我把我的智慧、把我的福德、把我的才藝、能力都與一切眾生共享,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安樂,這叫菩薩行。一個覺悟的人,他一定是這樣的行為。假如他不是這樣的行為,念念還是為自己、為家庭,甚至於為一個小團體,他沒覺悟。為什麼?心量小,沒覺悟;覺悟了,心量一定是很大的。底下這一段:

【十九、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慾。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要當作善』,這個下面就是十善業道,是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人能夠一生依照這個十條去做,才叫善人。這是善惡最簡單的一個標準,這個十條我們就不必細說它了,講的地方很多。我們看下面一條:

【二十、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這個對於我們自己身心修養、健康、長壽、幸福、快樂有很大的關係。這個四句要是做到了,剛才我所講的你決定會得到。會養生的人常常說:人長壽,長壽要健康、要不老,那才叫真正幸福!怎樣才能做到?一心清淨就做到了。

佛經上不是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念頭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它會起很大的作用。什麼作用?所有一切現象的變化,都是它在主宰的。大經上所說的森羅萬象、一切萬法,「唯心所現」,都是心所現的。心是不生不滅的,心是清淨無為的。所以「唯心所現」的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那是真的,佛在經上稱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的,如果把「一真法界」迷了,迷了自性,那就變成凡夫了。這一迷,把不生不滅的「真心」變成了「生滅心」,就是我們今天的妄想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從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念頭在生滅。生滅叫做「識」,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怎麼變的?「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是剛才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想是識,真心不想,真心裡沒有想。所以十法界是從心想生。換句話說,這個心想(識)它是能變、能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所生。我們要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就自己會變,就能夠隨著自己意思去變。

譬如我想健康、我想不老,你懂得這個理論、懂得這個方法,你就會變。你不懂這個方法,那就壞了,隨著你的情緒、隨著外面環境去變,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就有苦了。因此,我們用心要用什麼心?要用「一心」、要用「清淨心」。心愈清淨,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生理是隨著心理在轉變的,操縱在心理。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哪有不健康的道理?!決定健康。

我們淨土宗修行的標準,就是「一心不亂」。我們這個「一心」真正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句萬德洪名,就是一天到晚把「心」定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佛號,「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皈依」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用中國話來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皈依阿彌陀佛,依是依靠,皈是回頭,從萬事萬法裡面回頭,現在一心依靠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真回頭,所有一切污染離開了,真依靠,那就清淨了。所以「一心清淨」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絕欲去憂』,剛才我說了,我們要健康,我們要長壽,我們還要永遠保持年輕,這兩句話就是永遠保持著年輕,重要的是要「端正身心」。端正心就是前面那一句「一心清淨」,你的心就端正了,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心是真的端正了。身呢?我們的言語,言語是身的一部分,我們身體的動作,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這是屬於身。身之端正要與威儀相應,威儀用現代話來說就是與禮相應。「禮」,諸位要知道,古今中外不同!我們要守禮,我們懂古禮,古禮不能不懂。我們守現代人的禮,因為我們是現代人,不是古人。古禮的精神我們明白,現代人的禮節我們遵守,一舉一動都能夠合「禮」,不違背佛菩薩的教誨,這就是端正身。

下面這一句是在講我們身心不端,有個很大的障礙,必須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的身心就端了。哪兩大障礙?一個是欲望,一個是憂患。身對身體的障礙是欲,它在那裡誘惑你,使你的身不端正,心有憂!所以你的心就不能端正。真正做到身心端正,一定要把欲去掉、憂去掉,沒有憂慮,沒有欲望。不但對自己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的欲望沒有,菩薩道裡面,前面不是說「饒益有情」,我們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這個欲望也沒有,那才清淨。有度眾生的欲望,還是錯了。

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佛沒有度一個眾生。為什麼?一切事情隨緣就好。隨緣,用現代的話,就是一切順其自然。有這個機緣,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做了也不必居功,「我做多少事情」,用不著;沒有緣就不做,這樣就好。不要去攀緣,要隨緣。

你們同修說,我們要怎樣怎樣來發動搞什麼,那叫攀緣。攀緣,心就不清淨。對於自己的損失非常大,對於別人也不見得做得很圓滿。古人常講「好事多磨」,古時候磨少,現在磨多,多上百倍千倍都不止。你要做好事,哪有那麼容易!好事不知不覺變質,就變成壞事了,變成造罪業了。這是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的。所以我們做,得隨緣隨分去做,不要攀緣。

