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學說講座—十善業道經(第一集)2007/12/21馬來西亞金馬皇宮酒店檔名:19-20-01
主持人:淨空法師,一九二七年出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大師及佛學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啟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家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為涉獵。於眾多經典中,對佛教淨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也最為輝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法師總結數十年學佛經驗,所提出的修行原則。首開風氣之先,透過網際網路、衛星電視,以遠程教學二十四小時弘揚佛陀教育、聖賢理念,是其真實智慧所展現的高瞻遠矚。法師提倡古聖先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思想。
過去十年,法師所設立的各項獎學金,幫助許多在中國、印尼和澳洲的莘莘學子完成學業。法師近年來提倡神聖仁慈、博愛的教育,與各個宗教和睦相處,多元種族文化平等對待。老法師的這個理念,也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行了,「二五五0年歡慶衛塞節」當中,呈現出來。老法師希望結合更多的仁人志士,在這個動亂的大時代中實現消弭戰亂、衝突,促進世界和諧、安定的大同理想。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淨空老法師的蒞臨,大眾請就坐。尊敬的老法師,丹斯里李金友,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們,大家晚上好。現在讓我們恭請,尊敬的老法師為我們開講《十善業道經》。
淨空老法師:尊敬的丹斯里先生,諸位嘉賓,諸位大德,諸位同修。我想儒釋道三家講座合在一起的活動,可能今天是第一次,這個意義非常的深遠。在沒有報告之前,首先我們對於宗教、佛教、儒教,都要有點認識。因為在現前的社會上,對於這些問題產生的誤會,非常嚴重,到底什麼是宗教?依照中國文字來看,宗是主要的意思,宗,一般講它有三個意義,第一個是主要的,第二個是重要的,第三個是尊崇的,為大眾所尊敬的、所崇仰的。教是教學、是教育。合起來看,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育、尊崇的教育,這個意義非常之好。這種解釋與它的內容相不相應?我們可以說是完全相應,真正是名符其實,每個宗教都有這三個意思。
自古以來在東方,確實是儒道跟佛教的教化普遍的推行,讓這些地區長治久安。在西方歐美實在說也是得力於宗教教學,才能夠得到安穩。現在全世界的動亂,原因在哪裡?我們可以說東方的中國人,包括了東方不學儒釋道,把儒釋道都忽略、輕視、揚棄了。西方歐美國家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大家相信科學,宣布上帝已經死亡了,所以不學宗教。我們在美國居住了不少年,幾乎每天都看到教堂外面插個牌子,它要變賣了,打聽為什麼要賣教堂?已經沒有人去上教堂。所以這可以說是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忽略了聖賢的教育,世界怎麼能不動亂?這是肯定的。這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
什麼是佛教?還有人問佛教是不是宗教?我們要是把釋迦牟尼佛的歷史,好好去研究一番,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跟宗教實在沒關係。我們知道他是王子,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了王位,他去求學。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他的出生是貴族,這是備受人尊敬的,又是個聰明絕頂的人。在當時印度無論是宗教、哲學,可以說都是發達到最高峰。像中國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情況相彷佛,所以在印度是個學術黃金時代。他出去求學,我們能想像得到,幾乎印度所有宗教裡面的高人,學術界裡面的大德,他統統都見過,都去參學過。這樣的參學他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到三十歲,也可以說是再找不到地方學習,於是他在恆河邊找棵大樹底下入定。入定在當時的印度是非常普遍的,不但宗教裡面重視禪定,學派裡頭也重視禪定。
所以六道輪迴這樁事情,是遠在一萬多年之前婆羅門教首先提出來的。以後各個教派都修禪定,包括學術界;換句話說,在禪定當中把空間維次突破了。這個空間維次僅限於六道,六道的空間、時間突破了,六道的狀況是每個人都看得很清楚的,所謂是現量境界,它不是比量,也不是推想,不是一種學術,是每個人親自所看到的。一個人在定中見到,他跟大家說出來;那個人在定中也看到,跟他說的完全相同。所以六道輪迴,在古印度被宗教、學術普遍的肯定、承認,這是確有其事,這不是假的。這是我們一般講的神通,現在在中國稱為特異功能,特異功能的能量有大小不同,能量大的,上面能夠見得到非非想處天,二十八層天,下面能夠看到阿鼻地獄。
可是我們會想到釋迦牟尼佛好學,無論什麼問題他要追根究柢。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世界?我們有這個疑問,我相信釋迦牟尼佛肯定也有這個疑問。這個問題在那個時候,在當時所有的宗教、學派都沒有法子答覆。所以他給我們示現,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禪定,這更深一層禪定就把六道突破。四禪八定是在六道之內,不能突破六道輪迴,不能突破。突破之後看到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六道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全都知道了。這就是更深的禪定因緣,他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一放下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
他在《華嚴經》上,《華嚴經》是在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就是徹悟,成道就是徹悟,徹底覺悟之後第一次講的。第一次講他是在定中講的,所以我們世間人看他老人家在樹下入定,這個樹以後叫做菩提樹,名稱是這麼來的,他在這個樹下開悟的。我們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打坐入定,這定的時間很長久,經上告訴我們二七日中,也有經上講的三七日中。二七就十四天,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他在那裡入定。其實他在定中把他自己所證得的、所見到的,這個境界全部說出,這就是《華嚴經》。聽眾當然不是普通人,都要有定功,有跟他同樣的定功,你才能夠參加他這個法會;沒有這個定功的人,那是沒有法子知道這個訊息的。所以人間天上沒有人知道,連阿羅漢也不知道,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知道。
