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大意[1986年](第九集)


時間:2010/9/28 作者:心源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第九集)1986台灣華藏大專講座檔名:01-06-09

請掀開《講義》第二十頁,第五講,這是正宗分裡面末後的一大段: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在正宗分裡面我們看到整個經文分為三段,第一大段勸信,第二大段勸我們發願往生,第三段教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怎樣修行。經文從: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指這一節的經文。一開端就講往生的條件是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不得生就是善根少、福德少,因緣沒有遇到。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表解裡面,古德一般都是這樣的解釋,善根就是「菩提正道」,這四個字乍看之下,對它的含義也是很模糊,什麼叫「菩提正道」?底下這個「親因」好懂,親因對助緣來說的,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親因緣。「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就是覺悟,覺而不迷。什麼是「正道」?凡是大乘佛法都是正道。換句話說,如果對於大乘法都能夠覺而不迷,這就是善根。這個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個法門都很正確,都沒有錯誤。對於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正道就是求生淨土,這就是菩提正道。你真正覺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了生死、成佛道」的一條大道,是成佛之道,這個善根可以說在一切大乘佛法裡面是最上的善根,所以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多善根,都是大善根,愈是品位高,善根愈多,為什麼?他信得愈深,願也切,深信切願,這是大善根、多善根,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的親因緣,第一個因緣。

善根是我們本身具足的,是我們自己具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別人幫不上,自己一定要深信,一定要發懇切的大願。「二乘少」,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雖然也有善根,不能說沒有,他能夠斷三界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怎麼能說沒善根?只能說他的善根小,不如大乘人,善根少,不如大乘人的善根多,只能這樣說法。

再講「福德」,福德通常的講法,就是布施、持戒……等,不是就這兩樣,這是菩薩所行的六波羅蜜,都是「助道」,統統是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福,都是福報,如果這裡面有智慧那就變成功德,這個裡頭要有般若。布施裡頭有般若,持戒裡頭有般若,乃至於忍辱、精進、禪定裡面都有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來修布施、持戒,布施、持戒就變成功德,假如這個裡面沒有般若智慧,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屬於福德,所以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是有沒有智慧。加上智慧跟沒有智慧的差別在哪裡?跟諸位說,差別很大。沒有智慧的布施不能斷貪心,三毒煩惱斷不了,天天修布施,慳貪煩惱不能斷,如果布施裡面有般若智慧,可以斷煩惱,把三毒煩惱連根拔除。

持戒沒有般若在裡面,持戒不能斷惡業,我們的惡習氣斷不了。譬如我這個戒持得很嚴、很清淨,看到別人破戒就起分別心,就輕視他,瞧不起他,甚至於要毀謗他,這是惡業,你心裡起輕慢心,這就是惡業。你的惡業斷不掉,你的分別執著斷不掉,你輕慢別人,自己貢高,這個斷不掉,這都是惡業,一定要有智慧,持戒就不會有這個情形。智慧持戒,戒律再精嚴、再清淨,見到破戒的人還是很恭敬,還是禮敬、稱讚、供養,他真能做得到,他有智慧。

為什麼對破戒的人也要禮敬、稱讚、供養?有智慧的人曉得他雖然破戒,他有佛性,有佛性,他是佛,不過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而已,做錯一點事情的佛而已,怎能不恭敬?如果不恭敬,那麼十大願王禮敬諸佛還要把這一類的人挑掉,你的普賢行願就不能圓滿。所以對於破戒的人都不輕慢,曉得破戒的人,他的功德也很大,諸位要曉得這一點。他雖然破戒,將來要遭惡報,但是他有一份功德,什麼功德?穿了這個衣服,有這個形相,人家真正懂得佛法,一看到這個形相就想到是僧寶,他就迴光返照修自性淨,淨而不染,他是個標誌,能夠啟發別人的心智,對於修行人確實有幫助。破戒是另外一樁事情,他能夠引發修道人的清淨心,這又是一樁事情,所以從這一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恭敬、讚嘆、供養。破戒那邊的事情我們不理會,他自己墮落,他要受苦,他要受惡報,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們讚嘆他的善,不責備他的惡,沒有智慧的人做不到,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

忍辱也是如此,有智慧的忍辱能斷瞋恚,沒有智慧的人雖然忍,勉強的忍,瞋恚心斷不掉,那個根拔不掉。所以布施、持戒、忍辱裡面有般若智慧就能拔除三毒煩惱,成為三善根;沒有智慧是人天有漏的福報,福德還談不上,這一點我們要曉得。這是助緣,助道的。「人天少」,換句話說,二乘多。聲聞、緣覺、阿羅漢,他們修這些,修戒律、修忍辱、修禪定,六波羅蜜,至少他對這三條非常重視。布施他也修,不像菩薩那麼圓滿,不像菩薩那麼主動,所以他也修,因此他少,少了力量就薄,力量薄弱就不能與西方世界起感應。這是不得生淨土的原因,這是講「不得生者」。我們看底下說明: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發菩提心,故善根少。】

原因在這個地方。這個法門裡面,經文自始至終都是勸我們要發菩提心,要修多善根、多福德。

【人天雖修六度,但求人天福樂,未了無為,未得無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淨土。】

這些事我們都要把它認識清楚,為什麼?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所以一定要培養善根,要修福德,符合佛在經上所講的標準。請看《講義》:

【惟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德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

『善根福德』怎麼修法?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解釋「善根福德」比較好懂,絕對不違背古人的意思。什麼叫善根?你肯相信,你肯發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善根,這個講法你很好懂。什麼是福德?你肯念佛,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就是大福德。這個容易懂、容易明了,確實就是如此。

【顯示正行持名三要。】

真正修學這個法門要具足三個條件,就是「信、願、執持名號」。要曉得念佛人每一聲佛號裡面都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散心是平常念佛,也不必計數,有閒就念,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念,出聲念也可以,默念也可以,叫「散念」。散念是對早晚課來說的,早晚課是定了數字來念。散課的善根福德都不可思議,何況一心?一心稱念的善根福德太大了。

【信願具足。】

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有信有願,聲聲佛號裡頭都有『信願』,而且是強烈的「信願」。