我們為社會、為大眾是做了一些事情。在台灣,在國外也有一些同修來跟我說:「我們應該要募化一筆基金,大家來共聚、凝聚力量。」來跟我講。我說:「不要。」為什麼?流弊很多,不可以這樣作法,還是隨緣做得心安理得,做得真快樂。我學佛這麼多年,沒有忘記老師的教訓,我們力量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就不做,這個好!所以絕對不要伸手問人要錢,這個很重要,決定不能夠化緣,決定不要生事!天下什麼事最好?無事最好。常聽說「好事不如無事」,所以無事最好,這個要知道。所以要「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慈心是慈悲心,對自己心要清淨,對眾生心要慈悲。精進,進是不退,一直往前進;精是純而不雜,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勇猛精進。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這幾句都是障礙精進的。要真正做到「慈心精進」,必須把這些障礙除掉。第一個「瞋恚心」是大障礙,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切障礙都來了。不要有瞋恚心,這一樁事情很不容易做到,為什麼做不到?是因為你把世間一切人事看得太認真了,所以才覺得很難。

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是怎麼一回事情?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要常常記著《金剛經》上這幾句對於人生宇宙的寫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要太認真。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是因緣果報。

緣裡面有善緣、有惡緣。所以我們遇到這些境界現前了,這個惡緣現前了,曉得惡的果報,過去有惡緣。人家對我們不高興、忤逆之事,一笑了之。知道帳消了、結掉了。假如我們再要瞋恚心發起來了,那好了,這筆帳上又要加上了。不但消不了,痲煩還在後頭,為什麼不讓它消掉?欠財的要還錢,欠命的要償命,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只有真正覺悟的人,心很平靜、很平淡。善緣來了也沒有歡喜心,逆緣來了也沒有瞋恚心,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光明。心清淨,對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能有瞋恚,不能有嫉妒。

嫉妒,說實在話,糊塗。貪瞋痴的痴是屬於愚痴,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好處,他好因他得的好報,哪有什麼好嫉妒的!我們自己要想得好果報,不難,種好因就行了。所以要懂得「隨喜功德」,要有「成人之美」這個心愿,不成人之惡,成人之美,懂得隨喜功德,把嫉妒的障礙打掉。

「不得貪餮」,貪餮也是眾生的一個大病。狹義的來講,就是挑剔食物,好吃;廣義來講,就是一切物質的享受。不可以貪圖。「慳惜」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布施,這是錯誤的。前面跟諸位說過,布施的功德非常非常之大,對自己可以能夠斷煩惱、消業障,這是布施,這是對現前來說;對修學來講,能夠破無明、見本性。

所以菩薩修行,說實在話就是修布施。你看六度裡面所說的,我們這十七條裡面講的是六度,布施一共有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把六度合起來看,布施裡面有這三種。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你一個持戒的人,大家對你不會提防。比如說你持不偷盜的戒,他的金銀財寶放在這邊,「他這個人不偷盜,我放心他」,不會有恐怖的心,這就是無畏布施。他修忍辱,「我們說話不小心,得罪他沒關係,他不會計較的」,所以人家心裡很安,不害怕。所以這兩種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智慧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你要看看,這六度一歸納實在就是一個布施。六度統攝萬行,菩薩所修無量無邊法門,不出這六大類。六大類一歸納就是一個布施,所以才曉得布施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為什麼不肯去做?我們要修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猛修布施,就能夠得到。這個問題,你要真肯幹才行。

「貪餮、慳惜」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不能認真修布施的最大障礙,必須要克服。生活要節儉,而且能夠保持,將來發達了,有大財富了,生活還一樣節儉,這個人叫真正有福報。

我們在歷史上記載裡面看到一個人—范仲淹。宋朝時候的宰相,他是清寒出身。作秀才的時候,住在廟裡面,家境清寒,每一天煮一鍋粥,大概煮得比較厚,把這個粥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的日子。一直到以後作將軍,做到宰相,他家庭的生活還保持著最清苦的標準。他收入很豐富,拿來做什麼用?幫助窮人。

我們在念古文,念到《義田記》上面寫的,他為人的狀況。他做宰相的時候,養三百多家,一個人的收入,你想想看,他要自己過,那生活多愉快!養三百多家,自己的生活就非常清苦。我們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非常尊敬,認為中國除了孔子之外,范仲淹是第二個人,他這個家世世不衰,永遠保持著家風。范仲淹的兒子都很了不起,兒子當中有一個是作到宰相,一個是作御史大夫,用現代的話來講,像我們台灣的制度,一個行政院長,一個監察院長,都能保持家風。

