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菁華(第五集)1993/8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檔名:02-18-05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看講義第四面,第四十節:
【四十、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佛在經上特別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我們每天從大眾傳播工具裡面,曉得各地方的社會狀況,實在是造惡業的多,而修善業的少。既然認識佛法,接受佛的教誨,我們就應當在此亂世,要特別留意到『端心正意』。這一句,跟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同樣地,佛在許多經論上,跟我們講「發菩提心」;「端心正意」就是「發菩提心」。所以要端正自己的心,簡單來說,像儒家講的,凡是不合理、不如法的我們不要去思想,也不必去看,也不必去聽,這都是「端心正意」的功夫,就是「正心誠意」的意思。
『不為眾惡』,凡是不利於眾生的都叫惡。經典裡面跟我們講的十善十惡是非常具體的舉例,我們能夠遵守,能夠「不為眾惡」,就是「大德」。『甚為大德』就是積功累德的意思。
【四一、佛教群生。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佛教群生』,「教」念去聲,當動詞,就是教導我們。佛教導一切眾生,『舍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惡」是因,「五惡」是殺、盜、淫、妄、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五痛」是花報,「五燒」是果報,所以這裡面有因有果。你造的惡因,這一生所得的一切不如意,這是「痛」,是指我們生活很痛苦;「燒」是講將來三途的苦報。可見得造作惡業,不僅現前(花報)苦,將來果報是更苦。佛把這個事實給我們講清楚了,講明白了,這是相當不容易。我們了解了,就要在起心動念上下功夫,這就是「降化其意」。
《金剛經》上講的「降伏其心」,跟這句意思是相同的。我們惡念起來了,立刻要有智慧、要有警覺,馬上把它中止下去,這叫「降伏其心」。一切惡念,第一個念頭起來,不怕;連第一個念頭都不起,你已經是聖人,不是凡夫了。凡夫自然會起惡念,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它會起來的。這一起來,就覺悟了,古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這個念頭就控制住了。念佛人,馬上把念頭轉到「阿彌陀佛」,那就是大覺;不管什麼念頭,惡念一起來,第一個是惡念,第二個就是「阿彌陀佛」,就轉到「阿彌陀佛」了,這就叫修行,這就叫功夫。在禪宗裡面講,這就叫「覺照」。所以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這裡看。我們能這樣做,功夫就得力了,要能夠「降化」。「降」是把它壓住,「化」是轉變過來;要能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惡念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再沒有比這個念頭更善的了,轉要會轉。
『令持五善,獲其福德』。五善就是五戒,我們能夠守持五戒,不但不殺生,而且更進一步,我們能夠吃長素;素食對於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現在這個世界奇奇怪怪的病很多,病到底從哪裡來的?醫學乃至於科學家,說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論,不見得是正確的。真正的因素,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了,是吃肉,肉食裡面來的!
中國俗話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肉決定有毒。印光大師有一篇開示,他說了一個事實,他在早年看到雜誌上的報導,是一個西洋的婦人,她用自己的奶餵孩子,第一個孩子死了,第二個孩子沒多久也死了。她就懷疑,於是將奶拿去化驗。化驗時,發現他餵孩子奶時是在生氣的時候,這一發脾氣、一生氣,奶裡面就有毒,所以把自己小孩毒死了也不知道,以後化驗了才了解。
你看人在不高興、生氣的時候,奶水都有毒。這一些動物,你殺它的時候,它會不生氣、會不恨?印光大師以後就調查這個事情,並且得到證明。有一個老太太來皈依的時候,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老太太承認自己的一個孩子也是餵奶之後死的。因為她先生脾氣不好,常常打她,小孩一嚇到就哭,哭的時候就趕緊餵奶,這樣死了一個。她的女兒帶小孩的時候,也是在發脾氣的時候餵奶,也死了一個。印光大師證明,這個事情是真的。所以他就說了,多少小孩這樣死的時候,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原來瞋恨心起來時的奶有毒素,把小孩毒死了。
從這裡推斷,所有一切的生物,殺害它的時候,那個怨恨決定是比平常這個小的瞋恚心,不曉得嚴重多少倍。所以他老人家講,凡是肉都有毒,吃肉就是服毒。雖然不至於立刻就得病,但長年累積下來,身體裡面毒素累積到發作的時候,奇奇怪怪的病就都出來了。
現在醫學證明,我們身體的細胞,每七年新陳代謝整個換新,七年是一個周期。換句話說,我們吃七年的長素,身體上從前的那些毒都沒有了。要有這麼長的時間,才能夠適應這個環境,希望大家留意這一點,不殺生。不但不殺生,素食決定是健康長壽。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不淫得身體相好莊嚴,不妄語得大眾的尊敬,不飲酒是屬於智慧,保持頭腦常常清醒,能得福。再看底下這一段:
【四二、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更相報償。痛不可言。】
這一段就不要細說了,我們只說它的大意。這是世間肉眼凡夫看不到的,佛是「五眼圓明」,對於六道輪迴的狀況,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說六道眾生冤冤相報,正如同經裡面所說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酬償,「更相報償」,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事實。
「報償」並不會是報得恰好,要報得恰好就沒事了,帳都還清了。他總是會多一點,因此怨恨生生世世就永遠扯不清,而果報也一次比一次慘烈。諸位讀《安士全書》,《安士全書》是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看《陰騭文》前面一段,文昌帝君自己說他十七世的因果,果報之慘,實在可怕,值得我們警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對於一切眾生之命,應當要加以憐憫愛護,決定不能夠傷害。再看底下一段:
【四三、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法」是法律,「度」是制度,在此地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不守法、不守禮,社會就亂了。下面就是說這些社會混亂的現象。
『奢淫驕縱,任心自恣』。「任心自恣」就是為所欲為。『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這是在上位的。這兩句都是講社會領導階層的人物。「不明」是不明理,「不正」是思想行為不正;換句話說,以私害公。下面是舉例。
『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這些事實,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縱然是很賢明的領導者,難免不冤枉幾個好人,難免沒有做錯幾樁對不起老百姓的事情。找一個十全十美,一生當中決定沒有過失的人,這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都找不到。
我們讀歷史,冷靜的觀察這個社會,不能不產生很大的恐懼。恐懼什麼?假如有一天我們學了佛,在佛法里修福比較容易,福報修大了,但沒有往生得了,來生作了總統、作了帝王、作了大官,也會像過去那些人一樣造罪業,冤枉好人!福報享盡,罪報就現前了,沒有不墮三途的,這就可怕了!所以你認識得愈清楚,了解得愈明白,你才會有堅定的決心,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去決定解決不了問題,決定惹痲煩!繼續看底下這一段。
『尊卑中外,更相欺誑,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這是說家庭裡面。古人常說,家不和,外面才有人欺負你。家庭如此,社會國家也不例外,所謂「家和萬事興」。「尊」是家庭當中的長輩,「卑」是晚輩,「中」是自己的家中,「外」是自己的親戚朋友,都是就一個家族而說的。一家不和,父子兄弟,親戚朋友,都互相欺騙。
「瞋恚愚痴」,這是什麼原因?都是從貪心上生的;貪財、貪利,多半從這個地方發生的。
「欲自厚己」,自己總想多得一分。自己多得一分,換句話說,家裡其他兄弟姊妹就少了一分,一家財富只有這麼多,不能互相推讓,彼此還來爭執。這些事情在現在社會裡面,幾乎天天都可以發現。兄弟姊妹去打官司,為什麼?為家裡財產,反目成仇,這是很大的不幸。
所以,「結忿成讎」,結果是家破身亡。
「不顧前後」,「前」是前因,「後」是後果。後果在惡道,不曉得現前造的惡因,後來要受惡報。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前面講的「世間人民,不順法度」,這是總綱,都是不合理的。不學佛,就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愚痴蒙昧,變成自私自利。學了佛,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是一個。這一椿事情,諸位如果是細讀《楞嚴》,你就能明白了。明白之後,才知道原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有密切的關係,你的看法、想法、作法,自然就不一樣了。我愛護自己,就會愛護一切眾生,因為知道幫助一切眾生,就是幫助自己。
福報決定不是從自私自利來的。自私自利,哪來的福報!你幫助人愈多,福報就愈大。換句話說,它是隨著你的心量而來的,你的心量愈大,福就愈大。所以世出世間,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最大?佛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的福怎麼會不大!我們要想得大福報,一定要學佛,把心量拓開,去關心一切眾生,特別是苦難的眾生。
我們放眼看現前的世界,這世界上有不少在受苦受難的眾生;那麼還有一些生活過得很愜意,很自在的眾生,他們有沒有難?同樣在受難。一個是身體受折磨的苦難,一個是在迷惑顛倒、造作罪業,那也在遭難。世間人哪個不遭難?除了很少數真正覺悟了的人,覺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種人不遭難。除此之外,可以說沒有不遭難!