【常修二課時。】

這是平常不能間斷的早課與晚課。早晚課怎麼個做法?真正修西方淨土的人就是一句佛號,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連經都不需要念。古來的祖師大德,課誦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不念《彌陀經》,也不念往生咒,每天就是四字阿彌陀佛念十萬聲,古來淨土宗的祖師大德很多人都是這樣念的,真正是簡單,一點都不痲煩。年歲大了叫你背一部《彌陀經》,好不容易;叫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各個都會,真是最簡單、最容易,又最穩當、最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早晚二課,如果實在做不到一天十萬聲佛號,工作非常繁忙的人,你就用十念法。前面說過,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用這個方法,念十口氣,家裡供養的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念十口氣,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取感應道交的意思。我們這一次從香港帶來的西方三聖像很莊嚴,愈看愈歡喜,我叫印刷廠給我印,昨天晚上樣本送來了,但是還趕不出來,我總是希望在這個星期天圓滿,你們每位同修帶一張回去,他說趕不出來。樣本掛在後面,等一下你們去看,下了課你們去看,西方三聖。這張畫是大陸一位同修帶到香港,是一幅古畫,我們就這個畫用幻燈片照下來,在此地重新做的版,印得還不錯。這是『常修二課』。

《西方確指》是一部很好的書,《西方確指》是扶鸞扶出來的,這個扶鸞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靈鬼在作祟,它所講的自始至終完全是佛法。而且這個扶鸞也很特別,覺明妙行菩薩,前面他說得很清楚,他好像是隋唐時候的人,我記得不太清楚,諸位看書就曉得。那個時候他們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在一塊修行,他是修念佛法門往生,這幾個老同修就沒有,信願不足,善根少,福德也少,這沒去得了。到以後他們的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了他能接受,跟他講他肯相信。這幾個老同修也很難得,生生世世投胎都聚集在一塊,也來學道,天天搞駕乩扶鸞,結果他從西方極樂世界來了,就說明他跟他們前世在一起修行,勸他們念佛。這個小團體只有十二個人,對於每個人都有很懇切的開示。

他提出一個修淨土的方法,念佛方法,一堂課(即一支香),我們一支長香大概是一個半小時,這一支香裡面,開頭是念一部《彌陀經》,念這一卷經收心,心就定下來了,念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這樣算一堂課,就是一支香。如果每天要多修,你有時間,每天念四支香、念五支香、念六支香都可以,但是每一支香都是這樣做法。如果是早晚課,早晨也是這樣做法,晚上也是這樣做法,統統一樣。如果是精進佛七,就是日夜不間斷,就是十二支香,每一支香當中可以休息十五分鐘、二十分鐘。日夜不間斷,就是十二部《彌陀經》,每一部《彌陀經》後面,三遍往生咒、一萬二千聲佛號。他後面又提到,最好每一支香裡面能夠拜一百拜佛,如果拜不了那麼多,拜四十八拜,這個方法非常好。拜佛是運動,念佛是止靜,如果天天坐在那裡,很累,坐一會兒再拜拜佛,運動運動,這很好,這方法的確是好,所以我很提倡這個辦法。我把《西方確指》印在《西方公據》的後面,往年我們曾經印了《西方公據》精裝本一冊,這裡面有《西方確指》。這個方法簡單,一個人做可以做,大眾在一塊做也容易,因為這個儀式很簡單,不複雜。複雜的儀規是比較痲煩,這個儀軌太簡單、太容易,就是對念佛法門完全沒有參加過,不懂的,他只要來參加一次、兩次就熟了,就會了。

拜佛,我在早年還沒出家的時候,曾經跟懺雲法師住茅蓬住過半年,他的早晚課沒有限制,各人做各人的,但是在一起做,這個很妙。茅蓬裡面,我們住五個人,五個人各人有各人的早晚課,但是時間是在一起。那個時候我念《金剛經》,我念我的《金剛經》,他念他的《彌陀經》,他念他的《普門品》,各人念各人的,不出聲,就不妨礙,要出聲那就亂了,每個人有個小桌子、小蒲團,各人念各人的。共同在一起做就是三皈依,打三皈依是大家共同的,早晚課都是如此。他著重拜佛,拜佛是各人拜各人的,沒有引磬。懺雲法師拜得很慢,他動作很慢,我們年輕,動作就很快,他拜一百拜,我們就拜了三百拜,各人拜各人的,拜完了,各人自己退席休息,也不必打招呼,也不必等大家一起。這個方法非常好,每一個人心都清淨,沒有一點拘束,所以共住在一起修行,我覺得他那個方式值得採取。

所以我們現在星期天念佛會,雖然大家在一塊拜佛,還敲引磬一起拜,一起拜,年歲大的,動作不靈活的,他就很累;年輕的,他就覺得太慢,總是很難調和。所以不要引磬是最好,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你就多拜一點;你拜得慢,少拜一點,都可以。年歲大的拜個十二拜,拜個二十四拜,拜個四十八拜,都好,不必拘束,使每個人身心法喜充滿,不要生煩惱,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在道場一塊共修生煩惱,把道場就破壞了。如何能叫大家在一起共修,各個歡喜不生煩惱。

【精進結七時。】

這就是打佛七,是精進佛七,真正的精進佛七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一句阿彌陀佛不能間斷念上七天七夜才叫精進佛七,這個受用太大了,這是最上級的、上等的精進佛七。其次的就可以採取這個地方後面寫的:

【可依《西方確指》辦法(示無朽節)。】

在《西方確指》第二十三頁,覺明妙行菩薩對於「無朽」開示的這一節里,就說出這個念佛的方法,怎麼個念法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拜一百拜佛,用這個方法。一百拜要是不能拜,拜四十八拜,四十八拜再不能拜,打個對摺二十四拜。應該要這樣做法。念佛最要緊的就是信願要具足,決定不懷疑,堅定的信心,為什麼這樣做?求生淨土。下面講:

【執持名號。】

這是正修。『執持名號』,「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福慧雙修。

【善中善。】

第一個是:

【發菩提心(具足五種菩提心)。】

『發菩提心』裡面『具足五種菩提心』,這「五種菩提心」的註解都在《要解》裡面,諸位同修自己可以去查看。《要解》,我們看看倉庫里存的夠不夠,如果數量夠,送給同學們。

【經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盤界。】

『稱佛名』就是念這句佛號,念這句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佛號裡頭具足菩提心。單就佛號的名義來看,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阿彌陀佛」,「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佛」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樣樣都覺悟,都不迷惑。覺悟的心,自行化他決定沒有過失,所有的過失都是迷心造的,覺心怎麼會有過?覺心只造一切善業、一切淨業,決定不造惡業,決定沒有過失,所以是『善中善』,不但是「善中善」,而且是:

【福中福。】

怎麼說『福中福』?