范仲淹死了之後,連棺材都買不起。你想想,他自己家裡生活的標準。這些所有一切收入,都做社會慈善事業,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幫助一些年輕、家境清寒,可以受教育的。他辦義學,請老師來教導這些學生,替國家培養人才。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死了之後,將自己居住的房子,捐獻出來做寺院。這都是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去培養,生活愈清苦、愈簡單、愈長壽、愈健康。

我們看到許多年歲比較大一點的人,都要自己留一筆錢,幹什麼?老的時候病苦很多,做醫療費用,這在一般人講這很正常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想到他年老會生病,諸位想一想,會不會生病?一定會生病。他天天想他會生病,他把錢用在這上面去了。如果念頭轉一轉,我把醫藥費拿去救濟貧苦的病人,統統捐出去了,你會不會生病?不會生病了。為什麼不會生病?沒有醫藥費!生病要生得起病的人,才能生病。生不起病的人不生病。學佛要學這些智慧,一定要知道。

我剛出家的時候,慧忍法師跟我住在一起,常常生病,因為他有醫藥費。他就問我:「為什麼不生病?」我就告訴他:「我沒有醫藥費」。我那個時候人家供養得很少,但是我每個月都會捐一點醫藥費給那些醫院裡面。我的醫藥費捐出去了,我不生病了。不捐出去留在那裡,就準備自己生病。要懂道理,知道因果報應!所以我們把醫藥費捐出去多好,多自在。所以不可以吝嗇,不可以慳惜。真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天天想自己,真的把自己給毀掉了。

「不得中悔」,「中悔」,是中途後悔。你做了善事了,中途後悔,這就錯誤。你的功德都丟掉了,前功盡棄了。「不得中悔」,特別是我們在修行,選擇法門。我選擇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第一智慧,一生決定成就。你選擇這個法門,中途後悔,再去學禪、學密那就壞了。決定不中悔,一定要修下去,不要求感應,也不要問效應,都不要問,一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下去,決定成就!

「不得狐疑」,這個就是疑惑。「狐」,狐狸多疑,所以一般講疑惑都用「狐」來作比喻。對於聖賢人的教誨、佛菩薩的經教決定不懷疑,這才能夠真正做到精進。這幾句話都是精進的障礙,有這些東西,精進談不上了。

『要當孝順』,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這一句裡面的含義是無盡的深廣。實在講,「孝順」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夠盡孝!佛以下的孝順,都做得不夠圓滿,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們要想把孝順做到圓滿,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淨土,見到阿彌陀佛了,你的孝順就圓滿了。怎麼說?你的父母、家親眷屬,不但這一生的,生生世世的父母,你都認得,你都記起來了。他們現在在哪一道裡面,你都看清楚,都聽到了。只要緣一成熟,什麼叫緣成熟?你勸他念佛,他肯聽、肯接受,這就叫緣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幫助他。所以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生生世世家親眷屬,跟自己有緣,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往生不退成佛。這叫大孝,這叫真孝!

所以在眼前,對於父母生活,尤其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們都能夠照顧到就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勸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因為你自己的佛沒學好。你要學好了,他們自然就接受了。所以自己真正要學好,然後一定會影響他們,他會接受的。所以要有耐心,等待時節因緣。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學佛之後跟沒有學佛之前,判然是兩個人。使你父母感覺到,學佛之後,小孩特別孝順,對我特別好。要問他為什麼?他學佛了。他們對佛就有好感。萬萬不可以學佛之後,回去看父母沒有學佛,一天到晚批評他、責備他,業障重,將來要墮惡道。父母一聽完全起反感,這是大不孝!佛不能學,愈學愈不得了,愈學愈不孝順,這就錯誤了。你雖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錯誤,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要能夠誘導他們。

『至誠忠信』,這是對人的原則。對人、對事我們要真誠,要忠信。對人要忠信,對事要真誠。

『當信佛經語深』,這個一定要相信。特別是淨宗的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個三經佛講叫「難信之法」。為什麼?這個三經表面上從文句上看不深,好像都能夠懂得,其實裡面的意義、境界,非常深廣。我們看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就講得清楚,不但一般人不能完全透徹的理解,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諸大菩薩,也沒有辦法把此三經的內容搞清楚。所以不但凡夫聽了難以相信,甚至大菩薩們還懷疑,真正是難信之法。雖然難信,它很容易修,「難信易行」,真正照修,成功高!所以難信的道理也在此地。我們要相信,這個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菩薩境界,難在這個地方。