諸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富有」是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不會積德的人,福報再多,都有盡頭的時候。什麼時候盡?誰也說不定。佛經上常說:「財為五家共有。」你要認為是你的,就錯了!哪五家?第一個是「水」,大水來了,統統淹沒了。第二個是「火」,水火無情,火會燒掉。第三個是「官家」,現在雖然是沒有,但是也不一定;從前你犯罪了,抄家,財產充公,沒收了。第四個是「盜賊」,強盜小偷,他都有分。第五個是「敗家子」,防都沒有辦法提防的。所以,財是五家共有。
財要怎樣才能保全?說實實在在話,世間人沒有不想把自己的財富保全,將來好好的受用,不致於遭遇到貧困之苦。可是往往老天不從人願,用盡了心機,還是保不住。實在講,這是不聽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的,那真叫萬全之計,可是世間人相信的人少,不相信的人多。佛教給我們什麼?把財散掉,散財是你保財最妙的方法。你命裡面有多少財富,決定丟不掉的;你散掉,過幾天它就自己再來了。你若不散,不散就這麼多,而且丟掉之後,就不會再來了。這個散財叫「布施」,多做社會慈善利益的好事,這樣去散的時候,你的財都在,沒有丟掉!
中國大陸供財神,財神供的是誰?現在台灣人財神供的是關公,這我想不通,關公怎麼會變成財神?大陸上供陶朱公,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在春秋時代是越王勾踐的大夫,越被吳滅了之後,他幫助勾踐恢復了國家。他知道勾踐心胸狹小,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他有知人之明。所以國家恢復之後,他就改名換姓,逃掉了。逃出去之後,他做生意,沒有幾年,就發大財了。發了財之後,他把財統統布施掉,再從小本生意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之後,又布施,三聚三散!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才幹。所以供他作財神,以他作為我們經商,從事於工商發財的模範,這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我們雖然得到合理的利潤,我們自己衣食足了,應當要照顧貧窮的人,應當為社會、為地方造福,這就對了。范蠡是這樣的人,他知道修善,他知道修福,他知道積德,所以財是愈施愈多。你不要怕施了以後沒有了,不會的,愈施愈多。不懂這個道理,不相信佛所說的話,認為「我賺錢好不容易,好辛苦賺來了,怎麼能捨得」?他不曉得,你舍,底下就有「得」,你不捨,就不「得」。所以「富有慳惜」就是不肯舍,「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這一段是講富貴人現在的享受。他的享受是什麼?「心」很「勞」,為什麼?錢多了,患得患失,不知道怎麼好,一天到晚傷腦筋;「身」很「苦」,想盡方法來保,又保不住,所以有錢人很苦。沒有我自在!
『如是至竟,無一隨者』,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口氣不來了,一樣也帶不走,沒有一樣是跟著他走的。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財物帶不去,但是業會帶去。善業得福,惡業就遭禍,「追命所生」,這會跟著你去的,真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或在樂處,或入苦毒』。「樂處」講人天兩道,「苦毒」是講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輪迴往哪裡去,是你善惡業在支配的。不是閻王、上帝、佛菩薩作主,是自己的善惡力量在牽引著你走,這是果報。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神明克識,終入惡道』,這個也是不善的心行。這一類行為,在社會上也常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能見得到。嫉妒心很重的人,看到別人有善的,他就毀謗,這是出於嫉妒。他不知道「慕及」,「慕」是仰慕,看到人行善,我也效法他,那就對了。不但不能效法,還要來毀謗,這就錯誤了。
「常懷盜心」,是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將別人的利益,想方設法據為己有,這個屬於盜心、屬於盜行,偷盜之行為。用完了,再想辦法來取別人的,這個是不義!