【具足萬德(一心念佛,百行齊修)。】

『萬德』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行(ㄏㄣˋ;henˋ)念去聲,當作動詞講,六度萬行(ㄏㄣˋ;henˋ)。如果說六度萬行(ㄒ一ㄥˊ;xingˊ),念行(ㄒ一ㄥˊ;xingˊ)是名詞,當動詞講六度萬行(ㄏㄣˋ;henˋ)。『一心念佛,百行齊修』,這個「百」也不是當數目字講,是圓滿的,無量無邊的行門。通常講六度萬行,那個「萬」也不是數字,不能當數目字講,當作圓滿講,菩薩所有的行門,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一個法門也不漏,像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百行」就是無量法門,六度萬行的「萬行」也是無量法門,一個都不漏,一句佛號全都包括,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經云:聞無量壽佛名。】

這就是阿彌陀佛。

【一心誦持,此人當得無量之福。】

這是用經文來證明這一句佛號里具足善根福德,不但是善根,是善根中之善根,福德中之福德,我們怎麼能夠不念?念要著重「執持」這兩個字,這兩個字是我們念佛成功與不成功的關鍵。念佛雖然有四種,這是大別的來分,有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一般同修們都知道的,有這四種。這四種當中,經上給我們說的,歷代祖師大德勸勉我們的,都叫我們學「持名念佛」,也就是《彌陀經》裡面所主張、所教給我們的持名念佛。「持」就是執持,「執」也可以講執著,咱們什麼執著都放下,都打破了,執著這個名號就行了。「持」是保持不要讓它失掉,如果我們念佛,佛號忽然忘掉、中斷,這就失掉了。一定要執著、要保持,不要失掉,這一種雖然是著相,著相能往生。你要想不著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好高,好高騖遠。如果不著相,怕的是功夫不得力,反而不能往生,這是諸位一定要警覺到的。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不著相?做不到,做不到還是老老實實著相修行。著相修行的成就,最高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淨土最高能生到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實報土不行,常寂光土也不行,要破執著才能到最高的淨土。我們現在想想自己的根性,下下的淨土我們已經很滿足了,我們沒有能力取最高的淨土,這是自己一定要曉得。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求好看,腳踏實地的去修行。

前面說過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你要生到那裡去,「橫具四土,圓證三不退」,雖然是生在凡聖下下土,你的享受、待遇與實報莊嚴土沒什麼差別,明白這個道理就應當死心塌地的老實念佛,不求好高騖遠,就用這個分別執著心,世間其他一切法,我不分別、不執著,我就執著阿彌陀佛。古德常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若芥子許」,芥菜子一點點,執著一點點的空就會變成障礙,就會變成「惡取空」,到最後會墮落。執有不要緊,西方淨土的凡聖同居土是執著有,方便有餘土也是執著有,我們執著有,能去得了。執著空,真正契入般若真空那沒有話說,他是生實報莊嚴土,他念佛是實相念佛,那個高,沒有話說的,如果不如法,變成惡取空就必定墮三途,這個虧吃得太大了。

今天有許多人講般若、講空,當作口頭禪,很時髦,都是一些好高騖遠。你們看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上面說明在唐宋以前學佛的人不輕易講空,所以《金剛般若》自古以來沒有什麼註解,原因在哪裡?很少人講,就怕人會錯意思,一切皆空了,連因果也沒有了,那還得了!他的果報必定在地獄。不輕易講空。江味農居士在《講義》上也說,空是佛法的一個真理,也不能不說,說的時候要小心謹慎,不要讓聽的人誤會了,走向斷滅空,走向頑空,那可不得了,所以我們寧可執有,執持名號,從有門入,不從空門入。空門我們沒有能力入,我們從有門,決定有把握能到西方,到了西方之後,我們再學實相念佛,那很好,何必現在學?請看《講義》: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這一節文我們要特別注意,這是蕅益大師說的。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具足信願行的男子、女人,以這個為標準。所以無論是『出家』或者『在家』,無論是『貴賤老少』,「貴」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的,「賤」是貧窮下賤,不論這些,也不論年齡的『老少』,乃至於『六趣』,就是六道,人道之外有天道、有阿修羅道,底下有三惡道,所謂餓鬼、畜生、地獄,『四生』是講這些眾生的生態,有胎生的、卵生的、濕生的、化生的,這就是把六道所有的生物全部都包括,可見得這個法門對象的廣泛,非常的多,非常的廣泛。『但聞佛名』,「佛名」是專指阿彌陀佛。只要能夠在一生當中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了他就信,就肯發願,就肯念,這才是『多劫善根成熟』,為什麼?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只要往生,他一生決定成佛。

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如果我們聽到這一聲阿彌陀佛名號,或者見到阿彌陀佛的像,也聽到阿彌陀佛的經,甚至於讀誦、為人講解,但是自己不是那麼相信,不信肯替別人講,不信而講這部經的人還很多,他為什麼講?為名聞利養。好像信徒們都喜歡這個,「好,我講講這個,信徒都來了」,拿這個來號召信徒的,自己信不信?不信,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雖然遇到了,一生還是空過。

這個地方講多善根是聽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發願,真正肯執持名號,肯念佛,這樣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謂「成熟」就是他這一生決定成就,這就是成熟;這一生不能成就,他雖有善根,善根沒成熟。所以經上佛常常教給我們,善根成熟的人一定要幫他成就,要幫助他,叫他這一生成就,善根不成熟的人幫助他成熟,沒有善根的人要給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這些都是菩薩事業,我們應當要曉得的。凡是善根成熟的眾生,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往生,幫助加強他的信念,激發他發真正的大願,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方法、境界,詳細的介紹給他,使他信心堅定,發願往生,這就是幫助他成就,這是對已經成熟的人。