什麼人知道?就法身菩薩。到底什麼叫法身菩薩?我們再說個故事,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是學佛同修應該都很熟悉的,惠能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中國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學了十二年然後放下,徹悟;惠能不認識字,沒有學過,一天都沒學過。即使到黃梅去參學,其實他參學是做義工,五祖的講堂他沒去過,寺院裡面的禪堂他也沒去過。他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派他到碓房去舂米破柴,因為他是樵夫出身,還是乾他的本行,這是在寺院裡面做義工,沒有教他。到傳法的時候,這個故事《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沒有人想到,五祖把法傳給他了。要從過程當中我們能夠猜想得到他,他到黃梅去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麼?他的回答說我來要求作佛。這就不是普通人說得出來,我相信五祖在一生當中,接引許多大眾,沒有一個說我來要作佛的。可能一生只遇到這一個,就是這個人他來作佛的,他不是為別的事情來的。
同時他也給五祖說過一句話,他告訴五祖,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聽了也不回應。這也不容易,我們要見到祖師一定說,祖師,弟子心中常生煩惱。常生煩惱是正常的,常生智慧這是太希有了,從跡象去看,彼此心心相印,非常的難得。所以五祖早就看中他了,但是不許他入眾,就是參加大眾的活動,不許他。這個原因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也能體會到,什麼原因?怕人家嫉妒。嫉妒,人家就傷害他,所以為了保護他,把距離拉遠,平常不見面,叫他到碓房裡面去做工,沒有人知道。傳法的時候,他叫所有的學生作首偈來給他看看,看看有沒有明心見性。五祖出了這個題目,沒有人敢接受,因為大家都猜想一定是上首,也就是五祖的助教,一定是傳給他了!可是到後來沒有人想到傳給惠能。而且是半夜三更五祖跟他講《金剛經》,我們能想到三更是夜晚十二點鐘,一定講《金剛經》大意,頂多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他就徹悟。他所悟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境界,完全相同。
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所說的一樣;而惠能大師在中國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悟,怎麼個悟法?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放下就是!所以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確實大家都是佛。所以佛,什麼叫做佛要搞清楚,佛就是個究竟圓滿覺悟的人。佛不是神、不是仙,跟宗教沒有關係,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是個真正覺悟的人。所謂真正覺悟是什麼?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就了解,什麼叫佛法、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出世間法。所謂世間法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六道凡夫;你要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那你就是佛。你看就這麼簡單,只要你肯放下,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
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太重了,一下放不下,沒有辦法跟惠能比,沒有辦法跟釋迦牟尼佛比。他們真厲害,就是一下就放下了,所謂一時頓證。你不能,沒有這種能力,這煩惱習氣重,佛告訴你,你慢慢的放,先把執著放下,就是說對人、對事、對萬物,對世間、出世間都不要執著。不再有執著了,你能把執著真的放下,在佛法裡面有個學位你就證得了,叫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聖人,他不是凡夫,為什麼?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所以你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沒有六道到哪裡去?六道之外還有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佛法界,還很多。所以他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證菩薩果位,他往上面去了。如果你再能夠把分別放下,不但執著沒有,分別也沒有,那你就提升了,你提升叫菩薩。所以什麼叫菩薩?你能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是菩薩,你有分別執著,你是凡夫,就這麼個道理。
阿羅漢所證的是正覺,正確的覺悟,決定沒有絲毫的偏差,沒有錯誤;菩薩是正等正覺;佛再加個無上,無上正等正覺,這叫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本來是佛。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真有?告訴你不是真有,如果真有,那你怎麼能斷得掉?你怎麼能放得下?在大乘教裡面,經典上告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叫抽象概念。不是事實,決定沒有事實,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個念頭,抽象的念頭。這個念頭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質。但是有這個抽象念頭它會起作用,起什麼?障礙了你的正覺。佛是覺悟的意思,它把你自性裡面的本覺障礙住了,透不出來;好像雲彩把太陽光遮住了一樣,你透不出來。所以眾生跟佛是一體的,是一不是二,一個這是天空晴朗沒有雲彩,這是佛;像陰天,陰天雲彩很濃、很厚,這就是六道凡夫。雲彩再厚,也沒有把太陽真正遮住,現在這個常識大家都有了,我們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下面下雨,外面是大太陽,並沒有遮住,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知道這個道理之後,佛這個意思是恢復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智慧、德能、相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你不要求,你求不到,你求叫白費心機,用不著求!世尊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到太多了,一部《華嚴經》就是講的是自己,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德能、自己的相好,全經上就講這三樁事情,這個我們要曉得的。回歸到自己的本性,回歸到自己本來面目,就是回歸到大方廣佛華嚴,那才是你真正的自己,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所以惠能大師非常難得,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他把自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這個太難得了,讓我們清清楚楚的。他只用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真的是清淨,縱然墮到六道、墮到三途、墮落到阿鼻地獄也沒有染污。就好像陽光一樣,雲彩再濃厚,雲彩並沒有遮住太陽,確實對太陽沒有絲毫妨害。這是他頭一句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清淨心沒有受污染。