「神明克識」,此地「神明」是講的天地鬼神。你起噁心,造惡行,可以欺騙眾生,決定不能夠欺騙鬼神,天地鬼神那裡是有記錄的,這是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這個「神明」是指自己的神識,我們中國人講良心,你造的惡事別人不知道,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賴耶識這個種子不會消失,因緣成熟了,就必定要受報;這個果報是「終入惡道」,終究要墮在惡道去了,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去做?
這些事實,實在講,若不是佛,沒有人能給我們講得清楚,沒有人能說得明白。佛把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就是加持、保佑,使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時能夠提起警覺,不起惡念、不造惡業,這就是離苦得樂。我們再看第五面,四十四段:
【四四、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左「女」右「失」)。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這三句說明人世間的真相。人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所以叫「相因寄生」,彼此互相依賴;我們想自己,一定會想到別人,這個是正理。何況人的壽命是很短促的,人在這個世間,諸位如果很冷靜仔細去思惟,人生確確實實是一場大夢,這數十年寒暑,確實是一無所得,何況生命非常脆弱,這些都要「想破」。換句話說,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然後佛教給我們放下,我們就肯放下了。因為知道佛講的放下,是正確的,是真實的,對自己確實有好處,沒有害處。不肯放下,痲煩就大了。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左「女」右「失」),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這一段經文說明世間禍害的根源,就是這條;這條裡面告訴我們的是淫*(*左「女」右「失」)之害。
「身心不正」,都是因為貪愛、淫*(*左「女」右「失」)。這樁事情,在古今中外歷史裡面記載得很多,為了女色,大的甚至於國破家亡。在古時候,殷紂王愛妲己,周幽王愛褒姒,結果國家亡了。每一個朝代亡國的皇帝,都是寵愛一個妃子,這是他亡國真正的因素。唐明皇在沒有遇到楊貴妃之前,政績不得了,是歷史上所讚嘆的「貞觀開元」;唐朝政治辦得最好的是唐太宗的貞觀,唐玄宗的開元。開元的晚年遇到楊貴妃,幾乎亡國,確實國破家亡,不能不警惕!
修道的人道業不能成就,被毀掉的第一個因素也是在貪「色」,其次才是名利。所以名利之危害,沒有貪色來得嚴重,這是特別要注意的。修道,如果這個不能放下,道業決定不能成就,三界沒法子出去。世間法裡,如果這個不能放下,家庭決定不美滿,事業決定失敗。不要看到現在好像事業挺興盛的,你看做皇帝的,事業算是到頂點了,最後亡國!佛在經論裡面,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我們以最高的警覺心,來面對這個事實。
【四五、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下面接著講的是十惡業。『兩舌』是挑撥是非。『惡口』是說話很粗魯、很難聽,惡口傷人。『妄言』就是打妄語,欺騙人。『綺語』是花言巧語,當然他的目的也是在欺騙大眾。「綺語」比較不好懂,沒有前面三種明顯。我們舉個比喻,現在有很多歌舞、戲劇,都是屬於「綺語」這一類的,一般人很喜歡,但是它引導你邪思!所以現代一般講的「現代的藝術」,說實實在在的話,美其名為「為藝術而藝術」,盡乾的是「綺語」,這是造罪業!中國古時候的藝術不一樣,它要對社會負責任的。所以我們看古代,諸位像看平劇,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或者中國古代的這些小說、平話這一類的,我們仔細去觀察它,它有一個中心的理念,就是「因果報應」,決定是善人到後來有好報,惡人到後來有惡報,表揚的是「忠孝節義」,所以它變成是社會大眾的教育!