成熟之人,諸位要記住,『五逆十惡』裡頭都有成熟的,千萬不要認為這個人造的罪業大太,他還能學佛?我們要以這種眼光去看他就錯了。諸位要曉得「回頭是岸」,他造極重的罪業,怕他不回頭,往往一回頭,他那種殷切的心比我們一般人超過太多,他就能成就,所以「五逆十惡」,他要是聽了真正相信,真正肯「願」,就是善根成熟。像《往生傳》裡面講的張善和就是很好的例子,他造的是十惡業,臨命終時,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不懷疑,就真的發願要去,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這就是善根成熟;雖然是惡人,比一個普通的善人,他這個力量還要強大。瑩珂法師三天往生,那也是個不守清規、破戒的出家人,也是罪業很重的,他之所以能得救就是他信願真切,他信得真,他願切,所以念了三天就把阿彌陀佛念來,六天就往生,因此我們決定不可以輕視惡人。惡人回頭,他的心力勇猛,我們學都學不到。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就告誡我們,教我們「不憎惡人」,不要輕慢惡人,人會回頭的,他一回頭,成佛了,將來是我們的老師,怎麼可以輕慢?所以善根的標準一定要知道,與我們世間一般的標準大大的不相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無量覺,換句話說,樣樣都不迷,樣樣都覺悟。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如來果地上的德能,這一句名號全都包括了,所以前面說,念這句名號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名號,課誦本裡面也這麼說,說到阿彌陀佛,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這個意思說得太明白了。「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法界藏身」,整個法界身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這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羅漢,可以說全都包括在其中,不要一個一個再去分別執著,全都包括,一個也不漏,都念到了。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

這個法門就用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全憑四字出乾坤,超越六道輪迴成佛作祖就憑這四個字,除了『執持名號』之外,其他任何方法都可以不用。『觀想』,這就是《十六觀經》裡面的方法,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不必用。『參究』是禪宗的方法。「觀想」範圍如果擴大一點,可以包括禪宗以外所有宗派修學的方法,統統不必用。密宗裡頭有觀想,密宗三密相印,口要念咒,手要結印,意要觀想,三密相印,觀想非常的重要,我們這個法門統統用不上,這個方便,這真正簡單容易,太簡單、太容易了,愈是簡單容易,愈容易修,愈有把握,容易成就。『至直捷也』,不會拐彎抹角,直截了當,真正是一生成佛。所以舍這個簡單容易穩當的法門不修,去搞一個痲煩,修起來沒有把握,諸位想想,那能算是一個聰明人嗎?愈是簡單,我們做起來自在不痲煩。這個方法是行、坐、住、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

下面這一節介紹「三慧」,說明念阿彌陀佛不但是修福也是修慧。有些人認為這個法門只講事不講理,只講一心沒有講般若,好像念佛人疏忽修慧,那是錯誤的,學佛的人非常重視修慧。

【具足三資方名聞慧。】

菩薩所修的叫「三慧」,「聞慧、思慧、修慧」,我們看看念佛人是不是具足菩薩三種慧行。『具足三資』,就是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我們統統具足不缺乏。一句佛號裡面,「阿彌陀佛」,這是「行」,這句佛號裡面有信有願,我為什麼念這句佛號?我想到西方淨土,我想見佛,所以我才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裡頭具足信願。信願行三個條件都具足,這就是「聞慧」。

【淨念相繼,無有間斷,故名思慧。】

『淨念相繼,無有間斷』,這就是『思慧』。「思慧」裡面,執持名號有事持、有理持,什麼叫事持?

【決志求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但是事持。】

完全在事相上。天天想阿彌陀佛,天天念著阿彌陀佛,念念希望早一天見到阿彌陀佛,就像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常常思念他的母親,要拿這種感情來念佛,一天到晚念念不忘,這樣的心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信願持名,這叫『事持』,給諸位說,這樣念法是決定往生。所以我們供養阿彌陀佛像一定要選擇一個很好的像,自己看到很歡喜,常常看這個像,常常想這個像,將來自己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現這個相。阿彌陀佛沒有相,隨你的心現相,你常常拜這尊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現這個相來接引你,所以你會跟阿彌陀佛很熟,為什麼?你天天看這個像,他真的來了,他不會變另外一個相來,變另外一個相來的時候就不相應,所以最好一生就供養一尊像不要改變,那感應就特別的殊勝。我們自己不管到什麼地方去,我們把這個像隨身帶著,所以要選擇一個非常好的像。好的標準也沒有一定,我喜歡這種像,他喜歡那種像,各人隨各人自己喜愛歡喜的,你來求供養,到時候佛菩薩就現你供養的像來接引你。

因此,你到那個時候,你要是怕,「是不是魔來接引?恐怕是魔來變成阿彌陀佛」,你儘管放心,佛所現的相決定是你供養的像,現這個相來接引你,因為給你有很深的親切感,你已經看了多少年了,這就看到了。如果現別的樣子來就不一定是,可能是魔變的。魔決定不敢變本尊,這是有護法神。魔如果在臨命終時變一個佛來,什麼佛?你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結果臨命終時看到藥師佛來了,給諸位說,你千萬不能跟他去,你如果想「阿彌陀佛沒有來,藥師佛來了也好,我就跟他去好了」,那就痲煩大了,那決定不是藥師佛。你平常沒有念藥師佛,藥師佛來了不相應,是魔變現的,魔來誘惑你,魔決定不敢變阿彌陀佛。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什麼樣子,我沒見過不認識,到那個時候你會認識,就是你常常見的,常常供養的,你會很熟,這是我們選擇好的佛像,自己看到歡喜的佛像。現在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的畫像就很多,你可以多方面去看看,你喜歡哪一尊像,你將來就供養哪一尊像。我們這一尊像印了一萬張,你們喜歡可以請回家供養,家裡親戚朋友要是看到喜歡,你就到圖書館來請,我們這個像印好之後放在此地。底下講到:

【心作心是,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即是理持。】

這個境界很高,這個境界完全是一個打破執著的境界。『心作心是』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境是一不是二,『心境一如,能所不二』,念佛的功夫達到了理一心才現這個境界,完全契入境界了。功夫沒有到這個境界,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二六時中這句佛號絕不間斷,真心切願,這也叫做『理持』。雖然明白這個理,但是不廢「事」,並沒有把「事」丟掉,這是對的。如果聽說這個道理,「事持」丟掉,不念佛也不發願,也不相信真有這回事,那就大錯特錯,那就是落空。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具足信願行,還是著重在事持上,這樣念佛就非常之好,可以很快的提升自己的境界,也就是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這都是思慧。