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句話在印度人是非常重要,印度所有宗教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大般涅盤,大般涅盤就是不生不滅,許多宗教也追求永生。惠能大師告訴我們,我們的自性沒有生滅,本不生滅,這叫自性涅盤。換句話講,你需不需要去追求?不需要,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了!第三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具足就是講沒有欠缺,智慧是圓滿的、德行是圓滿的、能力是圓滿的、技能是圓滿的、福報是圓滿的。相好就是今天講的福報,沒有一樣不圓滿,是你自性本有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一切向內,不要向外,外面沒有,要從自性裡面才能夠找到,要開發自性裡面的寶藏。第四句他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就是說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是定的,從來沒有動過,這就自性本定。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定叫首楞嚴大定,是性定,不是修得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最後一句話很重要,「能生萬法」。我們講宇宙從哪裡來的?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變現的。
所以大乘教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我們心現識變。能大師這二十個字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學習,很不容易懂得。我們讀經、聽經,讀經、聽經搞了半個多世紀,我二十六歲開始學,到今年學了五十六年,可是年年有進步。所以慢慢愈來愈懂得多一點,最近這個兩年有了很顯著的進步。有人問我,這個現象是什麼樣子?就是心現識變,我就想到我們小朋友玩的萬花筒,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變化,就像萬花筒一樣。你仔細去觀察、去揣摩,你能夠體會到,佛經上講的心現識變的道理,你就不會懷疑。我們把萬花筒比喻作阿賴耶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比喻作心性。變怎麼?動就變了,動,心只要一動,動就叫做無明,就叫做妄想。所以妄想裡頭沒有善惡,只是心動了,動得非常的微細,那個微細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心動起個小小的波,你自己不知道。但是波一起叫無明,叫無始無明。名字好,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這說明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有始有終,那真的就不是假的,沒有開始。
這是講它的波動,現在科學講波動,這是自性裡面起的波動。這個波動所謂一念不覺,一念就不覺,只要有念就不覺了,這就是無明。《唯識論》裡面告訴我們,「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講宇宙的變現。我們初學總是覺得有時間性的,一個階層,第一個是無明業相,這動了,心動了;從動再產生見相,見相就是精神;由精神再變成物質,這境界相就是物質,就從這麼生起來的。由物質這種現象跟精神現象交錯,這才產生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怎麼回事情?染淨不同,四聖法界清淨,六道裡面是染污。染污裡面又有善惡不同,諸位要曉得,清淨法界裡頭沒有善惡,六道裡面是染,染就有善惡,善就三善道,惡就變成三惡道,這麼回事情。
這個說得是沒錯,事實真相你還不懂,事實真相是什麼?是一念它就完成了。這個一念很不好懂,一念就完成了,我們就想到電影的放映機,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玩這些東西,所以印象很深刻。電影的放映機,實際上影片就是幻燈片,它是連續的幻燈片,一秒鐘你看放映機開合二十四次,也就是說一個幻燈片打在銀幕上,它的時間多長?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這麼長的時間,它關住第二張片子就上來了。所以你看到的是個相續相,它不是真的,是個相似相續相,因為絕對不會有兩張片子完全相同的,沒有,絕對不會有相同的,所以相似,是個相似相續相。我們看電影,在電影銀幕裡面看得很逼真,好像整個情緒都被它吸引住。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看的境界相,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像電影影片一樣,是個相似相續相。它的速度多快?
《仁王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彈指這六十剎那,一彈指裡面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彈指。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鏡頭開關就是九百次。我們彈指,現在我們用力彈,彈得很快,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就想想看,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知道這個世界是假的?所以這個世界叫剎那生滅,生滅同時,叫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生滅同時。如果真的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句話就沒有意義了。有生滅講生滅同時,就是生滅這個現象你找不到它的起頭、它的結束,找不到。世尊在《仁王經》上這個說法,我們學習到今天,可以肯定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說真話,為什麼?真話比這個速度還快,還要快很多倍,十倍都不止,所以是佛的方便說!這才是諸法實相,你真正了解實相。
所以佛的教學,他教學的時間最長的,他一生教學古來祖師大德把它分成五個階段,叫五時,五個階段。第一時是華嚴,這個時間很短,只有半個月,小乘不承認,大乘相信。第二時是阿含,講了十二年,好像辦國小,阿含;第三時方等,好比辦中學不斷向上提升;第四是般若,這大概是世尊主要要講的東西,般若二十二年。所以講經四十九年,般若這一會就二十二年,由此可知,這是佛一生主要講的東西。學般若,前面十二年的阿含、八年的方等,這是打了二十年的基礎,二十年基礎之後才能學般若。般若經典在現在中文裡面也是最大部頭的,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個經我讀了一遍,我的總結十二個字,世尊十二年講般若跟我們講的什麼?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我的總結。比《心經》還要簡單,《心經》已經是它的總結了,我把它總結成十二個字。
這十二個字你能不能體會?如果你能體會到不生不滅,不二法門,你就懂得。所以入這個境界之後你身心清淨,妄念不生,世界無論怎麼變化,十法界依正莊嚴無論它怎麼變,它得的數都是個零,它沒有東西。為什麼?你剛才聽懂我用電影幻燈片做比喻,你就曉得不可得。一張東西都不可得,相是幻相不是真的,包括自己的身體。不但相是虛幻的,念頭也是虛幻的,也不是真的,念也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可得你去追求,那你就苦惱,自找苦吃了。所以佛教導我們隨緣不攀緣,沒有一樣不好,念念都能夠與自性相應,這就是覺者;念念與自性相違背,就是迷了,就是凡夫。所以凡夫跟佛就是覺迷不同,迷了是凡夫,覺悟了就是佛。