我們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教育並不發達,學校非常少。中國老百姓那麼多,老百姓都那麼善良,他從哪裡學來的?聽戲學來的,聽說書學來的,那個是教育,跟現代人不相同。從事於藝術,應當要引導社會向正面走,這個是無量功德。現代不一樣了,諸位仔細去看這些電影明星,中國、外國的大明星都不得好死,這叫花報;果報,就更不必說了,三途去了。什麼原因?他所演的這些東西,在社會上影響多少人,他不能沒有責任,編劇有責任、導演有責任、演員有責任。
我在台北講經的時候,距離我講堂不遠是世新專科學校,世新好像有影劇科系,他們同學來聽了經之後,問我:「將來作演員有沒有背因果?」我說:「佛經講得很清楚。」他就改科系,不念了,這很聰明。
『憎嫉善人』,對於好人好事,他嫉妒、瞋恚。
『敗壞賢明』,好人好事,他總是從當中去破壞,不能夠成人之美、隨喜功德,他是在造惡業。
『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這是狂妄到了極處!這裡面所說的,不僅僅是社會大眾,連佛門裡面都不例外。為佛弟子,不但是出家,在家也包含在其中。佛在《觀經》給我們講「三福」;我們要修福,佛教給我們三條,第一條裡面是講人天福報,佛給我們講了四句,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第三句是「慈心不殺」,第四句是「修十善業」,福報是這麼修的。「孝親尊師」是根本的根本,人不孝親、不敬師,其他都不必說了,縱然做得很像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從什麼地方看他是否真實?看他孝不孝順父母,這是四眾弟子都包含在其中。
出家的時候,「謂己有道」,這是大妄語,「未得」而跟人家說自己已經得了,這屬於「大妄語」。大妄語的果報在阿鼻地獄,因為這是毀壞佛法,欺騙眾生。
『橫行威勢,侵易於人』。這是侵犯別人。
『欲人畏敬,不自慚懼』,「慚」是慚愧,自己沒有慚愧心,不怕因果。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這樣的人,作威作福,甚至於在佛門內拿著佛的招牌,造作一切罪業,欺騙在家信徒,爭名奪利。他怎麼果報不現前?難道佛菩薩不靈?俗話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什麼是「時候未到」?雖然他今天造作罪業,但是他前生修的大福報,那個福報在撐著他,福享完了,他造的罪業,惡貫滿盈,果報就現前了。今天果報沒有現前,是賴前世「福德營護」,「營」是經營,在保護著他,是這麼一回事情。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他現在造惡,福不但不能增加,而且是大速度地在損失、在趨於滅盡,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
『壽命終盡,諸惡繞歸』,等他壽命盡了,他的惡業現前,所做的一切惡業統統要受報,決定不是沒有果報。
【四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這幾段都是說明我們社會的現象,特別值得我們自己認真去反省,佛所講的這些眾惡,我們自己有沒有?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徙倚」是心智不定,俗話說的沒有主張、沒有主意、心神不定;「懈怠」是懶惰。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必然是一事無成。
我們知道世出世法要想成就,第一個條件是要立志,就是我這一生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奮鬥的目標,那麼你就會得到。世間人,有人求名,他能夠成名;有人求利,他能夠獲利。為什麼?目標專一;這三心二意不行。
學道也是如此,目標也要專一。佛門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只能取一個,不能走兩個路子。從前善導大師說得很好,如果求解,你可以多學一些法門;你求明理、求解,各宗的東西都可以涉獵,可以多聽聽。如果講修行,就只能走一門,因為路只能走一條。路可以多認識一些,你走的時候,只能走一條,你不能同時走兩條路。所以「行門」決定是一個,你才能夠達到目標;這是從原理原則上說。
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又是什麼原因?宗派那麼多,法門那麼多,為什麼要叫人念佛求生淨土?諸位要曉得,這裡頭確實有難易不同。比如說參禪,它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要想「見性」,難!不容易。我們真心本性,為什麼見不到?佛說這裡有障礙。什麼障礙?「見思煩惱」是一種,「塵沙無明」又是一種,「根本無明」是最後一種。你把這些煩惱斷盡,就「明心見性」了。斷見思、斷塵沙,至少破一品無明,這才叫「明心見性」。
古時候還有人能做得到,現在沒有人可以做到了;不要說破無明、破塵沙,見思煩惱都沒有辦法斷,所以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叫「帶業往生」。見思煩惱一品都不斷也行,這個法門的殊勝在此地,這個法門容易,其他法門難,這是佛為什麼要勸勉我們。
「徙倚懈怠」,這一句關係重大,如果我們犯了這個毛病,就是念佛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往生,這要特別注意。