『當信作善得福』,前面一句說的是佛法,這一句是講的世間法。我們在世間,要曉得做善才能夠得福。但是善惡,一定要有智慧,能夠辨別。往往世間人沒有智慧,把善看成惡,把惡看成善,這叫顛倒、迷惑。顛倒迷惑的人不少,我們自己要謹慎,不要做顛倒迷惑之事,也就是說善惡一定有能力辨別得很清楚。我們繼續往下面看。第二十一:

【二一、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這跟《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個意思,這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真相。這些相有,不是沒有,相是有的,但是這些現相不是真的。所謂不是真的、不是永恆的存在,而是剎那變化,所以佛叫它作「無常」。「無常」就是它不能夠永遠存在。這一切法,我們可以受用它,不能夠執著它。你執著它就錯了,執著就有苦了,所有一切煩惱、惡業、果報都是發生在執著。如果曉得這一切法是夢幻泡影,「夢幻」。「響」是回音,回音也是空的。我們在山谷裡面叫一聲,就有回音。「響」就是指回音,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屬於無常的。

一切法不要執著。這一切法裡面,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身體也是無常的,所以對身體也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執著,什麼事都沒有,身也隨緣。假如我們這個身真的有病,不管大病、小病,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去找醫生,也不要吃藥,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我們這個世間的緣還沒了,念幾天病就好了,就沒事了。這並不是菩薩保佑,感應道交,不是的。到底是什麼原因?心清淨了,清淨心對生理自然調整,它就恢復正常。身是隨心轉,心一清淨了,你身體各部位像機器一樣,它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病就沒有。還是從心想生,這真有道理。

所以絕對不貪生,絕對不怕死。為什麼?沒有生死。生死也是夢幻泡影,哪有生死!你執著有生死,你就會貪生怕死。我對生死不執著,生死對我就沒有了,這叫了生死!這個時候,念念求生極樂世界,念念想見阿彌陀佛,這個緣不是更殊勝嗎?不是更好嗎?所以真正要覺悟。

【二二、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真正明白事實真相,對於「我」不再執著。「我」不執著了,先前講的「老、病、死」就沒有了。這些東西從哪來?都是因為「我」才有的。「我」老了,「我」病了,「我」要死了,有「我」才有這個東西,才會有這些一大堆東西。「我」都沒有了,這些東西全都落空,全都沒有了!轉變在一念之間,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轉?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知不知道這些事實?搞明白了,搞清楚了,自己就會轉。下面這一段:

【二三、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這兩句話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跟諸位同修報告過。「密」是秘密,其實諸佛哪有秘密?凡是有秘密都不是好人,總是有不可告人之處。秘密那哪能是好事?佛這個「密」叫深密,不是秘密,太深了,一般人不能夠了解,這是深密,不是秘密。佛門裡頭沒有秘密,但是有深密。「藏」,就是藏起來。因為它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

諸佛的密藏是什麼?跟諸位說,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的究竟,知道的人實在太少。像善導大師講的,許多菩薩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他決定念佛,他為什麼還要修其他的法門?不知道!不曉得這個方法是成佛最快速、最穩當、最圓滿的方法。是因為不知道,他才不肯修。知道了,誰不願意修這個法門?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你看看許多不是淨土宗,其他宗派的祖師大德們,到晚年對於這個法門了解了,認識清楚了,他全心去念佛,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專心念佛,求生淨土。到晚年,他們真的搞明白,真懂了。真懂,沒有一個不修這個法門。這是「諸佛密藏,究竟明了」,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決定沒有二念,這是搞清楚了。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們,我們可以說這個境界是實報土的菩薩,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還有習氣在。他這個地方講的「無復余習」,習氣都斷了,都沒有了,這是實報土的菩薩,諸佛密藏是究竟明了了。

換句話說,菩薩的修持,我們可以說一句「功德圓滿」了,所以他能夠「調伏諸根,身心柔軟」。你要問他用什麼方法?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身心清淨。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這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菩薩自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一句話很重要。「同倫」就是同一類,志同道合,專修這個法門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的。哪五十二個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就是告訴我們,他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沒有改變,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真不可思議!