釋迦牟尼佛覺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常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我們用現在講,怕人家起誤會:你是宗教。我們把它改成辦班教學三百多次,三百多次辦班教學,說法就是上課,教學是上課,教了四十九年。現在佛教裡面所有的宗教儀式,在佛陀那時候全沒有,統統沒有。佛只是教人,天天教導上課,沒有道場,他的道場在樹林、在河邊,在風景美的地方,帶著學生天天去旅遊,在郊外,佛坐到當中,學生團團圍住他,每天是這種方式上課。生活非常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別的樹,不能在原來的樹下,為什麼?怕你起貪心,這個樹蔭很大,捨不得離開,你的妄想就生起來了。
所以種種方式,都是為杜絕我們的貪婪,貪瞋痴慢,用這些方法。一生沒有建道場,接受信徒的供養,你看四事,飲食,托一缽飯飲食。衣服、臥具,睡覺的時候很簡單的,鋪在地下的一個單子。醫藥,生病的時候接受供養醫藥。供養只接受這四個,其他的都沒有,給我們做出什麼榜樣?放下得乾乾淨淨,這個生活是大自在,充滿了智慧。就是惠能所說的「常生智慧」,大乘教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智慧天天增長,德能天天增長,不生煩惱,這是佛陀教育。所以跟現在宗教迷信,完全是兩回事情,這是我們對於佛要認識清楚。
所以佛教裡頭的名詞,佛陀、菩薩、阿羅漢,要用現在的話說,是佛教裡面的三個學位。阿羅漢是最低的一個學位,他是正覺,他是放下執著;菩薩是第二個學位,他是正等正覺,他放下了執著、放下分別;佛是最高的一個學位,叫無上正等正覺,他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放下,如果我們真能把這三個都放下,祖師有句話說得很好,「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是法身菩薩境界了。如果我們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統統有,祖師又有句話說,「哪一法是佛法?」我們每天讀《大方廣佛華嚴經》、讀《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都不是佛法,為什麼?你沒放下。念阿彌陀佛要想往生淨土,最低限度你要把執著放下,執著放不下不能往生,這個要懂得!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道理就在此地。
真的,你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眾,「放下身心世界」,這先決條件。身代表了整個物質的生活,心是精神,念頭統統要放下,對這個世間,整個世界不要有貪戀、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執著,統統放下,這樣的人念佛很快就成就了。我們從《往生傳》、從《淨土聖賢錄》,從近代有些念佛人他們的成就,確實許多三年就成功了,時間不是很長,三年時間,他就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換句話說,他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通了,障礙就沒有,就互通訊息了,知道什麼時候走。這個功夫並不是很高的功夫,只要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完全放下地位就高了。執著完全放下,生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如果能夠把妄想分別也放下,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那不相同,這是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不過那個世界很特別,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它的世界是平等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統統在一起。
這好像一個學校裡面,學校有六個年級,但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上課都在一個教室,很特殊,極樂世界是這樣子,四土九品在一個教室上課。不像其他的,其他諸佛剎土各有各的教室,不在一起的。這是極樂世界非常特殊的一個狀況。所以世尊勸我們,我們今天講移民,移民到極樂世界去,到那邊成就快,到那邊決定不會退轉。所以這是佛教,我們總是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白,有人問我們,能講得清楚,不至於產生誤會。佛,我們肯定釋迦牟尼佛一生,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職業教師,他一生教學,他職業教師。用現代的話來給他定個地位,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真正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無類。他的身分,他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是個老師,但是他不收學費;孔子還收一點學費,收得不多。釋迦牟尼佛不收學費,所以他是個義務的老師,非常難得,非常值得人尊敬。所以我們學佛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
《十善業道經》,是他老人家教給我們入佛門第一部經,你想跟他學習,從哪裡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可是《十善業道》這個經不長,它裡面有圓滿的理論,也可以說是圓滿的哲學思想、科學的境界,裡面有倫理、有因果、有道德,圓圓滿滿一項不欠缺,它是入佛的根基,我們從經文上都能看到。這次我們的時間短,好在過去我講得很詳細,有光碟,也印出書了,也有書本流通。今天利用這個時間,我們做了個節要,把它重要的話節錄出來,我們一起來學習,總共五百一十七個字,所以文字不多,比《弟子規》還少。我們從節要的經文來讀。時間到的時候,有人要請知會我一下,要不然我就不知道時間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
『如是我聞』,這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因為佛在世教學沒有記錄,也沒有講義,也沒有講稿,都是他說出來的。佛經怎麼來的?佛經是佛陀滅度之後,由學生們從記憶裡面,把它記錄下來。記錄這個方式也很特殊,但是很民主,很值得信賴。佛的弟子當中,確實有些天才的人物,阿難這個人記憶力很好,他的記憶真的像我們的錄音機一樣,一遍聽下去之後,永遠不會忘記。所以結集經藏,要把佛的東西整理流傳給後世,迦葉尊者這些同學們,就叫阿難尊者復講,把佛一生所講的重複講一遍。聽眾是五百個同學,不是外人,都是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人,聽阿難復講。如果復講有問題,有疑問,只要一個人有疑問,這一句或者這一段就把它刪掉,就不能用。必須要五百個同學個個承認,個個點頭,阿難沒錯,佛是這麼講的,這才能記錄下來。所以結集經藏非常嚴格,取信於後世。所以說阿難對我們的恩德很大,釋迦牟尼佛教誨能傳下來,是他復講的。
所以這句話是阿難尊者說的,「如是」,如是就是我所講的,就是佛當年所說的,完全相同,不增不減,佛怎麼說我怎麼講,自己不敢加一個字進去,叫如是。「我」是阿難自己自稱的;「聞」,我親自聽佛說的,不是傳說的,親自聽他老人家講的。『一時』這個意思,剛才諸位聽我講時間跟空間你就懂得了。所以佛不講年月日,跟你講真話,真話就是「一時」,就是我們講一剎那,說不出來,一剎那就太長,已經很長了;用現在話來說,億萬分之一秒那才叫一時。念念都是一時,沒有第二時,為什麼?它每個現象,現在科學家也發現,發現物質是無中生有,而且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這時候看見了。也知道時間不是真的,時間、空間都不是實在的,這個發現也非常之難得,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一時我們可以講感應的時候,這個說法好,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一時裡面就起感應,二時感應就沒有,必須要同一時。所以佛心清淨,六祖說得很好,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我們的心清淨跟十方諸佛就通,障礙就沒有了,就起感應。所以這是很合科學精神的,一就通了,心淨就通了;心一起念頭,感應就沒有了。