『不肯作善』。不肯作善的人,是真正沒有福報的人。世間人,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哪一個人不求財富?財富對人,真的是多多益善,沒有人怕多。哪一個人不求聰明智慧?哪一個不求健康長壽?全都求!但能求的到嗎?佛跟我們說,決定求的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懂得道理、方法,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財富是果報,有果必有因,你修因就一定得果報。財富的因是什麼?是布施,財布施!剛才講的范蠡的故事,愈舍愈多,他「舍」是種因;「舍」的心非常清淨,「舍」得自然,沒有一絲毫留念,所以他得的果報來得快,得的果報特別的豐滿。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凡是我們自己知道的、熟悉的,無論是世法或是佛法,都很歡喜樂意的傳授給別人、教給別人,自己絕不吝法,毫無保守的傳授給別人,可以增長聰明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觀世音菩薩是大無畏者。眾生有恐怖、有困難、有害怕,我們幫助他、保護他,使他心地能夠安穩,離開一切恐怖,凡是這一類的都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做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無過於素食。不食一切眾生肉,不惱害一切眾生,果報就是健康長壽。所以你明理,知道方法,肯這樣去學、去做,這三種果報你一定得到!所以要知道作善,要歡喜作善才對;不肯作善是真正沒有福報。
『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修養;不能在個人身心修養上下功夫。「業」是事業;對於自己的事業,不能夠專心去經營,這是錯誤的;現在人講,沒有敬業的精神。
『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教誨他也不聽。「違戾反逆」是違背父母的教誨;那麼家庭裡面就「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父母對兒女如此的失望。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游散,耽酒嗜美』。「負恩違義」,孩子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有報償」,不但不能夠養父母,而且是「放恣游散」,成天在外面流浪不回家。現在社會,中國、外國這種現象是愈來愈多。以前有,但不多,很少!現在很多,幾乎到處都見到。「耽酒嗜美」,「美」是指美味,是說好吃懶做的人。
『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脾氣怪拗,粗魯、跋扈、不講理,不懂得人情世故。
『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就是沒有辦法勸導他;善言他聽不進去,好話他不能接受。這在佛法裡面叫作「一闡提」,「一闡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佛也沒有辦法教導他。
我們讀了這些經文,再看看現前的社會,佛在三千年前,把我們現代的社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對這個社會現象雖然很痛心、很感嘆,但是不能灰心。為什麼?三千年前佛就看清楚了。我們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如何拯救自己、如何幫助別人,這才是大事;佛家常講的「大事因緣」!
【四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五道」就是說的六道,六道為什麼說成五道?不算阿修羅,就是五道。所以佛經裡面有說「五道」,有說「五趣」,大乘經上常說「六道」,《楞嚴經》上講的「七道」,數目字雖然不一樣,事實完全相同,一個是歸納,一個是展開詳細說明。說六道,阿修羅就算一道;說五道,就不算阿修羅。為什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天上、人間、畜生、餓鬼道裡面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裡沒有阿修羅,所以除了地獄,其他四道裡頭統統都有阿修羅,他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
如果講六道,那個阿修羅是專門講天上的阿修羅,人間以下不說,這是將天分成兩類,天跟阿修羅。
七道是再加上仙人一道,仙道。通常仙,我們也不算他是一道,仙有天仙,天上有仙人,人間有仙人,畜生里也有仙人。你們常常看《聊齋志異》,狐狸也可以成為仙人,修成仙人,是畜生里的仙人,所以仙人也是分散在各道裡面,他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楞嚴經》講得特別詳細,把他們也算一道,所以是七趣,這是講的最詳細的。所以諸位看到經上講六道也好,七道也好,統統是一個意思。這是講五道清清楚楚,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五道怎麼來的?是「善惡報應」的現象。心善、行為善,他就一定生到人、天兩道,這是善道。心惡、行惡,他的果報在「三惡道」。同樣是人道,人裡面有貧富貴賤不等,這個叫「別業」不同。統統到人道來,這叫「共業」,這個果報是相同的。但是每一個人在過去生中,所修的善福不一樣,修得福大的,這一生在人間裡面就享福;如果修得福少,就要受很多困苦、艱難的折磨。這些因因果果非常複雜。