【剋期辦事。】

『克』是克定日程,辦什麼事?辦念佛往生的大事。

【利根一日即不亂。】

打佛七原本的意思是在此地,七天當中希望念到一心不亂,這是打佛七真正的目的。七天當中縱然一心不亂得不到,能得功夫成片就算及格了。佛七是剋期取證。

【中下不定。】

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中下的根性也許兩天、三天得到,也許六天、七天才得到,七天還得不到是什麼原因?是信願不足,信願若有若無。你說他不信,他又相信;你說他信,沒有真信;你說他不肯往生,他念念想往生;你說真往生,還真不願意去,這就是若有若無。他還捨不得這個世界,捨不得他的財產,捨不得他的家親眷屬,他不願意去,所以他念了七天什麼也得不到。如果是真信切願,七天一定有成就,最起碼的成就,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決定往生是不是馬上就走?諸位要聽到「馬上就走」,「這佛七不能參加,七天就死了」,你家裡人來了也是痲煩事情,「你看我家裡好好的活人,活活潑潑到你那裡,七天就死了」,那還要到法院告狀,還得打官司,這沒完沒了,所以要曉得真正佛七沒人敢打。今天的佛七都是法會,都是勸勉大家念念佛而已,只念佛,不求一個成就,談不上成績。但是《彌陀經》上講的這個是決定成就,這是真事不是假事,決定可以做得到的。

【但能一心,皆得往生,名修慧。】

就是持名,事持也好,理持也好,無論是事持或者理持,目的是要得『一心』,只要得「一心」就決定往生,得不到一心,剛才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決定往生。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這是絕大多數念佛人成就的處所,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所以總是以「一心」為我們念佛的目標。下面講:

【一心不亂。】

什麼叫『一心不亂』?簡單的說,第一:

【一心圓具三學三慧三資糧。】

『圓』是圓滿沒有欠缺,這是『一心』。「一心」裡頭,『三學』是「戒、定、慧」,『三慧』是「聞、思、修」,『三資糧』是「信、願、行」,統統具足,一心,一念之間統統具足,你才曉得這句阿彌陀佛的殊勝處,絕對不是簡單的。一心稱念這一句佛號當中,如果不能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哪有這麼大的功德?哪裡能夠一生就超越三界?一般人不曉得這句佛號裡頭有這麼樣圓滿的內容在,我們念佛不能不知道。

【我執亡,不為見思所亂為事一心。】

講到什麼叫「一心」,『我執亡』,「我執」沒有了,『不為見思所亂』,就是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因此真正想求一心,想念佛往生的人,我執要淡。所以我常常在講席里說,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個很痲煩,增長我執,堅固我執,我執哪一天能夠丟得下?能夠破除?所以你念佛想得一心不容易,只要有「我」,你就得不到一心。破了我執就是事一心。破了我執,在一般講就等於小乘的阿羅漢,等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別教是七住位的菩薩。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破執著,要如何破執著?就是要念阿彌陀佛,只要念頭一起,馬上改成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好方法。還有,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自己犧牲一點,吃虧一點,絕對有好處,為什麼?能夠幫助你破我執。樣樣過分的為自己著想,我執就特別堅固,你是決定不能得一心,所以你能夠往生凡聖同居土功夫成片就不錯了。實在講,我執太重的人,功夫成片都做不到,為什麼?我執太重的人,心不清淨,得失的念頭看得太重。功夫成片是心地很靜,煩惱雖然沒有斷,念佛很得力,能把煩惱伏住,所以心是清淨的。得失心太重,心很難平靜,所以佛要我們修布施,要我們修忍辱,道理在此地。

忍辱跟布施是助道,幫助我們達到功夫成片,幫助我們達到一心不亂。布施就是放下。布施,諸位千萬不要誤會,一說到布施,馬上就要出錢出力,不是這個,這是布施里的一種。布施里最重要的是把你的煩惱、成見布施掉,往外頭送,錢也要往外頭送掉,煩惱送掉,我就沒煩惱了;生死送掉,我就沒有生死了;我執送掉,我就沒有我執了,要把這些東西布施掉你才能成佛。把你的成見、意見、分別執著妄想統統布施掉,這就是真正助道的因緣。會布施的人把這些東西布施掉了,這樣才能得一心不亂。

【法執亡,不為二邊所亂為理一心。】

這個境界更高,『法執』也破了。像小乘阿羅漢,我執破了,所以他能出三界。換句話說,凡夫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有「我」,有我執就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即使到無我,「我」都沒有了,還有什麼六道輪迴?輪迴當然沒有了。輪迴之生,跟我執同時生,只要有「我」就有輪迴。輪迴會滅掉的,什麼時候滅掉?我執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是生滅法、有為法,你看《百法明門》裡面說的,這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有為法一定要舍。小乘阿羅漢雖然我執沒有了,輪迴沒有了,他有法執,法執障礙見性,雖然跳出三界之外,他不能明心見性,他有法執。他不執著有我,他執著有五陰,執著有法,他不曉得法也是假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假的不是真的。有為法是哪些?在《百法明門》裡頭把一切法歸納,心法是有為法,八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十一個色法,統統是有為法,總共有九十四種法都叫做有為法,這九十四種有為法通世出世間,全是有為法。小乘阿羅漢執著「我」沒有,我執破了,他以為「法」有,法執沒破,如果一旦覺悟了這些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也不是真實的,連這個打破掉了,就證理一心不亂。

『不為二邊所亂』,「二邊」是什麼?真、妄,拿現在的話,就是相對的,他已經離開了相對,超越相對,進入另外一個真實的境界,那個境界無名無相。如果我們說絕對,你們想想,絕對跟相對還是兩邊,有為跟無為是兩邊,法性跟法相是兩邊,你能夠想像的,能夠說得出來的,統統是兩邊。兩邊不立,中道也沒有,沒有法子不得已取個名字叫「一真法界」,這個時候就住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我執破,超越六道輪迴;法執破,超越十法界,沒有法子,給它取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他住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這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跟理一心,諸位可以參考圓瑛法師《彌陀經要解講義》第二百二十二頁的註解。

一心得到以後怎麼樣?