『佛』是釋迦牟尼佛。這個經在哪裡講的?在『娑竭羅龍宮』裡面講的。所以就有人懷疑,這「娑竭羅龍宮」在哪裡?現在潛水艇已經深入海底,從來也沒有見到龍宮。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懂得,特別是大乘教,大乘教裡面佛所講的言語,完全用一種文學藝術美化它,所以你要懂得它的言外之音。娑竭羅是鹹海,我們一聽鹹海就能體會到,這是代表什麼?苦海,苦海無邊,六道輪迴是苦海,我們都在苦海裡頭。龍是最善於變化的,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我們人,你看念頭妄念紛飛,心情不定,就像龍的變化一樣。所以用娑竭羅龍王,來代表我們的居住在地球上所有的大眾,用它來代表,就在苦海裡面。尤其是現在人心浮氣躁,變幻無窮,說這個意思,你就容易懂得了。
【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兩句話意思很深,學佛終極的目標我們都希望能夠成佛,成佛必須要經歷的大比丘跟大菩薩,必經的路線。像你讀書,理想終極目標是拿博士學位,但是你必須經歷的是學士、碩士,你才能拿到博士學位。從這個地方這就顯示出來,這個經是學士、是博士的基礎,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所以它是佛法裡面的根,是佛法裡面的本,它是根本。我們學佛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才會有成就,你才有根。現代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沒聽說過,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根丟掉了。所以十善業道它最基層的人天福報,佛告訴我們,這不是在佛的正規課程裡面的。真正學佛要受三皈五戒,這在三皈之前,有這個基礎才能受三皈五戒。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學到,它是第一條,淨業三福這是我們不管是淨宗,任何宗派,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都必須要遵守的修學的程式,這順序。
第一個,第一福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頭一條。你看這裡頭沒有三皈五戒;換句話說,這是做人的根本。佛經一展開你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十善,具足十善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這個基礎才能夠受三皈五戒。第二條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看沒有這個基礎,不能受三皈五戒,可見得這問題重要。現在我們走過不少地方,看到不少的學佛的同學,在家的十善做不到,十善做不到也就是說三皈五戒就沒有了,第一條沒有,哪有第二條?出家的《沙彌律儀》沒做到,所以為什麼佛門這麼衰,為什麼社會對我們產生這麼多的誤會,不能怪人,怪我們自己沒有學好,我們自己疏忽了。所以現在覺悟了、明白了趕緊補課,不是不能補,可以補。
我們中國傳統教育,在最近這一個世紀疏忽了,至少我們丟掉了三代,一百年。所以現在年輕人不知道,問他的父母也不知道,問他的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可能知道,高祖的時候可能學過。為什麼丟掉的?原因很複雜,最重要的就是清朝亡國之後,社會的動亂,軍閥割據,民生疾苦,接著八年抗戰,多少人流離失所!我們都是受害人,十一歲就逃難了,家顧不到我們,學校也不能照顧,當了流亡學生,所以這是因素很多。一百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現在我們在湯池做這個實驗,實驗使我們意想不到,不到半年我們傳統的根就又發現,根又找回來了,這非常不容易,對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信心。現在我們深深相信,我們要重新把這三個根建立起來,需要多少時間?頂多一年,儒釋道的三個根。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
為什麼要學儒、學道?這個要懂得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佛不承認。為什麼?你躐等,你沒有按照次序去學,所以佛不承認。佛教傳到中國,小乘經翻譯得非常完備,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跟我說,他說中文翻譯的小乘經,就是《四阿含》,跟南傳的巴利文的小乘經,兩個對照,巴利文的經典比中文翻譯的,大概多了五十幾部。將近三千部,只多五十幾部,可見得很少,所以小乘經典非常完整。在早期隋唐時候小乘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這兩個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很多人連這個名詞都不知道。隋唐時代初期還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之後,我們中國人學佛就改變了方向,不學小乘,不學小乘怎麼辦?用儒跟道來代替。是好,儒道能代替小乘,所以中國一千七百年來出了許多高僧大德,都是有深厚的儒道的基礎。
我們從淨業三福上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就是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從儒家那裡學,這是根之根,最根本的我們從儒家學。「慈心不殺」,這講因果、道德教育,從《太上感應篇》裡面學。從這裡奠定基礎然後再學十善業道,你依照這個順序就容易了。所以為什麼一百年以前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底子都那麼深厚,他都有成就。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我們要好好想想,這個原因何在?所以我們花一年的時間,把這三門功課補習出來,這三門功課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落實在生活上,要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它是要做的,所以這三種都是戒律,是根本戒律。有這三個基礎,這三樣基礎你才能受持三皈,你才能受五戒,出家才能夠受沙彌戒;你沒有這個基礎,受了也沒有用,做不到。所以沒有根,沒有根的花果就像花瓶裡面的插花,很好看,沒有生命,幾天就枯掉了,這個道理要懂。從這個根本上紮根,紮根是不太好看,他有生命,他會成長,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一定要從紮根做起。
我們今天說實在話最困難的,是從小疏忽了這些基礎的教育,在長成當中我們被環境染污;換句話說,我們已經學壞了,再回頭當然困難。為什麼?你要有勇氣、有決心、有毅力,克服自己所有一切不善的毛病習氣,你才能回得了頭來。如果不能克服習氣,你就回不了頭,頭一個習氣,貪心。我這麼多年在講經教學當中常常提示的,我提了十六個字,自私自利這一定要放下,決定不能有,為什麼?你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所以這個東西是違背自性的,你有這個東西在,你的性德,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永遠不會透出來,透不出來,頭一個要放下的。