『禍福相承』。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這個真正要有「慧眼」才能看清楚,才能夠巧妙的運用。禍裡頭有福,譬如說我們今天生活非常困苦,三餐不繼,這是禍,沒有福!這裡頭哪來的福?在學佛念佛的人,他就有福了,趁此機緣,萬緣放下,老實念佛,往往他很快的成就了,這是真的有福,問題是你會不會運用。
會用,就是佛跟我們講的「以苦為師」!苦,實在講,使我們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所以往生淨土的心、想見阿彌陀佛的心更懇切,因此往往反而得福了。享受人間富貴的人,雖然念佛,很難往生,那就是福裡頭有禍。為什麼?他太富裕、太享受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好,沒見到,還不想去;縱然念佛,有口無心,不相應!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類似這個太多太多了。
這些都是『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誰都不能代替誰。佛門裡有一句話說:「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都不能代替誰,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我們必須要了解、要認識,要認真努力。
有一些學佛的同修,有一個很大錯誤的觀念,認為佛菩薩靠得住,我靠他就行了。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無誰代者」,「誰」包括佛菩薩,佛菩薩也不能夠代替!《楞嚴經》上就說了一個很鮮明的例子。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一共八個人,世尊是老大,阿難是老八,最小的小弟。阿難多聞第一,不修行,腦子裡打妄想,「你們要修,你們不修不行,我老大哥是佛,到時候他就把三摩地、奢摩他給我了,我不要修的,有靠山」;遭到摩登伽女之難後,才曉得大哥靠不住。這就說明了一定要自己修,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沒有人能代替的!
《地藏經》上給我們講修福、講超薦修福,那是怎麼一回事情?這要搞清楚,若不搞清楚,就變成迷信。經上講得明明白白,這是我們家的老人過世了,我們給他念經;他要不過世,我們就不念經了。念經誰得?自己得;所以說七分功德,六分自己得,他只得一分。他那一分是怎麼得的?是因為他走了,給你這個緣分叫你念經,他就沾這一點光,其他的都得不到。所以你念七遍了,他算得一遍的福。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得一遍的福?不見得。他只得個緣而已,叫你念經、叫你修行、叫你成就的,是這麼一個道理。你念的人還要誠懇、還要真心,他才有利益。
我們看《地藏經》上婆羅門女、光目女的例子。婆羅門女念到「一心不亂」,怎麼知道她「一心不亂」?她在定中參觀訪問地獄,無毒鬼王說得很清楚,這個地方只有兩種人能來,一個是菩薩來參觀的,另外就是受果報的人;除這兩種人,其他的是不能到這個地方來的。婆羅門女的成就一定是得「一心不亂」,才有這個能力!光目女是在夢中見的境界,功夫就比婆羅門女差一等,叫「功夫成片」,才有這個效果!
你自己認真讀經,依教奉行、修行證果,鬼道裡頭一看,「某某人是某菩薩的父親,是某菩薩的母親」,鬼對他要另眼相看、尊敬他,他得的福報就是這個。所以他能夠離開地獄道、離開鬼道,生到忉利天,這是尊敬他、奉承他的意思。如果只是敷衍塞責,念幾部經,有口無心,他什麼都得不到,這個要知道。
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論、有方法,確確實實能使惡道的家親眷屬,脫離惡道,生到人天善道,這是真的。但是如果說是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們諸位想想看,我不必說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要能做到,我們還要修什麼行?念什麼佛?佛菩薩大慈大悲,天天給我念,超度一下我們都去了。所以,讀這個地方要曉得,佛講真話,沒欺騙我們,「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求生西方淨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薩不能代替,要能夠代替的話,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統統都生西方。要不生西方,佛還叫什麼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佛也沒法子,佛只能夠把方法、理論教給我們,事情還得我們自己乾,這是正理。所以不像其他宗教說是信了就得救;我們佛門是信了不得救,解了也不得救,一定要行,行還要功夫相應才得救,不相應還不得救,這個才是給你講真話。
【四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後,佛這一段的教誨,就很重要了,一定要記住。「若」是假設,「能自於其中」就是於現代這樣一個複雜惡劣的環境之中,這是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重要的是「一心制意」;「意」是念頭,「制」是克制,所有一切惡念都要把它克服住。