一句「阿彌陀佛」,叫自己從凡夫圓滿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用什麼方法?還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大勢至菩薩的法門。所以夏蓮居在《淨修捷要》裡面提出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這是我從前沒聽說過的,我看到這一句,我非常佩服。他能說得出來,不簡單!真的,大勢至菩薩是淨宗初祖。這個初祖是法界初祖,在虛空法界裡面第一個提倡專修的,成功最快的,就是這個法門。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這大家知道,菩提樹下二七日中宣講《華嚴經》,佛示現成道講的第一部經。《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念佛堂」,領導一百二十三個人專修念佛法門,是我們中國的初祖。都是講專修專弘。純到極處,是大勢至菩薩,那叫真精進!

我們把這些事理都搞清楚了,我們「疑」才真正能斷掉。斷掉之後,現相是什麼?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統統都不要了,這個才叫你「疑」真正斷掉了。還想念個《金剛經》,還想去拜個《大悲懺》,給諸位說,這都叫雜修,這不是精進。天天很努力很用功,我常說這叫雜進,不是精進,是雜進。換句話說,你的成就,就要打一個問號了;換句話說,沒有把握。

你要是精進的話,在一般人來講,三年到五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是真有把握。我這一生沒有白過,我這個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經上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兩句話真能做到。但是諸位要曉得,學大勢至菩薩才行,你才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你要是搞雜進,就靠不住了。那就要看臨命終時,你的機緣如何;沒有把握。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

【二四、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這一句『所言誠諦』,這是讚嘆佛經。佛在經上所說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誠。「誠」是誠實,絕對不是妄語;「諦」也是實實在在。所以「誠諦」就是真實,所說的話句句字字都真實。

『深入義味』,「義」是義理,「味」就是常講的法味。不但是經,就是這一句佛號,就義味無窮。怎樣才能嘗到?剛才講的要一心專念,無窮的義味你才真正嘗到。嘗到之後,那個現象就欲罷不能,要想叫你不念,不可能的事情!欲罷不能,法喜充滿,就是這個樣子。

我們現在念佛,沒有嘗到法味,念念就念忘掉,念念「阿彌陀佛」就想起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不要緊,功夫不得力,你要繼續努力的去念,要繼續努力、要認真。剛才講的,凡是障礙的東西統統要捨棄;換句話說,要專心、要一心、要清淨心、要真誠心、要恭敬心。這樣去念,你念個半年,在一般講的時候需要半年就能嘗到味道,嘗到法味。法味嘗到之後,往生西方的信心就有了。自己就有信心,你愈往下去念,信心就愈堅強,所以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

功夫要是更深更好,那就不是「預知時至」,是可以「隨意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早去也行,想晚去也行,也可以,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自在」。所以功夫深的人,可以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說老實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乾,肯不肯專念。最怕的就是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所說的,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所有一切功夫不能成就,都壞在夾雜上。夾雜,簡單講就是不專心。剛才講,一面念佛,一面想念咒,一面還要看別的經,這叫夾雜,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怕夾雜,這是一定要曉得。

『度諸有情,演說正法』,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雖然說一切法門,我們要曉得,他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誘導大眾;換句話說,都不是正說,是方便說、是誘導你。真正的「正說」是什麼?正說就是教你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正說。所以《華嚴》拐彎抹角,費那麼多事情,到最後還是叫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一般凡夫要不經過那一番說,他不相信!你直接跟他講念佛就行了,不信!不能接受!所謂「難信之法」,就難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菩薩慈悲,苦口婆心,善巧方便,種種方法誘導,讓我們入這個境界。真正入這個境界了,明白了,對於佛菩薩的恩德才真正生起感謝的心。不是這樣委曲婉轉,怎麼能夠認識?怎麼能夠死心塌地去學這個法門?唯有這個法門一生成就。不用這個法門,這一生在佛門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來生還照樣搞輪迴。底下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的。

【二五、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西方世界的眾生,他們有這種能力,時時刻刻遍游一切諸佛剎土。這是我們在三經裡面都看到的,都有這個能力。他們對於一切諸佛剎土,決定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喜歡是染污,討厭也是染污。換句話說,遍游一切諸佛剎土,他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要學的。