再就是名聞利養,這個都是外面誘惑你的,你要能夠拒絕,不受它的誘惑,不要名、不要利、不求供養。我們的生活,生活有護法神,護法神的頭頭是韋陀菩薩,你要相信他,他很靠得住。如果我們一心去學道、學佛,心在道上,在弘法利生上,我們如果說餓死了、凍壞了,韋陀菩薩就會被撤職查辦,這真的不是假的,那他失職。所以他要照顧我們,諸佛菩薩護念我們,我們還要操什麼心!如果你要為自己生活一操心,韋陀菩薩就不照顧你,為什麼?他自己有辦法,他不需要我照顧,他就省事。所以這一定要懂得,名聞利養可不能沾。過去蓮池大師,你看他《全集》裡頭所說的,他一生得力的就是得力這句話。他年輕的時候參學,那個時候有位大德叫遍融法師,他去參訪他,三步一拜,拜到他面前,非常虔誠。見老和尚面,老和尚就是一句話教給他,「你不要被名聞利養欺騙了。」旁邊很多大眾看到,不知道老和尚跟他講什麼開示,都來聽,一看老和尚說這句話哈哈大笑,老生常談,沒什麼希奇。蓮池大師告訴大眾,老和尚對我說真實話,沒有高談闊論,沒有好高騖遠、談玄說妙,跟我講真話。他一生成就得力於這句話,這非常重要。
接著五欲六塵,這也是誘惑,就是我們精神跟物質上的享受,我們要拒絕。最後四個字貪瞋痴慢。能夠真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就很容易入門。這十六個字是障礙,障礙你入不了門,你永遠在門外徘徊。所以要放下,不要害怕,明天,明天還沒到,想明天的事情幹什麼!昨天已經過去了。所以過去的不要想,未來的不要想,抓住今天就好,這是成功的秘訣。無論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所以一定要懂得。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經文,經文說: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
諸位要記住『龍王』是我們的代表,想到「龍王」就是善於變化,多變的。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
他念頭不一樣,所以一切人的行為,言語、造作、行為從哪來的?從念頭來。你念善,你的言行一定是善的;念不善,言行決定是不善,是從念頭來,所以心想不同。這個『一切眾生』講十法界眾生,十法界的眾生心想不一樣,所以他造的業就不相同。『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了叫業。所以普通講你在做什麼事,做完之後就結業,業是什麼?業是阿賴耶識裡頭有了種子。你一個念頭善,念頭在造,不要小看它,一念善一個善業種子,一念惡一個惡業種子,將來種子遇到緣都會起現行,這講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因果從哪裡來的?佛家也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可見它對因果非常重視。因果從什麼地方來的?為什麼不空?在大乘教裡面我們可以說因果的來由太深了,佛告訴我們一念不覺,你想想,這是不是因果?一念是因,不覺就是果。所以因果跟無始無明同時生的,也同時滅的,無明不滅,果報就不會滅;無明沒有了,給諸位說,果報就沒有了。無明是起心動念太難!
我們這一生修行,所以我三個老師,我三個老師都沒有見過面,他們三個人彼此沒有見過面,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都沒見過面。可是對我講的話,三個人講相同的話,教我什麼?這一生學佛老實學,不可以學惠能,三個人都講這句話。「惠能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人沒法子學,你要跟他學就錯了。」可是我們對《壇經》還特別有緣分,非常喜歡去讀它。他說「你學不到的,心裡要有數,他那是一步登天,他真上去了;我們上不去,上不去掉下來,粉身碎骨。」所以教我們怎麼樣?教我們爬樓梯,步步高升,這個穩當。三個老師都教我學爬樓梯,不可以一步登天,也就是循序漸進。這就是講老師看得出我們不是天才,不是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都要循序漸進,只有上上根人躐等。所以釋迦的示現跟惠能大師的示現,是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這要了解、要認識,但是學不到。
同時他們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學跟不學沒有關係,這是非常難得。釋迦牟尼佛示現學,學了十二年最後丟掉,分別執著丟掉。如果要是不丟掉妄想分別執著,你所學的東西,就叫做所知障,就變成所知障了。你能夠把學的東西放下之後,你所學的都變成智慧。你不學,惠能大師沒有學,不學,世出世間法他都通,他不認識字,你經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你念不懂,他給你一講,你就明白了。這樁事情,就是與我們學、不學沒有關係。所以最重要的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才重要,這是修學的真理,你不能不知道。
我們今天學經教,學經教跟修禪定沒有兩樣,要怎麼個學法?要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可以學,釋迦牟尼佛就這個學法。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學習的方法,你看他說離言說相,你聽經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去分別執著言語,離言說相。看經不要執著文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執著言語就等於不執著文字。不可以執著名字相,所謂名詞術語,什麼是佛、什麼是菩薩,都不要去執著。第三個要離心緣相,就是你不能想它的意思,經你可以看、可以聽,不可以想它的意思,愈想愈錯。為什麼?因為你想是用第六識、第七識,你是用分別執著在想,你落在分別執著里去,那全錯了;離分別執著你開悟,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相同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分清楚。
佛法跟世間法言語上沒有關係,文字也沒有關係,就是在你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三藏十二部全是世間法,不是佛法。如果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幼稚園小朋友念的那些教材,「小狗叫,小貓跳」,都是佛法,都是妙法,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是自性自然流露,哪一法不是佛法!世出世間都沒有;有世出世間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我們真正用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要把對立的念頭化解掉,為什麼?對立就是二法。從對立要再升級就是矛盾,矛盾再升級就衝突,衝突再升級那就變成鬥爭、變成戰爭,這是個很危險的一種思惟方法。所以必須從內心把對人的對立化解,對事的對立、萬物的對立統統化解,身心和諧。這是我這麼多年參加國際和平會議,跟大家講的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必須要從內心把對立化解,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內心裡頭有對立,你怎麼能化解矛盾、化解衝突?這是佛法講到。