【七日不亂後,更無起惑造業之事。】

這叫真正得一心。決不是七天得到一心,過了兩天又失掉,那是沒有得到。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這才叫得到。得到之後,過幾天沒有了,這沒有得到,只不過這種境界好像現前了一下,你已經見到這個影像,並沒有真正得到。真正得到是一得永得,永遠不會失掉,不要說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都是如此,上乘的功夫成片不會退轉,下品的功夫成片會退轉、會退失的,一心決定不會退轉。證了阿羅漢,決定不會再退墮凡夫位,不但阿羅漢不退,初果就不退,位不退。阿羅漢已經證得兩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所以這個要知道。有很多人說打佛七的時候可以一天得到一心,第二天就沒有了,這個話就是不合理。真正得到是永遠得到,得到之後,你再不會迷惑,再也不會造業。這是講的一心不亂。

【不論事持、理持。】

無論是哪一種方法,換句話說,你明理也好,不明理也好,明理念佛,像歷代這些祖師大德,他們念佛成就;不明理的,像諦閒法師那個徒弟,他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也不會念經,就是老法師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而且往生瑞相很好,是站著往生的,他完全是事持,他道理什麼都不懂。不管是事持、是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

能夠把煩惱伏住,叫煩惱不生,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成片。

【乃至見思先盡。】

見思煩惱先斷了。

【皆事一心。】

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他這個地方是把功夫成片也包括在『事一心』裡頭。功夫成片可以說是相似的「事一心」,不是真正的事一心,因為煩惱伏住沒有斷。真正的事一心,煩惱斷了,不是伏住,是斷了,真正沒有了。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心開意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本性佛』就是明心見性,這是『理一心』。這個境界與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相同的,與教下常說的大開圓解、大徹大悟也是相同的,都是屬於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但是諸位要曉得,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要不往生,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果報還不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人,這是我們要曉得的,西方世界實在太殊勝了。底下解釋事持與理持:

【事持:聞說念佛法門。】

就是你聽說了。

【可以橫超三界,帶業往生,深信不疑。】

這是『事持』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就是對於這個法門『深信不疑』,真的相信念這句阿彌陀佛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輪迴,確實可以『帶業往生』。像前面所說五逆十惡的罪業都可以往生,何況我們縱然造罪業沒有造得這麼重,那麼重罪業的人都可以生到西方一生成佛,我們還有什麼話說?沒有問題,所以自己要生決定的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從今之後:

【一心繫念。】

『一心』是專心,念佛的時候沒有一個妄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就叫「一心繫念」。

【句句分明,念念相續。】

一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從口裡面念出來,耳朵聽進去,要這個方法。自己念自己聽,你的精神就集中,就不會打妄想。我念阿彌陀佛,又聽外面的事情,又聽人家的是非長短,張家長李家短,那你的心怎能定得下來?所以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用這個方法。佛號從心生起,口念出,耳朵再聽進去,句句佛號統統是這樣,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就不打妄想,這樣功夫就得力。『念念相續』,佛號不要間斷,縱然口不出聲默念,默念還是有聲音,別人聽不到,自己還是會聽得清楚。

【行住坐臥。】

你走路也可以念,站在那裡也能念,坐在那裡也能念,躺著睡大覺還能念,這就是功夫不間斷,的確比修其他的法門方便多了。修其他法門要想做到功夫不間斷不容易,這個法門做到功夫不間斷很容易,只要你能夠記得住,提得起來,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不妨礙你工作。修其他的法門,你要有工作的話,必定中斷,這個法門可以不中斷。

【行住坐臥,唯此一念。】

就是念阿彌陀佛。

【更無二念。】

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

【即以一念而除眾念。】

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你所有的分別執著妄想都打掉了,那就叫斷煩惱,就叫消業障,起心動念就是業障。我現在不起心、不動念,心非常清淨,心清淨,頭腦就清楚,這就是智慧開了。為什麼頭腦糊裡糊塗的?就是妄想太多,思慮太多,頭腦就昏沉。如果你的心清淨,頭腦清清楚楚,這是真正智慧,智慧增長。

【由未達理,故曰事持。】

為什麼叫『事持』?因為對於念佛的道理並沒有通達,所以這樣的念佛叫「事持」。理持就是明白道理,念佛的方法還是一樣,並沒有兩樣。

【理持:聞說念佛法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深信不疑。】

你看他跟前面這個人的信,一個是只曉得事,有這麼一個事實,他相信;一個是明理,不但相信事,而且也明理,理明白,對那個事相信就更深。什麼叫『一念相應一念佛』?怎麼個相應法?你這一念當中與阿彌陀佛同願同行,這就相應,如果與阿彌陀佛志不同、道不合,就不相應,一定要與阿彌陀佛同願同行。阿彌陀佛希望一切眾生怎麼樣?我們的心愿與阿彌陀佛一不一樣?阿彌陀佛平常幹的事情是些什麼?我們做的事情、言行跟阿彌陀佛一不一樣?你要常常想著這個,果然相同就相應了,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雖然是兩個人,一條心,這就相應。這一相應,他是阿彌陀佛,你不是阿彌陀佛是誰?你也是佛,你雖然現在沒有成佛,你跟佛同心同願,距離佛也不遠了,差不多,確實就是佛。換句話說,以阿彌陀佛做我們的榜樣、典型,要把自己塑造成阿彌陀佛,跟他一模一樣。他有願攝受一切眾生,我們也要發這個願,他有這個願,他天天在做,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他的願是圓滿的,我的願也是圓滿的。圓滿是什麼?他神通大、智慧大,他做得大;我能力小,我做得小,但是我盡心盡力,盡心盡力就圓滿了,阿彌陀佛是圓滿功德,我也是圓滿功德,如果自己沒有盡到心力去做,那我們的功德不圓滿。「相應」是說這個。

像前面所講的,一心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這就相應,一點都不欠缺。如果你再要深入一層去修學,那你也發四十八願,《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四十八願,我們也來學習,也發四十八願,照著這四十八願去做,那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我們認真的學習,把他的願變成我們自己的願,他的願跟我的願一樣,無二無別,那就行了,他已經做到了,我們必須要修學。譬如說他發願,他的國中沒有三惡道,我們既然發願了,我們也希望與我周圍在一起的這些眾生絕不墮三惡道,我們要有這個願。這個願是個空願,如何教這些眾生不墮三惡道?你一定盡心盡力去勸告、去影響他們斷貪瞋痴,教他們破迷開悟,他覺悟了,不造惡業了,貪瞋痴減少了,他就不墮惡道。「願」與「行」是分不開的,光有空願沒有去做,那個願沒有用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如果不努力在那裡去做,今天哪有極樂世界?不可能的。發一個願,這一個願就要去做到,什麼時候做?現在就做,念念都在做,時時在做,處處在做,這才相應,否則那個願不相應,是空的。你能這樣做就相應,「一念相應一念成佛,念念相應念念成佛」,你能對於這個道理深信不疑,既然深信,當然去做。