『端身正念』,「端」是端正,守禮、守法。我們對於佛的一切教誨要記住,遵照教訓去做。特別在淨宗法門,「正念」是指心裏面時時刻刻都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念。如果佛念沒有了,我們的念頭一定落入在邪念,不正則邪。邪、正都沒有,就落在無明里,無記無明。無明的果報是愚痴,畜生道,總沒有辦法脫離三惡道,所以這句佛號就非常非常要緊。
『言行相副』,所說的跟所做的要相應,不可以口是心非。
『所作至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不要怕吃虧、怕上當。我真誠對人,別人欺騙我,我們不是吃虧上當?可是自己想想,我們吃虧上當,能夠上當多久?縱然吃虧上當,也不過是幾十年的事情而已,往後到西方世界去作佛去了,那麼眼前吃虧上當值得,何必去計較!眼前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來世還搞輪迴,還要討債、還債,生生世世搞不完的,這不是聰明人。所以我們只用真心,用什麼心對佛菩薩,就用這個心對人對事對物。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求生淨土。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大家都造惡,我不做;大家不肯作善,我一個人作善。常常要想著,大家都搞六道輪迴,都往三惡道去走,我為什麼要跟他?學佛就是要學覺悟,學佛就是要學聰明,不做糊塗事。我們看別人錯了,以善巧方便提醒他、警惕他、忠告他;他不能接受,那就罷了,緣不成熟。他能接受,很好!我們給他做了一個增上緣,幫助他回頭是岸。所以知道是善事、是好事,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去做,不怕人恥笑,不怕人阻撓。善行善事對社會、對大眾是決定有利益的。「不為眾惡」,不但所有一切惡的事不能做,惡的念頭都不能生。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誰度誰?自己度自己。真正是所謂的「佛不度眾生」,佛只是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明了之後,路是要自己走的。
【四九、從小微起。成大困劇。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
『從小微起,成大困劇』,這兩句是總說,下面舉出事例詳細說明。「小微」是指小的迷惑顛倒,如果不在這個時候覺悟,不在這個時候回頭(這時候回頭容易),輾轉變成大惡,就痲煩了。
底下講『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這兩個字是六道眾生的病根,必須把它捨棄掉。我們曉得每一個念佛的同修,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學佛、都念佛,就單單講供養諸佛如來,那個數字都無量無邊。為什麼沒能往生?就是這兩個字障礙了,沒有放下,所以今天還是這麼個樣子。如果這兩個字放下了,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已經是佛,已經是菩薩,哪裡是眾生?就被這兩個字害了,要真正覺悟!無量劫的修行不能成就,壞在這兩個字。我們這一生當中,這兩個字還不能徹底的把它放棄掉,這一生依舊靠不住。
『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自然糾舉」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良心的責備,在佛法裡面講「神識」,這是說必定有這個果報。這幾句都不難懂,意思很清楚、很明白。
貪財、貪色,不肯布施,講求自己的享受;「各欲自快」,就是講求享受。
邪正、是非、善惡不能辨別就是「無復曲直」的意思,這是愚痴。
「厚己爭利」是我們世間人講的自私自利、爭名奪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夠保持長久,而且富貴享盡之後,惡業就現前。
「不能忍辱」就是不能夠忍耐,這是大錯特錯。富貴人對於自己的享受,能夠節制,能夠節儉,就是忍耐,他的富貴就能夠常保。自己生活過得節儉,又能布施,福報就綿延長久。一面享受,一面又再修福,又再積德,這就對了。不能忍受,就一次享盡,很快就報掉。
「不務修善」,換句話說,他的福報就不能再增加了。
「威勢無幾」,無幾是指時間不長,作威作福的時間很短,「隨以磨滅」。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天道是講天理,自然糾舉是講的人情。天理、人情確確實實是這樣的,必定有果報的。
【五十、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博愛』兩個字是出在《無量壽經》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許多的成語都是佛經上的,由此可知,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對於中國人生活層面的影響都非常深。
對聖人一定要尊敬、要仰慕、要效法。他能成聖,我也能成聖。對善人善事我們要敬重,我們要盡心盡力成人之美,佛法裡面講「隨喜功德」。成就他的善,就是成就自己的善,自他不二,這是真的。所以要培養『仁慈博愛』的胸襟,這是真正幸福美滿的根源。我們要幸福美滿,根就在「仁慈博愛」,能推己及人,想到自己,會想到別人,想到天下一切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一個星期,這一會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