所以佛、眾生心裡想的不一樣,佛菩薩心裡想的一樣,為什麼一樣?因為佛沒有想。只要有想都不會一樣的,他沒有想,你看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識成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是執著,末那就是煩惱障的根,第六意識是所知障的根。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轉末那為平等性,這個煩惱就斷了,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個障礙就沒有了。這兩個障礙沒有了,就明心見性了,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所以我們學經教要懂得這麼個道理,不是不可以學,可以學,但是不可以執著、不可以分別,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思。經展在面前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正是夫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智慧。可不能想,一想就錯了;可是你常常去讀,常常去學,自然你體會的愈來愈深、愈來愈廣。所以同樣一部經,你念得遍遍意思不一樣,它才叫有味道,叫法味,才叫法喜充滿,百讀不厭,愈讀愈有味道。
由此可知,它這裡面是義理無有窮盡,所以你說給它作註解,怎麼能注?古來祖師大德一注,一注就注死掉了,就變成了一個意思。所以註解可以做參考,只僅僅參考而已,我們不能執著它,執著它就變成跟它走了,被它牽著走了;你不執著,做參考。就像什麼?像一棵大樹,幾千年的大樹,樹是活的,年年發新枝,年年長新的葉子,開新花,結新果。老的乾就好比從前的祖師大德,最老的乾漢朝的;再新一點的這是隋唐的,這是明清的;今年發的像嫩枝那是現代的,你要懂這個道理。新枝一定是生在老枝的上面,但它絕對不是老枝。如果守住古人注子,那就錯了,你新的就發不出來,你就變成老枝了。所以這個要懂,它就像一棵樹,不能離開它,但是不是它,它真的是新的新東西。新的東西它離不開傳統,也離不開它的根本,萬古常新,這裡面其味無窮。就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什麼?世間五欲六塵、天上人間這種樂跟法不能比。但是嘗到法味的人,世間人也看不出他的樂趣;世間人樂是苦、是壞苦,覺悟的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由於心想不一樣,這個心想不一樣主要講六道。四聖輕,四聖沒有執著,四聖淨,清淨沒有染污。六道裡頭染污,染污裡面就有善惡,所謂善、惡、無記,就有這些事情發生了。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就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這個道理在以前沒人說過,佛說出來了,六道怎麼來的。由此可知,如果我們的念頭要是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夢是迷,迷的時候有六道輪迴,覺的時候六道就沒有。這個覺不是很大的覺,小小的覺悟,阿羅漢的覺悟,六道就沒有了,這個覺是什麼?放下執著。所以我們要想有智慧、要想聰明,要想比別人的見解高一等,沒有別的,放下執著。如果你在書本上、古籍裡頭去求智慧,求不到的,這肯定你求不到。只要你放下就得到,放下你心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外面境界。如果說分別也放下,鏡子就更明亮,它的光就更乾淨,照得更遠,照得更清楚,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清淨心,障礙住、蓋覆住,但是並沒有破壞,只是障礙而已。你要自己把這個障礙要舍掉,要放下。下面佛叫著:
【龍王。】
叫著『龍王』,下面的話就是很重要的話,叫它的時候,他提醒它。龍王是我們的代表,叫著龍王就是叫著我們自己,我們要警覺到。
【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
這就是叫我們看,你看看我們現在的法會,法會裡面來參與的大眾,形形色色不一樣,每個人的念頭不相同。中國諺語有句話說,人心裏面的思想跟他的面貌是相同的,你從他的面貌能夠看到他的內心,各如其貌。佛法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看相算命的說相由心生,體質也是從心想生。所以心想善,相貌就善,身體也就健康;心常常有惡念,相貌不善,身體多病,這一定道理。這是教導我們細心去觀察。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就說明六道裡面的業因果報,所以六道怎麼形成的?就是心行善、不善業變現出來的,反應出來的境界。如果你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你們的果報在天道,三善道的天道,佛經上常講上品十善生天。如果只有上品十善,天有二十八層,最高的只能到第二層,佛經上講的忉利天,我們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道教講的玉皇大帝,上品十善生天。那上面還很多層,往上去要修禪定,禪定的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最淺的,譬如我們把禪定說成十個等級,這就比較容易體會。初級的,這是初級的等級可以生到夜摩天,再高一層兜率天,再高一層化樂天,再上去一層他化自在天,這都是欲界。定功雖然有這麼多等級,都叫做未到定;換句話說,不及格叫未到定。往上去那就是功夫成功了,叫初禪,初禪就不在欲界了。不在欲界,也就是說對於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確實不起心動念了,人就到色界天去了。
如果對於五欲六塵還有點念頭,很輕微都到不了初禪,最高的是在他化自在天,所以它稱欲界、色界,欲沒有斷。這種斷,欲斷不是真斷,是定功把它伏住,叫伏斷,古人比喻叫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如果什麼時候石頭沒有了,草又長起來了,他的毛病又起來了,所以這不究竟的,就是出不了六道。他是定功伏住,定功失掉了,他煩惱起現行,所以他不是滅斷。四禪、四空天還是伏斷,不是滅斷,所以他出不了六道。再往上去一層叫第九定,《楞嚴經》上講的九次第定,阿羅漢所修的,那是什麼?那是滅斷,那不是伏斷,所以他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他出了六道輪迴,不會再墮了。他如果到六道來,那是他乘願再來,不是他的業力,他沒有六道裡面的業,這個他斷掉了。我們自己修行,自己的功夫不要問別人,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就清楚了,我們對於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還動不動心?能放下,有時候還動念頭不行,還不乾淨;換句話說,向上提升很難。所以你懂得這些道理,你就曉得佛法裡頭,一絲毫的迷信都沒有,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裡頭一切具足。
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大乘教裡面是另外一個名詞,它叫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三樣東西,把我們自性障礙住了。這是佛他自己放下之後親證的境界,每個人放下之後都證得這個境界。證到這個境界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在我們這個世間,佛出世到現在,中國人講三千多年,三千三十多年,外國人講的是二千五百五十一年。這些都不用去管它,因為它不是真的,不要在這上面去搞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沒有意義的。在這麼長的時間,就算是二千五百年來,真正放下了,達到明心見性的人不少!在中國要是包括教下,我們相信超過五千人,這講成佛的。如果達到羅漢的境界,權教菩薩的境界,這人就更多,我們祖師大德裡面確實有,不是沒有。這些人都給我們做了證明,證明什麼?他們對於經論上沒有意見,這就證明。如果說他所證的境界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他會提出來,我見到的境界跟經上講的不同,他有異議;完全相同了,沒話說了。