【一心持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極而空,能所雙忘,心佛一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由達理故,是曰理持。】

『理持』與事持的差別在此地,這個人雖然也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力比事持要大得多,他念佛的心比事持的還要來得切,因為他明理,他能夠『一心持念,都攝六根』,這就是功夫用得非常的得力。『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念念相應就是淨念。『念極而空』,「而空」就是見性,這個空不是空有的空,這個空是《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色是講相,空是講性。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極處就見性了,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念到見性了。『能所雙忘,心佛一體』,這兩句是見性的境界。我們念佛有沒有念到見性?如果真正見性,能、所兩邊必定都離開,就是剛才講了,離開了相對的,超越了。沒有見性的人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見性的人超越這個相對世界,相對的世間是十法界,超越了是一真法界,超越了是實報莊嚴土。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我們今天講六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凡只有二凡,因為它沒有修羅,沒有三惡道,它只有兩道沒有六道。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那不是相對的,是理一心不亂。「心佛一體」,是一不是二。心佛一體,你與一切眾生必定是一體。這個時候說,「佛跟我一體,眾生跟我不一體」,你沒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上與諸佛一體,下與六道眾生一體,這才是真正入了境界,才是「念極而空」。

『念而無念』,念不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佛號一天到晚從來沒有中斷過。什麼叫「無念」?無念是不著相,三輪體空,沒有能念的我,我執破了;沒有所念的名號,法執破了;沒有所念的佛,也沒有所念的名號,法執破了,念不念?念,一天到晚都念,從來沒有間斷的在念,這叫真念佛,所以念與無念是同時的,不是分開的。三輪體空,般若經裡面所說的。我、法兩種執著都沒有,但是事上依然不斷的在念。

『無念而念』,雖然三輪體空,我、法了不可得,但是這一句佛號還是念下去,我們要問為什麼?他入了這個境界何必還要念下去?實在講真的沒有必要,沒有必要為什麼還要念?諸位要曉得,底下講的一心不亂講三心,菩提心,大悲心,他自己入到這個境界,他再不念佛,他就沒有大悲心。為什麼他念佛就是大悲心?他到這樣的境界還念佛,我們初學的人看到怎麼敢不念?他念佛就是教我們念的,給我們做一個示範,他已經到了無念,還要念。我們現在妄念紛飛,不念怎麼行?這是大慈大悲。你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已經證得正等正覺,他還念阿彌陀佛幹什麼?他念,他不斷的念,從來沒有間斷過,念給我們看的,給我們做榜樣、模範,「那樣的菩薩還念阿彌陀佛,我們不能不念,不可以不念」,是這麼個意思。

『由達理故』,他對於性相全都通達無礙,所以叫『理持』。由此可知,持名念佛,理持、事持在外表上看沒有兩樣,內裡面不相同,是境界不相同,不是方法不相同,不是理論不相同。理論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不相同,都是同一個理論,不過是一個明了理論,一個不明了理論。念佛特彆強調的一心不亂,下面告訴我們:

【一心不亂該括《觀經》三心。】

《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菩提心,《觀經》裡面講「三心圓發」,圓是圓滿,圓滿的發心,發這三種心就是菩提心,一心不亂裡頭一定是圓滿的三心,所以從這方面來看、來體會,也能夠檢查出我們有沒有一心不亂,如果我們有一心,真正到一心不亂,我們必定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待人接物是不是用真心?是不是用誠心?假如我們今天待人接物並沒有用真心,並沒有用至誠心,我們念佛怎麼念也不是一心。咱們為什麼不用真誠心待人接物?說穿了,自私自利,怕吃虧、怕上當,就是這個錯誤的觀念在作祟,使我們不能得一心,縱然念佛往生,我們的品位不高,這一樁事情都在自己。真正覺悟了的人,待人接物一定用真心,一定用誠心,為什麼?曉得我這樣待人接物對我自己決定有大利,我不吃虧、不上當,我這一生會作佛,我這一生有很高的品位,這是菩提心的本體,菩提心的心體就是至誠心,誠到了極處。

括弧裡面是《起信論》上講的,《起信論》上說「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這個心要是發起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心,給諸位說,真正快樂,為什麼?不自欺、不欺人,心地正大光明,怎麼不快樂?不快樂,內心有痛苦,就是自欺欺人,心是黑暗的,那個不快樂,那個心很苦。正大光明,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樂?沒有那個道理,所以你為什麼不用真誠心?你用妄心、用歪曲的心,這不好,這個心學佛縱然有成就,很有限。

所以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用菩提心,這個心要不能現前就不能往生,佛號念得再好都去不了。五逆十惡的惡人,一念十念往生,就是他在極短的時間回心轉意,他這個時候一念是真誠心,所以他一念能往生。如果他這一念是虛偽心,一念是妄想心,別說一念,念一萬聲也不能往生。能不能往生決定在用心,果然能用這個心,這個心就相應,因為佛就是用這個心。佛心真誠,佛心沒有虛妄,我們今天也用真誠,也沒有虛妄,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那當然相應,這一點關係到我們能不能往生。大家既然學佛,學佛學真的不學假的,用真心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人害,人要害我,我很感激他,為什麼?我提早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我不會恨他,我還感謝他,他給我一個增上緣,使我早一天往生,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享樂。

世間人也說「仁者無敵」,儒家講的。一個仁慈的人,他的心裡頭決定沒有一個冤家對頭,冤家對頭找到他,他不會把他當作冤家,他還反而把他當作恩人看待,為什麼?譬如冤家毀謗他、侮辱他,這正好是他自己反省的時候,我有沒有過失?有過則改,「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沒有過失,他這樣對我,那他誤會了,正好用他這些來勉勵我們自己千萬不要再做錯事,他是我的善知識,這個就在一念之間來轉變。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凡夫看到諸佛也是凡夫,境隨心轉,心轉境界你就成佛了。你的心要被境界所轉,你永遠不能成就,所以我們決定不要被境界所轉,我們要轉境界。善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惡人、冤家對頭也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沒有這些人我們不能成就。