我們雖然沒到西方世界去,還沒有這麼大能力,現在交通便捷了,常常出國旅遊觀光。這個地方你喜歡不喜歡?一喜歡就完了,被污染了。這要記住,我們也要學到處去觀光旅遊,觀光旅遊我們是去修行的。修什麼?修定修慧。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沒有愛惡,這是定。所以觀光旅遊是定慧等學,那個就有意義了,沒有違背佛法,是真正在用功。一般人觀光旅遊,把時間、精神都浪費掉了。會修行的人,觀光旅遊是在用功,定慧增長。

不僅如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天看到這些人、事,也要在這裡修定修慧。你在家庭裡面,會念佛的人,會修行的人,家庭就是非常好的道場。這個人給點氣給你受,那個人說幾句難聽的話,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你在修一心不亂!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你那個忍辱波羅密從哪裡成就?這些人給你甜言蜜語的,你不生愛戀的心;給你一些是是非非的,沒有瞋恚之心。這些人統統是善知識,成就自己定慧的功夫。也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是在這個地方修成的。

換句話說,聽到一些是是非非、閒言閒語,心裡動了念頭了,你立刻就要懺悔,「我怎麼又錯了,又被境界所轉了」。你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念念都能夠覺,都不迷,你念佛的功夫,不必要三年就成功了。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好老師。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說明白了,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看到的那一些人,就是這五十三個人。這五十三個人代表社會裡面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代表這些,是我們每一天所接觸到的。善財會參,我們不會參。我們天天跟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鬧彆扭,過不去!善財童子跟這些人當中成就無量的智慧。你看他參訪,看清楚了,聽明白了,增長智慧。最後一著「禮辭」,禮是禮拜,辭是告辭、告別。「戀德禮辭」,他的用意就是: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禮辭的意思。

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念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法門。但是參學呢?什麼法門他都參學。參什麼?如如不動!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你參禪,我並沒有跟你學。你那個禪我都懂得,我念我的阿彌陀佛。你那個密,我也都懂得,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絕定沒有受干擾!這是「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功,一心不亂!我去參訪,我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慧」。有定有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不是說我跟那個學,就跟那個走了!不是的,他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我們怎麼知道他是念佛的?我過去講《華嚴經》講了十六年,我這個念佛法門是從《華嚴經》上學來的。難信之法!我從前也不相信。我對淨土的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得來的。

有一天忽然想到一個問題,想到什麼?善財學什麼?他修哪個法門?仔細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細細看一遍,才恍然大悟,他修的是「念佛法門」。怎麼知道的?他的老師是修念佛法門。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上念佛求生淨土,文殊跟普賢兩個人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他最得意的學生,最得意的學生一定傳授最得意的法門。

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文殊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選擇的法門一定是第一殊勝,傳給他的學生。所以我們就知道善財必定是跟老師一樣,念佛求生淨土的。然後我們再細細看,看他參學,第一個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這第一個善知識,教給他的是念佛法門。我們中國人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很重要!再看最後的一個,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就曉得自始至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個事實,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重新來觀察,重新來肯定,這才真正發心念佛了。以前雖然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天天勸我念佛,我也不敢違背,但是不甘心,不情願,所以真的叫「難信之法」。我還是要把這個事情真的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肯相信,才肯把這些經教捨棄掉,專修了。

所以「放下」也實在是不簡單。我對大乘經論從初學就非常喜歡,喜歡就是污染。所以佛法也會污染人,一定要曉得。要真正能做到『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錯誤的,不希求也是錯誤的,都落在兩邊。所以佛菩薩行的是「中道」,「中道」簡單的講就是隨緣,隨緣不攀緣,攀緣就不是中道,一切隨緣。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彼我」就是人、我。《金剛經》上所謂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違怨」,就是喜歡、討厭,就這個意思。換句話說,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用清淨心;有這些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心淨則土淨,清淨心感應的就是淨土,善心所感應的是三善道,噁心所感的是三惡道。念佛修行人,善惡兩邊都沒有,叫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善心,善心就是善惡兩邊都不要,才叫真善。跟惡相對的善,那不是真善,那還是一個污染,善惡兩邊都打掉,這個叫「中道」。

【二六、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慈悲」上加一個「大」字,這一個字不能輕易看過。「大」是什麼意思?「大」是平等心、清淨心,這就叫「大」,沒有分別執著。才有一念分別執著,慈悲就不能叫「大」了。大慈大悲是清淨心的慈悲、平等心的慈悲,舍離一切執著,這才能成就無量功德。成就無量功德,也不會有成就無量功德這一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又錯了。但是成就無量功德是事實,心裏面痕跡都不落,這才叫真實的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