就像淨土宗慧遠大師,他老人家出生在東晉的時代,南北朝的時代,他在廬山建個念佛堂,依《無量壽經》修行。他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那個時候經典翻譯成中文不多,淨土宗的經典就是這一種,《無量壽經》最先最早翻譯的。《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都沒翻譯,這都以後的事情。所以廬山遠公大師淨宗第一代的祖師,所依的是一部經,他在念佛,念佛心定,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志同道合的這些道友們一百二十三個,在廬山建個蓮社,大家在一起共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有先去的,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後往生的人,他們往生的時候都見到了,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一起來了。慧遠大師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他在過去那些年當中,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他說這次極樂世界又現前,我應該要走了。別人問他,你見到的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一樣。
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得到一個證明,你真正所見到的會是相同,它不是兩個境界,跟經典上講的一定是一樣。他見過三次都沒有告訴別人,這跟世尊在經上教導我們的,是相同的。自己有境界不必說,只有對一個人可以說,對你的老師,請你老師印證。這個意思現在我們明白了,佛為什麼這樣教導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你看多少人他自己說是佛來的,他成佛了,或者說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的。這在戒律裡面是大妄語,大妄語的罪墮阿鼻地獄,欺騙信徒、欺騙眾生,其目的無非是要求名聞利養,搞這個的。所以真正是佛再來的,不暴露身分這是真的;凡是暴露身分的,那肯定是假的,你就不要相信他。真的不露身分,什麼時候露身分?露身分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像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再來的,身分一暴露走了,你再也找不到他。有,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身分是他自己說出來的,他說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了他就走,他坐著走,這是真的。如果有人說他成佛了,他說了還不走,假的,那肯定不是真的;他說了,他馬上一盤腿他就走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所以這是佛讓我們辨別,末法時期有些冒充佛菩薩的,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能辨別他是真的、是假的,沒有說說了不走的,哪有這種道理?這是說明什麼?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所以天堂不是上帝造的,不是佛菩薩造的,地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統統都是你自己善不善念感應變現出來的。就像江本博士水實驗的道理完全相同,你看一杯水,這礦物,你善心對它,你在顯微鏡看的結晶非常美;惡念對它,現的現相很醜陋。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自然的,所以這就是我們有心感,它無心應。
諸佛菩薩應化在六道、應化在十法界都是無心;如果他有心,他就變成凡夫,他跟我們沒有兩樣。無心應的為什麼應得那麼巧妙,真的,所謂說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為什麼有這個相?這是性德,性德法爾如是,就是能大師的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它是圓滿的,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圓滿的,這性德。在虛空法界它是圓滿的,在一微塵裡面它還是圓滿的,所以微塵不大,法界不小,它是一不是二,微塵跟法界一點差別都沒有,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佛法裡面講得淺近一點,說什麼?「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痲粒那麼大一樣。須彌山很大,須彌山可以放在芥菜子裡面,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子也沒有放大,你怎麼把它放進去?這屬於科學上的問題。
《華嚴經》上說得更小,不是講芥菜子,叫微塵,那大概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裡面可以把太陽系放進去,可以把銀河系放進去,你怎麼個放法?科學做不到,佛法裡頭可以做到,所以佛法是高等科學。真放進去,還有人進去參觀,什麼人?佛跟我們介紹普賢菩薩進去參觀,進去遊覽。我們相信佛說的話不是假的,為什麼?只要是與自性相應,自性沒有大小,自性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是沒有先後,所以叫一真法界;有先後不是一真,有遠近不是一真。所以一真是時間、空間沒有了,才叫一真;有時間、有空間,那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所以十法界、六道不是真的,是我們一種錯覺裡頭產生出來的幻象,真的是不二法門。所以佛法它所追求的,是求真,諸法實相,實相是真實相。換句話說,今天這些科學家、哲學家都在尋求的,佛法也在尋求,佛法也是這個目標。真正達到之後,那就是究竟圓滿的哲學、究竟圓滿的科學,所以你在大乘佛法裡面,你能夠體會到。
用的方法不一樣,科學家必須要用先進的科學儀器;佛法不是的,佛法用甚深禪定,他用定功。我們從這些地方能體會到,時間、空間怎麼來的?現在講不同空間維次,這是科學家承認的,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空間維次。在理論上講沒有邊際,無量無邊,從實質上講科學能夠證明出來的,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們,近代的科學家確實他們肯定能承認,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空間維次,這是可以能夠證實的;不能證實的,那是理論上講是無限的。這東西從哪裡來的?也就是此地經上講的「一切眾生,心想異故」,所以空間維次就不一樣,空間維次是這麼變現出來的。你知道它是怎麼來的,你就有辦法把它化解掉,不想,不想空間維次就沒有了。
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的空間維次沒有了。你能夠放下執著,空間維次突破一部分,六道裡面沒有了,這就執著,有執著就有,沒有執著就沒有。我們再擴大,擴大到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依黃念祖老居士講的,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那要什麼?那要突破分別,分別沒有了,這個十億個銀河系裡面空間維次沒有了,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間維次突破了,突破之後,你的生活空間就變成那麼大了。我們現在生活空間很可憐,非常窄小,隔個牆壁,那邊就過不去了。所以問題關鍵不在外面,在我們內心起心動念,沒有一樣不是心造的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