前面跟諸位說了,大乘佛法裡頭沒有「我」,小乘裡頭有「我」。大乘的示現,八相成道裡頭沒有降魔,有住胎,所以也是八。小乘的八相成道沒有住胎,有降魔。大乘沒有魔,為什麼?魔遇到大乘人都是佛,馬上把他轉變過來,都是佛,對自己決定有利,決定沒有害。大乘人有智慧,大乘人轉境界轉得快,把逆境都轉成自己修道的增上緣,所以真正大乘行者,不管什麼境界、什麼環境,不管什麼樣的人,對自己統統有幫助,《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就把這個事情表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惡人、有好人,有學佛的,有學外道的,什麼樣的人都有,你看善財去參學,統統是善知識,統統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小乘人看到,那五十三參裡頭不少是魔,勝熱婆羅門是魔,甘露火王是魔,伐蘇蜜多女是魔,遍行外道是魔,那裡面的魔不少,但是大乘人看都變成善知識,都變成菩薩,都變成佛。

所以什麼叫做魔?什麼叫做佛?你以智慧心看外面境界,魔都成了佛;以分別執著妄想心看外面,佛也變成魔,所以外面的境界無佛也無魔,佛與魔都是你自心如何對外面境界的交感。你以智慧為外面境界交感,外面境境統統是佛;你以愚痴對外面交感,外面境界統統是魔,諸位一定要明了這個道理,要曉得這個事實,你往後修行,一帆風順。遇到冤家對頭來罵你、侮辱你,這個時候正是考驗自己的忍辱波羅蜜,考驗自己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大風大浪現前,心地果然清涼自在,如如不動,知道我成功了。那個人是什麼人?老師,來考試的,我一考,及格了。假如一看到那個現象,瞋恚心生起來,一考,不及格,失敗了。成就的人是怎麼成就的?禁得起考驗,天天在考,從早到晚,處處考,時時考,每碰到一個人都來考你一下,看看你行不行?來考你的當然都是老師,不是老師誰要考你?所以善財遇到的全是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老師,統統是老師。順境來考我,逆境來考我,奇奇怪怪的境界來考我,我自己怎麼樣?一定要對外頭境界了了分明,就增長智慧;如如不動,就增長一心不亂,增長你的菩提心。所以無論待什麼樣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誠之心。

「深心」是自受用,深心簡單講就是清淨心,清淨到了極處,這叫深。自己的享受就是清淨,身心清淨,心清淨了,身就清淨,這是自己的享受,所以法喜充滿,禪悅為食,都是屬於深心。諸位要曉得,現在科學都很著重營養,維他命,講求這些東西,如何來保養自己,給諸位說,最好的營養就是清淨心,你有了清淨心就健康長壽,長生不老,什麼藥物都不行,藥物是假的。維他命是你拿了錢維「他」命,不維我,與我不相干,錢都被他賺到荷包里,是維「他」命,你要搞清楚。那些人也很聰明,也有智慧,他發明這個名詞,告訴你,我並沒有騙你,我這個東西給你,錢拿給我,在你說維「他」命,不維「你」。你都弄清楚,最好的營養、最豐富的營養、最真實的營養,就是「深心」,就是「真誠心」。深心對自己,我們自己唯一的享受就是深心,至高無上的享受,法喜充滿,這麼好的東西可惜很多人不要,有什麼法子?一天到晚胡思亂想。

「發願回向心」就是大悲心,這個心是待人的,至誠心是體,至誠心的自受用就叫深心,至誠心對待別人就叫「發願回向心」,所以這個三心是一心。一心有體有用,體是一個,用是兩個,一個是自受用,一個他受用,一個自己享受,一個是對待別人,對待別人是大慈大悲,這就是發願回向心。回向有三處,第一個:

【回向真如。】

我們待人接物,普遍的利益眾生,為什麼?既不求名又不求利,也不求人恭敬,為什麼這麼做?這三個是理由。『回向真如』,「真如」是本性,就是至誠心,是真誠裡面本來具足的德性(性德),一定要這樣做,所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是「回向真如」。第二個:

【回向佛道。】

就是回向菩提,我自己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做法是幫助我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一定要這樣做。

【回向眾生。】

眾生與我一體,眾生覺就是我自覺,眾生迷就是我自迷,所以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是幫助自己圓成佛道,那怎麼能不做?所以佛法,精進不懈的幫助眾生、服務眾生、教化眾生,動力就是菩提心。不像世間人,工作勤勞的動力是名利。你今天努力去工作,每個月拿的薪水。如果你拚命去工作,每個月一分錢都不給你,你肯不肯去乾?你不幹了。諸佛菩薩在十方法界教化眾生,沒有名利,他沒有待遇,沒薪水,為什麼拚命不懈的在那裡做?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推動,這個力量是永恆的。不像世間名利,名利會有中斷的,會有多少差別的,少了,精神就提不起來;多了一點,精神振作,這是一般諸位能看得到的。

菩提心是常精進,永遠不懈怠,一心不亂裡面必定是這個現象,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這個境界,沒有這個現象,自己就要覺悟,我現在還沒到一心。念佛是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修一心不亂的,換句話說,這個方法就是修大菩提心的。所以這句佛號念了之後,想一想我們有沒有入這個境界?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心就是真心,迷心是妄心,念佛的人對人不真誠,那個念佛是假念不是真念。以這多方面來觀察、多方面來檢點,才曉得自己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是不是得力,是不是有進步;從這多方面來觀察,自己就明了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就曉得了。面面觀察,感覺到自己差不多,都有這些印象,自己心裡很舒服,就曉得決定往生,往生就很有把握,這個東西用不著問人的,自己曉得。

所以經論念多了、看多了,特別是《彌陀經》,尤其是《彌陀經》的註解,像蓮池大師的《疏鈔》,雖然分量多,念這一部,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可以不要念,統統都具足。念這一部經,這一生決定成佛,還搞別的幹什麼?不要再費那麼多腦筋去搞那些東西,用不著,就是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們不要。選定這一門,一門深入,決定成功,決定不落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